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用完即走,微信之神张小龙的“工具”和其他人的“工具”

在12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神张小龙再次阐释了他的“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他坚持认为,微信是个工具,工具以帮助用户提高效率为天职,他说:

我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我并不认为一个工具是一个很低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坏之分,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台,我会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2016年12月28日摄于广州番禺区亚运城

2016年12月28日摄于广州番禺区亚运城

实际上科学家已经发现,人并不是惟一会制造工具的动物,非洲的某些黑猩猩种群就善于把草叶树枝修整成合适的尺寸,伸进白蚁窝里钓白蚁吃。有些乌鸦也善于利用修整过的木棍儿从树干上的虫洞里把虫子挖出来,甚至懂得将铁丝的一端弯成钩形,用来钓出细长圆桶里的物体。

keso:用完即走,微信之神张小龙的“工具”和其他人的“工具”

当然它们的“工具”很粗糙简陋,但你得承认,这些工具实用,有效率,就像人类最初制造的石刀、石斧一样,粗糙简陋,但实用,有效率。人类的进步,确实伴随着不断改进工具和制造新工具的过程,工具当然不是低层面的东西,但我们说工具很重要的时候,其实是说工具的整体,而不是某一件工具。就如同我们说科学家很重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家很重要。但我们常常把这两者搞混。微信创造:从通信到社交,从工具到平台

keso:微信,张小龙的“工具”和其他人的“工具”

2016年5月我写过一篇文章《工具的宿命》,探讨了互联网工具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宿命。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工具就应该通过直接售卖来实现其价值,一把精致、顺手、高质量的锤子,不卖了,改为免费送,这注定是条邪路。做锤子的人要通过让锤子联网,并且弹广告来获取收益,这种商业从一开始就已经扭曲了。更多微信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eixin

在互联网上,坚持卖工具的,几乎都是小团队和个人开发者,而且常常承受不住免费工具的击打。而做免费工具,没准儿就成了下一个猎豹移动(实际上猎豹移动也在努力摆脱工具的宿命)。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你想做一个生存艰难但或许可以传给后代的小本生意,还是做一个风光荣耀的独角兽?结论显而易见,想做大,就免费。但是,好好的工具,一放上广告就变得讨厌,对一部分用户来说,还不如收费呢。池建强:微信为什么会成功?探索产品和人性的终极奥秘

刚刚在香港上市的美图,以及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墨迹天气,可以说是两家典型的做免费工具的互联网公司,在各自领域都拥有一骑绝尘的巨大优势。

在拍照及图片处理类别中,前十大应用中半数为美图旗下产品。

在天气类别中,墨迹天气一家的活跃用户数,比它之后九家之和还要多。

它们的工具做得不可谓不好,用户不可谓不少,市场不可谓不成功,但却没有取得与之匹配的重要性和市场价值,因为它们终究只是“用完即走”的工具。墨迹天气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但CEO金犁认为,未来的天气数据服务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这就像一个做锤子的说,锤子现在赚钱靠广告,未来可能靠木材和墙体硬度数据赚钱。锤子科技罗永浩粉丝那么多,为何创业反不太成功?

对美图的CEO吴欣鸿来说,商业模式更加尴尬。美图的产品在影像处理领域有着碾压式的优势,但美图绝大部分营收却来自手机。美图手机三年134万台的销量,在手机市场几乎可以被忽略。这就像一个做锤子的的说,锤子送出去的多了,钉子可能也会多卖一些。美图港交所挂牌上市,美图公司创始人蔡文胜、吴欣鸿话美图未来

这还是中国最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工具公司,大量的优秀的工具产品,被完全淹没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其中的部分佼佼者,或许可以凭借批量的优质工具养活自己,比如沈一鸣和他的团队,更多的工具应用生生死死,没人在意。如果微信也是个工具,谁不想做一个这样的工具呢?

