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互联网巨头别再消耗智能硬件的信誉

在愚人节那天,有两家公司对外展示自己的“硬件产品”,一个是搜狗什么输入手环,另一个则是百度的所谓智能筷子。

很多人说,这两家公司都是想趁着节日跟大众开个玩笑。没错,对于有点硬件常识的人来说,基本知道这两件产品是如何不靠谱。以输入手环为例,一般的传感器很难精确地捕捉每个手指的动作,加上位移计算的偏差和产品的体积限制,充其量只是噱头。

至于百度筷子,那就更不靠谱了。对于检测食物成分的方案,我们早些时候报道过一款名叫“TellSpec”的产品,它借助光谱扫描仪对反射光进行采集分析,根据反射光的波长进行排序,并结合频谱来鉴别食物成分。不过这个方案的功耗并不低,再兼顾续航问题的话,不可能做到如筷子般大小。而百度的筷子产品从概念图上看不到任何的发光配件,难道是借助电阻率来鉴别食品成分?一位在医疗器械行业有多年研发经验的朋友表示,“一看就知道是外行人提的方案。”

QQ截图20140404143302

为什么这里要较真这两家公司的玩笑呢?首先,他们为了吸引眼球掉尽了节操,有失身份;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他们在消耗一个“新生行业”的信誉,这并不是大公司该做的事情。当观众知道这两款期待已久的硬件产品最后沦落为一个笑话的时候,这会造成什么样的落差?他们又怎么看待来自中国的智能硬件?

在互联网资源还没介入硬件领域的时候,很多“中国制造”的消费类电子经常被消费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冠上“山寨”的标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市场参与者为了生存,过于片面追求最大利润,尽做一些偷工减料的事情,导致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给同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时到今日,依然有很多消费者对国产货没什么信心,愿意加价买“洋货”。

其实很多“洋货”,是在国内组装加工的,包括大家时常看到的iPhone、iPad。换句话说,国内制造行业无论在工艺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水平。遗憾的是,这个制造行业优势所带来的好处更多地流向了海外品牌,而不是本土电子设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的国产山寨货过于消耗整个行业的信誉,消费者对国产二字产生了抵触,哪怕你跟他们说现在的国产货在用料方面怎么比“洋货”好,他们都持着怀疑的态度。

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硬件设计生产以及相关领域一直在往前走,这给注重市场和品牌塑造的互联网公司带来新机——没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软硬结合”。互联网公司做硬件,本质并不是颠覆什么产品,而是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造,并结合他们的服务。因为注重体验和品牌的基因,使得自家的产品跟山寨产品存在差别,消费者也开始尝试为他们打造的硬件买单。

从整体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制造基因,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件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比起山寨货,的确有很大的改进,基本向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当中的确有少数公司因为跳票和创始人的态度等原因消耗了这个“新生行业”的信誉,导致不少人开始质疑中国的智能硬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确实有几家发展得还不错,也赚得相应的口碑。

随着风向的转变,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延伸到硬件领域,他们也在努力拉拢硬件创业公司,甚至推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他们没选对硬件合伙伙伴的话,,印着他们LOGO的硬件产品的体验跟山寨产品如出一辙。最令人不爽的是,这种“山寨品”竟然打着智能硬件的旗号。这对于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智能硬件行业来说,甚具杀伤力。

除了做出一些烂硬件外,这些巨头还会借助产品概念图来玩营销。处理不慎会产生多严重的负面效果?有劳各位精英参考 某曼手表的状况。这些直接面对用户、拥有巨大流量的巨头的确可以随便“调戏”小白用户,因为最后承担大部分恶果的对象是那些在智能硬件领域苦苦耕作的创业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有一些朋友从山寨产业跳出来做品牌,虽说他们的产品做工并不差,但是消费者对这些国产货依然心有余悸。笔者向他们追问缘由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也值得让人反思:“这是早期山寨产业种下的恶果,我们到了交学费的时候。”

也就是说,像搜狗、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只要在智能硬件领域做一个轻率的决定,极有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不小的伤害。这些大公司要抢硬件入口可以理解,但是能否做得爽脆一些,采取资本操作的方式来谋求共赢?在互联网世界并不缺乏几亿美金、甚至百亿美金的收购案例,为何到了硬件领域巨头反而要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

要做可以,请不要再以营销的名义消耗这个“新生行业”的信誉,谢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