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和VC无关

在中国人们总说“圈子”,圈子其实就是江湖的体现。

互联网江湖,和VC无关

庄明浩/文

UC全资把PP助手收了,一个风传了很久的消息昨天被很多媒体证实了,虽然UC官方依然没有表态。

无论是此前传说的1亿美金的收购价格,还是今天微博有人爆料的2.5亿美金,PP助手的故事让很多人看不懂,或者说不愿看……

今天的内容我不想用诸如PP助手对于UC的价值补充、UC收购PP助手的资金来源是阿里、阿里百度腾讯的移动渠道之争等看上去各种高大上的“词”去表述。

换个角度,从我所属行业看,一个简单的观点:

在很多带有“江湖”气质的互联网细分领域中,VC都普遍很难参与其中。

PP助手所在的iOS越狱渠道是一个典型的“小江湖”,派系林立,江湖大佬重度参与,出现的第一天就带着“灰色”的成分。

91(或者说早年的91)、同步推、PP助手、快用、iTools,5家公司组成了一个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的特色市场;这个市场灰色,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是黑色(违法)的……

91出自网龙,网龙的投资人IDG投资了91最早那一轮;IDG投资91很重要的原因是网龙这一层关系,这是人情,也是江湖。

同步推的老大熊俊是91手机助手的开发者,后来创业是蔡文胜投资(工场的参与更多是与蔡绑定的),这同样是江湖……

PP助手和快用背后都有360老大周鸿祎(微博)的身影,这依然是江湖。

小江湖的战役不断,但水面之上一直都是波澜不惊;战役开始没有太多VC的参与,而等到VC想参与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还是不敢“跳下水”……

到了今天, 91被百度收购,PP助手被UC收购并入大阿里体系,再算上已经在Android分发领域一骑绝尘的360(以及和360关系匪浅的快用),和不是那么有“江湖”气的腾讯,这场关于移动分发的渠道大战已经完全成为一场巨头之间的博弈。

这就像武侠小说中写得那样,小门派成为了大门派的附属和“工具”,要么生要么死……

类似的事情曾经还发生在页游领域,整个页游圈子山头林立,派系之争从未间断,而期间“广州帮”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页游江湖的态势。借用我身边好友一句话来说:“广州为什么能在页游年代制霸全国,和陈浩南的哲学是一致的,够狠!兄弟多!讲义气!”。

浩南哥啊,这还不够江湖么?

同样的,VC在整个页游领域的参与也严重不足,因为我们进不去这个“江湖”。

还有2013年最为红火的手游领域,其实也是个江湖,VC们同样大面积“失声”。你大可去翻翻那些上市公司收购手游公司的公告,这些被收购的、现在这个时点的、“一线”手游厂商几乎都没有VC参与的身影,反倒是一些超级天使频频出现在那些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名册上……

他们可能是成名已久的江湖大佬,也可能是有过小成的80后代表,也可能是精通流量的早年站长,他们是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这个江湖最为纯正的味道。

在中国人们总说“圈子”,圈子其实就是江湖的体现。在某些特殊的互联网细分领域中,尤其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领域中,不进入核心圈儿就等于无法参与其中,这个道理对VC适用,同样也对创业者和从业者适用。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沸点资本涂鸿川:独特的识人标准,让他投出奇虎360等9个命中率惊人的项目说道:

    一般说来,VC的成功率在20%左右,能做到30%已是成绩优秀,然而他却创造了一个传奇,将整个行业规律颠倒过来,成功率达到了70%——80%。从奇虎360,途牛网,六间房到网康科技,创造了超高回报率,他就是沸点资本管理合伙人涂鸿川。

    涂鸿川

    沸点资本管理合伙人涂鸿川,2007年创立了高原中国,负责中国的高科技项目开发,中美项目的投资决策,中国投后管理,团队建设,并参与全球基金募集及项目退出决策。2016年,涂鸿川与前360公司高级副总裁于光东和高原中国的另一位合伙人姚亚平共同创立了沸点资本。

    目前沸点资本管理着4支基金,近10亿美元规模,已知的LP有分众传媒等著名企业。投资的经典案例包括:途牛、奇虎360、六间房、网康科技、触手TV等。其中,在奇虎360,涂鸿川单项投资回报已超过5亿美元,使他成为360收益最大的投资人。

    寻找生活和事业的沸点
    01

    1995年,涂鸿川在中国VC的萌芽阶段时加入集富集团,一待就是十年。2005年,他又在硅谷VC大举入华时,加入高原资本,并在2016年开始代表高原资本投资中国市场,这一待又是十年。

    在高原资本,涂鸿川一半时间看项目,一半时间做投后,在这十年里,高原资本一共只投资了10个项目,他个人一共只投资了9个项目,成功率高达80%,绝对属于狙击手打法。“这9个项目,大部分已经成功退出,2个IPO,3个并购,IRR是62%,还有4个没有退,目前来看,成功退出的机会蛮高。”

    LP曾经怀疑涂鸿川“量不大但所投的一半的公司是成功的,他们觉得这个不靠谱。”以至于做到时,LP也很好奇,“就是专注,项目数量超过到了一定程度,很难保证能提供很好的投后服务。”涂鸿川说。

    “看着银行账户里每个季度掉下很多钱,心态就不好了。”涂鸿川认为,“这是VC人的通病,做的不好的时候会很拼,好的时候人的沸点就找不到了,就是按部就班的按流程做事,不温不火就太没劲了,我们希望帮助大家找到各自的沸点,一起沸腾。”