通信网络和社交网络不应再被看作是简单的工具,因为这两者具有网络效应,即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具有网络效应的工具,其自身的质量对用户的选择和使用影响不大,换句话说,工具本身的好坏并不决定用户的选择,决定用户选择的是网络的规模,和其他人的选择。过去我并不喜欢QQ,但因为我的朋友们都用,我也不得不用,QQ的质量与我是否用它几乎没有关系。

尽管张小龙喜欢“工具”这个词,但这个工具跟吴欣鸿、金犁和沈一鸣他们的“工具”真的不是一类东西。工具瞄准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微信在很多时候已经不是自己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别人来解决问题,并为解决问题的人提供便利。这就是平台,张小龙说平台会让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我理解这是一个工程师多年形成的亲自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微信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不需要微信亲自解决用户的问题了。

张小龙称微信为“运行程序的程序”,其实就是平台的一种谦虚的说法。让用户“提高效率,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也不是由微信官方提供,而是由大量的第三方提供,微信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转变,如果微信继续固守工具的定位,其实不利于服务好微信平台上那些真正的工具开发者。这就好比我们希望政府作为公平和秩序的维护者,最好不要同时下场当运动员。和菜头:作为大自然的微信,小程序是微信里的AppStore

前几天参加微信公开课,有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即原创思维已经是微信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从2012年公众平台的发布,到9天后就将正式推出的小程序,微信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这种原创思维,既是一种独立者的自信,也是一种领先者的自觉。同时我也非常欣赏微信团队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张小龙的主题演讲根本就是在与台下听众谈心,没什么豪言壮语、宏大叙事,让很多习惯了“那种”演讲的人不太习惯。但在工具和平台这件事上,我还是认为,张小龙需要一次观念升级。

2017年就要来了,祝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新年快乐。也祝小程序在新的一年有大成。

【文/keso(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

keso:微信,张小龙的“工具”和其他人的“工具”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梁宁:曾觉得互联网老了,但读到Keso大哥的文字,又觉得我们这堆IT老骨头居然有了老滚石的味道。。嗯。。

榴莲哥:张小龙做产品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腾讯的世界观,腾讯的很多思维都在变,比如腾讯视频首页的广告完全不会让用户反感,为张小龙

Thomas:最伟大的工具的工具应该是google,不仅为那么多人提供信息入口,而且提供正确的入口。谷歌史记:拉里·佩奇的伟大归来

郑泽明:张小龙强调工具,其实旨在消除商家们的”留客”习惯。那就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无论如何,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所以标题党和消息推送盛行。让你进来和回来。然后把涨粉数,日活数,使用时间show给老板看,喏,业绩翻番,升职加赏。而平台确实更准确,但是平台上的服务要是工具型的,这是张小龙煞费苦心强调”工具”的目的,从根本上扭转大家的”平台”观念。不要再想着导流量,盘流量,以后的服务应该是触手可及而不应该需要广而告之。这样大家也才会安心回归服务的本质,那就是服务用户,而不是服务自身的野蛮成长,变成网红一样的存在。

大川@倍蓝:其实是不忘初心,进两步退一步的调整。微信还是全世界最好的APP之一。
keso回复:是的,很可能也会是全世界最好的平台之一。

Lisanity:两个事情,第一看到才女梁宁很激动,第二,有关小程序,这次微信的小程序整个媒体(包括自媒体)一致看好,几乎没有看到质疑的声音,我就看到了几篇中立甚至不看好的文章就被观众骂,这太诡异了,也不正常,也让人感到悲伤,甚至有点绝望。
keso回复:看好或者不看好,都不能决定真实的市场状况。别匆忙表态。

朝南南吃青瓜吐白籽:作为两处提到的比方,最尴尬的不应该是锤子科技吗?

鱼:我们都在等待洪波老师怎么写2016年末这场小程序的公开课。keso会怎么看?等了两天,跨年鞭炮声中,推文已到。从小程序角度来看,微信确实是个具备特别承载禀赋和能力担当的工具化母体。这个工具对重构web有自觉,但对用户体验极为敏感,为避免用户被站长/编辑等骚扰,微信做了一系列或自动化指标动态限制或人工审核的处理机制。当年Google或百度,两者先后从与站长保持距离,冷淡关系,到规则化,到建立与站长们的沟通渠道,进而服务于站长,走过这样类似的历程。移动时代,微信是否会走过类似的过程?还是走类似github这样的技术工具之路?我们仍然困惑,小龙会详细回复公开留言吗?
keso回复:我个人理解,“合理性”是微信最为关心的,对任何潜在的不合理的可能,微信都会采取预先防范措施,防止破窗。理论上,与开发者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防止微信担心的事情出现,但现阶段还是会采取相对更加消极的手段。需要时间。

