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中国互联网未来10年:已成主导性战略产业

如果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视作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那么10多年前发源于民间的这一股清流早成奔腾难遏的大河,其巨大社会能量开始一泻千里,未来10年里,笔者乐见其成,这股力量势必加速和见证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文/阳光

不久前,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特别提到了未来中国政府将强化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制度化管理,这也是自2008年6月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访问人民网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从基本国策的高度确立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视作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那么10多年前发源于民间的这一股清流早成奔腾难遏的大河,一路欢腾、越过险峻三峡之后,其积蓄的巨大社会能量,开始一泻千里,未来10年里,笔者乐见其成,这股力量势必将奔入更加浩瀚广大的平原地带,加速和见证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如果以2000年前后互联网西风东渐、在中国开始商业化为界碑,中国互联网前10余来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聚焦于媒体资讯,表现特征为信息的无障碍自由流动,代表网站是创立于1998年的新浪网,新浪网始于一个体育社区,后来以聚合传统媒体资讯而成为中国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门户,10多年后,新浪随着门户的衰落而影响力日减,其历史贡献是当年和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共同开启网上自由之门;第二阶段是社交网站的出现,表现特征是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形成新的网络部落空间,代表网站是腾讯,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创业公司,在2004年获得大发展,它发明的即时通讯软件QQ改变了中国人的群聚方式,至今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又以“微信”独步天下;第三阶段是互联网的范化,表现特征为互联网技术对于所有传统行业的渗透、改造和革新,代表网站是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从筹建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平台到创立如今老百姓离不开的“淘宝”生活,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子商务同样见证了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这三个阶段,一波接一波,重重叠叠,相靡相荡,从本质上改变拉中国当代社会的面貌。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互联网前10年的发展始于“局部优化”(即最初的商业化),最后却意外地促成了中国的第二波“文艺复兴”。当年三大门户急于寻找商业模式而开启了门户模式,最后居然全面颠覆了中国的传统媒体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商业层面,成为继100年前“五四运动”和上世纪80年代短暂文化热之后的又一次社会启蒙,百年前的科学文化启蒙因为救亡而匆匆中止,百年后的互联网作为一项新式技术工具的引进,意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网络无中心、平等的自由沟通方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传统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精英控制模式。

其次是互联网的“触媒效应”。国内互联网的商业化始于媒体形态,10年后逐渐演化成为一场波及所有行业的创新运动,在这一点上,这和互联网在其发源地美国所发挥的作用完全相似。以电子商务为例,互联网的普及高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运动和高速铁路等物流系统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将其“溢出效应”惠及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甚至倒逼每一个行业进行商业创新。10年前,时任英特尔CEO贝瑞特曾经预言:“未来5年,没有一家公司自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因为所有的公司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公司”,今天在各大电商网站上,小到一袋花生米,大到一辆汽车,你都可以通过网络下单并实现交付。从媒体、零售业到金融,互联网正改变所有的行业。

最后是前10年国内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自由新鲜的“思想市场”。作为其中的一个最大成果,互联网在当代中国促成了新的社会团结方式,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便是既集中统一又高度自由的“思想市场”的形成。网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超越自己的局限(地域、时间和认知局限等等),形成无所不在的“关注流”,经无中心的自由传播之后,凝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集体情感意志的“情感流”,最后促成全社会动员、进步和创新,形成新的社会面貌——即新的“符号流”。纵观前10年来“思想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网络主导的民间舆论场和政府控制的精英控制场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质疑和相互激荡之后,达成共同一致的新的改革共识,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小到“雾霾”的命名,大到国家反腐制度的创新,类似案例比比皆是,这是中国几千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一幕,正如习近平最近所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今天,互联网在社会各界中所形成的“思想市场”和共识,正是当今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最大推力。

放眼未来10年,国内互联网发展在越过三峡险滩之后,还将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缺乏高度前瞻、清晰统一和分段执行的国家战略。习近平在《说明》一文中着重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将之放在国家未来10年重点关注的11个领域之第八条,这是从未有过的国家战略高度。以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为例,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战略,并在随后的90年代中后期通过放松行业管制促进电信、媒介和IT技术等行业之间的相互进入和融合,最终促成了美国在90年代以网络工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并通过电子商务立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至今保持和促进了美国互联网工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反观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除了技术引进之外,大多数商业网站都属于私营部门,利用政府监管的空白地带得以“逃逸”(如新浪网开启的VIE模式,是通过当时的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审批通过的,要是归口当时的媒介管理部门管理,这种“逃逸”是不可想象的),并嫁接美国资本市场,才得以获得跨越式发展。

高度垄断的电信行业是另一个旁证。国内电信业在互联网等开放的IT技术冲击下,历经数轮重组,依旧未能对私营企业开放,作为未来宽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管道,其高度垄断和垂直控制等一系列弊端势必成为互联网发展的绊脚石,各大运营商现行的高资费、相互割据竞争态势,只会拖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最后影响到一个国家互联网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其次是技术的创新性缺乏产业生态的支持。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工业需要从国家政策、原始资金、创业环境等全方面的支持,国内互联网经过10多年的发展,依旧沿袭着“Copy To China”的技术模仿和拷贝模式,大多数私营企业自生自灭,难以获得政策扶持。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少一个更加健全的产业生态支撑:从天使投资到资本市场,从政策性扶持到开放市场。以资本市场为例,10余年来,国内众多互联网公司前赴后继奔赴美国,只是因为国内缺乏NASDAQ这样适合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创新灵活的资本市场,对于国内创业板而言,仅仅是漫长等待的审批制度就足以让它们望而却步;而像“微信”这样难得的原创技术在海外市场推广时,现有的政策框架下也缺少相应的国家扶持(试想一下美国政府当年对其电影工业和互联网工业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力度)。

最后是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度远远不够。根据CNNIC的最新报告,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且大多数网名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都在80%左右,接近中国的两倍。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成为一代人的身份标签,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人们和不会使用网络的人群之间的社会鸿沟日益扩大,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贫穷阶层和年老人群那里,互联网技术能力和设施的匮乏更加加剧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

尽管面临这三大挑战,国内互联网的未来10年依旧乐观可期。新一届政府的主导战略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内互联网的商业化最早脱胎于私营部门的自由发展,如今成长为国家的主导性战略产业,如果忽略其经济属性,片面强调其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无法理解其过去10年来的高速成长之道:自由的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如同十六世纪印刷术在欧洲的引进促进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促进了今天的全球化和世界统一市场一样,互联网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挡,在一个无法阻隔的、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落里,无论是被裹挟进入还是主动参与全球网络,中国都可以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

作者简介:阳光,原名马向阳;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记录、观察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和数字城市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