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民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

因而,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为何“科普”是你必须参加的活动?—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徐德诗,原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国家地震科技开发管理办法”等主要起草人和工作主持人。2001年起负责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组织了几十次地震应急救援和科学考察,完成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组建,成功实施了阿尔及利亚和伊郎的国际救援行动。


视频: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王甬平:很荣幸今天能在宁波见到中科院的科普演讲团,而且您今天是跟咱们宁波市鄞州区的图书馆来签订今后把这个地方作为你们科普演讲团的基地,我想请您先向我们作介绍吧!

徐德诗:宁波图书馆成为我们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的科学教育基地,这是我们建团以来的第六个。我们本来已经在宁波的青少年中心建了一个,这个基地是我们演讲团在规范化科普教育基地之后的第一个。规范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基地提出了一个确认要求,要求第一条就是建基地单位必须对于提高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有充分的认识;第二条是具有开展科普工作比较丰富的工作经历,而且对当地的科普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三条是要有建立科普基地的一些基本条件;第四条,还应该有一个为了今后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计划;第五条是硬指标,要求已经跟我们科普演讲团合作开展科普演讲3年以上,或者在当地已经邀请我们的老专家来做过演讲100场以上,所以这些条件鄞州区图书馆都满足了。

王甬平:我觉得这些条件真的是不容易满足的。

徐德诗:是的是的,很多地方都不容易达到,可是鄞州区图书馆达到了。乍看起来好像对于提高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要充分认识是个虚的,其实是实的。图书馆看似和科普还是有点距离似的,但他们是把科普工作当做了他们图书馆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硬件是有这么好宁波市最大的报告厅在这个地方,而更重要的是软件,软件上体现在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他们能把宁波市的方方面面、各个单位都能协调起来。我们来讲了140多场,到了29个单位、129所中小学校,从2008年一直到现在,而且越来越来的频繁的发展趋势。咱们习主席曾经在2010年的“科普日”讲话中说,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你看他把这个科普提到这么高。

王甬平:如果没有这个双翼,经济就腾飞不了啊。

徐德诗:对啊,所以中国科学院也十分重视这个科普演讲团的工作。我们这个团是1997年正式成立的,当时是我们一位曾经是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局的副局长,他从这个位置退下来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领导就找他,说你退休以后给你点任务,能不能把科学普及工作抓起来。他经过一番考虑并听取了很多意见之后,就成立了这个科普演讲团。当时总共只有8个人,完全白手起家,从北京的海淀区开始做起,慢慢就扩大影响现在走到了全国。

王甬平:那么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做了非常多场的演讲了。

徐德诗: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在全国除了台湾和澳门以外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大概800多个市、县,面对500多万听众做了12000多场科普演讲。今年上半年做了已经超过1300场。

王甬平:太棒了,这些科普演讲是否有着整体的一个宏观的内容计划?

徐德诗:这就是对我们科普演讲团进行规范化后,把我们这十几年来的科普工作实践提炼出来一个章程,开宗明义我们的宗旨是:“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技成果,讲述科学人生,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方法,增进科学兴趣”。

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王甬平:对全民科普真的是需要有一个覆盖各行各业、行之有效的这么一个宣传宗旨。

徐德诗:我们实际上是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发展行动纲要,我们宣讲面对的人群,从中小学生开始现在逐步扩展了,扩展到了公务员队伍,扩展到了机关干部,扩展到了企事业单位,还扩展到了社区居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所以我们等于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里面所提到的人群都普及到了。

王甬平:其实我觉得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它也是民众具有这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给他们平时的生活也带来非常多的帮助。所以我刚才说,不仅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它也是民众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的科学理论知识。

徐德诗:确实如此,譬如我在从事地震、防灾减灾的演讲中,就是给大家带去一些最基础的防灾减灾的常识和知识,给大家解释一些可能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有关灾害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帮助大家去探索、寻找和获得在日常防灾减灾工作上一些最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从小学习科学知识,对于他们今后长大成人后,不管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于社会的安全、自身安全,他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王甬平:我们国家在这几年发生了比较多的灾害,但由于在对民众科普宣传上做得不够,使得我国的民众科普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比如说日本也经常发生地震,但是他们几乎每个民众都会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应的知识,大都知道如何去为预防灾害发生做准备,而我们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竟然会出有很多人去大量买盐,使得一时间出现“举国盐贵”的笑话!在大灾前很多无知的做法出现,完全是科普不够所造成,因此也凸显我们提高科学知识普及的极其重要。

徐德诗:是的。民众当中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并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和增强,这跟我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在2010年调查的结果,中国家的国民基本科学素养仅仅达到了3.27%,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我们跟那些发达国家相比,可能差的不是一倍两倍,而是3倍5倍之差距。比如关于对“2012年12月21日有可能是世界末日”谎言的调查,国际组织调查了大约20多个国家,结果公布中国相信这个谣传的人竟然最多,约占总人口的20%,就是5个人中竟然会有一个相信这件荒唐的事情。

王甬平:甚至就在这个日子的前一天,国内就有人去自杀,就有人竭力耗尽一切钱财,觉得第二天就是末日。

徐德诗:这就是防灾减灾素质不高,也就是基本科学素养不高,所以我觉得我们科普演讲团的使命就是参与到全民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行动中来,能够引导大家一起提高科学素养。我们这些老同志们花了毕生精力研究自己专业的课题,等到我们退休了以后我就发现,我们这些知识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更多人能够掌握,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如果他们大家都分享了,那么我们全民的科学素质可能也就能够更快地提高,以前我们在专业研究上下了功夫,现在我们要在传播知识上更有作为,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更多的人。

王甬平:我们一直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民众如果能够在我们把这些科普知识进行普及后掌握到手,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力度就更加强大了。所以它不仅仅是对一些知识的普及,其实它潜在的科学认识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我们的生产、工作以及生活方方面面,这样就使得我们在进行很多工作的时候,由于民众有自觉的科学意识,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徐德诗:实际上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不仅是提高人素质问题,科普工作更是一个科学的宣传平台,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它需要有高精尖的人才,而这是这些领军人物也是在国家和广大民众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王甬平:比方说我们以前往往要跟小朋友去宣传爱迪生发明电,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孩子们若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想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愿望,他就会在自己的学习当中加倍的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所以我觉得科学知识的普及它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会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和影响。

徐德诗:是的,而且这个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爱科学、学科学、喜欢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记得有一次讲课时,我是想试着考考台下的同学们,看看我讲的内容他们是不是记下来了,结果我把问题刚一提出,台下马上就有很多同学举手,而且拿出笔记本,照着笔记把我说的内容给复述出来,由此我觉得青少年是喜欢学习科普知识的。

王甬平:这么多年,可以说你们为科普工作老当益壮、全心全意地在工作着。因为你们都是老同志了,要踏遍千山万水到全国那么多的地方去进行演讲,不仅要花很多精力做好工作准备,而且要身体力行,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多王甬平采访:www.yangfenzi.com/tag/wangyongping

徐德诗:我们能做成目前的一些成效,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当地的主管部门。比如说在鄞州,我们就是依靠区图书馆一批热心人的帮助。还有在一些地方我们依靠的是科协,而且有些学校是得知我们演讲团情况后直接跟我们联系的,这些学校就成了我们的回头客。好些学校我们每年要去一趟,因为这些学校把科普演讲列入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每一个演讲人,为了做好演讲,平时都努力让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努力针对不同的人群、按照新近发生的案例,不断编写新的讲课教材和演讲课件,因材、因人施教。比如今天我跟小学生讲,那么我就用对于小学生的课件。实际上我们这个团队这几年的发展过程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很不成熟,因为都是第一次做这事情。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为讲稿做个演示PPT都不会,这些我们都是退休以后,才开始做的。

王甬平:因为你们以前主要是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

徐德诗:对,我们专门请了那些会做PPT的人来给我讲解,然后一步步学习做起来。教材方面也是这样,开始我们大家都是准备一个教材讲遍各个地方和不同人群,但是在演讲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事实上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教材,因为不同年龄段接受对象的学习愿望和能力都不一样,为此,首先我们号召团员们都对自己的演讲内容和受众做研究,因人、因事制宜,每一个团员必须准备好可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公务员和社会居民等等作为宣传对象的不同讲演版本,以便可以适应各个方面的人;第二要跟踪最新的科学技术。所以可以看到团里的老教授们在演讲时都滔滔不绝,实际上这是他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做下来,很辛苦完成的!

