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雄:工业3.0红利已经消失 抢占互联网红利需要重创新

“虽然中国的工业3.0时代红利在消失,但是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红利,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红利。中国的老人、打工者以前是没有电脑的,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带来很大的互联网人口增量,抢占这一波红利需要重创新。”转型教练王冠雄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7月23日,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国际高峰论坛上,转型教练王冠雄作为受邀演讲嘉宾,做了主题为“工业4.0的四个特点和转型四大火坑”的演讲。

王冠雄说,中国从工业3.0的红利已经基本消失,但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互联网红利,正如文章开头说提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次扩大了中国的网民数量。

在这个时候,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

“不转型等死,转型是找死。”王冠雄认为,传统企业转型,应该立足三个根据,第一,立足行业属性转型。第二,根据商业链条的逻辑去转型。第三,根据企业自身DNA去转型。简而言之,传统企业应该学习互联网的技术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观,而不是完全推倒自身重来。

王冠雄同时系统阐述了他对互联网的理解,互联网在于交互、链接和聚众。以三者为起点可以建立有效的连接,打造好的产品。腾讯的核心就是“连接器”,连接是互联网的起点。交互也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像互联网一样产生各种实时互动,连接与交互产生数据,数据可以有无限用途。而聚众,指的是互联网可以让那些气味相投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人迅速聚集到一起,聚集产生势能和市场,这是互联网的神奇所在。

王冠雄以海尔为案例,系统阐述了工业4.0时代转型的总结。海尔转型的四化,产品个性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非常直观地描述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路径。也给广大传统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在场嘉宾对王冠雄的演讲反响热烈,表示演讲中价值很高的干货很多。

重创新是转型教练王冠雄历时一年多打造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课程,融合其在阿里巴巴、搜狗、蓝港、万达等名企十余年的高管经验,围绕十大案例,系统总结了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路径,课程培训里包含很多从海尔等企业采访的一手资料,理论成熟,操作性强,被称为“互联网+的第一堂课”。

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国际高峰论坛,以 “产业融合,互联共享——新技术、新机遇、新生态、共筑安全网络新空间”为主题,大会设有30个论坛,涵盖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医药健康、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是行业里最具影响力的高峰论坛。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江濡山:是谁让美国工业站在世界之巅?

杨培芳:互联网“+”的不仅仅是工业

王喜文:“互联网+工业”制造业新思维

CIC2015众创论坛:谈社会创业与互联网的关系

陈昌业:BAT总把IP改编挂嘴边,但编剧工业准备好了?

新松机器人曲道奎:制造模式变革,中国工业4.0窗口期为8-10年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爱吃豆腐说道:

    商业的本质是在市场交换中逐利,而市场交换的基础是物权和人们的需求。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商业上变化的根本动因就是物权分配方式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变化。KK在新书《必然》中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制造的物品越来越多,每个个体都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不完的东西,一切都开始显得过剩。

    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食物(麦当劳、原麦山丘)、衣服(优衣库)、电器(Sony、松下、西门子)、家具(宜家)、房子(万达)……工业发展和消费主义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过剩,人们需求已经开始慢慢从物质向着精神转变:社交(FB、twitter、微博、微信)、旅行(airbnb)、读书(amazon、当当)、电影(imdb、youtube、优酷、乐视)、音乐(itunes)、文化(豆瓣)、知识(知乎)、艺术(守望者)……

    当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显现出了一种不可逆的、必然的趋势:知识逐步地共享化(开源),产品逐步地拟人化(服务),所有权逐步地临时化(租赁、分期付款),信息传播趋向实时化(互联网)。

    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商业基于物权的本质并没有变,就像《小王子》中的那位商人一样,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拼命地抢在别人前面 把他们认为未来有价值的事物记录在自己的账本上(物权的提前抢占)。

    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在工业时代,由于资源和制造能力的相对匮乏,我们的需求是整齐划一的——专家、品牌和独占技术构成了工业时代消费文化的中心式架构,这种架构既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也压抑了人性的自由。而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生产制造能力的绝对过剩,人们的需求将更多地反应自我价值和个性主张,未来将是“去中心化”的,人性将被再一次解放。

    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商业社会满足人们需求的组织方式,她现阶段的表现就是从工业时代的物权独占社会(专利独占、物资独占、经营权独占)转向物权共享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开源)、基于信息的精细协作(众筹、租赁)和人与人的实时交互(移动化、可穿戴设备、直播)……就像工业社会替换农业社会时代的必然进程那样,这些信息时代的全新的(也更像原始人的)社会关系正在代替人类过去数百年来社会关系的主要形态。KK甚至大胆地预言,未来我们每个人实际拥有东西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而能够享受到的物质和服务反而会将会越来越多。

    过去20年网络红利的实质

    过去的20年里,虽然我们一直在提所谓的“互联网革命”,但事实上她才只是像个婴儿一样蹒跚地学会走路而已。即便如此,我们也已经可以观察到网络商业红利发展的一些端倪——她更偏爱出现在那些用互联网的新方式来满足有效需求的商业领域——她的一边是后工业时代过剩的物质供给,另一边是工业时代未被解放的旺盛的人性需求。

    这在欧美及全球的互联网领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比如整合出版社和其他企业过剩的库存,来满足人们在购买图书和类似商品时对品类丰富度和价格低廉性的看似矛盾的双重需求(亚马逊);

    比如借助过剩的网络开发者资源——站长和独立开发者——来满足人们对各种个性化信息的查询、快速获取知识的渴望(Google);

    比如借助闲置的私家车资源满足人们对出行工具的个性需求(优步);

    比如整合闲置的房屋来满足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企业(AirBNB);

    比如借助设计和研发来整合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制造能力来满足人们对科技产品消费需求的公司(苹果)

    ……

    那些最典型的红利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一种网络化或类网络化的物权整合方式来把那些相对闲置和过剩的资源整合到自己的“账面”上,再去解决一个在资源独占时代难于解决的鲜明需求的企业。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同样是这样的商业思路,虽然由于富足程度与美国和欧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她们还要面临一些额外的问题(例如社会信用),但是整体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

    通过整合中国大量闲置过剩的工业、农业生产能力来满足8、90后消费者们个性化的购物需求(阿里巴巴、京东);

    通过整合文艺爱好者们过剩的分享能力来丰富或者简化人们选择文化艺术消费品的过程(豆瓣);

    通过整合相对廉价的网络开发者资源来满足人们在通讯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腾讯)。

    正常的市场红利,几乎肯定是因为一边有过剩的供给(供给价格相对低廉)而另一边有旺盛的需求(愿意给出溢价),这本身和是不是使用互联网技术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互联网时代促使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变革,所以才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这种新商业趋势。

    未来的网络红利

    前文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框架,这个思考框架主要是在讨论一种商业上的“势差”,或许和雷军谈的“风口”是在谈类似的事情,只是我把我的思考尽量说的直白一些。在设想具体的红利领域之前,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思考框架下试着分析一下各位答主们提到过的行业:

    1、金融
    年轻的一代人在新颖的理财方式方面的确存在着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产业的供给方——可获得稳妥回报的投资项目——似乎依然是稀缺资源而不是过剩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似乎并不能直接促使大规模的投资获得更具效益的回报。宜信的成功似乎更多地是因其专注于小额个人信贷,找到了农民、学生、白领(感谢rang stark指正)这样具有较稳定还贷意愿和能力的放贷对象,但追随者们复制这一能力的机会似乎不大。

    2、医疗(养老)
    老龄化的确是未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行业目前的有效需求似乎并没有被成功地挖掘。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看病和治病本身似乎在道德上已经不允许继续去强调利润了,而养老院并不存在过剩的供给,同时老人们似乎也并不喜欢去养老院,毕竟民间的道德基础还是养儿防老。我认为老人们现在表现出的最旺盛的需求是被关爱、受到尊重和用晚年时间实现一些人生梦想,无论是晨练、歌咏还是广场舞,这里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它们并不像AirBNB的民宿业务或者优步的打车业务那样容易被整合。

    3、教育
    我从事过大约8年的培训行业,教育问题的确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未来的20年都会持续存在商业上的旺盛需求。但中国教育市场追逐红利的发展瓶颈是:我们本身并不具备足够优秀和丰富的教育供给资源。我们很多大学里的老师,在学校都无法触动(或者无心去触动)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脱节严重,校园里本身并不存在学术上的“过剩”。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国民间机构组织教育资源的方式,一直都是将一些企业界的精英或者那些教学价值被校园低估的老师聘请到机构中去授课,这在未来恐怕也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家和优秀人才的工资将持续上涨,这类资源也将变得稀缺,所以供给上仍然不会变得过剩。在这种限制下红利很难有效地形成。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海外一些国家似乎存在着过剩的情况,所以将优质的全球教育资源整合为便利的本国服务可能仍然是未来中国教育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方向。

    4、大数据
    该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开放数据太“脏”,本身不像美国和欧洲有丰富的开源数据“过剩”地供给,如果仔细查看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政府、医疗机构、产业门户、教育机构和博物馆的信息开放方面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成果,你就不难知道为什么大数据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显而易见的新机遇。而在如今的中国,无论是那些功能粗放的政务公开化“成果”还是中小企业艰难的信息化现状,似乎都表现出全社会还没有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所以我虽然已经投注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大数据,但我认为中国的全面大数据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阶段只有局部的小红利而没有全局的大红利。

    5、各种O2O
    滴滴打车的模式已经验证了,基本上可行,但我认为只是中国地区的红利并不够广阔,存在着投资过热的问题。各种点餐平台是O2O目前最主要的形式,而国内的创业同胞们似乎太强调模式,而缺乏对产业资源结构的框架式思考。中国的餐馆虽然多,但它们生产能力的闲置情况并不是特别大,因为餐饮这种行业本身门槛低所以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很繁忙,那些具有规模的企业也基本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把食品服务行业“工业化、流水线化”才保证供给和需求刚好均衡,所以其中过剩的供给情况并非常态。而需求方面,中国城市白领的收入也还没有高到对送餐费多出的几块钱不在乎的程度,所以两方面来看这里的红利基本上是假象。至于有机蔬菜这样的细分市场,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结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块只有比较小的细分市场红利的空间,不存在整体的大红利。

    虽然我对上述领域多持悲观态度,但我仍旧看好在中国发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机会还是非常多的,20年后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新模式互联网公司。

    下面,我随便举一些例子来展望一下:

    私人专业安保

    政府已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裁军,那么显然未来会出现一批“过剩的”受过军事训练的专门人才,那么需求这一边呢?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和一些有安防需求的企业对专业化的安全保卫没有旺盛的需求吗?向客户阐述一些新闻里最近出现的富豪绑票案件,恐怕就能触动不少人去聘请专业保镖了。借助互联网来聘请专门的安保顾问难道不是一个好主意吗?(当然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如果真的要进入这个市场还是要仔细研究一下其中具体的玄机)

    为胖子/瘦子/特别嗜好群体的定制服装

    中国服装制造的过剩产能绝对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而现在体型偏胖和偏瘦的人以及对服装有特别嗜好的人与日俱增,这些人对服装的需求并不停留于便宜或者一般款式,他们为了穿得更有个性,不被人说成衣服不合身的怪物,是愿意付出溢价的。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可观的需求市场,而传统的服装制造业(即便是优衣库或者小规模制造著称的ZARA)出于成本的考虑仍然难以照顾这个领域的客户需求(我个人真实的体验,优衣库大码服装几乎永远都是断货状态)。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消费者对服装的特别需求)在这个领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潜在的消费者在网络上比在实体店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可以放下芥蒂放心购物。

    微型企业聘请临时工的平台

    伴随着万众创新的大潮,将会有更多的微型企业快速地涌现。微型企业有人力、场地和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美国就有WeWork这样的公司通过整块租赁场地进行装修在分拆租赁给微型企业来赚钱。而在中国,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里面场地仍然是相对昂贵的资源,所以简单粗暴地复制WeWork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微型企业也有需要雇佣临时帮手的各种需求,因为养不起人但是又要完成一些项目工作,所以不得不去聘用临时工。在这个局部领域其实持续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不好找到固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培训生),和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快速找到能力合适而又愿意受聘的临时工作者),因此我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网络化的红利机会。

    新农业与互联网

    应评论中@常顺的邀请,说说我对新农业的浅见。农业技术对全人类富足的贡献是底层的,它从数万年前开始出现,逐步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让人类安定下来,人口逐步地增加,在农耕文化下产生了璀璨的文化、艺术和各类信仰,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从本质上说,其实我们前几年经常讨论的“人口红利”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中国的农业带来的。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而且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稳定的农业,在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依靠着丝绸、瓷器这样的典型农业技术称霸全球的贸易网络…… 所以,农业的互联网化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确定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否能驾驭这样的问题,就像开始说的,粗浅的谈谈算是抛砖吧。

    农业产品所面对的市场非常宽泛,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领域:一个是作为饮食原料(吃喝产业),另一个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比如棉花、木材和丝绸等),这次先针对第一个做一些阐述。

    在饮食市场的供给方面,今天的中国虽然不是农业物产最富足的国家,但是却具有过剩的历史数据(所谓的饮食文化)积累。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是非常非常非常讲究吃喝的文化的,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吃喝的文化积累最雄厚的国度(没有之一),用数据的视角来看就是我们的文字资料里面储备了很多关于吃的元知识数据,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把吃和健康结合起来提倡养生。

    但是,由于在科学与工业发展的这一轮我们中国起步太晚,导致我们并没有在食品工业领域创造出足够强的商品品牌,相反今天的年轻人都在消费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出现了在后工业时代中国——这个历史上最会吃的国家——的国民反而不知道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但是,幸好有一点没有变,我们中国人仍然有投注精力来研究吃喝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国民在总体上比英国、德国这些以理性著称的国度的国民会投入更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饮食,从长期来看这在供给上一定会形成一种过剩。

    需求方面,今天老年人在大量地需求养生,年轻人在需求个性化的饮食。由于食品的过剩,人类已经在文化上给工业时代的饮食打了标签——“垃圾食品”。那么,与垃圾食品相对立的另一端是什么呢?我想可以叫做“艺术食品”,就是吃喝的讲究达到艺术的程度,或者“轻奢”的程度。我认为这就是未来具有非常巨大潜力的需求领域。

    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在中国,对“饮食方式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过剩的投入”与“未来旺盛的‘艺术餐饮’个性化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对接的可能性呢?我认为很显然是有机会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一种个性化的、艺术的饮食,往往意味着提供产品、服务的背后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整合和复杂的协作,这些需求和供给没有互联网的参与是不能被充分满足和解放的。

    当然,你会说现在有不少关于饮食的APP呀,比如菜谱软件或者点餐O2O。是的,这说明很多人都觉得这里有机会,但它们的商业思考往往不符合我说的在“两端之间具有足够大的‘势差’”这一点。比如点餐O2O认为人们对不出门吃盒饭有巨大而旺盛的需求,而供应商这一边又具有过多的库存。这里面的问题我在这篇回答的前段谈过:人们为了不出门吃饭愿意付出的溢价是不高的,因为他们吃的还是“垃圾食品”,而且不出门的同时也牺牲了外面的就餐环境;更何况餐饮行业的剩余库存并不像亚马逊所从事的图书行业那么典型——中小型餐饮店生产食品的边际成本的下降并不像图书印刷这样地具有边际递减优势(盒饭一次做得多也会降低成本,但降低的比例已经不那么大了,尤其对中小餐馆而言)。这种“势差”的不足,是会构成商业上的发展瓶颈的。而我前面所猜想的这种势差,一边可以构成溢价,另一边存在着过剩供给,看起来比O2O的机会要多一些。

    体验经济,如阿里的BUY+,真正能给客户越值体验的才会有用武之地.

