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谈谈企业控制权之争,创始人、管理层、投资方

昨天两则新闻,一则是华润联手宝能提案清洗万科管理层,王石首当其冲,当然,最终如何,还需要一点时间揭晓。另一则是澳洲电讯和平安集团达成交易共识,管理层CEO秦致,CFO钟奕棋双双遭到清洗。

 曹政:谈谈企业控制权之争

说到底,都是企业的控制权之争。 今天,就这个话题,讲讲历史八卦,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启发。

在企业控制权争夺中,通常分三种角色,创始人,管理层,投资方(通常指的是大股东),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创始人自己担任管理层,同时拥有最多的股权,但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多,比较典型的是网易,丁磊是网易的创始人,又是公司实际的最高管理者,更夸张的是,他还是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

但我们说网易,历史上也存在过这方面的问题,当年网易上市的时候,投资方说丁磊你不适合做CEO,你们是上市公司了,需要引入更职业的经理人,于是丁磊引入了首席执行官黎景辉,首席运营官陈素贞,但很遗憾,在网易落魄的那段时间里,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里的故事和段子在网上可以随便搜到很多,但最终,企业创始人兼大股东丁磊毕竟拥有董事会的决策权,黎景辉和陈素贞以离职收场,当时大家都觉得网易风雨飘摇,已经处在被退市的边缘,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个倒下的巨头,结果,逆袭反转的故事发生了。我不能说,这里的问题,一定是谁对,或者谁错,但是如果丁磊不是大股东,以当时投资方对丁磊的态度,故事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互联网早期巨头的创始人,王志东就因为股权比例有限,而没有丁磊那么强的控制力,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王志东是谁,但是在2000年左右,王志东的名气就相当于现在的马化腾和马云,是中国互联网的教主和领军级人物,当时某些知名创业者都以“我的好友王志东”为口头禅标榜自己的江湖地位,这个我就不点名了。但是很可惜,在新浪的控制权内斗中黯然出局,后来的几次创业也难续辉煌。

话说新浪的控制权之争,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典型,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几经反复,情节挫折起伏的一场大戏,最开始是王志东凭借四通利方及中国概念,蛇吞象的方式拿下华渊网,并联合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起经典的并购整合案例,此后出现本土创始人王志东与海归高管沙正治的管理权之争,结果王志东大获全胜,硅谷职业经理人输掉第一阵;但紧跟着海归背景的茅道林和汪延组合又让王志东出局,对了,八卦一下,知道茅道林是谁的女婿么。

然后进入2005年,当时如日中天的首富陈天桥准备从公开市场入手,靠庞大的财力意图一举拿下股权分散,缺乏核心股东的新浪,结果时任CFO的曹国伟祭出杀招,毒丸计划,以同归于尽的决心硬生生的让陈天桥知难而退,当然,这是有代价的,陈天桥虽然后来退出了新浪争夺战,但如果把这个事情看作一次投机交易,其收益率还是相当可观的。

2006年新浪终于轮到曹国伟主政,因为太多的前车之鉴,曹国伟利用金融能力,引入自己可以掌控的资金,实行管理层回购,一举拿下新浪的大股东地位,从此坐稳了帅帐。新浪的控制权之战,才得以告一段落。

所以,我最近越来越觉得,金融真是所有生态链顶端,你不懂金融,很可能做的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人裳。

毒丸计划,是管理团队防止对手收购的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然而这件事情的影响并不止于此,2005年中,李彦宏在百度上市的时候,也是受到了盛大抢购新浪事件的触动,针对性的推出了牛卡计划,所谓牛卡,就是AB股概念,管理团队的股权,其投票权远大于投资者和员工股权,在这个结构里,李彦宏的股份比例只要不少于10%,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百度的管理权。所以今天,百度的控制权非常稳定,李彦宏一个人,就完全可以掌控公司的最高决策。