王甬平:确实我也想提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谈在科普,而科学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如果说我们的科普水平是停留在原来的个人的老本上,那些内容早就已经又有发展了,所以我们的演讲受欢迎其实还基于这些演讲的老同志们不时地学习,给自己充电。

徐德诗: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更新知识的话,说不定第二天就讲不清楚了。

王甬平: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比如说近期发生哪些事把它关联起来,这样你们的演讲就更有受众。

徐德诗:比如说今天我给大家讲灾害问题,就要让大家看最新发生的案例。我们看的就是咱们浙江金华前不久发生的暴雨现象,如果我给他们看很陈旧或者其它国的,大家就难以有这么直接感性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

王甬平:就难以是感同身受了。

徐德诗:对对对。

王甬平访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 科普的意义是?

王甬平:这些年是凭着演讲团老同志们一颗赤诚的心,在努力耕耘,辛苦地走来,使得演讲团在每位团员的努力下,为提高中国的科普水平,竭尽全力在把各类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社会民众,这是一件功德无量对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大事。

徐德诗:所以我刚才说,我们现在在把我们团体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刚开始组建的时候,我们这个团体是非盈利的、公益性的这么一个团体,我们自己没有账号,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都是这些老教授们自己在管理自己。比如,像我们徐团长他不光是要讲课,还要给每个人安排课,所以非常费劲,那么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团的组织工作上,同时还要把自己的课讲好。我们的团员们对团里的工作非都非常热心,平时为团里做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无私奉献,奉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演讲讲得更好。我们团里有一个不成文的演讲质量规定,为把好演讲质量关。在选择团员的时候,我们老团长是非常严格的,大家开玩笑说他选团员比挑女婿还严格。每当有新团员入团都首先进行试讲,讲给老团员听,让老团员们当面试官。

王甬平:因为不是人人都具有良好的演讲水平,能做研究的人他不一定能够演讲得也很精彩,所以有个训练过程。

徐德诗:是的,就我们这个团来说吧,曾经有200多人来试讲过,可到目前为止我们团员数量不到50人,这近50人中有的是经过了3次试讲才通过。有的团员平时做学术论文做得非常好,但是一到试讲就不行,那么我们就要帮助他,给他提出意见,他修改完后再来试讲。我们还常作经验交流。每年我们都有几次回顾学习交流活动。比如在交流中每个团员上场讲5分钟,讲完以后让大家议论,在交流中不断提高演讲能力和水平;我们每年还开两次总结会,年中一次、年底一次,除了我们总结团里的工作之外,每次会上还请几名团员来讲他们给公众演讲的最新内容,以此来保证我们演讲团的专业能力过硬和专业内容的新鲜有深度。我们团员的主体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教授、研究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像我这样,原来是中央机关各个部委的,还有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还有个别是来自部队的。

王甬平:就是由中科院召集……

徐德诗:对,是由中科院组织组建,是在中科院领导之下,联合中国科协各省市的科协、图书馆、青少中心、学校。

王甬平:我觉得推广科普也确实是中科院在新时期工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是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也许某一天我能够把你们的这些演讲做成一个系列的网络传播的作品,让更多的民众学习接受。我们常常说:听君一番言,胜读十年书。一场演讲,虽然你难以估量它的实际价值,但也许它会通过接受者的实践和传播产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动力和作用,因为往往某件重大灾难事件的发生,事后回头看,都是有人为可以科学处理得到减轻甚至化险为夷的可能,往往发生就是因为缺少某一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而酿成,所以我认为科普知识宣传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大到促进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小到每个接受者的科学素养提高,无一不是形成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

徐德诗:我给你举一个团里曾经发生的很精彩的例子,我们有一位张厚英的教授,他原来是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常务副所长,也是神州5号运载指挥中心的指挥。他讲航天的内容当然是信手拈来了。他曾经在山东的一所学校讲完之后,有个学生被他的演讲迷住了,向他提了很多问题,而且马上表达了愿望,希望像张教授一样成为一个航天人。结果这个学生在高考的时候,真的考取了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一场科普活动使他认定了人生目标,这位同学现在已经在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了,以后他一定会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成为我们科普演讲团源源不断的接力者之一。

王甬平:中科院科普演讲团走了这么多年、讲了这许多场,您是否有些特别的体会?

徐德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在不断进步,对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只要生命不息,科普推广工作就要做下去。

王甬平:谢谢!向您的敬业精神致敬!

徐德诗:其实不光是我这么想,我们团里的团员们都是秉持这么一种出发点在不辞辛劳的进行科普工作。

王甬平:Ok! 望下次跟你们其他的团员们继续握手……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王甬平访浙江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吴飞:谈谈传媒融合的方方面面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百度百科发布9月十大热词:乔任梁、G20、天宫二号、莫兰蒂上榜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的研究生涯及自噬作用是什么

➤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开创拓扑时代而获奖|附历届获得者名单

➤ 秦岭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园在咸阳秦汉新城开工 方玮峰、岳亮出席

➤ 女科学家卢宇彤:超级计算机到底有多快?天河二号背后的故事

➤ 青年女科学家胡海岚探秘头脑特工队,揭开抑郁症等情绪病密码

您可能还喜欢…

7 Responses

  1. Dr How说道:

    近来关于科普的文章都不是成熟思考。
    ==

    事件一:我有一些数学答案,时不时收到一些评论。其中七成是「有些人就是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八成是「完全错误的答案!」接上不知所云的「反驳」。许多批评让人哭笑不得的:明明着重解释了的事情,他非要说你这个没有讲;你明明定义好的概念,他非要坚持自己的理解;只要他看不懂,就说你「简单问题复杂化」,并且是「高学历的人都有这毛病」。

    事件二: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我纠正了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起因是我注意到有一个正在流行的答案重复了同样的错误。可是我错误地假设了读者可以理解「单摆定义导致巧合」。我辛苦考证历史,否定了这一逻辑的前提,而许多读者还在纠结这逻辑本身如何成立,甚至问题如何成立。结果是,我的自我纠正,给新兴的错误答案带来了更多的赞和许多不知所云的批评和辩护——虽然答案是错的,辩论也不能这么不堪呀。

    ==

    碰上这样的读者,我总是非常好奇他们是怎么读文章的。

    事件三:田吉顺医生的三篇科普受到莫名其妙的批评后,我决定插一手,在两篇专栏中尽量与几位批评者交流。不出所料,曲解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我无数次请求他们解释,原文到底如何导致他们奇怪的理解,却被斥为咬文嚼字,少有正面回应。

    一位典型的批评者,也是位医生,坚持说田医生提到的「血遇冷则凝」是稻草人,只有足疗广告说过,中医没说过。我先后三次提醒,只查过一本「中医妇科学」加上网络搜索,是不能断定别人没说过的。最后被迫在疑似靠谱的资料中找到「遇寒则凝」的原文她才罢休。

    后来这位又莫名其妙地,把同一位评论者的两条留言,错看成我与评论者的辩论。这怎么做到的?!我先后四次提醒她仔细看,这不是我写的文字,她仍然坚持说是我耍无赖,还把原评论者给叫出来作证。原评论者澄清之后,她才承认是「误伤」道歉。

    至此,我完全放弃了与类似读者交流的尝试,几位批评者就直接拉黑了。

    ==

    为什么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国外的科普环境又是怎样的?

    事件四:我听说过一次讲座,内容是「胃内容物的纳米结构」。讲座当天场外发生群众抗议,好像还冲入讲座现场了。抗议的原因是,这些环保群众把讲座主题理解为了「纳米食物」。

    ……所以你说国外科普环境怎么样?

    不过 @vieplivee 点出了一个区别,让我开始思考:

    有一点中国和美国是不同的,就是大家每个人的私人观点不会成为他人追究的对象,你鼓吹转基因也好,拒绝转基因也好,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我没义务给你洗脑或者被你洗脑。说白了,又不是竞争的政党,有什么必要大打出手的?
    我意识到,科普不应该试图教育读者、改变读者。

    ==

    许多科普作者有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觉得自己是与谣言和愚昧战斗。每每不成功,比如碰到小崔这样的狠角色,就会怪罪「民众科学素养太低」。

    可是科普做到怎样才满意呢?

