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创业调查:去北京 还是去深圳?

深圳的创业者基本上不会讲故事,但更偏技术,不依靠融资,自身可以造血,有外贸渠道商关系,代理商对接;北京的创业者整体更偏向于设计好融资结构,以便及早拿到钱,生存依赖融资。

智能硬件产业调查:到北京找融资 到深圳找工厂

氧分子网科技 梁辰 5月11日报道

5月9日晚上10点,钱崇军还在跟同事对发言稿,核对发给媒体的资料,以确保明天发布会万无一失,而他手中的PPT已经从两个月前就开始制作了。钱崇军是手机应用墨迹天气的公关经理,他要为公司第一款智能硬件产品发布做好充足的准备。

发布会的地点选在北京798艺术园区,这里被认为是充满文艺气息,也是众多厂商最爱选择的发布会地点。智能硬件映趣就在这里发布了第一款产品,而已经不再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也曾在这里举办第一场发布会。

发布会的现场被认真设计了一番,从入口到会场,道路被设计成了时光隧道,公司的发展历程被印在两边的墙上。现在空旷的会场,第二天将坐满了媒体和嘉宾。

钱崇军不记得已经看着他的老板上台练习演讲共有几次,但他却一直担心发布会所用的视频是否准备妥当,因为他的同事告诉他,这段重要的视频还在连夜赶制。

与此同时,在深圳,研发智能配饰的新我CEO高磊正在回味白天的集训。他正在参加了一个质量跟交期管理实战训练营,因为工作重心已经从生产转向市场和渠道,他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能够弥补他知识上的欠缺。

高磊的公司已经运作快两年了,期间经历了一些坎坷,作为CEO,他希望能对之前的发展做完整的复盘,并且希望开始学习如何运作一家公司,因为他的团队之前只是四个正式员工加四个兼职。

他的产品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小规模出货,但高磊仍然在担忧。就在前几天,他将之前在国内展示颇受欢迎的智能手环产品打包,托朋友将这些产品带到美国的创客活动上,希望借此来验证它的产品能够销往海外。

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代表了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智能硬件产业聚集地。

北京:发展难以摆脱深圳

谈到北京和深圳智能硬件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某互联网巨头公司投资部经理钱程(化名)告诉腾讯科技:“是一群懂软件不懂硬件的人和懂硬件不懂软件的人。”

在他看来,智能硬件创业和软件很像:深圳的创业者基本上不会讲故事,但更偏技术,不依靠融资,自身可以造血,有外贸渠道商关系,代理商对接;北京的创业者整体更偏向于设计好融资结构,以便及早拿到钱,很多项目本身经验不在硬件,生存依赖融资。

不过,越来越多的北京智能硬件创业者,选择在深圳建立自己的硬件团队或者分公司,以便更好地掌控硬件生产的过程,增强硬件的研发能力。智能皮肤测试硬件微蜜kiss就刚刚把研发团队搬到深圳,他们与李晓亮的麦开做了邻居。

天天动听音频事业部总监刘晖告诉腾讯科技,“深圳分公司在周围五公里画一个圈,可以把设计、原型、建模、打样、生产和包装整个产业链打通”。他们期望从原本的音乐播放器市场向硬件方面拓展,而在北京,想要完成这样的产业链整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吸引刘晖的是,深圳的工程师有很深的技术积累,他们对于产品的认识非常具象,有利于规划产品的生产周期和上下游协同。

钱程表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元器件工厂都位于深圳,而其他地区的工厂成熟度不及深圳。虽然富士康在北京也有几条生产线,但是其产能并不如深圳。

深圳优势:资源

高效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丰富产业环境资源组合在一起后,成功地吸引了那些以产品设计为驱动的外来创业团队。在24小时轮转的工厂生产车间里,他们提供的方案转变成最终的产品。

