货币的未来:实体难消失 多种支付共存

未来,多种货币可能会彼此交互,私人货币可能会挑战国家对货币的垄断。

货币的未来:实体难消失 多种支付共存

氧分子网科技 Kathy 6月1日报道

电子虚拟货币的未来会是怎样呢?你不妨想一想金钱赖以流通的基础设施。

我们每天使用的支付系统,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最普及、功能性最强的物联网。它包括各种嵌有芯片或者磁条的卡片,以及扫描器,触摸板等等。这些东西通过一些网络协议来实现协作,信息以及货币价值就是通过这些协议来传输的。

在支付系统中,由于有形的基础设施会限制人们对它的想象空间,互操作性和技术惯性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无论何时何地,支付系统都必须要能正常运作才行。当你刷信用卡时,它必须要能完成支付。在美国,如果你有钱或信用,无论它们是以实体还是电子形式存在,你都可以为东西买单。

这些系统是由支付行业开发和销售的,该业务规模巨大,不过也很难衡量,因为它由很多不同类型的公司组成:有些公司生产支付卡使用的塑料卡片,有些公司生产读卡器,各种信用卡网络背后存在数据库公司,支付服务提供商也背后也有各种专业银行,如此等等。如果你不干这一行,你可能不太留意支付系统。就像所有的基础设施一样,只有当它们不能正常运作的时候,比如信用卡刷不了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支付系统的存在。但每次我们支付款项的时候,这个网络中就会发生相应的价值转移。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支付系统都能正常运作,但这个系统比较混杂,不够统一,因此线性的技术进步比较难以实现。发明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支付技术(比如信用卡磁条),和发明于19世纪60年代的支付技术(比如国家统一发行的纸币),以及尚未充分发明出来的技术(比如Coin,一种尚未发布的产品,让用户可以把多张卡的支付信息存储在一个装置上)同时并存于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在某天早上用信用卡买早餐,上午从ATM提取现金,下午用智能手机应用买杯咖啡,晚上则用电子虚拟货币来买电影票。

潜在的问题

支付行业确实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互操作性,但有时候事情也会出漏子。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今年早些时候,比尔(两所关于货币和技术的研究中心的主管)从加州(信用卡的发祥地)飞往阿姆斯特丹(现代金融泡沫的发源地)出席一个会议(一个关于货币的未来的会议),结果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和货币基础设施有关的麻烦。

比尔的日常生活习惯导致他很容易成为盗卡案件受害者。他用自己的借记卡在机场大厅ATM机上提取欧元,结果这张卡被犯罪分子复制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犯罪分子在阿姆斯特丹刷爆了比尔的卡。

二十年前,欧洲的支付卡里就嵌入了一个微芯片,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种盗卡案件。每次你把卡插入一个读卡器,输入正确的PIN码,该芯片的使用终端级就能生成一个动态授权码。但美国支付行业却迟迟没有采用这种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60年代末推出的磁条技术。一般的美国支付卡是全球各地最容易被破解的支付技术之一。你甚至不需要软件,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写下印在卡上的所有信息就可以。比尔是美国人,携带的是标准的美国支付卡,因此他成为了犯罪分子在国际机场AMT机上盗窃支付卡信息的最佳目标。

基础设施的惯性

美国人没有采用芯片和PIN技术,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存在惯性。当银行和银行间网络首次引入磁条支付卡时,它们承担了给商家安装读卡器的成本。后来,其他公司为商家提供了POS系统(同时也提供了其他额外服务,比如发票和账户协调服务)。既然到处都安装的是磁条POS终端,那么由谁来为芯片和PIN终端买单呢?现有的基础设施用起来不错——即使商家其实也以支付卡手续费的方式为基础设施买了单,而这些费用最终又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因此,基础设施的变化速度相当缓慢。

但最近,支付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进行的研究采访了很多试图开发新型支付技术的人,听到了很多关于过去、未来的说法。有个人说,美国当前的支付系统感觉有点像《广告狂人》(Mad Men,一部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的美剧)那个时代。他们还说,芯片和PIN“智能卡”即使效果比磁条好,但也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西,基本上已经是过时技术,永远不会在美国形成气候”,将会毫无悬念地被新的支付技术超越。一些行业会议取了诸如“Money2020”这样的名字,好像未来十年中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体货币将会消失!”

