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建强:以创业的心态打工,以打工的心态创业

创业呢,是一个成功率非常低的事情。如果大家觉得这种说法难以接受,那换个说法,世界上适合创业的人,真的很少。那为啥现在创业的人那么多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科技进步与互联网浪潮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转化率永远存在;
二、热钱浮动,资本会寻找更多的年轻人去创业并分摊机会成本;
三、现在的创业,失败成本相对可控,毕竟几乎没什么人用自己的钱去创业了。

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呢?找到合适的人,并做正确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到太难!

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需要CTO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不懂技术,但有一个「可能正确的事」——姑且叫做创见——希望验证一下。如果事小,他会找一个程序员,如果事大,他就想去找个 CTO。仿佛找到了一个 CTO,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其实差的远。如果创业公司在初期找到一个只懂技术、没有想法并且不能随着公司成长的 CTO,危险系数是很高的。这样的 CTO 可能会不断的制造技术债务和价值黑洞,并吞噬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有时候,过早的引入和任命 CTO 给公司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他带来的好处。

一个 CTO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以为,CTO 应该具备良好的技术前瞻性和敏锐的技术嗅觉;CTO 要判断在不同的阶段投入不同的技术力量;CTO 要懂业务,知人性,要能管理团队,要有大的格局。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技术人员,抱着大腿哭也要把他留下。如果没有,还是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技术 Leader 吧。

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创始人/CEO本身就是制造债务和价值黑洞的行家里手,碰到这样的公司怎么办?离得越远越好。如果你在这样的公司,立刻决断,赶紧离开!

什么样的老板是好老板

我把公司创始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超级无敌型,上马退敌下马治国,还能充分发挥下属的能力,这类牛人可遇不可求。

第二类:天才驱动型,创始人天纵奇才,一个人罩一个公司,所有重要的决策都是他确定的,而且,事实证明,「我说的都是对的」。在这种公司尽情的学东西并严格执行老板的决策,就行了。张小龙在微信初创时期差不多是这种类型,现在眼见着要过渡到超级无敌型了。

第三类:充分授权型,这类老板有人有枪有钱,虽然业务能力一般,但是能够聚拢人气,充分授权,为员工提供舞台和各种保障,也不失为好老板之一种。

第四类:一无是处型,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老板的能力已经无力推动公司持续创新,但又不愿意充分授权和为员工提供责权利,试图用各种管控手段来推动公司发展,这样的后果必然是离心离德,失败可期。

不幸的是,大部分创始人都是第四种。但是,其中一部分创始人会不断突破自己的天花板,不断升级,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和史密斯一样,最终进化成第三、第二和第一类创始人。不能进化的,人和公司,最终会被无情淘汰,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做个快公司

很多公司宣称自己是「慢公司」「小而美」,真实的答案是公司根本就做不大,快不起来,或者是创始人就没有什么宏图壮志。我自己服务过几家公司,有些创始人随遇而安边走边看,有些则从一开始就具备大雄心。很难讲哪一种更好,但雄心和理想,总可以支持着人们走得更远。一个想象不到未来的空间,是可以期待的。

冯大辉老师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赞同:只有那些发展缓慢的小公司最怕改变,最喜欢稳定,但这实际上会害了公司。最终导致公司无法做大。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公司做不大,其实等于慢慢死掉。与其慢慢死掉,还不如立刻死掉。死掉之后从头再来没准儿能发现新的可能。

在正常的条件下,能多快多快吧。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尽可能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创业,不要去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是最难的,差不多需要一生的时间,因为你一直在改变。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的是 A,但真的在 A 领域创业了,接触到血淋淋的事实和残酷的数据,才发现,A 远不是看起来那么好玩,我还是去做 B 吧,最后会发现 B 领域同样血淋淋的。找到真正的创见,并投入进去,坚持做一段时间,看结果和反馈。尽量不要一触即溃,那样你什么都得不到。

最好不要碰硬件创业,这是我的一个忠告。一旦开始涉及硬件,生产、物流、硬件质量会把你拖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去,你的初创公司会立刻成为一个重资产公司,资金压力巨大,转身极为困难。

除非你在这个领域资源有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否则,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以创业的心态打工,以打工的心态创业

创业和打工的心态完全不同,很多人参与了一个创业公司,到处宣称自己创业了,其实差得远,你还是个创业公司的打工仔,你根本无法体会创始人那种绝望、迷茫和无助的感觉。

创始人常常会陷入各种焦虑中,没钱焦虑,没产品焦虑,有产品没用户焦虑,有用户数据不好看焦虑,数据好看了没收入焦虑,人员流失了焦虑,人员多了也焦虑……这时候转换一下心态,想象一下自己也是为投资人打工的打工仔啊。尝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一点,你会感觉更放松一些。这时候做出的决定,动作就没有那么变形,效果也会更好。

打工者如果想要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尝试用创业者的心态去做事,多从公司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怎么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何转化更多的用户,并且,适当的焦虑一点,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2016.4.17(卖桃者说)

【文/池建强(MacTalk 微信号:sagacity-mac)】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robot说道:

    如何提高忠诚度?我们站在员工的角度提炼本质:忠诚度就等于“爱公司、爱岗位”,是各种爱;如果我们站在公司的角度提炼本质:提高忠诚度的本质就等于“攻心加精神洗礼”!
    1、攻心是什么?我们总是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们把人心收获了,所有的事情就都解决了。所以说站在公司的角度我们就要攻心。

    2、精神洗礼。一个公司要大量地招聘人员,他们的思维模式、想法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为了让他们有高度的战斗力,就需要进行强大的精神洗礼。要不断地长期说、反复说、重复说,没有这一套东西,最后还是一盘散沙。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精神洗礼我认为是上策,是最棒的、顶级的!举两个例子:
    一、 稻盛和夫;
    去仔细看看稻盛和夫还有他的阿米巴。稻盛和夫推行的是“敬天爱人”这套哲学思想,他通过“敬天爱人”哲学思想把他手下的员工一个个复制成自己的分身。所以稻盛和夫40年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而且这40年公司业绩年年增长,从来不会因为经历过4次的经济危机而发生危机!就是因为他对精神的洗礼非常的强大,一会我就把资料发给大家看看。
    一、 在解放战争以前,我们可以看看共产党的做法;
    同样的是军队,国民党的军队战斗力、战斗意志很差,为什么他们投诚以后,穿上解放军的这套衣服战斗力就变得很顽强?就是因为共产党有一套精神洗礼非常的厉害。
    首先,把国民党的战俘集中在院子里头,连长来了带头讲:自己过去是个放牛娃,被地主老财怎么欺负,他参加共产党打天下就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我们要过上好日子!
    再把过去的悲催经历讲一遍,马上就引起共鸣。那些国民党全部是被抓壮丁来的,真的一个个全是王小二放牛放羊这些的,他们听完一下子就热血沸腾了,一个个全部站起来说:“他们家如何被地主老财逼迫的—-什么爹被打死了、姐姐被抢走了。”全是这套东西。
    把这个讲完以后,他们精神上完全就不一样了,他就知道参加解放军打国民党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为这个新中国,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精神一变人定胜天,其他的行动力全受精神控制。所以这是顶级的,就是用精神洗礼的办法一下把战斗力给焕发出来了。所以说在抗美援朝武器非常落后的时候,我们的战斗意志非常强。而美国人有飞机有大炮,那又怎么样?打一个平手而已!他们还是二十八个国家的联军,跟咱们的志愿军也没打赢,所以说要进行精神洗礼!站在员工角度,如何考虑老板的需求,搞好关系?

    站在老板角度,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分享继续!
    第二条是攻心;站在公司的角度,就是攻心加精神洗礼。攻心是什么,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广州的某家大公司;
    广州有一家大公司资产大概有几个亿,老板对管理层进行攻心,有这么几招;
    第一、每年会根据级别给管理层的父母发一个红包而且是大红包;
    第二、给他们父母一封全部是手写的感谢信;
    第三、请他们的父母到广州做免费体检,有病就治病公司报销;
    第四、组织他们的父母出去旅游。
    这四招一下去,这些员工玩命干活,典型的一个人顶俩。父母在边上天天唠叨和领导在边上天天唠叨,谁的战斗力强?肯定是父母啊!不用说他们的父母就相当于公司的帮手。
    “小王啊,好好给公司干啊,老板对你这么好……”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他恨不得把命卖出去,这就是攻心术。攻他的直系亲属,把他直系亲属收获了,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个长期的行为。管理层个个跟老虎一样,天天被父母唠叨,一打电话父母就给公司唱喜歌,说公司这个好那个好,他们能跟父母去抱怨什么,只能在那玩命干。而且他们也知道,公司干的越好,公司给他父母的大红包也就越大,各种奖励就越多,所以说这是把利益完全捆绑在一起了!
    第二个例子是海底捞;就是黄铁英写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你可以去把这本书买回来,他是攻心的高手。
    海底捞虽然有一万多个员工,但大家都说海底捞是“变态的服务”,这些“变态的服务”是怎么修炼成的?全部是攻心的。他们把这些人的心全部收拢在一起,奔着一个目标去奋斗,海底捞的饭好吃么?所有人都不觉得好吃,可是服务简直是宾至如归,太牛了!
    所以我觉得,把《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要仔细看一看,这是上、中两策。
    这本咱本群 以后会学习!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方案
    我们再讲一下具体的建议,我们要攻心、关心员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 求知识
    员工到公司来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获得提高。能力提高代表什么?代表以后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给员工做培训。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可是现在公司给员工做的培训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培”而没有“训”。比如说保险公司都是请的顶级的讲师,他们都分享了最牛最牛的做法,可是讲完了早上起来照走原路。这个核心是什么?就是只有“培”没有“训”,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条件反射,知识都记不住会用么?告诉你10招最顶级的,可是你听完了没记住,等你用的时候你会用么?那怎么才能记得住呢?这就需要训练。所以说现在公司里的培训,全是“光培不训”。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训练就需要把大家组织在一起长期说、反复说、重复说,这才可能记得住。
    比如说我们要做专题的培训,宣传一条“以创业心态去打工”,将员工的精神思想进行洗礼。我们为什么要以创业心态去打工?为什么这么说?你把公司就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就会宽容这个孩子的所有的缺点和错误。作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犯错总是包容的心态,孩子小可以理解,没有哪家公司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我们如果以创业心态去打工的话,不是自己的事自己也可以去干,一切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这战斗力有多大呀!这样员工就会焕发出来很多很多奇思妙想,而不是说我加班你给不给我加班费跟你谈钱,如果以创业心态去打
    工就不谈钱了。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员工以创业心态来打工?我的建议是给员工讲故事。
    比如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十几年前做脑黄金的时候招了个女孩—-程晨。这个女孩大学刚毕业就去了史玉柱他们公司,她就是一个以创业心态打工的典范,年年业绩增长。
    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发展,最后走到什么程度呢?公司上市了,她是副总裁,挣了5个亿,整个期权股票加起来是5个亿身价。用了多少时间?12年。就是12年她挣了5个亿,成了中国的打工皇后。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有人就说了“这个人运气好”。不对,我们要辩证的看。
    第一、 认可;
    史玉柱创办巨人集团倒闭了,后来又东山再起,程晨首先是跟着他,就是不发工资她也跟着干!
    第二,以创业心态去打工;

    史玉柱前后招了两万人,就是整个公司十几年之间有两万人给史玉柱打工,为什么就这个女孩挣了5个亿呢?这个咱们值得考虑,有人分红5个亿、有人分红5块钱、有人分红50万,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核心就一条:以创业心态去打工!
    你把公司看成自己的,你的战斗力能不强吗?你在创业呀!今天没有开单,那公司是不是就意味着房租交不起?员工工资发不了?办公费没有啦?所以我必须出去跑客户。
    程晨是做销售起家的,走到哪销售都是NO.1,全部是公司冠军,在南京排第一,在上海排第一,她走到哪都是冠军,就这么一步一步做起来的!
    我们话题回来,把程晨这个故事讲完了,大家听完就没感觉了。“哎~挺好的!行~我也创业心态打工。”没有用的,要准备100个这样的故事,数量级要到。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他们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写总结,伴随着写写画画,精神上才会发生改变。没有这套东西,精神上根本不可能有变化。他真的当成是故事,听完就完了!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我们下周再讲5个故事,一直讲。这就是长期讲、反复讲、重复讲,时间长了,这些人的心态啊、观念啊,就慢慢的开始扭转了!这是核心。任何事情不可能今天说完,明天全部都改了。
    稻盛和夫的做法也是这样,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天天给这些人讲。天天讲、时时讲、月月讲、重复讲、反复讲,慢慢的这些人就信他了,因为取得成绩了嘛!如果这些人以创业心态去打工,慢慢的他自己就感觉自己有进步了,就会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样就一个影响两个,两个影响四个,就跟那灰指甲似的一个传染俩,不就抓起来了吗?
    一、 求财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要告诉员工“工资是干出来的,不是要出来的!”这句话要让他们全部都记住。
    很多人我见过,都是什么“哎~老大能不能给我加点薪水?我最近怎么怎么样……”所有人都不是傻子,你只要干的好,那薪水老板自然就给你加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观点强化出来,就是“工资是干出来的,它不是要出来的。”可以用求财的办法给员工讲故事,只要你干得好,薪水就增加,给他一个期望值。
    二、 求快乐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员工到公司来一定要有快乐,没有快乐员工就会觉得压抑,久而久之战斗力就没了。
    为了求快乐我的建议是:把机构精简。这点比尔盖茨做的很好,比如说他们公司一个岗位要招10个人才能把这活干完,他总是少招一个人,让9个人把10个人的活干完,但是这9个人拿10个人的薪水,给每个人都增加一些。员工一多各种事就来了,就开始嚼舌头。如果员工少机构精简,枪口一致对外,大家忙的已经没有功夫去传闲话了,全部在忙、都在加班、都在玩命,一个创业团队怎么还会嚼舌头?
    求快乐有很多招数,比如说免费提供水果、咖啡随便喝、定期发一些钱出来请大家去唱卡拉OK、打篮球、组织桥牌比赛、象棋比赛等,还包括拓展训练,都可以凝聚快乐。
    一、 认同感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我们要给员工一种认同感。认同感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以创业的心态去打工。
    很多人在公司他不要钱,可能你发一千块钱他都没感觉,可是你表扬他一句—-认同他,他头脑里的内啡肽分泌的就会让人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怎么才能增加这个认同感?领导经常的表扬。不要批评,批评是没有用的,大量的表扬、大量的鼓励他,犯了错误没有问题。这个世界上谁都会犯错,干的越多错误越多,不干当然没错,但是不干的最大错误就是为了不干。所以要经常鼓励他。
    “小伙子做的不错,很棒!但是啊,我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这话说起来就感觉很好了。
    你上来就把他先批了:“你这做的什么事情啊,乱七八糟。”完了,一下敌对情绪就来了。
    所以说,我们要在公司建立一种以“鼓励为主”的文化,鼓励他去干活。人都是顺毛驴,鼓励的越多他越激动,这块来说我们就是给他一种认同感,让他有认同感。
    一、 理由太多,妨碍进步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理由太多,妨碍进步”这句话是核心,一定要给员工灌输进去。
    西点军校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学院,这谁能想到?人们一说最成功的商学院就是哈佛,但不是。因为从西点军校培养出的军官,他们退役以后就加盟了世界500强,做CEO、董事长、总经理的人数达到一万多人,远远超过了哈佛培养出来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西点军校的一条校训就是“理由太多,妨碍进步”类似于这样的。不讲理由,他们校训就是没有任何理由。就是说你要么就给我干好,干不好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多反思自己为什么干不好。他们就是因为不讲理由。
    咱们都知道只要不讲理由,部门也不会扯皮了,自己也发现问题在哪,就去改进了。人的天性就是要找理由,找理由就不说自己了,就是躲避—-像鸵鸟的样子。遇见困难了,看见狼来了,把脑袋“嚓”就埋到沙子里去了,这全部是理由太多。
    中国的公司文化普遍都是开会就是讲理由:最近市场竞争很激烈呀;最近竞品出了一些促销政策呀,咱们公司没有呀,所以说打不过人家呀……
    看见没有?这讲起来全部都是冠冕堂皇的,好像听完以后公司就不要开了,哪个市场上没有点波浪?要讲的理由我们都可以编一本理由大全了,任何事情都可以讲10条理由出来。
    所以我们就不要去讲理由,检查自己的问题,这是本质。我们要通过培训让他们把讲理由的习惯慢慢的改掉,不讲理由。没有理由了,员工的忠诚度不就高了么?
    二、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蓝小雨(群资料《我把一切告诉你》作者主人公):团队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我总结出来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做了一件事做的很好,让部门获得了表扬就是“我为人人”;当然人人也会为我,比如说研发部也好、销售部也好,他们都是。如果团队里头全部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氛围,员工就不会走啦,是不是?
    站在员工角度,如何考虑老板的需求,搞好关系?
    站在老板角度,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分享继续!
    如何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呢?这就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要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我们就不讲理由。自己做错了什么什么,我应该怎么怎么样,人人讲一些奉献精神,不就行了吗?这个东西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认为提高忠诚度,从攻心和精神洗礼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尤其是精神洗礼,这是个长期行为,要带着他们慢慢地去做,这样公司的战斗力就完全不同了。

    在「技术创业空间」上一篇文章「打工一定不如自己创业吗?」(关注公众号,回复消息012查看)中,robbin根据自身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必须自己独立创业,哪怕是打工,也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创业」。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这个话题继续延伸:怎样以创业者的心态来打工呢?

