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潘石屹、冯仑、王功权 地产大佬在如何“+互联网”?

80年代下海潮让不少下海人尝到“改革红利”的美味,爆发了不少地产大佬。典型的就如华远的任志强,万通的王功权、冯仑,SOHO的潘石屹夫妇。他们在时代的需要下海,也在时代需要下不停的在转型,面对如今的互联网大潮,他们又是怎么样“+互联网”的呢?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任志强:有一个公益梦,退休后创立网络脱口秀《大炮有约》

任志强,有“任大炮”别称,地产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呼风唤雨于楼市,每每爆出“常人不敢语”。退休之后的“任大炮”显得更加逍遥自在,不仅花大量时间在做公益,为了公益也在不断的挣钱。不管是出卖色相卖起了任小米,还是举旗创立脱口秀节目《大炮有约》,退休后的他依然活跃于江湖。

不管是阿拉善还是任小米、读书会,任志强都在为了自己的公益梦不断突破自己。就如刚创立的“大炮有约”,任志强不仅亲自带上小鬼子“钢盔帽”站台,还特邀女神“柳岩”对话。当被人问起为何创立“大炮有约”时,任志强说“我缺钱,创业不就为挣钱嘛。我要做大量的公益不就得挣钱嘛,不挣钱拿什么捐给公益?”

任志强,一个成功的地产企业家,功成身退后几乎把时间都放在了公益上,这是如今时代的需要。

冯仑:淡出地产,关注科技科学,创立“未来论坛”

说起万通,不得不提“万通六君子”的美名,虽然如今只剩下冯仑在坚守万通,但是早年他们5人功成名就之后离开万通都各自转型在其他领域都有所成就。如今的冯仑更是慢慢的淡出地产界,目光转向了金融、投资、互联网。

冯仑联合很多投资人、科学家共同发起关注“未来论坛”,一个承载人类科技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一个连接前沿科技,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冯仑说:“中国的企业家不仅能把”第一个孩子“生下来让他会跑,”第二个孩子“让他会说话,更希望这”第三胎“比前两个”“孩子”更加光荣和有成就。接下来我们要”生第三个孩子”未来论坛,要创造未来。所以这一批企业家聚合起来,想和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在一起,用科学的力量创造一个我们想要的未来,规避掉我 们不想要的坏的未来。”

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李彦宏、徐小平、冯仑、杨元庆、沈南鹏、沈向洋、陈恂、邓锋、丁健、方方、李柏霖、武红、吴鹰、虞锋、张磊、张曦柯、张醒生、马雪征。咨询委员会:高西庆、康典、李剑阁、廖晓淇、饶毅、施一公、衣锡群、张首晟、朱云来。科学家委员会:丁洪、何川、李东海、饶毅、施一公、田刚、王晓东、谢晓亮、夏志宏。

冯仑,少有的关注科学的地产企业家,践行着“科技强国”的实业梦。

王功权:一个会写诗的投资人又下海创业了

王功权,万通的老大,地产界比较“任性”的一个人,喜欢作诗,还能为情私奔,嫣然一个很有情怀的企业家。王功权早年从体制内下海到地产大佬,而后华丽转型创立鼎晖投资做了投资人,如今又下海创业担任青普旅游的首席战略官。

王功权说,至于这次创业,他希望圆自己的梦,做一个世外桃源,能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解脱,过一段雅致的日子。这回要“追求理想,顺便挣钱”。中国本是超级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却依然在旅游行业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不是人们不喜欢在国内玩,只是国内目前旅游业不管是服务和环境都比较薄弱。一个有情怀的诗人投身旅游业,想必会对目前中国旅游会有一定的改观,相信做过投资人的功权“二次创业”会更成功。

王功权,不停的转换着自己的身份,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自己的理想。

潘石屹:依然活跃于地产,做起了“互联网+地产”的孵化器

任大炮的“好基友”潘石屹,离开万通后创立SOHO中国,如今的他依然带领SOHO披荆斩棘再前进。

在“互联网+”的潮流下,潘石屹不仅是大V,更让自己的SOHO中国变成了创新创业的地产孵化器,不仅让创业者趋之若鹜,还紧贴国家政策为创业提供不少服务。潘石屹说:“办公环境提供的互联网精神可能比一个思维,或者一个技术更加重要。就是平等,如果说你天天上微博,你无论是谁,在上面都是平等的。还有就是分享,你越愿意把你的东西分享,你的产品、服务、技术只要你拿出去分享,你就会得到很多的东西。当然我们更深一步来看互联网的精神会带来整个时代的变化,就是这个世界秩序、社会秩序的一个重新的塑造,旧的秩序就没有了。”

潘石屹,成于地产,善借势,依然用“互联网+”武装自己的地产梦。

陇之江曰:

他们这代享受红利的地产大佬,在时代的浪潮下,他们依然转换着角色,不管是全心公益,还是拥抱互联网,这一代企业家身上任然有很多难能可贵的精神,他们正在影响和改善这当下的中国社会。

(本文作者:陇之江,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微信号:ihuwairen,微信公众号:iyangfenzi。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李彦宏、杨元庆、徐小平、饶毅、施一公跨界联合竟然是为了这!

《理解未来》北大专场:数学大师巅峰对话—数学到底有没有用?

冯仑、饶毅妙论未来论坛:“二胎”后要生“三胎”,要创造未来

冯仑竟为烧脑活动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站台,你敢完整看完吗?

您可能还喜欢…

7 Responses

  1. 郁翔说道:

    o2o可行,F2C不可行,会员制,可行
    家居这个行业,很传统,扭转一个思路很难。可行的部分,也是需要逐步渗透才能解决,起码现在解决是有问题的。
    会员制来分佣,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解决不了,因为用户是一次性购买。你买完电视会经常推荐其他人买这个牌子电视么,不能了,因为从价值观上,消费者只会对重复购买的产品具备过多的热情,对于一次性购买的产品,关注度除非达到这个产品可以带来更多的实惠且达到产品本身的价格,否则,就无法达成。

    为什么地产的领袖都是那些老人?任志强,潘石屹,王石,冯仑等等?为什么就没70,80,90的地产新领袖。做为一个在地产行业中工作十多年的老人而言,我非常的难受,我们这个行业的创新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行业的新闻就是王石交了女朋友,中海走了副总裁。

    其实真的经历过黄金十年的地产人,对于社会和时代给予我们物质上的回馈是感恩的。我们选择了一个好的时机进入了这个行业,顺势而为。我们远比同龄人幸运很多,一开始就在支柱和热门的行业迅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黄金十年过后,有人说是白银时代,有人说是青铜时代。其实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时代,早已经不是那个旧时代。

    旧的时代,旧的游戏规则。旧的掌握话语权的人一直用些经验之谈来描述着这个那个的看法。毫无意义,为什么新的时代,互联网的技术空前发达之后,还是没有出现多少新的声音。因为拥有专业经验的地产人,早已盆满钵满,生活安逸。出入豪车美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经验平稳的过度。最近我也接触过一些一线房企的高管,他们对地产行业的变革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但是你让他放弃几百万年薪,去做一件可能变成炮灰的事情,确实没有这样的勇气。按照他们的话说,这个世界迟早会被改变,还是交给更有情怀的人去做吧。