刘强东觉得这个模式不错,照搬过来,一模一样的AB股方案,刘强东以15.4%的持股比例保证了京东集团里,自己掌握了77%的投票权。

辗转到了马云阿里集团整体上市的时候,马云在阿里的股份其实非常少,所以他上市的时候也担心控制权旁落,推出管理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大股东干预公司运作,保证公司控制权;然而这个制度,香港股市表示,对投资人是不公平的,拒绝接受,于是香港股市错失了一笔最大的上市融资生意。阿里转战米国上市,说个题外话,香港股市老千股,骗子股遍地,当局如果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话,应该真心整顿一下这里的供股骗局。

当然,阿里的股票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是不是存在对投资者的不公平,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今天不展开。但必须要说明一点,马云可以顺利推行合伙人制度,可以保证公司的控制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面的重要股东,软银的老板孙正义,对马云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这个制度很可能根本过不了董事会。

那么还有一个管理者股份更少的案例,华为的掌舵者任正非,于是,华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保持管理团队的控制权,那就是,坚决不上市,不给那些金融大鳄和投资机构任何趁虚而入的机会。我们可以想象,以任正非的股权比例,以及华为的市场地位,如果华为上市,那些金融大鳄们,没有想法才是怪事。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创始人,管理层,投资者,其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公司发展的更好,大家利益是一致的,但现实是,对公司发展方向的认识,以及对快速变现和持续发展的态度,以及一些其他利益相关因素的考量,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以及不同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中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当年,年轻气盛的乔布斯也是被董事会踢出了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

简单回顾一下

网易的创始人,管理层,大股东丁磊一人独揽。

新浪的毒丸计划和管理层回购。

百度的牛卡方案,以及京东的AB股方案。

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和投资方的授权。

这些都是保证公司控制权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但我们必须明白,类似牛卡方案,类似毒丸计划,类似合伙人制度,并不是所有股市交易市场都允许的。所以,很多中概股想要回归,就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美国允许你这样搞,回来之后,谁又愿意当下一个王石呢。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选择完全信任创业者和管理团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把投票权让给公司的管理者,并不只是孙正义,南非MIH持有的腾讯股份是马化腾的三倍,但是如孙正义对阿里一样,从未要求过投票权,完全信任马化腾和管理团队,不管闲事,闷声分钱,也是一件非常好的选择。

另一个特别经典的范例是俄罗斯的天才投资人 Yuri Milner,这家伙的风格就是,出高价,不要投票权;扎克伯格开始接到俄罗斯人的投资请求时,根本没有把对方当回事,但对方开出了天价估值和不索取决策权的承诺后,立即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投资。  事实证明,这种看上去极不专业的投资风格,让他一下子成为投资领域的新贵,Facebook,Twitter,阿里,京东,都有他的股份。

好的创业项目也会挑投资人,而决策权是其中非常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创业者当然希望跟信任自己的投资者一起合作。

最后,多说一下汽车之家和秦致。

今天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在雪球发了一篇关于秦致离职的评论,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这不是第一次,李想高度的评价秦致。在微博上李想也特别感激过秦致。

那么我们回放一下历史,我第一次遇到秦致的场景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应该是十年前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当时我不认识他是谁,几个人在一起闲扯,我习惯性的口无遮拦放炮,我说美国的海归回来不太懂草根互联网,特别是那些做分析师的,比如麦肯锡的,什么都不懂还自以为什么都懂。 然后秦致过来自我介绍,他说他刚从美国回来,上一份工作是麦肯锡。

尴尬归尴尬,但秦致的表态非常的谦逊,他说他同意我说的,他确实对中国互联网不太懂,需要跟草根创业者学习。

那么后面发生了什么呢,秦致和李想合作,我们想象一下当年那个场景,秦致,清华大学毕业,美国名校研究生,麦肯锡的分析师,金领海归,30多岁的准成功人士;李想,高中学历,草根创业者,当时才20来岁,泡泡网说句不客气的其实不就是个人网站么,公司当时才20来个人,而且基本上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有流量,有用户,但没什么收入,商业模式完全不清楚。