    大家都能理解科学知识?做梦吧……
    大家都能掌握科学思维?做梦吧……
    大家都能接受科学结论?做梦吧……
    大家都能赞成科学观点?做梦吧……

    以上这些期望,不仅不在做梦,也根本不符合科学精神。

    我们必须先接受这些事实:
    专业知识是不可能不被外行曲解的;
    科学思维未经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
    科学结论一定有大量的读者不接受;
    科学观点一定会收到很多反对谩骂。

    我相信,90% 的读者,是不关心或不接受科普的。他们只会认为你是在「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坚持自己既有的观点。他们不会如作者期望的那样思考。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他们?凭什么改变他们?让他们保留观点有什么危害呢?

    ==

    这 90% 的读者,也许科普应该放弃。

    并不是说这些读者愚昧。比如我完全不懂经济学,有人向我普及经济,我不关心,其中一些观点也会不接受。我虽然不会像一些读者那样胡乱评论,但是如果有经济学家因为我偶尔说的一些话,说我「经济素养太低」之类,我也会不高兴。知道对牛弹琴还强拉着牛弹,牛也会烦的。

    就像一场聚会,大家吹着牛,你把大家聊天的谈资一一辟谣了,还一一解释原理什么的,没人会当你正常。对 99% 的读者来说,就算他欢迎和接受科普,科学对他的意义也仅仅是谈资而已,是社交工具,没必要认真。

    具体来说,科普应该放弃:不认真阅读的读者,不准备思考的读者,已经有自己鲜明观点的读者,以及只是找存在感的读者。耗费太多精力在这些读者身上,是无用功,是极大的浪费。

    ==

    那么科普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科普是给希望了解,愿意学习,也有能力思考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的渠道。

    我估计这样的读者占 1%?但是,制造舆论、打击谣言、甚至影响高层决策这些科普想要达到的目的,关键就只在这 1%。也只有通过这 1%,才能影响那些不关心的,对抗那些有成见的。

    另 99% 不关心的读者,他们能对科学造成什么影响呢?
    在国外他们还能上上街,在国内就只能网上打打嘴炮了。他们不掌握科研经费,也没有实质的话语权,最多是通过媒体节目煽动舆论。他们甚至不是正版科普书籍的主要消费者。他们对科学的利用主要是聊天时的谈资,顶多用于网络骂战。
    只要不影响科研经费,不影响社会稳定,这些人可以忽略不计。

    科普要保证的是,有人想认真了解一下的时候,他们可以找到通俗靠谱的资料。一个关心科学知识的成年人,有很大概率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甚至掌握科研经费。他们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必要的时候,这些人可以把资料传播出去,形成可观的可以对抗媒体的舆论。

    比如,当国家真的要做转基因相关的重大决策时,他们会咨询的是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不是新闻播音员。此时就算发生辩论,也不会是复旦刚刚上演的那种双方都没有准备的自说自话,而是准备充分的严肃论证。生物学家需要保证的是在这种场合说服官方,影响决策,之后舆论再怎么样都是瞎起哄而已。

    (但是,如果生物学家忽略社会因素,是不可能绕开社会学的质疑,或回避社会规律,强行推行技术的。)

    对一般的科普写作,应该避免陷入与 90% 的嘴炮,只与 10% 的读者互动交流,并针对真正愿意了解的 1% 做到尽善尽美。

  2. 冰寒说道:

    我只希望所有的人,说话的时候摆事实、讲道理,做一个客观求实的人。

    微博多风雨,各自珍重。谨言且慎行,不免躺枪。
    言归正传,从防晒说起。每谈及防晒措施,总会有人说身边人说晒晒更健康,或者总觉得在别人眼中能读出讶异,以致于自己不好意思采取防晒措施。有感于此,我发了这张全球皮肤学界都知道的、轰动一时的图片:

    这张照片来自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Unilateral Dermatoheliosis,主人公叫William Edward Mcelligot,69岁,货车司机28年,单边长期接受日光照射,呈现这种一边年轻、一边衰老的巨大反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是什么杂志呢?应该算是世界头号医学杂志吧。发表在这样的杂志上的文章,分量可想而知。文章摘要如下,明确长期UVA透过车窗照射左脸导致光老化较右脸严重:
    A 69-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 25-year history of gradual, asymptomatic thickening and wrinkling of the skin on the left side of his face.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hyperkeratosis with accentuated ridging, multiple open comedones, and areas of nodular elastosis.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an accumulation of elastolytic material in the dermis and the formation of milia within the vellus hair follicles.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vre–Racouchot syndrome of photodamaged skin, known as dermatoheliosis. The patient reported that he had driven a delivery truck for 28 years. Ultraviolet A (UVA) rays transmit through window glass, penetrating the epidermis and upper layers of dermis. Chronic UVA exposure can result in thickening of the epidermis and stratum corneum, as well as destruction of elastic fibers. This photoaging effect of UVA is contrasted with photocarcinogenesis. Although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B (UVB) rays is linked to a higher rate of photocarcinogenesis, UVA has also been shown to induce substantial DNA mutations and direct toxicit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kin cancer. The use of sun protection and topical retinoids and periodic monitoring for skin cancer were recommended for the patient.

    很快收到如下评论(本着不对具体人的原则,就不把评论者的名字AT出来了):

    Coco*****:这张图明明就是ps的
    望亭***:这貌似是假的 这个人得了什么病才这样的
    甜橙****:这是假的,他是受伤的了,你怎么也骗人

    第一个人评论的时候我觉得是不是评论者弄错了,接二连三这么多人说,我有点疑惑了,难道是我错了?点入NEJM论文页面,并没有发现Retracted(撤回)字样;搜索英文网站相关信息,未发现有报道否定这篇论文,于是,我更迷惑了,然而,类似评论还在继续:

    苏菲***:早就说明了这张照片是假,根本不是日晒造成的!
    我的我的*****:X壳早辟谣说是皮肤病了,还发,SB,转发过500犯法的噢
    橙子***:这个已经有人辟谣了噢
    公子***:取关了
    ***:这是这个人受伤了才这样。。。。(好吧,我承认,组织确实慢性损伤并重塑了)

    哦,是著名的某壳网否定的?于是启用site:http://….搜索模式,搜索该网内相关信息,没有找到链接,于是我开始求证:
    既然说这是个谣言,那么我提供NEJM的论文链接,说这是谣言的也提供一下链接、截图之类的吧。虽然骂我SB这事儿不能忍,但如果我错了,那我也承认自己SB了一回。可惜一直没有人提供过相关链接和证据,倒是有好心人出来澄清:

    @杨笑汝 :辟谣的是以此图片杜撰的“美容学家用自己的脸做了28年实验”故事。卡车司机的事是真的。
    我突然明白原因在哪儿了。原来,某些商家,盗用过这张照片,说“这位伟大的美容师自己一边脸保养,一边不保养,28年后得到这样的结果,警醒世人…………”

    等等!怎么听着这么熟悉?我前段时间才揭过这个谣言,并指出:这是NEJM的论文内容!