    大家知道我在大学后的第一个10年工作都是做新房开发的,至今我回顾到我们之前所做的事情,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分析等,产品定位,用我现在的经验知识来看还是非常没有科学依据的。以前的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在繁华地段做小面积公寓式产品。在核心位置并有景观及环境时,配置顶豪产品。无资源优势时刚需产品切入。以前的信息是没有通道去收集的,你这个地块做什么样的产品,其实开发商70%是抓瞎的。最后很多开发商做了非常多保守的产品,浪费了资源,项目也销售不好,当然通过时间的推移,这些垃圾项目都被消化掉了。我想说,以前我们是在黑暗中摸索,因为我们基本上找不到我们的客户,只能靠人盯人,打广告去收集。信息是没有对称性的。

    到了二手房市场那就更加的明显了,卖家找不到买家。以前信息闭塞,找个女朋友都要靠媒婆,后来出现了以信息集中和对称化的场所,婚介所。互联网来了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你突然发现现在找女朋友都去世纪佳缘百合网了。街上婚介所基本上消失了,中山公园的相亲角的人群也逐渐少去。在中国,二手房交易,只有两种途径。找中介和非中介,有一个数据,上海非中介二手房交易已经从去年3月的7%到了12月的11%。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就是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了,只要在网上,或者各个渠道找到房源信息,找到房东,就不需要找中介公司了。这么简单的想法,为什么做的人非常少,也不愿意去做了?其实,我觉得4点很重要。1、专业能力。没有非常长的专业能力的沉淀,是很难理解用户心态,和里面非常复杂的专业知识的。所以我并不认为很多社区大妈型的人能做这样的事情。2、创业情怀。你是抱着什么样的理想去做这件事情。如同行业中有一只鸟的公司,想着就是搞大卖掉套现的想法。你有没有真正为老百姓考虑,让他们的交易成本低下来,更高的效率等等真实需求。为客户着想。3、资金实力。你自己还是不能说创业就等着融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融资到位。和壹房东一起出现在市场上的项目,房**,**房等一个个倒闭。为什么我们还在,当然我也没有宣传我们从一个2层楼民宅搬到了一个5A甲级写字楼,人数从多少到了多少。4、资源背景。你有什么资源,能推动你做成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其实我想说的,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的信息更通畅,更透明,更开放。不要去封闭他,去分享他,开放他。有哪个老百姓看到链家在小区门口开3家店收2%的佣金不是怨声载道 ,我们希望我们的房产交易成本是这么高吗?我们希望我们的房子卖不卖得出去,卖多少钱是一个中介告诉我的吗?

    我要做的,壹房东要做的,就是对这样逆势而为的事情说NO。我希望这个市场上,房产交易除了找中介,还可以找壹房东。

  2. 杨磊说道:

    潘石屹捐哈佛1500万美元 被指为儿买“门票”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CEO张欣夫妇现身哈佛的一个签约仪式。SOHO中国基金会计划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 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其中,哈佛大学获得1500万。据称,张欣表示,就读海外名校不应仅仅是“富二代”的权利。有网友质 疑,潘夫妇其实在为即将念大学的儿子买一张价值1500万美金的哈佛门票。

      哈佛真的卖门票吗?

      售票处在哪里?能否打折?能否团购?

      笔者有“深喉”在纽约哈佛校友会做面试官,此人常年和录取委员会“交头接耳”,从而深得录取的奥妙。据“深喉”称,一条约定俗成的“真理”就是,如果 一个学生可以给哈佛捐一座图书馆,或者一幢教学楼,无论他们在高中的表现如何,都可以录取。显然,1500万美金足矣让几座大楼姓潘,所以潘夫妇其实为爱 子预定了一张哈佛门票。

      那么,壕二代是否真的就不用学习,依然可以走进世界第一学府,成为人生赢家?

      其实,壕二代的高中表现也很重要:简而言之,壕二代学习越好,简历越好看,那么就越给父母(或七大姑八大姨)省钱。一个“可录可不录”的壕二代可能只 需要100-200万美金。而深喉认识的一位来自纽约的公子哥,在高中一路都是C和D,显然花了超过600万美金才勉强在最后一刻拿到了入场券。

     既然这样,是所有人都可以“购票”吗?

      哈佛大概会义正言辞地回应:“你以为我是出来卖的吗?”

      诚然,高贵冷艳的录取委员会前也不是所有的壕都可以来排队的,往往交钱也需优先考虑校友子女。首先,即便不付钱,校友的子女也有大礼包,即如果基本符 合标准就会录取。学校最喜欢看到其乐融融的一大家人(土豪)在一个世纪内先后进入了哈佛,然后在捐款时大家合力慷慨解囊。(而不是为今年捐哈佛还是捐耶鲁 费劲口舌。)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是一位格外慷慨的好(壕)校友,贵公子一定可以荣获一席。

      最后,深喉强调,有这样的“潜规则”的绝不止哈佛一家,几乎所有的顶尖私立名校都或多或少参与此交易—相形之下,哈佛还算“有节操”的。而另一些在金 融危机之后格外缺钱的私立名校,如果恰好还要包养着昂贵的橄榄球队和lacrosse(长曲棍球)队,就更加需要(并欣欣然地)找几个壕来撑台面了。

     而这种“交易”在所谓的WASP圈中已成常态。

      高中时,笔者在美国交换,接待家庭的姐姐学业平平,但是进入了当地著名的乔治城大学。其舅舅和爹爹全是乔治城的校友,每年给乔治城捐不定额的巨款。到 了录取时节,不等其家人打电话去问,姐姐就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入场券。但是,同哈佛录取一样,这种交易不是圈外人想加入便可加入的。常听录取委员会的人笑 谈,有“新贵”拿着保险箱,破门而入,径直问道:“捐多少钱才能让我的孩子上XXX?”这样的新贵会被认为“不入流”,所以即便是壕,也不能被录取。

      那么,如果想要把孩子“买”进美国私立顶尖名校,该如何做呢?

      深喉同学给你如下建议:

      1) 打一个电话:“您好。我想要给贵校捐一大笔钱,可否和你们的发展部部长聊一聊?”