从历史看未来

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憧憬着未来的“无现金社会”、喷射背包(jetpac)和会飞行的汽车。而今天人们对于“未来不再有货币”的梦想,却跟之前的某个时代遥相呼应:在那个时代,货币是一种商品,以黄金或白银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政府承诺的形式存在。想一想电脑生成的那些时髦的“coin”吧:Bitcoin(即比特币)、Dogecoin、 Auroracoin,以及其他各种“代用 coin”,让《魔兽世界》里的虚拟“gold(黄金)”听起来有点古色古香的感觉。人们说,这些coin就是新式黄金,是各种可以储存价值的东西,比如飞行常客里程、声誉、个人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想象的未来更接近于19世纪“淘金热”时期,而非上世纪50年代憧憬的“无现金社会”。在美国,19世纪时,货币也给人们提供了重新想象的空间。当时也很多货币和类似货币的东西在同时流通:金沙、外国硬币、真纸币、伪纸币,已经倒闭的银行发行的钞票。正如历史学家大卫-亨金所指出,居住在大都市里,人人都要掌握一项关键技能,就算文盲也不例外,它就是评估和辨别可转让票据的能力。

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对货币未来的看法。在未来,多种货币(或类似货币的东西)可能会彼此交互,私人货币可能会挑战国家对货币的垄断。现在人们用芯片和PIN码验证身份,远程开启存储价值的东西。但是,未来的支付物联网可能会使用微小的线圈、传感器和处理器进行身份验证,信息跟踪,或者跟其他多种货币(积分、私人货币、可以转化为货币的个人名声或数据)交互。 而这一切也可以和智能购物车交互,让你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交易,更加迅速地完成购物之旅。你不再需要排队付款了!(突然想到,支付领域的构想家以男性居多,他们似乎很讨厌花时间在购物上。)

未来景象一窥

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这个未来的景象了。比如你可能会把虚拟币保存在智能手机上的一个钱包应用上,这个永远在线的应用可以用来随时访问你的虚拟币。但是手机有失窃的风险,所以你还是得把自己的大部分虚拟币保存在一台电脑上,不使用的时候就把互联网断开。

苹果、贝宝,和几家独立的公司正在开发“灯塔”(beacon)的技术。这是一种硬件广播信号,可以唤醒附近的智能手机。当你进入一家商店时,“灯塔”和你的手机可能会传输一些“智能价值”(比如优惠券),因此就不需要你和店员再为此费心了。

Coin是一种试图替代信用卡的产品。它采用射频识别(RFID)信号,当你忘记带走它的时候,它会提醒你。既然现在人们对商品货币重新产生了的兴趣,它便也自称是一种“金属币”。Coin显得时尚典雅。其外观,手感,以及操作方式跟一张普通的美国磁条信用卡一模一样。所以就像比尔的那张借记卡一样,它也很容易中招。

金属币、纸币、支票和支付卡都显示出了顽强的抵抗力,它们很难被彻底取代。这种情况可以用网络效应来解释。就支付技术来说,每个人都必须进行一些投资,令变化物有所值。这就是Coin的生产商置于了一个困境:Coin如果不需要跟老式磁条读卡器接口交互,Coin会是变得远远更好;但如果它不必跟老式磁条读卡器接口交互的话,美国人很可能早已经在使用芯片和PIN码了。(虽然由于最近塔吉特公司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美国可能很快就会推广芯片和PIN码了。)

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人们说货币的商品性质回归了——支持非国家法定货币的狂热分子坚持认为,比特币这样的货币就像是数字黄金——但是,新型货币的基础不是国家权威,也不是天然价值,而是让货币移动的基础设施:谁管理这种基础设施,谁就可以收集数据,可以决定何时何地让钱流通。比特币社区现在已经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经常谈及支付协议。