    看起来,可能是因为这些评论者并没有仔细看不知道在哪儿的辟谣文全文,大概是只看了个标题瞄了眼图,转身就变成科普小打手,手握真理出击了。

    有时候吧,心疼这些童鞋。比如昨天,有位童鞋评论我“断章取义一把好手”,后来问过,意识到她说的“断章取义”,是指我把那篇《做了五年化妆品配方,随便写写》的文章(http://weibo.com/p/1001603835168652670268 )部分截图下来(断章)并进行讨论(取义)。霎那间,我仿佛喝了一吨二锅头。

    虽然@杨笑汝 童鞋为站出来帮忙澄清了,评论却没有停止。

    橘橘橘橘子**:这个辟谣过的额
    狂奔的兔子*****:骗人的,说这照片到底怎么回事
    苏浅*:这明显就是假的
    薰衣草***:这不科学啊,美国汽车的驾驶座不是在右边的,应该晒右边脸比较多一点吧。而且她不可能一直往一个方向走啊。这不科学!
    哥顿时不光二锅头喷出来,连一口老血都吐出来了!妹子!英国及其殖民过的大部分地方(如澳洲、我国香港),都是右舵,而美国,以及中国,都是左舵啊!司机开车时坐在左边,左脸挨着窗,哥随便找张照片你看看:

    有妹纸又问了:那他的右脸呢?
    我口吐白沫差点阵亡,右脸当然朝右,中间有那么宽的距离,光照射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右脸距右窗的距离是左脸距左窗的十几倍,很难被阳光直射到,跟左脸所受阳光辐射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好么?(麻烦不要置疑我这个说法,因为我已经用试验证实。皮肤受到一定机械力作用的情况下会导致痛感以及血管扩张,谢谢,实在想较真,请移步此处文章,如想反驳,也请做试验取得数据后再说,即使是简单如斯的试验)

    痛的回忆
    以前我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前年胶原蛋白大辩论,”科普小能手“们紧篡高中生物课本,对我群起攻之。深夜里,我决定耐心地和一位反对我意见的女士平静地讨论一下。我说你的问题我都会回答,我的观点都会提供证据。她说好,你提供,于是我把文献一篇篇给她看;
    她说:我英语不好,看不懂。
    我说:没关系,我翻译给你看。
    她说好,于是我开始翻译,一条条发给她看。
    过了一会儿,她说:我只有高中学到生物,你说的那些我都不懂,反正跟高中教科书讲的不一样。
    哥真的差点把电脑砸!了!。从半夜十一点,坐到半夜两点,洗完澡围了个浴巾祼坐在那里打字儿我容易么?第二天还要给人家作!演!讲!!!我的黑眼圈谁!来!负!哲?!

    一点感想
    我始终觉得,人的知识、认识,在这个世界面前,比蝼蚁好不了多少。我们是如此无知,知道的秘密是如此之少,以至于某些看假简单的问题千百年都未曾被解答。
    科学研究,需要用心探索、努力学习、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吵架、骂仗、唯我独尊,都不可能进步。所以我非常厌恶动不动举起大棒恶语相向的“科普”方法,辩论不过、证据不够,就开始所谓的“扒皮”,用出身、等级、职位打击别人,用私德攻击别人,以恶意揣测别人的动机,并拉帮结伙,群起攻之。一言不和,立即恶语相向,恨不能将对方千刀万剐、挫骨扬灰。
    我不明白,这世界发生了什么,让人与人之间有如此重的戾气,尤其是这些年的所谓“科普圈”,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么?这教育系统怎么了,为什么没有教会人尊重、没有教会人好好说话、没有教会人去思考?
    你搜索不到我找给你,你英文不好我译给你,纵然你语文老师是体育老师代课的,也不该骂人是不是?
    你觉得自己科学,是不是应该客观、公正、求实?不说没证据的话,不做没事实的判断?不盲从权威、不随波逐流?求同存异、探讨进步?有错了,是不是应该改正?有人说我说得不对,你就随着说我不对,那么,你的思考在哪里?

    作为网红(昨天好几位童鞋说我算得上网红了请允许我自豪一下)、作为砖家,每遇此类问题,我辩了,就是玻璃心;我反击了,就是气量小;我视若无睹了,就是我默认指控说不赢;我风轻云淡调侃之,就是脸皮厚无耻;我从商,是唯利是图;我求学,是装B。 以为我真的辩不过么?说不赢么?其实我只是不想脏了自己的嘴,骂人谁不会?我讨厌整天把装B撕B打脸挂嘴上,那不叫牛B,叫粗鄙。

    好在一番查证后,橙子***、苏菲***两位童鞋向我道了歉,承认是自己断章取义错怪了我,略欣慰。其他的我求链接也没见个音信,大概没看到,大概不想再提,总之,我觉得,这事儿算过去了吧。
    没想到,新来了一条:

    @In-别样时光:我都懒得喷你,请不要一遇到质疑就随便在google scholar上搜关键词,看到差不多的也不看内容是什么就随便抛出来当佐证,自己英文不好连标题都看不懂不说,还以为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傻子。

    唉,也不知道这是哪里的高级人民群众,真是如汪洋大海、无穷无尽。
    是我英文不好,标题都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亲,满意了吗?求给全5星好评啊!

  3. 雨亦奇说道: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YouTube上除了搞笑视频、猫咪视频、MTV之外还有许多高质量的科普。个人认为YouTube上有不少科普频道兼顾专业性、科学性(科普的“科”)和娱乐性、生活性(科普的“普”),制作精良,诚意十足,堪称科普的优秀范本。不管你是喜欢科普知识,还是纯粹猎奇,还是科普从业或相关人士,这些频道都非常值得关注。YouTube上优秀的科普频道有很多,有些比较全面,有些更偏重某个领域,我在这里就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推荐一些最受欢迎的频道。背靠Google,YouTube的搜索功能和推荐算法都很靠谱,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关的科普频道,大家可以自行探索,如果有好的频道欢迎分享~
    我之后还会写一个「娱乐篇」,推荐一些科普以外的好玩的频道,欢迎关注。

    在正文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YouTube是神器。YouTube有超过十亿用户,每天观看上亿小时的视频;每分钟有300小时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只要你想得到的,YouTube上基本就有;你想不到的,YouTube上更多。YouTube就是更大的世界,就是真实的虚拟现实。

    YouTube不仅仅是一个视频网站,它和国内的优酷等网站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就像Google和百度,Facebook和人人的关系类似。

    YouTube的搜索、排序、各类推荐功能非常好用,毕竟这算是Google的本行。其他一些用户体验方面的细节也不错,这个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
    我在YouTube上看最高清晰度的视频从来没有卡过1秒钟。这一方面跟YouTube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较高的平均网速。
    我在YouTube上没有看过哪怕1秒钟的广告视频。首先,YouTube的广告基本都是可以在5秒钟后选择跳过的,而用.edu邮箱注册的用户似乎还能跳过更多广告。其次,AdBlock之类的Chrome插件可以100%屏蔽所有广告。这对用户体验的提升就不用说了吧。
    YouTube 视频的广告为什么可以跳过?对广告商的负面影响大吗? – 社会
    YouTube 的广告五秒后就可以跳过,那么更长的广告会有人看完吗? – 视频网站

    为什么Youtube广告很少却能平衡收支,优酷土豆那么多广告却每年都亏上几个亿? – 视频网站

    YouTube可以做到广告极少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一大群高质量且高产的上传者和频道遍布一切你能想得到的(合法)领域,导致用户基数大,粘性也大。YouTube平均每年花上亿美金扶持和补助优秀内容的生产者,所以YouTube的大V们是很赚钱的,不少人甚至辞退了自己的正式工作全职经营YouTube频道,甚至可以雇用属于自己的专业团队。而大V甚至中V们也有不少其他盈利渠道,导致生产优质内容的incentive很强,基本就是只要认真你就赢(富)了。总之,整个YouTube的生态圈非常健康和活跃。这里有个视频分析了YouTube模式和Facebook模式的差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ZqXlHl65g,YouTube是付钱给传播优质内容的人,Facebook是鼓励用户付钱来促进自己内容的传播。YouTube的模式显然更适合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对于科普而言,视频真的是很好的选择。图像和声音对观众理解和集中注意的帮助很大,而许多科普内容,直观的图像解释是最自然的选择。 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娱乐的过程中顺便看几个有趣的科普视频。比如我就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刷一遍订阅频道的最新上传。从另一个角度看,好的颜值和声线在吸引观众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而这是只有视频才有可能利用的资源。
    YouTube上的科普频道基本都是年轻人做的,非常清楚年轻人的需求,所以不会让你感觉在听课,而是有很多吐槽、段子、geek梗。不少频道的制作者都相互认识,经常合作,发挥各自特长。

    YouTube的评论区是出了名的trolling遍地,但科普领域普遍还行。建议大家看完视频刷一下几个高票评论,经常会有神回复~

    如果你想要在网上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知识,那最好还是考虑在线课程,但YouTube上的科普可以算是很好的补充,毕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不需要commitment,不需要成本。当然也有风险:一定要注意自控,否则(尤其是新用户)在YouTube上一不小心看掉一整天视频是很正常的… 有时一个接一个链接点进去,过一会儿就发现:Wait, the f**k am I watching ?! YouTube上有很多很奇葩的角落,大家注意不要掉进去…