高磊就是这样,在开源硬件服务商SeedStudio创始人潘昊的鼓动下,将团队从上海搬到了深圳。高磊称,决定搬迁是看中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这是潘昊继Seeed Studio后,又一个帮助创客前期发展的项目。然而,这种模式只能维持小批量的生产,一旦产品上量,仍然需要工厂的参与。去年11月后,高磊开始与工厂的接触,因为“他们帮助大品牌做过代工”。

另一个困扰高磊的是二次开发。因为产品此前一直用在Atmel的原料进行开发,而这家公司的产品只是为针对创客开发提供服务,并不能用于实际生产,所以在很长时间高磊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电子工程师,帮助其完成转化。

这个想法,在深圳得以实现。高磊邀请到了一个工程师加盟,产品顺利完成了向商用生产的转变,而在此之前高磊的团队都是设计出身。深圳带来的地域优势和人才资源对创客出身的高磊来说,在其创业早期几乎无法想象。

高磊亲自在创客活动上为产品站台,以300元的价格销售工程样机。一天内,他卖出去了几十个产品。接下来,他希望能够在深圳找到一个不那么拖沓的投资者,以在今年年中完成A轮融资。

麦开CEO李晓亮也是深圳产业资源的受益者之一。在给百度咕咚手环做了两年代运营后,因为看好智能硬件市场,李晓亮毅然决然在2012年初拿了50万从成都跑来了深圳,成立了麦开网。

在最初寻找代工厂时,他和他的合伙人在深圳周边地图上标注了每一个工厂的位置,挨个拜访考察,最终为其第一款运动追踪器选择了有相关经验的深圳某代工厂。这样的经历使其顺利度过了最初资金流险些断裂的危险期。

最近,麦开在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为其新品智能水杯Cuptime募资,创下135万的最高额度记录。这款产品也将在现已成为其合作伙伴的代工厂生产。

然而,传统的制造业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智能硬件的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困扰深圳产业的问题。苹果iPhone在全球调动产业链的能力,让智能硬件产业有了更多的思考。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对于手机通话功能的固有认识,让屏幕大小、CPU性能、摄像头像素,甚至是基带芯片支持的频段被人们所关注,显然,现有的智能硬件设备并不能够满足“智能”的概念。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愿意关注消费类产品,比如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深圳致趣科技总裁董迎军表示,因为这些概念比较利于传播,产品有具体的形态容易让人理解,并被人所接受。

但是,某一由创客转型商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董易(化名)却告诉腾讯科技,智能硬件创业企业因其较多出身于创客,所以真正能够出货的并不多,其大多仍然停留在概念原型上。这样的判断,矛头直指此前创造国内智能硬件跳票记录的土曼手表。

智能硬件难讲故事

然而,尽管深圳有着制造业的神话,但是今天的深圳智能硬件创业者能够讲一个完美创业故事的人很少,因为作为聆听方的深圳制造业者,他们并不会对这些打着“智能”招牌的产品有半点惊叹。“十年前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了。”在深圳科技园的一件茶楼里,整天与深圳制造业打交道的李凯告诉腾讯科技。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产业链各个环节,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从而反馈给公司,以便能卖出更多的原料。

李凯向腾讯科技回忆,十年前,MP3正在流行,有很多的厂商涌入这个市场。在深圳有一家名叫新际实业的公司,他们的技术人员将播放器做成了太阳眼镜的样子,出售给海外市场。结果在欧美市场销售了十多万台。“这可以算是最早的可穿戴智能硬件了,”李凯说,“当时他们还想把MP4做成头戴式,只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做成。”

在四年前,有法国客户向深圳豪锐科技定制耳机的时候,提出了要把耳机的外形做成手环的样式。李凯说:“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而是在去年可穿戴设备概念兴起之后,他们的产品也随之被关注”。

