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别瞎忙活了,微信小程序不适合你|网友们怎么说看?

1月9日,在iPhone正式发布10周年的这一天,微信小程序如期而至。正如乔布斯说Apple重新发明手机一样,微信团队选择在这一天上线酝酿了一年之久的小程序,既是向史上最伟大的“工具”之一的iPhone致敬,也暗含着重新发明点什么的意味。十年前乔布斯发布iPhone 今天张小龙上线微信小程序|非官方问答

2015年11月26日摄于台湾花莲县瑞穗乡

2015年11月26日摄于台湾花莲县瑞穗乡

从凌晨开始,小程序就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当然更多的不是小程序本身,而是各种小程序开发群的二维码。12小时后,光爱范儿一家就加满了将近50个小程序开发群,小程序在开发者中的热度可见一斑。更多小程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aochengxu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iPhone发布会上说:“今天Apple重新发明手机。”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iPhone发布会上说:“今天Apple重新发明手机。”

不过,这种热未见得是好事。大家太关注“红利”,太希望获得所谓的“先发优势”。一些开发者早在小程序开始内测时,就到处托人找关系,希望获得一个内测资格,好像你入场早就能拿走更多的好处。当然中国互联网过去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早到者拿走了大部分好处,有人把这种先发者吃光所有互联网红利的状况叫做“互联网上半场”。

小程序并不存在这样的红利,或者说,小程序没有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红利。在上月底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用一连串的“不”,断送了所有早睡早起吃红利的投机企图:小程序不做入口,不做小程序商店,不能订阅,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游戏,甚至连搜索都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做微信搜索优化…… 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在很多人的深层意识里,所有的商业机会,都是营销机会,进入得越早,营销成本越低。这种思维在微博早期,微信公众号早期,都得到过验证。不少人甚至认为,小米就是微博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小米今天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博红利已经消失。

我想说,这种看法既浅薄又危险。抱着营销目的赶来喝小程序头啖汤的,注定会无功而返。我做了手机应用,现在再做一个小程序版本,既能获得早期红利,还多了一个获客渠道,一箭双雕不是吗?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不少大公司。

在微信的各级入口中,京东原本就有一个跟“朋友圈”同样深度的“购物”入口,但是这个入口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基本被浪费了。那么“京东购物”小程序,跟京东手机应用,以及微信“购物”入口,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的定位有何不同?小程序的触发场景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只是做一个手机应用的小程序版本,拿来承接所谓的小程序红利,恐怕不但得不到红利,甚至连未来的机会都会被提前葬送。用户常常会拒绝使用一个他用过,并且体验糟糕的产品,即使这个产品已经做了巨大的改进。更多张小龙演讲:www.yangfenzi.com/tag/zhangxiaolong

小程序的相关词应该是“场景”和“服务”,而不是“流量”和“红利”,这让很多开发者感到不适应。我断定,赶上第一波浪潮的这批小程序,能持续活在用户的场景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会很快被用户遗忘,真正做到了让用户“试完即走”,没有第二次。

没有场景就没有小程序,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已推出的小程序的命门所在——它们没有合适的触发场景。所谓场景,就是你只有走进了一家餐馆,在餐桌前坐下,你才会扫码点菜;你只有走到了一个公交站牌下,你才会扫码查看下一班车几分钟后到达。离开了这样的场景,你就跟那家餐馆以及那个站牌再无关系。在这样的场景下,小程序可以帮餐馆节省服务成本,帮公交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帮用户节省时间、提高体验。双赢。

所以,小程序实际上是企业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场景下合理地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出发点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而不在营销和获客。很可能,我们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摸索期,企业去寻找最合理的场景,用户去习惯新的自服务的方式,就像我们今天越来越习惯扫描二维码,甚至不记得没有二维码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过的。

现在有这样一种论调:我做小程序不是在帮微信建立垄断帝国吗?微信不给小程序提供入口,迫使企业广撒二维码,而这些二维码又都成了微信的推广和入口。这论调听上去还挺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呢。我想说,是的,你的确在帮微信扩张它的领地,不仅如此,你开发iOS应用是在巩固Apple封闭生态的优势,你在淘宝卖货是在帮阿里垄断电子商务,甚至你用百度外卖叫个餐都是在帮百度建立竞争优势……

如果你总是带着这样的思维模式,总是担心别人获益,你固然不会成全别人,同时也永远不会成全你自己。不光小程序不适合你,所有别人提供的工具和平台,统统不适合你,你适合回到史前时代。

【文/keso(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

keso:别瞎忙活了,微信小程序不适合你|网友们怎么说看?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敬亭:程序员们还在绞尽脑汁,培训师们已经盆满钵满。Francis:我不明白那些说可以删除很多app的人,为什么「打开微信,点第三个tab,点小程序,选择app」会比直接在主屏打开一个app方便?Tough Man:我以为京东做的第一个小程序应该叫做“京东扫一扫”——我去线下超市买个家电或书啥的,我想知道京东价格如何,然后发现京东有货且优惠好多啊,最后支付购买。然而,并没有。搞了个京东购物,蛋疼,完全不是场景贴合的小程序,也完全没必要再搞个lite版的京东APP,要那么多干嘛。。。

