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指出,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美经济模式是相互依存的。中国模式是全球最大的生产者(供应商)。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维持,依靠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来支持的,而美国的最大消费者模式又是通过低储蓄和高借贷来支持的。
史蒂芬-罗奇先生曾担任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兼亚洲区主席,也是中文版新书《失衡》的作者。他在长江商学院的会议中指出,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美经济模式是相互依存的。
中国模式是全球最大的生产者(供应商)。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维持,依靠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来支持的,而美国的最大消费者模式又是通过低储蓄和高借贷来支持的。
其结果是中国消费占GDP比率太低,美国则太高,最后美国金融危机,中美都需要再平衡。中国过去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行彻底的转型,以适应外生因素的变化。
我同意这个思路。那么延伸下去,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1. 以上解释了今天中国那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重要的是,即便美国经济复苏,中国原来的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模式也不可持续,因为美国也必须转型。
2.中国是几方面问题的叠加:产能过剩和高杠杆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多年来为支持投资型经济所执行的宽松货币带来的泡沫、以及增长模式的结构转型。罗奇主要讨论的是结构转型的必然性,即长期趋势;但是前面的两点是现在最关注的周期性因素,其始作俑者也是美国模式的不可为继。
3. 中国的长期未来是消费拉动。由于消费行业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大(机器相对难以替代),消费的提高意味着中国越来越可以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长率。
4. 中国的长期未来是消费升级、服务升级、体验经济。要投资的是和服务业和消费相关的整个产业链,包括相关的物流、交通、消费者信贷和金融服务等,再加上互联网的因素。
5. 以上是对中国经济一些框架性、周期性的理解。也可以用这些去理解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布局。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龙
(本文作者介绍:多伦多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学术上长期从事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资产定价,回报预测,和价格波动的研究,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的金融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