    怎么找沸点?他决定先从瘦身开始,于光东送了他一份瘦身课程,42天瘦了20斤,整个人一下子就清爽了。然后他又开始打泰拳,畅快淋漓,“那种找到沸点的状态太棒了。每一种液体的沸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沸点也都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大家找到各自的沸点,一起沸腾起来。”涂鸿川要做沸点资本的想法更迫切了。

    2016年3月,涂鸿川和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姚亚平、原360高级副总裁于光东共同成立了新基金沸点资本。值得一提的是,与涂鸿川有着10年笃深感情的原来基金另五位管理合伙人,都成为了沸点资本的出资人。而且,他们还把出资人介绍给沸点资本。

    合伙人的选择标准
    02

    从2013年开始,涂鸿川就在不断的寻找新的合伙人。VC工作的核心在于合伙人平台的搭建、投资策略的设计和投资理念的执行。归根结底,在于人。在合伙人的选择上,涂鸿川有两个标准,第一,服务式合伙人;第二,需要有产业背景,看得懂产品。

    沸点资本合伙人之一姚亚平曾经在百度做过战略投资人,投资过去哪儿、安居客,是百度百老汇的活跃分子。涂鸿川说,他是在途牛的募资项目上,与姚亚平有了正面的交集。而他对姚亚平印象深刻,是听闻他在尽职调查之后毙掉了几个已经过会的项目。姚亚平看似非常规的选择,让涂鸿川坚定,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搭档。

    “他的打法和我的接近——不仅精准,还能在投后去做’贴身服务’。”涂鸿川笑称,他就像追求姑娘一样,见了姚亚平13次,最终让这个涂鸿川“中意”的合伙人决定加入高原资本,后来又一同组建了沸点资本的班底。

    另一位合伙人于光东是互联网圈子公认的奇才。在奇虎360时,曾做出过多个用户上亿的产品,包括360导航、浏览器。当年涂鸿川与周鸿祎聊360做浏览器产品时,周鸿祎常常叫于光东一起参加,那时于光东28岁,很年轻,但是做产品有感觉有见地。

    后来每次见于光东,涂鸿川都会发现他的职位不断提升。于光东最大的乐趣是与创业者分享他做产品、搞市场推广的亲身创业经验。2015年,他从奇虎360离开时,已经是高级副总裁。

    对于这两位合伙人,涂鸿川说,“他们对项目的判断力特精准,服务心态特别好。没有人拿枪逼你去给投资的项目干活,都是出自内心的。”

    涂鸿川还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双二八原则,在投资项目上,80%的成功率,20%的失败率;在人员构成上,80%的GP和20%的非GP。

    “有事的时候,找到的都是合伙人,而不只是挂名。” 涂鸿川说,“公司辛苦的时候更是投资人需要出力的时候,而不是公司做的不好的时候,投资人就自动筛选过滤淘汰。”

    投资团车网是个很好的例子,涂鸿川和姚亚平两人走了多个城市的20多家4S店、主机厂、汽车厂家、竞争对手,面对面的做尽职调研,五六十页的报告中,一半是涂鸿川自己写的。“这是很难得可以接地气的去了解一个行业,也是我们唯一一个借口去见被投公司的顾客。”涂鸿川团队亲历亲为的实践,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行业知识,刚好可以用在投后服务中。

    作为VC要同时具备理性和情怀
    03

    沸点资本的定位是服务式合伙人平台,把被投企业看成是合伙人、把出资人看成是合伙人。“1995年的时候,资本是绝对的强势,2005年的时候GP面对创业者是可以拍桌子的,现在做VC如果还是这样的心态,那趁早别干了。”涂鸿川说, “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投入和硬件设备,最终考验的是搭建平台的理念是什么,如何执行,这一切的落实方都是人。我们目标是建立一个帮助大家找到沸点的平台。”

    涂鸿川说:“作为专业的基金投资者,我们必须理性。但VC不能像二级市场投资一样只靠理性,还要有情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支股票,我们面对的是创业者、合伙人,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倾家荡产来做这个事情的。”

    都说早期投资看人,怎么看人?很多VC甚至在见到创业者半小时,就决定了是否可以投资,涂鸿川觉得这是神仙,等于是算命的。人跟人的化学反应不同,可能因为刚好投机,反而被误导了。

    涂鸿川更重视产品。因为团队的所有精华都在产品,通过它才能综合了解人。他的投资判断是,先看产品,然后再约见人。“其实看人就是看他的产品,看他产品的DNA,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DNA。”说到DNA,涂鸿川双手手心相对,向桌子顿3下。腾讯的DNA是社交,阿里的DNA是交易,百度的DNA是搜索,奇虎360的DNA不是搜索是安全。”帮企业做投后也是一样,背离它的DNA去做,多数会死得很惨。”

    在创投圈,涂鸿川做投资回报率超高享有盛誉。涂鸿川花在投资上的时间多,花在投后的时间更多。“以前有人跟我说,投后管理浪费时间,最好把市场所有的好项目都覆盖,其实好项目就像种子,需要施肥、除草,才能长大。”涂鸿川说,“我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更精明、更勤奋,这么多年,我们的打法从来没有变,不同的是,我们一直在优化,不断地优化再优化。”

    做了21年投资,涂鸿川依然坚持在行业调研、投资尽调的过程中亲力亲为。 “如果一个GP不去享受这个过程,那不是放弃了VC投资里最好玩的事情了么。”在他看来,基金的GP必须在前线作战,而非看报告做决定。这也是涂鸿川正在做而且未来会继续做下去的事情。

  1. 2015 年 05 月 17 日

    […] 互联网江湖,和VC无关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