耿星河:我跟keso理解的思路是一样的,小程序更适合场景营销,比如你走到一个商店想购买其服务和商品可以通过扫一扫完成定购、如在机场看到一个即时广告可以扫一扫出现的促销是跟广告匹配的。其实小程序这种使用场景早就在市场里得到广泛应用 如:嘉禾一品的扫码点餐-微信支付-坐等上餐;可以想到以后进去部分餐厅甚至看不到点餐员;如今想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推广方式这些商家应该尽早使用微信的开放工具配置后台了。(可以想到另外一个场景,在一个售票站大家不用排队,只需扫描牌子上的二维码即可检索订票-机器自动出票-进站)期待更多ing

志凡:大部分人在误读小程序。小程序会是个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的东西。不知道:看陈冠希的一个人vice的访谈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他说,在LA每个人有什么好的想法都愿意分享给大家,而在中国,有个好的想法都藏着掖着。 一味的只想投机取巧,用小把戏,取不了大胜利! 要胸襟开阔,更要去创新,才能赢得尊敬和胜利。 keso老师,您觉得我说的对吗

小俞:事实就是这样的,心疼那些朋友圈买卖8.88文档的孩子的智商,太感人。广场舞很适合。线上有微信舞友群;线下有领舞的推荐学员扫码回家看视频练习。对于目标人群来说,小程序降低了大妈从找广场舞APP到用APP的门槛。鸿斌 ʎɥʍ:Keso 是对的。其实我有一个想法,小程序和 Google Glass 都是我们走向科幻片中那种 AR/MR 的不同方向的迈进,明显,小程序是产品经理做的,Google Glass 是程序员做的。

方雨喜欢你找他谈钱:卖烤箱的,可以把说明书做成一个二维码贴在烤箱上,让用户扫描二维码获取视频使用教程;卖蜂蜜的,可以在瓶子上贴个二维码,让用户通过二维码获取蜂蜜的采集过程;在街边展示的电动车旁边可以用一个二维码,让心动的朋友现场扫码购买送货到家;饭店门口的二维码可以让路人及时了解店里是否有座位,有什么菜式来决定是否进去;定制的西装袖口里的二维码可以获取西装的护理演示;广州塔楼上的二维码可以扫描付费后获取俯瞰广州全城的景象;演唱会门口的二维码可以让买不到票的观众通过扫描付费观看……小程序的使用场景和推广场景不再局限于微信体系,而是让用户获取购物服务和进一步的服务上,在用户任何可以接触到的地方都可以实现服务提供。小程序,因为没有订阅关系,你无法拿它来吸粉,那些精通吸粉之道的互联网营销高手们武功就这样被废了;因为不能推送,那些擅长内容经营的文案鬼才们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不能分享朋友圈,那些好不容易借助微信生态自诩掌握了病毒营销之道实际上就是利用朋友圈裂变推广的草根高手们也在这个功能面前顿时无地自容了;没有分类排行榜、极力限制搜索,直接断掉了那些借助搜索引擎APP开发建立起来的搞排名、搞刷榜能力的那帮朋友们的念想……

不知道:请问您觉得专利是保护了创新还是阻碍了创新?因为像标准必要专利这样的事物,具有一种你不用,你就不能干,但你要干,你就必须付钱的强制属性,虽然说有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但若涉及政治感觉就没那么纯了。短期的专利可能会保护部分创新,但长期的话就不知是利是弊了。keso回复:合理保护有利于鼓励创新,但有保护就一定有空子可钻。

赵茜:对「用户常常会拒绝使用一个他用过,并且体验糟糕的产品,即使这个产品已经做了巨大的改进。」深有体会。某发银行暴力推自己的 app,不惜取消电子和纸质账单,而当时此 app 的质量基本是幼稚园水平。后来的版本确实有改进,也可以恢复电子账单,但因为被恶心到,我直接把它家的卡注销了。李创奇:微信对小程序的各种限制,迫使开发者必须努力来想清楚,小程序最佳的使用场景是什么。限制未必是永远的,未来会更少还是更多,都有可能,但是已经有的和因为新物种的产生即将到来的场景就在那里,问题是你找到并想清楚了么?