李冰@一天一头:张小龙说微信是个工具,暂且看成这是大佬的谦词,别当真也别效仿。正如王健林语“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

马少杰:“它们的工具做得不可谓不好,用户不可谓不少…”应该是“用户不可谓不多”新年快乐,洪波老师!更多张小龙演讲:www.yangfenzi.com/tag/zhangxiaolong

阿企:真应了那句话,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工具的定义和平台的定义并不矛盾,一个人是帮用户解决问题的产品,一个是帮助第三方解决问题的产品,微信究其本质主要还是一个通信工具和社交工具,只不过这种工具因为其高频、强粘性、足够开放、具有网络效应,又恰好适合演变成超级平台,称之为平台型工具是没问题的,而大部分工具是不具备这种机会的,这也是微信的幸运,大方向选的好,纵观互联网,具备这种平台型潜力的工具无非也就那三五个:微信、微博、淘宝、滴滴、美团、airbnb,甚至连支付宝QQ都不怎么平台化。

李金波:在4.0的时候,微信就说自己 微信是你的生活方式。这是哪门子工具? 张小龙在微信领导力大会的内部演讲:KPI是副产品,警惕复杂流程

Joe:微信要做的大概是我们的生活工具

南京南男难: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微信仍是工具,只不过它想成为造工具(小程序)的工具

陈书悦·微知:猩猩弄根棍儿自己用,铁匠打个锄头拿去卖。所谓工具或平台,大抵如此?

王薇:其实反思中国的工业,很多浪费。比如很多工具,为了提高更换率,故意降低使用寿命。逢年过节,收的礼品,大多过度包装。工厂排放废气制造的东西,很可能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利益,还伤害了健康。 希望互联网行业能给社会带来革新吧。 最后,祝keso老师新年快乐~

刘刚:这是张小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种说辞罢了

小托:如果真的信张小龙的工具,减法,用完即走,那做多少死多少。胜者随便怎么说,听者不能照搬。张小龙一直在做连接,在做生态,美图墨迹那才是工具。

尤慕:如果微信继续固守工具的定位,其实不利于服务好微信平台上那些真正的工具开发者。这就好比我们希望政府作为公平和秩序的维护者,最好不要同时下场当运动员。

桃逸:“它们的工具做得不可谓不好,用户不可谓不少,市场不可谓不成功”关于用户的描述应该是“用户不可谓不多”吧,双重否定表肯定。

Jianbo:Keso读互联网,我们读Keso!更多keso文章:www.yangfenzi.com/tag/keso

Haipeng:我的理解,张小龙不断底强调工具,淡化平台,是在给微信自己的团队包括他自己提醒,要脚踏实地做解决解决真正问题的事情,平台的概念容易让人迷失。历史上看,成功的平台都是从解决问题的工具不断进化成了平台,或者最后不得不成为平台,而一开始就嚷嚷做平台的基本都是假大空。

海盗:也一直在想工具和平台的讲法,和连接摆在一起,我想还是递进的关系吧,小龙还是在着重第一步的进化,平台,乃至于真连接,就好像所谓的宿命论,腾讯就是在b端牛不起来。为什么?服务好c端已经是极其不易的事。但是终极的连接是万物。无非还是人与人和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连接。腾讯开始重视社会化,首先就已经超越了工具的范畴。所以keso大哥的这篇文章算是棒喝也不为过,我们的目标不是星辰大海,而是连接,新年快乐!

朱卓冰:keso大神评价张小龙大神为【微信之神】,可见惺惺相惜。关键都是【真神】。替那些互联网圈圈里面自封为“女皇”“第一人”“之王”“天后”们汗颜

米粒之猪:个人觉得那是面向企业应用的大招,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种通常的消费级应用。

花花太郎: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还是很难彼此理解。。。(逃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透过张小龙饭否日记,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微信之父

➤ 张志东:微信的社会化思维,对“人际过载、内容过载” 的思考

➤ 宋玮:微信合作指南,请不要让恐惧限制你的想像力

➤ 四周年,所有人问微信朋友圈:为什么要做朋友圈这个产品?