      2) 这时,发展部部长的任务就是旁敲侧击地搞清楚你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银子。这时,你应该自然而随意地说,“顺便说一下,我的孩子们未来几年就 要申请大学了。如果我们一家人可以上一个学校,那也算是好事。”另,为了让谈判不太露骨,你应该讨论捐一个“奖学金”,重新命名一些建筑或雕塑—或者,随 便什么。在恰当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是很重要的,不然你会被标注成一名鲁莽的“新贵”。

      3) 谈判结束后,把你的钱放在一个“可逆转”的信托里。每年都给哈佛一些钱,在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哈佛之前,绝不要把信托里的钱都给他们。如果你打算帮你的孙子买一张门票的话,不如把信托的年份拖得更长。放心,哈佛也是聪明人,他们会懂得。

      笔者立马感谢了深喉同学的指导,立马收藏以备不时之需。深喉笑笑说:“如果你还需要我来告诉你买票步骤,那么你八成不是壕,也不是WASP—还是乖乖刷简历并保持4.3的GPA吧。”

      显然,深喉同学没有想到,哈佛的大门也向非WASP打开了。比如,潘夫妇就刚刚在哈佛捐了一个价值1500万美金的奖学金。

    纳税人的天然权利是关心、追究税款的去向和用途。

    我不会因为这天然的权利被剥夺转而去潘先生那里寻找存在感。我知道什么才是我的权利,我知道什么是本末倒置。

    声讨潘先生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当然潘先生是好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在国外那么多年,看到那么多中国有钱人的孩子,却很少见到背景一般的孩子,更不要说家境贫困了。我当年也是靠的多个奖学金七拼八凑地把博士念下来。一直觉得国外有这么多国家的奖学金,经常是要求他们自己国家学生才能申请,却不见中国的。我们那年头儿哭穷还能要来钱,现在中国学生哭穷就很困难了,因为人家都认为中国人有钱。当然,中国有钱人上得起好学校。可是这个情况让不是那么有钱人家的中国孩子到最好的大学深造机会就变得更加渺茫了。支持中国企业家到国外一流大学或者是国内一流大学为贫困生捐款。我自己都碰到过好几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学生希望上博士,本人也很优秀,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帮他们找到奖学金,只好作罢。好的教育没有理由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享受。而且给穷孩子的上升渠道也应该是能通到高端的。如果只考虑中小学,而不资助高端,那就等于是断了这些优秀学生进入大学追求理想的机会。

  3. 炸裂的荷尔蒙说道:

    先定个性:当婊子立牌坊 。
    给我定个性,我是来找骂的。
    我骂他了 我还真不介意他们把钱给谁 让某些君子失望了 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他们背后的目的绝对不可能只是支持中国教育这么单纯。哥就看不惯他捐给美国大学 说只支持中国学生 又到处大肆宣传,还那么多大v给他背书,说的好像多么关心中国教育一样,多伟大似的。我去。。。。。
    看到很多二货说不捐美国大学难道捐垃圾的中国大学啊,脑子不会拐弯,支持中国教育好像只有送钱给大学这一条路一样。你们觉得真的支持中国教育最需钱的是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吗?
    还有人多人骂他是因为对房地产商一贯的厌恶,认为他们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却得到了比他应该得到的多的多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都是他们他们心里的人民的血汗钱,现在却跑到美国大学了。这条我保留意见

    其实捐与不捐是他们的自由,与爱国主义无关,更与“忘恩负义”扯不上关系。慈善是一个涉及全人类心灵的事业,这里无关国家、民族和地域,愿、回报应是它的本质。博爱也不分种族和国界,不应以单纯的民族主义来衡量。在慈善面前,潘石屹夫妇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不管他们将巨款捐给哪个国家的学校,作为他们的资金,他们有权自由支配,任何人无权指手画脚。如果要指责,我们又如何解释很多甚至没有在中国留过学的外国人士对中国教育的捐献?

      潘石屹也许想捐款给中国的大学,但在考察、权衡之后,他应该发现:我们的大中小学是不能很好地使用捐款的,要么用于冠冕堂皇的科研经费,但产生的成果却对社会、甚至人类福祉的增进寥寥无几;要么用于新建几所漂亮的教学楼,但希望小学的校舍后来沦为猪圈、鸭圈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要么用于购置科研设备;要么干脆用于教师的福利。基于效用原理,他明白了对国内的捐款存在浪费、低效的现象,是一个资金黑洞。

      不仅如此,我们的大学教育也不过是中小学教育深化、精致化而已。况且,名牌大学存在“一流生源,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现象。大学教师忙忙于申请课题、搞经费、写论文,功利心太强,学术造假时有所闻。中国的大学过早的将学生引向唯利是图和跟上形式的方向,在中国的大学中就是衡量他一切行为的成绩、排名、头衔、获得的国家权威奖励以及毕业后的工资等等。当大多数人报考专业只为了钱,学习知识只为了钱,考研究生只为了钱的时候,发表论文只为了钱的时候,这种教育就是悲哀中的悲哀了。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教授在哈佛建校350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发光。”这应当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人性目标,也是最高目标。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勇争一流大学水平,但在校友捐赠方面其实中国的大部分高校属于小学生水平。

      美国高校有几个方面值得中国高校学习:其一是在校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春天般的温暖。其二是对学生终身负责。其三是重视校友的推荐与举荐。其四是重视长期性。今天,中国开始在世界崛起,是时候让中国人展示自己有慈善公益之心、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情怀了。

    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国高校的行政化和政教合一是非常严重的。基本看不到几所高校真正以学术和育人为使命。美国高校基本实行校董制,权责分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生和老师都互相尊重。学术氛围浓郁。再者,话又说回来,肥水又没流外人田,这基金是捐助那些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没钱的贫困学生继续深造的。合情合理。主要是中国的高校太不争气,喜欢窝里斗。怒其不幸,哀其不争,不去和世界顶尖学校比较学习,却天天为了资源和官位争个你死我活。。。

    我的初中死党通过盖茨设立的奖学金读了牛津的研究生。他家境绝不算贫困,但我也从没质疑奖学金为什么没有给比他更贫穷的学生。
    个人认为富人通过捐献个人资产至教育行业是极大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的,并且是对政府提供的补贴贫困事务的有机补充。

    这么说,富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财富帮助建立一个能让贫富流动更公平的机制,而非像政府一样直接补贴贫困赢得底层民众们的支持或选票。

    捐款,好事。
    捐给学校,好事。
    捐给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好事。
    如果捐的款后期使用恰当,最大化的帮助了需要的人,就更好了。
    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那怎么看待呢?
    当然是赞扬,如果能激励你奋发向上,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后,也跟着捐款,就是锦上添花了。

    人家捐钱给哪个学校是人家的自由,我们不能质问别人为什么不捐给中国高校而捐给哈佛,这样的事情好像不是第一次了,人家欣赏哈佛的教育和育人能力,捐给哈佛也没什么不对,大方承认也好,为什么不捐给中国,理由太多了。反过来说,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就是土豪,那些奢侈品店大多是被中国人一扫而光的,能出国留学的,少说也要几十万,一般贫困家庭有钱让自己的孩子出国吗?有钱人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出国读书嘛。。。

    不要以为哈佛就有办法识别。他们其实更没办法识别,往往是学生说贫困就当他们贫困。手续,还不好做?
    我听说过不止一个靠装贫困拿到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的例子。但都是听说,没有深究,谁也没法去深究这个…很多事被同学看到了,就只是看到了,没法怎样。
    哈佛的奖学金很多都是need based。问题是need based往往发不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家里穷得赤贫的人,考上哈佛这个水平的学校可能性微乎其微(别说中国了,在美国都微乎其微)。鼓励他们考哈佛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不是这个奖学金的目的。而上哈佛可能性相对大很多的普通中产工薪阶层,不是没这钱,但花了这钱就别养老别买房了,于是很多人放弃哈佛。这个也不仅对中国是现实,对美国也是现实。
    那么这笔钱到底该给谁。给中国or美国大学的问题看来大家并无异议,但是所谓贫困生,如何识别,如何发给真的需要的人,这个真正该问的问题,中国媒体是不是根本就没水平问出来?

