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智能开放平台推出早了

微信只是提供了平台,而未解决企业内部尤其线下工作人员推荐用户微信购物的动力问题

微信推出智能开放平台了,目前仅仅推出语音识别和图片识别的功能,供开发者使用。表面看很好的产品,一定的智能化适合当下移动互联网,但铁哥冷静判断之后认为目前智能开放平台尚无创新元素,且推出早了。

语音识别功能其实有微信那天就已经有了。当年微信能够得到政府首肯也是有赖此项技术,微信将各地方言采样收集并输入系统,用户通过微信语音用各种方言交流后台都会记录转化为文本。在全世界反恐形势极其严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于之后QQ音乐等方面的运用基本属于捎带手,今天推出的语音转化功能实在算不得创新技术,无非是将过去后台的产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罢了。

图片搜索谷歌已经在做了:将图片上传谷歌图片就可以得到图片的信息以及相关网页信息。微信智能平台只是将最后呈现的信息换成了购买页面,也就是说未来通过扫描图片可以直接获得商品的信息,可以不用扫二维码条形码。只是使用场景的不同,技术上也算不得是新鲜的。

两类产品技术都不先进,但此时推出腾讯目的很明确就是电商。用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大大减轻后台客服人员压力:微信不似旺旺QQ有文本输入基因,天生的语音输入会给客服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也是铁哥最近与电商企业沟通大家对微信客服很大的顾虑,此次产品也是解决这种问题。

图片搜索是要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未来用户不用再看到商品找信息,通过扫描条形码来了解产品。只需要扫描该产品包装就可以获得产品的详细信息以及购买地址。如此看来,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等传统媒介也将不仅仅只是品牌展示,而是新的流量入口,也就是销量入口,没错这就是冲着阿里的码上淘来的。图片搜索更利于本地消费,本地消费各种传单广告将可以直接落地转化,在本地化服务竞争日趋白炽化的今天无疑给腾讯系产品添加一个重要筹码,京东、大众点评都可以从中得利。

表面看,这两款针对微信移动电商的产品很接地气很应景很及时,但铁哥认为微信现在关键不在此,智能平台无法解决微信面临的问题。

微信天生封闭社交平台基因,用户对微信的第一诉求依然还是沟通社交,其次是娱乐,最后才是消费购物。也因为此,微信目前的电商化之路一直亦步亦趋,进展缓慢。腾讯微购为众多一线品牌搭建的微购物平台起初还有点声响,之后商家与腾讯都异常低调,只有一个凌致服饰案例至今也未见大规模使用。王府井银泰等传统老店除了店里的二维码也未见有何大的投入(银泰与阿里结缘,微信合作又会有影响)。铁哥也理解微信团队,十分担心电商化进程过快过急会影响用户体验以致影响整个微信的发展,在易信来往微米等同类产品穷追不舍的情况之下微信是不会为了电商而牺牲用户体验的。铁哥有时候都在想微信的电商团队会不会偶尔羡慕下阿里的天生电商基因,无论怎么电商化都不会让用户觉得奇怪。

所以铁哥认为目前情况之下,腾讯需要的不是将客服以及流量来源加大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让用户习惯微信购物。商家蠢蠢欲动着急用微信变现,各显神通,但微信官方该做什么呢?

铁哥认为以下两点是微信官方当务之急:1.给企业提供微电商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平台;目前多数公司都已经将微信平台定位为展示平台,市面上各种微信开发公司大行其道也证明企业对于微信很重视的,企业开微信平台开发微信平台积极性高涨,但仅仅将其当成是pc端的官网一般对待来开发,结果当然是只有企业自己在看,不为外人道。原因就在于,微信只是提供了平台,而未解决企业内部尤其线下工作人员推荐用户微信购物的动力问题。微信当前应该联合几个大企业,从调研入口切实解决企业内部部门间的配合问题,做出标准案例往各企业也可依葫芦画瓢将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企业一线员工引导用户更快习惯微信购物;2.再高调一点;微信的电商化已经是板上钉钉,但讨论还都停留在互联网圈子之中,尤其微信官方团队鲜有出去讲微信电商的,铁哥打听消息称微信官方不允许人员出去讲微信。团队如此讳莫如深,外界自然对微信有多种解读,认为微信电商化的立场不坚定等。微信官方应该正本清源高调一点,将自己的愿景讲出去。腾讯是家典型的产品导向公司,缺乏营销思维,这点真应该学习下阿里。

铁哥最近与多方人士沟通均认为微信如果再继续如此保守下去,移动互联网的门票恐怕要过期了。据了解,易迅在微信入口的效果一般,甚至可以用差来形容。如此阶段微信不去为改变用户习惯努力而去开发多余的客服和导流产品,不是本末倒置吗?智能微信平台以后肯定用得上,绝不是现在。

关注铁哥可加微信平台“科技说”微信号:kejishuo

作者:老铁  互联网专栏作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