    在正式推荐前最后再说一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普频道和如何开始使用这些频道。

    首先,有些频道在首页有一个自我介绍的视频,可以大致看一下这个频道的风格和内容侧重。

    然后,去这些频道的全部视频列表,按点击量排序,把最受欢迎的那些视频选几个看一下。

    接下来,去这个频道的Playlists,看一下他们有哪些有意思的系列或主题。

    如果希望更定量一些,可以大致看一下这个频道视频的平均“赞反比”,也就是like和dislike的比值:

    一般来说,如果这个频道的视频平均能有50:1以上的比值,就能算是质量不错的了,100:1 以上的就一般是干货满满而且趣味性强的了。当然,也不能迷信这个数据,就像知乎会有点赞狂魔和反对狂魔一样,YouTube也有,但一般科普频道的观众还是相对理智的。其他更多数据还能去 YouTube Stats, YouTube Statistics 之类的网站查找。

    另外,还可以看一眼这个频道的相关频道或合作频道。

    最后,如果觉得这个频道不错,那就别忘了点「订阅(subscribe)」,这样这个频道以后有上传就会通知你了。在YouTube的科普圈子,100k的订阅量算是小有名气,质量一般也会有些保证,1 million以上就是非常不错的了,往往会有专业团队。

    如果觉得某个视频不错,可以点一下like,以后还能在liked videos里找到,我反正是把like当收藏用的。当然也能自己建立playlist做分类收藏。

    建议订阅不超过15个科普频道,否则每天上传太多反而不会去看,也浪费时间。一些比较有特点的频道偶尔去看一眼就行了。

    —————————————————————————-

    —————————————————————————-

    终于,开始推荐!这些可是我上百小时拖延症的成果,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

    排名不分先后:

    1. vlogbrothers (250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vlogbrothers/videos?sort=p&view=0&flow=grid

    首先隆重介绍一下这对「格林兄弟」,John Green 和 Hank Green。这两人是我偶像。他俩从2007年开始就在YouTube上十分活跃,算是元老级的。两兄弟创建了多个频道,总订阅数接近1000万。两人线下也很积极,牵头各类公益campaign, fundraising,还创办了VidCon,类似于Comic Con的YouTuber线下活动,规模也很大。 John是历史学出身,但知识面很广,是Crash Course的主创(YouTube科普领域旗舰频道之一,下面会介绍),同时也参与创建了许多其他科普频道。但他同时也是知名小说作家,NYT Best Seller拿了好几个,代表作是Fault in Our Stars,虽然是青春小说,但是很有营养,critics评价极高,最近还被改编为电影,票房也不错。Hank专业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但涉猎也很广,是SciShow的主创(也是旗舰频道之一,下面介绍),并参与创建十几个其他科普频道。看起来无比geeky的理工男Hank,却同时还是个吉他手,有自己的乐队,到处巡演,出专辑,专辑里有不少特别geeky的歌,比如有一首叫"I Fucking Love Science",大家体会一下…Hank最近还受邀到白宫专访奥巴马总统,讨论网络时代的科普。总之两兄弟多才多艺,精力旺盛。

    这个vlogbrothers频道其实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普频道,主要就是一个视频播客,就是两兄弟每周两次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想法,跟粉丝沟通等,但有时也会认真讲某一个科普问题或社会问题。我以前不知道听别人说话也会很有意思,但这两兄弟说的话真的很make sense,三观也极正(至少从我个人角度看)。我写过的这个回答就是搬运了这个频道的一个视频:社会更欢迎什么样的女性?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左Hank,右John,是不是看着就是nerd呀?他们的粉丝叫做nerdfighters,这是群身为nerd而自豪的人,大家感受一下~

    2. Crash Course (310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crashcourse/playlists

    之前说了,这是John Green创建的旗舰级别科普频道,做一些比较系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科普。他们邀请大学教授、博士等专业人员参与制作,把某个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几十个视频介绍一下,有点像是缩减版轻松版的在线课程,看完一个系列基本对这个学科有个大致了解。现在他们已经做了文学、美国历史、世界历史、美国政府和政治、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天文学、知识产权等领域。对了,这一系列的视频全都有动画辅助讲解的,质量很高,风格有些蠢萌蠢萌的~

    我特别推荐他们做过的一个Big History系列,从Big Bang讲到Deep Future, 综合了跨越文理的多个学科,许多跨学科的视角很有意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6be-CZJ3w&list=PL8dPuuaLjXtMczXZUmjb3mZSU1Roxnrey

    3. SciShow (260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scishow/videos?flow=grid&view=0&sort=p

    之前提到了,这是Hank Green创建的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普频道,几乎任何跟science有关的话题他们都会涉及到,小到“为什么狗狗会吃草/猫猫会purr”、“为什么鼻子会堵住”、“为什么我的便便是绿色的”、“这条裙子到底特么是什么颜色”之类的,大到生物进化史、气候变化、恐龙灭绝、深空探索等等,这个频道还很高产,平均一周有3-4个视频。

    很推荐他们做的Great Minds系列,介绍历史上贡献突出and/or经常被大众忽视的科学家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rY6gRPC7k&index=10&list=PLC31B0C382F9585D6

    另外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视频:

    “5 of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Chemicals” (这个笑死我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SoDW2-wrc&list=LLTvSQfd4yDc5gTADXkwDAdA&index=22

    “Epigenet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1bZEUgqVI

    “The Science of Anti-Vaccin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xr9FeZf1g&list=LLTvSQfd4yDc5gTADXkwDAdA&index=20

    4. SciShow Space (37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scishowspace/videos?sort=p&flow=grid&view=0

    这是SciShow的衍生频道,专门讲关于天文学、宇宙学、宇宙探索等相关话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内容紧跟领域前沿发展,往往几个月甚至几周前的新发现新进展他们就跟进了。

    5. Healthcare Triage (13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thehealthcaretriage/videos?flow=grid&sort=p&view=0

    这个频道主要涉及健康、视频、卫生、医疗方面的科普,经常破解健康方面的谣言、myth,拆穿商家的各种误导性宣传手段。比如“为什么我们其实不需要喝牛奶”、“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麦麸食品到底是什么”、“关于感冒/怀孕/睡眠/减肥/防晒的谣言/误解”、“为什么流感/HPV等疫苗很重要”,还有关于安慰剂效应、抗生素滥用、贝叶斯法则(假阴假阳)、群体免疫等概念的科普。

    这个频道的host是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制作团队和Crash Course是同一个。这是少数几个会直接给出详细参考文献的科普频道,有些视频完全就是个meta analysis 或 literature review…

    6. Vsauce (890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Vsauce/videos?flow=grid&view=0&sort=p&spfreload=1

    这也是YouTube科普圈元老级的频道了,订阅数可能是科普领域第一。主创Michael Stevens也是个神人,知识面宽得不可思议,中学开始就整本整本地刷百科全书,芝加哥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和英语语言文学双专业 -_- 他还是个视频剪辑高手和演员。其实Vsauce一开始不是做科普的,但最近两三年开始内容基本是科普类的了。

    Vsauce的科普风格有些特殊,经常探究一些乍一看莫名其妙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也比较特殊,而且总是把几个看似没有太大关系的主题放在同一个视频里,有时让人感觉逻辑有些意识流。Vsauce涉及各个学科的内容都有,但最多的似乎还是心理学相关(Michael的专业),还有不少不一定算是科普但是非常cool的内容。

    Vsauce还衍生出了Vsauce2和Vsauce3,也都有很多有意思的科普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user/Vsauce2/videos?flow=grid&view=0&sort=p

    https://www.youtube.com/user/Vsauce3/videos?view=0&sort=p&flow=grid

    7. AsapSCIENCE (392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AsapSCIENCE/videos?flow=grid&sort=p&view=0

    这个频道订阅数也很高。它其实很像SciShow,但是更偏生活化一点,经常用科学回答一些人们生活中会遇到的疑惑。这个频道以动画(手画、剪纸)为主,画风也有点蠢萌。

    两位主创,Mitch & Greg,是从高中到现在的gay couple。这里有他们俩讨论作为科学/科普圈中的LGBT的感受的视频:Coming Out Twice | Mitchell Moffit and Gregory Brown