再次重申,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南北战争结束后,货币政策就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波士顿的银行家们希望美国重返金本位制,使该国货币能够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发挥作用。伊利诺伊州农民的希望则是:不要基于黄金,而是基于对纸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需要来确定货币供给。当时是银行家们赢了。但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另一场争斗,它跟黄金和货币在全美范围内移动的基础设施有关。美国邮政服务努力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希望为所有美国人提供统一的服务。无处不在的私营运输业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实行固定价格、剥削工人的联盟。后来,当运输业终于遭到监管时,它们开始进军支付业务(汇票和旅行支票),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就是一个例子。

但跟当初不同的是,铁路、公路,和支付流通道现在都已经是成为坦途。每个比特币自形成之时起,就跟其交易数据库密不可分。实际上,这是比特币唯一有形的部分!比特币拥有自己一套系统。同样,美国运通的忠诚度积分也是传送它们的网络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如此,比特币和美国运通的忠诚度积分之间不存在互操作性。

它们自成系统,但仍然需要另外一个系统——兑换点——来跟其他支付系统对接。因此,它们勾勒出的未来景象是这样的:封闭的支付社区通过新的高速路口、新的收费者连接起来。换句话说,新的基础设施跟旧的基础实施同时并立。Coin将以磁条读写器和现有的支付卡网络为依托;新的支付形式又以什么为依托呢?是现有的基础设施,还是新的呢?货币物联网来会有公共承运人吗(就像之前的邮政服务那样)?终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在知乎上,有一个并不起眼的问题。

    有人问,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货币,且总量一定,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

    其中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假如一个村子只给他一亿流通币,且只准以这种流通币交易。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首先你会感觉物价便宜了,因为在社会物资增加,而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通货紧缩,商品卖不出去自然就降价了。这个时候你觉得还挺好的,不过好梦只是短暂的,因为对于工厂来说,董事长发现自己的利润越来越低,再做下去就亏本了,这个时候工厂会宣布倒闭,理由很简单,在货币不增加的情况下,我手中拥有大量的货币,而且会越来越值钱,我干嘛还要开工厂呢,这种情况下,倒闭潮会带来大量的失业率,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个有钱人,你会选择什么投资呢,自然是大宗商品,因为工厂倒闭后会导致生产原料短缺,作为必要的生活物资必然会涨价,这样我会在事先低价购买后坐地起价,这样一来二去,你会发现穷人越来越多,富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极端分化,最后一定有一群被压迫的人奋起反抗,于是动荡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换天地。”

    这个回答基本上可以通俗易懂的,回答了,为什么货币总量固定不仅不能刺激经济,而且可能会给经济带来灾难的问题。

    很多时候,投资者思考问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但世界的变化,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那是研究小范围投资的问题,并不能称为“研究问题”。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按照一些史学家的资料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接近2000年时间里,地球人均GDP增长不足50%。而工业革命之后的不到200年时间里,人均GDP增长了10倍。

    人均GDP增速

    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完全可以将黄金白银当作货币,因为黄金白银的供给量增速,足以满足人类的生产能力,黄金白银足以刺激生产,也很难造成实质意义上的通缩。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果依然把黄金白银作为通用货币,将给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和风险。

    问题是,黄金白银,尤其是黄金,作为货币,以及财富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要使得民众接受一种新的货币(纸币),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些具有强大智慧的人,就开始研究,基于黄金的一种新型货币状态。其中有一个人肯定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名字叫牛顿(当时做了皇家铸币局的局长),最早在工业革命期间,就提出了“金本位”货币制度。

    金本位简单的来说,就是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

    金本位最盛行的时候,是1880年至1914年,1880年的时候,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是1.50463克(纯金),也就是说,1英镑的含金量是1美元的4.8665倍,故1英镑=4.8665元,这就是汇率的由来。