李春平:有一些分类或者允许用户管理小程序不一定就是坏事。订阅号也是这样。即便没有排行,但做个随机排行的行业分类或者至少允许用户自己管理分类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吧。我想小程序迟早还是会支持有限推送和有限分享的,也能添加到某个快捷的地方,虽是web技术,但在微信一家之内运行,安全与体验还是可控的。毕竟那样很方便,不是么?除了场景应用外还是很多地方能取代一堆小app和小工具的,native安装升级太麻烦了,而且小程序还能连接到微信用户与好友。

Jaye:小程序不是风口,或者说是微信自己的风口,更像是服务号的延续,很多为此高潮的人,并不理解程序只是个服务,不是震动棒。要说拯救低内存手机,我手机最大应用就是微信 QQ 淘宝了,貌似意义也不大,直接打开或通过微信打开应用感受也不一样,当然安卓版是可以放桌面了?总之在网络越来越便捷,云程序方向确实是福利,但还是有电动车想干掉石油车的感觉。

何建博:太适合共享单车了,我手机上装了六家单车的app,因为每次需要单车的时候身边有的都不是某个特定品牌的单车,如果是用微信就可以解决的话,手机压力小不少,同样适用于那些偶尔使用的app(针对每个人都不同,比如我只是偶尔叫外卖,经常是看好长时间没点外卖了就把美团外卖卸载了,后来又突然要叫外卖,又得装回来,很麻烦,小程序解决了这个问题)

强大的郑先生:小程序实际上是企业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场景下合理地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出发点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而不在营销和获客。 Roy Rao:特别喜欢最后一段 需要转化思维 开放不仅仅是平台 更重要的是心态。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乔布斯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混小圈子,开放网络的惊人之力与苦痛

➤ 冯大辉:谈谈微信小程序,无须哀叹百度「直达号」

➤ 曹政:微信小程序的盛宴,你真的准备好了?

➤ 池建强:微信小程序,仅仅是 Web App 么?

➤ 和菜头:作为大自然的微信,小程序是微信里的AppStore

您可能还喜欢…

7 Responses

  1. 张小龙陷两难,小程序不是连接线下的“万能钥匙”说道:

    虽然没有直接入口,不支持模糊搜索,无法在朋友圈分享,无法直接识别二维码打开,虽然张小龙提倡“即用即走”并暗示小程序的广阔天地和最大入口在线下。然而,从小程序开始公测第一天“所有的技术群都成了小程序群”,所有的开发者都成了小程序开发者,所有的公众号都成了小程序的义务宣传队,所有的App都像是头上长了删除号在瑟瑟发抖,所有的16G用户都在高呼苦尽甘来的“全民高潮”。

    由此来看,小程序确实给疲软已久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打了一针强心剂。让那些推广无门、流量成本高启、App的死胡同越走越窄的创业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在iPhone诞生10周年之际,时光仿佛倒转到数年之前,人们第一次解锁智能手机,然后尽情肆意地在应用商店的海洋里遨游,迫不及待地让空空如也的桌面被填满。人们与智能手机、App“七年之痒”般的关系新鲜如初。智能手机再次成为人们手上无所不能、最炫最酷的玩具。

    然后呢?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小程序并没有解决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

    那些兴高采烈地喊着要卸载掉桌面上App的人们,只不过是把App挪了一个地方而已。小程序作为lite版或阉割版的App,先撇开线下入口这一小程序的“撒手锏”不说,只说如今试图“抢滩”小程序中以“拔得头筹”的虚拟类App(指纯线上,不存在线下入口可能的App,如今日头条、轻芒杂志等阅读类App,京东、什么值得买等电商App等),并没有解决自身已经陷入困境的App弊病。

    App为什么会从智能手机青春期的“掌中宠儿”沦落为智能手机中年期的“满屏鸡肋”?这要从App的诞生开始说起。

    为什么手机的中心是桌面而不是浏览器,为什么手机的需求解决中心是App Store而不是搜索引擎?为什么我们的电脑桌面上没有放满网站的快捷方式?为什么我们在电脑上时常用百度上搜索萝卜炖牛腩的做法,而在手机上则是直接打开豆果美食或下厨房?

    在PC互联网上,搜索引擎才是你的“信息管家”,承担你几乎一切的需求响应,然而注定难以应对你的每一种精细需求。而App则是对搜索引擎任务的拆解,先确定你的需求下载相应的App ,然后再在App里实现更加精细的信息筛选(比较一下在百度里搜索雪地靴和淘宝搜索雪地靴的不同)。

    App相当于对于搜索引擎的分散瓦解,用“先确认需求、再筛选信息”的方式来满足数亿用户的精细化信息、服务获取需求。而一个App就是一个封装好的内容集合,是开发者自己根据用户需求、场景对于信息的再组织。

    这就形成了App相当于网页的缺陷所在——一个封闭的“黑箱”,信息组织方式各个不同,所以无法被搜索引擎“爬虫”,各个App互相成为数据孤岛。App Store仅能搜索App本身,而不能搜索App里的内容。这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App入口的单一化。

    钛媒体之前的文章《豆瓣十年,五个问题,一朝重来》中曾经分析过为什么豆瓣移动化转型不算成功——豆瓣在搜索引擎中有着极高的权重,1800万条目都是一个个通向豆瓣的入口,这为豆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而到了移动端,通往豆瓣的入口只剩下了App Store,你再也不能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专辑直接进入豆瓣。