    他们还有一个衍生频道,AsapTHOUGHT,也有不少好玩的内容。

    https://www.youtube.com/user/AsapTHOUGHT/videos?flow=grid&view=0&sort=p

    8. MinutePhysics (284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minutephysics/videos?view=0&sort=p&flow=grid

    这个频道顾名思义主攻物理学科普,主创Henry Reich有数学和物理双学位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这个频道的视频在几分钟内简单地介绍某个物理学概念或现象。画风是极简+小人,风格独特但效果出奇的好。Henry很喜欢用各种geek梗,不管是在解说里还是在画面上,比如在一堆动物里混入一个宠物小精灵神马的…大家看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 这个频道很成功,甚至有物理学家主动联系Henry让他帮忙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

    可以看一下他在两分钟视频内推导出“E=mc^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7DW9NIO9M&index=3&list=PL712E709B05086D32,虽然肯定不会很严谨,但是确实挺酷的。

    9. MinuteEarth (106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minuteearth/videos?view=0&sort=p&flow=grid

    这是MinutePhysics的衍生频道,主要做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等跟「地球」有关的科普,有时也做一些其他科普。同样是Henry Reich主创,同样的画风。

    10. In a Nutshell – Kurzgesagt (130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Kurzgesagt/videos?flow=grid&view=0&sort=p

    最近两个月刚发现这个频道,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频道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把某个概念/问题简单概括的意思。他们做的话题一般比较大,比较复杂,但是由于有高质量的动画制作和文书,一般也能在几分钟之内让观众大致了解这个话题。他们不仅做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还会涉及到社会、经济、国际热点等方面。不过缺点就是制作周期略长,两年总共只上传了30多个视频。

    11. Veritasium (252万 订阅)

    https://www.youtube.com/user/1veritasium/videos?view=0&sort=p&flow=grid

    Veritasium总体偏物理和化学一些,但是内容也很多样。这个频道主要是实景拍摄,有很多的动手和实验,观众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很多实验室和研究人员们很酷的展示。

  4.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说道:

    觉得现在科普的问题,不在于鹰派、鸽派,在于基础教育就没搞好,逻辑思维、科学方法、统计学等等一塌糊涂,鹰派鸽派不管啥派,你科普都要依托这几样,这些基础教育都没把这些搞明白,科普又有什么用?
    恰巧今天在微博见一营养师说了这么一件事“某上海女性吃了4天霉变大米怕得癌症,不知从哪看到了电话号码,打了N个电话咨询。跟她讲概率没用,讲长期大量没用,谈人生谈心态也没用!她就要准确答案,会不会得癌症!你当我算命的啊?本可以粗暴的回答“不会得”,就怕万一是记者,第二天弄个新闻“食品安全博士居然说吃霉变米不会得癌症”。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多少“xx会导致xx”的健康留流言(特别是关于健康的)都是这个套路啊。

    传播或科普方主体的权威程度;传播或科普内容对被传播或科普受体的利益大小;以及被传播或科普受体理解或施行传播或科普内容的难易程度。
    接着用3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解释这三个因素对传播或者说科普效果影响。
    故事一:我爸从20几岁开始一直到50岁都留胡子。某天吃饭的时候他看到电视新闻上在说国外有专家发现留胡子影响健康,有很多细菌真菌什么的在胡须里繁殖,巴拉巴拉…..第二天他就把胡子刮掉了,并且以后都没有再蓄须。
    故事二:11年之后我向我最亲近的十几个朋友亲戚陆续的谈到可以买股票基金定投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理财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之后大盘长期在2000点上下不死不活的时候,非常适合股票定投。他们当时是除银行储蓄外没有任何投资理财的渠道。我将基金定投是什么,优势跟他们一一解释清楚,第一可以变相强制储蓄,第二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亏本的风险,按三五年一个周期看,股市只要几年后涨起来多的不说一两倍的利润还是有的。他们听了很认同很有兴趣纷纷表示要投资要理财。前几天股市上涨已渐呈疯狂之态。于是我又一一通知他们说定投可以断供了,再观察一段时间反而可以连本带利赎回来。然后我发现他们这几年一!个!也!没!有!坚持每月投资。最好的一个坚持了一年后发现没收益,就赎回来,然后前两个月看到股票涨起来了于是又再开始。剩下的很多竟然连去银行办理该项业务都没有!!
    按目前股市的走势推测一下,他们错过是每年差不多20%以上的收益率。
    故事三: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过四五次关于雾霾的话题,并且推荐过大家出门带防霾口罩回家装空气净化器。从最开始发自己用过后黑黢黢的口罩,到发同一地点不同污染程度的照片对比,发现根本没人在意后,再到给出数据证明雾霾对人体健康与寿命的影响,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如此几次之后我发现逐渐有人会留言说好可怕啊好担心啊,但依然没有一个人带防霾口罩出门,只有一个新妈妈在家里装了空气净化器。
    附上1年前发的一张空气质量对比图。当时没人点赞,没人回复。而我要是发张新烤出来的蛋糕什么的一堆人留言评论。
    我个人在专业范围内给你一点目前公认主流的意见,一不收钱,二不造谣。说到底,是给那些信息来源有限,但是有基本逻辑思维的旁观者提供一些参考。

    理据都摆在那里,论证方式都罗列了,该懂的自然都懂了。不懂,但是仍有探究的欲望,没关系,我们哪怕从1+1说起,都是可以把问题说明白的。

    最怕的就是明明不懂,还要钻牛角尖的伸手党(希望你告诉他一个确凿的结论)+被害妄想(被告知结论后却仍然坚信自己有危险),他们其实不关心事实,也不关心寻找事实的方法。

    那我还能怎么办?说句真心话,你的生活与我何干,我为什么要对你的人生负责?用号称能解决人生90%以上烦恼的金句总结一下,你愿意信谣传谣管我屁事

    我又不是真理部能天天给你洗脑,知乎不过是一个社交网站,就算是果壳网之类的科普网站,也没有替你完成常识教育的义务。

    有些人根本搞错方向了,不是科学专业人士要在专业领域里垄断话语权,而是专业人士每句话背后一套完整的搜集资料,论证论点的方法。不是我比你多懂几个术语,而是我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你要我不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那我凭什么信你呢?你是更有良心还是更有常识?用土摩托的话说:

    至于说转基因粮食是否安全,你得去问专家,而不是韩寒。同理,如果你想了解国家大事,请去看记者的调查报告,而不是某中年宅男写的时评;如果你想知道怎样处理两性关系,请去问心理医生,而不是一个一辈子只谈过一次恋爱的人;如果你想知道地震是否可以预报,请去问地震局,而不是一个没学过微积分的中文系毕业生……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专家都失去了公信力,国民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信专家,却对一个赛车手的话言听计从,那这个国家也就没救了,Let It毙吧。

    首先“科普”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既要“科”又要“普”。
    然而,理解一个科学问题,有一个巨大前提,那就是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否则你实质上无法对一个问题有客观的判断。
    所以科普工作既要严谨,专业化,又要普及这实际上是很矛盾的。必须在“科”和“普”之间做一个取舍。
    科普大约的路子有三种:
    第一,通过寻常化的语言,以及生活实例,尽量压缩其知识总量,永单一的概念名词,尽量剔除需要专业思维才能理解的过程,如同将“新闻”一样讲给你。比如著名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此法在营养学科普之中是最为常见,一般他们就告诉你,吃什么东西含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比如养颜啊,美容这类热门的),然后就完了。。这种建议来自什么原理,参考什么文献统统就不告诉你。这也是最初意义上的科普。
    这种科普的问题在于,
    1,此类科普会造成科普问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只要懂几个专业词语,都能胡写一篇似懂非懂的东西。某些商家买通媒体胡扯这个大家都见过吧。
    2,此种教科书一样的说辞解决不了“科普”的真正问题,而且这会造就一批半懂不懂的信息接受者。
    3,能够覆盖的领域太小,某些专业领域是无法压缩信息量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二,也就是所谓“鸽派科普”。大致路数,就是先讲出专业严谨的科学论述,然后尽量用寻常的语言去解释,普及整个论述中所以需要用到的各种专业词汇,并且将不容易理解的过程类比简化或者使用图表,再列举一些权威机构的研究,用于佐证。其中果壳网非松鼠会籍的科普人士为主。比如地震时期,证伪民间预测的可信度的那些文章,就是这种路数。
    但这种科普也有问题:
    1,即使简化再彻底,科普问也有一定得知识量门槛,很多人未必能够理解,尤其是特别专业的领域。
    2,实用主义的信息受众会被搞晕,因为他们只想听一个权威的说法,然后照做而已。
    3,科普效力低下,而且深受价值观的影响,过意严谨,突出不确定性的论述,在科学上是严谨,但是对于不少普通人来说会感到不安全感,从而继续选择相信直觉。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信任西医,在正规中医无法治疗得时候,一个神棍随手拔了一把草,说这草能治百病。然后他找科普者求证,假如科普者告诉他“这个草目前没有发现有任何成分产生疗效,且有可能有不确定的毒性,仅从检测结果来说就是普通的草,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够严谨了吧?然后,这个人回去肯定会把这个草吃了,因为在他看来,你说了一句严谨的废话。