    先来讲个关于「搜索引擎9238」的故事吧。网络知名ID「搜索引擎9238」熟悉互联网历史的人都知道是百度前产品副总裁俞军。俞军2001年加入百度,2009年离职后退休,是百度搜索引擎产品的真正灵魂,是百度贴吧的创造者,奠定了百度的产品经理文化。

    俞军是上海人,因为对搜索引擎成狂,跑到了北京去找搜索相关的工作,他著名的求职简历如下:

    长期想踏入搜索引擎业,无奈欲投无门,心下甚急,故有此文。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诚意乞一参与机会。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传言俞军入职百度担任产品经理的月薪5000元,工作废寝忘食,经常半夜用睡袋在公司睡觉,为了优化中文搜索产品,每天搜索上千个词汇。

    俞军薪资也不高,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工作?你觉得他是在给李彦宏打工吗?根本不是,在俞军看来,李彦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做中文搜索的平台,可以在百度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俞军是在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在百度打工。而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也使他能够真正有所成就。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少有人能成为俞军。

    caoz(公众号:caoz的梦呓)是俞军的关门弟子,他就经常讲,打工要有创业心态:

    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打工者最后都要去创业? 当然不是,但是你要想的是,公司提供了一个环境,一个可以让你实现理想的环境。有人说了,你所在的公司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那就找一个那样的环境!有人说了,找不到这样的公司,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你忽视了,因为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优先排列的是工资,福利待遇,级别,工作地点,公司品牌等等,而没有任何自己梦想在里面,看看俞军当年的求职简历吧,一个成功者是怎么找工作的。

    看完俞军的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明白怎样以创业者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每份工作?

    你的「职业生涯」就是以你名字命名的公司

    即使你在打工,其实你也是在创业。只不过你创业的主体不是一家公司或者项目,而是「你自己」,以你名字命名的职业生涯。你应该像呵护一个创业公司那样呵护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经验、视野、能力,以及在行业当中的影响力和人脉。

    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人之一就是李开复,在他创办创新工场之前,他虽然在SGI,苹果,微软和Google打工,但其实他一直在创业,他的创业项目就叫做「李开复」。所以当他创办创新工场的时候才能够一呼百应。

    公司就是你的客户,你的价值要通过公司变现

    创业者虽然没有老板管着你,但是你要对员工负责,对客户负责,对投资人负责,也要对政府机构负责。事实上,管着你的人不但没有少,反而更多了。有更多人时不时对你要求这要求那,所以打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度更低的创业。

    而你打工的公司就是你价值变现的平台。你对待自己公司的态度就应该像一个创业者对待自己的客户一样去思考:我究竟应该怎样搞定客户(公司),我应该给客户(公司)提供怎样的价值,让客户(公司)认可我,从而买单(支付薪水)。

    一旦当你转变成为这种思维方式,你会发现自己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你不再对公司的缺陷和不足去抱怨,你会欣喜的发现:这些都是你变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你不再对薪资斤斤计较,因为你明白只要自身价值体现出来,即使老板不加薪,就业市场也会给你许许多多重新定价的机会;

    你不再对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知足,你还想做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大的责任,接触更多的公司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你学习和了解行业的大好的机会;

    对工作热情就是对自己梦想负责

    你的工作热情并不来自于公司给你提升薪水,而是来自于自我创业的驱动。你明白如果不想成为自己梦想的Loser,就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工作,更加努力的经验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职业生涯)。

    所以,当你真正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而不是一个打工者的心态工作的时候,你会很惊讶的发现:很多事情都豁然开朗了。创业的形式并不是只有辞职注册公司招聘员工这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即使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经营着自己的创业项目:「个人职业生涯」。

    也许有些人找到了独立创业的时机,最终选择了独立创业,而大多数人终生都没有选择「形式上的创业」,然而只要你以创业者的心态工作,你本身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2. 桥接说道:

    如果你曾带过部属,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
    薪酬的高低并不决定员工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有些人开口闭口便说,不就是钱吗?多出点钱人才不就来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最基层的员工来说,薪酬有可能是最重要的,或者在他的某个人生阶段是最重要的。我们也常听说某工厂的某某工人,为了每月多赚100元跳槽到了竞争对手的厂里。
    但对于知识型员工,或对那些已过了仅为满足生存需求而工作的员工来说,薪酬往往并不是他是否能安心工作,能否忠诚于企业的唯一重要的要素。
    早就耳熟能详的一个理论是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这五种需求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对于最基层的员工来说,他们处于满足生理需求,最多是安全需求的阶段,因此他们格外计较报酬的多寡也是符合人性的。
    不是也有不少的管理理论说,针对最基层的员工,薪酬激励是最重要的吗?
    但对于更多的员工,或者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来说,仅满足他们的生理、安全需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您肯定见过或听说过,某些企业并没提供业内最高的薪酬福利,却凝聚了业内最精英的人才,而且那些精英人才对该企业还死心塌地,你作为竞争对手企业,就是出一倍甚至几倍的价钱,也没几个人愿意跟你走。
    而有一些企业拥有极富竞争力的薪酬,老板不差钱,却总是留不住人才,企业里的人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我们当然知道,人员频繁流动对于企业来说是极为劳民伤财的,会让企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员工不向钱看的现象呢?不是说钱多好办事吗?
    我们得从员工对企业的要求来分析。
    德鲁克告诉我们,身为员工,“他要求能够通过工作,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自己的地位;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对个人的承诺——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他要求从事有意义的严肃工作。此外,员工对企业最重要的要求还包括:建立高绩效标准、具备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高度能力,以及能明确表达对于良好工作表现的关注。”
    看到德鲁克的这个论点,您是否有点感觉了呢,原来员工对企业的要求这么丰富,完全不是仅仅给钱就能完事了的。
    员工被我们企业雇佣了,但每位员工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虽然受雇于公司,企业却无权完全支配他。
    同理,企业也只是提供一份事业发展机会给员工,企业不应该为员工承担无限的责任,包办员工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
    企业和员工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之前被传的沸沸扬扬的联想的一位前员工在被离职时写了篇文章,主题为“联想不是家”,该事件当时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员工认为联想应该是家,这个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联想本来就不是家,联想也不应该是家,每家企业都是如此。
    进入了一家企业,就希望该企业像家一样温暖,像家一样为自己遮风挡雨,从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对自己不离不弃,这本来就是很不成熟,一厢情愿的想法。
    企业就是企业,企业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对于企业来说,创造客户,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撇开联想的这次个别事件不说,我们每一个职场人都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没错,企业一定要有归属感,企业应该关爱员工,但企业绝对不等同于家,企业也不该为我们承担家该承担的责任。

    同理,企业也不应该奢望员工对企业无条件的绝对忠诚。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员工更应该忠诚于自己,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只有价值观和愿景与企业一致的员工,才可能在深层次上忠诚于企业。因为此时员工个人的小目标与企业整体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员工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忠诚可言。
    要员工忠诚绝对不是给员工“洗脑”,不是要员工愚忠,而是要努力使员工个人的小目标与企业整体的大目标保持一致。
    对此,德鲁克告诉我们,“企业绝对不能变成‘福利公司’,企图包办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就个人对企业的要求或企业提供的满足而言,企业的角色都必须局限在社会的基本机构上。要求员工对企业绝对忠诚,就好像企业承诺对员工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一样,都是不对的。”

    今天在看一本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方面的书,里面提到一点:忠诚度,引发了对以往工作经历的一些回顾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什么是忠诚度?
    在求助于度娘之前,我们先在心里回答一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单位工作时间长、老实巴交、乐于奉献、不向领导争取个人利益,不知大家是否认同?
    但是,这样的员工就一定是忠诚度高的好员工吗?当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规划不符,员工提出离职,这样的员工是否就是不忠诚?
    Aboselutely not!
    先看看度娘的解释:
    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于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指向和心理归属,即员工对所服务的企业尽心竭力的奉献程度。员工忠诚度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它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级别的忠诚度有哪些不同的行为表现:

    忠诚程度 ★
    行为表现:
    1、员工不信任团队和组织
    2、当出现问题时,员工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较少考虑企业利益

    忠诚程度 ★ ★
    1、员工信任团队和组织,能够向企业领导或同事表达自己对企业及企业存在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2、当出现问题时,员工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兼顾企业的利益
    3、企业利益受损时,能够主动进行维护
    忠诚程度 ★ ★ ★
    1、员工高度信任团队和组织,能够积极向企业领导或同事表达自己对企业及企业存在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2、当问题出现时,能够以企业利益为重,必要时会牺牲个人利益
    3、当企业利益受损时,能够主动地进行维护,并制止损害行为

    大家对照一下自己或者手下的员工的日常行为表现,可以大体判断一下忠诚度。但是,照这么分类,就100%准确吗?行为就一定能反映内心吗?有点人际交往常识的人都知道,NO!
    可以说一部分准确,一部分不准确,为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忠诚度有哪些分类?

    因为员工忠诚可分为主动忠诚和被动忠诚。前者是指员工主观上具有忠诚于企业的愿望,这种愿望往往是由于组织与员工目标的高度一致,组织帮助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因素造成的。被动忠诚是指员工本身不愿意长期留在组织里,只是由于一些约束因素,如高工资、高福利、交通条件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里,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员工就可能不再对组织忠诚了。
    大家同样可以对照,你目前对自己的单位是主动忠诚还是被动忠诚?如果你有朝一日你实现了财务自由你还从事这份工作吗?(估计大部分会说,你当老子傻啊!我都不差钱了,还受这群孙子的气?!哈哈。被猜中的请大笑三声!)

    最后的问题来了,忠诚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提高员工的主动忠诚度?
    本人不才,略表浅见。
    1、价值观。三观一致是一切合作行为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工作、婚姻、朋友、家庭皆是如此。这一项很多是可遇不可求,只能靠缘份。很多企业的价值观,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完全就是老板本人的个人价值观,SO,如果员工和老板三观不合,虽然短期内因为待遇、就业环境等因素表现上夫唱妇随,时间一长一旦隔壁老王暗送秋波,再加以利诱,估计员工很快就暗渡陈仓,最后跟老板彻底SAY BYEBYE了。
    2、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规划。如图所示:
    企业发展阶段及特点较为匹配员工不匹配员工创业期,鼓励创新、勇于冒险,鼓励员工参与有想法、有激情,勇于挑战,爱冒险,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喜欢稳定,不喜欢生活充满变化,性格内向,无创新能力发展期,产品线扩张、市场扩张,各种膨胀、火箭冲刺成功欲强,野心勃勃,能承受强大的压力无野心,只求稳定成熟期,产品和市场较为固定,营收情况趋于平稳,上升机会少无太大野心,求稳定成功欲强,野心勃勃,能承受强大的压力衰退期,产品和市场萎缩,利润下滑,面临裁员能力挽狂澜者或者有类似企业经验,使企业平稳过度有想法、有激情,勇于挑战,爱冒险,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
    3、企业和员工之间有比较顺畅的沟通渠道,员工提意见即使是不正确的意见,也会被鼓励,而不是被处罚,弄得全公司上下人人自危。那样的公司,有忠诚度才见了鬼了!
    4、当然是钱、钱、钱!大家出来混都不是跟你谈情怀谈理想的,都有家人要养,有一大堆需要花钱的事儿去做,所以整体待遇不能低于市场水平!否则人家走了,别说人家不忠诚!
    5、人文关怀。不说别的,首先是拿员工当人!所谓人力资源,人是一种资源没错,可是像矿产、机器、设备一样是一种资源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人毕竟是情感类动物。所以,一切不把员工当人的公司,老板休想和员工谈忠诚,所谓你看到的忠诚肯定只是被动忠诚!

  3. 高中狗 女神经说道:

    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卖蝌蚪,郊外小河里有很多可爱的小蝌蚪,我在校园门口卖小蝌蚪,装作为未来的生物学家科普知识的样子,收取小学生的钱。

    一般我劝他们买俩个,因为一个养着太寂寞。有些土豪级的小学生要买520个,送给隔壁女生表达爱意,我虽然很想赚钱,可是我也有职业操守啊。我不能让其他贫穷的小学生心里压抑,受到炫富者的打击。

    卖蝌蚪其实并不能让我赚很多,生活总给我无限的出路。我后来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兼职,站在大街上发壮阳药宣传页。重振男人雄风!硬起来,你可以的!无节操的文案甚至抄袭了一句有名的话,大字体印在宣传页上:Are you ok?下面一行小字:阳痿早泄别担心,我们有药兴奋您。

    在面试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排在101号,前面的面试者都垂头丧气的出来。我必须珍惜这个机会,竞争很激烈,我也不害怕,我觉得我天生就是传播壮阳药物的高手,是让男人枯木回春的小天使。

    面试官听我介绍完自己的创业经历,对我创业失败表达了惋惜。不过,他安慰我这个行业适合我,因为和我的前一个行业是那么相关,我以前卖蝌蚪,现在的壮阳药不过是帮助其他男人增加自身蝌蚪的数量。

    从拥有几百个地摊蝌蚪的创业者,变成了数亿的高科技蝌蚪催化剂销售员。他这样给我定位,我很高兴。

    他又严肃地问我,我有什么能力干好这个工作。我告诉他,我能看得出来谁是潜在的客户。我当场指出面试官有阳痿早泄的面容,他高兴地和我握手,觉得我很有洞察力。说完沮丧下来,说自己吃药一星期,效果一般。我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也阳痿早泄。这句话拉近了我们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小弟弟都出了问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彼此间真挚的同情,在面试现场马上称兄道弟。

    我站在人流量多的路口,看着人群中那些男子,大脑快速地处理,从他们的表情是否忧郁,说话时露出的牙齿是否疏稀,走路的样子是否蛋疼,评估每个男人是否阳痿早泄,是否需要我为他送一张宣传页,为他性福之路提供一些帮助。

    我心里想,假如我是发某个女子医院处女膜修复宣传页,那我是不是要评估每一个女人的膜是否良好。不过这种带着恶意揣测的宣传页不会顺利发放的,一定会有很多女的把宣传页扔在我的脸上,只有小部分女人会扫一眼,快速的折起握在手心,趁人不注意放进包里,回家仔细看。

    我给我们宣传主管谈过这个问题,主管说,也许是我太乐观了,这个修不修完全取决于男的。只要男的行,修了就有用。假如男的除了尿尿没其他功能,修了也白修。所以,为了让女的不白修,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宣传页,发壮阳药广告,就是为了拯救女子医院处女膜修补术项目。

    他说完拍拍我的肩膀,让我好好干,只有我好好干,其他有问题的男人才有机会好好干。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对于在街道吵架的夫妻,我也上前给他们一人一张宣传页,性生活和谐,夫妻间就没事了。我们最新的宣传页已经加入了离婚率啊夫妻性生活不行啊这些内容。巨大的字体印在宣传页上:夫妻之间就那点屌事。虽然所有字都巨大,那个屌字尤其猩红巨大。

    我每天在这里发宣传页,注意到不远处天天发宣传页的女孩,她主要宣传SPA店。我们每天见面,干的行业也一样。一来二去也就熟了,整天眉来眼去的,在街上发着宣传页,无聊的走着,心有灵犀的走在一起,说几句话。

    这是我工作中的一抹亮色。这是我们奋斗在大城市准备买房买车的有志青年奋斗路上的异性伙伴,我们一眼看穿了彼此,虽然都穿着衣服。我们很快的聚集在一起,慷慨的彼此配合着暧昧,打情骂俏。不然呢?生活已够无聊了。如果不自发的找到这些暖心的点缀,都觉得人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条街道走过的男人都拿着我的壮阳药宣传页。路过的女人都拿着她的SPA宣传页。我们二人组做到了男女通吃,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下班后,我们只有一小时吃饭时间,没空去出租屋。常相约一起吃饭。很多卫生堪忧的店铺都好心的把饭菜价格定得很低。我们带着感激吃着,喝着免费的未卖完的早餐汤。

    经常有民工大叔和我们一个饭桌,向我索取宣传页。我不是不想给,是觉得他们看了会更想家。想家里的老婆和温暖的被窝。离开家乡的大叔,随着咀嚼眼角的皱纹开合,我不想过这样的人生,可是呢不知为何,眼睛逐渐模糊成婆娑。

    那些宣传页描写露骨,说古代谁谁谁吃了这个药,一晚上干了几个,然后几百年后,聪慧的谁谁谁又改良了一下,一晚上干了几个,终于破了前面哪位高手的记录。

    另一方面,也讲述了一些男人如何自卑困惑,一事无成,被老婆啊女朋友啊骂的躲在被窝里哭泣。最后吃了这些药,老婆高兴,女朋友开心,事业有成,开着新车拉着老婆女朋友去新买的精装别墅玩双飞,天空中白云朵朵,空气中也满是浪漫的气息,别墅庭院的花都开好了,娇艳欲滴,蜜蜂采完蜜,相撞破窗玻璃,看这三人最美妙的云雨。

