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CeBIT展观察:中国“智”造抢眼

中国企业参展数量创新高,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4.0时代到来的步伐。

2015 CeBIT展观察:中国“智”造抢眼

氧分子网科技  3月17日德国汉诺威报道

高达600多家的中国企业豪华团,成为2015CeBIT展的最大亮点。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传统ICT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通信经验正在为IT业注入智能血液,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军则带着技术梦想提前占位,这一切俨然预示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又迈进了一步。

德国汉诺威CeBIT展被业界誉为“数字领域的心脏”,本届展会以“数字经济”为主题,中国本次成为历届最大最强的合作伙伴国,不仅仅是参展数量空前,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4.0时代到来的步伐。

“中国是汉诺威CeBIT历史上最大、实力最强的伙伴国。”展会负责人奥利弗·弗雷泽表示,中国的IT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国的身份也凸显出亚洲作为全球IT业增长引擎的重要地位。

作为第五次参展的华为,以“创新ICT,共建全联接世界”为主题参展。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认为,工业4.0 是继蒸气、电气和信息化时代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意味着将信息与物体相连接,也因此全联接是工业4.0的基石。

据了解,华为本届展会上发布了会面向智慧城市、金融、电力、媒资四大行业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多个技术产品。中兴则展示了无线充电、地空宽带、智慧城市、uSmart Pod+云桌面等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些已成熟的解决方案正在让传统IT制造业更加智能化。

以华为本次展示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为例,其包括了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两部分,软件平台基于ODL(OpenDayLight)开放架构设计,已经应用到华为多个物联网解决方案当中。例如智能楼宇能效解决方案、智能电力抄表解决方案、电梯智能管理解决方案等。华为智能楼宇能效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楼宇内的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等系统实行集中监管和控制,可有效降低企业能耗。

在6号管的中国展区,腾讯科技发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进入者多以品牌展示为主。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微博)强调,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梦想。

对此,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何达炳在腾讯科技表示;“华为在推动工业4.0上主要聚焦连接以及相关的管道服务,对于互联网公司的加入华为一直持开放态度,工业4.0需要不同层面的企业一同参与合作,只是初期其更需要稳定的联接,这是互联网公司目前所不具备的。”

如华为为德国最大场馆多特蒙德的无线覆盖案例:作为拥有德国最大的球场的俱乐部,多特蒙德致力于为俱乐部支持者提供创新业务。多特蒙德要求WiFi覆盖具有高并发率和高带宽特点,保证球迷的上网体验。华为WLAN高密场馆解决方案为多特蒙德球场提供了出色的性能和业界领先的技术特性,帮助他们解决3G/4G网络无法解决的球迷高速上网体验问题,让八万球迷随时接入WiFi网络,为俱乐部吸引更多球迷铺设了一条高速通道,对优化多特蒙德俱乐部的运营与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华为Wifi解决方案已覆盖荷兰、英国、德国、葡萄牙等国家的12个场馆。

据有关数据显示,连接已成为新的常态,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连接,90%以上将是物的连接。

此外,传统家电制造商海尔也展示了最新制造系统,其“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和全球最先进的可视化智能互联工厂,展示了智能家居理念和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目前微软、3M、霍尼韦尔、松下、东芝、三星、华为、新浪、等百余家合作伙伴已经接入这一平台。

CeBIT展发言人哈特维希·冯·萨斯表示,中国许多企业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比如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电信设备等。比如华为是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商等,阿里巴巴是世界最大的电商企业,世界的IT技术地图正在转变,数字化的未来在东方。

其实工业4.0这项德国新工业化计划,首次华丽地在《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中出现是去年的10月。这项德国新工业化计划,旨在通过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以建立起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此项计划,与中国工信部去年出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不谋而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在从“信息互联”发展到“万物互联”,工业4.0下中国企业的逐步成长将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