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医网,未来上海互联界的擎天巨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文/歌应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也就有宗教门派。武林门派,弱肉强食,强者屹立不倒,弱者荡然无存。在群雄争霸而又纷乱的江湖里,想要一席立足之地尚且艰难,若想名扬天下,更可谓难上加难。

古往今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名流千古,败者湮没无闻。

春秋战国,秦王扫六合,统天下,称始皇帝,海内外无所不知,丹青留名。其他六雄只堪当绿叶,作为陪衬,被人遗忘,但在其时,他们同样也是精彩的存在。

当今互联网何尝不是?

北上广深杭,四大一线城市,外加后起之秀,网罗互联网公司尽在此,一网网尽了天下。

且说,昔年各地均有巨头企业,各领风骚,不料后来起承转合,兴衰交替。

帝都依旧被奉为互联网企业的圣地,百度、新浪、搜狐、360俱出于此,更有很多企业如春笋般崛起。老牌没落,新星升起,饮誉江湖数十年。现下,正是百度独占鳌头,引领帝都互联网企业。

魔都曾诞生了一家让当时众人认为,这就是以后中国互联网格局的企业。那曾想,十年间,巨头已逝,只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当时的盛大,盛极一时,他们最大的烦恼是要收购腾讯,还是要入股新浪?最终盛大入股了新浪,但在之后几年全部售出所持股票。

巨人网络也曾红极一时,如今也只有携程苦苦支撑着上海互联网的一片天。

上海互联网企业其实也不算少,除却被其他收购或合并的,尚有百姓网,沪江,2345,东方财富网,陆金所,小红书,驴妈妈等。有服务,有教育,有金融,有电商。

不过当下互联网格局已定,电商已只剩下残羹冷炙,在线教育还未突破桎梏,旅游、网络各大巨头均以抢得先机。

如果还有让人期待的行业,那就只在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现在如履薄冰,反倒是互联网医疗政府则大力支持,互联网巨头也尚未触及,这个亿万级别的市场,谁若能够问鼎夺魁,那么,谁将成为正真的巨擎。

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是,上海互联网医疗行业,毅然已经诞生了一家独角兽企业——

趣医网,这家于2014年5月成立的公司,在同年9月便获得软银中国资本、弘晖资本850万美元A轮融资。

其发布的“趣医院”移动应用,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实现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叫号查询、报告查询、医院导航等。且完成了全国首个医保脱卡直连手机移动支付的项目。

融资一年后,15年9月,趣医网便获得百度、软银中国资本、弘晖资本4000万美元B轮融资。

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融得如此多资本,且是顶级投资机构及互联网界三座大山之一的百度投资,其潜力、前景绝对不容小觑。

这样的企业在上海互联网江湖,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互联网医疗现在才刚刚起步,也有其他雄才在做这一行业,其未来发展仍旧不可知。乱世出英雄,互联网医疗行业将再现春秋战国盛况,不论其结果如何,过程一定非常精彩。

对于上海这个曾经的互联网领头城市来说,趣医网无疑是雪中送炭,这可能会让沉寂许久的上海互联网界焕发青春,形成一个生态。

趣医网(www.quyiyuan.com)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上海界的擎天巨柱。

(本文作者:歌应,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个人微信公众号:歌应(ID:higeying)。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Uber模式正在颠覆生物科研领域,小型团队也能创建医药公司?说道:

    在这个不缺乏创新和革命的时代,设想通过API(应用编程接口)调用来访问或修改生物学研究进程并非什么难事,因为这并非是异想天开的科幻小说。科学实验室API目前已经上线可用。大批“科学即服务”(Science-as-a-Service,SciAAs)公司开始涌现,旨在加速科学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的改进。

    对生物技术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像“23andMe”这样的新兴科技公司的出现表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DNA分析工具,在该领域创建其他新型公司,再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来创建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中的产品。

    再比如,合成生物学明星公司Zymergen也正致力于扩大科研范围,甚至开发了能够对微生物进行DNA操作的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反过来又能用于扩展化学领域中化合物合成。

    Zymergen实验室的自动化设备

    有充分的迹象表明,跨领域技术的融合正在将以往不可想象的场景逐一实现,科研界的下一场革命也正在势不可挡的推进。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Transcriptic、Science Exchange、Agave等“科学即服务”类公司在近几年陆续出现,皆在降低科学实验的门槛。

    正如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通过其应用编程接口(API),及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开放其附加基础架构从而托管全球数十万开发商的代码,现代科研配备正也是如此:计算机运算能力、甚至整个实验室的实验方案都可以向远程团队开放。