    金本位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跟黄金作为货币一样,货币很难按照具体生产能力增发,会带来通缩,以及诸多经济问题。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跟实施金本位是否有关系?),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黄金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战后的1924-1928年,各国为了重塑民众对金融货币体系的信任,名誉上恢复了金本位制度,但除了美国之外,基本上都很难有真实的黄金作为纸币发行的基础。但金本位也没有给美国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而是到了1929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就是在今天来看,那次经济大衰退也是世纪罕见的。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罗斯福新政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废除金本位。如果不废除金本位,政府就很难用更多的纸币来刺激经济,银行就处在完全无法营业的边缘(银行没有黄金可供用户兑换)。

    历史总是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比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如果当时美国实施的是金本位,美国就很难连续搞数次量化宽松,美国经济是否可以如此之快的走出金融危机,还是个未知数。

    实际上为了摆脱金本位的魔咒,早在1919年,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黄金是人类野蛮的遗迹”,来形容其作为货币给经济带来的灾难,并弱化民众对黄金的天然信任。截止目前,全球主流经济学界,以及大国央行,都非常排斥黄金的货币属性。但黄金作为一个天然的可信货币,一直反复被当局“利用”,需要的时候就来个金本位,不需要的时候就废除。

    金本位的问题,如果要详细讲起来,可能写几本书都写不完,黄金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经济发展史。

    在1971年之后,黄金正式跟美元脱钩,为了塑造货币的可信度,全球经济学家,以及各国政府、央行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寻求建立一种对经济增长有益,且能取信于民众的货币制度。

    比如英国央行,如果其货币政策导致通胀超过了其设定的目标,央行行长就要在上议院接受质询等等。发展至今,英国对管理自己主权信用货币的能力,依然值得全球各国央行学习,英镑也可以说主权货币里面寿命比较长的货币了,这种管理货币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回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得到巩固,英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依然不能忽视。

    2008年后,人们更多的思考一个问题,虽然一些央行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货币的能力,但现有的主权货币管理制度,是否真的符合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能获得更多的民众信任。尤其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地位,说服力越来越弱,人们的怨气越来越重,寻求新的“金本位”,成了一些精英对冲货币滥发的主要形式。

    2008至2009年比特币的出现,对货币进化史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十年后的今天,有人开始认为,比特币未来会取代美元等,成为世界货币,但我想告诉大家的事,这是不可能的,比特币价格越是持续上涨,离货币的属性就越远。比特币总量一定,必然会带来通货紧缩,这会给整个生态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是,比特币引发的货币组织结构变化,是趋势性的。比特币虽然无法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但比特币开启了社群货币,如果全球有无数个这样的社群货币,实际上法币的作用会被迅速削弱。

    目前来看,法币是大国主权的象征,但从长远来看,维持法币的成本过高,而且风险过大,最终各国可能会放弃对货币的强制性管理。这就好比说,当政府主导的社保体系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时,商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持续扩大,直到有一天,“社保”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降低到可有可无的程度,这个社会就达到真正的非常发达的水平,因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完成分散风险,以及分享社会福利。

    比特币比金本位的进步之处在于,比特币不是唯一的,全球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千多种数字货币,总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1万亿美元,而比特币在其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了40%左右。也就是说,从单一的数字货币来看,很难取代法币,但如果全球货币体系,是由无数个数字货币组成,那么其发行量实际上是不固定的,是按照社群需求来产生的。这种情况下,新的货币制度就有可能诞生。

    现有的法币体系,也拥有一套分发系统,一个是按照生产来分配,你生产了多少产品,就会获得相应的纸币,你工作了多少时间,也会得到相对应的报酬;这类似于获取比特币的时候,挖矿的模式,即工作量证明(POW)。另一个是财富本身的增值效应,比如你的钱存在银行产生了利息,买了股票之后有了股息等等,这种分发,类似于数字货币里面的权益证明(POS)模式,按照持有的财富量级,或者选择持有的资产结构,来获得更多货币。