  2. 浮生若梦,毁誉由人说道:

    还没谈到背后巨大的社会价值观背景。美国的互联网第一代巨头企业的创始环境是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价值观下,这一背景下的三个主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多样性、自由和选择,可以说物质的相对过剩、消费者追求更自由的消费方式以及在众多物质和文化中进行理性的选择是整个西方社会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主题,也是深深植入这一代企业骨髓中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我认为我们才刚刚进入到和他们类似的这样一个时期,而且是在30年非常快而潦草的增长之后忽然到达这个状态的,这导致我们的企业家在追逐红利时更容易思考和认同现代价值观念的那些因素(比如我自己也是成长在工人家庭,我也是相对来说更信奉科学的力量),而难以一下子抓住互联网背后价值观的精髓。

    产生持续红利的先决条件就是做买卖所讲的“供需两旺”,但是在供需两旺的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关键的一步就是打通通路,这背后最基本的、朴实的逻辑差不多都是“要想富,先修路”这条俗理了。

    以农业技术为主导的古代商业为例,要做到某个市场的供需两旺,达成所谓的红利最大化,先要占据核心的生产资源,比如土地、种子、人手和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就具有瓷器、丝织品这样的核心技术,当时这是中国最高的机密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竞争优势,造成了非常大的出口红利。当时为了把丝绸运送到中亚和欧洲赚取红利,商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淌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工业革命后也是一样,英国人率先依靠改进纺织这样的产业,组织国内的剩余农业劳动力去变成纺织工人以及各种工人,达成在本国某种工业产品的过剩。而英国人又需要来自全球的其他“过剩”物资——比如咖啡、水果、烟草甚至奴隶。这一轮红利的前提同样是供需两旺,而所修的路,就是“大航海”的各种海上路线。

    互联网经济所处的当代,全球市场已经充分地细分,但基本的红利原理我认为不会变。网络公司所干的事情,也是修路。只不过修的可能是一条半虚拟半真实的路,每一波红利的前提,依然是供需两旺,而中间没有修通的路,必须是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修起来比较有优势的。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我“看好”的都是小市场,听起来不像医疗、养老、教育、大数据这样的领域那么地有必然性。这里我说明一下,我认为只有仔细甄别每个细分的市场,才有可能发现所谓的红利市场,如果一个市场人人都能想到它未来有需求,那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无数的企业会杀进去竞争,这样既不会有垄断也不会存在什么红利了。

    下面接着前面说说农业的第二种类型:为非食品的工业提供原材料的那些细分市场。

    这类市场实际上门类相当多,规模也不小,比如服装、家具、家居用品、化妆品甚至是造纸这样的行业。在农业这件事上,比较容易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某种丰富的物产资源或者加工能力作为思考前提——我有什么就去卖什么,这个想法虽然大体上没错,但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在用这样的思路,难以形成差异化的战略。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农业企业向其下游去寻找机会,想办法借助互联网去整合工业制造中的过剩产能与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沿着我们前面的提的思路,服装市场我前面举过给胖子瘦子定制衣服的那个例子,该行业存在着大量闲置的服装制造能力,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也有很多可以整合的细缝。

    我们尝试用“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个思路思考一下家具这个行业,现在大城市里的家具城模式大都已经行不通了,为什么?不是因为产品质量或原材料的问题,而是因为用户需求剧烈地发生变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了,大城市7、8、90后通常是租房子,不愿意买过去那种实木的家具。因为对这些用户来说,万一搬家的话传统家具太麻烦。而即使是那些定居的用户,也喜欢购买设计上对狭小空间、年轻人生活习惯思考更多的那些家具。(而在家具城里寻找这样的家具很费力)

    这两年,北京的宜家一到逢年过节就几乎100%处于爆满的状态,可见年轻人对这种时尚新颖、轻便的家具用品的购买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淘宝上有代购的,还有很多专门做宜家高仿的。此外,家具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壁垒并不高,要点是设计,这里已经出现了整合的可能性。

    中国的家具制造行业过去一直没有形成非常充分的企业产品设计能力,现有的、保守的设计师聘用机制让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家具、装饰设计师们没有用武之地,价值被闲置和浪费。如果能够搭建网络平台让他们来进行新酷家具设计思想的展示,用众筹、预购甚或租售的方式吸引用户来订购,同时整合闲置的制造和原材料资源作为品质后盾的话,是可以形成一个有趣的社区化的网络家私平台的。

    今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预祝各位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这两天听了罗振宇的2015跨年演讲,他在讲到华为和小米的那一段,提到了他个人的一个尖锐的观点,就是所有的连线生意目前已经过了窗口期,未来的机会“只有点而没有线”。我复制了他文本版(演讲稿)的一段,大体的观点如下:

    “2015年春节刚过完,我私下有过一个判断:如果现在做O2O创业还没有拿到A轮投资,就不要再走这条路了,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了。 …… 包括互联网在内,所有的连线型生意,巴菲特都看不上,因为它们不是时间的朋友。那巴菲特所谓的价值投资是什么呢?是“点”——那些能在时间的流逝中长期稳定增长的生意,比如可口可乐。我这里说的“点”,比巴菲特更进一步,是指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产业原先的成本结构,打开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务。”

    我本人非常赞同他在这一段演讲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原理,如果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在前面提到的“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个势差原理的话,他的观点就是创业者要去成为通路上的突破点,而不是去搭建整条通路线,并不是因为通路线错了,而是因为通路线太难赚到钱。

    而我在2015年所举的例子大部分还是在谈论“线”,并没有打中“点”,这对参考那些观点去创业的朋友们是致命的。当然,我举的例子全部都存在“点”的机会,而且做点比做线更具有可操作性。无论是互联网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结合,还是基于农业材料的家具生意,就绝对存在着和“褚橙”类似的突破点。罗振宇演讲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未来的互联网商业将不再有基础建设方面的窗口期,而只存在基于产品品牌、商业通路上的窗口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IP的兴起,IP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入口,成为突破点。

    我非常希望各位读过这篇长长的文字的朋友们可以看到我今天的这段更新,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人说的什么话是真正的金科玉律,观点和话语都在变化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重新审视我以前的一些回答,其中有不少观点在我今天来看都是值得诟病的,所以我才第一时间就来修正这个答案,因为修正后的视角可能才更有价值。

    很多人都认为寒冬已经来到,似乎怎么创业都没有机会了,我看未必。特别奉上张五常老师关于垄断和细分市场的这样一段有趣的话。

    事实上经济衰退除了意味着资本供给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资源采购成本的下行,风险总是伴随机会同时增大。任何市场都是周期性发展的,现在大环境周期到了谷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会增长啊,这可不是什么“明天会更好”的天真言论,人类已经经历过几十次这样的小周期和数次这样的大经济周期了,低谷意味着洗牌和商机。快思考你能抓住的机会吧,找个细分市场形成你自己的垄断优势,2016年是这件事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在前文中所说的“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里的通路并不是简单、狭隘地指销售渠道。而是更宽泛意义上,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自身能力,而去消除的市场阻力。这里的路,是指过剩的供给能力与已经出现的需求之间的路,阻碍这条路的可能因素包括:产品的价格、产品的设计、购买渠道、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市场的文化因素等等。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非常核心的一个能力就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我认为这种能力也是一种“通路”能力。因为阻碍着智能手机这个行业的因素,根本就不是销售渠道,而是产品的功能和设计、品牌以及价格。苹果的产品贵,但是他手里有品牌和设计能力这两个核心的“通路”能力,附加上它的App和音乐、娱乐内容平台整合能力,这些能力竞争对手努力模仿,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超越它,所以红利仍然会保持在它手里面。

    类似滴,在中国市场,小米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路能力:价格。小米和锤子以及很多国内的安卓智能手机品牌,其实上游的供应商可能都是那几家,小米很多产品零部件据说就是和苹果一样的上游供应商。因此说,小米选择的最主要的通路能力,就是价格。

    价格也可以是一种通路能力。

    从品质上来讲,一些日韩欧美手机的品质都是有保证的,但是他们的价格策略在中国就不会构成通路效应。以同样是国内企业的锤子手机来对比会更明显,锤子选择的通路能力战略是和苹果死磕设计以及品牌认知度。这个策略和小米相比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以及更深厚的品牌积累,并且客观地讲超越苹果的难度依然非常大。消费者是很现实的,小米选择价格这条通路策略,虽然被很多人所不屑一提,但被市场验证是可以通过资本和供应链管理等能力来保持住的,因此它获得红利并保持,甚至还可以在其他的电器细分市场来复制这种通路能力。

    我对通路能力的解释,也是希望提醒很多从传统行业跑过来和所谓的互联网+公司竞争的那些企业。不要因为互联网+的那些天花烂坠的概念而忘记商业竞争里面的一些基本要素,实际上商业都是一样的,互联网公司也要遵循商业竞争的方法和策略。

    我说几句最近对苏宁策略的思考。我觉得苏宁本身有一个非常牛的“通路”能力,是那些互联网公司都流着口水也搞不定的,那就是一种“到达能力”,因为有这么多的实体店,它几乎是某些特定人群“摸到”、体验到家电的唯一去处。这种强大的到达能力对那些基于体验的家电产品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如果我是苏宁,我会考虑巩固自己这方面的通路能力来和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做一个电商来防守。

    为什么呢?因为苏宁的通路优势本来不在价格上,它的商业模式整体上如果去拼价格,会让供应链方面加速选择像天猫、京东这类本身通路优势就在“低价”、种类丰富这些点上的平台,等于巩固了对手的通路优势。我觉得某种程度上现在已经成了这样的局面。

    如果忘记现在的局面,单纯思考家电市场的趋势的话,在过剩的供应能力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上,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明显的红利。苏宁就应该避让小米已经做到极致的价格这条通路策略,借助自己庞大的实体店优势,思考怎样在别的通路上对接新的旺盛的消费者需求。

    比如利用互联网将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做到某种极致、超越市场现有水平和消费者预期的稳定(像支付宝做到的那样);甚至于可以去开辟出租业务,针对那些现场体验非常好的高价位高品质商品,提供基于网络的出租服务;甚至于进行实体化的众筹,都是应该考虑的策略。这些都是比价格策略更符合未来消费趋势也更能实际打击竞争对手的。

    如果传统企业能受到我文章内容的启发,将脑洞打开,巩固自己原有的那些商业优势,甚至于抢先运用好势差去做好以攻为守的策略,那么互联网公司也无法通过简单的整合来和你们打了。我想这同样是一种“互联网红利”吧~
    首先跳出互联网看世界,你再思考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互联网能起到的作用,互联网不能起到的作用,社会已有什么,社会将会需要什么,世界应该继续变成什么样。下一个喷发点一定会是物联网,尽管它现在保守抨击,泡沫巨大,但仍然不能否定它泡沫下边存在着真正的改变社会的东西。十年之后,十五年之后的世界还会是app,网站主导的世界吗?显然,也肯定不是。

  3. 时代之说道:

    很可能,是老龄市场。
    我是说老龄人口的互联网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中老年人正在走我们互联网化的老路?
    你看他们的表情包。

    当年我们不也是“哎呦这个屌”,图会动啊!花花绿绿狂闪好漂亮!特么真牛逼!
    你看他们的朋友圈。
    养生、谣言、鸡汤、阴谋论…
    可当年我们的“QQ空间”有高到哪里吗?酸碱体质/911炸的好/南沙暗礁周围都是我领海把XXX都炸了/周恩来总理的五十句机智表现让蛮夷哑口无言/今天是腾讯生日转发此消息立即升到1个太阳
    【后来的我们】
    有些人不满足于被灌输,开始产生UGC内容;(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些人为增值服务,比如游戏付费;(为更爽的体验消费)
    有些人热心公益,包括救灾、扶贫、提诉求;(社会责任感)
    有些人结交新朋友、找回旧友;(沟通交流)
    后来的我们,把互联网玩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另一个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却没跟上我们的脚步。—-就像15年前我们没跟上美国的脚步一样。
    —————–
    说一些工作见闻,上一个项目做的是社区养老,在北京。
    (55-70岁)的中老年人,其活力、状态和自发的拥抱互联网的信念与速度,都挺让人惊叹的。让我们越来越有“诶你想一想,十五年前他们怎么哄我们玩的”这种感觉。
    先占坑,回京用电脑再补详细案例等等。

    这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支撑起投资行情的大逻辑,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红利:

    (1)用户数快速上升

    (2)网速的快速提升

    (3)单用户营销费用快速提升

    但是显而易见,第一大红利用户数的提升基本已经衰竭(虽然在产业中还有增长,譬如微信用户都有40%的增长,但在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反应,即资本上已经红利衰竭,下同)。

    第二大红利,网速的快速提升,在直播概念之后可以说已经结束。沿着网速提升的逻辑,我作为传媒互联网分析师,也在二级市场率先提出了重度手游(网易)/网络剧/直播的投资机会。但从PC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海外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并没有比直播更加消耗网速的应用。所以可以说网速提升红利也已经衰竭。

    但互联网人口红利枯竭的另一面,恰恰是单用户价值的急剧上升,而这很有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最后一个超级红利。产业中有几件事情可以印证判断:

    1、15年底曾和某上市游戏公司CEO聊天,谈到现在的手游市场,买量已经越来越难。 14年底开始的IP热,15年中开始的影游联动,都是游戏公司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努力。但这依然是一种存量博弈,无法改变随着手游生命周期的加长,新游戏极难买到用户的事实。

    2、 总所周知,阿里的本质是基于电商的广告公司,我们观察阿里在移动端的货币化率(即移动端收入/移动端GMV),在2012Q2,这个数字是0.44%,而到了2015Q3,已经达到了2.39%。

    虽然货币化率有很多因素影响,但粗略来看,大致可以认为,12年商户要在移动端卖100块钱东西出去,要给阿里0.44元广告费,而15年则需要2.39元。所以我们看到,之前不被淘宝卖家所重视的社交媒体渠道,忽然变得非常重要。

    去年双十一,前十名的淘宝店中,有七个是网红店。而网红现象出现的本质,是淘宝商家寻求的流量突围。

    3、2015年,腾讯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0%,包含游戏业务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增值只有27%,而广告业务增长达到110%。微博从15Q1开始,已经连续5个季度盈利。

    其实这三件事情,已经囊括了游戏、电商、广告这三大互联网盈利模式。可见,高流量成本下的新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旋律。垂直流量、高清晰度用户画像、强运营的产业链环节具备最大机会。

    下面说说微博。大家都知道,微博最近的股价表现非常好,现在已经50亿美金市值,而去年8月最低曾跌破20亿美金。

    一方面,这是微博自身的运作,比如垃圾粉的清理,垂直化娱乐化的内容运营。但更多的,是行业风口就在这里。确实放眼A股和中概,没有第二个微博这样的公司了.首先具备海量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其次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业务。如果把视野放在一级市场,可以看到今日头条也满足这个条件,也是去年的明星公司。

    1.体育行业

    1.1
    发达国家体育行业与影视行业票房总收入占比大约在1.6:1,按照这个思路有95%的体育市场未开发

    1.2
    五万亿计划

    2.文化行业

    2014年影视票房总收入提升36%

    3.养老行业

    4.二胎红利

    5.食品衍生市场

    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这块市场空间很大,年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

    6.手游市场

    这块比较尴尬其实,但我其实很看好,我觉得手游的市场还没有完全解放,我们目前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7.教育O2O

    别笑……是很扯的模式,但真的有人做起来了,而且好像还不错……

    别的暂时不了解。

    咦有这么多人赞,我来再曝个好玩的料……

    先往小里说:

    90年代去深圳摆地摊的人,如今都是大老板;04年开淘宝店的人,坚持下来年销售额轻松过千万;05年开始炒房子的人,如今固定资产动不动好几个亿;07年开始炒股的,几乎都是坐等着赚钱;10年玩微博的人都成了大V、12年开始四处转帖做微信公众号的人,如今都成了平台,资质再平庸如今也都融资成功了。

    再往大里说:

    中国房地产资产从十余万亿元增至80万亿元左右;中国的股票市值,从不足5万亿元增至60万多亿元;中国互联网从个人创业到如今的总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在这些资产资产狂飙的行业里,只要有你的足迹或踪影,都会狠狠的捞一笔。

    那么,未来还有红利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系统的回顾一下“中国的红利简史”:

    红利的基础:丰富的人口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在大量人口涌向的方位,你提前挖了一个需求的缺口,就是红利。

    所以:红利的根本要素是充分的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四万万多同胞发展到1980年的十万万多同胞,且在1980年人口资源最为雄厚,有了人就有了潜在需求,就有了广阔的大市场。

    虽然那时中国引而不发,但这些人口资源对未来中国三十多年前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OK,接下来红利正式开始了!

    第一波红利:商品的流动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没有真正在流通的商品,那时即使你有钱也花不出去,所以一旦商品可以流动了,那将迅速带动整个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恰恰第一个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嗅觉极其敏锐的温州人就抓住了这一波红利,他们从在全国溜街串巷开始做起,后来开始倒买倒卖,进入原始积累状态。

    第二波红利:商品的制造
    有了商品就有了工厂。当时中国各地开始兴建各种工厂,以满足瞬间扩大的内需和出口,比如纺织服装厂、化工印染厂,制造业、和能源消耗初级工业等等,中国靠着大量而廉价人力资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加工产品的廉价雇佣军。中国制造业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于是很多“个体户”都开了工厂做了“大老板”,成了又一波红利的享受者。

    第三波红利:资源的变现
    中国的政策放开之后,各地除了内需之外,还向世界各国推销自己的资源,如煤炭、有色、石油等,山西的煤老板就是抓住这一波红利暴富的。

    第四波红利:互联网变革
    中国如果没有互联网,改革开放的成效就不可能持续那么久。互联网是中国经济的大救星,互联网红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互联网1.0的红利——门户网站、游戏

    互联网满足人们的第一个需求就是浏览资讯,因此当年的四大门户构成了互联网的大格局,也造就了一批财富新贵。

    同时互联网也撬开了人类的另一个大需求——游戏,1999年陈天桥以5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盛大,2004年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陈天桥一夜之间成为中国首富,传奇的故事也登峰造极。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互联网的红利都是被巨头分享。1999年在兴宁市的一家网吧做网管的李兴平,仅凭一人之力在业余时间就做了“hao123网站导航”这种方便大家浏览各大网站的工具,后来被百度用5000万元人民币+40000股股票股权购买!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互联网把大家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2)互联网2.0的红利——电子商务、通讯工具

    当门户网站满足了人们获取资讯的快捷性之后,购物和社交成了人们的下一个需求,于是马云的财富奇迹已经人人皆知。

    而后面出现的中国第一批淘宝店主、以及开始贩卖四位数QQ号的网友,我倒觉的更值得一提。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做大事的能力和条件,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潜心思考所处的时代特征,如果洞察到时趋势和人们需求,不妨提前有点行动,红利永远都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3)互联网3.0的红利——自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强个人化”。个人的价值必然得道凸显,自媒体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自媒体其实分为三个阶段:博客、微博、微信。

    段子手、网红这样的新兴产物就抓住了这一波红利,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造星”手段不再是王道,那种需要出歌曲、去选秀、演电视、拍电影才能出名做明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你有特征、才能,互联网就是展现自己最好的舞台。

    当然,恶俗的炒作也曾成为网络出名的主流,但是早已被人们遗忘,能够被铭记的必须依靠真正的才华。

    第五波红利:资产证劵化
    1、股市

    股票的本质是上市公司向全社会募集发展资金,发展之后再向全体股东(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民)一起发放红利,这种全民参与的状态对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拉动作用。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诞生了。尽管两市加起来仅有13只股票,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证券市场!截止到现在,中国股市公出现了8轮牛市,每一次牛市都是一轮红利!

    2、房市

    于是1995年,中国进行了住房改革。实际上已经将房子改造成了一种金融产品,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房子就是房子,而如果你把房子看成一种金融产品,你就明白为什么房价总在非理性飙升了,你就明白为什么真正的红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当然,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子,一旦步入完善,都有涨有跌。显然这两者真正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第六波红利:超级城市化
    我们先来看一个词:城市的虹吸效应,它是指拥有某种核心资源的城市,会通过资源的汇聚将别的地方的人才、资金、公司等资源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一家独大的现象。它们不断吸引精英资源涌向自己,然后就会对周边城市成虹吸效应。

    因此处于核心区域的人,意味着拥有了最前端的理念、市场、和政策、资源支持,中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二线城市跟三四级城市的资源和创业条件大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一线城市房价疯长,二三线城市沉寂的根本原因。目前这种超级城市化带来的红利还在继续,我认为年轻人还有去分享这个红利的机会!

    所以当你意识到中国不仅在城镇化,还在超级城市化,你才明白为什么在北京上海买房增值更快,原来14年深圳上海的房价依然是被低估的。

    那么未来的红利在哪里?
    只要技术在更新、时代在发展,那么红利就永远存在。

    1、新农业红利

    (1)农产品

    1、如何种植出大家放心的农产品?