    简而言之,“科学即服务”就是致力于将昂贵且繁重的实验工作进行外包,让科研人员既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不影响科学研究的质量,从而最终降低生物技术创业公司的门槛。同时,也通过将科学实验变得高效以及可程式化,让所有有需求并且有想法、但却苦于没资源的研究者都能够从中受益。

    在很大程度上,目前的“科学即服务”都是由用户发出请求,经过云端的处理,在向用户下发结果。但其最大的亮点是,“云端处理”是真实发生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实验。大致步骤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DT君将介绍在此领域有一定代表性的两家机构:Transcriptic和Science Exchange。

    颇受资本推崇的Transcriptic公司

    目前,最能体现“科学即服务”精神的当属Transcriptic公司的云实验室。通过提供最尖端的按需、API驱动、以及机器人操作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基础设施,这家公司致力于提供给用户一个能够自动地、远程地管理的、完全成熟的生物技术实验室。

    11月,Transcriptic宣布获得1,340万美元A轮投资。领投方是Data Collective,跟投方是Digital Science和药明康德(WuXi AppTec)。原有投资者如AME Cloud Ventures也在此轮融资中进行了跟投。

    归根结底,Transcriptic公司试图解决的问题在于:实验室工作乏味、昂贵并且容易出错,许多研究实验室实际上选择外包或与其他更著名的研究机构合作,以获得所需的设备。这种来回倒腾的方式很可能导致获得结果严重延迟,并且这种方式也十分昂贵。在涉及合作的情况下,还必须设计串联实验,这意味着必须改变实验的性质以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

    Transcriptic公司的内部工作单元

    该公司声明称,新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的产品、团队以及扩张计划”。Transcriptic公司还表示,其提供的科学服务目前已有个别研究人员、机构以及更大型制药组织使用。

    公司首席执行官麦克斯·霍达克(Max Hodak)表示:“自2012年创立Transcriptic以来,我们看到了整个行业对实验室工作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服务平台已经使研究人员从长时、艰苦、易出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最值得花费时间的地方。我们的目标是让生命科学研究更便宜、更快速、更易获取,而现在的投资将推动我们进一步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

    “用户只需惬意的操作浏览器,全自动化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便唾手可得。”
    ——Transcriptic.com

    对Transcriptic而言,“科学即服务”过程并不是租用实验室来代替用户进行繁复的实验工作,因为移液、传输这种繁杂的工作都是自动化的,并且机器臂操作十分出色,基本不需人为干预。客户通过用户界面或API调用提交工作订单,并在实验的每个步骤接收实验数据反馈。

    Transcriptic工作单元内的机械臂

    Transcriptic云实验室的目标是改变现有的科学研究方式,同时大大抵消不断增加的临床试验成本、自动化繁琐的实验室工作,并通过并行的开展实验加速研究进程。而其基本理念则是:很多生物学实验其实都是利用类似的基本操作,只是实验材料不同、或者按不同的次序进行。典型的实验操作包括离心、平板读数以及其他一些可以按顺序处理和完全自动化的操作。

    Transcriptic云实验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开创了生命科学创业的新时代:受资金困扰的小型团队有可能通过笔记本电脑创建和管理一个盈利的制药公司,这就像当今的互联网创业一样。

    目前,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伯克利大学(Berkeley University)、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大学(UC Davis University)以及DeskGen(一个新成立的基因编辑公司)已经开始使用Transcriptic公司的服务。

    目前,云实验室提供常见的服务项目,如用于动物样品基因分型的PCR技术、DNA / RNA合成以及蛋白质提取等。此外,更复杂或需要定制的实验最好还是委托给CRO机构,但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的实验都将能通过云实验室完成。

    这种方式甚至可能会改变科学家规划实验的方式。使用人工操作的科学实验,每一步额外的操作都会引发指数增长的成本,并增加人为错误及偏差的可能性。像Transcriptic这样的云实验室API从这些人工劣势中解放研究人员,同时还保证更多的实验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颖的方法还提供了高效低成本重复科学实验的可能性,可重复性是生物技术领域中令人头疼的问题。此外,云实验室还能大幅缩短新药物投入市场的时间及成本。由于能够监测实验的每个部分,Transcriptic可以让科学家重新进行过去的实验并调整实验参数,轻松验证可能存在疑问的实验。