实话说,在十多年前,绝大部分高学历,海归,名企背景的人,是看不上草根创业者的,但秦致不一样,他认为,李想对用户,对产品的理解,是他所不具备的,当然,他也清楚,李想的能力和视野,是有局限的,所以,他选择了互补合作,而李想,也是一个难得有格局,肯分权,肯信任伙伴的草根创业者。我们很难说二者谁造就了谁,或者说谁比谁贡献大,但我认为,没有秦致,李想不太可能把汽车之家做成这样规模的上市公司,但没有李想,秦致也不太可能自己做出这样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典型1+1>2的合作。也是我经常提到的案例,草根和精英完美配合的经典。

偷偷说一下,在刚开始操盘汽车之家的时候,某巨头还给了秦致非常好的Offer而被婉拒。

然而这一切,终于还是谢幕了。

资本的力量,只要是合法的操作,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去说谁对谁错,秦致也在试图用管理层回购的方式重夺控制权,就和当年曹国伟在新浪做的一样,但问题在于时机有点晚了,澳洲电讯要的是快钱,所以即便秦致给出了高于平安的报价,也已经无力回天。

而这一切根源在于,澳洲电讯从未索取过公司的控制权,管理层一直没有意识到这里的问题,直到平安集团介入后,才如梦方醒,虽然也积极去做补救,但因为整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前瞻性的做出任何防范措施,所以尽人事,也就只能听天命了。

对于平安集团而言,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一笔不错的生意,平安在互联网的布局的努力已经有目共睹,汽车之家从体量,用户覆盖,收益率来说,都是值回收购价格的。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新的管理团队能否稳定军心并且快速理解和掌握这个市场的产品和用户特征。我不怀疑平安投入的决心和雄厚的资源,我只想提醒一句,在互联网上,做产品,真的并不只是拼资源。

希望汽车之家好运,也希望秦致好运。


额外送一点牢骚,罢免王石的那个理由,所谓薪酬问题,实话说,非常高明,也非常恶心。

高明在于,成功的把握了广大屌丝仇富的心态,从而站在了舆论的高点上,为什么这么说?哇,王石天天不干活,泡小三,结果还白拿了5000万。 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觉得,王石活该,咎由自取。

那么这个逻辑对么?

公司投资方对管理者的要求是什么?是业绩和公司估值对不对,万科业绩达标了没,万科让股东们亏钱了没,如果业绩达标,那么根据合同,管理团队该拿多少,就是多少,这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什么时候投资方连管理团队考勤都要过问了?

公众不会关心你做了哪些贡献,带来了多少收益,更不会关心契约与合同的制定和执行。他们只会觉得,你凭什么拿那么多钱,比我多那么多。

企业控制权大战,用金融的规则来办事,作为外人,真的也说不得什么,但用这种恶心的方式来攻击对手,我真觉得,实在没品。

【文/曹政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公务舱攻略:办票、安检、候机、托运及登机、机上福利、离开
5家美国最大的科技企业,没有亚洲就不能生存
中国企业家的子女样板:从富二代到创二代
南华早报:控制权疑云笼罩阿里巴巴香港IPO计划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首次公开露面后的十条干货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范旭说道:

    从小股东角度看王石,挺难受的:没有王石,万科不会有今天,也正因为王石,万科的股价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即使没有宝能系,也会来其他财团的。万科手里那么多现金,那么多资源,可以发展的更大,更好。王石真正的过错不是5000万,是他可以把万科做的更大更多元化而不去做,同时又有转移资产的嫌疑。而汽车之家,我有点担心我那几个好友的饭碗了。

  2. 穷尽营销运营-顾辉说道:

    了解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对于我们这些无论是做产品还是运营的都是非常有收获的,不过互联网发展太快了,我还是期待像创新者的窘境提到的,有更多的后起之秀出现!