    又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三,也就是鹰派了。实际上他和鸽派得区别就在于他替你下了一个具有“绝对性”的结论,并且尽量引述权威资料和自己的海量只是储备,将文章“结论化”,列成“干货”。通过公众言论传播,培养权威人士的个人威望。
    这种方式相比前两种呢,这种方式得传播性,力度,直接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
    但是缺点在于
    1,过分的塑造权威在现在这个自由主义泛滥到不正常的时代,是一种不得人心的事情,会引起反感。
    2,科普者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展现出来,在公众言论中形成强大的话语权,把单纯的科普话题,往往莫名的和社会话题和政治话题搅合在一起。比如转基因事件在极左立场的圈子里面,就变成了政治事件。
    3,权威话语的科普,虽然有效,但是很容易会转化成价值观输出,也就是说受众不是在接受科普知识,很可能只是凭直觉选择价值观取向而已。

    所以最终还是没绕开这个问题,这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而鹰派科普说到底来源,是科普领域的“媒体化”进程,说到底,在传统媒体圈子,有那个知识储备去做科普的人是很少的,专业相当混乱,到现在也是这样,以前知乎圆桌搞了个“高铁”专题,其中多少媒体人的回答,让知乎上的铁道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集体火大就知道了。所以说,鹰派科普的出现,就是科普人士要和媒体争话语权的运动产生的,当然争话语权的就是通过办媒体的方式。

    而鹰派科普在知乎上引起某些人士的反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存在感过高。科普人士的话语权让科普非常有效率,但是同时让有自由主义情怀的人士感到“不平等的交流”,觉得自己是“被动输入一些观念”,从而产生强烈的“直觉反感”,他无法反驳他的观点,就是单纯因为这种“不平等”去反感而已,所以最常见的就是扣帽子“你这个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教徒”,“理科猪”但是事实上搞鹰派科普的小一半都是文科生,而且不少人是自诩“人文”。。当然,我不否认这确实是鹰派科普的实在缺点。

    所以,虽然我不想当理客中,但是鹰派科普这个东西只能分两面看,一个东西要想效率和情怀兼顾是不可能的,鹰派科普体现了效率,也在各位人士的批评中慢慢完善自己。

    我个人的态度,对鹰派科普来说
    应该批评,继续保持,严于监督,宽心包容

  5. 安安说道:

    第一个故事中,对我爸来说,”电视新闻“很权威,收益是”健康“,至于把20几年的胡子刮了是否很困难,我不确定,心理上可能会舍不得,但实际操作异常简单。
    第二个故事中,对我那些朋友亲戚来说,”我“其实是权威的,他们信任我,都是十几二十年的发小或血缘关系,我本人也早已证明在理财投资上算是他们中的专家。”收益“现在推算出来是每年20%但当时他们心里是没谱的。至于难易程度,只需要第一天去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其他每月扣款由银行系统自动运行,属于一次搞定所有事情的理财方式。
    第三个故事中,我虽然不是环境健康方面的权威,但我通过摆事实讲数据,也算是传播了客观权威的知识,但跟第一个故事中我爸从电视新闻这个渠道来说,我的权威性确实差了一大截。收益同样是”健康“,至于难易程度,再说个相关小故事,我好几次次出去跟不同的朋友圈子见面吃饭都会带着防雾霾口罩,至少在我科普了雾霾的可怕之处后,他们中依然有人嘲笑我的”特异“,言谈里不乏贬低我是二逼不随大流标新立异之意。
    所以我将数学期望这个公式改了改变成传播效果的公式:
    传播的效果=传播主体的权威程度×传播客体可能获得的收益×传播客体理解或施行的难易程度
    得出来这个公式,我们就去套套现实试试看是否有用。
    微信朋友圈转发的”科普谣言“为什么火?这些谣言文都有个特点,喜欢用些高大上的专业名称,扯专业机构或专家的虎皮(但通常是子虚乌有)。所以我们父母这年纪没经历过互联网谣言洗礼的人,会很容易相信这些文章的权威性。而这些文章的内容很多是健康生命,人生成败相关的,所谓收益足够大。最后就是施行或理解这些文章的观点的难易程度异常的小,小到几点喝几杯水就能长寿,吃生茄子就能减肥之类。
    最后回过头看看鹰派科普,科普主体确实权威,但科普客体获得是收益是不一样的,这跟科普的具体内容有关。最后是科普客体理解或施行科普内容的难易程度,而我们可以了解的是通常需要通过鹰派科普的内容其实对普罗大众来说是比较难的。
    所以得出结论:如果科普内容对科普客体非常重要,收益可能非常大以及他们习得科普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鹰派科普可能成功;反之,如果科普内容对科普客体不是太重要或根本无足轻重,再加上习得科普内容很难,则鹰派科普没有效果。

    以知识复杂程度分:
    物理问题、机械问题,请鹰派。「任何XX材质餐具都不能放进微波炉」
    医学问题、生物学问题,请再三确认自己真的懂了,再鸽派。「感冒不能吃海鲜」

    以问题严重程度分:
    信了就会死人的,请鹰派。「癌症练功就可以痊愈」
    信了无所谓的,请鸽派。「经常喝蜂蜜不容易感冒」

    按普及对象分:
    对大字不识的老太太,请鹰派。「老太太,您听我说,可证伪的才是科学,……」~您觉得行么?
    对大学生特别理科生,请鸽派。「你无逻辑,没智商,没阅读能力,所以听我的,吃转基因吧!」OH,MY GOD!

  6. 懂点消费电子和汽车,腾讯、新浪等媒体撰稿说道:

    科普因为带有一个普字
    所以一定是部分的,片面的,牺牲一定的严谨性的内容

    也就是说,无论鹰派还是鸽派,
    科普事实上做的都差不多。

    两者,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是:
    告诉别人
    这个你们不懂,别bb了。
    不过鹰派更直白。鸽派靠内容砸死你,显得委婉。

    很多搞科普的,本身也是个其他学科的民科。
    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

    事实总是令人绝望。

    对这些(人文)人士,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我所谓的鹰派科学传播——劈头棒喝、雷鸣电闪、旗帜鲜明、不留情面式的科学灌顶。不如此,则很难在他们已经近乎石化的神经系统上留下一些疤痕。在鹰派科学传播中,我们不再小心翼翼地把科学知识和精神裹在糖衣内,象母亲一样温柔地劝人文人士宝宝把药服下去。相反,我们履行起赛先生的责任,明确无误直截了当地告诉这些思维方式残破的成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如果你认为鹰派不存在,请与这些自称鹰派的人士商量。
    如果你认为自己和他们理念不同,科普手段不同,那么很简单,你不是他们所说的鹰派呗……

    对我来说,鹰派作风是粗暴的,绝对的,只重结论的。
    对此我不同意@采铜在这个答案里对「很多科普辟谣文」的批评。我印象里目前大多数科普文还是讲证据讲道理的,并不粗暴绝对,并不属于鹰派。有时作者可能火气大,但都有克制。
    如果以果壳为例,我对大部分科普辟谣文印象都不错。不过有些标题及开头实在有些过分,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评论中倒是更多出现鹰派作风。
    举知乎上的几例(只选取明确承认自己是鹰派的那位的答案)说明鹰派作风:
    为什么中国的医患矛盾如此尖锐,医患双方都有什么责任?
    人家讨论医患关系,他趁机黑中医,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啊……
    转基因食品推广是纯科学问题么?
    抛出极具误导的「(美国)对所有食品强制禁止标注」(真实情况见此处评论)
    机体能否利用经消化系统吸收的外源性短肽来合成蛋白?
    这次题主是有专业背景的,希望专业讨论,他还在冷嘲热讽。对比同题下有货的答案。

    对我来说,鹰派的问题在于:
    辟谣的风格,和造谣一样,甚至比造谣还夸张。而谣言通常也借专家的名义来传播,看上去好像权威性也没你低。那么对于一个普通民众,他怎么可能分清哪个是辟谣,哪个是造谣?大家都是言之凿凿,大家都列举了许多证据,谁知道哪个真哪个假?警察流氓腔调,骗子一表人才,你还怪没人信警察?
    科普的风格,和传教一样,甚至比传教还猴急。传教的还知道倾听对方的观点,知道求同存异,知道尊重对方信仰,不强迫对方信教。这鹰派作风,如果你敢不信他,不是骂你傻,就说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怎么可能分清哪个是科学,哪个是迷信?搞半天科普和政治运动没两样了?
    不知道坚持鹰派作风的各位,有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宣传效果,真的谣言更少了吗?信谣的更少了吗?阴谋论的市场有半点缩水吗?理性思考的人更多了吗?还是引起更多反弹,被越来越多的人讨厌,以至自己说话只在小圈子内才会有人认同?