    科学界的Uber:Science Exchange

    科学实验通常是时间和劳动密集型工作,并且所需的设备和专业知识及其难得。研究人员通常将这些工作的基础部分外包给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s),如大学或商业实验室等,目的在于腾出时间和精力,从而专注于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此外,外包科学实验能够使拥有科研资源,但却未充分利用的机构,能通过开展其他研究者的实验实现物尽其用。

    与CRO机构的合作涉及到撰写实验方案并将其发送到相应科研设备进行实验,其中实验方案需要详述织成整个实验的实验材料、过程以及测量手段等。 CRO业务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2015年已达250亿美元。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相应地有专业化CRO业务,如生物测定以及临床研究等。

    事实上,寻找合适的外包CRO机构非常具有挑战性,而这正是Science Exhange的可用武之地。

    Science Exchange是一个为科学实验建立的外包平台,换句话说,就是“科学界的Uber”。大学机构——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以及一些私立实验室,通过网站提供科学实验服务,研究人员选择并预定其科研设备开展实验。生物制药公司如美国健赞公司(Genzyme)就利用 Science Exchange外包其部分研究工作。

    实际上,就像在Freelancer网站寻找网站开发人员或者平面设计人员一样,Science Exchange网站的服务提供商在其档案里罗列了其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和RNA测序等。

    当客户在Science Exchange中发布新的实验请求时,相关的CRO机构可以进行投标。Science Exchange通过其网站负责合同细节以及付款事项。Science Exchange的每个服务供应商都会经过工作人员的事先审批,并评有信誉分数。

    总之,无论是Transcriptic和Science Exchange,还是陆续正在崛起的类似机构和公司,这种科研领域新形态服务的出现再次证明了,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DT君将对这一话题持续关注,陆续将会有好文发表。

  2. 2016年BAT如何参与未来医疗:百度建大脑、阿里搭平台、腾讯重连接说道: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投融资事件尘埃落地。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三驾马车,百度、阿里和腾讯也完成了自己在医疗方面的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不但需要创新技术的引领,也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的开拓。BAT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导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更多的是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上的投资布局。过去五年,三家巨头共投资了30多家已上市企业和几百家未上市公司,特别是诸多一级市场上的独角兽企业的背后,80%都会有BAT的身影。

    中国医疗的互联网改造在持续进行中,或许,他们能够在解决“看病难”的世界性难题中实现创新技术的介入。动脉网(微信:vcbeat)总结了2016年BAT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大事件和投资布局,希望能够从中窥得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脉络。

    腾讯市值超过阿里,百度垫底

    百度于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阿里巴巴于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腾讯于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随着腾讯公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后,腾讯股价大涨,超过阿里巴巴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截止至2017年1月2日,腾讯市值达到2317亿美金,阿里巴巴2259亿美金紧随其后,百度为577亿美金垫底。

    百度建医疗大脑

    2016年10月,“百度医疗大脑”在北京发布,“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百度医疗大脑”模拟医生问诊流程,与用户多轮交流,依据用户的症状,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验证,给出最终建议。在过程中可以收集、汇总、分类、整理病人的症状描述,提醒医生更多的可能性,辅助基层医生完成问诊。

    在百度医疗大脑和百度开放云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行业相结合,通过更加丰富的数据建立精准的用户健康画像,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医疗匹配服务,推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革命性提升。

    百度最初的医疗布局,主要是提供医疗相关信息的搜索,到联手知名医院和第三方推出挂号预约服务。但是在2015年的“莆田系”和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中,百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中。上半年,百度医疗是在网民的口水中度过的。百度在国家网信办要求下进行整改,对2518家医疗机构、1.26亿条医疗信息进行了下线处理。后来,在9月初的B20峰会上,李彦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过去这几个月因为医疗的事件,我们其实一个季度砍掉了20个亿的收入。”

    下半年,百度推出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百度医疗大脑,并表示将向谷歌、IBM等同类产品看齐。在11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进一步解释了人工智能对医疗的变革。他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疗上的发展分为四个层次:医疗O2O智能分诊,人工智能参与的智能问诊,基因分析和精准医疗,基于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他认为,从分诊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奇点已经临近。在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更多开始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想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

    阿里健康搭建平台

    前面我们所统计的市值,是阿里巴巴公司,而现在,有关健康领域的投资和布局,都是由旗下阿里健康完成。阿里健康在港交所的前身是中信21世纪,2014年1月23日,中信21世纪向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配发44亿股,阿里巴巴由此成为公司大股东。同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实际是看中了后者在医药行业中的积累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中信21世纪也是国内首个第三方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平台95095的间接控制者。