    2、如何将农产品更快更好的送到城市的消费者手里?

    (2)农村土地

    1、规模化种植时代将到来,怎么才能拥有集中种植土地的能力?

    2、农村土地开始商业化,该怎么开发和利用?

    2、智能化

    办公和家居的智能化正在到来,哪些环节会让工作和生活更有趣?

    当更高维度的交流都来,我们是不是该从微信转移了?

    虚拟现实之后,电子商务结合VR,是不是又将是一番新天地?

    3、消费的提升

    在什么情况之下,你的产品价格即使高一点,别人照样愿意去买?

    依靠你的创意和才能,是不是可以为某个群体提供定制化产品?

    有形的产品有价,无形的产品无价。

    4、90后的新鲜性

    如何利用“新新人类”给我们传统的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所有的传统经验和理论都在推倒重建,你是不是可以先行一步?

    已经没落的60后、70后,该如何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

    等等……这些都是红利!

    那么享受 “红利”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那就好比你忽然看到了一部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电影。当然,有时你自己看的时候不知道,看完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红利的妙处,有时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有一点最美妙:无论你遇到了怎么样的机会,你最后遇见的都是你自己。

    互联网红利在“消退”吗?表面上看,是的。中国互联网一点都不健康。很多企业就靠吃人头。把人口红利给糟蹋了。所以,正在消退的是信任,不是红利。
    那,互联网没希望了吗没产品可做了吗?当然不是,很多地方还可以继续深耕。
    有人说,互联网的红利没有了。下一个风口是传统行业。求求你。现在都2016年,不要把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分开,来说,好吗?我们要说的只能是:什么样的项目,在什么样的环境(城市),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才是符合市场的。我们要说的只能是,在当前环境下,什么样的项目才是符合当前市场的。
    单说大数据,小红利确实初见端倪,大数据的大红利谁看见了?再说新经济,健康的科学的产品有几个?用户还在那里饥渴着。再再说新媒体,现在(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的风口是内容创业(新媒体),即便是群魔乱舞,即便是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多少内容是用户想要的?
    整个市场,如果没有“你”想要的。任何一个“你”想要的。都是下一波红利。即便你现在用的产品就是你想要的。然。互联网的产品,历来有的只有厌倦,哪有什么一劳永逸,任何一个“对的创新”,更是下一波红波。
    也就是说,在这个宇宙,没有什么服务是过时的,想要获取红利。只需要:对的产品, 有效的供给,科学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每个事情都有他自身的逻辑。那个逻辑背后的演化是市场决定的,不可人为干涉。我们只要尊重那个逻辑。明白前前后后的那个演化过程,清楚走到哪一步需要哪一种逻辑。就是“对的”产品。

    所以。本质就是,这个市场还无限大。需求还无限大。而。互联网不过是一个工具。你不能找一个工具要红利。能给你红利的,是离不开这个工具的人。

    另外一方面,要判断红利是否要消退,首先要查看其来源和发展过程。然, 互联网将发展到一种新经济态势,最大的互联网红利,还没有开始呢?

     我对互联网有过一些只言片语的看法。先说结论,我并不看好“互联网+”这个概念,并不认为啥玩意加个互联网就一下麻雀变凤凰了。首先当然是前车之鉴,作为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诞生了谷歌、亚马逊、非死不可的美国,也没有说随便一啥玩意就概念吹破天了。毕竟就连搞得各大书店纷纷破产的亚马逊,从财报上来看也并不令人满意。

      在线下的世界,往往遵循着“二八原则”,那些最畅销的,最赚钱的商品只占商品总数的20%,而还剩下80%的商品往往不赚钱。所以大多数厂家就逐渐放弃了占绝大多数的80%,而把精力放在这赚钱的20%之上。但互联网遵循着“肥尾效应”,因为这80%只需要展示个数据,成本极低,所以往往这80%的商品利润总和加起来是颇为丰盛的。这是互联网对零售业改造最大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业让小众成为一种商业可能。一些志同道合者可以通过网络形成自己社区,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现在一些同志交友软件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受众的。

      但国内互联网的现状特别是所谓的o2o线上对线下的模式,往往都成为了烧钱大战。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烧钱补贴,这就成为了典型的赌徒博弈。最后总有企业玩不下去了,然后活下来的试图通过垄断市场来获得利润。但真会如此吗,疯狂烧钱的优步在停止了补贴之后,我听司机说现在乘客少了很多。还有美团这类的外卖企业,每个商家都在玩补贴,但实际上去很多餐馆的外卖只占到了很小一部分,但美团对所有的用户都在烧钱补贴。

      电商未来肯定不只是靠着烧钱和低成本活下来的,实际上这种低成本并不是靠着科技的创新或者对物流成本的下降造成的。往往是因为中国在房地产泡沫推高了房产价格的基础上成本相对较低造成的。大多数电商的物流成本能够拼过沃尔玛?所以我曾经说过阿里巴巴的上限就是沃尔玛。去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市值一度达到2400亿美金,超过了沃尔玛。但现在,阿里巴巴市值1600亿,沃尔玛市值2000亿。这还是高科技企业享受到了估值溢价的结果。

      电商的形态不只一种。我曾经在公众号中谈到过罗辑思维,虽然最开始像是玩的粉丝经济。但实际上在这上面销售的商品都是精品。如果说天猫是大超市,那么罗辑思维就是精品店。论规模,后者永远都敢不上前者,但论利润率,后者完胜。后者销售的商品无论从品还是上架时间来看(颇有点传统厂商用的撇脂定价那招),你愿意支付一定的溢价的。

      各大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跑马圈地差不多了,已经形成了所谓的BAT三大巨头,外加小米这样的从手机抢占了入口的企业。所以很多企业玩了半天,不是最后烧钱烧不下去死掉了,就是被几大巨头给收购了。

      未来互联网的入口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去年的一只大牛股三泰控股就是这样诞生的,通过“速递易”,想抢占物流的最后一百米,一度被资本市场大热捧,我也在这上面吃到了一些利润。这股票从最低价到最高价几乎上涨了20倍。不过资本市场热衷,实际上还有待观察。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是成功的,那么估值千亿也是合理的。汽车也许会是下一个入口,未来的汽车就会变成和手机一样的玩具,不过前提是先得把电动汽车给普及了。不然大家还是坐在汽车里边玩手机的。

      单纯互联网服务玩得差不多了,那就继续玩硬件吧。想通过穿戴设备把人链接起来的设想恐怕是要落空了。几大智能手环公司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了,Jawbone已经开始裁员,Fitbit的股票已经要被打回原形。至于国内,只要小米一做,那就基本没有利润空间了。所以有人宣布可穿戴设备1.0已经死亡。至于智能家居,传统厂商根深蒂固,不过未来到底是靠电视还是靠路由呢,还不明晰,资本市场足够热炒了。乐视从自己超级电视开始被炒作,已经成为创业板最亮的一颗星了。当然现在最热的是VR设备,虚拟现实,暴风当然是最热的。不过拜托,这些公司几块纸片或者一块塑料加上个透镜,尼玛就宣称自己是虚拟现实了,这样真的好么。

      未来的互联网+,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成本(不是靠烧钱、漏税),不能颠覆用户的体验(什么叫颠覆体验,就好比智能手机对功能机那样的),还是洗洗睡吧!

  4. 丁小虾说道:

    因为对未来学和未来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所以在寻找“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这样的创业机会时,我通常会先推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面貌。当这个生活场景比现在更加美好而且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后,我再思考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让社会发展到未来的样子。而这样的公司就是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展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从中我们能够抓住的机会和红利。

    1、教育与养老的结合
    前面有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教育与养老,这确实是这个时代的痛点,但当我们把养老院与学校有机结合后,其实能够很巧妙地把两个问题都抵消掉。
    老年人的痛点在于,老无所依、空巢、无事可做,生活没有乐趣。教育的痛点在于,师资力量不够、教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提供个性化教学。而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互补的,老人完全可以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教育孩子,而孩子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帮助老人。
    在美国就已经有幼儿园开始了这样的运作,(西雅图一家幼儿园搬进养老院后,仿佛世界都变回了最纯真的样子)。

    私立学校与私立养老院相结合,把社会上优秀的老人吸收进来,降低了人工成本,那么收取的学费与养老费就能够更加低廉。老人们平时能够参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生活过的非常有意义,活的自然比普通养老院要好。而孩子们享受到足够的“师资力量”,在助人与被助的环境中长大,也能够成长地更加健康。

    如果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篇回答《中国的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顺应当今互联网的发展? – 戴自牧的回答》。在这片文章里除了老人与教育结合,还加入了另一个关键点——视频教学,而且文章比较长,可以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教育场景。

    2、法律app
    主要功能:用户能够在app里面找到中国的法条与判例,以及每条法律制定的目的。当生活中遇到法律相关问题时,能够从中提供帮助。
    增加用户使用频率:针对社会热点新闻,发布以法律为视角的评论文章,让app拥有资讯功能,成为一个日常都能用到的app。而且,这既可以达到普法的目的,又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对现有法律的讨论。
    引导全民参与议论与制定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xx法》征求意见稿”和“热点新闻的法律评论文章”为突破口,找到现存法律的漏洞和过时之处,吸引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对法律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尝试制定出对社会发展更有益的法律条文。
    人大代表的参与:人大代表把优秀的法律修改方案作为提案提交人大,在全国人大上进行讨论与表决。

    这个法律app能够让普通民众参与法律的制定,民众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立法权,会对法律形成更大的认同感。而且,很大程度上,认同法律就相当于认同政府统治,民众参与立法就意味着民主,中国也许会因为这个app走上我们的特色民主道路。

    至于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可以看《国家、法治和民主,这三者的关系》这篇文章。而关于中国民主道路更加具体的内容,《当未来来敲门之民主》会介绍的更加详细。

    3、没有贴片广告的视频平台
    这个视频平台之所以没有广告,是因为观众必须花钱才能看视频,而看视频的钱是从看广告中赚到的。视频平台会引导观众用看广告得到的收益补贴那些优质视频创作者,观众也就拥有了自由选择广告的权力。
    当广告变成贴钱就能发布后,每一个商家就都能够发布广告了,广告的数量与种类也会出现井喷,而观众在看广告时也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视频创作者会因为观众的买单,于是便会吸引更多的人和影视公司,把优质内容发布到这个视频平台上。优质内容吸引更多观众,观众吸引广告商,广告商带来现金流,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有关这个商业模式的更多内容,可以看《当未来来敲门:视频网站其实可以没有“贴片广告” 》。

    4、包一片树林做坟地
    大家是否对每年烧纸深恶痛绝,屏幕前的你是否有觉得烧纸既没有意义又污染环境?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也跟我们一样的遭受这些,或许可以选择一种更好的丧葬方式——“树葬”。
    不久的将来,每逢清明佳节,一大家子会以拜祭祖先位借口到我们的小树林里踏青、野餐,其乐融融。这才是有意义的死亡,我们未来人真会玩。

    除了从行业上的反推,另一个方法是从时间上的反推。
    唯一永远不会变的是一天只有24小时,哪些时间是最不重要最可以替代的,很多机会都是为了替代这些时间。

    从早上出门,上下电梯的时间被引入电梯广告,出门路上的公交广告,在车上的刷微博微信玩游戏。到上班工作,午间吃饭,工作下班,在坐车回家,休息结束一天。

    怎么赋予时间价值是所有机会的根本,闲暇等待的时间低于刷微博微信所以被替代。
    对于不爱逛商场的人,逛商场的低价值时间被网购替代。

    无聊的时间总是强烈渴望被不那么无聊的事情所替代,所以哪怕是每天一遍又一遍的喝已经免疫的鸡汤大家还是会留在网络上。

    怎么即时的赋予时间价值是根本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正如其他答案所提到,外卖只靠价格是死路。除了产能受限,也在于不能赋予时间价值,如果只是省下上下楼的无聊时间那毫无意义。
    网购的意义在于去商场一次买东西太花时间,算上坐车时间需要大半天,价格也离谱,如果不能享受逛街的乐趣就会自然倾向网购。
    在线教育的问题在于在线不好骗人,实际培训往往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营造洗脑氛围上,让学员认为培训是有意义的,而现实是教育培训这些是没法短期即时的赋予时间价值的。

    以已经是最高薪的计算机行业为例,无相关工作经验,正常培训半年出来的平均薪水也就4000左右。而这些是建立在全职培训半年无收入,培训费加开销,而学完必须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前提上,通常还要简历造假。如果是实习全国实习岗位少有超过3000的,平均是2000或更低,现实中教育培训的短期时间价值就只有这么多,几万开销加上半年的时间投入,才能有4000左右的月收入。

    全职培训最高薪的行业,也只有这样的效果,而在职培训,针对性和岗位注定了市场不会大。

    也就不难理解,不管教育说得多么好,这都是一个极端长期,而回报都必须等到较高职位才能获得。

    不仅教育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短期快速的回报本来就不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到了互联网,快速赚钱的大多还是现实中的老一套。

    以题主举的例子,赶上平台风口的早期转载圈地当了地主,依靠人性弱点卖假货,网络传销等。
    互联网终归还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也遵循现实的规律。

    扯了一大堆,最后还是没提到具体机会,不过具体机会似乎也不重要,因为如上面所说,你转行也得花半年投资几万最后才能找到一份普通工作。
    真以为看到个短期风口马上就能跳过去赚钱?在微博,微信,知乎上火的其实都是会写文章会营销的那一堆人,在来个平台也只是让会写文章会营销的人有了机会平等。
    因为每次有人提到未来互联网红利的时候,都以为现在是错过了。如题主所说,早期的淘宝店也好,微博也好,公众号也好,如果提到红利,那就是-躺着拿着东西随便经营下就能赚钱。可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来结合一下个人操作的产品经验,来聊聊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红利在哪里。
    我最早是做百度竞价出身的,所谓的百度竞价,就是包装产品-投放广告-导入转化。就是这样一个直接的过程。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很多人在后悔没有做微博,没有做公众号,没有做APP,但是却很少人会后悔没有做百度竞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百度竞价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繁琐的后台设置以及自己会设置前端页面还有广告语设置。我感觉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早能够跳出来写软文的,应该也是做竞价不太好的那拨人。至于,为什么很多人会能意识到这是“过去的红利”,我觉得普遍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制性强

    我们今天在微博看到的大V也好,公众号也好,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复制粘贴的内容。比如一个相同的搞笑图片,可能在网络上,会有同时几百个号在同步传。那么,对于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么做是非常容易的。所谓“过去的红利”归根到底,就是复制性强,如果当初做了自己也能做的一种-心态。

    2.思维成本低

    其实我在知乎混了这么久,发答案是这三周的时间。感谢各位抬爱,有很多人加我和关注我。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普遍有一个思想,就是我提到的A-B的思维。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如果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去写一家煎饼果子的文章,可能自己的煎饼果子也会红遍大江南北;如果以相同的方式去复制微博和公众号的玩法,自己的微博和公众号也能吃的很开。但是真的让他们去潜心研究竞价也好,微商也好,自媒体内容也好,很多人不是埋汰自己,
    就是太累了。借口有一万种理由可以找。说穿了,我看到人家捡石头卖,我跟着捡石头卖,就一样能赚钱。

    3.建立在如果

    换言之到今天,百度竞价也好,微商也好,包括一些互联网爆款也好,依旧能贡献非常高昂的利润。虽然百度竞价不如当初回报比在1:20这么高的比例,但是,如果现在的你操作得当,依旧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利益回报。当然,想我第二点提到的,做百度竞价等其他互联网爆款一样,是一个很耗费思维的活动。

    所以,我觉得任何商业,尤其是互联网,“未来的红利”,我认为在以下几点:

    1.内容服务型APP授权外包。

    比如独立的APP商城,某开发公司可以提供商城模板,不收取服务费,而是根据销量进行转化。

    2.内容增值自媒体。

    今年可以说是真正PGC(互联网原创内容)的元年。消费者从电视转移到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包括贾乃亮等明星也参与互联网原创节目的制作。可以说这块,是一个很强的红利点。虽然这件事做了很多年,但是我认为,尤其是今年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3.农业食品自媒体

    因为农业食品的利润普遍不高,做互联网的人很少深挖这个板块。现在我有朋友已经操作某产品流水过亿了,很多人也聚焦到健康的饮食上了。当然,这种“红利”是建立在个人魅力的基础上的。微信的个人号,非常讲究一个自我魅力的养成。

    4.思维懒惰的相关产品

    A,新闻推送。
    B,根据个人特征推荐社交伙伴。
    C,内容的二次开发,思维灌输式的演出等。

    5.可复制性难的移动端百度竞价产品

    百度搜索虽然流量日薄西山,可移动端的流量还存在30%左右。目前由于手机端页面很小,而网速还没达到临界值(就是打开广告页面秒开)。很多消费者还没开始看广告就进行关闭。今后以强调个人魅力配合百度竞价移动端进行操作(个人微信号),应该是一个趋势。

    总结:
    真正赚钱的东西,要么是卖不锋利“杀人”的刀,要么是用最独特的方法"杀人”。技术革新的视角分析,认为未来最大的红利是虚拟现实带来的诸多应用。
    开个脑洞吧,有没有人想过两者的结合呢?
    医疗技术再高、护理技术再好,人的身体终究会衰老。当你老了,走不动了,只能在炉火边打盹甚至缠绵病榻的时候,再好的老年公寓、护工也不能让你获得最宝贵的东西–自由。孝顺的儿孙每天推着你的轮椅出门散步,又怎能比得上亲身在夕阳下奔跑的感受?然而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和感应手套,配合远程控制的机械化身,你的灵魂瞬间就可以不再受衰老肉体的禁锢:
    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在山间远足,和重孙一起玩橄榄球;
    可以早上在巴黎喂鸽子,几秒钟后就在上海看外滩夜景;
    你想看遍世界美景,可以去人迹罕至的地带探险、做一个自由摄影师;
    你是一个不甘老去的士兵,那还可以继续作为士兵冲锋陷阵。
    如果当我老了的时候有这样的技术,我愿意为此花掉我一辈子一半的积蓄。

  5. 有只鹿说道:

    1、百度红利
    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莆田系依靠百度竞价排名谋利,其实很多小的团队、个人也有很多靠百度谋利。

    莆田医院的模式是“高成本获取顾客,高利润盈利”,很像艺术品交易市场“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这种模式,适用于高利润产品。

    什么是高利润产品?