    App入口的单一化、App的孤岛化带来是App推广成本的一路上扬,应用分发网站的蜂拥而起,App预装大行其道,App Store刷榜现象的屡禁不止,App Store搜索位置的明争暗抢、拥挤异常(苹果在推出搜索广告时透露:60%的应用是通过搜索发现的)。

    对于用户来说,则是高频需求早已被满足,而长尾低频需求的App越来越难发现。一旦发现成本超过了一定限度,他们就选择了放弃探索新的App,对App开始意兴阑珊。

    不仅如此,这种需要先“确认需求”的方式会要求用户记得自己下过的一个又一个App,以便在下次有需求的时候随时调用。这会给用户造成越来越大的“心智负担”与内存负担,尤其是在任何一种细分需求都有一款App的情况下。

    虽然iOS 10已经实现了应用内搜索,然而这仅能为已安装App提供快捷入口,而无法为App带来新的流量。虽然Google Stream可以在搜索引擎直接将一个App呈现给用户,然而还是与Google Indexing一样,不过是又一种Web2App的迂回方式。与百度的轻应用类似,寄望于用户回到搜索引擎里来解决需求无异于一种“倒退”。

    小程序并没有解决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张小龙明确表示不做另一个App Store,不做分类、搜索、应用分发,虽然小程序可以通过好友、微信群传播,但少了朋友圈这样一个“流着奶与蜜”之地,很难享受到微信的流量红利(想象一下如果公号文章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用户从原生App转移一部分过来而已。

    而张小龙之所以一再强调小程序的特点是“即用即走”,也是不想让小程序像微信公号一样成为一个个“流量黑洞”(详见钛媒体文章《为什么微信远不如 Facebook能赚钱?》),挤占个人状态及人际交流的时间,从而危及微信的社交根基。虽然在产品设计上,微信巧妙地平衡了聊天与小程序之间的切换问题,然而在小程序中长时间的内容消费、逛店等行为肯定是张小龙不希望看到的。毕竟,微信不只是承载应用的桌面,还是一个聊天工具。

    如果每个小程序都想尽办法“拖住”用户,争抢更多的用户时间,就意味着对聊天及朋友圈使用时长的“侵占”。而在应用与聊天窗口之间的频繁切换,也会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倾向于轻量级的聊天工具。

    线下世界正在快速“数字化”,没有多少扫一扫入口

    而目前热火朝天的小程序开发热潮只是“小程序革命”的前奏而已,因为张小龙的野心在于把小程序作为打通线上、线下的入口,让二维码嵌入线下任何一个消费场景,从而彻底“收割”线下流量。

    在2016年末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经提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家与用户的接触反而比PC时代更难。其实我们可以再延伸一下:比前互联网时代更难。

    为什么?因为在前互联网时代,开在街头的店铺是会有“自然流量”的(因为人口的均匀分布,人流的运动会导致店铺有自然露出的机会),而商家企业也可以通过户外广告、传单、条幅等手段接触到消费者(虽然无效曝光比例很高)。

    而在互联网上,商家企业的“自然流量”消失了,流量的分配权被掌握在搜索引擎、电商平台手中。他们连发传单平台都会从中抽成(团购之所以难以为继是因为线上发传单也是有成本的,且成本难以收回,线下店铺之所以生存艰难,就是因为他们要同时承担线上、线下双重流量成本)。

    如果说线下的商店除了进驻万达这样的商业综合体,还可以选择开在人流如织的路口,在线上它们除了进驻电商平台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它们不再有消费者可以直接进店的入口,而只能臣服于电商的流量逻辑之下。这或许就是张小龙所说的意思。

    张小龙在演讲中所举的深圳机场广告牌印二维码的例子,说明它希望用户通过线下的场景进入线上。但他这个例子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埋头看手机的人们已经没有几个会留意广告牌了,更不会有人去扫一扫二维码一探究竟。

    小程序要做线下世界到线上世界的入口,但问题是线下店铺已经有了线上的入口(点评,美团,饿了么,去哪儿),而且是摆脱了实体世界的束缚,可以按照消费者需求重新组织(排序,筛选,搜索)的入口(万达虽然精心设计了每一层的业态,然而大家现在都是循着手机指示直奔目标而去,绕过了实体世界的商场设计。阿里去年和万达一起推出的喵街试图为线下的店铺分布画一张地图,让用户按图索骥。然而用户既然可以在点评美团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商家排序,筛选,为什么还要按照你的地图来呢?)而小程序这种必须通过扫一扫来实现线上、线下一一映射的入口,就显得像是倒退了。

    还有人把小程序视为类似亚马逊无人超市的一种解决方案:每件商品上一个二维码,扫一扫直接结账走人。虽然沃尔玛的Scan&Go因为盗损率过高最终失败了,但并不代表这种方案不会随着监控技术的进步而成功。问题在于,随着物流的智能化、仓储的毛细血管化、电商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这种类似“街头仓储”的无人超市并没有电商便利。坐在家中悠然选择虚拟货架上的商品,比走到无人超市一件件扫描,显然是一种更好的体验。