    首先要说清楚一件事儿,慈善到底是个人事务还是公共事务?如果是个人事务,那么没有人有权利去干涉其他人的自由,如果是公共领域的事务,那么大家发表一些不同言论就是没有问题的。

    2、我认为在现代文明国家,慈善至少具有一部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特别是名人慈善,因为你捐这个钱,你是会取得一定的社会声誉,那你既然要赢得社会声誉,接受公众审视,容许别人发表一些看法起码是必须的。

    3、富人慈善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自由市场国家解决底层人民的福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像北欧的高福利国家就不太需要依靠慈善去提供福利。也就是说,慈善天然是为帮助弱势群体而生的。

    4、如果认同慈善是一种福利制度,是精英阶层对弱势群体的反哺,那么我们就要检视为中国留学生设立哈佛奖学金是否是对中国的底层民众的帮助,说得直白点,就是你这个奖学金最后到底资助了哪些家庭出生的孩子。

    5、我不知道他们这个慈善基金最后会怎么样使用,不做评价。但是建议对公众公开资助学生的情况,当然,是在取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这样,是真慈善还是假慈善自然就不言而喻。

    6、愤青们的政治献金的阴谋论或者站在反对立场的别人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的言论我都不同意。你无法用动机去评判一个人,所以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所有的争论都非常无聊。希望潘石屹先生能考虑我的建议,也还中国富人慈善一片蓝天。

  4. 李旗起说道:

    潘总当初还是一个某地方上的国有企业下属职工学院一名老师的时候,赶上这个国企九十年代初搞三产。于是潘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去了海南倒腾房地产,国企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有枣没枣打两杆子。潘老师没挣到钱也没赔啥,虽然没有带领国企的三产部门走向辉煌,但却见识了资本主义的花花绿绿大千世界,尤其是结识了现在老婆。
    潘老师绝对是有眼光的人,从海南回来立马办了离婚,并且辞职告别了铁饭碗,与现在的老婆去海南开拓了一片天地。而且在海南房地产崩盘前夕敏锐地发现的危机,全身而退。
    其实我说这么多只是因为潘老师当年辞职的时候,我爸代表这个国企分管三产部门的领导专门找潘老师谈话,我爸当时非常痛心这么一个有前途有思想有能力的好青年就此放弃了铁饭碗。而大家可以想象潘老师当时刚结识了现在的老婆时多么意气风发,根本就没怎么搭理我爸。于是据我爸说谈的“不欢而散”。
    听了这个故事我只想和我爸说,你好歹留个电话啊,我在北京买房打个八折也能省好几十万呢

    对潘最大印象微博很活跃,但不给网友评论。个人觉得很聪明的人,但其实了解很少。

    一、住宅地产:同质化严重 竞争激烈

    住宅地产的同质化决定了下一步必须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原来把规划、户型、建筑、立面、景观、配套、物业等做好就可以了,现在你做好也就是60分,大家的基本面都差不多,甚至很多小开发商舍得下成本的话会做的更好,因此,原来的基本面不够塑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了。

    和地产紧密相连的就是装修。国外没有毛坯房的概念,国内万科2015年90%要精装,龙湖60%,恒大要达到70%……大家都在把精装作为下一步的竞争力发力点,国内大佬如此,我们更应该加快步伐。

    但作为大的开发商,都有自己的成品部,如万科、恒大等,中小开发商做精装的难度非常大,需要系统的精装标准分级体系、精装管理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和问题反馈体系等,这些都不是一般的中小开发商能做到的。

    国内做精装综合服务商的大约不到5个,如博洛尼(中国)精装公司等,现在的业务量和业务面都很宽广,市场潜力巨大。

    二、装修行业:参次不齐 透明化低

    首先装修行业非常混乱。主材品牌差异、型号差异,很难让一个不懂建材的客户识别行业浑水,价格不透明,装修做增项,明明8万结果却是15万,凡是装修过的客户均是苦不堪言,经多方调查,装修行业利润在30—45%之间,空间利润之大让人咂舌。

    其次,装修看着简单整合起来复杂。为何国内这么多开发企业不做精装修,不是看不起,而是做不起。精装修从设计、主材到施工管理,看着简单,真正做起来,设计主材300多项,设计节点1000多个,施工管理复杂,难度大,加上个性化要求,很难统一化作业。

    作为很多精装服务商来言,也是以利润为基础的行业,没有实现共赢局面,因此未来发展潜力不大。

    三、国家政策:全面推动 动作很大

    商品房“精装化”正在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各地将相继出台关于精装修的政策,规范并推动商品房“精装化”的发展。

    u 1999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u 2002年,国家出台《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

    u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完善扶持政策,推广全装修房。

    u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正在推动“精装修”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

    u 2010年3月,北京市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u 上海市“十二五”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加大建筑节能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0万平方米。同时,上海将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70%以上。

    u 据深圳房地产协会消息,深圳市正在制定鼓励精装房开发的政策,拟对开发精装房的企业进行补贴,预计2011年将出台相关政策。

    u 2010年11月2日,重庆市发布了《加快发展我市成品住宅指导意见》,规划逐步推进成品精装房的建设,2012年新建住房达到30%。

    u 2011年1月10号,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意见》, 2011年石家庄新建住宅全装修面积要达到10%,并按逐年10的比例增加,2015年河北省全装修住宅要超35%。

    在我国,国家大力发展精装修,主要因为精装修房有许多优势。首先,它避免了毛坯房私拆乱改的情况。其次,避免了二次装修带来的污染,能够节约能源。 在国外,精装修房已经盛行多年,基本已不出售毛坯房。另外,毛坯房装修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干扰。虽然业主拿到钥匙的时间是一致的,但入住的时间并不相同,中间可能会拉长3~5年,如果是精装修房,则完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从国外市场来看,成品房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我国提倡直接向购房者提供全装修房,就是希望建筑装修做到“土建装修一体化”,提高效率,缩短工期,保证质量,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建筑装修档次和品质。

    四、客户层面:入住成本过高 购房不积极

    对于客户来言,入住成本绝对不是30%。以50万房子为例,首付30%为15万,装修10万,家具5万,地下车库10万,地下室、契税等基本又要5万,没有45万现金很难真正达到生活条件。

    如果换成精装房,可能首付18-20万,就能达到基本入住条件,这个优势是现实的。国外,70%以上都是拎包入住,并且首付只有10%,入住成本很低,这个将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

    五、建材行业:产能过剩 压力很大

    建材作为传统行业,产能不是问题,只要有订单和现金。现在的建材行业竞争压力、库存压力和现金流转压力都非常的大,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销量是主要问题。

    同时,销售模式也是主要问题。厂家——总经销——省、市代理,多层级的销售模式,使得成本增加了2-3倍之间,出厂价很多在3折左右,但到消费者手中,基本就是7-8折。流转的利差层层加在了消费身上。