    很多人都知道眼镜、化妆品等等什么“十大暴力行业”,但百度一般不是这种。依靠百度盈利的主要是黑五类:医药、医疗器械、减肥、丰胸、增高这五类。其余的小品种有:宗教相关(取名、佛像等等)、各种假货(手表、衣服、鞋子等等)、艺术品(就是假货)、各种小骗局等等。

    这些都是灰色地带,而且因这个发财致富的可不在少数,的的确确造福了一大批底线低的人。这种现象很多文章都有揭露,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本来我以为由于信息差衰减,这种空间越来越小。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现在依然有很多人看这个活的很滋润,毕业一年就有车有房的我也见了,只不过是操作路径转移到了微信,采用微商那一套流程在做。

    后来看@caoz 老师的公众号说有人在做搜索引擎流量分发生意,这个模式我想通了,但是门槛还是挺高的,属于信息不对称领域门槛较高的生意。

    我只是说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红利,建电影、音乐等资源站弄平台钱的不在少数。你们看到的各种资源站都是违法的,他们没钱买版权。本来我以为个人站长时代已经过去了,近来认识一个日ip几十万的个人站长,网站不敢优化,说怕做大(我内心是崩溃的)。。。

    2、qq红利

    利用qq平台崛起的利益集团也非常多:微商不是微信开始才有的,是有了互联网,就有人在上面卖货。qq做为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应用,商户本着“鱼在哪,我们就要抓到那”的思想,利用qq卖货的多不胜数。

    利用qq做各种骗局的就更多了。线下玩仙人跳的各种人,上了互联网还是那几套,赚的还更多。

    当然,正经的也非常多。典型的是纳入腾讯发展生态,补充巨头的不足:利用qq空间崛起的游戏公司、代理巨头流量分销的各个地方加盟商(有的真是赚翻了)等等。

    3、电商红利

    刷钻、套利、电商服务、电商平台活动漏洞等等,很多大家都知道,我不列举了。

    只要是一个平台用户量上去,就有围绕它出现的各种生意,只不过是普通人不知道,存在信息差。

    我教大家一个方法:你在淘宝上搜索“网易”、“lol”、“搜狐”、“陌陌”、“知乎”,你们看看围绕这些平台而开的店铺,而提供的服务有多少。这还仅仅是需要淘宝这种有点担保的交易途径,散落在qq、58、微信、论坛等等地方的交易就更多了。我上面揭露的很多违法,你在淘宝搜出来的不违法。

    我还参与了一个小平台的周边,时间兴盛很快,衰落也很快,只是小部分人在玩。后来我总结互联网红利非常非常多,但是多数是大部分普通人或者行内人不知道的。而且,专门有人做互联网平台周边生意,人家嗅觉要比互联网行业人士还要灵敏。

    举个例子:一个平台发布的政策,人家都能想到后面各种盈利方式。而且还只是违反平台部分政策,不违法,平台根本无力禁止。。。

    钻空子的人都太特么敬业了。。。

    偏题了,拉回来。互联网红利我觉得什么时候都有,但是之所以称为红利,核心原因在于“信息差”:只有少数人知道才赚钱,才是红利,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好赚钱了。很多红利就这样死了,更多的红利是没多少人知道就死了,但确实有些人靠它赚到钱了。

    一是虚拟现实
    二是生命科学
    前者负责全部的体验,后者保证体验的主体之存在
    前者的目标是虚拟即现实,后者的目标是永生
    互联网的下一波,必须和着两者结合
    著有《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教育》等书
    ——————
    关注这类问题很长时间了……
    作为一个新进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一个8年的机械教师
    我在我所知道的领域中给出一个答案吧
    ————————————
    先说机制
    我觉得互联网就像一根杂草……
    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新物种”
    但是大家往往高估了它的力量!
    它其实最先在国家最缺失管理的地方生长出来
    ————————————
    比如数年前的淘宝……(着重修改一下,不是托!我从来只在淘宝买东西,个人理解)
    本质上说……就是随着假货经济崛起才崛起的……
    看看他们和工商总局的PK就知道了……
    说句实话……
    工商总局的抽样已经是给了淘宝面子的……
    淘宝货品中有多少是假货……大家还不知道吗?
    —————————————
    再说现在正在死去的P2P……
    本质上说……就是国家监管最差的民间借贷……
    大家想要把钱放出去,起码跑赢个CPI
    但是不是所有人,多少钱都能放……
    于是有了P2P……
    —————————————
    再纵观几年互联网中的风口……
    团购——个体户对广告的诉求
    约车——对黑车利益的诉求
    等等等……
    ——————————————
    一个现象
    哪里的诉求越大
    哪里的监管越少
    哪里的封闭性越强
    哪里就是互联网最有发展前提的领域
    ——————————————
    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慢慢成长起来
    所以,我认为既然提到“金矿”
    那么必然会是一个互联网开始深入传统领域的开始
    所以我给出两个我专业内的回答
    教育和工业4.0(万物互联)
    ————————————
    先看教育
    现在教育行业内一直都在说互联网+
    什么微课、在线教育乱七八糟的……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行业面对危险的那种“天性”——像动物一样的那种
    这些根本无法触及到互联网+的本质
    ————————————
    先说教育算不算“金矿”吧……
    以美国为例教育投入占到GDP的 7.1%。
    联合国的要求是6%以上
    这还只是财政性质的支出……
    不算民间大家自身对教育的诉求……
    07年(现在肯定更高)美国人均教育支出2684美元……
    是中国的64倍
    今年我们财政教育支出是4%左右……
    ————————————
    而且大家都在说人口红利消失……
    后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会压力增大……
    竞争压力增大……
    在职教育需求量必然增大……
    所以中国教育这个金矿不但当量很大!
    而且……还TMD 在增长!
    个人预测……
    10年内,互联网教育会是一个每年接近1万亿当量的市场!
    注意!每年…………每年……每……年……
    ————————————
    再说工业4.0(万物互联)
    其实物联网、3d打印、2025都可以归纳进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就是要把一切都连接起来
    现在上网要实名制……
    以后你的键盘、你屁股下的椅子、甚至你的快乐器……
    都要在网上实名登记……
    你觉得市场大不大?
    ————————————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4.0不单单是一个第二产业的概念
    他更是一个社会理念……
    提出一种万物互联、万物互通的未来社会
    所有这个领域的专家们预测他都是一个万亿界别的市场!
    好!注意!黑专家的地方来了!
    这些专家都TMD是按照把“工业”两个字作为核心来预测的!
    都是仅仅预测自动化技术和制造业的关系而已!
    所以!
    他们预测的!
    只是这个市场的九牛一毛而已!
    ————————————
    举个工业4.0的概念!
    你最近吃胖了……(一个伤心的故事的开头)
    你的椅子监测到了这点
    它连接网络、根据自己的制造参数,算出自己底座大概还有3个月要坏……(又一个伤心的故事)
    于是他自动选择了原厂一个配件
    工厂中……
    机器设备收到了这个信息……
    调出了你的那个专门定做的和你的屁股完美贴合3d打印的椅子……
    他们还交换了你的身体数据……
    于是决定使用最坚硬的铝合金给你生产一个底座……因为你的医疗数据给出了体重曲线预测你会更胖……
    然后这个底座生产出来以后自动通过物联网送到你家……
    你的家庭简易机器人帮你收了快递……并帮你安装了起来
    你……
    只需要点击确认支付 掏钱就好了(更伤心了!!!)
    而你……
    避免了一次压坏椅子摔到地上的悲剧……

    ————————————
    看看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概念
    RFID射频技术
    智能检测传感器
    检测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
    数据交换
    3d打印
    智能制造
    个性定制
    大数据互通
    现代物流
    机器人技术
    互联网金融……
    ————————————
    我就不预测这个市场有多大了……
    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它的……
    欢迎指正!

    PS:我文中提到的市场规模……单位都是美元!!
    美元!少年!!!

    1、互联网远古时代
    一切都在混沌之中,只有极少数最具眼光和执行力的人才看到了互联网连接的价值。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虽然在诞生之后成为了一个巨无霸平台,但对于当时的微软来说,他的快速崛起利用的是互联网这个原始平台的超快速膨胀。

    电话普及到 5000 万用户花了 75 年,作为对比,收音机花了 38 年,电视是 13 年,而互联网时代,这一时间被压缩至不足12个月。

    这个世界的缔造者是无数信息科技领域的先驱,从图灵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开始,到蒂姆博纳斯李第一次将超文本协议嫁接到万维网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运输,互联网逐渐形成。由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并非个人或者少数机构所拥有,因此这个时候的平台红利无限大,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微软平台也就收获了无限大的利润。

    2、web门户时代
    假设你生活在2000年,如果你意识到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你很可能会成为以下之一……
    国外成功代表:搜索引擎(yahoo),交易电商(eBay) ,国内知名门户网站(网易,腾讯,搜狐,网易)等等

    他们的共同点是将互联网和真实世界真正连接起来,实现人和信息的高效率链接。我们这一代的互联网从业者们所接受的互联网鸡汤,其实大都是他们熬出来的。这一时期的互联网世界是一块处女地,先行者们坚持了下来,他们跑马圈地,就像移民新大陆的殖民者,开始制定这个世界的规则。

    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个人甚至就可以改变一个行业,他们当中的成功者,如今也都是功成名就。

    然而他们个人能力极为优秀,但获得成功却离不开平台的发展。如果windows平台没有出现,并快速铺向全世界,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生活在这个时候,不仅要认准互联网技术,还要认准Windows 操作系统。

    当然,作为windows 平台下的产物,他们的红利自然比不上微软,但如果你还想打造PC操作系统,对不起,你来晚了。

    3、移动互联网时代
    Web1.0,2.0等小时期直接略过后。PC端发展接近成熟时,乔布斯带着他的iOS来了。
    虽然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巨头一直致力于发现手机的移动价值,然而很遗憾,他们太慢了。于是我们选择了iphone。

    iphone最大的意义不是一个好用的手机,而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系统。这意味着网络对于人类生活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今天很多耳熟能祥非常牛逼的公司,他们出现的前提都是移动系统,如果没有手机操作系统,叫车软件,订餐软件,o2o,都不会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如果移动互联网平台出现时,对这个平台下定赌注,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请人来发,通过app获得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当然,和PC互联网时代一样,赚的最多的还是平台拥有者苹果公司。

    什么?

    你说想要成为手机操作系统平台?

    那你还是回去睡会吧,因为在这一阶段,平台缔造者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互联网平台出现时的散乱合作,而是由一家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主导开发。事实上,除了Linux 等来源系统,由个人来完成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4、应用平台时代
    这个时候,app发展很快,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巨无霸已经出现。

    最大的平台是互联网,是可供建设的土地;往下是有PC端和移动端的操作系统平台,是建在土地上的城市;再往下一级,就是应用平台。是城市的街道。

    他们都具有巨大的入口价值。拥有海量用户的app,就好像是人流量巨大的商业街,你提前在这里开店,当然可以赚很多。

    选择淘宝的,开店赚钱了,选择微博的,大V赚钱了,选择微信的,公众号赚钱了。慢慢的旺铺位置已经供小于求,后来人抢不到位置了。

    那么,下一波红利,也就是下一个平台在哪里呢?

  6. 庐陵子村说道:

    我觉得三个方向比较有前景:
    1、共享经济。
    2、物理网智能生态。
    3、VR虚拟现实。

    一、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这事,我觉得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一种变革和突破。共享经济这件事情,是一个更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和利于社会资源的方式。
    共享经济这事也分两种,
    1.C2C共享经济。
    它面对的问题,解决的问题,都是叫如何更好的售卖个人技能,你有某种专业技能,怎么把他卖给另外一个需要的人,另外在这个基础之上,又会有许多专业知识方面的共享。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某项个人用品的资源共享,例如房,私家车,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2.B2C共享经济。
    商务提供具体服务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业务,也可以是某项技能知识,总之模式和2C相同,只是提供服务方变成了商户B方。

    回归现实,Airbnb做的是房屋的资源共享,Uber做的是私家车的资源共享,抛开其它,只谈主体业务,都是在共享经济中的某一个领域,只是相对其他而言,频次会高一些。目前这两家公司的估值都在数百亿美元。

    国内的在行,目前在做专业的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用户加入进来,大众对这种模式也越发认可,盘子也越做越大。又比如河狸家做的是专业技能的售卖,目前包含了美容,美甲,美妆等等,估值也是数亿美元。

    相比而言,O2O虽然号称有万亿市场,团购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美团最后还是迫不得已和大众点评合并,原因无他,除了烧钱似乎看不到什么出路。而共享经济这事,虽然前期可能需要烧钱,但是目的明确,资源分配均匀,不违背经济规律,以后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

    这里我提几个,专业知识,在行已经在做了,但是仍有可以挖掘的地方。职业技能,还有很多高频次的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例如开锁,下水道维修这些,抓住小细节,再不断拓展,总归会有机会。

    《长尾理论》中说到,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当然,品种经济性这种长尾想要实现,是需要特定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资源共享,特别是分享基础设施和基于智慧的价值网络,这是与一个品种就需要一次专门投入的资本专用性相反的路数。

    在我看来,共享经济就是基于这个条件之下,还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地方。

    二、物理网智能生态。

    这个话题就比较扯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未来肯定会出现某个终端能够连接周围的一切智能硬件。相比而言,过来目前大概分为两种趋势,
    1、自己投资公司并贴牌销售,从底层开始做接口服务的。(以小米为代表)
    2、投资入股其他公司,不干涉,提供资金和渠道支持。

    三、VR虚拟现实。
    VR不像智能生态,有可能一瞬间就突破技术壁垒了,但是想要拓展也需要基于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总之吧,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当你还在提问时,别人已经开始做了,研发,推广了,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更多时候还是需要自己去不断研究和试错,越发了解这个行业,才能做出最好,最实用的产品。期待,下一个5-10年,索性还处在一个好时代。

    先说结论:结合互联网的传统行业消费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你说C2C也好,说山寨也罢,至少中国亦步亦趋的赶上了世界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纯互联网产品的爆发性增长红利已经逐渐消退。
    然而在传统行业,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显著,接下来将会用互联网精神,给传统行业带来快速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互联网巨头的布局也越来越重,走向线下,O2O,智能设备都是对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这是一个先兆。

    如果说之前的红利的受益者,大部分都是基于抢占流量,那么下一波将会基于优质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升级,最本质的差别将是价格成本结构的改变,产品将回归本质。
    我接触过不少传统行业和工厂,在过去,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中只有10%是生产成本(奢侈品类约3%左右),而渠道和推广成本占30%-50%不等。
    比如之前卖200的衣服,工厂价一般在20-30,卖2000的奢侈品皮带,工厂价不到50。(工厂价指包含物料成本/加工成本/工厂利润的价格)
    光产品主要物料成本,就更低了,再举个比较熟悉的茶叶的例子。立顿袋泡茶200g卖35元左右,约87元/500g,而我朋友给他们提供的茶叶原料(非茶青,杀青过的有机茶叶)出厂价是3元/500g。
    不要以为他们利润很高,200的衣服,利润能有20(10%)就还不错了,主要其他成本太高了。
    淘宝初期确实改善了很多这种情况,但目前它就像杀死了恶龙的英雄,慢慢成为了新的恶龙,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现在淘宝店一般有20-30%成本用于推广,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给马云赚去了。
    这种改变会继续下去,人们会有更低成本的渠道接触和购买到优质产品。
    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我们还需要安全、美味的食物,我们需要用料扎实、做工优良的日常用品,这些就是未来的刚需。

    随着生活品质提升,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只会不断提升,前两年的个人代购和今年电商全面进入海淘市场,也是消费升级的反映。
    身边原本从事互联网,而如今做传统行业的朋友越来越多,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微信上野蛮生长的层层代理产品已经逐渐被淘汰,衣食住行做精品的依靠口碑被人们喜闻乐见。

    下一波红利,会惠及到更多的人,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将成本更多的分配到产品本身的材质、做工、设计研发上,低价甚至免费的流量依然会让你过的很滋润。

    11月初,雷军在GGV 15周年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称“未来十年,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机会非常大”。无独有偶,一年前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也早已做出预测,看好“新企业级软件”,认为企业软件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似乎与二位大佬“遥相呼应”,有阿里帝国“靖王”之称的钉钉,凭借短短十个月时间,已由“挂靠在来往事业部下的一个小团队,到如今独立为钉钉事业部”,直接上升为阿里的战略级业务。而同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的另一位玩家IMO班聊,试运营不到4个月,就已获得金沙江创投、UMC Capital、富厚资本、吉梵资产等一众国内知名风投的1.4亿元融资,在这个被称为“资本寒冬”的季节,不得不令人羡慕。

    巨头与资本,为何青睐这个市场?

    先看两组数据。2014年,美国风险投资的目标企业直接To C的占比下降为60%,而企业级服务公司获得了全美风险投资的40%。同样是2014年,中国风投把95%的钱投给To C的企业,投给To B企业的只有5%。

    这两组数据,并不是说在软件服务市场中国和美国截然相反,而说明的是二者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市场正在遵循美国市场的轨迹而变化——早些年,美国风投同样把绝大多数钱投给To C的企业,正如前两年的中国。

    “资本寒冬”即是对这个结论最好的证明。前两年,国内资本竞相追逐To C软件服务市场,创业成为人人必谈的话题,甚至一个未成形的团队都能融到天使投资。用一句刻薄的话说,那时的投资人才真的是“天使”。然而,直到今年下半年,随着To C市场的饱和、巨头之间的兼并、BAT的收割,资本开始对To C市场失去信心。相反,与之对立的To B软件服务市场则才刚刚开始。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IMO班聊4个月时间可以获得1.4亿元的融资。

    “逐利是资本的第一属性”,中国和美国的投资人将嗅觉从To C转移到To B,这并非巧合,而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其服务属性的不断成熟。正如总理倡导的“互联网+”一样,大势才刚刚开始。

    企业软件服务,发展空间在哪里?

