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芳:互联网“+”的不仅仅是工业

近日,阿里研究院与新华网思客联合举办的“互联网+中国经济”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杨培芳就“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作出了新的解读。以下为演讲全文。

这段时间,“互联网+”这个概念很热。原本,中国跟随着美国的互联网概念走了很多年,从高速公路、宽带战略,到网络空间、智慧地球和智慧中国,一直跟着别人走。而现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很有意思。

我认为,提出“互联网+”有一个背景。“信息化”这个词,从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但它主要还是用在信息交流上,直到新世纪的最近这几年,才慢慢借着互联网的驱动力渗透到各行各业。所以,虽然“互联网+”从表面上看是概念引领,但实际上“+”这个符号早就有了,原来我们只是发发短信,后来新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解决信息交流和互动的传统基础上发展到人们的生活消费当中去了,比如阿里巴巴。

美国人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人提出了工业4.0,但背景都是一样的:互联网已经让传统的生产领域开始蠢蠢欲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能不能这样思考问题——整个潮流在往前发展和变化,我们的思维和概念也要跟着变化。我并不觉得这是个领先的概念,因为实践早已经开始了,继续往前走还会产生新的概念。

第一,我们的“互联网+”和美国、德国是不一样的。美国的互联网信息基础比较雄厚和先进,所以现在开始向工业引申,而德国可以说是正好反过来,实际上这两国是从不同的路径出发。我很同意吕本富的观点,中国人的“互联网+”是第三种模式,它比较新颖,因为不仅仅是“+”工业、制造业,可能还得“+”各行各业,以及更深层的东西,包括体制、政策和基础理论等等,可能都要由互联网改造。中国的“互联网+”不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也不是德国的工业4.0,而可能会超越工业。

第二,互联网“+”的不只是工业。工业是重要的方面,不能放弃。中国工业还是相对薄弱,有人认为工业化的道路还很长,对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实现工业化、基本现代化好像还有很多问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妨把工业放在“+”当中的优先位置,但绝不是只“+”工业就完事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超越美国和德国路径,也可能会搞得更好。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5亿,是美国的两倍,这是很大的优势。拥有这么大的体量,究竟应该搞什么?在工业时代,我们的制造业推动了服务和应用,那么在信息时代,应该以消费或应用来拉动服务和制造业,要把这个“链条”倒过来,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由原来的经营者主导走向消费者主导,在这个转化上我们是占优势的。

第三,“互联网+”可能是一种化学反应。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就像刚才吕本富讲的,“互联网+”将来不仅仅是物理反应,还可能要渗透到化学反应中去,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甚至产业结构。我始终认为,不能仅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核心技术或者核心生产力而已,所以整个流程都要改变。刚才阿里巴巴的两个报告讲得很好,说明很多领域已经被改造了,原来很成问题的现在不成问题,但原来可能不成问题的现在可能反而会成问题,这里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规律。

在座的各位既有来自互联网产业一线的,也有研究理论的,结合起来能不能上升到更高层面,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产实践,让互联网经济走得更好?现在,马化腾和马云走得很好,将来我们还要让更多的马云、马化腾走得更远。在新的政策环境和理论指导下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会有更多的平台从商业渗透到物流、金融、制造业和其他生产领域中去,这才是国家最期待和需要的。

作者:杨培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