    在我们的宣传页,也有考虑到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世界,有些人更喜欢短小的文字。尽管,短小这两个字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忌讳的两个字。不过,为了宣传效果,我,们还是在宣传页印了一些诗歌,来提升壮阳药的逼格。

    我的世界一片灰暗

    兜里只有几十元

    虽然这是可以买盒套套的钱

    可是我却全身疲倦

    爱情的花朵需要浇灌

    可是我和她一个被窝度日如年

    哦可是生活啊总是惊喜无限

    我买到了神奇的小药丸

    那一夜我摇散了床板

    仿佛拥抱着初恋

    度日如年变成一日一年

    隔壁老王问我为何春风扑面

    我说哥啊别愁眉苦脸

    赶快去买神奇的小药丸

    吃了之后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哦小药丸

    幸福的小药丸

    虽然我没有多少钱

    我也喝着劣质酒抽着便宜烟

    虽然老王他还要去工地搬砖

    抹水泥挖土用坏几个铁锨

    可是呢我们都有神奇的小药丸

    幸福的人生啊就是这么简单

    这些诗歌的效果无法评估。宣传页的效果还是有的。我们举办了一期关爱阳痿早泄,免费赠药活动,去的人太多了。公司主管急中生智,找了些美女模特,准备大跳艳舞。后来觉得跳艳舞太LOW,临时改成人体彩绘,和艺术搭边,逼格立刻上升了。

    可是在彩绘的时候,美女模特总是乱笑,艺术家们摔了画笔离去。现场改成跳艳舞。主管挨个摸参加大会的男人下体,很多功能正常还有凑合着能用的人被请出场。包括匆匆赶来的大爷们,他们本来是在旁边大超市排队买特价鸡蛋的。

    其他人拿着赠送的药品喜滋滋的离开,幸福的笑脸就像花儿般绽放。

    那个发SPA的女孩放弃了在城市发展,她要回老家结婚,虽然结婚对象还没有见过,不过她的家人已经帮她定了下来。按照农村流行的闪婚发展,一年后她就能当妈了。

    在她上火车回老家的前天,她和我来到了小河边。小蝌蚪发育成熟,我们听着蛙声一片,所有的情话都说不出来,也没有吃很多自带的饭,觉得难以下咽。她希望我实现她的梦,在这个城市安家,娶妻生子。

    我们本来是上班时间,却双双旷工来这里谈恋爱,都觉得,怪不好意思的。毕竟,人家一天给我们80元钱。可是悲伤地气氛让我们顾不了那么多,拿着各自的宣传页叠了无数的小船,放在小河里,看着慢慢漂。

    看着小船沉没,她提议不如折一些飞机,她夸奖着宣传页的纸张,回想她小时候无忧无虑折飞机的快乐时光。

    我吸着烟看着沉船,想象着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旁边的她问我,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和她折飞机,沉默的吸着烟,还不时四十五度望望天。这是为什么?

    我搂住她的脖子在怀里,告诉她不要走。她强颜欢笑逗我说,不想折飞机,想不想打飞机。

    她的手放在我的腰间,我看着这条河里的青蛙,给她讲小学生要买520只蝌蚪的故事。她在我耳边笑着说,520只不够,她想要我送她几亿只蝌蚪。

    然后她收回她的手,无奈的叹气,又故作轻松的安慰我,没关系,吃了壮阳药的不一定就能对症治好阳痿。她自己做SPA的,皮肤也一般啊。

    我只是不想在这种时候,做那些事情。我一个一个的把飞机投向空中,它们纷纷的落下来,只有一个飞到了河边树上,我把它用河边的棍子拿下来,小巧的飞机机身正中写着:幸福的小药丸。

  4. 崔震说道:

    创业心态:

    老板今天给我发的每一分工资,都是他给我的投资,他是我的一个融资渠道,他是投资人,我是创业者,未来我要连本带利还给他。

    老板在我的业务范围内投入的所有相关资源和资金,都是给我的投资,未来我要连本带利还给他。

    老板承担了以上的投资风险,我也要承担一部分风险,减少老板的风险,比如主动要求减薪,节省成本,或者自掏腰包投入到这个业务里面。

    当我所有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这个业务里面去,假如业务最终亏损了,我也要承担这个后果,跟老板各自亏了一部分,也许他亏得更多,自己要有承担这个后果的心理。这跟老板是同一个标准,也是社会的残酷标准,投资付出很多亏光了,就是亏光了,投资人合伙人应该自担风险,没有任何人需要为此提供补偿机制。而不是老板亏了,把问题归咎给别人,自己付出很多就该赚钱。

    假如这个业务赚了很多钱,因为我也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应该有对应的回报,这个回报的多少,按前期风险比率来算,结果合理,珍惜这个合作机会,完全是对等的合作,是自己的事,不可能说走就走。

    打工心态:

    老板今天给我发的工资是我的劳动力报酬,结算后两清。

    老板在我的业务范围内投入的所有相关资源和资金,都是给他自己的投资,亏赚跟我没一毛钱关系。

    老板承担了以上的投资风险,我不想分担这些风险,干好自己的事。

    我只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这个业务里面去,更不会投入自己腰包里的一分钱。

    假如这个业务赚了很多钱,里面有我的付出,该给点奖励,回报合理是应该的,不给我的话,我随时走人,到哪都应该可以赚到这个钱。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一个付出和回报的差别,更是一个心态的差别,因此产生的行为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假如把个人个体作为一项资源,创业心态是一种反逼机制,是一种成长思路,把自己这项资源利用好,很多人的失败或者碌碌无为,都是在于对自身资源的运用不当上,放任自身的惰性。有了这个反逼机制,自身人性中的弱点得到抑制,不会祸害自身,反之,会将人性中的弱点转化为动力和优势(恐惧失败、恐惧利益损失,风险压力,就会最大化逼迫自身潜能的发掘),人性我一直认为差别是很小的,但是对自身人性的把握和利用结果,千差万别,有很多人被自己的人性的弱点害惨了,有的人把自己的人性的弱点转化为对自己的驱动力。

    创业并不是自己开公司,而是要开创自己的一项事业,有这个心态,都是创业,将自身置入压力和风险之中,创业的人有一种危机感,怕自己变成废人,最大的安全感必须是来自于自身的硬投入以及逐步养成的硬功夫,而不是把命运交给别人。

    心态变了,每天早上起床感觉都不一样了,眼界逐步就会变大。
    如果你的老板在合理的时间周期之前就催你,那他只是想剥削你而已。反之,如果超出了合理的时间周期你还拖拖拉拉不把方案做好,那你就连个合格的打工者都不是了。
    做过一个打过工、创过业,现在干的是帮助创业者创业的打工仔,尝试回答下这个问题。

    我觉得创业和打工,核心说下来就是两件事:责任、权力。

    从权力上说:
    作为打工者,很大程度上你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节奏等,都是被动接受的,即使上述方式你觉得有问题,没有最有效发挥你的潜能,解决你的问题,你也必须要接受。这里不光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而是说大公司的运作最终就是要降低对附着在某个具体人身上的非通用能力的依赖。
    作为创业者,很大程度上你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节奏等,都是主动选择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创业公司,特别是早期创业公司,一定是结果导向,怎么干大家自由,干不成大家都得散摊子。

    从责任上说:
    作为打工者,你主要解决的是战术问题,考验的更多是执行力和专业度。而且绝大多数打工者拿的都是固定工资,有些奖金,除了互联网以外的其他行业非核心员工拿到股份基本是不用想的,所以更多的时候,就是拿钱干活,公司做好做坏,与个人关系有一些,但不是生死攸关的关系(高提成导向制的岗位除外)。
    作为创业者,你主要解决的不光是战术问题,还得要解决很多战略问题。创业公司今天活得很好,明天就可能死掉,作为创业者,始终要不断去思考和回答公司向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而且早期的时候,创业者与其说是老板,不如说所有人都是你的老板。员工得哄着,客户得哄着,主管部门得哄着,供应商得哄着。。。就是没人哄自己,在这里向所有早期创业者致敬,你们是真正牛逼强大的人。

    至于薪水、社会地位、自我实现、成长速度等,我个人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打工挣得比创业多的也一大把,创业方向没选对团队不靠谱浪费好几年的例子也不少见。所以我个人的体验和观察是这些表面的东西都不应该被看做是区分创业和打工的最主要因素~

  5. 耿小辉说道:

    是我们老板对程序的看法。老板说,有些人觉得把程序开源,就会有好多人帮你找bug,然后把程序修复得越来越完美,这根本就是胡扯。每个人都只想做有趣的事,他们会加feature,会把他做大,但是绝对不会有人去检查每一个阴暗的角落,确定程序运行的稳定顺畅。而我们的软件之所以安全性好稳定性高,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们花很多钱雇人来做这件事。

    我想这个故事和你问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你问你不喜欢的事情如何高效的完成,我的回答是你的兴趣根本不应该成为你做事的唯一动力,当你无法从兴趣找到动力的时候,试试从其他方面找动力吧。

    因此,先想明白,为什么你要做这些枯燥重复的学习工作?对于高三的莘莘学子,他们是为了更好的高考分数,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前景。对于公司的员工,他们是为了完成工作,为了升职加薪,为了更多的收入。对于一些创业的年轻人,可能是为了信念和理想。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对做这些事情感兴趣的,但是他们有着足够多的「必须」或者「不得不」做这些事的理由。如果你找不到理由做这些事,或许你应该考虑压根不做。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做这件事的理由,下面才是你问题的核心部分,高效。

    而实际上我认为,人做事的效率,并不由兴趣决定。兴趣可以决定一个人在某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并不能让这个人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高效地完成任务。高效应该是一个客观的方式方法,而非主观意念。

    首先,要成为一个高效的人,就要先想明白,我有什么,我要什么。很多人做事之前都没想过这件事,一头扎进去都做,就像个没头苍蝇到处乱闯,最后事倍功半。走之前,抬起头看看,我站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比如说,我在复习数学,我的目标是144分,要保证前面全对,最后一题最后一问放弃。那你做卷子,就要去练习计算基本功,要练习自己做题稳定性,要练习检查技巧。你把一张卷子前面刷刷做完了然后最后一问吭哧俩小时硬啃,就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去练习怎么把前面的题做对,那才是你的目的。

    其次,在有什么和要什么之间,找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径。还用数学举例子,假设我发现我不要最后一题,已经不去做最后一题了,但是前面的满分怎么练习?有的人就卷子刷刷做一遍,做完立刻开始对答案,发现我靠这里错了,然后心想「这我会,下次肯定做对」,然后再拿一章卷子再做一套。这样下来,看似刻苦,刷了好多套卷子,但是并没有充分练习到自己把题做对的能力。如果他在一张卷子上下的功夫更多,做完了之后当作真正考试去检查,做的时候更慢更细心用两种方法验算,最后对了答案再思考总结。那虽然人家做两套卷子他可能只能做一套,但是他这一套比人家两套的效率要高的多。这就是路子选对了。

    第三,专注度。当你确定了方向和路线之后,剩下的就是走了。有的人开始之前是瞻前顾后,进行的时候是心不在焉,东戳戳西捅捅,不把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混着混着俩小时过去了,还觉得自己真的在做事了。当确定了要干什么之后,要真的去做,用心去做,同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办法长时间做这一件事,那就做一会儿歇一会儿。高效的人们都是work hard play hard的,干活的时候好好干,玩的时候疯狂玩。

    最后,反馈啊反馈。有的人走路,在起点的时候定位好终点,设计好路线,然后就开始低头狂走,再也不肯抬头看一次。走着走着掉坑里了还在那儿走,这怎么可能会高效呢?没有人在故事开始之前就猜到所有过程和结局的,一边走,要一边修改自己的策略。比如我用某个方法学习了化学两个月,成绩不升反降,那我就要思考我这个方法是不是错了,而不是固执地相信自己开始的设计,更不要被自己所谓的努力蒙骗。你也不想成为那个在坑里还听着GPS说,前方50米左转的人,对吧?

    说实话,效率真的是一种习惯。有的人从小就喜欢高效地做事,做任何事都不会拖拖拉拉。他们有着自己熟悉的一套对事情判断和决策的标准,尽管他们可能不是周围人中最优秀的,因为工总是工效乘以工时,但是他们至少把自己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利用的很彻底。

    这样的人活着,很舒服的。

    一、非做不可(那做不做就是时间早晚问题)
    二、最好做好,不做也无妨(自动归结为上一种情况分类)
    三、完全可以不做(那就不做)

    完全可以不做的情况不需要考虑,所以在我看来就应该是选择时间做这个工作/学习任务的问题。
    要想高效地完成,而且在认识到这件事属于非第三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好做这个工作/学习任务的时间段。既然是不喜欢的,那就更不应该撞在情绪点上做工作与学习,因为难免会影响效率,而完全应该选择不抵触并愿意快速将这件非做之事做好的心境时去执行。

    我家孩子一直不是对学习特别感冒,但是为了他的前途着想,目前我还是要引导他在学习的方向上,尝试多一点。我用轻轻家教_为孩子找个合适的好老师 给他请的家教老师很负责,跟我交流的时候委婉的告诉我,我的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周末,在他出去打完球,回来心情还不错的时候跟他谈心。我跟他说:孩子你不喜欢中学这样的学习模式不要紧,但是你一定要抓住从中学步入更好地大学平台的这个机会,因为失去好的大学教育,你的人生是遗憾的。

    他其实完全知道这些,只是出于青春叛逆期,对学校紧逼的学习节奏与模式不适应,有自己想法。他跟我说出一些他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让我很欣喜,他有他的主见是个难得的事。后来通过家教的辅导,以及偶尔我们父子的谈心,他释放了很多压力,同时在这个不喜欢学习的时期里,我们营造了合适的氛围与心境,让他高效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而不是从此与学习背道而驰。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枯燥无聊的工作,其实学习也是一样,至于专注或者抛弃其他杂念,确实是高效完成工作的核心,但是道理都知道,但是实际去做的时候却是非常的难。 所以题主需要的应该是具体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一些空话,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在工作的时候给自己一些心理上的鼓励,在做工作的时候,你就想 自己还有其他有趣的事,只有尽快完成,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6. 卫蓝说道:

     回顾昨日:加班完成了最后一个工作任务,关于对接手设计部以来的感慨,要想成为这行的高手,入门后,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行家水平呢?单点爆破,只有这招才能达到想要的水平,做事版和思维版的运用,苦干加巧干,加油吧。

      总结今日:完成了这两个工作任务后,可以松一口气了,我知道工作任务会一个接着一个,正好是自己单爆练手的机会。上午在办公室想了想,重新列了一个近期计划表。

      顿时心生感慨,想起了去年加入团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学成后回去帮家里创业,目前先打着工,正好跟团队一起学习,直到一天,觉得是时候了,出去能拍住人了,那就是我回去创业的时候了。

      但是,既然是打工,也要把心态放好,不要因为最终的目标不在这个公司身上,会对工作有任何不负责的心态出现。

      现在要做的,就是以创业的心态去打工,三大思维模式正在活学活用,年后工作以来,近期的改变自己也看到了,就提分解这一招,我在对付工作上面,可以说,出现的问题很少,就是工作会遇到什么困难,光靠提问就能发现很多平常不注意的细节,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忽视了,才会使工作出现差错,只要提问提到了,基本上都会关注到那些细节,避免了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目前要做的,就是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帮公司创造利润,因为我是以创业心态打工,有朝一日我要离开公司的时候,也要培养几个能接手手头工作的兄弟,哪怕我走了,身边的兄弟也依然能扛起工作的大旗。因为目前对老板的管理模式有点意见。

      但是也不好去提,目前公司的状况就是留不住重要部门的人,一旦这些人一走,身边的人一下难以接手,和平时的团队管理有关,在看到《》里老大带团队的模式,顿时想到,人人都参与各个部门中的工作,都要互相牵制学习,才能做到关键时刻有人可用。

      目前公司的模式就是当没人可用的时候,又临时去招人,再厉害的高手,还要有适应期呢,夫妻磨合都要时间,更何况工作,这绝对是个弊端。

      突然又想到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企业要想做大,这条米巴模式是个很好的借鉴之路。

      公司也发展十多年了,既然能生存那么久,肯定有它的优势存在,可是市场行情在变化,私人的建筑施工单位,现在的建筑行情来说处于不利状态,往上看要想接大项目,资质不够,往下看,接小项目,因为只是管理公司,没有劳务工人,小项目容易被劳务公司以更低的人工费直接竞争掉。

      处于夹在中间夹缝生存状态,公司开会,也提到过这个问题,目前主要的路就是小项目以低利润接手,大项目以挂靠国企大单位接手,但是管理费百分之二十的点子,利润再大也被压榨了。

      体会到了私人企业生存的艰辛,这对以后的创业,也是一个借鉴。但还是那句话,市场竞争再激烈也要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加油!