    搭建平台化的医药电商

    2016年4月,阿里健康发布公告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天猫签订了为期三年的服务协议,阿里健康向天猫提供包括天猫医药保健电商业务招商、客服、运营等在内的外包及增值服务,天猫则向阿里健康支付服务费用。

    但是在8月,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被叫停。7月29日,天猫医药馆向平台商家发布通知,将于8月1日起停止药品在线交易功能。事实上,在此次政策推出之前,已有不少相关的企业相继从B2C模式转向O2O模式。如阿里健康在5月份就开始进行布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 ,与数百家线下连锁药店开展合作,已覆盖全国数百个城市的几万间药房门店。不过,有分析认为,善于搭建平台,向平台商家提供技术支持,收取佣金是阿里善用的服务方式,从目前来看,阿里健康的路径也可能如此。

    8月16日,阿里健康宣布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获得了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开始着力发展自主经营的非处方药在线零售业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阿里健康自营的“良心大药房”正式上线并入驻天猫,算是“接棒”了天猫的药品第三方平台。阿里健康一直努力通过“平台化”方式建立包括商家、服务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态系统,来更好地实现服务商家和消费者的目标。阿里健康董事康凯曾表示,阿里健康还是会尽可能走平台化之路。

    阿里自建追溯平台

    通过收购中信21世纪获得的重磅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于2016年2月被国家食药监总局暂停。而当时,电子监管网的运维是阿里健康收入的几乎全部来源。2016年11月阿里健康公布了截止9月30日止的半年报,报告显示当期营收5502万,较去年同期1719万上涨220%,除税前亏损1.04亿,较去年同期1.03微涨。细分到具体业务板块,电子监管网是其主要业务来源,当期营收4898.3万元,占到总收入的89%,向天猫主体提供的外包及增值服务营收307万、B2C医药业务138万,电子监管网在其业务板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电子监管业务暂停三个月后,阿里健康重新推出第三方药品信息追溯平台“码上放心”,6月13日上线的平台兼容了原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面向品牌商、经销商、各级政府与消费者。新平台同时为原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上的医疗机构和药品企业免费提供入驻新平台的服务。此外,在未来三年内,阿里健康免去向入驻企业收取发码、流向查询等基础追溯服务的费用,仅会收取数据存储、接口调用等技术支撑费用。在半年报中,“码上放心”平台和自营“药房”刚运营不久,营业额还未能体现。在2016年年报发布后,才能看到这两项新业务的营收增长为阿里健康带来的收入。

    根据阿里健康方面公布的信息,“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完全兼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追溯标准,支持企业两网历史数据的无缝迁移。平台可为品牌商持续完善产品追溯体系,为经销商记录或标识其购进和销售的产品,为各级政府制定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规划提供专业咨询,并为公众提供永久免费的查询服务。

    目前入驻码上放心平台的已有两千余家企业。8月18日,盘龙云海与阿里健康签订协议,旗下“三七粉”入驻码上放心平台,用户使用阿里旗下购物、支付APP扫码可查看产品产地、销售、流向信息;9月26日,马应龙亦宣布入驻码上放心平台,旗下各类药品将打上追溯码,可验明产品真伪。

    阿里健康在食药监局暂停电子监管码的决定之后,快速建立起第三方产品溯源系统,实际上也承担了阿里健康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此前阿里健康内部人士曾向动脉网提及,阿里健康业务板块可分为医药电商、医疗网络、健康管理、产品溯源四个板块,如何形成联动,是阿里健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今看来,追溯体系或可成为黏合剂。

    打造“滋补中国”品牌

    10月9日, 阿里健康联合天猫医药发布“滋补中国”品牌,这是天猫医药纳入阿里健康生态后,针对中国滋补品行业转型升级所推出的首个品牌战略。“滋补中国”这一品牌计划,是与各地政府、品牌企业合作,为其推荐的高品质滋补品打上标签,让消费者在天猫医药平台上便于甄别选择。同时,还宣布建立“滋补中国追溯体系”,借助阿里健康“码上放心”平台,可以实现对相关滋补品“一品一码”的追溯,消费者使用手机淘宝、天猫、阿里健康APP扫码,就能看到滋补品的真伪信息

    为智能设备注入“智慧”

    10月19日,由阿里健康联合数十家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品牌共同推出的“智能关爱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阿里健康宣布联合阿里智能以及三诺、海尔医疗、掌上糖医、鱼跃、罗氏、拜安进、欧姆龙等近20家知名智能健康设备和服务厂商,为消费者带来包括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监测计、智能体脂秤等健康设备,涉及到的健康管理领域几乎覆盖到家庭的每个成员。