    再者,越是销售难,越需要广告投入。因此各个厂家分别做广告做宣传,以使自身的品牌价值超越竞争对手,投入越大问题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六、以力破局:行业整合 互惠多赢

    没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合以上行业难上加难。国家主导,行业推动,形式所迫,大局已成。

    1. 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建材市场,形成厂家-客户(F2C)直接供货,价格直接节省40%;

    2. 以房地产为平台,形成团购模式,可以直接预定各种建材,价格直接下浮20%以上;

    3. 以免费为核心,精装修为发力点,形成装修0利润,实现600元/平的价格,1500元/平的品质,作为客户单独装修来言,根本实现不了,形成销售买点,提升地产项目附加值。

    4. 以地产销售为龙头,因为装修0利润,价值点很高,精装修在预售阶段可以轻松售出,而真正的装修大约在1.5年以后,这样就形成大的资金账期,也就是说我们有1.5年时间可以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获取其他更高的利润。

    5. 以建材厂家为基础,提前装修预售,我们就能对厂家实现定制产品,价格能在正常基础上又能下浮约15%,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

    【销售—客户—装修—房地产—建材—金融】

    综上,我们利用互联网思维做了一个标准跨界的事情:

    当别人还在拿装修赚钱的时候,我们已经实现了装修0利润!

    当地产在茫然的时候,我们给了很好的合作产品——免费精装修!

    当客户觉得装修麻烦的时候,我们给了0利润的高品质装修!

    当市场不好的时候,综合入住成本又给降了下来!

    当建材不好卖的时候,我们开始批量定制产品!

    …………

  5. 李海刚说道:

    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财税记账市场异常火爆起来,“南金蝶,北用友”纷纷高举进军互联网+代账的旗帜,连快法务、猪八戒也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创业热潮不退,中小微企业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价格低廉、流程清晰、操作简单的平台化、管家式代账服务,成为创业者的首选,也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进军互联网+代账的突破口。

    小微企业主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控”财务,其企业端App支持手机下单一键支付,单据拍照一键上传,财务利润表、纳税额一键显示,服务流程一键查看,消息进度一键阅览,服务问题一键咨询…

    这么多“一键式”服务的背后是互联网+代账行业日益白热化的争夺之战。当我们还在反思99元代账够不够成本的时候,什么38元代账,18元代账重磅袭来,砸的你一脸懵逼,然后就有那么几个财大气粗的要提供1元代账、免费代账。可想传统记账行业如今的水深火热…

    敢问,互联网代账为什么可以那么便宜?低廉的背后,还有什么可赚的?这些互联网大佬们搞这一出,到底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和所有的互联网+模式一样,去中间化→成本压缩;程式化、智能化→一次投入、无数次产出。起先的廉价就和超市门口发放的试用装一样,就是要你来,就是要你用,就是要你离不开,流量导入→客户粘性管理。

    然后呢?只是单纯的涨价吗?平台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牢牢抓住客户,获取数据资源,从而提供更多元的服务,从相关方面得到利润。(表面上,代账这件事依旧便宜的不要不要的。)大家紧盯着的其实是代账身后的相关市场,包括公司注册、金融服务、商标申请、财税咨询等服务。

    然而财税行业的互联网之行还只是个开始。虽有大手笔的跨行入侵者,也有传统行业的积极转型,更有创新型公司的初尝试,但毕竟还没有谁能完整把握行业痛点、清晰表述商业模式,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烧钱换取流量积累的起步阶段,后续的服务升级及客户维系都还是未知,可谓任重而道远。

    对于完全游离在这个行业之外的创业者,又该如何选择?

    首先,拒绝低价诱惑。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要选择那种可以长期提供优惠的。要不然人家一个突然涨价,你如何招架?(低于99元一个月的基本上都不现实,都是营销手段,越低价,附属条件越多,其他业务的价格越高。)

    其次,传统代账行业的转型经营要比互联网平台的跨界靠谱。因为产业的不成熟,平台分类五花八门。一个是真的懂记账报税,一个是App做的很漂亮,你选哪个?

    最后,理性看待平台规模和品牌效应。电商中谁是老大?淘宝啊!哪里假货最多?还是淘宝啊!!互联网代账还不成熟,大平台不一定照顾到每个客户的反馈,反而是中小规模的转型企业更珍惜每一个客户资源积累。

    互联网+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所有的传统行业中发酵升温,而互联网代账哪家强?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错过了股市,错过了楼市,你不能再错过XXX……”,不知你可曾注意,各行各业的宣传文案,都可能用到过这个句式。这一充满深深时代烙印的文案,虽是简单的白描,却最容易走进那些经历过时代变迁,尤其是在新旧时代转换期遭遇创伤、留下遗憾的人心里去。

    在股市和楼市这两个深深刻画了新中国面貌的时代之后,我们今天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从大趋势上看,毫无疑问是互联网。更精细化地认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演进,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更加垂直整合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互联网”成了时代主旋律。

    在“+互联网”的道路上,素有“实体之王”之称的万达,不仅自身动作频频跑在了前列,更决意要把事情搞“大”、带领实体行业一起“+互联网”。其一系列动作,大有ALL IN之势!这一次,广大实体经营者能否踏准时代脉搏、实现弯道超车、完成救赎之旅?

    开放+融合+智慧,万达在“+互联网”之路上ALL IN

    作 为实体商业的风向标,万达的一举一动牵动人心,特别是实体经营者的目光。在即将到来的8月25日至26日,以“开放、融合、智慧”为主题的2016‘飞凡 商业博览会暨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以下简称“飞凡商业博览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作为中国实体行业的第一盛会,来到第十届之际,万达再一次进行 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中可窥万达在“+互联网”道路上ALL IN的决心。

    首先是开放。单看名称,万达今年将已运行九届的“万达商业年会” 更名为“飞凡商业博览会暨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充分体现了万达的开放思维及开放力度。而开放,恰恰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以及很多互联网巨头赖以成 功的前提。开门揖客之后,参与到飞凡商业博览会企业和人员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据万达透露,飞凡商业博览会现场设展的知名企业将超过200家,大型 品牌商300余个,专属展位400余个。截至目前,已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商超在内的1000多个商业项目,8000余个知名品牌,3000多位全国及区 域代理商报名参会,预计前来参会的专业人士超过5万人。套用互联网上流行的话就是:半个实体商业圈都已聚齐!