如今,苹果、谷歌(微博)和三星等国际主流厂商开始关注智能硬件,并提出自己的产品规划路径。作为紧跟潮流、有硬件“好莱坞”的深圳制造产业随之顺势而起。手表、手环这类可穿戴设备只是智能硬件的一部分,深圳工厂所能生产的远不止这些。小到戒指、大到飞行器,甚至是智能汽车也已经有样品可供展示和使用,并且他们都打上了“深圳制造”的烙印。

智能硬件创新来自于一帮对硬件DIY有着浓厚热情的人群,他们被称之为“创客”。他们凭借免费开源的软硬件制作他们心中所想的产品。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现实生活中找到的群体性需求变成产品,并为之而创业,形成商业模式。潘昊虽然在现场大声呼吁,不应该把创客和智能硬件混为一谈,但是他也只能默许,并感叹实现商业化“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产业也曾大浪淘沙

智能硬件创业这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深圳致趣科技总裁董迎军却告诉腾讯科技,深圳智能硬件的创业者已经历了三轮的大浪淘沙,每一次浪潮退去后都有很多厂商倒闭破产,新一轮浪潮来临时,又会诞生很多新的项目。

把时间往前推,最早的一批诞生于十年前,其产品特点可以归纳为“新”、“奇”、“特”。当下被业内所热炒的智能手表、智能灯泡等都可以追溯找到对应的产品。只是当时的营销手段有限,而且产品表现形态也与现在不同,但是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大多是深圳本地的电子厂,他们设计方案后自己生产。这为日后的大规模深圳制造奠定了基础。

第二批浪潮则诞生于移动互联网初期,整个智能硬件从技术、产品形态到盈利模式都有了质的变化。以智能灯泡为例,上一个浪潮中主流的控制器是遥控器,而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在手机上通过一个APP进行控制。然而,因为概念先行,资本和市场却没有跟上。

与软件创业不同,智能硬件创业者通常需要由整条产业链来协助,而供应链则不管产品的概念,只认准钱货两讫。因此对于规模较小的创业者来说,生产成本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董迎军总结称,“(他们)青黄不接,没熬过去,然后就死掉了。”

当前,深圳产业正在经历第三波浪潮,产品生产正逐步成熟,甚至手表、手环这类产品已经有多套方案可以供厂商生产。第三波浪潮的弄潮儿则是一群来自于看到市场机会的创业者,和一些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下滑导致生存危机的深圳山寨厂商。

因此,过剩的产能是必要转向新的市场。

生产模式并未改变

智能硬件的发展之所以创新程度有限,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产品仍然延续着传统硬件制造业的模式在深圳发展。具体来说,在产品设计后,企业通常会找相应的方案商提供硬件解决方案,并通过供应链完成产品的生产、组装过程,最终进入渠道走向市场。这是从MP3播放器、山寨手机到机顶盒,深圳制造业一直所沿用的生产模式,其所依靠的就是深圳本地的完整生态产业链。

这种“方案商+代工厂”的深圳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缩短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出货上市的时间,减少研发成本。这对那些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的创业企业,或是希望在智能硬件市场快速抢占份额、炒热钱的白牌厂商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产品本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弊端也很突出。

深圳华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鹏表示,“对他们来说,品牌营销很弱,但有现成的销售渠道。所以山寨机在深圳火了这么多年,也没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李晓鹏的团队正在建立一个营销平台,以期望帮助前者建立品牌。

抢时间就成为了选择这种“方案商+代工厂”生产模式最好的理由。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即方案商)企业业务代表告诉腾讯科技,深圳产业是以速度出名,特殊定制的话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大多数厂商都会直接选择一个现成的方案。这些厂商通常会选择向海外市场销货,而国内的出货量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一些互联网公司进入硬件市场时,也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只不过他们倾向于国内销售。

但无论如何,我们确实看到了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来的创业者开始涌入智能硬件领域,北京和深圳也正在成为中国智能硬件创业的两个中心,北京可以更好地和资本层面接触,深圳可以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但未来谁将更成为唯一的中心?又有多少智能硬件创业者能生存下来?这些仍需要时间去检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