  3. 汤tang说道:

    关于汽车之家,转篇我们老虎股票社区用户哆啦Ella的评论:“ 这是唱大戏吗?秦致在平安宣布接手澳电股权后不到24小时就发起私有化邀约作为狙击平安大股东。 平安在正式接收股权后几个小时就踢走了秦致,并立马找来了新的陆敏接任CEO,绝对是早有准备的。问题是这个陆敏的履历上看不到一点跟互联网、跟汽车跟垂直电商相关啊。之前是平安人寿的总经理,而后是平安健康董事长、总经理。可以看出陆敏只是一个扯线公仔。 回顾1号店在10-11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创始人被迫将80%股权给了平安保险换取8000万人民币投资,而后平安无法将1号店和自己旗下的医疗零售平台进行整合,就倒手给了沃尔玛。 还有著名的平安与上海家化事件。平安在贵圈的口碑真是不太好啊。 即使平安发一个新的私有化邀约,我觉得从平安角度来说,没必要抠一块两块钱的,但是从防雷思维上,我是拒绝做多这样的公司的。 我也不认为这一次平安能够整合汽车之家和旗下的好车业务。”

  4. 赵越说道:

    宝能要求员工每天早中晚打卡3次,窥一斑而知全豹,就知道管理体制是多么落后,明显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文化,强Jian了万科,也毁了一家好公司。

  5. step2说道:

    王石说人家是门口的野蛮人,人家说他拿着工资泡妞。我挺同情万科,但一点也不同情王石。他能力的确顶尖,矫情也是有目共睹,总特么搞什么周一见。利益相关,万科业主

  6. 朱永芳说道:

    同意最后的牢骚,本来觉得王石之前的言论不是很职业,但看到罢免王石的理由,我真佩服他们能想的出来。这个一点也不高明,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吃相也没那么好看。

  7. 黄博说道:

    每次拜读曹政的文章最直接的一点感受就是,无论多么专业又或者多么复杂的事情,都能完全看懂看明白。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8. greathqy说道:

    既然秦致都没事先处理好这个隐患 那汽车之家上市到底应该归功于他的能力 还是归功于市场的增长呢

  9. 来雨说道:

    王藐视资本在先,资本索性给你一个下三滥。如果王可以给个好价钱,或者有个好人缘拿到收购的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啊

  10. 谢建云说道:

    新浪的上市 创建了vie模式,开启了中国创业公司在美国上市之门。所以vie模式也称为新浪模式。

  11. 创新工场 · 高晓虎:好的投资人和好项目一样重要说道:

    2011年,高晓虎离开阿里巴巴加入专注于互联网领域早期投资的创新工场,正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他说在这个领域,自己的性格由内向变得有点像做销售的人,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他看来,好的投资人跟好项目一样重要。

    来源:知乎、IT桔子、创新工场、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1
    优秀的团队和项目即使贵也有价值

    2008年至2011年,我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高级分析师,专注于对互联网前沿趋势、中小企业的研究,后来觉得在BAT做的很没劲,想找一个新兴的我看好的领域,一头扎进去。当时也透彻思考过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适合做60%分析+40%事务的事,VC是我能找到的最能延续我的积累的工作。我现在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文化内容、汽车服务等相关领域,目前主导和参与包括美图、知乎、有妖气、米未传媒在内超过25个项目的投资和投后管理。

    在泛文娱方向,我们有一个投资案例是「以电子竞技和游戏视频内容为核心的传媒公司「英雄传媒」,即 ImbaTV。当时我们是在 30 家 VC 的竞争中抢得头筹的。ImbaTV 后来获英雄互娱 C 轮数亿元人民币投资,估值十亿。相较于我们在第一轮投资时的估值,一年半翻了 10 多倍。

    我们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四五家看到了,但我们是最着急飞过去谈的。ImbaTV 在上海,联系之后的第二天,我就从北京飞到了上海与对方面谈,聊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主动开出了更高的价格。因为当时我意识到,我看过的游戏内容这个领域里面,这个项目是最优秀的。

    我们很看重这个核心团队在电竞游戏届的长久积累和商业才华,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只要向后退一步,每一个人都可以拿到 10 倍于现在的收入,但这 6 个人为了电竞传媒这一理想,坚定的站在一起从零起步。这 6 个创始人似乎一生都是为了这一件事情而燃烧的。