    既然不感兴趣,不喜欢若是强忍着做,效率真高不起来,即便自己不停地在内心对自己说要努力,要赶紧做完,其实自己的行动还是会不断地抵住。就算是做完,也顶多是80分,因为不喜欢,就不会去思考,去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说怎样才会做的更好,而真的只是一味单纯的完成。所以我在想,与其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如从根本性入手,这个工作是我从就抵触,就厌恶;还是说只是由于工作或事情做多了,单调无聊,找不到兴趣点,才慢慢不喜欢;如果是第一种,我觉得要不然就放弃,就不让求助第三方帮忙完成,因为你自己内心的抵制,是无法做到真正的高效的。如果是第二种,那就去发现兴趣点,或者调侃自嘲一下自己事情,从事情是挖掘新的兴趣点,或者让自己开心一点,这样就算是平时不愿做的事,自己忍耐度也会增大,也会慢慢去做。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问题还是在自己身

    1.大脑的保护机制
    大脑是会保护自己的,打哈欠,遗忘都是保护的一种类型。在行为上的保护是适当限制自己的极限,让自己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自己硬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很容易猝死)。大脑占身体的重量只有2%,但是耗氧量却占25%,所以会对自己的其他比较消耗能量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尤其是自己还不习惯的事情,大脑会自动判别为让自己不稳定的事情,从而让自己选择逃避。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跑步过程中觉得自己很累了,但是还能够再坚持很久,一旦过了某个时刻,就不再感觉累了。
    2.大脑的享乐主义
    大脑是非常喜欢享乐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依然保留着非常多的原始成分,这个部分我们叫做爬虫脑或者边缘系统。而我们的高级决策中枢前额叶是后来演变出来的。而之前,很多决策基本都是边缘系统做出,它拥有更加漫长的进化历史,在原始复杂多变,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中,边缘系统也进化出了低能耗的决策机制,而且决策时间更加快捷,大大缩短了应激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很快告诉你,什么事情对你当前最有利,什么事情不好处理,也就是趋利避害。再加上原始人寿命比较短,这就让他们的决策更加趋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
    3.大脑的决策模式
    人的基本决策模式是:“场景模式→认知思考→记忆/经验抽取→情绪加工→决策→行为”。但是它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大脑神经系统本身就是由150亿—200亿个神经元和数量巨大的神经胶质组成。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非常经过非常多的大脑特定部位,但是在每个部位都会有所加工,每条路径也都会有交叉口。但是具体走那一条,很大程度取决于最前面的两个,也就是原先的认知和记忆/经验抽取。所以,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都非常不烧脑,很自然想要去做,而且可以很持久。因为自己的认知中觉得它很享受。另一个是记忆/经验抽取,我们经常听过看小说改变人生的,但是很少听过喝鸡汤改变人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前者是靠大量的类似内容加深了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让自己更有力量,但是后者的话,往往都过于零碎,很少能够成为长期记忆,所以也很难影响我们的行为,喝的够多也有点效的,关键在于能否记住,能否在我们决策的时候被我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4.大脑的刺激限制
    我们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对一个神经元同一个地方施加同样的刺激,动作电位会慢慢降低。最后稳定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种适应机制是为了减少能耗,也是心理学效应——超限效应的生理基础。
    如果你的大脑对同一行为,会不停释放多巴胺,你猜你会怎样?那样你就会跟杏仁体被放置电极,享受电刺激的小白鼠一样,持续亢奋,并且提前死亡。进化过程中,大脑也会保护我们,不会让我们对一件事情一直亢奋的。就连嗑药吸毒,如果不加大剂量,感受到的快感也会慢慢减弱。
    所以,当自己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感觉乏味的,因为它不再刺激神经,产生让人愉快的多巴胺和脑啡肽等物质。
    大概说完一些原理,一些人应该也会自己生产办法了。在这里,我也提供几点我的经验。
    1.从简单开始
    习惯是有惯性的,在前面“大脑的决策模式”中有提到,记忆和经验的抽取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而习惯是一种行为记忆,它反而更加牢固,甚至已经结合了我们的正反馈系统,要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倡导从简单开始。这样也可以避免触发大脑的保护机制,让自己更加难以决策。这也是很多商业行为在改变我们习惯的时候总是想法设法降低我们的改变门槛和成本,比如,以前滴滴快的的“0元打车”,饿了么美团的外卖优惠券等等。自己在改变自己以前的懒散模式的时候,最好也是从简单开始。那样自己也容易在成就感中培养出新的习惯。
    2.制定计划和流程
    关于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看得到自己的变化,给自己大脑更多的确定性,从而增大自己前进的决心。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体对恐惧和未知是最为敏感的,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够给自己边缘系统看到价值,它总是会怂恿我们退缩。每天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完成进度,能够给大脑更多的正反馈,告诉大脑,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好处,是稳定的,是可预见的。并且进度的完成提成实际上就是在加大刺激的量,也避免触碰到大脑应激保护所需的阈值。
    3.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
    行为的重复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希望这种行为能够成为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能够最快提取到的部分。边缘系统的反馈和决策系统非常快速,达到应激自动化的程度,如果想要战胜它,就必须也培养出一个自动化的应激行为,去抵抗自己大脑的享乐主义的决策。
    4.结合奖惩,培养监督机制
    边缘系统的决策很多都是为了,获得多巴胺、脑啡肽,内啡肽等能够让自己愉悦的物质。但是,如果你施加负反馈刺激,让大脑产生对这种行为的反感,那么大脑就会避免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的行为总是能够得到奖励,那么自己就会在正反馈中形成大脑的应激,就像巴普洛夫的狗。套用以为知友的话就是:大多数行为都是可以成瘾的,关键在于正反馈。
    这里的话,建议大家去看一本书《游戏,让学习成瘾》。里面有各种让自己对好的行为成瘾的办法。懂得利用,也能够以此戒除自己不好的习惯和行为。
    5.学会休息
    一个人处于疲劳的状态,是非常触发大脑的享乐主义的,因为大脑会觉得“你快不行了,那就多玩会吧”。其实,更多的是,大脑在睡眠的时候会排毒,大脑睡眠不足,很容易造成一些毒素(β-淀粉样蛋白)堆积,大脑在工作的时候还要费些劲去排毒,很容易造成困乏。我想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的行动力能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
    6.改变环境
    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这也是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的理论基础。比方说,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没有噪音的时候睡觉,所以当我们去图书馆,周围很安静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犯困,这个时候“享乐主义”也很容易趁虚而入,拿起手机,半天过去了。所以,当自己觉得容易分神和犯困的时候,找个人比较多,但不是很吵的地方看书,利用好他人在场和社会形象认同,反而能够让自己的行为更加持续有效。
    7.提供威胁
    前面说道,杏仁体是非常敏感恐惧和未知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每天都坚持刷牙,除了它已经成为习惯了,很大原因是我们害怕。害怕待会让同事猜到自己昨天吃了什么菜而咯咯大笑。害怕喜欢的女孩闻到不好的味道等等。而其他方面的威胁,最简单的就是告诉自己(心理暗示):如果不努力,自己将拱手让出这个世界给自己鄙视的人。这也是前面有人提议“设定deadline”的原因,因为明天的威胁是挨上级或老师的批。想想就有动力啊!
    8.切断后路
    大脑是会保护自己的。破釜沉舟实际上就是削弱了保护作用。你会在觉得累的时候玩手机,会在无聊的时候想看电影。大脑不想让自己太大压力,怕自己因为压力过大疯掉。这很正常,但是,大脑很多干预实际上是过度的。所以,我也提议大家适度地切断自己的后路。比方说关机或者不带手机,卸载自己电脑的游戏,提高自己享乐行为的成本。我记得,歌德的《浮士德》是在自己扔掉衣柜的钥匙后,没法跟朋友出去游玩后专心写的。

  7. 白诗诗说道:

    1.1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大脑很复杂,了解一些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减少困惑。
    首先介绍人在学习和思考时两种不同的模式:专注模式 (Focused mode) 和发散模式 (Diffuse mode),专注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学习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经链接处于激活状态,有利于你解决实际问题。比方说你熟悉四则运算,那么解决算数题的时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经出力;而发散模式就是人脑放松的时候,神经信号可以在脑内大面积移动,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比方说你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久攻不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你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一般处于专注模式,而当你需要新想法和办法时,或者你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某件事时就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两个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换的,但不能同时进行。可以在紧张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通过洗澡、散步等让自己放松的事情主动进入发散模式来帮助加深理解。
    打个比方,如下图,专注模式是针板密集的时候,球在局部弹来弹去,发散模式是针板稀疏的时候,球在整个桌面游走。
    大脑是一个昂贵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体重躯干部分10倍的能量。而大脑中有1,000,000,000,000,000数量级的突触,这些突触连接是动态的,因此你一觉醒来之后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
    1.2 拖延、记忆和睡眠

    当你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时,大脑中和痛苦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insular cortex), 大脑就趋向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那么痛苦的事情。
    后面会有更多关于拖延的介绍。
    介绍一个应对拖延症的简单办法:番茄工作法 (Pomodoro)。番茄工作法由Francesco Cirillo发明,听上去很简单:
    25分钟
    没有任何干扰
    专心学习
    最后当这25分钟结束后,你需要休息5分钟。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你需要不断的练习来增强大脑中的连接,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模式。
    记忆分为长期记忆 (Lone-term memory) 和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期记忆,一般认为可以存放4块 (Chunks, 关于chunk后面会深入介绍) 信息,就像一块不太好用的黑板,不仅大小有限,而且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所以你需要不断重复,比如记电话号码,你需要一直重复直到你有机会把它写下来。而长期记忆的容量很大,从工作记忆转化到长期记忆需要时间以及不断的重复,这里提到了一个小技巧:spaced repetition, 就是一晚上重复20遍的效果不如你每天重复几遍。
    睡眠对学习也十分重要。我们觉醒时大脑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而睡觉时大脑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变大,脑脊液可以通过并且清理掉这些东西。睡眠的意义不止于此,它也是学习与记忆的重要的一部分。睡眠时大脑会整理你的想法和你学习的内容,不重要的记忆会被清理掉,而你想要记住的会得到加强。睡眠时大脑还可以重复你白天学习的复杂知识,对解决难题和理解知识都有帮助。在睡觉之前看的东西更容易进入你的梦境,而梦到它又有助于你对它的理解,关于睡觉对学习的作用具体可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整理白天学过的知识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另外,锻炼身体很重要。除了散步洗澡听音乐等让你放松的方式会帮助你进入发散模式,锻炼身体能让你从之前集中精力的地方解放出来,使得发散模式有机会呈现,锻炼身体对大脑生长新的神经元有益。
    隐喻和类比是强大的学习技巧。

    Week 2. Chunking
    Chunk中文直译是“块”,在这里是指组合起来的有意义的知识。比如字母d,o,g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们组成单词dog并在脑海中浮现狗的模样;比如拼图,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后凑成一张图。chunk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压缩包,节省空间的同时,便于搜索。之所以关心chunk,是因为chunk是已经加工好的知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真正会使用的东西。
    如何形成chunk呢?
    学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视为一个chunk),通常是先完整听几遍曲子,看别人弹,然后自己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练熟,最后串起来。 学一门新语言,一般会先从基本的音节,然后把音节串成单词,熟练了再把词串成句子,还要不断的融合语音语调之类的更多的细节。 这些都是给了我们形成chunk的直观感受:由mini chunk不断拼接,直到最后在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坚固的神经通路,使我们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生成chunk的方法:Focus, Understand, Practice。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形成chunk的时候,工作记忆像一只四脚章鱼一样,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经结构,分心会占用章鱼有限的四只脚使得原本的chunk很难形成。
    接着是理解,理解像是强力胶水,能让chunk之间相互关联,使得知识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
    最后一步就是练习,形成context(上下文),从而巩固chunk,并建立多个指向chunk的入口。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开阔思路,不断的使用相关的或不相关的chunk进行练习,直到我们不仅理解了何时该使用这个chunk,还能知道什么时候不能用它为止。Chunk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上下文告诉你什么时候使用chunk,以及这个chunk在整张知识图中的位置。
    另外,学习时不要过多的画重点,因为这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你记住了这些划过的内容,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提炼中心思想。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没必要一直重复学习了,你更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你感觉最难的部分,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也十分强调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往往能把顶尖和普通的学生区分开来。

    Week 3. 拖延和记忆
    拖延就像毒品,每次品尝一点点,虽然获取了短暂的快感,但是已经上瘾了,你的大脑慢慢建立起了稳定的神经结构,使得你再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会自动产生更多的痛苦,而同时无需经过你的抵抗就让你自动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网页。如此循环,你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转回原来要做的事情。

    这时,你尝试着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力去跟拖延症战斗,结果往往不理想,因为用意志力去解决问题会消耗很大脑力,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策略。
    那怎么办?用习惯,将你想靠意志力完成的事情变成靠习惯来完成。
    习惯的养成有四个部分:导火索(cue),习惯动作(routine),奖励(rewards),信念(belief)。
    导火索就是触发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时间,地点,感受,对外界的反应,比如午饭,沙发,疲劳,互联网,短信,邮件等。导火索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做出习惯动作,它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好坏之分的是接下来的习惯动作,比如对“做数学作业”你的习惯动作是打开电脑先上会儿网,那就不好了。在这个阶段可以做到是尽可能减少危险的导火索,比如手机一震你就要看手机然后半小时回不了神,那就别带手机或者关机;一开电脑就想刷社交网络,那就断网或者别用电脑。
    习惯动作就是你对导火索的反应,它之所以叫习惯动作,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就做了动作,比如你一要做作业就先上网玩了一会儿。很明显,这步很重要,你要重建会导致拖延的习惯动作。怎么重建?做计划,在脑中先想象自己一会儿要做的事,比如“我走进了图书馆,拿出来打印好的作业,读了第一道题,用书上例题中类似的方法和步骤解了出来,然后看第二题……”,到了真正去写作业的时候,就按照自己想象的计划做,这时候需要用一点意志力。再比如你每次学了一小时想休息一下,习惯性地刷刷朋友圈,结果停不下来了,如果做了计划,休息的时候只听某一两首歌,或者出去走一圈,就好很多。你做的计划一开始可能不能完美执行,没关系,尽力坚持就好,习惯慢慢肯定可以改过来。
    奖励是指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每当有收获就给自己奖品,比如买点自己心仪的东西,或者毫无悔恨的放开玩等。它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非常重要是因为如果你的奖励是你非常想要得到的,比如一项荣誉,一个舍不得买的物品等,在你想到它的时候会激励你坚持下去。从来只付出不奖励自己,在养成习惯的效果上会差很多,应该善用奖励机制。
    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形成新的习惯,能战胜拖延。恶疾容易复发,经常会有朋友新习惯没坚持多久就又回到老习惯的情况。别在意,要相信之前的付出是有用的,为了更好的贯彻信念,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看了这么多关于通过改变习惯战胜拖延的东西,有人会说这有啥用啊,我每次一看到数学题还是头疼要死,即使强忍着不干乱七八糟的,也完全做不进去,马上就开始拖延了,根本改不了。
    存在痛苦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些痛苦。那些不拖延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告诉自己的是: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别浪费时间,开始做一点点吧,一定会慢慢变好的。你要相信确实是有办法让情况好转的。
    一个技巧是: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Focu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他让你专注过程的25分钟。
    另一个建议是做计划,weekly list of key tasks, and daily to-do list。每周对主要任务列个计划,每天再列个待办事项。
    还有三个提升效率的技巧和建议:
    最难的事情最先做。因为越难越需要最充足的脑力去战斗,而且最难的最容易拖延的事情都解决了,后面都好办。
    给自己定一个结束时间,这跟制定工作时间一样重要。比如定好下午5点以后就不学了,之后去吃去玩去运动,所以5点之前,就专注把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个做下来,尽量抓紧时间多做些,5点就解放。
    遇到困难先试试再说。只要试一下,头不疼了,心不乱了,过一会儿就发现,居然做完了。
    一定要战胜拖延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脑需要时间来建造神经蓝图,就像健身增肌那样。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惯性,避免拖延到最后一刻,以防在脑内搭建豆腐渣工程。建立新的习惯是战胜拖延的良方,可以从习惯的四个部分入手养成好习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做好计划都是提高效率的技巧。

    高效利用时间的案例:学更多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更多的事情。简直是知识、精神双饱满!!斯考特·杨(Scott Young)12个月之内,自学完成了传说中的MIT计算机科学课程表的全部33门课,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按照他的进度,读完一门课程大概只需要1.5个星期。这是我见过的大学生里在学习方面活得最充实的人。

    我曾经对他的学习方法做过超认真的整理:怎样做才能不虚度大学的时光? – 白诗诗的回答
    关于他的学习方法,warfalcon 评价如是:

    评价a: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评价b: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③可实施性

    “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 + “(刻意练习)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结合我们20小时学一门教材的目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进行的不是严格意义刻意练习,我们的强度也没有那个国外小子那么高,而且一轮下来只要20小时,即便是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也是可以接受的。学完一科,我们可以进行休整放松,不用严打紧逼。而且就我个人而言,一天高效学习时间安排在八个小时左右,是可以执行的。

    但是,要保证利用好八个小时的高效时间。

    ④如果保证利用好自己的高效时间?