    微信的Slogan是“一个生活方式”,而有趣的是,钉钉的Slogan是“一个工作方式”。显然,钉钉的野心是想成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的“微信”。当然,因为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刚刚开始,钉钉能否如愿我们先不下定论。只是通过这个,我们会发现,微信在To C市场成长的轨迹,To B市场也许也可以。

    马化腾给微信定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第一步就是连接人与服务。所以,你会发现,从支付到金融,从音乐到阅读,从电影到购物,从打车到旅游,我们现在能想到的生活方式,微信基本包括。

    而目前来看,微信在To C市场的连接是成功的。微信发布的《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显示,其9月平均“日登陆用户”5.7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其通过微信,基本可以记录用户一天的“行为”。

    显然,由于微信占据了C端沟通市场,其距离C端的“人”与“服务”也就最近,连接也就更方便。同理可得,只要能够牢牢抓住B端沟通市场,连接B端的“企业”与“服务”也就不难。而且,由于B端的服务市场更具消费力和成长性,其价值空间更具想象。

    细想一下,我们通过互联网产品完成的服务,其实大多数是在工作场景下完成的,而且是刚性支出。如差旅、打车、宴请、办公用品、培训、顾问……这些都是企业的固定支出,而这些,作为大公司还好,其有一套成熟的结算和报销流程,而且其可以通过谈判拿到团购优惠或者低于市场价的协议价。但是,作为中小企业,这些它们都很难实现,一是它们不会花钱去建一套复杂的报销系统,二是它们没有能力去与服务商谈判。所以,它们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连接自己与服务商,既缩短其内部工作流程,又能统一拿到价格优惠。

    而这一模式,B端沟通工具其实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象一个场景,A公司与B聊天软件达成合作,所有员工工作沟通全部使用B软件,B软件获得所有A公司员工的信息。B软件与C打车软件合作,只要是B聊天软件的用户在工作场景下用C软件打车,则不用支付费用,C软件月底会自动从A公司扣款。如此一来,因为B软件,A公司省去了一套的报销流程,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价值。

    所以,类比微信,To B市场的软件服务,其背后是企业场景下O2O+企业支付。今天,微信的成功,正是明天企业级软件服务的发展空间。

    这个市场,BAT谁最有戏?

    现在互联网圈流行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BAT的,但归根结底是BAT的。这反应了一个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江湖,任何细分行业都逃不过BAT的“收割”。所以,作为可能产生另一个“微信”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自然也很有可能成为BAT的下一个战场。

    我们先来看下BAT如今或未来可能布局这个行业的“能力值”:

    腾讯:前面说过,马化腾对微信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而微信所要核心连接的主要是这两个维度——人与服务、企业与服务。在人与服务这个维度上,由于微信占领了C端沟通市场,其自然而然占领了C端的服务连接市场。但在B端,虽然腾讯很早就预见性地推出了企业QQ,后来微信又推出了企业服务号,但都未能真正形成影响力,离连接服务还相差甚远。原因很简单,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陌陌、淘宝旺旺、YY语音……它们你能够在微信之下生存或崛起即是证明。所以,微信显然不是为工作和企业场景而生,从其一出生,违和感就一直存在,而且微信在C端越强大,其离B端则越远。未来,腾讯想要在B端市场同样称霸,我认为其应该需要一个新的团队和产品。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基因和渠道能力,应该会成为未来战场中的主角之一。

    阿里:作为商业化最成功的的一个巨头,阿里巴巴最渴望的就是希望有一款类似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能够帮其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所以,马云才会在微信刚火时强推来往,希望能够在连接人与服务这一维度与腾讯一决高下。结果大家也都看到,微信就像离弦之箭,无人能挡。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云想到了另一个连接消费端和商家端的维度——企业与服务,正式推出钉钉,迂回与微信PK。从目前来看,马云的策略是成功的。正如前面所说,微信在C端越成功,其在B端的能力则会越弱。而钉钉作为一个天生B端的产品,自然少了很多C端的牵绊,其凭借阿里的强大资源和资金,迅速崛起。未来,如果钉钉能够迅速积累用户,在成长阶段击败可能的强劲对手,就像当年微信战胜米聊一样,其凭借阿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成为下一个“微信”也不是没有可能。

    百度:布局O2O,这是百度近一年以来的关键词。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制造业渐渐陷入瓶颈,服务业不断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剧上升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技术倒逼传统工业的大势。百度重金布局O2O是对的,关键在于其能不能支撑百度商业系统的运转以及承受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当下,在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虽然百度没有钉钉、微信这样的沟通工具,但其实它有百度云(公有云产品百度云加速、百度开放云)、百度直达号、百度联盟等产品,其在个人云存储、兴趣点映射以及消费者数字足迹方面已建立起强大的无形资产。我们做一个大胆假设,如果百度现在控股或收购前文提到的To B沟通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玩家——IMO班聊,凭借自己强大的流量和分发能力,然后和钉钉分庭抗礼,则这绝不失为一步妙棋。甚至,其凭借百度联盟积淀已久的商家资源,未来在连接企业与服务的竞争中更是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企业级软件服务市场就像未被发现的北美大陆一样,其一直与东半球的亚欧大陆遥相呼应,因为一直没被发现而只是一片广阔的蛮荒之地。但是,当其被哥伦布发现后,只要文明和技术一旦进入,其就会像东方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

  7. 汤鸿程说道:

    现在互联网+无数,但是马上上马马上来钱的基本只有两方面:P2P、游戏,前者信贷业务直接融资,后者刷傻壕玩家立即有收益,其它方面诸如打车软件什么的虽然也相当火但都还在大把烧钱基本靠风投供养

    P2P和游戏虽然已经处于分红期,但是也是洗盘期,这和股票暴涨的时候交易量放大一个道理,没点硬性资源(技术、人脉、市场等)再跟风很有可能只是给先行者抬轿子

    所以既然说到虚拟现实,我还是说一下我觉得很有前途的点子:虚拟现实头戴设备链接手机和联网相关开发和推广
    这个设想简单易行不用多解释,技术难度和潜在市场之间的性价比非常高,只不过我不知道那些国际大公司有没有已经开始做了,毕竟虚拟现实成百上千个项目方向,总会有人想到这么简单好用的点子的

    为毛华为他们还在搞什么智能婊?以他们现在的研发实力还不够自主创新一些技术组合型商业产品引领下时代吗?国产自主创新的眼界还是跟不上啊

    2,私人订制
    颠覆现有电商的商业革命!
    互联网让人与外界沟通成本划时代的下降了许多,目前还有之前的商业是顾客想要什么得费力气去找,而且好多自己独想的东西根本买不到,
    但好多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供需双方的沟通还没完全对接,
    比如手机,每个人如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偏好来让厂家定做那将有以下优点~~
    激发全社会创意~点子大爆发;客户需求最大化的得到满足;社会价值利用率更高……
    3,说到国内,如果做生意的可以关注下新丝绸之路,
    国内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可以跟着国家的号召走出去,把国内的好东西销往世界……;
    至于“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私以为不值得鼓励,号召源自人口太多,大学毕业生太多就业压力山大~~失业率跟社会稳定什么关系大家能懂,所以才万众创业~~社会上永远都是打工的多,怎么鼓励都创业?经济下行~毕业生逐年增加才鼓励创业,而且容易响应号召的正是血气方刚~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没阅历~没资本凭什么就行?激情这东西是好,但初生牛犊就欠一屁股债对人的打击伤害……这不禁让我想起建国时的大跃进~大办钢铁,请相信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4,工业革命
    我相信把互联网称作第三次工业(产业)革命不会有人反对,但实体工业现在也是含苞待放,蓄力已久,即刻变革~~~~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传承着互联网的智能,工业也将出现大变革~~一切将变的智能~便捷……但~但我又猛然警觉why?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会用工具~~为什么?懒~那工具要进化到多大能耐才能满足人类?~~比人类更厉害?呃,细思恐极……

    先说这么多吧,一气呵成~~比较乱,见谅~~仅供交流~~渴望点评!

    《富爸爸》里面富爸爸曾经说过,用房地产出租带来的被动收入来购买更多的房地产和公司股票,是致富的经典法门,至少200年内是有效的,

    ps:致富的秘诀在于税法,税法允许公司用税前收入购买资产,然后再纳税,而个人只能用收入先纳税然后再购买资产,

    下一波互联网潮流绝对是影视电商,边看边买。

    一个拥有边看边买专利技术的公司,
    上游联合影视剧制作机构和影视剧道具供应商,
    下游联合视频网站,

    把一切能购买的商品全都植入到影视剧中,

    在视频网站播放视频的时候,
    用鼠标点击什么,就可以购买什么,
    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视同款,
    而不是淘宝上的山寨货。

    获得的收益四方分成。

    边看边买,影视电商,未来的电商潮流。

    嗯,我的老东家就是做这个的,

    这样的技术早就实现了,可是工作量真的太大了。
    商城筹备了一年才上线。

    然而老板总是变,
    我们部门领导辞职了。
    我因为要回去准备毕业设计也辞了。

    除了受不了老板,我还挺喜欢这个公司的。
    一定会火的,加油。
    我觉得是虚拟现实技术与社交的结合。
    知乎社区VR版,某大型虚拟形象社交网络,北极狐刘看山伪娘带你了解知乎盐Club20xx不得不说的秘密。

    水果搭上“互联网+” – 微商创业成功者的分享经验1.好的产品无论是实体、还是电商、又或微商,产品为王真的永不过时,实体时代,特别是物资紧缺时代,要是货就可以畅销,电商时代,买家是检验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产品的好差决定了店铺的整体销售情况和利润情况,微商时代更是如此。
    2.有自己的微商团队
    很多人理解的微商,以为就是在朋友圈刷刷屏卖卖货的人,其实完全不 是,真正的微商是基于移动端的商业形态来实现成交的商业形态,微商的真正恐怖的力量就在于他的分销代理,他们真正完全理解直销和传销的精髓,只是把他们利 用在了微商而已,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品牌商、渠道商、分销商各取所需也是无可厚非。
    3.出色的营销工具
    所 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产品,也有了好的商城平台,
    4.绝对不能用电商的思维去做微商
    最后一点,很多做电商的朋友,开始做微商时,用电商固有的惯性思维来做微商,一开始就讲流量、讲转化率、讲布局、讲做大,恨不一上马就做全国甚至全球的生 意,殊不知微商们的生意都是朋友圈生意,朋友圈里做生意,大多都是熟人和本地O2O生意,一味追求大而全、大而不精、不细致,所谓“最后一公里服务”往往 都是电商们最后的致命痛点。

    中国的互联网发现总体处于蛮荒时代,口口声声的用户痛点,用户体验大多数都在钻制度的空子,其实也直接反映了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所以你要问下一波互联网红利在哪里,我觉得你可以考虑在哪些领域我们有立法空缺,或者说管理过于粗放野蛮并以此类推,最简单的例子是网店与实体店的工商监管,黑车监管与打车软件的发展,前者处在立法空缺位置(相关部门反应真他妈慢……),后者解决相关部门管理野蛮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大家对互联网过于神话了,舍本逐末,我的理解互联网#大多数时候#应该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助推器,而不能独立成一个产业,其实目前来看也是这样的,无论是金融,零售,旅游,他都不能脱离原有产业去独立发展,但他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拿电子商务来看,它是产业吗?它是零售行业的另一个销售渠道。倘若你要入互联网,私以为去看看实体经济哪些还未大规模的互联网化,如农业,养老,物业,房地产等,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他,……
    又或者哪些行业被互联网炒的的过于浮躁过于神话过于线上,如网店(真的会舍弃实体店?只不过实体店管理者过于腐朽,把网购看的太排斥而不会利用罢了),社交(你在社交?还是只是加个微信号?)等等………

    个人认为,下一波红利是
    1.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设备的统一标准平台
    2.硬件的模块化

    虽然这些东西OEM随处可见
    但这些东西亟待需要标准化。

    互联网+、工业4.0、物联网、智能家居的时代,入口在哪里?

    我们需要不同设备间的关联、互联,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windows或者安卓这样的标准化平台,易于开发、移植。
    而在设备上,我们需要更新、需要替换或者扩展一些组件时,模块化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

  8. 加加亚克西说道:

    趋势,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人群、智力技术往某个地方聚集。任何一个趋势来的时候,它不是敲锣打鼓来的,你要去倾听,要去分辨:它是噪音,还是趋势。

    中国过去十多年的趋势性机会,是基础设施,是房地产,互联网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趋势。现在我们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使用微信,使用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像水电气宽带一样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的旧有领域,你很难与行业大佬拼,做社交很难做过腾讯,做电商很难做过阿里,做搜索很难做过百度;但是在新大陆,还存在很多机会。

    目前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

    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540亿元,超过电视广告。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73.6亿美元,比2013年的9.2亿美元增长700%。

    移动端广告将进入高速增长区间,并逐步蚕食互联网广告。各位注意哪些报纸宣布倒闭,而读读日报、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又出现了哪些品牌。广告主仍在投,只是投放渠道变化。有多少纸媒哭爹喊娘,就有多少公众号闷声发财。

    2. 互联网金融

    金融行业在未来也是有大前景的,具体为有竞争力的股份制银行、证券和保险。未来知识图谱(ID:futureknowledge)认为,相比传统的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金融更具爆发性增长前景。

    互联网金融,包含而不限于:

    互联网货币(比特币、莱特币)、互联网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互联网借贷(易贷网、人人贷),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众安保险),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互联网征信(芝麻信用),互联网担保,互联网集资(京东众筹、淘宝众筹)……

    互联网支付:

    2014财年支付宝的总支付金额达到6230亿美元,约合38720亿元人民币。手机支付宝活跃用户现已超过2.7亿,位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借贷(P2P):

    2014年的中国P2P网贷规模达到2012.6亿人民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P2P市场。中国P2P公司超过2000家,最终格局还未确定。

    你别看有些平台出事,另外一些平台如陆金所、PPmoney、宜人贷正在谋划上市。上市就出大块头。

    3. 移动互联网O2O

    O2O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形态,移动互联网将诞生新的BAT。目前已出现端倪的有Uber、Airbnb、滴滴出行等,其他方向:房地产O2O(房多多、链家);汽车O2O(优信二手车、瓜子二手车);餐饮O2O(美团、饿了么);社区O2O;家政O2O;美业O2O;旅游O2O(携程去哪儿)……

    服务业是比商品、比阿里巴巴京东还大的市场。O2O创业诞生几个千亿市值的公司是绰绰有余的。而且可怕的是微信正在做这码暗度陈仓的事。现在都在鼓吹O2O死亡潮,但最终剩下的企业将是新时代的商业领袖。

    4. 虚拟现实+互联网

    美国三大公司在紧锣密鼓展开决斗姿势。Oculus Rift(头盔)、Hololens(头带)、Magic Leap(眼镜)三大门派,背靠Facebook、微软、谷歌,都在抢占下一代计算平台,下一个浪潮之巅。

    虚拟现实平台一定会和互联网融合,产生划时代裂变。

    今年双十二的线下狂欢,支付宝告诉了世人一个真理:
    没有不会使用互联网的大爷大妈,
    只有够不够诱人的红包和敢不敢送的银子。
    另外也说明只要引导得当,对痛点下药,
    一样可以激发老年人的购买需求、支付需求等等。
    与被互联网深深渗透的年轻人相比,他们也只是思想意识相对保守一些,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差一些,行动相对迟缓一些,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需求。
    社交需求(如寻找老朋友、寻亲、约伴旅行、约场广场舞大秧歌不一而足)、保健需求(买药买保健品这个我想不用多说)、婚恋需求(找老伴),and so on.
    如果真的存在互联网蓝海,那银发市场绝对首当其冲,
    而这波互联网红利或者说鸿利,就看谁可以抓住老年人的需求,和引导老年人释放需求了

    分为硬件(技术) 配置 品质三类
    硬件 看下新技术 和 科幻电影
    配置 资源配置合理化 但是有一点 例如医疗 不知道是病人拥挤到大城市 还是小地方医疗跟得上
    娱乐 更会享受优质生活 例如保健品 美食 艺术
    针对上述三类 互联网可以有以下作用 连接 共享 开放 降低成本

    还有 你讲的那些没错 vr adas 都是方向
    问题是很早那些人都明白 很早在摸索 很早都在布局
    你没经验 没人脉 没技术 资金都少的可怜 别人都在搞商业化探索了抢时间了 你还在脑子里沙盘?这个方向 你怎么把的住?
    百度的无人驾驶 砸了过百亿 你自己参考吧
    理想跟幻想 差距在哪?实力啊 筹码都没办法搞到手 怎么上消费黑科技的赌桌?
    不是我说 我们这种老百姓 参与这强消费黑科技 要么自己进这块的优势企业上班(别人要不要你还是俩说)
    要么在股票里自己投点概念题材股

    营运桃色行业吧,迟早会规范化 。等到那时估计就是一上市龙头了(我说的规范化至少政府会制定个安全标准,不少人老是说去东莞,结果真去玩的中招概率不低啊),尤其国人的性开放程度已经逐渐跟国际接轨了~那么大的市场不规范管理的话~都被黑道的人赚了还没税收。不少高校的尖子生和人大代表对这行业的规范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人口红利消退,人工成本上升, 所以制造业萎缩、转型。纯粹的劳动密集型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但同时国人消费能力提高,80、90后成为消费者主流,内需驱动经济成为趋势,人们降低对劣等商品(详见西方经济学定义)的需求(以及更多的商品成为劣等商品),品质、精神生活、趣味会占据消费诉求的更大比重,消费升级。衣食住行,行行业业都有机会。特别是被诟病最多的传统行业,如食品、奶粉、电信、房地产……

  9. 龙葵葵说道:

    蒸汽机刚刚发明的时候,人们都在问,这样一个大茶炉有什么用,结果人家在不经意之间领到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法拉第做完演讲之后,一个贵妇人问他,这个发电机有什么用,相信大多数人也是认为它没用的。结果1888年,一个叫赫兹的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物理界的看法。
    20年后更了不得,尼古拉·特斯拉的出现让人类文明至少加速进步了50年。

    90年代的时候,谁瞧得起一个开发系统的微软呢?结果怎么样?赚了多少钱?拉动了多少产业?

    一开始的时候,谁又瞧得起一个做搜索的谷歌呢?结果又怎样?人家领导了多少科技的创新?可以说智能机的普及,真真的要感谢谷歌。
    所以,一个重要的事物在刚刚诞生时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贬低的。

    回归正题,题主问下一波互联网红利在哪,
    这问题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么说也不对,我们知道,只不过现在的我们还瞧不起它。
    就像蒸汽机,就像电磁感应定律,就像微软,就像苹果,就像谷歌,谁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呢,亚马逊?赛门铁克?