    其次是融合。如开篇所说,产业 互联网大势所趋,“互联网+”和“+互联网”派都势在必得。据悉,除了实体大佬出席演讲外,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及知名跨境电商企业代表也将在会上发表演讲和 参与主题论坛讨论;而从已公布的展示区设置来看,除了历届的万达广场洽谈区和品牌洽谈区外,还新增了对实体行业转型相关产品、技术成果进行全面展示的飞凡 商业联盟洽谈区和网络金融暨飞凡合作洽谈区。从覆盖的企业和人员、议题及展区设置,明显可以看出本次飞凡商业博览会不再像以往单纯专注于商业地产运营、实 体品牌经营,更多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水乳交融的跨界交流与碰撞。

    再次是智慧。电商一直给人以智慧的形象,其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 及各种时兴技术的利用,使得传统实体商业看起来就像是“老古董”。然而实体商业就不可以智慧了吗?一手打造出“实体+互联网”智慧场景运营服务商飞凡的万 达显然不这么认为。据悉,本次博览会万达将首次对外展示全套飞凡智慧商业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医疗、智慧购物、智慧电影、智慧停车、智慧餐饮、智慧酒店等六 大智慧场景,以及Wi-Fi、停车、供应链三大解决方案,让与会者观看及体验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智慧场景,获得“+互联网”的智慧灵感及技术支持。

    无独有偶,本届飞凡商业博览会的主题也正是“开放、融合、智慧”。显而易见,从更名到主题,从规模扩大到展区设置,都体现出万达ALL IN与业界共谋“+互联网”、掘金产业互联网的勇气和决心。

    背后功臣,争议中高歌猛进的“实体+互联网”代言人

    当然,万达将自己标志性的年度大会做出这样的大调整并非心血来潮或只是为了摆摆阵势,从这一大会的演进脉络来看,也是循序渐进、有据可依的;背后的功臣,当属最近处在争议之中,但发展高歌猛进的“实体+互联网”代言人飞凡。

    前 些天网络盛传腾讯和百度退出“腾百万”之盟,让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三家的投资失败,所谓的“飞凡电商”项目失败了。结果,飞凡大方承认了腾讯和百度的退出, 而随着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显示,早就由万达主导推进的飞凡项目,不仅没有失败,而且已经在电商之外的另一条道上高歌猛进、独树一帜。这条道就是“实体+互 联网”,飞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实体+互联网”领域的唯一巨头。

    经过前期摸索,在去年7月31日正式上线以来,一直秉承“开放、融合、智 慧”精神的飞凡,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一方面,飞凡不断将实体商业项目纳入飞凡商业联盟,把品牌商家汇入飞凡开放平台,快速做大了B端“朋友圈”;另一 方面,飞凡携手联盟下实体成员及商家发起大规模营销,以类似于电商造节营销的方式打动用户、圈住用户,并让他们爱上能够提供更好品质、更高体验的场景化、 智慧化消费;与此同时,飞凡通过括搭建跨行业通用积分联盟、输出大数据、嵌入网络金融服务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让B端商家和C端消费者产生“化学反 应”,形成良性、粘性的生态。

    在这些举措下,截至2016年7月底,飞凡开放平台合作商业项目超过3000个,飞凡商业联盟拥有商户超 40000家;飞凡会员总数超过1.2亿,其中活跃会员达4718万,飞凡APP下载量达1350万。其中,在今年618期间,飞凡携3000+实体交出 5亿客流量、120亿元销售额的亮眼成绩,在阿里、京东双雄争霸的电商格局中成功“亮剑”。这些经历、经验、数据及成功案例,给予了万达ALL IN支持实体全行业“+互联网”的勇气和决心。

    号准时代脉搏,实体行业迎来“最好也最坏”的时代

    狄 更斯在其《双城记》小说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是互联网行业内部大小公司之间争夺权杖、重新洗牌的新机会,那么 “+互联网”就是实体行业整体对抗、逆袭曾经或正在严重冲击它们的互联网垄断巨头的大机遇。而殊途同归,大家终将在战场上相遇。

    自2015年起,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开启了对线下实体的疯狂渗透–阿里投资了苏宁、融合了银泰、测试了喵街;背靠腾讯的京东投资了永辉超市、推出了京东到家;百度则大力投资并发展生活O2O服务糯米、百度外卖等;与此同时,各种生活服务、消费类O2O创业并起,频获风险资本青睐。另一方面,以万达广场、五洲国际集团、步步高商业集团为代表的线下实体,纷纷开启“+互联网”的步伐,以联网、智慧化的消费场景及创新的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取悦并满足消费升级时期的用户新需求。

    此时此景,实体行业可以说迎来了一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面对互联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连番攻击,实体商业如何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该抱残守缺还是开放怀抱?该继续单打独斗还是抱团取暖?在2016飞凡商业博览会这个实体行业第一盛会上,亲身实践的万达,以及飞凡商业联盟中跑得快的那些成员企业,或许能给行业交出一些参考答案!

    毫 无疑问,看清一个时代、把握时代特征,是经营者驰骋商海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见多了站在时代肩膀上的成功企业和个人,也见多了太多被时代抛弃的已曾辉煌的 企业及个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活学活用开篇的万能句式,对实体经营者来说,“错过了互联网,不能再错过’+互联网’”。“实体之王”万达都ALL IN拥抱“+互联网”了,你还在等什么?!

  6. 刘舒说道:

    为什么呢,对于房产相关的价值判断,都依托于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房产的属性。
    一般有以下三种意见:
    1,房产仅具备经济属性,即商品房本身是依据商品市场规则建立的大宗投资品。
    2,房产仅具备民生属性,即即使商品房服从商品市场规则,但是也要作为可以交易的民生产品存在。
    3,骑墙派,房产同时具备经济属性,民生属性,那么商品房首先是服从商品市场规则的大宗投资品,但是政府需要通过调节,来保证投资品的价格波动和价格上行,能够做到满足大部分民生的居住需求和资产避险需求。

    以上三个逻辑前提,就是所有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基点,而这些逻辑前提本身也是一个价值判断,所以造成大部分关于房产的价值观式的经济论断,实际上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

    任大炮实质上就是建立在第一个前提上,那么,据此,年轻人作为经济产出不稳定,机会成本低,无原始资金积累,且具备不确定性的买方,那么本来”买不起房“就是投资市场通过市场规则所做的一个筛选买方的一类经济门槛,从区域经济上说,居住成本本身也是对于人口流动性和人口结构,通过市场规则筛选的一个即成的经济事件而已。那么本身并没有资产积累,通过从父母辈的资助,做超前投资,以满足文化上”对于居住的需求“,以及两辈财富传承并购入避险投资品,这种超前投资本身就算是非理性行为,就不应该成为一种”主流“投资倾向。
    其次,民生需求造成的居住需求,对于没有资产积累的买方来说,本身就应该通过廉价租赁市场(当然可以规范下租房法规),以及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入(经济适用房,public house,新加坡组屋等等)来解决,商品房不承担这项责任。。

    故而,就有了任大炮这套论断,严格来说确实是”逻辑自洽“的。。

    但是,他是依托于一个单一的价值前提之下的,你如果按照第二点和第三点,你自己也可以做一套逻辑自洽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因为讨论前提不同,导致没有什么讨论的公共语境,就成了你倾向于哪个价值论断,就输出哪个价值观了而已,无法谈”对或者不对“的问题。。

    因为买房是投资行为,租房是消费行为。

    简单的解释一下上面这句话:有房子住是生活必须的,但是为了有房子住,租房就够了。而自己拥有一套住房则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一个自身资产为零的普通年轻人是不可能进行的了这样的大宗商品投资的。依靠父母的积蓄买房,本质上是父母在完成一定资本积累后的投资行为。作为子女只是这类投资行为的受益者而已。

    为什么年轻人买不起房? 这个问题等于问为什么年轻人拿不出50万来做投资。原因很简单,缺少原始的资本积累。

    接着大家肯定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真正的穷人会一辈子买不起房。因为真正的穷人缺乏积累原始资本的能力。

    我在这里把题主的其他问题转化一下:一个人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需要自己拥有一套住房吗?