    学习仪式感: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

    为了保证高效时段得到利用,我把每一次学习当成月考甚至高考一样的对待。
    为了高考你会提前准备什么?
    物质准备:吃饱穿暖
    精神准备:考前睡眠充足
    知识储备:复习再复习
    在高考之前,脑海里,我们已经把在考场上的表现重复了多遍。

    再来看看,我是怎么为一次高效学习进行仪式感建立的:
    物质:水、巧克力、计算器、文具。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会在桌上一字排开,以防临时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去到处翻。

    精神:在前一天晚上,我就想好第二天又要进行高效学习了,所以我会安心睡去,而且如果你已经在前一天高效学好的话,会在一种满足感和新的期待中睡去。
    时间:比如,八点是我的正式学习时间,我会保证八点之前提前赶到那里,坐在椅子上调整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

    提取半个小时到达学习现场,我会做以下工作:

    仪式第一步:启动
    1.把准备好的物品摆在桌上。
    2.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做眼保健操。
    3.闭着眼按摩太阳穴一个八拍。
    注:眼保健操的第三个八拍和第四个八拍互换,多年的眼保健操经验告诉我,原本第四个八拍(轮刮眼眶)做完之后,眼睛睁开是会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ps.重新排版此文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眼保健操我也是蛮有见解的嘛!!!哈哈哈。)

    仪式第二步:预热
    翻看即将在要来到的两个小时之内需要学习的内容,心里有个大概。我会多浏览几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题,但是我不会把这个活动当做是我的正式学习的过程,就好像你考试之前翻书,多看几遍重难点考点只是为了考试更好的发挥,而不能把这个过程计入考试本身一样。我现在做的活动,只是为了等一下正式学习更好的强化效果。

    仪式最后一步:静心
    在八点之前的一分钟,我会盖上书本。静静等着一分钟的流逝,八点钟一到,就带着喜悦感平静地翻开书本。因为有了那么多前戏的酝酿,你都不知道我多么的期待这么一次高效的学习的来临啊。

    大学学习的方法千差万别,比如,有人有能耐能泡老师透到题,或者被老师泡也能泡到题,这种做法我认为是最高效的,有了考试题目就只需要锁定知识点夺取高分。这种做法我十分欣赏,但只有一点我不喜欢,那就是逃避了学习过程,没错,我也要考高分,但我只想踏踏实实的通过正常的学习完成这个过程。不过,我的踏踏实实要是和很多人一样一章一节的看下去,那就是侮辱我自己了,因为那样我会看不到最后,就止不住困倒在书上了。

    我个人的方法就是对这个踏实过程的一次优化,让自己在持续反馈之中达成纯20小时高效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

    第三步:正式高效率学习

    步骤如下:

    第A步:

    第一遍阅读
    1.看目录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看章后习题,圈出术语——–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
    3.根据术语去书中划概念和术语解释——–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百度术语名词解释
    4.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图表和例题以及案例

    ⑤为什么不首先直接去阅读文字呢?

    对此,我还当真有些个人的强烈认知:理工科的书在我看来是不能谈「理解」这个词的,尤其是工科的书,我认为就是一份份的说明书,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平时我们会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说明书,其实不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我们市面上多少说明书简直垃圾,写的不够明确、简洁,导致阅读者操作困难。

    同样,我也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我是说,不好的说明书才需要额外的理解,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我爱你,你懂我心吗?”,那是中文,英文。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讲机械机构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可以长高宽表达的东西,你说你理解它干嘛?难道某个机械结构脉脉含情的给你传达某种信号,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

    以上是对教科书的微词。我意思是这样的,大学本科教材有可能的话去换几本看看,可能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呢?中国大学教材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学教材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外文教材好啊好啊,其实都是喊在嘴巴上,看我这篇文章你都嫌长,你绕个远道去看外文教材?网上的公开课也比中国教授讲的好呀,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更何况,多数人外文的书是看不懂的,那么,就踏踏实实的看你们学校的教材,照样可以学好,此时才显得我的这个建议之有含量。

    (在重新排版的时候,我请额外圈出一句话: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这句话太好了,且做我的名言2号。)

    这个建议是这样:

    看书看不进,就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案例、图表。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所以,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这里还给你明确指明了什么叫了解、知道、掌握,课本往往会有学习要求,比如本节达到“掌握”的程度,而第二节只要“了解”就够了。那什么是“了解”、“知道”、“掌握”呢?光看这几个词汇,你是不是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难以把握好“理解”等词汇的度?

    从刚刚前段的描述中,其实已经给你活生生明确了呀:

    1.“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
    2.“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的场景”。当然,这里的知道是对于“知识运用场景”的知道,如果是“知道某种知识”,那我给的定义是:当我提起某专有术语名词、某理论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有那么一回事。比如我说到隔壁小王出轨了,你说“哦,那个小王八啊,我知道”——那你就真的知道了,也许对于这种男女之事,你知道的还要更多,可能已经达到了掌握甚至熟练运用的程度。在这个男女例子的场景中,你表现的是一个好学生的角色——主动掌握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就比“课标要求”的多得多。
    3.“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4.如果我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问题、或者直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那就是运用了。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尽量弱化教材文字阅读的原因。

    学习请以一章为单位,因为拉长战线会拉长反馈周期,对于学习实际效果不利。如述进行完以上的步骤,读完一章后,可以轻松休息片刻。在哪些实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习惯能让人每天进步? – 白诗诗的回答中,我提到,我会在这种休息间隙做俯卧撑:

    有没有人认为健身必要但同时觉得浪费时间?工作间歇、课间休息期间,眼看四下无人,哗哗哗,30个俯卧撑一两分钟内已经完毕,我擦,不仅劳逸结合,三头肌一个月内暴结实!!!
    放心:男孩子的话,这30个俯卧撑放心做好了。虽然方法是我提供的,但是我不向你要30个俯卧撑的版权!

    ⑥这是我要提的另一个重点:能量分为身体能量和情绪能量。

    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图书馆学习,我见到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是没有补充能量的,当然也有人吃些小吃和零食,但这个和我所说的能量没有屁毛的关系呀,多数人正式的能量补充时间是中午时段的午餐,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有志于高效学习的学习者,只有午餐一个常规性能量补充时段,显然是严重不够的。

    能量补充:

    1.身体能量。精深练习的人最多达到1个小时1.5个小时,这是很累的,也就是说,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时补充能量。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分为两段,一段五十分钟左右,中间休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补充能量。所以,巧克力就派上用场了。人和人千差万别,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与人吃的方式不一样。身体的直接能量是葡萄糖,它把葡萄糖当资金一样运用。当身体能量不足时,首先剥夺的是心智能量,这时补充一些糖类(功能性饮料、奶昔、蜜水、果汁都是很好的能量来源),就会精力高涨,恢复冒险精神以及能够进行更加冷静的思考。所以,巧克力是我个人选择。为了防止做广告,我绝不会告诉你是只是高力士牌而已……

    2.情绪能量。很多人不知道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吧?一对夫妻,两个在公司都拼命工作,但一回到家里就经常吵架,是他们脾气不好喽?另外有对夫妻,下班很早,夫妻两个经常甜蜜去逛街么么哒,他们的脾气就好了?可是,这时候我告诉你,他们其实就是同一对夫妻,你又怎想?

    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拼命工作不仅仅需要物质能量,而且繁杂的工作在白天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情绪能量,老板多给你任务,你心里不满意,你能表现吗?是不是没有表现出来呀?对呀,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压抑了心中的不满。压抑这个不满的情绪用什么?答案的确是物质能量—–因为身体时时刻刻都要消耗它,但是还不够,因为还有一个事实:压制某一刻某一时的不满情绪,其实主要消耗的是情绪能量。那这样导致情绪能力下降,导致自控力下降,回家失控可不就吵起喽?

  8. 王若鱼说道:

    是的,情绪能量需要补充。

    平时还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决定跑步,开始信心满满要跑一个月,结果没有几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绪上感到疲劳了,产生厌倦感了。

    这时候,解决情绪疲劳,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松。
    听音乐吧,听好听的音乐,在这里,我要提一个建议: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买一根质量超好的耳机。羞涩的说,我有一根了,音效超级棒!同样,有可能就买一台超棒的音箱……这是和丁元英学习的。(《遥远的救世主》的男主,电视剧是个人超级推荐的,个人认为是一部比原著好看的老电视剧。)

    前面我也说了,还可以做运动。我看到某些办公室里面有健身器材,相当羡慕,不过作为学生,我只能四下下无人,那一段看来还得再引用一遍,反正是我自己的版权:
    俯卧撑
    有没有人认为健身必要但同时觉得浪费时间?工作间歇、课间休息期间,眼看四下无人,哗哗哗,30个俯卧撑一两分钟内已经完毕,我擦,不仅劳逸结合,三头肌一个月内暴结实!
    俯卧撑随便做,不收费!

    解决厌倦感,我也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这边的需要强调一下,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中断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整个学习的后期,而不是你学得一高兴就中断,你要是这么蠢,只能嫁给我了!!!
    村上春树跑步几十年,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因为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能够清晰的记得事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要重点提醒的是,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实是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跑步对他来说自然会是一种“愉悦感”能隔天连续的体验。这是很智慧的。

    更多的例子我不想举例了,比如长篇写作者中有许多作家也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写到高潮达到部分主动停下来,因为高潮情绪很强烈,在第二天接着创作是,就容易找回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

    事物的原因是一致的。所以,请你在晚上时段,即最后一个高效学习时段之后,接着再学习一段时间,正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立刻中断你的学习,收拾书本滚回家找对象玩耍吧。这么做的原因在于:

    理论上,你一天的高效学习已经接近极限了,这只不过是高效学习的余温而已,所谓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觉上的高效,再继续进行下去只会让热情从峰值递减。如果你在对学习感到糟糕的时候结束一天的学习,我想说,你真是愚蠢,总是竭尽全力的消耗完自己。你的确是拼命学到乏力的程度了,没错,确实可以承认你真的很拼很努力。如果学习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话,你这种努力就值得嘉奖;可惜,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次,当你学到无力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你用“精疲力竭”给一天的学习画上了句号,很令人感动。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学习的最后体验点就是“累”!今天你是通过竭尽全力的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当“明天”来临的时候,你对于“今天”关于学习的最后印象只会是“累”。“后天”、“大后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觉最为结尾点—–那么这个“累”就是你带给每一个“明天”的学习痛苦感。这种”累“的感觉会累积变浓,因为每一天关于学习最后的那个感觉都会留下来,积累在你潜意识情绪认知里面。你因为一次次过度学习,从而导致了一次对学习的厌恶感的积累。——可笑你得不偿失!

    而这正是多数人的做法:趁着精力十足拼命学习,学得无休无止,直到精疲力竭才罢休。哇塞,今天他妈的好有成就感,我学了满满一天,好有收获!——看到没,这种人很快会懈怠下来,你看到他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去看电影去玩耍了,他说,那是劳逸结合,他说有学就要有玩……从我独特的角度来看,此人每次如此耗尽一天“彻底”学习的后果是,在他潜意识印象中,会不断累积对学习的厌恶感,因为他总是在学习达到疲劳低谷点的时候才结束,自然有一种“学习使人疲累”的累积印象,所以,他的那种学习方法不长久,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调节,自然而然做到一个“精力旺盛”+“想要学习”的每一天,那是很少见的。当然,有时候他也会精力状态,但没有合理利用起来,居然还被他一次性刷爆了!

    再者,他所谓的“收获满满”如果有一天遭受到打击,比如,现实证明他所学一无是处的时候,他心中就会倍加懊悔,懊悔当初那些拼命学习的付出是否值得,而这个懊悔的对象无疑是「学习」,他以为无用的学习使得他之所学无用武之地,在抱怨学错知识内容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他也会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一度的怀疑,你看,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恐惧,就是如此积累而来的。现在,你说,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是自然由来的吗?人是不爱学习的吗?人是可以热爱学习的,但是需要方法,需要遵从人的心理特点。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请你听从我的建议:无论是什么学习,如果有这件事情来说对你重要,也有必要,但是你却讨厌它,那么请你在讨厌的时候立马去学习它,学到你喜欢它的时候立刻中断它。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你学到情绪快乐的时候就中断,你的情绪就会带领你再来领略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即便你的情绪不会主动带你来,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不会在心理上抗拒了。

    当你看到以上的观念的时候,可以点赞加感谢甚至加关注了,因为我第一次在这里说这个东西,有幸,你也看到了。所以,是缘分,我谢谢我自己,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观念呀,不敢说你在别的地方有没有见过,但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把这个观念用于学习,真是一种创造!

    第B步:回顾

    看完一章之后,这一步简直轻松,一页一页翻过去,对主要知识点、概念,脑子里有一个回顾,知道这一章有讲什么内容。

    第C步:做题

    a计划.找例题,做例题。不看答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完对答案,紧接着完整抄一遍标准答案→→去章后看看有没有会做的题目,有会做的就做下去→→没有就跳回来看第二个例题,方法一样→→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流程,如果五个例题抄完仍然没有头绪,那么太好了,说明你还没有理解教材,或者你的基础不扎实,这个就更好解决了:进行b计划

    b计划:遇到这种阶段性的困难,只能加强对教材的针对性理解。在例题解答答案步骤中圈出那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及章后题目含有的术语,再进一步去阅读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案例、图表。接着回来做题。如果不行,更加简单了:进行c计划

    c计划:能让你进行到b步骤的书,我有理由相信那应该是类似《固体物理》一类的教材了,其他弱弱的学科如电工等等等等,基本上不会让你做了五个例题、抄了五个例题,你连一点头绪都没有。所以,你的操作如下:放下书本,去热爱生活吧。

    另外,我在送你一个礼物:当一本教材用如上的方式进行完毕,请你及时从网上寻找一份有详细答案的试卷做一次测试!

    如果成绩达不到你心中的目标,请自觉决定安排时间重新学习、巩固、提高。这是对于自己有高要求的学霸说的。

    这个测试建议实际上对渣渣具有更多现实意义:如果在测试中不及格,你需要重新加强课本的学习。以此,拯救了一大片期末会挂科的渣渣们。你总不至于在看到这个特意提醒的时候,还清醒而且坚定的要和期末考做一锤子买卖吧!?

    要讲的话讲完了,前前后后花了好多是时间修改文字。另外在补充一下我按这个方法进行时的一般作息:

    1.我一般6点30分醒来,写晨间日记。上面会写“a.心态准备:我现在心情有点糟糕,还想睡觉,但是八点需要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正式高效学习,所以,我必须振奋起来,加油!”“b.行动准备:为了确保八点正式高效的学习,我应该吃好早餐,天不冷的话,应该小跑一会儿,太冷的话,那就神伸懒腰好了,总之,要让心情愉悦起来”、“物质准备:应该去买水、巧克力……”写着写着,就清醒了过来。我不确定刚刚起床要不要再床上像猫一样的坐着不动停留几秒,听说有利健康,不错,很有利健康,我的尝试是这样的:为什么坐着?躺在不是更舒服吗?——没错,我又睡了几个小时!­—-这就是好处吧吧吧。

    反正就是此类日记记录每天重复差不多的唠叨,长时间的进行,我发现,这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暗示的作用——或者说,我有意于使它培养出一种条件反射,我喜欢这样,因为我喜欢——简单的勾勒,不是很长,我把笔记本放在床头,一起来,就里面写第一个字,“2015年……”之后就自然起来了,朋友,记住一条简单的惯性定律:静止的倾向于静止,运动的倾向于运动。不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开始才合适?先去做10分钟。不知道怎么和女孩搭讪?立马过去说一声:“你好!……”后面的你自然会接着说。动起来,运动的倾向于运动。我真喜欢这句话。

    2.我也有睡过头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因为一次计划的中断他就放弃了整个项目,我觉得他实在是愚蠢啊。比如我昨天打算早起学习的,可是济南雾太浓(刚刚接到济南大雾黄色预警,不妙啊),我以为是太没亮,结果晚起了两个小时。我难道不学了?对的,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如果他在睡过头到中午才起来,他就很懊恼,麻痹,一天就这样悔了,算了,算了,今天下午还是好好玩吧,明天一定要早起!——这真是愚蠢啊,你没想到吧?第二天还是一样哎!长时间这样,效果很不好,你知道吗?当最后任务期限要截止的时候,你就焦躁不安了,你开始感叹时间他妈太快,自己不知不觉又荒废了这么多时间!……一连的情绪爆炸……哎。
    晚起了,就接着计划一天可利用的时间就行了嘛……有什么大不了?
    同样,长期的计划要是因为不得已有一天两天的中断也没有关系,接着进行就行了嘛!……有什么大不了?非要让一时的缺失造成长期的隐患?!