    早在两年之前,我就在《盘点没有在2014年引爆的零售O2O,也许本来就是伪概念?》写到:电商是对线下商业的一种摧枯拉朽后的重构,为什么O2O这个概念出来之后,大家都忘了这一点呢?不存在什么零售O2O,只有电商的不断深化。

    随着“点外卖”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连低端餐饮业都已经被“电商化”了。用户就像在淘宝上买衣服一样浏览附近店铺的菜食,不存在扫一扫点餐、扫一扫取号、扫一扫付款这样的小程序使用场景。而对于自带流量的高端餐饮业来说,与服务号相比,小程序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价值。

    而其他的线下消费场景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了。2014、2015年时,几乎每一种线下服务业都“被O2O” 了一遍,或者说都被“电商化”了一遍。结果能够标准化的服务都顺利实现了“电商化”,不能标准化的服务O2O基本都失败了。那么这些尚未被“电商化”的服务业会是小程序施展拳脚之地吗?不一定,我们来看看河狸家的例子。

    河狸家以及其他美业O2O之所以失败,跟这些线下服务业的流量获取与客户运营模式有关,他们只需要前期透过活动,折扣等方式获得生客,后期主要靠会员卡,称哥叫姐等方式来维护熟客。这完全可以抛开河狸家等平台,河狸家虽然解放了美甲师,但美甲师现在可以像微商一样通过微信来维护熟客关系。

    河狸家这样的流量平台价值就在于源源不断带来新客流(补贴不能停),这与这些行业的流量模式是矛盾的。所以2016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再提O2O了。

    对于开在小区周边的美发、美容、Spa等服务店铺来说,最重要的是维护好熟客关系,对于他们需求的个性化把握,他们并不需要什么小程序。这些未被”电商化“的线下店靠的都是这种人际纽带,而不是什么扫码付款。

    张小龙手拿二维码,满世界找钉子

    至于接来下要推出的附近小程序会不会威胁到美团、点评、饿了么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在小程序不做模糊搜索、分类、筛选等信息组织过滤之前,可能性并不大。张小龙秉承着“克制”的信条,至今尚未对朋友圈信息流、订阅号做信息组织优化(详见钛媒体文章《同是靠广告“掘金”,微信为什么远没有 Facebook能赚钱?》),估计对于小程序也会是一样的态度。

    张小龙在演讲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把小程序类比为Google Glass那样的VR设备一样的存在:

    当我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当你看到任何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实物的时候,这个实物背后的信息和应用程序都会自动浮现出现,你通过眼镜或者别的方法控制这样一个应用程序,去启动它,去运行它。

    然而,正如我上文所说的,这种需要“眼睛看到实物”甚至用手机扫一扫的应用场景局限太大了:如果我身在卧室却想关掉客厅的灯呢?Google Glass这种模拟人的视觉的“扫描式交互”的问题也在于: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要通过扫描一一对应,自由的虚拟世界反而要受限于限制重重的实体世界,效率太低了。

    实际上,智能家居早就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操作体验。手机与家用电器之间一次连接,然后随时远程控制,还可以设置IFTTT协同控制。如果你觉得用手机调节灯光亮度太麻烦,Amazon、Google、Facebook都推出了智能语音助理。

    而最有可能快速普及的小程序应用场景——扫一扫骑走单车,也并非完美无缺。用摩拜扫一扫骑车和用微信小程序扫一扫哪个更方便?首次骑车当然是无需下载App的小程序更方便。然而,扫一扫并不是解锁的终极形态,摩拜的解锁会不断进化到NFC解锁,甚至距离感应自动解锁。

    二维码是技术领域“worse is better”的典型例证。扫一扫支付的大获全胜给了张小龙充分的信心,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

    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二维码之所以战胜了NFC,就是因为其零布设成本,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烤红薯摊贩,都可以快速接入微信支付体系,从而在线下消费中几乎无所不在。然而支付这种通用型场景的全民普及并不代表“worse is better”会在其他场景中一再发生。

    正是因为支付这种通用型场景“普及度大于一切”,所以二维码才胜出。而对于其他情况各异的场景,完全可能有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比如,迪斯尼乐园使用的是自己研发的魔法手环,和信用卡绑定,入园、排队、消费、小费,只需要滴一下就可以了。

    未来的线下空间肯定都会像是迪斯尼乐园一样,越来越像是虚拟实境,一切的体验都是高度设计过的,让用户像沉浸在VR虚拟世界中一样忘掉手机,更不用说要频繁掏出手机扫一扫了。(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2. 蒋美兰说道:

    从信息的精确精准以及省时省力,个人觉得无论是PC的搜索引擎,还是手机的app,到现在的小程序,都不能完美方案,未来整合的T型入口可能是趋势,可以理解为扁平+搜索的整合。小程序的理念是没问题的,只是看他的野心是想变成一个什么怪兽。利益的问题,入口就变得模糊了,希望能守住初心。