    “智能关爱计划”是指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技术,通过智能健康设备,将消费者检测的健康数据通过GPRS、蓝牙、Wi-Fi等上传平台,并根据数据自动形成健康趋势报告,同时介入后期持续的专业医疗健康管理服务。阿里健康通过智能检测设备+慢病或健康管理计划整套健康服务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其本人的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工具,并通过后台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及时干预,提高消费者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

    回顾阿里健康在2016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健康连接遭受电子监管码被暂停以及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暂停两大黑天鹅事件。但是阿里健康迅速组织自救,通过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和自建追溯平台重塑业务体系。对于阿里系企业擅长的“平台化”运作,阿里健康也不例外,通过搭建“销售(天猫医药馆、良心大药房)平台”、“品牌平台(滋补中国)”、“质量追溯平台(码上放心)”、“健康管理平台(智能关爱计划)”,阿里健康在2016年建立了一个基于药品销售系统、医疗服务的平台。

    腾讯强调连接

    百度擅长的是数据处理和搜索,所以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收集资讯,并用智能算法处理接受和反馈数据,和自身业务范围息息相关。阿里擅长的是交易模式和交易平台的搭建,所以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也大多和此相关。而腾讯擅长的是通信和社交,因此利用其在通信和社交软件方面的优势,建立病患与医生之间的连接,从流量入口切入医疗健康市场将是腾讯的进军策略。

    在今年的10月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会上,腾讯曾经详解了其互联网+医疗战略:致力医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能力建设;聚焦微信公众号、城市服务、微信支付等自有平台,推动移动医疗方案落地;通过投资合作、创新创业扶持,以及合作伙伴开放共赢三个维度,建设互联网+医疗生态。

    腾讯投资的医疗健康企业非常多,微医、丁香园、卓健和医联四个互联网医疗的明星企业都有腾讯投资。在腾讯的布局中,通过这几家企业连接医生、患者、医院形成自己的医疗版图。微医集团针对一些没有品牌有场地的线下医院,以加盟连锁的方式把这些医院纳入互联网医院运营,与微信、QQ打通,为医院和医生提供接口;卓健医疗则针对大中型医院进行互联网化的运营,提供运维、开发APP等服务;丁香园则主要做用药助手、社区诊所;投资医联,则在医生社区进行深入布局。

    腾讯产业基金2016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事件

    2016年,腾讯产业基金在医疗健康领域总共完成9笔投融资事件,陆续投资了医美O2O平台新氧、更美,大数据企业碳云智能、思派网络、Clear Labs等。腾讯互联网+合作事业部总经理陈广域曾表示:“医疗资源存在供需矛盾,医疗行业信息化存在参差不齐、数据分散问题,医疗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精准度低,这三点是目前行业痛点所在。腾讯希望聚焦自有的大数据能力、用户触达能力,以及互联网+资源整合能力,与合作伙伴一起建立高效的医疗分发平台。”

    用户使用QQ、微信、空间等腾讯的产品,每天有6千亿条信息在腾讯产品上发送,通过腾讯平台下发200亿条精准的互联网广告推荐,同时每天有10亿张以上的图片在腾讯平台上进行分享、传播、存储,这样的数据仅仅是腾讯自身的数据。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利用腾讯在社交平台上的技术能力与解决方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模式。

    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上完成认证的医院公众号接近2万个,近一亿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专业的医疗服务和资讯;国内超过1200家的三甲医院中,超过80%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60%开通了就诊服务;通过微信支付,全国数千家医院每天为接近50万患者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节约排队等候时间;腾讯在线挂号服务平台已覆盖了全国156个城市的1443家医院。

    腾讯除了投资布局医疗健康之外,在这个领域的自有品牌就是“腾爱医生”,并推出了智能医疗设备——糖大夫血糖仪。今年3月10日,腾讯联合9大医生集团同时入驻的腾爱医生正式上线,在连接一切的战略背景下,腾讯的互联网+医疗版图似乎正变得越发广阔。在腾讯的战略大环境下,动脉网曾针对腾讯的互联网医疗布局总结了以下三点:

    腾讯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医疗实体;
    腾讯正试图打通每一个医疗实体之间的沟通渠道;
    腾讯正试图成为连接每一个医疗实体的一级入口。

    在最近腾讯主办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腾讯副总裁丁珂就曾表示,“互联网+医疗”是为医者赋能,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建立“医患”信任感,并共建融合的医疗生态体系。因此,总结互联网+医疗的三大核心要素为:连接、信任和融合。而连接,就是腾讯最重视的事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