    跟法币相比,数字货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去中心化之后,大家对货币的信任,不再具有强制性,可以自由的选择,如果某一个数字货币出现了持续的庄家(中心化组织)操纵等情况,最终可能会导致持有者用脚投票,放弃对其的信任。另一个是,从整个供给方式来看,很难出现持续性的通缩,就算是比特币这样的龙头地位,也很难对数字货币的供给形成垄断,数字货币的总市值增速,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比全球GDP的增速要快得多,这可能引起的,反而是通胀(以很多数字货币计价的法币会上涨,反过来说,就是很多数字货币的价格会持续下跌),而非通缩。

    因此,大家可以想一下,真正想遏制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做大做强的,到底是谁?

    首先,数字货币会颠覆全球原有的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而目前全球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是美国一手缔造出来的。其中就包括美国占股最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因此,最想遏制数字货币发展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IMF。

    美国为了遏制数字货币的发展,会建立一套更加复杂的监管制度,在这套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市场会误认为美国会很开放的接纳数字货币,就像最近美国国会举办区块链数字货币监管听证会一样,还以为是利好。未来看,美国很有可能会为了监管和驾驭数字货币,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数字货币融合在美元体系之内。

    另外,IMF一直致力于推广自己的特别提款权SDR,甚至梦想未来有一天能够缔造出一种适合民众使用和流通的超主权货币,因此中国至今大力支持IMF,用最大的力度去影响IMF,人民币也加入了SDR。但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IMF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获得对超主权货币的推进,那么未来所处的地位就会非常尴尬。最近我们看到诸多IMF官员对比特币等的意见,基本都是非常的负面,其原因不言自明。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对数字货币还存在很多误解,其实适当的支持数字货币,就是在削弱美元的地位。日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国家,其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次于美国,但美国的金融霸权,至今让日本难以喘气,屡次挑战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对数字货币的友好,不仅不会降低日元的地位,还有可能乘此机会,提升数字货币对日元的背书价值,推动数字货币在全球发挥超主权货币的作用,这比中国过度支持IMF而导致美国的“反弹”,要高明得多,且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讲完了“大事”,我们再来聊聊“小事”

    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选择数字货币资产的时候,首先肯定是要对大的环境和走向要有足够的了解,我一直讲的一句话,就是不了解全局者,也很难了解一域。最近诸多互联网大佬都出来谈区块链,但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诸多数字货币并没有因为这些大佬的讲话而创出新高。区块链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结构或创业风口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金融问题,是资产运转和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如果还是用所谓的互联网创业的逻辑来讲一些鸡汤语,对投资者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市场需要资金支撑,没有根本性的趋势缔造者出现,没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涌入,大佬们就算喊破嗓子,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贾跃亭可以把银行、供应商、媒体等都骗了,但最终骗不了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当股价出现连续十几个跌停的时候,似乎很多一度被认为牛B的事,变成了笑话。在金融市场,吹牛虽然很重要,但如果只知道吹牛,当投资者反应过来的时候,会被逐一清算。

    假设数字货币市场正在酝酿一个生态,这个生态体系里面,一些资产已经被严重高估,而一些资产还在萌芽。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2007年工商银行的股价在5元的时候,中国沪深两市的市值是25万亿,当2015年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60万亿的时候,工商银行的股价还没有突破5元,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工商银行创造得总利润接近2万亿元,股息率也不低,但为何股价就是涨不上去呢?

    道理是一样的,数字货币的总市值,未来可能会突破两万亿,甚至是五万亿美元,但这并不能代表你持有的数字货币就能上涨(尽管你自认为持有的数字货币有更好的概念、更强的运营能力)。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由于数字货币领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把人类曾经走过的金融历史重新走一遍,从计价货币的不稳定,到盈利组织的权益证券化等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一些数字货币的估值,已经严重透支,而一些数字货币的估值,则明显被低估。

    作者:肖磊 文章来自:肖磊看市(kanshi1314)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