    此外,在很多公司依靠建立电商平台导流量卖货、做广告活动这种初级的变现模式时,ImbaTV 对自己变现方式的思考非常深远,除了「游戏授权+手游导量+电商」的传统模式,还有许多崭新的想法和尝试。

    他们在商业变现方面的想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所处的商业环境,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洞见,我很看重这一点。这算是一个比较贵的初期项目,但很值得。一个好而且贵的天使轮项目,风险可能反而更低一些。

    2
    我们从这四个层面找项目

    目前我们在找这四个层面的项目:

    1.能够大范围的替互联网文化内容变现的项目;

    2.在中国市场上真正稀缺的优质文化资源,以及它可能衍生的新变现路径的项目;

    3.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领域)所诞生出来的平台类项目,或者说是对用户的精神归宿有非常强统治力的项目;

    4.在垂直人群里面能够做出很大的内容影响力,同时拥有一个初步的商业生态的 PGC 项目。

    我很欣赏的一个项目,是一个中国版的《进击的巨人》这样的做核心 IP 的 PGC 项目。我注意到在过去几年,那些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以非常快的速度崛起的真正意义上的 IP,从零开始,一直到成为一个现象级的 IP,这个过程其实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共性特点。比方说《进击的巨人》、《东京食尸鬼》、《行尸走肉》,包括去看美剧里面一些风行世界的作品,像《邪恶力量》、《权利的游戏》,甚至是《生活大爆炸》,这些作品除了「表面上的大家都能总结出来的特点」,都有一些非常深度已经趋同的特性。

    当有一个创业者站在我面前,他的目标是沉下心来,沉淀出这些符合世界级的一线趋势的潮流 IP,他不但能把这些很深的特性总结出来,并且他会用低成本去尝试,并尝试了一些路径去实现,那么我觉得这个人当然值得赌。

    我们会关注这样的团队。当然,政策因素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这个团队必须认可来自指导方的指引,在划定的舞台上跳舞。

    目前二次元项目很热,但是整个二次元行业的变现途径暂时还没有跟上投资的速度,二次元项目接下来会产生一些分化。

    「能形成极强的文化氛围」的会远远超过没有文化氛围的;「有很强的内容沉淀和品牌沉淀」的会胜过没有的;「有综合性的、有效果的变现方式」的会胜过没有的;「能向主流文化去扩散」的会胜过无法向主流文化扩散的。

    满足这四个标准的,它的估值可能会更高,会变成市场节约稀缺资源。不满足这些标准的,有可能就会随风而逝。

    3
    VC行业的六种现象,和得出的六种结论

    首先说一下这两年行业的演变,现实很骨感;后面说什么性格才能最好的适应这种变化,理想很丰满。

    现象一:VC已经是供过于求了(对于真正的好项目来说)。热钱的涌动造成了早期和中晚期VC的数量大大增加,VC从过去的等人敲门变成了如果不是有策略的疯狂主动出击,就找不到足够的好项目。注意「有策略的疯狂」几个字,有策略是指快速找到正确的圈子,这个圈子能帮你找到真正优秀的创业者;疯狂是说你要多想办法打透你想打透的领域。

    性格结论一:勤奋,不屈不挠,善于和其他人成为朋友。这个好VC必须见很多人,必须抓准了方向就坚定的突破一个又一个圈子。请参考当年阿里巴巴B2B的销售,请参考杭州精神「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最近行业里做的好的几个牛人,除了祖坟冒青烟,红霞满屋的,其他的,唯「勤奋」是第一关也,能「找到圈子」是第二关也,能「进入圈子并得到信任」是第三关也。

    现象二:热闹的领域VC扎堆,人喊马嘶,项目价格飞涨。君不见日前的2014 China Joy,到处都有一个相同的声音:「你说多少钱你敢赌吧?不敢赌?那哥找别人了,你哪凉快哪歇着吧!」这样的环境下,越是有经验的创业者,越懂得利用这个市场,用最小的股份获取最多的投资额度。那么,VC的还价空间或者说「增值服务换价格」的空间在哪里呢?