    微电商基础上的消费升级。

    别看不起,当初做淘宝也是没人看得起的。任何生意刚进去的一都是野蛮生长,等专业人士进来,市场就稳定了。

    微信6亿的日活啊!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商业。打开你手机的耗电,第一名肯定是微信。这注定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平台。

    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比PC互联网大几倍。

    没有比这更大的生意机会了,没有了!

    切记,有争议的事情都是有生命力的!

    淘宝在我认为是平台经济,红利期依靠淘宝的政策倾斜和弱竞争迅速做大然后盈利,在闻风者赶到时,自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玩法,也有了较深的资金实力。所以越来越好。

    但是现在像这样的平台经济对于个人来说已经越来越难玩了,基本上都是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在操作,一个小白想在这上面出头很难,因为这上面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许多营销策略以及广告投放的优化。
    类似的平台还有百度竞价,360竞价,都是需要一定经验和资金实力的,除非你找到暴力项目,不然很难赚钱(这个有空再补充)

    微信微博做的是粉丝经济,这个无非就是利用新应用的兴起趁着红利期迅速的吸粉成为一个大v号。这里说一下红利,红利除了平台早期对用户的政策倾斜外还包括“相对无限制”,比如早期微信加人无限制,注册无限制,你一个号迅速加满2000人,注册五个号,后期运营公众号还怕没粉丝?

    类似于这种平台相信是题主想要的,其实要找这种平台就是要多看多玩,比如九、十月份王思聪投资的17很火,我就测试过这款软件的加粉速度,我单纯的用互粉然后取消关注的方式一天吸引了三千粉丝,但是后来我直播的时候黑屏被平台封了两次,而且手机永远登不上,就不玩了,我现在还记得我的一个号是3000粉丝,另一个号5000粉丝,都是十一花了五天加的,每条状态的评论都是几十个。这应该是17这款app的红利期了,但是后来17发展怎样我也没关注了,不过互粉肯定是会有限制的,加粉难度也可能会增加。

    同时我也总结出了经验:玩这样的app一定要随时了解官方政策,因为前期这样的app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但是随着用户的不断涌入,竞争对手会打压,政府部门会加强管控,所以平台就会不断的出台规定,如果不按照规定办事被封就不可避免了。

    最近社群经济又热起来了,社群经济我的理解就是说以后的经济行为基本上从“熟人”间产生。熟人包括现实中的和网络中的,包括草根红人也包括明星大v。我认为社群经济是以共同兴趣为出发点,用熟人信用做背书的商业行为。所以要最好一个社群你就需要明确好这个群内的兴趣点或者说是共性,然后就是在这里面树立起影响力啦。

    那么社群怎么做呢?不知为不知,说实话我也答不好,我现在知道的就是运营各种QQ群和QQ空间了,是的,就是QQ群QQ空间,不要觉得QQ落伍,实际上在qq上坚守的很多人都发了财,有时候专注也是一件很了不起而且赚钱的事。

    最后做一个个人认识总结,要想发现商机就要多看,新的app要看,新的互联网思维要看,甚至有的垃圾广告也要看,可不要小瞧了垃圾广告,像那些贴吧的垃圾私信,微信的垃圾漂流瓶,网页垃圾广告,这一切垃圾背后都是有着不俗的转化率的,而且背后的营销逻辑并不复杂,没事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说不定这些垃圾广告后面就坐着一位闷声发大财的家伙呢。

    那就是互联网多产品融合。

    这其中除了网络上常见的以外,还包括网络影视和传媒。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进入多元时代,用户有玩微博的,也有玩网店的,甚至还有大量人群在刷QQ空间。有一款APP,可以下载很多网络上下载不到或者需要付费的影视资料,虽然版权有问题,也在广电的81家里面,但这里不谈版权,只讲商业模式——这款APP有巨大的下载量,这代表着互联网影视传媒业的朝气蓬勃。

    自媒体的时代,你如果只拘泥于一种,那么你就败了。

    许多大牌有微博,有公众号,等等等等,各种渠道。红利之路很多条,结合起来才是王道。

    任何一个行业,都逃不开从先锋应用到基础设施的发展轨迹和命运。

    先锋应用的意思就是走在潮头浪尖,是诞生最多新创意,产品和服务,并催生一大波商业成功案例的行业。

    基础设施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而变成促成其他先锋应用的工具和手段,隐形在身后,默默无闻发挥作用,但是不可或缺。

    想想电灯电话,曾经的通讯行业,IT行业,无不经历过这样的变迁。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讲,你已经几乎不会主动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但一旦失去,就会陷入很大的麻烦。而从这几个行业的从业和商业发展角度讲,也是早年经历过人才蜂拥进入,机会迭出,富豪涌现的景象,但慢慢降温,直至现在不再是商业掘金的关注点和择业选择的焦点。

    互联网亦会如此,并不是特例。从10年开始的这波移动互联网热潮,现在已经进入基础设施的早期了。就像90年代末期开始的那波互联网热潮,在20世纪初慢慢开始进入基础设施阶段。

    早年互联网时期,纯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如网址导航,搜索引擎等是机会,后来就必须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与实体经济或者垂直服务领域结合,才有机会了。

    4年前移动互联网开始的时候,机会存在于纯移动互联网基础的应用商店,基本工具类应用等,现在只存在于移动互联网这一层的机会已经没有了。移动互联网仅体现为实现你商业目标的手段意义。所以,我们看到,近期真正的崛起出现在内容行业(以移动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但内容本身是绝对价值所在),电商和O2O (移动互联网作为更方便的交易平台,但是你买我卖的生意本质才是基底)以及教育、医疗、农业等行业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的升级改造。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说,新一代的商业领袖,更有可能出现在商业和综合领域,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本身不再具有实现层面上的高壁垒和高成本,但完全不懂技术和产品会付出沉重单价。另外,仅仅是geeky的技术同学不再拥有那么轻易成功的窗口期了,当然技术同学又带有足够广阔的事业和综合知识能力还是会有很有机会。

    再多说一句,除了狭义定义的移动互联网之外,广义定义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带来的下一波行业级机会,也即下一波先锋应用行业机会存在于哪里?应该轮到人工智能,AR/VR了。

    作为投资公司与创业企业就未来的投资交易所达成的原则性约定,TS除约定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估值和计划投资金额外,还包括被投资企业应负的主要义务和投资者要求得到的主要权利,以及投资交易达成的前提条件等内容。

    每个创业项目的情况不同,具体约定上也会有差异。那么,投资人和创业者如何谈判投资协议的具体条款?一次经典的协商过程是怎样的?
    本周,青山资本的兄弟基金,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张筱燕就几项条款还原了现场的谈判场景。看官在了解谈判技巧的同时,可自行脑补画面~
    1、创始人股权锁定条款
    通用条款:要求创始人自本次投资交割之日起为公司服务满4年,创始人股权按季度解锁,每服务满一季度解锁其所持有股权的十六分之一。如果未能服务满4年而离开公司,其未解锁部分的股权将被公司收回纳入期权池。创始人为啥,这是我的公司,为什么还要锁定我的股权?投资人进来是付了溢价的,我们需要保证基金和LP的利益,我们之所以决定投资,是看好你们的团队,一个稳定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基础。相信作为创始人的你们也希望现在的团队能够持续稳定,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可能其中一个或几个创始人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项目,这时候不干活的人还占着股份,一是不公平,二是不利于引进新的合伙人,现在白纸黑字写清楚,更能避免未来创始人团队出现纠纷不好处理。而且这部分股权我们也不会要,是放在期权池的,有人离开就需要补充新的血液。投资人创始人可是为什么要按季度解锁?你也可以选择按年度解锁。投资人创始人……“ Done!
    ” 2、限售权
    通用条款:要求创始人在本次投资完成后的四年内,除非经投资人许可,创始人不得转让套现。创始人为啥不许我随意套现?这条是必须的,你都套现赚钱了,还有心思苦逼地创业吗?这很不利于团队士气和项目发展呀。投资人创始人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创业者也有改善生活的需求啊。到时候有机会卖我们肯定会同意你卖的,不仅同意你卖,我们还想着跟你一起卖点,基金也是需要退出的,先保个本。前提条件是项目发展的好,有人愿意溢价买咱们的股份,在那之前咱们先把项目做好吧。投资人创始人……“ Done!
    ” 3、共售权
    通用条款:创始人出让股权给第三方时,投资人可以同等条件将所持股权按比例出售给第三方。创始人你前面都说了。是的,投资人会按与创始人的相对比例一起卖,很公平哦,有钱大家一起赚。投资人“ Done!
    ” 4、转让权
    通用条款:约定投资人有权将其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创始人为啥要规定这一条?我们作为基金管理人,必须要为基金和LP的利益负责,毕竟基金的存续期限有限,并购是主要的退出方式之一,这条是基本条款。同时我们也为创始团队和公司着想,可以加上一些限制条件,比如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投资人不得将股权转让给直接竞争对手。投资人创始人你考虑的可真周到。感动!
    “ Done!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一份权利和义务清晰明了,公平合理的投资协议可以保证创业有一个好的开始,并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保护双方的核心利益。对天使投资机构而言,

    作为早期投资人,与创始人更像是Co-Founder。协商的核心原则就是在保障基金利益的同时不为难创业者。

  10. 赵皓阳说道:

    市场中有两类钱。
    第1类,银行系统中的储值——通用储值——人民币;
    第2类,企业储值系统的储值——专用储值,如家乐福购物卡中的储值,文峰美发卡中的储值,中石油加油卡中的储值等等。第2类储值的支付逻辑:因为是欠商品,所以可支付。
    第2类储值的统一存储系统是下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

    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第2类储值的记账与支付成本降至零。在客观上,分销储值已经由家乐福、中石油、中国移动、文峰美发等零售商的专利,变为一种可以普及的分销方式。如果农夫山泉、王老吉、伊利、金龙鱼、宝洁、上汽、广汽、宝钢、海尔、联想、华为、沈阳机床、重汽等等制造商也加入到一个统一的储值分销体系之内,会很自然的出现,储数字[承诺],得货币,还商品。
    得货币的主体——企业员工、股东和第2类储值系统的持股人。
    还商品的主体——第2类储值记账与支付APP系统、无人工厂、智能机器与软件。
    金融的奇点:Y=X/0,当记账与支付成本为0,Y值(第2类储值存储量)是一个任意值。任意值的意义:我们选择合作,要求智能机器欠我们多少钱,它就可以偿还多少商品,我们需要它什么时间偿还,它就可以什么时间偿还,我们的幸福指数会与智能化程度成正比。反之,我们放弃合作[思维方式],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要求,智能机器就会抢走我们的工作机会,使我们成为程序猿、攻城狮和产品狗,生活在动物世界的我们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1.0模型:10万元人民币,预付10%,采购100万第2类储值。1年内售出,获得5%返利,获利5万元。
    放大模型:100万亿人民币,预付10%,采购1000万亿第2类储值。返利10%,储值零售商获利100万亿。储值企业获得100万亿人民币+800万亿利润。100万亿人民币对个体而言是天文数字,但对群体而言,1K元X5亿人X200次=100万亿人民币。一个新获利循环:预付款—企业营收—工资&股息&返利—预付款。
    如何开启第2类储值的金矿?????????

    一个草根网红当初的火爆,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节目优良”,实际上,很多网红最初的内容,简直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不专业的剪辑、低质量配音甚至画面都不是高清的,根本不可能跟大牌正规军相比。

    但这没有阻挡他们的成功,因为“精良制作”往往不是最初成功的必要条件——他们当时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勇敢创新所提供的独特视角,转化成了用户的“新鲜刺激感”。

    随着接下来用户越来越多地接受这种感觉,自然慢慢地审美疲劳,而这是“精良制作”根本无法弥补的。

    你当初成功的原因根本不是“制作精良”,那么当粉丝审美疲劳活跃度下降的时候,想要复制当时的成功,靠“制作精良”当然是不行的(如果用户已经厌倦了吃提拉米苏,那么即使拿金盘子装提拉米苏也没用)。

    实际上,人之所以产生“审美疲劳”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对外部刺激做出“适应”——慢慢变得无感,不论是某个美食、某种段子风格还是某首歌曲。
    1、百度红利
    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莆田系依靠百度竞价排名谋利,其实很多小的团队、个人也有很多靠百度谋利。

    莆田医院的模式是“高成本获取顾客,高利润盈利”,很像艺术品交易市场“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这种模式,适用于高利润产品。

    什么是高利润产品?

    很多人都知道眼镜、化妆品等等什么“十大暴力行业”,但百度一般不是这种。依靠百度盈利的主要是黑五类:医药、医疗器械、减肥、丰胸、增高这五类。其余的小品种有:宗教相关(取名、佛像等等)、各种假货(手表、衣服、鞋子等等)、艺术品(就是假货)、各种小骗局等等。

    这些都是灰色地带,而且因这个发财致富的可不在少数,的的确确造福了一大批底线低的人。这种现象很多文章都有揭露,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本来我以为由于信息差衰减,这种空间越来越小。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现在依然有很多人看这个活的很滋润,毕业一年就有车有房的我也见了,只不过是操作路径转移到了微信,采用微商那一套流程在做。

    后来看@caoz 老师的公众号说有人在做搜索引擎流量分发生意,这个模式我想通了,但是门槛还是挺高的,属于信息不对称领域门槛较高的生意。

    我只是说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红利,建电影、音乐等资源站弄平台钱的不在少数。你们看到的各种资源站都是违法的,他们没钱买版权。本来我以为个人站长时代已经过去了,近来认识一个日ip几十万的个人站长,网站不敢优化,说怕做大(我内心是崩溃的)。。。

    2、qq红利

    利用qq平台崛起的利益集团也非常多:微商不是微信开始才有的,是有了互联网,就有人在上面卖货。qq做为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应用,商户本着“鱼在哪,我们就要抓到那”的思想,利用qq卖货的多不胜数。

    利用qq做各种骗局的就更多了。线下玩仙人跳的各种人,上了互联网还是那几套,赚的还更多。

    当然,正经的也非常多。典型的是纳入腾讯发展生态,补充巨头的不足:利用qq空间崛起的游戏公司、代理巨头流量分销的各个地方加盟商(有的真是赚翻了)等等。

    3、电商红利

    刷钻、套利、电商服务、电商平台活动漏洞等等,很多大家都知道,我不列举了。

    只要是一个平台用户量上去,就有围绕它出现的各种生意,只不过是普通人不知道,存在信息差。

    我教大家一个方法:你在淘宝上搜索“网易”、“lol”、“搜狐”、“陌陌”、“知乎”,你们看看围绕这些平台而开的店铺,而提供的服务有多少。这还仅仅是需要淘宝这种有点担保的交易途径,散落在qq、58、微信、论坛等等地方的交易就更多了。我上面揭露的很多违法,你在淘宝搜出来的不违法。

    我还参与了一个小平台的周边,时间兴盛很快,衰落也很快,只是小部分人在玩。后来我总结互联网红利非常非常多,但是多数是大部分普通人或者行内人不知道的。而且,专门有人做互联网平台周边生意,人家嗅觉要比互联网行业人士还要灵敏。

    举个例子:一个平台发布的政策,人家都能想到后面各种盈利方式。而且还只是违反平台部分政策,不违法,平台根本无力禁止。。。

    钻空子的人都太特么敬业了。。。

    偏题了,拉回来。互联网红利我觉得什么时候都有,但是之所以称为红利,核心原因在于“信息差”:只有少数人知道才赚钱,才是红利,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好赚钱了。很多红利就这样死了,更多的红利是没多少人知道就死了,但确实有些人靠它赚到钱了。

    未来5~10年宏利。
    互联网金融
    企业级软件服务
    各个行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
    大数据技术发展
    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线上信息的传递,提供相应的服务。
    微信如是、电商如是、搜索如是。游戏也是一样的,把原来线下的游戏搬到线上,并且增加了各种游戏的方式。
    无论PC还是移动互联网,单纯线上的宏利已经殆尽。所以才出现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并逐渐结合到各行业的效率改造和升级,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未来已经进入和一个深度整合行业的时代,无论企业服务、互金、医疗还是教育。
    未来已经进入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而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
    未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升级和价值观的变迁,还会持续性出现互联网的机会,但都会与线下产品、线下服务、实际的内容紧密联系。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超越物理界限的联系,下一波互联网红利将会来自于目前受制于技术发展所不能完成的地方,比如物联网及人与物的连接(可能未来的随身设备都将是个人超强智能助理,想要买菜时只需要告诉它就行,在哪取及哪里的最新鲜最便宜都不需要你来操心,智能助理都会自动完成),设想未来技术时困难的,但是大体逃不过完善现有技术和开创未来需求,我只能说未来是美好的,等待大家来探索!
    难道不是健康业吗。。

    在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追求健康长寿会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未来中国经济会不断发展,家庭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国家对养老的福利也会增加。人们的财富足以满足衣食住行。

    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癌症发病率的提升和病发年龄范围的扩大,癌症等严重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

    所以人们不会无动于衷,必然会选择预防这一切的发生,也许,这就是健康业崛起的契机。

    来,张嘴吃安利。

    “互联网+旅游+直销”这个一定火。互联网+的概念就不说了,相信大家都懂。旅游就这段时间的中美旅游年,中加旅游年,中俄旅游年等等以及相继推出的阿里旅行、途牛网、去哪儿网等众多旅游网站就可以看出旅游市场前景,至于直销这个引人争议的行业……中国于2015将全面开放国内直销市场。

    1、人工智能,强调下,是人工“智能”不是“智能”机器,人工智能在我看来是可以预先分析人类思想,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角色,而智能机器是由人工思想传递给机器后机器的固化表现,两者有区别。
    2、大数据的实体应用,而非简单的数据表达,也并非把大数据数据化的表现结合在某种智能设备用。
    3、虚拟现实,不仅仅是咱们见过的那种头戴VR,还可以扩展到很多很大的场景或者硬件。

    看到一本书,当然,很出名,叫《社交红利》,你或许看的1.0,我看的是2.0,书名高级些,但是看得肯定没你认真。看嘛,我看完了,只记住了一个观点:从你身边人开始,引爆整个世界的关注。而且这个观点还不是原话,我勒个去,被你完爆!

