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澎湃新闻的创新点在哪里?

澎湃有六个创新点

问:最近两天我的朋友圈突然被澎湃新闻刷屏(可能本人圈子里媒体人多吧),于是急忙下载来研究,搞半天也没研究出什么新意,我怀疑是否因为自己过于技术眼光或者有什么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目光短浅,看不出来。求教各位知乎达人。

答:

创新点很多,一一道来。但请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所谓的创新点,是指传统媒体圈里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放眼全球或者全国,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不创新了。算是一种传媒借鉴圈外做法。

其一、营销创新。邱老板利用他的文采,写了一篇极好的软文。很多人被刷屏,已经说明问题了:效果很好嘛。澎湃其实早就上线了(安卓版app也早就有下载了),却在邱文出来的时候,引发了大量关注。这篇文章抵得上多少推广银子。放眼中国传统媒体圈,有人干得这么成功吗?

其二、内容维度创新:时政。我看到一个网上评论说,时政是个小众玩意儿,不会引发海量关注。这是脑门被夹过的说法。时政从来是关注热点,连帝都出租车司机都好一口这个,怎么是精英范儿的呢?时政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就两样:权谋(力)和性,怎么不是关注热点。

我知道肯定有人说,这他娘的是垄断啊。这话大面上没错。但有两个细节要注意。第一个细节,任何一个组织都要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放着自己优势不用那是傻帽。第二个细节,老实讲一句,做时政需要极强的配置型资源(信息源),你没这个,靠点江湖八卦,那是没用的。

东早是有搞这个维度的历史的,而且历史证明,在苦苦熬过了几个年头后,这个报纸居然赚钱了。这个就是澎湃为什么要切入这个领域的原因——这个原因客观上成立不成立两说,但从东早自己出发,没什么奇怪的。

其三、内容供应量创新,简直就是铺天盖地、黑云压阵。在原创内容生产这件事上,互联网上从来没人这么烧过钱,当年门户不是烧的生产的钱。我曾经在过去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提及过:

澎湃的网站上列出了四十七个栏目(或者说标签,tag,但一般人搞不明白栏目和标签的区别,第一时间都会认为这是澎湃的栏目设计),标记为“6月28日”这个时间(这可是周六)的文章有六十四篇。换而言之,澎湃不仅让你感觉上东西多,事实上东西也多。六十多篇文章,每篇如果两千字,那就是十几万字的节奏,可不就是一天生产一本书!——还是大周末的周六。

很猛地在内容生产(文字领域)拼命烧钱,能不能烧出一个内容生产门槛出来,或者说,能不能烧出个商业模式来,不好讲。但现在谁也不能这样断言:必死无疑。事实上,今天的门户在内容生产上也是狂砸钱的节奏,只是人闷声不响,不太惹人关注罢了。

其四、用公众账号试探,最终形成一个app。这个做法也很少用传统媒体这么干的。传统媒体更多的意义上是两种手法:把公众账号当成一个发行渠道,或者,索性把公众账号当成新的一个媒体。但澎湃是积累了半年左右的公号矩阵,然后慢慢改进,汇聚成这么一个app(网站)。在澎湃的规划里,有些规划中的公号内容最终没有做,有些规划中的有调整。不能100%断言说,这玩意儿就是丫自己拍脑袋。

其五、砸了点钱做推广。这事不细说。砸钱做推广在很多互联网人眼里没啥了不起的,但在传统媒体里,嘿嘿,但凡在传统媒体里干过的,就知道传媒一向抠门,喜欢用资源置换,而不是砸钱。

最后一个创新,就是利用外部资本,主要是弘毅。澎湃有很多东早的人,很多人也误以为它是东早的项目。但严格意义上不是。东早和澎湃在上报体系内,是平行的两个公司。澎湃有上报投资,也有联想弘毅资本的投资。吸引外部大规模的投资,上报是尝了鲜的。澎湃是一个,界面是另外一个。这个事对互联网江湖不是什么创新,但对传统媒体圈,却是创新。

现在说点题外话。

先说这个理想情怀的事。有些人不尿这一壶,有些人很激动(我有朋友就说自己看哭了的)。很巧,邱文讲理想,正好今天小米发布会,雷军大讲了一通梦想。再往前推一推,搞锤子的罗胖子也讲了一通情怀。这个事看山看水,有人会信,有人不会信。没什么大不了的。互联网不就是讲分众思维嘛,有人信就可以了。而且我可以断言的是,信的人不是一小撮。

你觉得张曼玉满怀热情且荒腔走板地唱歌好听吗?

至于有人说,邱谈理想,书呆子一个。哈,一张报纸,先是亏损了好几年,但在报业整体滑坡的时候,居然扭亏为盈了,这家伙是书呆子吗?你才书呆子。

谈理想情怀这个事,就好像高富帅谈屌丝经济一样。你真以为ta是屌丝吗?别那么搞笑好吗?

再说时政信息的事。这个事其实是澎湃的要害,它可能成于此,也有可能败于此。网上有些人说要看澎湃团队对红线的把握。我个人的看法是,澎湃团队自身是没问题的(这里有个大背景是,沪媒的这一轮动作,包括上报和smg,那是憋足了劲来的,是得到至少政治局委员这一层的支持的——上海市市委书记也是政治局委员韩正,在上报窝了三天做考察,这样长的时间在一个地方媒体集团,改革开放后从来没发生过),东早浸淫这个东西很多年,自己对尺度的把握也非常清楚。难点在于:用户怎么办。

这已经是一个2.0的时代,如果没有交互和有效互动,澎湃就成了一个1.0的产品,这事不是很靠谱的。要粘着用户,就势必会产生UGC的问题。UGC可不管什么红线不红线。这对澎湃团队来说,是一个很让其挠头的事。目前,直白讲一句,看不到什么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另外,搞时政,上海这个地方不是最有利的地方,最有利的地方是北京。在上海大搞时政信息,总有些距离感。这个弱点澎湃可能会依靠海派风格去弥补,也就是弄一点“思想性”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澎湃的定位是:时政+思想(注意,不是时政思想)。但我也的确对海量生产下还要保质不是太乐观,澎湃迟早会大规模引入外稿,外稿的重点是在思想,不在时政新闻本身——比如对时政新闻的评论。

东早(包括澎湃)团队,是沪媒中最具鸡血精神的一个团队,都是激情青年,大好头颅,一腔热血,做的又是极具挑战性的事。澎湃这个项目可能会失败,但它有培养出类似当年南方那个豪华阵营的潜力。这个意义上讲,要感谢组织栽培。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澎湃这个事,一直到今天,还依然是个小事,比小米发小米4之类的硬件产品,小多了。它就是个圈内热闹的事。被刷屏的人只能说明:您是这一行的,哈哈哈。真正要变成一个大事,慢慢来吧

作者:魏武挥,新媒体观察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