    个人浅见:开发小程序仍然有技术门槛,从这一点起步已经筛掉了相当的可能性。扫码付款只需要“掏出手机——打开扫一扫——瞄准二维码”三步,不可能有更低的学习成本了。也许以后张小龙还会考虑调整策略,加强审核的前提下允许搜索小程序内部、允许朋友圈分享吧,毕竟圈子内的开发者都想突出重围_(:3」∠)_

    手机跟pc会不断靠拢,但并不会变成pc。原因在于:你pc上也会安装exe对不对,现在有了页游形态,你还是乐意玩端游,为什么?①浏览器只是入口,而直击核心满足你需求的只能是“通过细分的产品来最快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你可以直接打开qq音乐听歌,你为什么还要再去浏览器搜索?②手机同pc有太多不同,屏幕大小、体验,操作方式,等等。会不断靠近,也许最终会融合,但不是现在。

    小程序有那么神奇么,体验不咋地啊,想来想去也就16G用户有“刚需”。对于一个128G用户而言,很难体会到内存不足的感觉,除了替代那些一年装一次的app,估计也没啥别的意义了……而且 未来移动端一定是更大 容量 更快速度,几年后人人上百G的容量,你告诉我不占内存有啥用……

    现象没说错,论点有问题,因为张小龙压根没想用小程序来解决作者提到的种种,有何两难?小龙哥所做的一切,都在贯彻微信的启动界面而已。可惜世界就是如此肤浅,体会不到他的用心良苦。

    在看到前面一段时,觉得真的写得十分有水平,也很深入人心,尤其是分析线上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的说法,真的鼓掌叫好!但,提及后面那段线下使用场景时,我必须非常直接且无情的说:你不是混零售业的哦?另,你一定是个不爱逛街的男同胞。并且,你对小程序究竟可以如何应用在线下场景上,有了一些误解。先说,1.很少女生逛街是直奔目的地,买完就离开的。2.线下场景,不是靠小程序来作为流量入口的。如果要决断地说,他也可以是商家的物料之一,我只是想更快速知道更多关于商家的讯息,不一定要去问,但为何我一定要透过加入公众帐号或APP取得相关资讯?我应该是用完即走不是吗?3.为何小程序一定是100%用二维码作为入口?没人规定这是唯一入口!4.不是所有讯息在美团、大众点评就可以取得,例如,我人在红星美凯龙里,我想知道卖指纹锁的店在几楼有?怎么走过去?…可以举一堆例子……整体而言,文章前段很赞,后段,我们观点不同。

  3. 离子键说道:

    小程序对于纯线上和媒体类作用不大,但对于实体店来说意义重大,他可以圈住熟客, 拉进买家和卖家的距离,减少对美团、淘宝等平台的依赖。还有,有的APP使用率极低,比如说摩拜单车,一个月用不了几回,我干嘛要下个APP浪费空间呢。

    说两点:1.小程序并没有解决纯线上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是没有解决,但本来也没想解决,只是为了线下的使用在培养用户使用小程序的习惯而已;2.小程序是线下到线上的入口,这是重点,应该是张小龙理想中物联网时代到来前线下线上连接的过渡方案,如文中所说也不是所有人逛商场都直奔点评的店吧,就算是这样,到了店家那边扫小程序,发挥想象力也是能做一些事的吧。所以小程序就算不是万能钥匙,也是把金钥匙了

    与其说是张小龙担忧App们的在流量逻辑下如何生存的前景问题,还不如说是他担忧微信作为聊天场景和共号平台场景的App。如此说来,是张小龙放不开维持微信的初衷情怀,还是不敢用微信平台开始做新的盈利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互联网的盈利规则?个人觉得,互联网的生存法则是不断尝试和颠覆,这样才能永远不败。

  4. 吴呜说道:

    手机也会逐渐走到PC的那一步,最开始所有都是程序,后来浏览器决定一切。随着网络通信和页面技术的进步,谁愿意在手机上装那么多程序。写的很好,作者对小程序的看法极其理性。但是给小程序多一点想象力可能会更好。

    本以为小程序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提供开发工具成为另一个Appstore或者成为跨越ios、安卓限制的系统级应用。现在连这个也不想,瞬间打回H5原型,体验又不如APP,敢问路在何方?