➤ 池建强:微信的演进和未来,腾讯前CTO张志东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木村拓周:距离张小龙就差一个和菜头了说道:

    2012 年腾讯公司级的季度战略会上,有三个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受邀,向所有业务线一把手分享产品经验。

    一个叫张小龙,你们都知道他那次一口气讲了 8 个小时。一个叫钟翔平,当时负责备受重视的手机浏览器业务。

    最后一个叫姚晓光,是腾讯互娱旗下“琳琅天上”游戏工作室的负责人。

    琳琅当时最亮眼的功绩是《QQ飞车》,最高达到 300 万同时在线,一段时间里腾讯自研唯一过百万的产品;《御龙在天》那年冲到 50 万同时在线,也是当年表现很好的自研 MMO 端游,但也只为代理的 DNF 十分之一的用户量。

    论名气,姚晓光在游戏圈里知名度很高,但跟张小龙没法比;论战略地位,作为八个自研游戏工作室其中一个的琳琅,跟微信、移动浏览器的业务也没法比。

    大概谁也没想到,第二年,姚晓光被决策层钦点负责开拓自研手游,搞定了非常复杂的跨部门协作,交出来《天天酷跑》、《天天爱消除》等第一批微信游戏,都很成功。

    互娱下面还有一个工作室叫卧龙,常被玩家黑它是“酱油型”工作室,“立项三年,内测三年,修修改改又三年”。2014 年这个工作室被并入姚晓光带领的天美工作室群,改名天美 L1,第二年他们就上线了《王者荣耀》。

    1

    17 岁生日那天,姚晓光请同学来家里庆祝。吃过饭,三个人一起打暴雪的《暗黑破坏神》。一个加血,一个加蓝,他自己操作鼠标,玩得好不乐乎。

    最后打赢大菠萝那一刻,姚晓光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做一款这样的游戏。

    上了大学,姚晓光经常模仿《暗黑破坏神》做些 demo,在网上小有名气,也有人找他做外包。2000 年初,有个上海的创业者融了 300 万美金,委托姚晓光和同学做一款叫《炸弹狗史丹莫》的游戏,说准备做一个像米老鼠一样的动漫 IP。

    俩人兴致勃勃做得差不多了,专门去了趟上海。结果对方掂掂钱袋子,觉得资金不充裕,又说不做了。这个人叫陈天桥。

    那几年姚晓光在网上以 NPC6 的名字行走,认识了一批游戏开发者。其中有一个叫云风,后来在网易游戏干了十年。

    2000 年底,云风介绍姚晓光去单机公司“创意鹰翔”做游戏。姚晓光待一个多月,对这帮充满理想主义的游戏人很是佩服,但又想起来他的前老板、后来 17Game 的创始人戴红跟他讲过,“一定要做网游”。

    第二年开春,姚晓光跑到福州,加入了一家叫“天晴数码”的公司,做一个叫《幻灵游侠》的回合制网游项目。姚晓光是公司第一个员工。

    天晴数码的创始人叫刘德建。他后来给集团公司取了个新名字,叫“网龙”。就是把 91 手机助手卖给百度,狂敛 19 个亿美金的那个网龙。

    刘德建和姚晓光都很拼,每天下午上班,早上六七点才下班。乃至于多年后刘德建在网龙有个经典语录:“人为什么一定要晚上睡觉?”

    2002 年初《幻灵游侠》上线,没多久就冲到几万人同时在线。“智冠”的人闻到钱味,跑来包销点卡,直接给了天晴 300 万。

    同一时间,刚逃过被“摘牌”大劫的网易发布了《大话西游》。作为复牌前后的重磅产品,公司预期很高,没想到客户端问题一堆,完全被《幻灵游侠》比下去了。

    云风那时正好在网易,做《大话西游》的客户端。后来他和姚晓光见面聊天,听姚晓光说他每个月能拿 3 万奖金。云风只有在《大话西游》第一代快结束,拿到过一次慰问性质的奖金,大概不到 1 万的样子。

    赚到一点钱的姚晓光,没多久就离开了天晴。他始终觉得不自由。只要钱不是自己出的,他就感觉很受限制。他对《家用电脑与游戏》的记者说,自己大概是个“无产阶级游戏制作人”。

    姚晓光和两个同事回北京搞了个工作室,开始自己做一款叫《暗黑在线》的游戏。熬了大半年,没有社交,没有娱乐,天天通宵,把之前赚的钱全部花光。上线测试那天,同时在线最高 4000 多,但用户没多久就流失光了。

    那时候盛大代理的韩国游戏《传奇》风头无二;网易《大话西游2》上线之后,一年里股价涨了一百多倍,紧接着又出了《梦幻西游》……谁还会去玩一款 3 个人开发的、准专业级的游戏呢?