    开个玩笑,言归正传。我想说的就是自媒体,我也提过类似问题,自己也为做自媒体没粉丝深深地感到苦恼。但是,昨晚,我提的一个问题,看到两位仁兄的回答,想起这本书,脑洞大开。

    书中提到,互联网下一个发展阶段,是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本质重视用户质量,必要的时候还会“洗粉”,将忠诚度不高的粉丝洗出去。群里什么都干,买东西,交流,招聘,功能很杂,样样都有!

    是啊,现在互联网兴起,泥沙俱下,什么人都来做来了,我和朋友吃饭都在聊,这一块泡沫肯定不小,所以要洗粉。可不就展现了自媒体的虚火,说明互联网产业已经过热了吗?

    这个答案里,我提出了一个思路,年轻人,青年精英往哪里流动,即使两个世界的人都给那里戴高帽子,捧杀他们,但也吹不出泡沫。尽管热,那里都没有虚火。

    现在,该把两条线索链接起来。只要青年英才们在不断流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就有希望,他的希望就在用户质量!怎样利用用户质量,我就直接引用他人观点:观点犀利,内容深刻,树立价值观,吸引深度用户。靠着不多的深度用户,或许就够你吃的了。

    这不就更符合90后、00后的风格了吗?

    所以,互联网的下一波发展空间就在社群经济,就在用户质量,就在征服你的头脑!这个时代,需要理念支持,需要价值引导。只有扎扎实实耕耘,播下理念,用价值滋养,才可以收获新的成功!农村目前是互联网最后一片净土了;
    京东、阿里目前都在深入农村电商市场,农村电商只是农业互联网的一个方面;
    本人目前身处国内某大型涉农企业,从事农业互联网APP工作。天天下乡与大户和粮贸企业接触较多,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影响,农村的互联网发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有些人不满足于被灌输,开始产生UGC内容;(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些人为增值服务,比如游戏付费;(为更爽的体验消费)
    有些人热心公益,包括救灾、扶贫、提诉求;(社会责任感)
    有些人结交新朋友、找回旧友;(沟通交流)
    后来的我们,把互联网玩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另一个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却没跟上我们的脚步。—-就像15年前我们没跟上美国的脚步一样。

    经济学的普遍观点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会通过降息、降低储备金率、调整贴现政策等积极地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当经济过热或出现过高通货膨胀影响民生的时候,会实行加息等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当然这是最简单最入门的解释,至于更复杂的经济形势比如滞涨等,与本文中心思想无关就不做介绍了。

    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有一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我们普通民众的财富贬值,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钱便 “毛” 了。但是凭空这多出来的这笔钱是谁赚了呢,是国家赚了,是某些特定的特权阶级赚了。可以理解为,大量的增加 M2 是一次国家对普通民众一次温和的 “剪羊毛” 行为。

    我在被吞噬的中产阶级这篇文章里讲过,98年前后国家通过百万工人大下岗、取消福利分房、取消国家养老、取消福利医疗福利教育、国企私有化改革,这些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行的把财富从普通民众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其中,通货膨胀政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我们可以去问一下父母,他们记忆中一个月工资从 50 涨到 300 用了多少年,从 300 涨到 3000 又用了多少年。所以说彼时的政府政策逻辑性是非常一致的——为了发展经济,只好牺牲你们草民了,sorry。

    2015年10月10日央行发布消息,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所谓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指的是银行可以用现有的信贷资产(也就是已经放出去的贷款),到央行去质押,获得新的资金。这是类似于美国Q3的一种操作方法。很简单,商业银行贷款后,把借条给央行,央行闭着眼收购这些借条,商业银行手里就会有无穷无尽现金。可见,中央是铁了心想用积极地货币政策来一次大刺激了,普遍认为,这次的刺激程度远超当年的“四万亿”。

    最讽刺的是,当年央视新闻评论,经常嘲笑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认为他们不过是洪水漫灌,但是,真的不提提我们自己国家么……

    初中政治课本里(我那个时候上的是人教版老课本,初三),讲通货膨胀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规模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变相的剥削人民的财富,使人民财富无法积攒,只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剪羊毛’中不断贬值。”

    讲真,你们真不要嫌弃我们的政治课本、历史课本,你要真用心读、学会了,会发现里面讲了很多很可怕的事情。有时候你会怀疑编教材的老师就是故意的高级黑。

    二、股市之后是楼市

    毫无疑问,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没有实体经济的基石,再华丽的金融设计也是空中楼阁。中央不断地开闸放水、想通过适度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然而事与愿违,放出来的水都在股市里打转:

    股市的涨跌是正常行为,但是暴涨和急跌可绝不能等闲视之——2015年3月13曰至6月12曰,上证综指、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54% 、75% 、93% , 银行、石油石化除外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51倍, 创业板142倍, 价格大幅偏离价值中枢。

    去年我在朋友圈里发过这么一条东西,5月28日:

    我隐约记得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水牛城的气象预报员被愤怒的当地居民殴打了,原因是许多人在飓风带来的洪水中损失惨重——而预报飓风的就是这位气象预报员,于是愤怒的居民迁怒于他,尽管他跟这次的飓风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但这是人们的心理作用,会把提供负面信息的人与真正的负面联系起来,就像乌鸦总是在坟头叫所以被认为是不吉利一样。好像这次股灾,好像有个证监会领导也躺枪很严重。

    主要想说,这反映了绝大多数人在股市中的不理性。

    新闻《暴跌清查非法配资是主因 有公司8成账户遭“强平”》(财经频道):

    两市大跌,多数分析认为,证监会查非法场外配资,以及市场利率上升成为股市连续重挫导火索。“我们之前预计场外违法配资可能就几千亿元,但现在看来,如果大盘暴跌跟查配资有关的话,规模可能更庞大。”深圳一位基金人士称。被监管层列为清查对象的场外配资规模到底有多大?似乎谁都说不清。“从目前看,可能以万亿元计。”另一位机构人士称。

    杠杆的过度、无序应用和金融产品监管不完善导致监管层难以实时监测、量化股票市场的风险,是本次股市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原因。散户以1∶N的倍数从配资公司借钱炒股,而配资公司的钱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可能是从银行贷款来的。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它让散户翻倍地赔,让配资公司不一定能全额收回配出去的资本,进而让银行也遭遇坏账,这是个层层崩坏的多米诺骨牌。

    还记得引发2008年金融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么?诱发原因就是众多金融机构赢有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金融杠杆无数倍的放大,最终因为美联储加息而众多次级贷款无法收回(其实名曰次级贷款,就是比一般的贷款还款人信用、还款能力方面有问题,但是为了高额的利润还是众多银行、金融机构趋之若鹜,加息只是诱因之一),导致资金链断裂、百年雷曼兄弟倒闭、房地美房利美危机,进而引发道琼斯雪崩、全球金融危机。

    我们回顾一下美国29、08年两次金融危机,无一不是高杠杆引来的连锁灾难。散户以1∶N的倍数从配资公司借钱炒股,说实话,炒股的风险可比贷款买房的风险大多了……细思恐极,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感受一下吧。

    ——贪婪,是一切崩溃的开始。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马克思

    证监会通报:湖北刘某买入“暴风科技”400股(交易金额约10.8万元),在某股吧编造发布“暴风科技图谋收购迅雷科技”虚假信息,导致“暴风科技”当天及次日涨停,他又卖出其持有的“暴风科技”,获利约8400元–一个男人,手持四百股,股吧发个贴,就可以操纵一只股票的涨跌,这样的股市,是危险的。

    经济放缓,甚至有萧条的趋势,国家很急。去年一年中,政府大力度降息、取消存贷比、定向发行5000亿抵押补充贷款、各种刺激经济、刺激股市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大水漫灌。用“萧敬腾去国务院工作”来比喻也不为过,可问题是,用水灌出来的牛,有什么用呢?

    它,又可以吃草了。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陈平教授的一段话,深有感触:“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被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的粉碎。然而,在西方、拉美、和东欧国家都在反思西方经济学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学主流却在继续鼓吹金融自由化,并且提高到“改革深水区”的高度,竟然忽悠到不熟悉金融市场的某些决策部门。”

    最后再放一张图澳门赌场与A股的数据对比:

    这就是所谓的“赌场守恒定律”。

    股市这个赌场,大家怕了、虚了、畏缩了,但是资本不会闲着,没了股市还有楼市这个赌场:

    这是由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至于深圳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数据,因为涨幅超过100%显示不出来了(去年二月深圳商品房均价是24736元/㎡)2015年12月,一线城市土地成交均价为1043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6.8%,2016年目前为止,又上涨了10%。

    新闻《杠杆上的楼市:媒体称中介场外配资规模或超万亿-华尔街见闻》:

    各大中介公司公开宣传的数据也显示:链家约有2100亿元使用了杠杆成交,房天下大约2000亿元,我爱我家大约也有800亿元,而整个中介行业通过“场外配资”实现购房成交金额或早已超过1万亿元。杠杆资金、场外配资,熟悉的字眼一再挑动着人的神经。去年股市泡沫破灭还历历在目,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居民投资加杠杆,一个是通过两融的场内加杠杆,另一个是通过场外配资加杠杆。

    作为一轮杠杆撬动起来的牛市,一开始就存在泡沫。而随着监管层强力去杠杆——清理场外配资、场内融资融券、证券类信托,由于时间较短、手段较强硬,导致了股市的非理性踩踏事件,去年夏季的股灾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对于楼市场外配资,监管层似乎有意向控制风险。彭博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称,监管部门将打击部分中介机构、开发商、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的贷款的行为。

    金融杠杆,场外配资,有木有很眼熟啊亲爱的们?这不就是去年股灾的套路吗!一毛一样啊,只不过赌场从股市换成楼市了啊。

    这是2016年以来政府的楼市政策:首套房首付下调至2成,公积金利率提升,契税营业税下调,鼓励二套房,从3月1日起又降准0.5个百分点,中央级别政策齐上阵,接下来的政策将由中央逐步向地方转移,各地根据自身状况再进行调整。

    一月份多发放了2.5个亿的贷款,3月又降准0.5个百分点,这是在加杠杆啊亲爱的们!加杠杆啊!

    实话实说,自从我学了一点经济学的皮毛和关注时政之后,从来没有会像今年这样,看新闻看的汗毛倒竖。

    场外配资、高杠杆、甚至自买自卖套贷大行其道下的一线城市房地产涨幅,已经和M2增速、经济发展速度相背离,泡沫已现。但是政府却又需要房地产拉动经济来度过经济危机,正如政府在2015年指望着股市的红火支持实体经济一样。我在《被吞噬的中产阶级》这篇文章里写过:

    1998年有个23号文件明确80%老百姓的住房应由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解决,后来2003年18号文全部颠倒过来,18号文规定“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任志强曾夸口说,2003年中央18号文就是在他的主导下起草完成的,如果真是这样,就是典型的权力与市场"交媾"生出的权贵资本。目前只有不到10%的经济适用房,因为政府放弃了自己保障住房供给的公共职能,大力推行住房产业化。从此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开始稳步甚至加速增长,其中土地出让金和各种房地产税费贡献巨大。这就是一场政府和开发商联手抢劫百姓财产和抢劫百姓未来的运动。

    然而不管怎么样,楼市不能崩,地方政府的财政就是靠着高房价撑着,中国就是靠着高房价而经济腾飞,一旦楼市崩盘,我们比日本还要惨。因为日本有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的积累,他们年轻人可以啃老,他们有相对完备的社保体系,他们可以宅、可以二次元、可以颓废不工作不劳动,已然能够勉力支撑,就算这样日本经济迷失二十年的惨状已然历历在目,而对于才富了几年的我们呢?我们有多少年轻人可以啃老、啃社保呢?

    房地产市场由于规模庞大,与银行关系密切,对上游实体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因此既是经济发动机,也是危机的主要源头。回顾二战后百余次经济衰退与信贷收缩的历史,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破坏力居于首位。中国的建材生产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3%下降到2015年的1.1%,同时经济增速从10.6%滑落至6.9%(而且还是有水分的),考虑到期间除股市泡沫外,并无其它显著新增经济增长点,基本可以论定剩下的几个减速百分点也是由房地产下行间接影响的结果。

    楼市暴跌往往意味着经济崩溃,然而暴涨呢?把泡沫吹得更大而已。2015年引发股市恐慌性出逃的严查配资,并不是为了终止上涨,而是希望股市可持续增长。但事与愿违,行政上失败的调控能力完全让暴涨暴跌变得更严重。现在的楼市,在放任了一段时间房价泡沫之后,到底是为了续命把泡泡吹得更大,还是试图缩小泡泡导致直接崩盘呢?

    一线地产泡沫从深圳房地产大涨开始,趋势就已经非常明显。然而直至花样杠杆配资浮出水面,调控政策仍然还在吹风制定过程中,可见政府在尴尬的经济局势下对房地产的态度有多暧昧——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了对冲经济衰退的临时法宝。然而正如已经广为流传的段子一样,近四成的上市公司年盈利不足5500万,尚不足以购买一套一线豪宅(除非减持股份),虚高价格与社会实际购买力的脱节已经严重到不忍直视的程度。飞奔的销售额中,地产商借壳回购抄高房屋价格用于继续抵押贷款的情况估计不在少数。地产泡沫吸收本就紧张的流动资本,同时过高的地产价格会促使一线地区产业空心化加剧,进一步削减地方长期税源。短期泡沫过后,留下的只有春宵一刻的梦幻泡影。

    三、华丽的泡沫

    经历了石油危机和滞涨之后,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了十年发展的黄金期,直到2000年6月,经济持续增长110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新经济繁荣期”。“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IT革命和金融繁荣,在科技革命的促进下和多样金融玩法的助推下,IT股和网络股的热潮使纳斯达克指数从322点狂飙至5132点,涨幅超过14倍。可以简单地理解美国的股市跟美国的大学一样,是“宽进严出”,美国上市比中国要容易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早年许多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美上市,但上市后监管很严,退市资格也很明确。在90年代末,很多美国拟上市公司纷纷改名比如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甚至“.com”,只要跟IT稍微挂钩,不管主营业务是啥,股票都会得到上到投资机构下到股民的疯狂抢购。在IT热潮的催生下,疯长的股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彼时互联网公司又没有形成完全的、转化为盈利的生产力,只能靠着不断疯长的股价维系。于是乎财务报表一难看,投资人信心一减,市场一旦嗅出了恐慌的气息,那就是“兵败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盘。2001年4月4日当天,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至1638点,总市值从6.7万亿美元蒸发至3.16万亿美元,3.54万亿美元全部吹了泡泡,随后IT概念股一路下跌,大量互联网科技企业破产,失业率激增,进而影响到大投资公司、债券公司,经济直接丧失了增长的动力,虽然靠小布什两次反恐战争拉了拉内需,但是终究没有逃过08年金融海啸。

    媒体人邓璟是这样描述当时互联网泡沫的:

    很多网络公司没有可行商业模式,不提供产品服务 甚至没有用户,手中只有百万千万风险投资和IPO融资。比如时尚网站http://boo.com烧掉了1亿美元,这些钱来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贝纳通家族,但http://boo.com只建了个网站。1亿美元都花到哪里去了?疯狂地在各大媒体做广告,给旗下员工开出高昂工资,为员工配备近万元办公椅,创业者整天飞来飞去赶场露脸,到处演讲吹嘘……

    再比如宠物用品电商网站http://Pets.com,上市前经营和亏损一塌糊涂,上市后竟然拿到数十亿美金。有一些上市网络公司员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闲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电玩和桌上足球……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美国十五年前经历的泡沫,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吗?就在两三年前,互联网创业潮火遍大江南北,让你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扯淡的项目,都能随随便便的拉到投资。有人吐槽这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P2C(PPT to VC)。

    随便举两个例子,可以一窥这个行业:去年霸道总裁余佳文,说要拿出一个亿来分给员工,结果交给投资人的财务报表里,公司月收入只有5.5k,不知道今年有木有“天使”投资人能帮他还了这个愿。

    某二手车网站,上线第一月一单都没成,然后自己员工买卖刷了几单,就靠这个拉了两千万风投。

    还有某电动汽车,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发布会刚刚一结束,就被网友们欢乐的吐槽,有人说这是伟大的C2C (Copy to China ),被网友扒出来这就是买了辆特斯拉,然后把车改装了一下换了个外形,结果还被网友发现改装后的车窗根本摇不下去。还有网友吐槽说这车离量产上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十几个亿那么远吧。看这个帖子:如何评价游侠电动汽车? – 电动汽车
    知友@maomaobear说了点背后的消息,很能反映问题:

    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学就在知乎(为该公司CEO,此处隐去名字)
    恩,他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不找工作,和几个同学利用这两年风投钱好拿的机会来创业。
    前后,创业了5、6个项目吧,没有一个坚持过1年的,基本是风投的钱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么项目新,能拉到风投,就搞个商业计划书再来一轮。
    给自己和同学开很高的工资,把风投的钱烧掉,其实比找工作好。
    这个游侠电动车大约是1、2年前,X同学看到特斯拉的灵感,然后把这个创业n次的团队转行搞电动车。
    一开始是给一辆现代酷派换上电机,跑了几百米,然后拿着这段视频开始融资。

    最近这批投资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后这个钱真买了一辆特斯拉来拆,包括今天这个发布会。
    恩,发布会上的车,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和他3D设计那个车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脸尾灯有点类似,为什么呢?
    因为发布会上那辆车,就是他们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
    看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跟泡沫破灭之前的美国互联网很像?这些都不是个例,“圈一笔钱就跑,反正我也不亏”的思想在互联网创业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资人的钱理所应当合法合理,然而开始就抱着不干事的念头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风险做砸了和你知道这生意压根就做不成、或者压根就不想做是两码事。

    2015年,创业公司扎堆进入的O2O行业已经呈现出倒闭潮的趋势,这是网络流传的部分倒闭的O2O企业名单:

    这只是选取了主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倒闭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一年中,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近300家O2O公司关门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风投的O2O企业不过450余家。创业圈有一种说法,“从A轮到B轮之间有60%的公司会挂掉,B轮到C轮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挂掉了,A轮到C轮其实会死亡88%”。