    3.能量值爆发期。
    每个人的高能学习时间段可能不一样。但是我要强调一个词「预计」。观察自己长期的活动状态,我认为,预计自己能量爆发态出现在上午8~10,下午2~5点,晚上6:30~10点,一共八个半小时,所以,我会为了这八个小时坐着很多额外准备,比如,中午午睡就是必要工作;下午5点40左右,我可能会眯一会,这也是必要的工作;休息间隙用牛逼的耳机听喜欢的音乐,是必要的工作;个人爱好,俯卧撑也是必要工作;巧克力也是……总之,都是为了保证这八个半小时的高效利用而准备(实际上达不到8个半,8~10点休息10分钟,下午2~5点休息10*2,晚上6:30到10点,10*2,因此学习纯时间是7小时40分钟)。

    因为里面提到下午5点40左右的小睡,那个时候并不困,是为了防止晚上三个半小时产生疲劳而提前进行的小睡眠的。在疲劳来临之前休息放松是最好的缓解疲劳的方法,你没有听说过吗?你听说过,所以,我再一次提醒你而已。

    ps.别以为这样学习苦逼,其实我是在极大愉悦度中进行的,伴随着强烈的仪式感,每一天都像朝圣之行。

    没有太多错别字,我不想修改太多次了,实在很耗费时间,但是如果你看到这里,我提醒你的是:划线内容才是关键。

    最后是我的名言:

    为了学习,我今天有特意去买了一盒巧克力,预计前途是一片光明。

    我的方法挺残暴:【破坏式反转热爱】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以下内容八十岁老儿精、力不足,慎入:
    有些性别喜欢XXX,可是你喜欢被迫XXX吗?
    有些司机喜欢喝酒,可是你喜欢被迫灌酒吗?
    有些烟鬼喜欢抽烟,可是你喜欢被逼着抽烟吗?
    ………………
    之所以我们还喜欢微信、微博、论坛……是因为我们对它们太过于温和友好。

    题主,你确定想摒弃这友好的世界,决心要在信息洪流中独善其身、遗世独立,安安静静的学习读书?
    如果你态度足够坚定的话,和我一样吧:

    1.规定自己学习一个小时后必须玩10分钟手机
    2.重复第一条

    (后面的内容两种人大可以不必看:1.懂得其中微妙的人。2.思维还僵化在“很多人不是一点开电脑一碰手机,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的阶段,请,恕不远送。另外有必要就在这里就解释一下,我知道很多人都推荐“远离手机(因为它是干扰源)”的做法,我不是白痴(我也是分情境推荐的,后面会件),我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是我在实践过后发现,哎,也许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呦!所以,后面的话语都是为了说一说这个方法所隐含的机理的,不着急的话,可以看看,没准你对手机与学习的看法有所改变。)
    背景介绍:
    我自学大学专业课本的时候,简直感觉天书,看不下十分钟就云里雾里、想睡、就是想睡,看不下去嘛!

    浑浑噩噩的睡了一段时间……

    可是睡觉太费时间,趴下不省人事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由于白天睡太多,搞得我晚上失眠只能玩手机。

    我想了个法子,既然这么想玩手机,那就在白天玩好了。看书困,但是玩手机能够振奋啊。

    于是,我看不进去的时候,立马扑去玩手机,朋友圈、空间、微博、微信……

    精神振奋了再来学一会儿。

    来来回回,反复进行的时候,我发现由于课本翻多了,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熟悉了一些,能够学习半个小时不玩手机了……后来可以一个小时不完手机、我乐死了。

    那好,既然可以学习一个小时都不需要玩手机了,学习目的达到了,把手机方下吧?

    有些人做到这一步就心满意足了,可我不,因为我发现了更大的潜在规律。

    我还得玩!
    在这之前,玩手机纯粹是因为我想玩。
    这之后还玩,我是逼迫自己【必须玩】。
    必须玩【10分钟】
    ……

    原理解释:
    有时学习超过了一个小时还有劲头,但就在这个时候,我要把这个劲头压住——去玩手机,必须玩【10分钟】……因为在初期,我对学习的兴致是短暂的,不稳定——当然,即便短暂,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一丝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的。
    为了让这种成就感体验变得更加稳定持久,我必须得继续【 玩 手 机 】!!!

    当学习变成了快乐(初始的阶段,这种快乐不够强烈)的来源,而我刻意不合时宜地用玩手机的动作去横加打断这种学习带来的快乐,潜意识就会有一个声音说,是手机妨碍了我对学习产生的那种快乐的获取,所以,越发到后面,情绪上对手机越发无感——这样阴差阳错的,反而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本来超喜欢玩手机,现在让手机戴上妨碍学习的镣铐,心里会对手机有一种责罪,最后对手机的喜欢值降低,反而把好感转移到学习上了。

    这种做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A.间歇性压抑学习兴致……学习一个小时已经足够长了,即便我兴致在高,顶多再学半小时。半个小时后倦怠了,心里会想到“学累了,休息会儿吧”——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潜台词是:“学习”导致我“累”了。我们知道,一件使得我们感到累的事情,是不会长期得到我们的喜欢的。

    以往,我们“学习累了去休息”,我们潜意识无意中把学习这件事情当成了造成我们疲劳的罪魁祸首!,让我们不知不觉间积累了对学习这件事情的厌恶 ……所以,现在要这样做:让手机无情的打断学习。在学的时间足够长但没有达到疲劳的之前,就让玩手机这个坏蛋来插一脚,于是,我们潜意识就会把罪则推到手机身上!以此,不断的积累下来的便是对学习的兴致,不断积累下来的还有对手机的怪罪……哇塞,想到这个的时候,感觉我真是个天才,好棒!

    B.激发潜在的更大的学习愿望。理由很简单,既然手机在这10分钟之间打断了学习,那么我们对学习的兴致会在这期间里面增长。总让你吃糖你也觉得腻,但是让你尝一点不让你一下子吃饱,你就觉得甜蜜,想吃的欲望更加强烈……以前学习心不在焉,那是因为我们心里惦记着玩——现在,我们逼着自己必须去玩10分钟手机,其实在玩手机的时候想着学习,这也会是心不在焉,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学习的兴致已经增长了!

    该方法关键在于:严格遵守规定自己学习一个小时之后就必须玩10分钟手机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遵守的话,我也不说什么了。你对什么都不认真,我怕了你了。什么方法都救不了你。反倒如果你是一贯认真的话,我的这个方法你也不需要了。只是我知道,看到这里的人,差不多都和题主一样,既不是一以贯之的认真,也不说完全的放浪,说白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我的这个方法就是能够让你获得一次走上认真坦途的通道,没准,是个机会呢?!

    呃……关于这个规定里面的一个小时和十分钟,后面还有说明。
    ========================================================================
    有盆友认为此法与厌恶疗法相似,没错,相似——不过只是相似而已。

    厌恶疗法原理(百度解释):厌恶疗法与其它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同,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用心的行为习惯取代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采用厌恶疗法的原则是,每逢不良行为出现时,即给予一种疼痛刺激,例如将一根橡皮筋绑在小明的手腕上,一想去玩游戏机时就让他用橡皮筋使劲弹自己,使自己感到疼痛。运用这种强烈的刺激对抗错误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训练,使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建立条件联系,让小明在短期内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促使不良行为消退。

    这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

    或者说,我的更加复杂一点:原本厌恶的情绪是建立在学习之上,而好感建议在玩手机之上。由于学习的这条线一直在延续,即便我们再怎么不喜欢学习,但是你学的多了还是能够发现一点乐趣的吧?正是因为发现的这些乐趣,我们可以让它被玩10分钟手机这个动作打断,潜意识里多少会产生不快,而对象就是手机。这种学习的快乐越多,这种快乐被阻断后的不快就越明显,直至由潜意识的反感变成显意识的厌恶。而同时,对于学习的喜欢却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发生了兴致转移。
    ======================================================================
    切记:这个方法只针对那些想要学习,但是一学习就搞手机的人。负责人的说,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种“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妨碍到了你的学习”的地步,你没有必要强加使用,毕竟这会破坏你对手机的热爱。
    ========================================================================
    有盆友说推荐别人去玩手机,人家一玩就不回头了。

    玩手机,的确是可以一玩不回头。网友玩电脑致死的新闻有很多,估计手机的也应该有。
    所以,照通俗的观念,这个方法偏门。
    别人都是劝谏你,远离手机,因为这个干扰源——-意思是你还是喜欢玩手机,你只是希望眼不见心不乱。估计更多的时候是心里一直在想着玩手机呢,就你这样想着,对手机的热爱只会是与日俱增。所以,我能说远离手机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吗?

    1.规定自己学习一个小时就必须玩10分钟
    2.重复第一条
    看到没,这句话很简练了:规定、学习、一个小时、10分钟、手机。
    少一样不行,就得实打实的来。当然,关于时间,一个小时和10分钟这两项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你讨厌学习,让你单单拿着书本培养起学习兴趣来不容易。
    你喜欢手机,让你忍者痛扔掉手机戒掉玩手机的习惯也不容易。
    但是把这两者绑在一块,哎,情况就不同了。
    用喜欢的项目带动不喜欢的项目,从中使用【规定自己学习一个小时就必须玩10分钟】的卑鄙手段,从中作梗,从而实现了兴趣的转移。
    记住:玩手机+学习那是对我的误解,这样的组合搞起来是无节制、不负责任
    但是学习一个小时+这之后的必须玩10分钟手机就是一记有力的组合拳

  9. 路西法说道:

    长时间 + 高效

    客观上讲,长时间是比较容易的,很多人也都是在这方面下工夫,但是高效却难。

    小学时课本上学《愚公移山》,我是真不能理解的,在我看来,愚公所作所为,既无意义,也无价值,当然,这可能跟他们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消遣有关系。

    换到现在,愚公绝对是长时间工作的典范,但是高不高效呢,太低效了,真正高效的是后来帮他移开了山的大BOSS,因为他真正掌握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就我来说,长时间学习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是不是高效呢?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高效的,直到2011年,因缘巧合的看了《奇特的一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尝试做了时间日程表。

    然后,惊呆了!

    我本以为自己一天认真工作学习,怎么着也有8个小时,可是最后一看,有记录的工作时间才3~4个小时!

    时间都到哪儿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做日程表记录,到现在,有5年了。

    我知道有人一定会留言,活得累不累,在这儿正面回一下,不累,而且很享受。

    我从中拿到了好处,占了便宜,快活极了。

    2,
    我要讲的,大致是以下四点,然后会补充一些别的,所以本文会略长,建议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不适合边吃边读。

    我有一个偏执的习惯,就是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看东西,我以为这是对文字作者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食材的尊重。这是题外话,略过。

    需要提前说明一点:要讲的四部分里面,很多东西是重合的,这不是糊弄,而是很多道理本身就是这样简单,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而已。

    重复一遍:大道至简!

    3,

    大家不要纠结于那个百分比的数字,那个是随便写的,要关心的,是这些情况,是不是正在你身上发生。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努力,什么朝九晚五忙成狗,什么天天都是996,但你的时间真的是拿来工作了么?

    很多时候,你的工作就是上面这样,以为很努力,其实只是低效率,然后发个朋友圈,在别人还未感动之前,自己先感动了自己。

    4,

    1)纯粹工作时间,是指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冲咖啡,拉个花,美美的享受了半小时,这个不叫纯粹工作时间,同理,吃喝拉撒都不叫纯粹工作时间。你会说,是的,我冲了个咖啡拉了个花,美美的靠在办公椅上,但我在想项目策划啊,在想文案啊,这个怎么不能唤作纯粹工作时间了?

    我的回答是,你随意,你觉得算就算呗。

    2)为什么要记录纯粹工作时间,很简单,因为纸和笔是不会撒谎的,会撒谎的是你。

    如果你真的认真仔细的做了记录,那么必然能够客观反映你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样当你用心调整时,必然会有所提高。

    3)在你一开始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仅仅做不到长时间的工作与学习,工作效率也堪忧,这时候,请一定不要逃避,更不要糊弄自己,随便把什么都记录了进去,恨不得把造人作业都当成健身运动算进去,这样不好。

    这样你就让记录日程表这件事,失掉了意义,我们的目的不是成绩单好看,而是切切实实地提升自己,既能增加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又能提升效率。

    5,

    前面提到的《奇特的一生》,就是描述了柳比歇夫的生平。

    柳比歇夫,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后面的几百字介绍,我用两个字来总结一下吧:

    碉堡,牛逼!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数十年如一日,柳比歇夫都是这样记录的。

    在我看来,柳比歇夫真正做到了长时间和高效率。

    关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比较枯燥,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推荐只读一下时间管理那部分就可以了,其它部分不是很有必要去读。

    6,

    有一句话说在前面,很多朋友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到某个文章,卧槽,牛逼,然后点一下收藏。

    然后,那个答案就永远地尘封在了收藏里,此生再没有被翻过牌子。

    然后一百年后,一个稚龄少年在一本笔记里,发现了太爷爷留下的的知乎账户,登上去以后,在收藏夹里看到这篇文章,发出了和太爷爷一样的惊叹:卧槽,牛逼!

    然后跑去给太爷爷烧了一柱香,表示感谢,此后逐渐成长为一代……

    咦……画风好像有所改变,让我强行拉回先!

    我希望,看了这个答案,如果感觉不错,那就马上去试一下,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这样才会有一寸一寸的提高。

    不是明天用,也不是后天用,是等一会儿看完了,马上用。

    你不要马上夸我,不能我说好就是好,首先你得用一下,用完以后,你就会发现——

    DUANG!!!

    是真的好用啊,然后你就不仅自己用,还会推荐给你的同学和亲人用了。

    关于精确记录为什么是第一要则,不再赘述,因为你不精确记录,这个事情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事实上,精确记录确实是非常难的,分两方面,主观和客观。

    客观呢,是你没条件及时记录,出门在外见客户啦,手头的活儿太忙啦,啦啦啦啦,等等等等。

    主观呢,是你发现自己一天啥都没干,又混过去了,不甘心,所以就更倾向于给自己填一些模棱两可的时间记录。

    冷叔,什么叫模棱两可的时间记录?

    这是个好问题,比如思考人生啊,做计划啊,寻找思路啊之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算,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

    我的建议是,实在不行,就随身一纸一笔,纸可以是便笺什么的,卫生纸也行,做了什么随手记一下,然后晚上整理,相信我,花不了五分钟。

    但你收获的,却是巨大!

    7,
    选适合自己的日程记录方式,而不要追求完美和完善。

    生活中,我见过的最可笑的一类人,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懒惰、无能、失败找借口,而自称完美主义。

    那个谁,我知道说到你痛点了,但你也不要点反对+没有帮助嘛,这样真的大丈夫么?

    你还点!!!

    就像健身一样,你一上来就要吃最好的蛋白粉啊,肌酸啊,谷氨酰胺啊,但其实你的锻炼强度呢,根本还用不着这些。

    因此找适合你的很重要,毕竟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内容不同,理想和目标也不同。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别忘了你的初衷!

    我们的初衷是,也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自我提升,更多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来充实自己,同时更好地提升效率,而不是为了账面上的好看,瞎涂些虚的时间和工作记录来哄骗自己,这个是没意义的。

    8,

    下面我拿自己的日程表举例,来作简要说明:

    最一开始,我的记录是这样的,推荐新手使用,优点是很直观,也不容易糊弄自己,他就像是你时间轴的坐标,很精准的让你看到你在某一时间做了些什么。

    缺点是记录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切记,不要记录吃喝拉撒这种流水帐的东西,没意义的。

    但是,在用这个记录了很短的时间后,我就发现了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去做了调整和改良。

    9,

    这是改良了两版的日程表,现在笔记软件这么多,随便哪个都可以做,就是用Word自带的功能做个表格也行啊,实在不行,买个三五块钱的笔记本也行啊。

    在这一版本里,我对原来的日程记录做了较大的调整,不细说了,如图。

    在此要强调一点,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这个表格和记录,比如你的工作是财务或者金融,那肯定不会是我这样的表格。

    重复一遍: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

    不仅仅做表格,恋爱婚姻亦如此。

    10,

    在使用了一年多以后,我对日程表又进行了改良,大家会发现,越来越简单了。

    我在奋斗一栏,会写当天做过的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或者矫情一点,就是梦想进度条,所以为梦想付诸的时间,都可以算进去。

    而备注一栏,则随便写写划划,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文字,随手摘进来,然后月底统一整理总结一次,按段子、名人名言、各门类知识等等,细分的整理一下,这些就是当月的收获。

    不要小看这些碎片的积累,等你积累的多了,就是一大笔财富。

    到了现在,日程表基本固定就是这样了,不过有一点,2015年后半年开始,我不记录睡眠时间了,因为已经养成固定习惯,每天就是7小时10分钟左右的睡眠,既然如此,再记录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每天多写了几个字,多看了两眼表。

    所以,不要纠结和拘泥于形式,要始终记得,所有的记录都是为了让你保持自律,而自律是为了让你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把时间安排得更好,更加的自由,不受拘束。

    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这些东西你是写给自己的,不要自己照镜子,都像在镜头面前一样搔首弄姿。

    知道你早晨起不来,别想了,戳进来吧:

    多巴胺管控

    就拿吸烟来说。为啥吸烟的总说能提高注意力呢?这是真的。人的积极心理就来自多巴胺增长。这就跟驴脑袋前面挂个胡萝卜一样,人有没有激情,有没有动力,能不能专注的做一件事,全依赖于多巴胺奖励。大家都知道小白鼠的故事。一只可怜的小白鼠,被一个变态科学家开了脑,用电极不停的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只要小白鼠愿意拿自己脑袋撞墙,怪怪的科学家就会让它一直爽,直到它浪费完宝贵的一生。

    吸烟,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种多巴胺奖励都比较原始。比较现代的方法是刷朋友圈,刷淘宝。也就是说,刷任何没有用的东西都很爽,只有干正经事提不起劲来。可干正经事为啥不快乐呢。因为多巴胺奖励机制在聊骚你,玩弄你,让你以为电自己脑袋才会快乐,平静,能继续做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戒掉这些东西,让大脑回归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才能解脱出来,在人生里好好牛逼一番。

    (此图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喜欢刷朋友刷淘宝,和吸烟一样,都是无间歇多巴胺陷阱)

    十八岁以后才是人翻身的时候。之前人没有自控力,而现在,你可以短时间内变成学霸,工作狂魔,海贼王。当多巴胺达到正常水平后,你会每天认真学习,而且感到充满力量。这不是梦!除少数人外,人的多巴胺奖励机制短期诱惑远远强于长期,而学习就是种长期奖励。一旦你有了自控力,就可以选择长期多巴胺奖励模式,也就是说,你成了一个为远大目标而奋斗的人。所以学霸不是比你更有上进心,是因为这些人自带超能力,更喜欢长期多巴胺奖励。

    那么戒掉臭毛病,从多巴胺陷阱里逃出来难吗?NO。完全没有任何难度。就连顽疾烟瘾,也只有两周的戒断期。而那些戒不掉的人,都因有认知偏见。你需要知道的是,当你走出短期多巴胺陷阱之后,采用了长期多巴胺策略。你会充满激情,你会更快乐。那种停止刷朋友圈就会浑身瘙痒的状况也会消失。你难受不是因为你需要刷朋友圈,而事实上,你不去刷才会感到自由自在。那种一会不刷就难受的感觉,正是多巴胺在玩你,把你往废物的道路上推。至于它为什么这么坏,我不知道,大概是跟大家一样闲得无聊吧。

    建立外部大脑(知识管理)

    一.重点笔记

    我用的是OneNote,配合斯巴达浏览器(可以直接在网页上书写,标注),当然用别的也一样,方便顺手就好,毕竟不是个讨论工具的帖子,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查查,免得有广告嫌疑。
    如何充分利用 OneNote,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和潜力?