    答案是:他不需要。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他生病了有医保,退休了有足够的养老金,他自然也不需要像在中国一样,需要一套房子来落户,他有一个地址就够了。他可以一辈子租房住。在这样的社会里,拥有一套价值400万的住房和拥有价值400万的国债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在现代的中国,正是因为社会保障和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人们会形成一种必须要自己有一套住房的观念。毕竟在过去的20年里面,一直保持稳定增值的,普通人能够接触的理财渠道,也就真的只有房屋而已。

    朋友在北京买了个房,按理来说乔迁新居是大喜事,毕竟不用再看房东的脸色,也不用每月都缴纳“皇粮”。但是除却“老子要有个房子了”的丁点兴奋,在我看来,更多是“老子要欠一屁股债”的担忧。从一个自由自在的穷光蛋到一个有套房子的负债者的华丽转型,痛并快乐着。

    一套五环内的八十多平的二手房,花了三百多万。家里凑了一半的首付,已经尽全力减轻他还款的负担。可是在他面前的,仍然是长达三十年的还款之路,而每月九千的还款可能比他的工资还要高上那么一点。作为一个即将奔三十的男人,即便拼了命工作,也要顶着还不清的贷款和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的压力。这痛苦和快乐哪个更多一些,不言自明。

    我向他打听着这些“房事”的细节,一边试图让自己感同身受,另一边希望自己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我还是喜欢前些日子,我俩下了班就一起打游戏,无忧无虑,一副去你们妈的的神情,这种云淡风轻的自在劲儿,是我一直所喜欢的。这辈子最痛快的,不就是玩得兴起却不忧心忡忡,其他人庸人自扰,我却自在快活吗?

    可是有的时候,现实是会杀人的,至少从人性上是如此的。不买房,房价有下降的意思吗?不把钱花掉,钱就如脱缰野马一样在通货膨胀中被稀释得只剩零星一点。看着同龄人都在亦步亦趋的完成他们买房、结婚、生孩的人生使命的时候,那种叫做“同龄人压力”的东西就会跳出来,他指着你的脸,告诉你:“你小子到底能不能有个正形了?”

    我俩吃着砂锅饭,小店破旧,就好像我们并未老去却并不坚强的心。他喝着免费的汤,跟我讲,卖房的这家前些年买这房子的时候全款才花了六十万,这不到十年的光景,转手就是五倍的价格。也就是这十来年的光景,工资原地踏步,而房价早已私奔到月球了。

    他还跟我讲,这户主即便是转手就要拿到这三百万,不到十年,钱翻了两番都不止,也并不就更加幸福。为了把房子卖个好价钱,他先要和他媳妇儿办离婚手续,以满足唯一住房的条件,等房子买卖手续完成之后,两个“离异”的同林鸟才能再飞到同一棵树上。并且他们卖房的目的是要买价格更贵的学区房,除了这三百万,自己也还要填补不少。

    在北京这个城市,最奇怪的现象,莫过于九成以上的人,都赚着不怎么多的钱,却坐享价值数百万的房产。在城市化、奥运会和土地经济的催化下,这个城市以及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先驱者,都以一种他们自己都不太明白的方式被哄抬了身价。你在菜市场碰到的妇女,她可能浑身上下的东西加起来不到一百块钱,可是她却有着价值近千万的房产。他们作为这个城市曾经的先驱,莫名的得到了做梦也无法想象的财富,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也无法享受到这些财富的一毫一厘。

    在我去年租房子的时候,在双井地铁站附近,有一个北京小伙有一层房,这房老旧的可怕,但是架不住地理位置优越,紧靠着国贸,到处都是北漂的小白领。他把这一层楼打成了几十个隔断,并且将一层楼打成了两层楼,每一个隔断租金都至少三千,而他每个月就到这边来收收房租,月入十万左右。他远方亲戚的表弟也来到北京,帮着他收租,干干零活,解决点纠纷什么的。他们不创造财富,但却享有了最大的财务和时间上的自由。

    在北京,地铁修到哪里,房子就盖到哪里,房价就涨到哪里。然后这个城市就好像一个标盘一样,一环一环地增长着。这个城市的原住民也在抱怨,这些外地人为什么宁肯睡在地下室也要向这个城市蜂拥而来。他们不明白坐享着最好的教育和医疗,凡是都带有着首都光环的他们,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作为一个从外地辛辛苦苦考到北京的傻小子,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北京的考生比我们低了近百分,却还要死命去争取学区房?那种向学区房涌动的力量,和外地人向这个城市涌动的力量是无比相似的。谁都希望成为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谁都希望能在这富饶的资源中攫取自己的一杯羹,谁都希望在自己拥有社交的地方生活。

    如果当年高考,我考的再差一点,也许我永远也不会趟进这趟浑水。我可以在我的家乡,坐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化果实。我可以一边看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争执,然后轻巧地骂着一群傻×。可是在零八年,我偏偏来到了这个城市,结交了一群朋友,熟悉了一些地方,甚至还有点爱上了这个城市的一些点滴。我不想放弃这些东西,所以我还在忍受着那些我很讨厌的事情。

    前些日子,我的一个女性朋友跟我讲,女生真就是不能嫁给那些“三无”青年啊云云,我听得不亦乐乎,还一边点头称赞。后来我转念一想,这丫头片子不就是在说我呢吗。作为这个城市被嫌弃的一份子,我发现我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不正确,过去不曾有人告诉我,人生来就是有阶级的。即便是那些为了打破阶级而来的革命,不就是为了建造新的阶级,站在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之上吗?

    很多本地人跟我讲,就是外地人都来买,所以房价才会这么高的。我心想,有一个粪坑,难道你要怪苍蝇太多吗?关键的问题难道不是出在粪坑吗?

    我一直相信,追求财富是好的,保护个人利益是好的,但是心灵如果太过物化,那么人永远没有幸福可言。我还在这里,是我割舍不了友情、回忆还有理想。而不是我想成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无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你都不低人一等。你只需要努力去做个善良而勤奋的家伙就足够了。他们不应该面对不公平的竞争,不应该生来就有阶级,更不应该在同一个国家分本地还是外地。

    我朋友跟我说,我买个房子,厕所连窗户都没有。我跟他讲,在北京房子主要是有个门,而不是有扇窗。朝向更是没有谁考虑的事情,要知道即便外边阳光甚好,也未必能穿透雾霾。阳光照不进房间,也照不进许多人的心房。

    曾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难道大家都只是随便说说的吗?