    姚晓光索性不做作品了,开始研究新技术,搞 3D 引擎。又过了半年,盛大抛来橄榄枝,姚晓光终于进了一家大公司,连人带引擎。

    到了盛大,姚晓光往办公室墙上贴了个纸条,“让我们悄悄超过 BLIZZARD(暴雪)”。

    2

    盛大代理的《传奇》爆火之后,和传奇韩国开发商的版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陈天桥越来越觉得自研重要,找来姚晓光做《神迹》,又找来圈内著名少年天才林海啸做《英雄年代》。

    俩人都是 2003 年 2 月加入盛大的,算是当时盛大游戏的左倚天右屠龙。林海啸最早是做外挂闻名游戏圈的,16 岁浙大计算机少年班毕业,17 岁自己成立公司做游戏,加入盛大也才 22 岁。

    做了一年多,两款游戏上线测试。不收费的情况下,数据都能跑到 12 万、15 万;一收费,马上掉到一两万。战略巨人陈天桥从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免费游戏的模式,应该是是要比史玉柱早的。当然这是后话。

    《神迹》上线之后,姚晓光住院了。他的左腿已经断断续续痛了两年。这次一检查,病情挺严重的,做了两次手术,左侧胯关节被取出,很长时间内要拄着拐杖,以后走路都会比别人辛苦一些。

    整个 2004 年姚晓光花了很多时间养病,期间读了很多书,还顺手牵头把《网络游戏开发》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启蒙不少年轻人制作人。

    他也趁机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过去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虚拟世界上,每天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他对记者说,这绝对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生病了发现只有亲人和挚友才能陪你走一辈子。说他过去忽略了很多生活里的乐趣,换来的只有一点因为“受人关注”而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快乐。

    但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点微不足道的快乐,其实挺够了。

    《神迹》和《英雄年代》失利之后,不断有人从盛大这堆优质制作人里淘金。姚晓光 2005 年初复工,腾讯副总裁唐毅斌专门来拜访他,希望他加入,姚晓光没答应。

    也是 2005 年初,史玉柱用重金和 20% 的股份把林海啸挖走了,顺带整个《英雄年代》团队。半年后巨人的《征途》上线,跟《英雄年代》有道不明说不清的关系。

    2007 年,巨人上市。林海啸被史玉柱请出局,但身价已经十亿。他和另一个从盛大到巨人的同事岳弢一起移民到了新加坡,俩人还一起买了限量版的宝马 750。他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三年后,媒体说他准备投资酒店行业。

    而姚晓光被腾讯持续撩了一年多,终于松口,加入了腾讯,第一款产品就是 2008 年发布的《QQ飞车》。

    3

    2012 年下半年,微信已经拿下两亿用户,无人可挡。马化腾出去演讲,说腾讯要做一个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讲了很多,大家只记住一句话,“移动互联网最先规模化盈利的可能在移动游戏方面”。

    那两年,因为《御龙在天》,腾讯终于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自研大型 RPG,算是挽回了一些面子。但页游上的失利,加上《我叫MT》已经在手游市场里跑出来了,说腾讯不急是假的。