    我自己的理念是不用纸质,因为无论检索,整理,修改,分享都是非常麻烦的,最重要的是我在做笔记时会从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贴上去,有助于加深认识。我个人不欣赏花里胡哨的东西,笔记是以实用为基础的,搞那些没有用的耽误时间。网络的好处别的不提了,就一个云同步就够屌了。

    及时:能当场做的就别拖,不要想着我回头再做。你一回头千年已过。

    抄好学生的:一定要记住啊。这是升级王道,抱大腿,上高分啊。

    格式:如果你想到长期保持笔记效率,可以自己编一套格式。我的是:“标题,简要,重点,个人思考,相关内容截图,相关网页链接,难点,个人疑问,总结。”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处理疑难:有些一时不能消化的知识我会用思维导图慢慢梳理,然后放到对应的笔记里。这是做笔记的重点,你得知道你在记什么吧?
    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软件xmind和mindmanager哪个更好啊? (我自己用的是xmind,比较简单上手,搞学术的人推荐TheBrain,另外流程图什么的,亿图也不错)

    连续性:当晚记的笔记,我都会第二天学习之前再快速看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是这个意思。连续性还有一个含义,当你学完一门课,或者读完一本书,你要写一个整体的笔记。

    修剪:当所有笔记记完以后,要从新审视一边,发现没有用的,错误的,都要处理掉。修建笔记,同时也是修建自己的大脑。

    分享:假如有时间的话可以上知乎让大家看看写的怎么样。这种事问朋友没用,他们只会好好好,今天你请客?

    二.资料库

    在一个信息时代,筛选信息就是最大的美德。资料库的意义不光是信息的重组,更是增加一个外部的大脑。人的大脑帮助你吸收信息,筛选信息,而外部大脑也是干这个的,尽管功能上不可能有大脑那么牛逼,但是你能记住多少?但它能全记住。而且至少做到了分类,整合,检索,甚至更多。假如某天你想写篇文章,涉及的素材都可以在自己的资料库里找到,省的再去垃圾信心里拣宝。

    (筛选信息的方法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网上自己找一下。例如在知乎关注牛逼的人,就是很好的过滤信息方法,总而言之,多看看别人的方法,然后建立自己的方案)

    为知可以无限子目录,所以我用来存放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拿历史来说,战争的子目录分为各国战争史,各时期兵器武器,战术,产生的影响,供给,产生的因素,它们每个下面都还有子目录。像战争类型,级别,年代,我都是用标签处理。不过这事不用死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方法。而大象我都是用来存放一些不需要过度延伸的资料和信息,比如1024网址啥的。

    为知笔记(Wiznote)有什么使用心得或技巧?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大忌:不要过度迷恋软件技巧,别本末倒置了。

    好处:一旦养成习惯能长期的提高效率。不要觉得麻烦,没完没了重新筛选信息才是真的低效。而且还很低能。拿去河边打水和自来水说,也许建设管道初期看起来比打水麻烦的多,但是一旦建成,什么差距就不用说。我想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掌握进步技巧

    一.分工
    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分工制,也就是说每个人只做一个专业,只问一个细节。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熟能生巧。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把一个类型的问题集中处理。不要今天学性技巧,明天学女性心理,后天又开始捉摸如何靠一张电影票哄对方上床。融会贯通的最快方法就是集中一点学习,我在知乎搜帖子,每天只搜一个类型。

    二.解答

    我来知乎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此,人可以通过完整的叙述来快速建立思想模型。完整的叙述和解答,有助于大脑去系统的梳理头脑中的想法和问题。所谓多动脑子,就是指一个人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而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你不但要梳理知识,整合自己的思想,还需要去查询调动资料。回答问题的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这项任务。系统性思维需要依靠外界的目标来调动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放松时更容易获取灵感,因为大脑的意识在四处飘。

    三.学习间隔控制
    有一种论调称,人要达到注意力高峰需要25分钟。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至少十分钟。番茄的方法大概是25分钟休息一次,然后奖励什么的,利用多巴胺缓解工作疲劳。我个人并不赞同学习时用这种方法,一般工作都是重复性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番茄更适合工作而非学习。人集中注意力需要些时间酝酿,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事。根据个人情况,学习时长应该在35-75分钟之间,成年人的注意力一般来讲最高也就五十分钟。过了这个时间点,应该缓解下疲劳,消化知识。这就是不去刷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一旦注意力转移,想再回来又需要一个过程。

    四.掌握关键知识
    当然这里不可能指所有专业或课程。有一些还是可以的。比如语言。像我们自己的汉语来说,日常用字少的可怜,书面的大概3000左右,口头的顶破天500.识字当然越多越好,但真正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时这些日常用语。学会了它们,能让你与人交流,加快学习进度。也就是说,你可以很快的进入到实践阶段。再拿格斗来说,最常用的动作不过十几个,一开始不要整那些花里胡哨没有用的,你只需要学会基础的东西,迅速进入实战阶段,自然而然就能知道自己哪里需要进步。

    五.重复
    我有个手残的朋友,小时候一起学过钢琴,然而现在6的不行,主要原因是他比较执着。当时班里不到十个人,这个人是弹的最差的。我们班后面是一中的操场,我们经常在那里侮辱他,因为旁边都是浪浪的大姐姐,我们出于正常的情感需要,自然就会找他麻烦。可现在,我已经不会弹了,班里的其他同学,比如老师的儿子,也弹的不咋地。这小子年复一年的练,别人练十遍,他就练一百遍,简直丧心病狂,是那种最讨厌的朋友。如果你有志在一个专业里走到巅峰,重复是唯一的方法。不要想着旁门左道,通过重复的基础练习,才是技艺飞升的法宝。

    注意:
    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来不停的矫正自己,学习也需要通过反馈的途径来达到最优的水平。学习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拿出来和人讨论。认识几个爱讨论的学习疯子当然更好,不行就通过网络来交流。当然要找对网站,不懂行的人能让你精神错乱。找到专业的网站效果就非同凡响了,要知道中国网民什么特征啊,就是挑你毛病啊,而专业的人能把你往死里揍。不过你不要畏惧错误,担心嘲笑什么的。把自己锁起来瞎鸡巴想才是最可笑的。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为什么牛啊,当街撕逼。

    保持稳定增长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我初恋告诉我的。那一年我是个很急躁的人,很多事做不好。我和她躺着,搞一种叫做合体的游戏,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成功的方法。小黑屋,高床上,我火急火燎,随时都有暴毙的危险,眼看自己马上就快不行的时候,我大喊一声咋办?她轻轻闭上眼,温柔的说道:”循序渐进”。这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按照这个规则,当晚我爽到天上去了,所以至今我依然遵循这种规律。

    一个人要把事情干的漂亮,就要找准节奏。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对外部难度的了解,二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就拿端啤酒比赛来说,你首先得知道这事具有什么难度,啤酒有多容易洒出来,还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知道你能以什么样的速度完成这个任务。学习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循序渐进能让你处于稳定态,啤酒洒了要输,过于亢奋或者怠惰一样的结果。很多人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另一个意思是想要不劳而获。

    循序渐进说出来复杂,其实大脑很容易在理性的状态下完成这项工作。只要你知道它的原则,切勿抱不切实际的幻想,百分之百决心去学习,愿意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实在不行,模仿吧。看看别人学习好的是怎么个学习节奏,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捷径,实际上就算你自己苦心研究,终究还是会发现,你的方法和成功者的差不多。

    二.不打破习惯

    一个人养成习惯要一个星期,而打破习惯只需要三天,意志薄弱的只需要一天。再次建立又要重新痛苦一遍,来回来的折腾难免丧失信心,前功尽弃。因此遵守习惯是学习中必须遵守的法则。

    学习的过程是有陷阱的,在获得突破的前夕,人会处在一个心理低谷。恐慌,害怕,失去战斗力,放弃治疗,看不到希望在那里。这不是你脆弱,也不是学习真的有什么困难,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很多人都是死在成功的前夜,仅仅是因为害怕成功。我在这里不是熬鸡汤,你想想人类哪次社会即将进步时,不造成群体对未来的恐慌。人类的潜意识里害怕自己失去掌控现有生活的能力,这在社会中是好事,一个很好的机制,但作为个人来说,是你的绊脚石。

    容易打破习惯还有些主观因素。比如较高的刺激,巴胺大量分泌,以至于你受不了。我建议广大年轻人在真正想安心学习之前把该玩的都玩了,玩到想吐,玩到不想玩了再来学习。不然很容易受到干扰,你也别骗自己什么一定行,你行就不会受这样的诱惑了,没见过世面就去见见,想骂的人指着鼻子去骂。别把扰人思绪的东西带到学习里。

    最佳身体状态

    人为什么需要睡觉?人睡觉的时候身体都在做什么?

    一.睡眠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某些大神每天只睡六小时,有的更夸张,说某成功人士只要四小时。这种宣传实际上就是资本家哄你多干活,洗白自己。资本社会中,上层阶级集体达成了这种共识。深的就不谈了,举个例子来说。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无论穷人家的孩子买了什么,我们都会集体露出鄙视的神情,让这些人不爽。这就是闷坏,我所说的世界的恶意。虽然从没商量过,但在社会中上层阶级慢慢的找到了控制它人的方法,从此让你没了自由的语境,让你闭嘴。你不能和他们一样滚雪球,仅仅因为你是个正常人,需要睡八个小时。是不是无言以对。

    睡眠是一件你值得尊敬的事情,你可以靠充足的睡眠满状态复活。在过去这是人们最尊重的事情,大家劳累了一天,睡个好觉,第二天奇迹发生了,你再次精力充沛。而当今社会,人们开始不尊重它了,少睡,不睡,能干点什么就绝不闭眼。有的是因为中了多巴胺的诡计,没完没了的刷朋友圈,你的时间成了资本家的资本,而资本家在睡大觉。另外还有人觉得这是节约时间,实际上这浪费时间,会让你作息紊乱,出现时间上的恶性循环,做什么事都很低效,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睡觉是人生第一大事,无论是学习工作,每个人第一重视的就应该是睡眠。你必须觉悟到睡眠的重要,才能意识到睡前要把该做的都做了。

    1.睡觉前时间用于学习,可提高学习记忆。《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一篇研究,在学习后睡眠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联结的形成,促进神经元中新树突棘的成长。
    (注:树突棘是神经元树突上伸出的棘状突起,是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结的主要部位。树突棘的生长和变化与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

    2.除非个别人的身体差异,或者岁数太大。普通人至少应该睡眠八个小时,当然超过九个小时也不好。

    3.晚上八点以后就可以进入微光状态,睡前一定要关灯。夜晚光照不利于褪黑素的分泌,也会导致海马体异常。褪黑素是保证睡眠质量的,而海马体的异常会破坏内稳态,容易导致抑郁。与之相反的是白天要见光,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困倦。良好作息的条件就是白天见光,晚上无光。

    4.买个耳塞子和眼罩,防骚扰。

    5.睡觉可以放一些白噪音,和数羊的功能类似,起到了防干扰的作用。
    白噪音抵消外界噪音的原理是什么?

    6.收拾好自己的床。睡眠是人生第一大事,这点投资你必须有啊。

    7.午休。反正我是中午30-45分钟,不然下午睁不开眼。这个因人而异吧。
    午睡多久比较合适?

    二.保持创造力

    人在高度自律中会影响创造力,这事一点都不假(有一个研究证实过,找不到链接了,抱歉啊)。所谓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充满活力。有的人读一辈子书连个话都说不清楚,不是读书读傻了,傻子见了大姑娘都知道去扒裤子。这样的状况就是大脑失去了活力,灵魂穿上了束身衣。一个人总是处在高度自律中难免思维僵硬,解决的办法就是给它建立一个出口,利用周末时间放松。

    周末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不知道多少先辈为了争取这点自由而死去。人应当把周末留给自己,这当然就要求你周末前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周末大家可以出去做你平时自律下不会去做的事情。当然别太过火啊,例如穷学生,平时节俭,努力上进,这天可以去做做按摩,推个便宜的油,干点不那么上进的事情。身体的舒适可以让大脑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利于天马行空。我说了别太过火,看自己经济条件,别一点逼钱往死里作。

    精神的放松更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以完全抛掉自己的身份,环境。平时的路线就不要走了,画出来,去别的地方。平时的思维,世界观,写下来,就不这么做。恐高症的去坐坐过山车,平时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去做一做。走路上拍陌生女人的屁股,说声认错人了,不行撒腿就跑。不过还是那句话,不能过火,除非哪天你从短暂的学习阶段中解脱出来,有那么几个月的喘息调整时间,否则像作息时间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打破。
    (我个人的放松方法就不说了,涉及隐私,随便说个吧,周末我会选一件我非常讨厌的事情去做)

    结语:

    以上方案和策略,已经是我认为最为轻松,最有效的方法了,从进入学习状态,到提高学习效率,再到进阶的技巧,最后是如何保障这些。希望真正能帮助到大家。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尤其是当今社会,不往前走很快就会被抛弃掉。我反感这种社会,相信很多人也都一样,但是毫无卵用,现阶段无解。鞑靼人的荒漠里有几句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小的时候人总想去干一番大事业,于是某天你上了路,跟着别人一起奔跑,你跑的越来越久,可终究没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而你猛然回头才发现,回去的大门突然关上,只好继续跟着前面的人继续往前跑,看看他们是否发现了什么,然而,并不会有。“

    这些话说起来血淋淋,但也现实无比。过去的日子你回不去了,青春年少一去不复返,无尽的奔跑只为了能看到和你一起奔跑的人,以为他们在前方会发现什么,而且谁又敢将自己置身荒野呢,毕竟,前面有人跑,或许有希望。

    人的这一生,痛苦多于快乐,也许正如书中所形容的那样,总的来说,不算精彩。但我并不打算为此放弃努力。原因不值一提,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只为换来爱人的一次欢笑。或许这也就是大家鄙视的英雄主义吧。不管怎么说,大家加油,不要放弃,像我这种骨子里叛逆的大反派,浪荡不羁的社会渣渣都能努力,热爱美好生活的你们,怎么可能做不到呢。

  10. 吸吸君说道: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真的是相逢恨晚啊!我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以前并不会读书,昨晚用书上讲的方法读了一下关于采购管理绩效评价的教科书,才发现我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读书效率和速度简直一日千里啊。

    (更新:有人问我能快多少。就我个人而言,同一类型的书,我以前看一遍,可以吸收约55%,同时还容易看了后面忘前面。现在同样的时间我可以看两遍,第一遍耗时为原来的60%,吸收70%,第二遍可以吸收到85%以上,而不容易忘,更容易和其他模板连接起来。这几个数值只是根据我个人情况凭感觉估算,没有通过科学计算和测量,仅供参考。)

    ——————————————

    大纲:
    1,本书主旨:解决读书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2,整体阅读:学会构建大纲与提问
    3,细节理解:抓取关键字,主旨,与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4,消化内化:学会消化输出,评价一本书,找到这本书在你的知识体系里的位置
    5,关于本答案的局限性

    温馨提示:最重要章节为第2-3节。
    ——————————————
    1,本书主旨:解决读书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1-1 遇到的问题
    我不赞同,有些人说你读书读不进去是因为你太注重结果,你没有享受过程你太功利。我看心理学书籍,看文学小说诗歌,也许是为了精神享受。但是我看教科书,我就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啊。

    问题就在于,我们在看自己不是真心喜欢的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走神,分心,感觉枯燥烦闷,看不进,理解不了。一页看好久也不知道它讲什么。

    1-2 读书的目的不同
    首先呢,我们看书一般有两种目的:
    ①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这种其实不需要怎么动脑,几乎不用动用到多少理解力;比如看新闻,看鸡汤,看时装杂志等等;
    ②另一种,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说需要和作者深入沟通对话,增强自己的理解力。

    要知道理解力,自控力这些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才会越来越强大。当然这个比喻也不是太恰当,因为一般来说理解力不会倒退,但是自控力会。总之,当你遇到一本很难读的书的时候,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里面有许多障碍,难以理解的地方,需要你去跨越。跨越过去之后你的理解力,就升级了。

    1-3 阅读的不同层次

    所谓的“阅读强迫症”,就是很多人看什么书都好,都用一个速度去看,一字不漏地看。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们一定要养成的一个意识就是:要根据书本的类型和难度,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与方式。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小孩子阅读的阶段,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做外语的阅读理解,很多时候就是这个阶段的阅读。
    2,检视阅读:快速地浏览一本书,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应该用什么节奏去读,作者主要想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
    3,分析阅读:对于一本需用用到理解力的书,我们要知道怎么把它嚼碎了,再消化。
    4,主题阅读:这个不是读一本书的问题了,而是要读几本书了。这几个作者在这几本书,讨论了一个什么主题,他们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而这本书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你的阅读理解力,也就是分析阅读的能力。
    ——————————
    2,整体阅读:学会构建大纲与提问

    2-1 开始读之前
    这个点非常重要!我认为一个会提问的读者,才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在打算认真阅读一本书之前,先做一次检视阅读,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本书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理论型还是实用型?
    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作者主要想讲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呢?