    整体逻辑性很强 但是思维不够开阔:1. “小程序并没有解决App们的“流量焦虑”与“入口危机”” 那是因为小程序根本就不是用来解决app的流量问题的;2. 没有任何数据表明“扫一扫”会决定小程序的命运。

    从英特尔–微软时期、到iPhone–Samsung、到3G–5G、到高通–MTK、一直到现在,从来不是技术主导世界。高端、先进的技术,必须要落地嫁接到现实才能体现价值,新技术、新方案并不绝对立即取代旧技术旧方案,也不是被称作“过时的技术”就一定立即被淘汰。这中间既有新技术的商品化周期,生产商的产品升级、投放节奏,也有各种利益获取手段,还有目标人群的接受过程。通常新技术必须有一个可能很长的缓冲期,而且还存在各种技术之间的博弈,实际上老技术也可能出现进化。个人认为不断改良老技术,在一定的产品周期内,风险要小于完全依赖新技术的市场化。大企业之所以可能比小企业生存更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拥有能获取现金流的老技术,还可以开发新技术,甚至可以适时地从市场上收购新技术,从这个角度,本文作者对微信、微信小程序的批判,仅仅是从某种技术角度出发,而不是对微信商业的正确分析。

    写的很好,直击通点?小程序从预热到发布,现在已经将近1个月了,却依然没有太火。二维码、精确搜索、没有分类、响应速度慢,最主要的是手机已经相当于一个小程序,如果再在微信里再安一个小程序,摆明就是二次中的二次了。对于作者所提到的二维码这块也至关重要,因为它完全依赖于二维码了!

  5. Levon说道:

    这篇文章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没有真正揣摩小程序意图的、有视野局限性分析。小程序的未来需要用互联网甚至人类社交进化的视角去宏观剖析,然后才能微观到你文章里面的一些细节。从连接的维度,互联网出现之前是纯粹的物理世界(人与人)的连接;PC互联网带来了物理世界(人)与虚拟世界的初级连接,这是一种低频次的弱连接,接入硬件是PC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物理世界(人)与虚拟世界的高级连接,这是一种高频次的强连接,接入硬件是智能手机,因为手机的随身性大大提升了连接频次。从进化的维度,未来会出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终极连接,这是一种全频次的超连接(我们暂且叫智能互联网),接入硬件是穿戴式智能设备(比如智能眼镜),同时这个阶段也会伴随着物理世界本身的虚拟化,即物联网。而小程序是什么?在智能互联网到来之前,小程序提供了一个萌芽态的接入媒介,更多的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二维码等来布局线下连接,反驱小程序生态成长,它的终结目的是服务物理与虚拟的全频次连接场景,并且会应用在更加智能的硬件平台上。

    商业与用户,不是谁在迁就谁,而是在互相博弈共同向前的,平台可以临时客串上帝视角加以微调,一旦干预过度,世界可能会崩塌,比如支付宝的团队,不是缺技术,而是缺心眼。

  6. 魏武挥:小程序才是微信的初心说道:

    先把时间推回到2013年6月(并不是2007年1月9日),距离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大概是8个月的样子。

    在这八个月中,微信从来没公开宣讲过什么。低调,神秘,一如张小龙本人的风格。

    这一天,时任微信产品总监的曾鸣,来到了腾讯把脉沙龙,第一次对外宣讲微信公众平台。同时,还带来了几个精品案例——这应该就是微信公开课的前身。

    这几个案例分别是:南方航空、招商银行、广州公安、国家博物馆、广东联通、央视新闻和商业价值。

    最后两个属于媒体。

    有趣的是,曾鸣在宣讲中,提到了这样两句话:

    微信数据显示,你发的内容越猛,用户掉得越多。因为用户已经被骚扰过度。

    所以我们要说的一句话是,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微信可能会侧重服务化和精品化的路线。

    这句话更关键:

    微信公众号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价值。哪怕我一个月甚至是半年才用一次,只要那次用的时候,你提供的东西有价值,我就不会从通讯录里删除你,你至少会把我黏住。

    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自媒体人潘越飞在这场宣讲会后,写下了这样一段听后感言:

    自媒体还不是微信公众平台的重心。

    其实做公号内容久的人,都应该有这种印象:对媒体两个字,微信一开始是不待见的。

    一直到今天,微信公号依然有让一些搞内容的人不怎么舒服的地方,比方说,大部分公号,一天只能推送一次。推送完了,发现个错别字,还不让改。

    如果说拒绝承认自己是媒体的张一鸣心里还是明白今日头条是靠内容吃饭的话,我想,张小龙打一开始,就没料到,微信公号平台,居然成了中国时下最大的内容生态,真没有之一。

    依靠微信蓬勃而起的腾讯效果广告,包括朋友圈广告、广点通、互选广告等,其实和微信事业部并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张小龙在广告上很有话语权,但业绩真的不算WXG。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13年那场腾讯把脉沙龙里的文字记录。你会发现,南方航空、招商银行、广州公安、国家博物馆、广东联通这几个当年的微信公号精品案例,竟然在今天,几乎都可以用小程序来解决!

    你再琢磨琢磨曾鸣的这句话:

    微信公众号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价值。哪怕我一个月甚至是半年才用一次,只要那次用的时候,你提供的东西有价值,我就不会从通讯录里删除你,你至少会把我黏住。

    把公众号三个字替换成小程序,是不是更加妥贴,更加合拍?