    COO 任宇昕说,不能再像页游那样上来就搞开放平台了,得先自己做。负责发行的马晓轶说,你让我先忙着别代理国外作品,可以,但你得保证自研作品的质量。

    最后定下来,先开发 5 款精品,整合微信、手Q和应用宝的资源全力扶持,不容有失。谁来做?任宇昕看了一圈,也没有比姚晓光更合适的了。

    这其实是个苦差。要在一家千亿美金的公司里调度这么多跨部门的资源,非常复杂。何况集团里根本没有一支具备手游开发经验的团队。

    姚晓光从腾讯上海要了一支专门研究手游、但几乎没有产品经验的团队,成立一个新的手游工作室,取名“天美艺游”。

    这支团队核心成员本身就是收购回来的,内部有点官僚主义。姚晓光挑了两个核心产品线的人,集体到出差到深圳开发。后来因为身为《刀塔传奇》创始人的女朋友而“被离职”的策划陈小花,也在这个 team 里。

    开发期间,有一次张志东见到姚晓光,问他,“你们团队够不够拼啊? 张小龙他们,前 11 周,没有一个人晚上 12 点之前回家的”。姚晓光笑笑,“我们也从开发第一天,就没有人 12 点前下过班”。

    不下班不是不想下班。前三款“天天系列”游戏,开发周期只有 5 个月,还经常有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在 SDK 对接的事情快完成的时候,微信那边突然改了个接入方式。

    和张小龙的微信团队配合大概不是件容易事。原本《天天爱消除》是要作为首款微信游戏亮相的,结果等到微信 5.0 上线那天,团队一看,才知道微信自己搞了个“打飞机”,流量一下子被吸到那边去了。

    “我们要感谢小龙,《打飞机》帮助玩家建立了送心、比拼等玩法习惯,为‘天天系列’手游提供了很好的玩家教学基础。”姚晓光对来采访他的记者说。后来这段开发故事被写进了一本叫《腾讯方法》的书。

    “天天系列”最后的成绩很不错。打完这场仗,姚晓光接管的工作室也越来越多。2014 年八大工作室重组,改成四大工作室群,琳琅、天美艺游和卧龙工作室,都并到天美,由姚晓光总负责。

    并入天美之后,卧龙工作室只花了 7 个月,做了一款手游版 LoL,叫《英雄战迹》。结果互娱底下的光速工作室也做了一款手游 LoL,《全民超神》。两个游戏还在同一天开启测试。狭道相逢,《英雄战迹》被痛扁了一顿,各项数据都不如对方,去别的部门要资源也要不过人家。

    整个卧龙工作室全民皆兵,又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把 3V3 模式改成 5V5。10 月上线前,顺便把名字也换了,改叫《王者荣耀》。

    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王者荣耀》最高冲到 8000 万日活,“酱油型”工作室卧龙在 2016 年初突然拿了公司级业务突破奖。同年拿到这个奖的,还有“春节红包联合团队”。

    这两年微信红包的研发故事也被当成经典案例,翻来覆去地讲。但姚晓光的故事始终没有被外界熟知。

    姚晓光和张小龙一样,都很低调。张小龙之所以在 2012 年开始封神,除了微信本身和那次 8 小时演讲,还得归功于和菜头那篇《我所知道的张小龙》。现在姚晓光实力也验证过了,演讲也做过了,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

    就等你动笔了,和菜头。

  2. 木村拓周说道:

    本文参考文章包括:《何苦做游戏:一位网游制作人的成长故事》(文章第一部分许多资料来源此文,感谢原文作者),刊登于2005年《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陈天桥“中国迪斯尼娱乐王国”路线图》,刊登于 2010 年《中国周刊》;《那些日子(十三)》,2008年发布于“云风的 Blog”;《腾讯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刘德建:19亿美金大赢家》,刊登于2013 年《创业邦》;《史玉柱的成功是陈天桥的耻辱》,2007年发布于陈逸峰博客“说话”;《史玉柱游戏台柱林海啸:怀揣10亿身家转行酒店业》,刊登于 2007 年的《第一财经日报》;《六年盛大 一个目标 四件事情 三个观点》,陈天桥于2006年ChinaJoy高峰论坛的发言;《腾讯影业董事唐毅斌:有“将”来才有“将来”》,唐毅斌于 2015 年腾讯影业发布会上的发言;《岳弢:花钱指南》,刊登于 2013 《创业家》;《公司级业务突破奖 | 王者荣耀:如何铸就最强王者?》,2016年发布于“腾讯文化”公众号;《一款日活4000万的游戏,背后的“开黑”故事》,2016 年发布于 “手游那点事”公众号……还有许多公开资料不一一列举,感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