    2-2 检视阅读
    那么检视阅读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呢?

    ① 书名与序言 ②目录 ③索引 ④出版者介绍 ⑤ 挑一个看起来像重点的章节略读一下
    ⑥随便读一两段,读读用词语法的感觉等等 ⑦后记

    关于这些点,我发现原来有些角度,有些细节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的,比如序言。虽然有些作者喜欢在序言里谢谢这个谢谢那个的,但是大部分优秀的作者是会在序言里面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的,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其实是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呢!

    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要是你以前没有关注的话,尝试去关注一下吧,会有不同的感受!

    补充(2015.10.21):有人评论说目录很重要。嗯,是的,其实这七个点里面,最最最重要的,往往是目录。因为目录之于一本书,相当于脊椎之于一个人。我之前特地提了序言是因为序言经常被忽视啦。

    2-3 构建知识框架
    其实对于我来说,作用最大的就是这部分了!

    关于阅读实用性书籍,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无疑问不读书。

    其实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定会不停地向自己提问,然后再去书中寻找答案。

    比如我阅读采购管理的绩效管理,关于这本书的知识框架,我会问自己哪些问题呢?

    概论导论:绩效管理这个模块在整个采购管理系统与流程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有哪些原因?可以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这里都糊涂,所以我觉得需要补充一些例子。所以拿写小说来举例,虽然我并不会写小说,但是我暂时想不到更适合的例子了,说错了你们别打我。不过可以在评论里温柔地告诉我,哈哈哈。
    类似问题:要写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题材是什么?家庭伦理,爱情,科幻? 为什么要写这个主题呢?想表达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思想?)

    绩效管理系统的结构:绩效管理这个整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是怎么排列又是怎么相互作用的?
    (类似问题:要安排哪些人物呢?这些人物是什么性格?他们之间关系是怎么样的?怎么用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呢?)

    方法论与优化:如何评价与优化绩效管理系统?在应用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类似问题:用什么创作方法写比较好呢?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

    关于本书的结构:编者是怎样安排这本书的知识的?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逻辑来安排?
    (类似问题:到底先写哪部分内容比较好呢?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如何呢?那种安排对会更有张力呢?)

    以上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下,我在尝试理解一本书的整体性的时候,会问自己什么问题。

    有人问,那到底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来提问呢?每种不同的类型书,有不同的模型。理工科的书,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是管理学基础的一般思路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执行一项项目或者任务的思路一般是:收集信息——拟定方案——评价方案——执行方案——监控与反馈、修正。或者在此模型上的延伸和变形。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同的科目可能有不同的基本思维方式,没法一概而论,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多读加思考,才能总结出规律。

    最最基本的就是: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重复,把内容层层分解下去。

    比如我打开第一章:关于这章的安排,我可以继续提问。
    编者在这张讲了哪几个方面?
    他想要回答什么问题?
    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第一章的内容,这逻辑是什么?

    这样做了之后,我无论阅读哪章,哪段,我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读什么,我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部分处于整体系统的哪个位置?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有成就感,我清楚地知道我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就像玩游戏一样,我做好了一个任务,就可以领取下一个任务了。我的奖励,就是我获得的知识。

    这是长时间高效学习关键所在,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像一个即时反馈系统一样。就像你玩游戏,一个一个地做任务一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有人说我离题…其实我在这里有点过题…)

    2-4 检视阅读不求甚解(2015.10.23 更新)
    这篇答案我用心修改过好多次,所有评论也看了。发现有许多人多看不懂…囧rz…

    这让我想起书里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之前没有讲,那就是:

    做检视阅读的时候,遇到一本比较难的书(仅限实用类),看到自己不懂的词和细节,你没有必要去抠。不求甚解地读一篇,绝对要比你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收获大很多!!

    这句话,我真的想把字号放大到32去…

    其实你不能完全读懂没关系,我读这本书我也没有百分百读懂,但是我抓住了我可以抓住的部分,我就是进步了,有收获了。

    而且,不仅是大学里的教科书,很多书都是,相信我,看第二遍比看第一遍的时候,要容易理解很多很多。别以为到了大学就不用复习了喂。

    3,细节理解:抓取关键字,主旨,与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上面我们已经搭好了骨架,接下来让这个骨架有血有肉,来理解细节吧!(转折句)

    3-1 了解关键词和基本概念
    打开一本新的教科书的时候,里面好多词,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很可能是因为它就是这本书的专业术语。

    相信很多同学,都做过“名词解析”这种题型吧。要我说,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就算老师不考,我们也要学会自己考自己。

    比如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懂这个专有名词的意思,我就不需要用冒号后面那一长串句子来表达我的意思了。多么简洁高效啊。

    理解关键词和专有名词是提高理解力,高效沟通的基础。

    3-2 找到作者的主旨

    一般来说在一个章节,作者会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述。一般我们要说明一个问题的过程是这样的:
    前提和假设——提出观点(论点)—— 原因(论据)—— 组织说明 (论述)

    你要找到这些部分,并且把它理清楚,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了解作者如何论述一个问题,按照什么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有归纳法演绎法之类的。这里不展开了。

    我在读一个章节的时候,我先了解这个章节处于系统的哪个位置,然后我再开始看看这个章节里面,有哪些重要概念或者专业术语需要我特别关注的。最后,我才开始看作者是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的,如何论述,从哪些角度?

    4,消化内化:学会消化输出,评价一个本书,找到这本书在你的知识体系里的位置

    你看了一本书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输出,用自己的话,讲得出来的那部分才是你的东西。比如我这样,我写的时候,我是不会看书的,除非是要引用某句话。

    看完一本书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否知识不够,没讲清楚
    是否他的知识是错误的
    分析是否不合逻辑
    分析和理由是否不完整

    在知乎上看其他答主写答案,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他的答案写得到底好不好。不好在哪里?

    当然,评价一个人的答案请理性评价。

    有时候我写东西,如果有人反对我,而我觉得他根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的话,我是不会回复的。因为如果都不理解我讲了什么,就开始反驳我,我没有与之争论的兴趣。

    还有那种情绪化的无脑喷,我也一律无视。不能摒弃情绪化的状态理性讨论,我也不争。

    还有一种人,反驳毫无逻辑,纯粹为了想争赢。这种我也不争,是是是,你都对,行了吧。这种人把语言当作战争武器,和他争没有任何收获。

    书中这样写到:
    (一个人)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5,关于本答案的局限性

    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不会去翻书,因为我不翻书我还记得的部分才是属于我的。我要完善读书笔记的话,得等我再看第二次的时候,我再来完善。

    所以我的理解可能,是有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有错误的。欢迎大家指正。

    而且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本来呢,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还要学会去评论一本书。然而因为我觉得我关于这个主题的阅读量还不够,还没有到能客观评价的时候。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买了这本书来详细读读吧。

    (更新:若一定要说有什么缺点,我觉得有两点,太啰嗦和对文学类书籍不太适用。)

    发现好多人不知道是哪本……看图…

    作者:莫提默.J.艾德琳 查尔斯.范多伦
    (太多人问了,我还是更新一下吧,其实你们上网一搜,排在第一的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吧。)

    ————————

    看到有些人说看不懂…

    实在不懂,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读书笔记,《影响力》中作者是用怎样的思路论述每个章节的。他的第二到第七章都是用的一个思路,一个结构来论述的。这本书的思路之清晰,简直就是典范啊。

    (2015.10.22更新:终于补好了…累死)

    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 吸吸君的回答

    ————————
    收藏是点赞数的三倍啊哭了…是不是一路看下来太累了,你们给忘了呀~~
    你们这样子不厚道。T-T

  11. 书香忆简说道:

    一、前期准备
    二、和拖延症宣战
    三、高效学习进行曲
    四、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建立统一资料库
    以下是正文。
    一、前期准备
    睡眠的重要性和如何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我们对睡眠的基本论调,悄悄地发生了改变,20世纪初期,爱迪生说过:睡眠是犯罪性的时间浪费,是原始人的遗物。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一次采访当中,也提到:懦夫才需要睡眠。
    当然,说起这些年代久远的话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在掉书袋。
    但你应该经常听过某某高管或者行业大佬,每天只睡3个小时,依旧可以神采飞扬,干劲十足。你的老板或者经理,应该也会向你灌输:优秀的人,大多只需要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下次当你听到这些看似为你前途着想,实则是为了剥夺你的睡眠时间,让你心甘情愿地为领导卖命的话时,不要当真,踏踏实实睡你的觉。
    那睡眠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睡眠可以清除掉你大脑清醒时产生的有毒物质,让你的大脑能够保持清醒活跃的状态;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头疼欲裂、心情抑郁、心脏类疾病、还会增加肥胖的几率;
    良好的睡眠,是记忆力和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你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将你学习和思考过的概念和想法进行整理,清除掉不重要的部分,同时增强你需要记住的部分,在睡梦当中,你的大脑会在神经中枢一次又一次地演练你清醒时努力思考的问题(如下图所示),这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由。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专门研究睡眠的神经学家Russell Foster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将你的卧室装扮地如天堂一般;
    卧室的光线要尽可能地保持黑暗,明亮的光线会提高警惕度,让人更加清醒(小tips:不要在睡觉之前,站在敞亮的洗手间刷牙,可以提前半小时刷牙)
    中午之后,尽量避免咖啡因地摄入;
    购买床上用品时,应该尽可能购买高质量的;
    睡前半小时,请远离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睡眠,可以观看以下纪录片或者TED演讲
    BBC:关于睡眠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事
    罗素・福斯特: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知乎上面也有很多关于改善睡眠质量的回答
    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 – 心理学
    有哪些可以帮助睡眠的日常物品? – 生活常识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 生活

    二、和拖延症宣战
    什么是拖延症?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需要现在要完成的事情,你却一拖再拖。
    为什么会拖延?

    这是大脑的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它会告诉你,你应该工作啦,你应该学习啦,你应该完成项目啦,等等。

    这是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在你要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会问问你,先把任务放在一边,刷刷知乎如何?
    在前额皮质和边缘系统的博弈当中,为什么大部分都是边缘系统取得胜利,从而让我们次次拖延呢?
    这是因为前额皮质虽然知道完成工作所能带来的长期收益(老板交代的工作、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健身读书等),但它非常容易疲倦,而边缘系统和大脑的奖励区域十分关联,它对可以让你产生即时快感的事物十分敏感(各种信息通知、游戏等),这也是你每次拖延的原因所在。
    如何战胜拖延症?
    利用帕金森法则来管理你的时间
    时间越多,你做一样事情就会倾向于慢慢完成。

    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只剩下最后5分钟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的原因。因为当你分配给某个任务的时间越多时,你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少。所以,知道你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吗?因为你给自己太多的时间,解决拖延症的好方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
    分解任务,减少心理负担
    这个方法要比帕金森法则来的实用,我们之所以每每拖延任务,例如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或者开始写一本书,抑或学习一门新语言,是因为这个任务包含了无数的小任务,无数的小任务压在你身上,给你带来了超载感,于是你就宁愿推迟,也不愿开始。
    何不现在就开始细分,而不是等帕金森法则发挥作用呢?
    以完成一份报告为例:
    想出5个创意,把它们写下来
    想出5个或者更多的创意,把它们写下来
    把这些创意收窄成3个
    为第一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为第二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为第三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寻找更多适当合适的创意思路
    在网上搜索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
    查阅第一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查阅第二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查阅第三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回顾所有已经记下的笔记
    构想报告大概的思路
    创建报告具体的轮廓
    开始写一段文字
    等等
    如果你真的按部就班的话,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对于一个人来说,想出5个ideas不是一件难事,收集一些资料和相关的学术文章更不是难事,只有把重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你才不会有那么大的精神超载感,也不会对一个任务一拖再拖。
    最能让你产生愉悦感的任务,优先完成
    当我们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愉悦感。每个人的触点不一样,有的人完成最困难的任务,满足感最为强烈;而有的人,需要循序渐进,从微小的成功获得鼓舞,从而一鼓作气,完成任务。
    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困难,或者最容易中,做出选择。
    三、高效学习进行曲
    杀掉通知,不要多线程完成任务
    各种通知信息绝对是注意力的头号杀手,在学习之前,最好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远离外物的干扰。
    一次学习过程,只完成一样任务,搞多线程、多任务的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
    将任务难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
    我们不能保持每时每刻都精力充沛,每个人每天的精力,都会起伏不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任务的难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
    比如我早上起来,精神状态最佳,那我要着手解决的,是最困难的学习任务,比如研究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或者朗读一篇经济学人文章等等,
    到上午10点多的时候,精神状态已经跌落到中等水平,这个时候,可以完成一些任务难度中等的任务,比如写论文的开题报告,看几页小说等等,
    到中午吃饭过后,精神状态跌到谷底,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刷知乎,查看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相关动态,看到好的文章,及时保存下来。
    当然,每个人的精力起伏区间不同,匹配时,要因人而异。
    将知识点可视化,卡片化
    知识都是有关联性,不是孤立,分化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这些关联的知识点,通过作图,或者卡通形象等形式加以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建立各个知识点联系的桥梁,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自己动手做出和下图类似的图表

    四、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建立统一资料库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大拓宽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降低了获取新鲜资讯的成本。很多人会通过长时间地阅读学习,也会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知乎、果壳、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存在着以下的弊端:
    「碎片」知识,会增加搜索成本,而且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产出;
    知乎、微信、微博这些平台虽然不乏优质干货,但说到底还是社交属性高于学习属性的平台,寄希望于这些平台进行「长时间」、「高效」、「碎片化学习」显然十分不靠谱。
    为解决以上两点问题,建议借助类似于有道云笔记这类知识管理软件。
    好处是:
    提供各种接口,方便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类,形成庞大的资料库。

    各个网络平台,我赋予不同的功能。知乎主要获取干货和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果壳主要获取科普知识;微信公众号主要聚焦于Excel和PPT。这样每个网路平台都有所分工,各有取舍。

    把从各个网络平台获取到的内容整合进有道云笔记这类知识管理软件里,在今后要用到的时候,可以减少来自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的社交干扰,更加沉浸地专注学习,其编辑功能还方便随手进行二度提炼。

    人在做,天在看,智能手机留隐患。
    微博一刷高数挂,卸掉陌陌保平安。
    诚心诚念超省电,抓紧下单学霸机。
    众生皆来上自习,知乎险恶磨时间。
    诺亚弟子说真相,教你脱险莫拒绝。

    小的北大攻读到博士,考入国家机关。可以说一路都是靠读书走来。
    一点方法,供君参考:就是把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做计划。
    而计划的方式比较特别,就是象我们国家以前搞计划经济一样搞资源配置。比如平常的日子,一般我计划每天使用3个小时,也就是这3个小时,我将是真正的全神贯注(见过我全神贯注的同学都会有些吃惊那种与世隔绝,专心于一两件手头事的状态)。但这3小时并不是连续而是累积,多数是每次1小时,也有正好无聊,又有条件做事,就先做半小时。事先是将当天的3小时配置到我的学习、工作的事情中去,比如今天给英语1小时,论文1个半小时等等。而配置时间的对象虽然是每天灵活决定的,但范围和重要程度是受整个阶段的大计划决定的。
    这种方法进行一段时间可以看出我在重要的目标上花了多少时间,可以结合效果随时调整。妙处在于因为这种配置计划在先(一般一天首先先计划下,也有休息日只计划半小时的,麻雀虽小也是肉,只要专心做事)所以那天总会留心安排好最佳时间做事,也能够放心开怀地娱乐以储备精力和情绪专心做事。
    我学业最紧张时每天也只用配置6个小时而已,其实做事主要是专心,不在于耗时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