    笑。

    中国移动互联网走到今天,最大的一个误会就是,公号居然成了内容创业的原点,居然成就了一大把所谓的新媒体。

    我想张小龙对于这个事实,恐怕是有些哭笑不得的。

    媒体有两个核心关键词,其一订户,其二推送,而公号恰好都具备。但我不觉得微信是有意为之。它只是延续了当年博客+RSS的一种体例罢了。

    公号甚至还推出了一个重要的数据:十万加。

    我一直认为,十万加是内容创业兴起的一个tipping point——不是说是重要成因,而是说引爆了这个领域。

    当提供出一个外界可以观测的指标后,公号规模化的营销业务洽谈,投融资洽谈,成为一种可能。

    但公号其实一开始对这个指标的推出,是拒绝的。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清楚地记得,2014年7月24日,微信推出公号阅读计数——这是他今天成为一只人民币独角兽的基石。

    而这个时间点,自媒体大潮已然兴起。之后,内容创业事实上呼啸而来,虽然一直到2016年年头,新榜才推出“内容创业之春”这样的说法。

    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技术发明人会失去对他发明的这个技术的未来使用的控制。

    诚如斯言。

    其实微信一直在努力去实现它的这份初心。

    一个很明显的动作就是把公号一分为二,内容类的,叫订阅号,并加以折叠。另外一部分,称为服务号。服务号享受包括不被折叠在内的一些特权,但它只能一周推送一次。

    微信期待服务号能够把微信的生态扭转到它的初心上来,但不得不说,结果差强人意。

    服务号依然是一个公号体系,它具备公号的几个基础特征:订阅数、访问量,以及,推送。

    在大的框架已定的情况下,服务号想要实现微信的初心,极其困难。

    索性推倒重来,把既定的大框架都推翻。

    小程序就这样诞生了。

    一开始小程序叫应用号,有可能因为苹果的敏感,改名为小程序。但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事。依然叫什么什么号,始终有一种和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的大框架一致的感觉。

    如果说,微信公号派生出这个号那个号,只是12年10月推出公众平台的一种延续的话,

    小程序,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再出发”。

    张小龙的个人历史,使得他始终和营销这两个字若即若离。

    张小龙是做邮件出身的,早年开发了一款当时相当火的邮件客户端Foxmail。后来进入腾讯,承担QQ邮箱。

    邮件本身的技术并不困难,我以前在一家证券公司找了个技术人员,两三天就搭出了一个邮箱系统。邮件当年最困难的地方是和垃圾邮件角力:如何保证用户看到的邮件都是ta真的想看到的,且,ta想看到的都能全部给ta看到。

    垃圾邮件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互联网营销行为,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使用。

    而营销,天然和内容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内容创业项目,9成以上,吃的都是营销饭——有的是主吃,有的是配菜。一点不吃,极其稀少。

    小程序没有推送,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二维码仅供手机摄像头扫码识别,林林总总,都在尽可能地最大化地拒绝被当成营销工具。

    回忆一下曾鸣在13年的那句话吧:

    微信,不是一个营销工具。

    只是后来微信实在扛不过大势,只好羞羞答答地改为这样的说法:我们反对恶意营销。并为公号设定这样的规矩:但凡引诱关注、引诱分享的,都叫恶意营销,需要处罚。

    请各位搞营销的告诉我,这个时代什么样的营销,不是尽可能让你关注,尽可能让你分享?

    9日凌晨,小程序发布。

    媒体人,或者说,内容创业者,天然都是相当敏感的。

    到目前所能见到的很多小程序,不乏是搞内容的在试水。国家队甚至也跳了进来。

    公号已经让诸多媒体削足适履地去适应微信的法则。

    这一次,会不会让内容创业者们,再一次削足适履?

    也许,可以复制一次成功和辉煌,比如着力在社群运营。

    也许,折腾了半天,才发现,小程序真心不是自己的菜。

    能让张小龙再一次哭笑不得吗?

    还是得走着瞧。

  7. 周和泰说道:

    其实,微信事业群自己也曾发出过自相矛盾的声音。他里面曾经有总监级别人物在前年的公开课上说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域名 mp.weixin.qq.com 其中的 mp 就是media press 的意思,而且(注意啊!敲黑板,承上启下了啊!)!又说,mp的前身就源自于QQ邮箱订阅空间。QQ邮箱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基于QQ空间和rss订阅的阅读。我当年的Google reader ODL,曾经一度同时导入到 feedly 以及 QQ邮箱rsd阅读空间,而只有QQ邮箱的阅读体系仍然经常用到。谁让Google两位创始人如此脑残关闭greader并且禁止中国区用户绑定域名到google服务套件的?微信公众平台秉承QQ阅读,QQ企业邮箱吸纳企业域名。嘿嘿,微信能同时吸吮QQ体系资源、脑残Google资源、苹果appstore资源、银行及支付宝信用体系资源、百度网站主资源,这么牛 叉的持续suck,尤其是既稳又准,且不出昏招,怎会不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