    1)早于大多数人找到这个领域,找到这个创业者;

    2)创业者尊敬你,不把你只当作是个钱袋子;

    3)你真的能提供价值给他,他心服口服;

    4)你的口碑促使他主动来找你。

    性格结论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早于其他人找到好的投资领域,创业者也会因为你对行业的理解而尊敬你;要真的与人为善,点点滴滴帮助你的portfolio公司,没事多拉点公司间的皮条,这些创业者才能成为你的传教士和回头客。这些信任都是一个好VC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现象三:VC是一群热衷于当「小三」的动物,为了好项目那是各种拼。一个好项目融资的时间一个月有余,各种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只有峰回路转,没有柳暗花明。抢项目,丢项目,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也是考验VC投资经理的真正时刻。我曾经做了个项目,已经谈好了,termsheet第一版都发出去了,忽然创始人跟我扭扭捏捏说,他想让红杉也进来。我心里很奇怪:你不是已经对外放风说只和我们合作了么?后来一了解才知道,红杉的曹曦同学那三天每天陪人家到半夜1、2点!没办法,co-invest。当然后来红杉发挥的价值也不错。

    性格结论三:冷静,执着,要真的了解到底who is on the table,准确的了解每个人的牌。如果有机会,全力扑上去,给我追着咬。

    现象四:早期投资对决策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现在爆棚的VC数量让创业者也不胜其烦了。CEO,CTO,COO们做梦都想要一个东西——确定性,因为有了确定性才能摆脱无休无止的融资生活,否则每天见不同的人回答同样弱智的问题,还要互道珍重互留微信。现代VC必须以快打慢,用你的行业理解,用你的力挺态度去获得这个宝贵的机会。

    性格结论四:果断。你要有勇气确认这就是你想要的好项目,然后去向你的团队和投资委员会力推。你要有每半年只做一个领域的决心,你要在团队中有公信力,这样你才会有真正优秀的决策速度。

    现象五:行业洗牌期,真的需要一些够狠的新做法。

    性格结论五:格局感和尝试的勇气。这不是必须的,但洗牌期可能真的需要,前提是前四项必须过关。否则就是运球还不会就想扣篮了。

    现象六:VC真的很吃运气。因为钱放进去的那时那刻,你看到的永远是底牌,河牌永远需要时间来翻开。你当然可以调动资源服务好你的portfolio,你也可以到处拜访牛人请教行业经验,你也可以在董事会上献计献策,但你永远无法代替CEO去亲手缔造这个公司的命运。你可以确认一个趋势,但你无法确认一个公司的命运。

    性格结论六:别提什么性格不性格了,如果发现这个来求职做投资经理的人双耳垂肩,双手过膝,天庭饱满,鼻头有巨肉,你就用了他吧!给他一次机会,他将还你一个世界。

    4
    投资人要像农民一样勤恳耕耘

    很多人只看到达成投资的那一刹那,但是并不了解投资人背后所付出的操劳。投资人的劳作,就像农民的耕种,他们需要寻找市场上最好的种子来播种,缺水了要浇灌,长歪了要想办法,还要找大农机来协同——他们期望着丰收,要时刻夜观天象,还要祈祷五谷丰登。

    我很钦佩的一个投资人,他只看3个垂直领域(一主两辅),其他一概不看。

    在最主要的那个垂直领域里,他用了5年多的时间去集中积累,他几乎认识所有的牛人,其中一半都是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出来谈很久甚至彻夜的。他对领域里的模式和重点细节了如指掌,能够提前行业2年发现新的热点。他投资了这个领域过去几年重点项目的1/3,还有1/3他看到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和已经投的是竞争对手)没能放钱进去。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见了他都觉得不虚此行,很想让他成为自己公司的董事。投资会上,这个领域的项目,所有人都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的判断,这就是真的懂。这种懂还能衍生到其他类型领域,成为判断另外两个行业的准则。

    他也是我的榜样,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