  7. 郭卫斯理说道:

    我的逻辑是年轻人没有通过财富积累,所以买不起房产这种大城市中的稀缺资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目前观察到的世界其它较发达国家现象来看,住房,特别是商品房的支出都是占正常收入很大的比例的,纽约,伦墩,巴黎,东京,香港,莫斯科等大城市房价都很贵,很多人三十几岁攒齐了首付开始供房,供个三四十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住占支出的比例很大,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越发达的城市,各种机会越多,越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城市,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更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但是城市空间有限,即使土地可以“无限”扩大,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也跟不上,拿北京举例,北京单就土地面积来讲己经够大了,因为延庆之类的远郊区县都属于北京,即使不把河北部分地并进来,也很大了,但是为什么大家还集中在二三四环这几个圈圈附近呢?一是因为工作在这,二是因为没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能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所以再大的土地,没有地铁,公交或快速道路延伸到那里,人们也不会选择去那里居住,更不要谈医院,学校,商业等其它配套设施了。所以单纯的让土地随人口增加是不太可能的。短期内人们只能尽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更近,更方便的居住地点。
    我个人是反对户口制度的,也反对机动车摇号,也反对搞什么限购限贷,反对只有本地户口才能入学,入托,我认为这侵犯了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但是以北京为例,北京本地人在生活上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记得一直到02年的时候,虽然那时只有两条地铁线(十三号线有没有开通忘记了),但地铁也难得挤一下的,现在北京的每一条地铁线都像是战场。还有其它方方面面,包括房价上的问题。现在一个普通的北京本地人,可能月收入也不过七八千,让他全家完全靠工资收入在四环内买房,也是不大有能力,很多老北京人也还住着五六十年代分配的房子,一家三四口也就三四十平米的房子。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确实下降了,这是否也应该考虑对他们也要公平一些呢?

    我认为更好的方法虽然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但在将来能缓解北京,上海目前的问题,那就是1让更多的城市发展起来。
    没有研究过建设北京的投资有多少直接来自中央政府,来自中央政府的钱就来自全国纳税人,全国纳税人都给钱建了北京,然后来北京他管你要暂住证,这不公平。但是这些投资造成的效果就是北京拥有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让北京从一个出了四九城就是农村的地方发展成了昌平房价三万多的超级大都市,如果说以前政府没钱,想集中力量搞北京,上海当门面的话,现在我们财政收入年年创新高,应该加大力度投资其它城市的投资,让这些城市更吸引人。假如你是青海人,到了北京没房,没车,没房口,回了西宁有房,有车,有房口还有好工作,我想很少有人会继续苦逼的北漂,现实是很多人虽然不喜欢北京,但是回了家没有想要的生活。这就要靠更多有吸引力城市来分流人口。

    先表利害关系,任总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已经有一套了,28岁时买的,把所有能借的钱都借了,还把自己卖给了公司三年,最终两年半还清债,现在看来,如果给我再选择一次的机会,我不会考虑买房,为了房子付出的代价不光是钱,还有职业,没这个房子就会转换职业了,但因为房子,失去了不少机会。

    任总的说法是对的,年轻人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和能力,过早的背上债务,从财务上看是极不划算的,年轻人有的是时间,缺的是钱,在有时间没钱的时候花钱,从财务上来看,无异于把种子吃掉。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买房,这个实在是中国的传统作怪,年轻人笨到连自己的房子都要让上一辈人来解决,这样的人还是买房子吧,反正都笨到这个份上了,也不在乎多啃一回。

    年轻的时候就该有无限可能性,就该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可能有些话不好听,但是我依然要说,如果说年轻人都买得起房,那很多人将不会继续努力,这个社会将会变得一团糟。这不是说我看衰年轻人,我想说的是人类天生有惰性,中年人好歹还有抚养子女的压力所以不得不去奋斗,可以看到的是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好多年,当子女能承担起责任的时候他们肩上的担子一下轻了不少,然后就全国甚至全球到处旅游,这种情况我相信很多人体会得到,我也看到不少。

    年轻人现在最重的压力恐怕就是房子问题,这个如果不再成为他们的压力了,那恐怕就没有什么压力了,也没有开始抚养子女,可以说想干什么干什么。你可以说那不挺好,我有好多想做的事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大部分人在没有压力之后必然是非常懒散的,简单的说就是没有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天降之物这部作品,除开福利,内容其实描绘的很现实。当翼人(简单理解为天使吧)开发出一种工具能够拥有一切之后,刚开始确实大家都很开心,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他们慢慢的开始厌恶这种生活,再然后他们开始绝望,因为再无梦想可言,最后终因绝望导致了大量的自杀,甚至最后开始羡慕甚至嫉妒不能获得一切却拥有梦想的人类。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觉得这简直胡扯,虚构的作品而已忽悠小孩子家家的,对吧?但是说实话,没有梦想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正是因为很多东西得不到,所以必须努力奋斗去拥有,这个努力的过程才是梦想真正的含义,或者说梦想真正的价值。凭空掉下来的,那不是梦想,那是馅饼,那种梦想实在太廉价,我对于拥有这种太容易获得的梦想感到羞耻。

    说白了,我希望自己能在多年努力之后,来到自己的梦想面前,微笑着拥抱它,而不是在我刚刚开始努力甚至还没开始的时候,pia一下甩我面前,那不是追求梦想,那是喂狗。

    年轻嘛,怕什么。

    等到有一天,穷人就该被饿死,劣种人就该被淘汰,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正常不怀疑。
    年轻人买不起房,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正确的,因为被判为正确的我们就会去推动它,而如生病这样的事实我们就会去改变它。
    没有一个标准,也谈不上正确,如果世界本来就是错的,正确更无从谈起。连买房都是临时现象。
    房子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尊严吧。可是过度繁殖,与器物本身的寿命,也不能保证人人都有。人不一定有能力自建房,即使给他原材料;但如果借助工具,人甚至可以不用劳动而拥有一切。

    现在的经济是怎样的呢?资本家雇劳动力生产,再把商品卖给穷人,获得两层剥削,因为主导的资本家有定价权,而实质上就是利用穷人来为自己劳动服务:基本的生存劳动、愿望实现的劳动。贫困不会消失,但穷人也不至于饿死,只是同等情况下要付出更多劳动像骡子一样苦苦挣扎只是勉强能生存,没有余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有机器使得劳动比过去轻松,但也会淘汰较差的个体。
    总之价格是一种手段,工资与物价永远是鞭笞普通人超额劳动的工具。

    当然如果未来社会完全靠机器支撑,而不用人作廉价劳动力,穷人消失也无所谓。而事实上已经消失了那么多人,大家依然不知觉正常地活着。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维持下来,未来属于现在的资本阶层,什么都争取不到只有消失,大家都不会注意到。

    单说这句话,那是对的吧,西方国家中下层年轻人也没几个一毕业就去买房的,但是问题来了,这是在中国。我在乡下读的书,大家别笑我,老师经常这么说:啊~这本资料书很好的啊,买不买是你们的自由毕竟我们很民主的,不过我会在上课的时候讲里面的内容。我不强迫你买房,不过结婚了生小孩没户口啊不能上学啊。这对于我等进城青年是绕不过去的坎,更别说还有丈母娘和某些人在社会上鼓吹家庭多么温馨啊的梗,肿果仁嘛家庭的基础不就是要一个窝嘛,哎说多了都是泪啊,周末去杭州郊区物色物色便宜点的楼盘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