    与O2O创业公司的倒闭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两三年前,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
    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 底,全国倒闭的 P2P 平台超过了 1300 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 700 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 P2P 问题平台共 1607 家,其中跑路平台 1163 家:
    仅2016年开头的25天内,出事P2P平台就达97家,其中不乏泛亚、e租宝这样的“超级大案”。随便举一个本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数据就已经触目惊心:
    3月10日:平台鲁信宜贷、多利金服被爆长期未发标,客服也联系不上。
    3月14日:平台正祥资本、财富宝投融、毅客网、保本儿被爆官网打不开
    3月15日:平台投牛网失联
    3月16日:平台庭好贷、火狐投资被爆停业、幸福贷限制提现
    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业

    同时,各地政府收紧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深圳更表示对P2P网贷平台“不仅要停增量还要清存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银行存管,形成了客户资金保护预期。风险补偿下降的背景下,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下降趋势,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环比下降了27个基点。

    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泡沫中,凡是能够扯上互联网金融的,都似为自己戴上了“互联网+”的光环,甚至有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传为笑柄。我们看一看,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但是他们跟互联网有关系么?不能说做了个网站、编了个APP就是互联网行业了,其内核完全是传统理财的内核,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发传单、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理财机构完全没有本质区别。

    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泡沫的关键,科技革命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然而我们市场中这些打各种概念、各种“互联网+”的企业跟新的科技革命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顶多是“+互联网”。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硬核科技”的企业,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甚至于像360、搜狗,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公司,而大多数O2O、P2P“互联网创业公司”,徒有虚名而已。来看这份洗车O2O公司的现状,我怎么看这怎么都是传统行业加了一个互联网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风投、扎堆创业,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么是泡沫。

    网上对于“互联网伪概念”的吐槽很多,留几手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思维都是坑蒙拐骗》,大致意思是说什么“屌丝经济”、“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用户体验”,基本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传统行业玩剩下的还了一个新名字而已,跟电视购物“限量999枚,现在已有 900 人打电话预订纪念金币”没啥区别。

    确实,看那些喜欢打各种概念、善于做各种“极简概念PPT”的创业公司:“采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在了虚拟主机上”;“实现O2O产业闭环”——“在楼道里帖微信二维码小广告”;“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业务”——“全部日志有用没用的一概不删”;“面对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就不一定了”;“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拿到钱的同行上个月倒闭了”;“这是我们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课本”;“我们将全力占领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压根没想好怎么赚钱”;“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烧钱给用户补贴”;“我们将对员工给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权奖励”——“说实话我们的基本工资很低”;“对于员工来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不好意思我们加班没有加班费”;“正在寻求一个合伙人级别的工程师”——“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济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李总理不断地强调“全民创新、全民创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无限、无止境的,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明显进入了一个放缓期,已经产生了BAT等垄断巨头,就是这个行业成熟、平稳发展的一个标志,这就是我写《疯狂的资本(上)》的原因。至于那些打伪概念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非但不能对经济有提振作用,反而其形成的泡沫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不过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去年阿里巴巴大幅削减校招名额,而百度则是停止了社招,滴滴、搜狐甚至已经开始裁员了,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

    不过有人问了,投资人是傻子么,怎么随便一个PPT,随便一个特别扯淡的项目、特别浮夸的团队,都能拉到投资呢?也并不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某财团做风投的项目经理,他给我讲第一,在2013创业潮做火热的时候,他们都是由项目指标的,一个月要投多少多少个项目,有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考察,否则你就完不成指标业绩,当时甚至会出现几家风投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第二点嘛,就是赌徒心理,我觉得我投了天使轮,那么公司有人投AB轮我就赚了,我投了BC轮,那么就等着有人投DE轮我就赚了,我投了DE轮,那公司上市我就赚了…。一个劣质项目就靠资本的推动最终走向上市这一步、赚全世界股民的钱,也有非常多的案例。

    我从理论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升华,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行为市场中所提出的“套利行为理论”。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中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虽然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寻求资本,资本也会非常渴望地去寻求这些创业公司。因为资本不能限制,限制的资本就是吃银行的利息那么通货膨胀会让资本方蒙受巨大损失。可以想象一下,茫茫多的资本就像体内拥有洪荒之力躁动异常而无处发泄的少年,终于逮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说扯淡点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啊。

    那么这些茫茫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请看,第一部分,我希望看到这里你们还没忘记我们第一部分讲的什么。看那个如洪水猛兽般的M2。

    在金融市场,有一种叫做“正反馈交易”的理论。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于是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话,那就是瞬间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这个词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

    泡沫破裂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较著名的还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后的日本,是经济泡沫崩溃的典型: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将财富装进日本国民口袋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从实体经济投资中游离出来的“投机资本(热钱)”。在资产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原始冲动驱使下,投机资本会迅速向各种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机方向——房地产、股市、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领域腾挪——咦,为什么这么眼熟?

    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互联网泡沫已经过去了,现在是IP泡沫,看各种大公司跑马圈地,动辄几千万、数亿资本运作IP,各种网剧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冒了出来,随便一个烂本子,随便一个没有经验的剧组,随便一个在校学生团队,都能拿到相当多数量的投资,让人咂舌。我跟他讲我个人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不是泡沫,是理应之义,但是这个不是泡沫的繁荣反而让人更加可怕。

    我给他讲了一个“迪士尼效应”,美国大萧条时期,迪士尼是全美唯二非但没有受损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长的的公司(另外一个是炒白银的公司),萧条结束的时候利润翻了几翻。后来专家们分析,越是经济萧条、失业人数上升、假期延长,迪士尼人就越多,去看迪士尼电影的人也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迪士尼效应”。参考日本经济迷失二十年——什么行业发达了呢?动漫、二次元、宅文化、AV。

    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忽然繁荣,简直像极了敏感的资本在实体经济不振、萧条山雨欲来之际,在匆忙的给自己寻找避风港,让人不寒而栗。

    四、马克思的诅咒

    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生产相对过剩和需求的相对不足。

    马克思则是最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的矛盾,必然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致社会革命。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必将在“复苏、高涨、危机、萧条”中轮回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就跳不出这个框框。多少年以来,这一理论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在人类头顶盘旋,从未消退。

    挂羊头卖狗肉骗不了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固有的相对生产过剩与相对消费不足是永远会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存在的。注意,是相对。

    总之,如果撇开制度分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
    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

    说得通俗一点吧,这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财产、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

    财富分配不均匀、财富集中的趋势加速,这就回到了我们前几篇文章《生而贫穷》《被吞噬的中产阶级》所讲到的问题,这几篇文章的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经济学有几个流派,只有芝加哥学派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迷信市场的供求关系是自动均衡的,殊不知虚拟经济的大户坐庄和散户的追涨杀跌的本质就是非均衡的。凯恩斯学派早在大萧条时期就意识到市场群体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失衡,只有政府的适当干预才能平抑危机。熊彼特学派更是尖锐地指出经济波动的机制是内生的“创造性毁灭”,经济波动有长波、中波、短波,决非新古典经济学编造的噪声论或泡沫论,经济增长的带头人是有远见的企业家而非短期套利的投机家。

    再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们关于货币M2的描述,根据卡尔·门格尔的货币学理论,经济的普遍衰退和普遍繁荣必须要提到货币失衡——即货币需求过剩或供应过剩。为了经济的繁荣,必须提高货币的流动性,适度的通货膨胀恰好能成为货币流动性的助推器,然而不论在金融市场之内还是之外,流动性和风险都呈负相关关系,随着金字塔层次的升高,风险逐渐增加。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效货币流的初始增长足以初步启动泡沫,也足以使泡沫持续上升。泡沫的流动性在于其作为投资工具的适用性。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泡沫价格不断升高,而正是因为价格在升高,又使其更具适销性。然而无法规避的风险注定要使泡沫破裂,当泡沫资产投资者发现他们的整个投资组合流动性突然变差,于是争先恐后地将持有的资产进行转移。这就压低了其所出售的资产的价格以及流动性。因此,门格尔认为,尽管央行做出最大的扩张努力,泡沫的破裂还是会使经济陷入萧条,这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货币要么已被摧毁,要么失去了货币性。

    西方经济学家无论是从市场方面,还是从金融货币学的角度看来解释经济周期律,其实都和马克思的理论互为补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力图诠释为什么会产生“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以及这为什么“会引起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就像图坦卡蒙法王一样,我们就姑且把这叫做“马克思的诅咒”吧。

    2016年3月16日下午,《中国产业经济2015年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为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富奥华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该文指出,2015年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上一年度更为严重。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21%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10%,8%的企业产能过剩超过20%。约三分之一的行业、地区产能严重过剩,该数字较上季度明显下降。产能过剩严重的企业在减少,而总体产能过剩的扩散指数居高不下。

    生产过剩的依然有房地产:从2009年中央限购与地方卖地的政策背离开始,房地产待售库存量进入了急剧扩张阶段;即便在新常态中央屡次喊去库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买账,库存仍然攀到7.39亿平,考虑到98年房改以来的已开工未销售数据,隐含库存有28亿平之巨,再加上新增土地出让的影响,去库存出清周期要达到5年,而一般开发商的所有利润也只够维持约3.8年的借款利息。按最新公布的统计,2016年1-2月份工业增速回落至5.4%,进出口按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1%和11.8%,创2009年以来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长反而成为了最大亮点——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但是去产能要怎么去,注定要导致新一波的下岗潮,注定还是要牺牲掉一部分人,否则别无他法。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例如刚刚发生的龙煤问题,黑龙江全省的财力不过300亿,而龙煤的工资一年就要100亿;一旦发生资金链的断裂,省里就是想救也有心无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和困境闭环:政府需要这些企业来维持财税,而企业要上缴财税,也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生存下去。这是近乎于一个无解的难题。

    我在《土地兼并和中国封建王朝的治乱兴替》这篇文章里写到过,封建时代应对“产能过剩”的“被动举措”就是农民起义,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人口,再将土地重新分配,成为毅♂种循环;在资本主义社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经济危机,同样是消灭一大部分生产力和消灭小部分赤贫人口,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继续走向了下一个“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毅♂种循环。

    五、本文中心思想

    上一篇文章我没有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看评论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跑偏了,有些话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上一篇文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定位于“我们处于怎样的时代”,具体是怎样你们自己去看,我觉得我这话说的够明白了。

    上篇定义的是“性质”,那么下篇讲的就是实例:我们已经面临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因此导致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但是国家通过积极地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刺激经济,投机的资本却大规模的流入了股市、楼市,反而炒起了泡沫增大了经济风险。而我们一直以来寄予希望能够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互联网产业,却也遇到了生产力发展瓶颈,只是在不断地炒作伪概念与资金游戏,并没有过多的实质性效用。

    而我最近几篇文章的逻辑上面也有些过了,从穷人固穷、中产阶级财富的脆弱,到这篇大资本自我毁灭的游戏,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要你仔细读了肯定不用我说了。

    最后我再下一个悲观的结论,尽管最为一个卑微的北漂来说我多么希望这个结论是错的,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大概是大萧条前的最后狂欢了。

  11. 时代之说道:

    各位必须要有2016年经济比2015年还差的心理准备,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我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接触的金融和实体经济从业人士都感到明年经济能探到底就算不错,根本不敢奢望明年就好转,第二,在看看官方报告怎么说,央行前些日子发布了《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里面对今明两年GDP的预测是,“2015年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9%,2016年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8%”,2016年比2015年还低0.1%,别小瞧差的这0.1%,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速度问题,实际形势会有多严峻可想而知。

    今年的状况,首先官方经济数据显示的就是一片低迷,程度超出预期,最差的就是外贸,进出口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今年的增长目标在几个月之前就可以判定肯定达不到了,甚至在7月股灾那几天,统计局的外贸数据都是分开放出的,先放的是感官上不那么糟糕的指标。从微观角度讲,实体经济今年倒闭潮、跑路潮比去年还严重,贸易和制造型企业都有大量倒闭,而且有中小企业风险向大型企业蔓延的趋势。

    下面从内外部两方面说:
    首先,外部环境就比较差而且不确定性高
    第一、IMF今年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从年初的3.8%下调到目前的3.1%,这是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最低的增速。
    第二、全球贸易增长连续三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多年来第一次低于全球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率2015年为1.4%,发达国家贸易增长率3.05%。
    第三、美国已经开始加息,将导致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对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也是负面影响。
    全球经济除了美国呈现出复苏外,欧洲、日本全在泥潭里,新兴市场国家更危险,比如金砖四国里的巴西和俄罗斯甚至有可能出现政治危机,中国在这俩国家都有不少投资,弄不好就是坑,钱又都打水漂。

    其次,国内经济自身困难重重,像钢铁、汽车、有色这些行业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好起来的,关键是产能严重过剩,而需求正走在下滑的拐点,比如今年我国钢材消费量20年来首次下降,而且预测以后会越来越低,像武钢刚刚要裁员一万人,甚至黄奇帆都提出了要国家规定房地产建筑用钢增加一倍的想法来挽救过剩产能。而所谓的新兴产业,也在由热转冷,比如互联网行业融资今年就是拐点,上半年还是投资人追着创业者给钱,下半年反过来就都不投了。

    官方对于明年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认为难言乐观,发改委报告中认为“三驾马车”的表现将更加糟糕。首先看第一驾马车:投资,报告认为,明年投资增速将下降至9%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原因包括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等资金源连续多月负增长,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明年增速可能回落2%。这一方面是资金来源受到了限制,一方面则因为新预算法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

    再看第二驾马车:消费,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受失业显性化、热点消费(汽车)减速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国内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这无疑将削弱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至于第三驾马车:出口,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微弱复苏、新兴市场增速有所回升,使得出口可能略高于今年。但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的出口比2014年是超预期下滑的。

    从官方报告都可以看出来,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应当说是非常严峻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计。Winter is coming……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安排应对之策。

    【农、林、牧、渔业 , 采矿业 , 制造业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金融业 , 房地产业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教育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相关数据

    请叫我数据帝。

    本答案将从两方面阐述:
    宏观层面——各行业就业人口
    微观层面——哪些行业更多金

    各行业城镇就业人口(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各大行业城镇就业人口如图所示:

    刨去制造业,建筑业,教育业,公共管理业外,图表如下:

    得出结论:
    (在2013年,以及以前)制造业、建筑业从业人数最多且从业规模扩大;
    (在2012、2013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餐饮业迅猛发展。

    哪些行业更多金(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明显超出平均的行业有:
    金融业;
    计算机、互联网相关行业;

    超出平均的行业有:
    科研行业;
    能源行业;
    租赁、服务业;
    文化行业;
    卫生、福利行业;

    师门先辈遗策,丙申年卦:震为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天地无言,四时行,有情生万物,圣人睿仁,妙道精义,示之后来,谕世人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毋使申申而詈,申申唆唆度日。
    天地何示之?2016,农历丙申年,丙,日也,申,地户也,日入户中,喻长夜必近,阴寒不远,警示世人莫恋夕阳西下之灿烂,尽快做好准备。申,约束也,申戒也,猿猴至申时,见日薄西山,皆申身而啼,警日唤众,结伴回巢避猛虎,先贤故禽丙申年为猴年。有见及此,猴年最最有情的提示:撑门烛户,
    撑,需要实力,需要持久,需要摆正位置,巧用身姿;撑,将使你无法腾挪,会让你顾此失彼,所以,瓶瓶罐罐,仪仗花架,尾大不掉,无论是个人,企业,家庭,必危矣!
    烛,仅照一室一户,不足以燎天,却可照夜读知兴替,不足以耀墙外,却使游子暖心田,所以,丙者,炳然若揭,一国、一家、一企业首要如烛洞明,律例清晰,企划明白,无一人无一处阴暗,毋含糊猜忌;申者,重复,耐烦也,申,身段,欲申先曲不失英雄志范。否则,恐慌丛生,侥幸比较,意气用事,则申身也可酿祸,呻吟亦招申斥矣。所以,企业、组织、家庭、个人首要烛照眼下,虽知光明在前,更要不失足当下,毋恋以往璀璨,当防瞬间倾颓。烛光未到之处虽只咫尺,可以是未现之火坑、失察之悬崖,毋轻忽,毋冲动,黑暗处见光见耀,不过草木萤蟥,花间露彩,若无灯火洞明每一步,请领导、一家之主,毋以身家性命犯险矣,谨记,申,电光破日,无暇顾及,震,雷霆不及掩耳,信息时代,全是碎片传言、断层描述,带来的不是事实,只是视角,不是看法,便是说法,只能增加你更多的盲点,更多幻觉,丙申,纳音山下火,制造的不是光明,而是更大的阴影和炫目昏晕,而且是你的高大、你的迫近造成的,申,膨胀也,丙,彪炳虚张也,切勿自大轻狂。跳槽,创业,投机取巧者,一家之主者,更请慎重,请步步为营,并请自重自爱。

    既然是经济增长失速,那么大部分行业都不会好过,特别是制造业。根据最近的数据,我们的调查失业率正在上升,这跟目前的经济数据有点不太相符。几个月的时间,突然发现下去周围多了几对卖卤菜、卖水果的夫妻。周围的UBER也到处都是车,一问,基本上都是专业的优步司机。前几天做了几次优步,碰到两台新车,感觉有点奇怪。仔细询问,原来都是刚刚失业,自谋出路的。

    第三产业正在增长,但就业人口大多都是超市收银员或者服务员一类的低端行业。至于金融和互联网,也属于服务业。传统的金融就业形式和收入都下降不少,周围一些银行的朋友,除了城商行的,收入都下降,但压力都增大。这个从银行的利润增速和坏账就可以看出来。至于P2P和互联网金融这一块,泡沫正在破灭。互联网方面,收入目前还是不错的,毕竟目前最有活力的就是互联网创业了,太多的资本涌入,从创业板和纳斯达克的牛市就可以看出来了。但是大多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这个泡沫预计也很快会破灭。

    一般来讲,经济下降是有利于娱乐文化行业的繁荣的。比如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网文界的大神们开始涌现,现在出名的写网文的,大多是赶上了那个好时候。而美国上个世纪大萧条的时候,迪斯尼也开始崛起。毕竟人们空闲的时候多,而心情大多不好,会选择更多的娱乐和文化消费。

    而旱涝保守的行业应该是医疗服务业,也被称为非周期性行业。但是在公立医院这块,由于国家在推行绩效改革,很多公立医院的收入都收到了影响。而一些部队医院改革的更为猛烈,受到的影响最大。而私立医院依然是蓬勃发展,可以说从2015年起,就迎来了黄金时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