    如果只满足了自己发泄和表现的欲望,没有达到什么实际效果,那鹰派作风导致的对科学的反感情绪,谁来打理?被扭曲的科学精神,谁来重建?或者,难道鹰派只关心自己爽不爽,至于别人信不信科学,他们和我一样不关心……

    其实这是个死局,鸽派也好鹰派也好,面对下面这样的受众都束手无策:

    “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电磁辐射有害健康。”
    “哦,那手机辐射呢?”
    “手机也是电磁辐射,我刚才不是说过了吗?”
    “哦。那iPhone呢?”
    “滚!”

    或者这样的:
    “转基因豆油跟普通豆油一样,放心吃。”
    “我三舅母的表姑的侄媳妇说她有个同事吃了转基因豆油流产了。”
    “不可能。首先……其次……再次……懂了?”
    “可我三舅母的表姑的侄媳妇说她亲眼看到她同事吃了转基因豆油流产了。”
    “……我滚,行了吧?”

    可惜,这样的民众是大多数。

    所以在当下中国,科普根本就是徒劳。科学工作者要做的,是把政府的决策权抓在手里,去影响、感化、说服决策官员,让他们相信科学。虽然积重难返下,决策者里的糊涂蛋比例也不低,但是这是唯一的机会。

    至于老百姓,他们爱吃中药就让他们吃去吧,爱穿防辐射服就让他们穿去吧,尽情的嘲笑他们的智商吧。有时候火力全开的群嘲模式还不错呢,因为有残存的理性思维的人被嘲讽了以后会反思“我真的做得不对吗?为什么那些家伙喷我好像还喷的挺有道理的?”,而干脆无动于衷甚至反唇相讥的大多数,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了。

    而且,在这个反智思潮盛行的国家,少数科学工作者和死理性派们已经被压抑太久了。就算毫无用处,使劲喷几个傻逼让自己爽一下也好嘛!

  7. 一言不合就卖萌说道:

    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而社会又是竞争性的,人们因掌握的知识缺陷造成的竞争劣势会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掉,最后他们的声音也无法成为主流,他们的观念也无法传承下去。
    这么说法有点抽象,可以想象一下有这样两个传统的部落,他们彼此相邻。其中一个部落奉行现代医学,另一个部落主流是中医。
    (这里我做个假定的预设条件,就是中医对治疗疾病无效。仅作假设,请中医粉莫喷)
    在上面的假定条件下,由于两个相邻部落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快其中一个部落的人发现另一个部落的人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都要大大优于自己部落,于是这个部落的年轻人纷纷搬到另一边,慢慢地,中医部落的人口日渐凋零,然后西医部落慢慢壮大,两个部落合并在一起,西医成了主流。

    最后,针对反科学谣言的打击不属于鹰派科普。比方说“抢盐防辐射”“板蓝根防非典”之类,这种应该算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不可取,科学无止境,所谓鹰派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总以为他懂的才是科学,或者他对科学全懂,这两种态度都是极其危险的,术业有专攻不假,但要说自己在自己的领域全懂,就是爱因斯坦也不会这么放话的。
    比如,我也念了两个生物相关的学位,但依然不明白网上这些自称学过生物学的人为何就这么有优越感,地上全知,天上也全知,我即是真理。这是科学态度?不,这是邪教!

    有些时候,科普者只是为了群嘲下大众而已,态度不高高在上是爽不起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嘲讽是主要目的。

    我倒是不觉得有太大不妥,态度本来就不是问题。
    是否真知才是关键。某些CEO的陋习都可以变为人格魅力;某些高中可能都没毕业的明星都可以站出来谈论下时事,写一本自传。

    为什么却容忍不了一个学者对自己知识的自负呢?

    在这功利时代,我觉得他们比兵哥哥们都还可爱。

    视乎你的目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科普。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那些知识点,名词,还要教会他们各个系统的来龙去脉。当然,这个仅仅是对于那些自洽的系统而言。对于不自洽的系统,就告诉他们背下来就行,考试会考的。许多所谓鹰派科普,走的就是后面这个路子。

    大家也见识过那种电视台的购物频道上的那种头发雪白的老专家,自带某某协会主席,教授的光环,言必称本产品乃新科技成果,有多少多少相关国内外论文和专利。这种也是“科普”,你看,"专家“,”论文“,要素俱全呢。

    比如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科学会告诉你,我可能会错。而商业科普会告诉你,相信我,我是科学的,我是正确的。乖乖的快把你的脑袋拿过来洗吧。

    1 温和派科普者得思想原则大概可以推回至边沁对自由的定义,也就是“不影响他人自由“的自由。用柏林的分类就是消极自由。

    2 鹰派的思想则认为对自由的定义应该加上某种限制,类似于密尔的“不可自由的选择做奴隶”,哈耶克的“某种正当性的出发点”或者穆勒的“当一个人走上一座破损的桥应该阻止”。

    这种自由偏向于积极自由,即当某人意识不到他的行为具有坏处的时候,其他人有权正当的去加以制止或者矫正。这种思想其实在现下非常普遍,比如当小孩意识不到“不上学”会对他将来造成危害的时候,家长(甚至老师)有权强制他继续上学。

    A:这造成的问题是如何定义一个人有“完整意识”的界限呢?成年?学历?这种"Qualification"难道不危险吗?
    B:从另一个角度看,鹰派的思想比较注重社会的福祉(也就是提高社会总体的认知水平),而鸽派则倾向于独善其身,如果放到假想社会中,鹰派会不会实际上更好?

    以上是扯淡。

    认真说。

    科普,其实只要上过小学的都是科普过了吧?至少知道数字,文字,简单的物理常识(热胀冷缩,三态等等),最最基础的生物常识(植物动物的区别,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区别等等)。

    其实我觉得题主想说的应该是更高端一点的科普,比如应该怎么抵制朋友圈民科啊,怎么抵制无脑反转基因啊,怎么抵制百度啊之类的。这就有点尴尬了。毕竟接触这些东西的人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小学生,你真拿40火95冲去科普,估计有些民科能给你当场学刘胡兰董存瑞……

    真的,硬性科普没意义。

    我的一位老友,我结婚的时候是他证婚的,多伦多华人刑事大律师,曾经担任过检察官,洪秉政,估计多伦多的朋友有听说过他的。老洪2014年去瑞士安乐死了,他当时得的重症肌无力。他2013年为了求生,托我在中国帮他四处打听治疗肌无力的“神医”,他自己则去了以色列找所谓的“神医”。最后,他自己也明白这些“神医”的嘴脸和真相。你说他得病的时候我能跟他去科普目前根本没有办法治疗肌无力吗?谁要敢在他面前科普,我都得拿95冲……

    有些时候,真不是当事人SB了信那些不科学的东西,只不过是为了活下去,他们什么法子都愿意尝试而已。

    对于科学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认真对待心态的,当然无论鹰派鸽派南瓜派科普只要正确都会接受;对于科学抱着玩票心态的(比如我),就只喜欢看看鸽派的;对于科学认识不正确还抱残守缺的,你弄死他他也觉得他是当代活伽利略……这种人基本上没啥挽救的必要,趁早送进精神病院是正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