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部曲:模仿式创新,B时代的挽歌

创新三部曲:模仿式创新,B时代的挽歌

关于创业管理,之前我提出过一个“开放-积累-释放”的创业模型。所谓传统企业,很多都是中心型企业,以闭环优化为特征。最近娃哈哈总裁宗庆后接受了媒体的访谈,他说,“娃哈哈现在放慢了脚步,方向也要调整。”2010年,娃哈哈就提出三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目标,但2013年其实际销售收入不到800亿元。可以肯定的是,传统的封闭式成长模式无法支持娃哈哈实现其增长目标。但娃哈哈之前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其“在全国建有66个生产基地、170家子公司,拥有十大类150多个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产销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因此,轻率地否定娃哈哈是愚蠢的。真正应该分析的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创新路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模仿式创新,B时代的挽歌

不要取笑中国队,2014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的球队被惨烈的打回原形,一胜难求。亚洲足球队员中有哪位令人印象深刻,哪怕是曾经“咬过人”呢?答案是没有。因为亚洲人的个性比较中庸,体现在企业创新上,就是偏好模仿式创新。三星、腾讯、娃哈哈,都是模仿式创新为主的代表性企业。模仿式创新是一种有效的竞争策略,日本企业曾经因此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利润。但是现在日本企业已经泯然于江湖。三星失去苹果这个超级标杆,几乎自己就“不会下棋”。娃哈哈模仿“格瓦斯”,腾讯模仿联众,都是见怪不怪的例子。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模仿式创新不能全盘否定。相反,“标杆管理”是非常经典的成长范式,该模仿的时候就一定要模仿,从而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特别对于中小企业,模仿对了,可以取得突破式成长。而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如果还沉醉于模仿式创新,就会陷入“娃哈哈困境”。

“娃哈哈”的困境,就在于它永远依靠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和庞大的渠道优势获得胜利,在产品和品牌方面却是一个平庸的形象。这在过去三十年是可行的。但是现在进入到了C时代,即消费者主权时代,没有个性的产品将被人遗忘。年轻的消费者几乎不看电视,娃哈哈的品牌将迅速老化。这也是娃欧为什么速朽的原因。如果娃欧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并且是一个开放式平台,那么即使从营销的角度看,也赚足了眼球。模仿式创新在今天仍然是很多大型企业的必杀技,但越来越过时和无效。因为B时代已成为一首挽歌。

集成式创新,C时代的黑马

业界对于小米手机翻来覆去的研究。小米手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它集成了模仿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和破坏式创新的三重特征。小米手机的超级性价比,是其具备了杀手气质的关键因素,从这一点看,小米手机玩的是破坏式创新。快速迭代更是成为了小米的标签。但这里想说的是,小米手机没有完全摆脱模仿式创新。当面前华为、联想、金立等群殴时,小米手机的个性就不那么突出。魅族手机则缺一些破坏式创新的气质,所以影响力不如小米。最近被炒作的沸沸扬扬的今日头条,则是破坏式创新的一个新案例。今日头条直接动了门户网站的奶酪,所以遭致严厉的围剿。锤子手机因为缺乏破坏式创新和原始式创新,沦为小众手机的概率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破坏式创新会引发竞争对手巨大的反弹。例如。联想手机在湖北形成了巨大的产能。华为手机更不用说。因此,小米手机发现市场忽然变成了一场消耗战。破坏式创新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集成式创新,一定要增加原创的力量。这种原创,不一定是产品的原创性,而是应用的原创性。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智能手机在应用开发上,还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厂商反而缺乏这种想象力。下一匹智能手机的黑马又是谁呢?

源创新,支撑高估值

源创新却是一个横向扩张的模式。阿里是一家“源创新”的企业。源创新,支撑高估值。只是阿里并购速度太快,整合将面临一定挑战。市场上目前盛行BAT概念,但实际上只有阿里才是源创新企业。百度和腾讯都不是。但是,百度和腾讯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清晰和可预测。小米手机正在试图从产品型企业向生态型企业转型,但是似乎过于急切。源创新企业更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市场上很少研究源创新企业的发展规律和步骤,而去奢谈互联网思维。未来,将有更多的源创新企业诞生。

传统企业转型,特别是大型传统企业转型,归根结底,是从模仿式创新走向集成式创新和源创新。O2O是战术层次上的对于电商商业模式的一种表述。O2O的初级阶段是线上线下的双轨运营。中级阶段是打破线上线下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集成创新。高级阶段仍然是回归源创新。不经过集成创新,就想一步跳跃到源创新,是危险的自杀性行为。需要尽快破除的,就是对模仿式创新的迷信。模仿式创新,背后是强营销、非透明、隐性补贴等战术行为。最终是极低的利润率和用户忠诚度,平庸的用户体验,而这意味着大厦将倾。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创新力量不断蓬勃壮大的历史。回溯过去,创新造就科技硕果、经济飞跃、时代巨变;展望未来,创新也将拓展认知边界,带来无限可能。如今,创新早已成为全球关切,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一路走来,中国企业的创新图景如何?放眼前方,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走好创新之路?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人类的创新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等。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世界各国对创新的追求始终不渝。创新依然是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只有不停奔跑才能保持优势,抢占先机。

    揆诸国内,自主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追求。“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50多次提到“创新”,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到2035年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种种举措,体现中国态度、彰显中国决心。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7位。如今,愈发多元的创新主体汇聚到创新大潮中,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都不断加大研发力度。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为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可以说,企业与创新就像双螺旋结构,在相互交织中不断上升。正是受益于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企业在加速前行的过程中可以打开更大的创新空间。

    不做创新的复制工厂,做从0到1的源创新

    伴随着整体创新氛围的日益浓厚,中国企业创新的规模日益庞大,创新能力水平也不断发展。然而,前进之中亦有隐忧,创新热潮的背后,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们常说,续写一个故事不难,难的是开创一个故事。同样,相比于从0到1的源创新,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从1到N的层面,做创新产业的来料加工。凭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这样的创新的确可以为企业迅速带来效益,却鲜见中国的创新水平向世界创新产业链的头部奋进。过度依赖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利益,沾沾自喜于从1到N的商业模式,这些在细微之处的调整与改进,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活力与成就有目共睹,例如被国外青年评价为“新四大发明”中的3个都来自互联网领域。不过,一些“一窝蜂创新”同样令人担忧。从共享单车到直播答题,模式很单调,轨迹很相似:都是新风口一经出现,企业和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跑马圈地,疯狂砸钱,竞争呈现同质化、低质化,创新更加无从谈起。有人说,互联网江湖永远不缺风口,但创新才是风吹来的方向。盲目的跟风模仿,既伤害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

    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克服乱象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的构建。这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企业息息相关。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应当实现从流创新向源创新的转变。

    在谢德荪教授提出的理论中,商业创新可以分为流创新与源创新。流创新中的“流”是“节流”的延伸,指能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源创新也可以直译为颠覆性创新,指从无到有的创新。

    具体来说,流创新与源创新的侧重点不同。流创新的重点是基于现有的市场,发挥自身的核心资源及能力,增加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减低成本、增加市场份额、优化供应链及管理,这能使企业在现有市场中,在一段时间内增加竞争能力,但由于大家都在做,因此很容易出现瓶颈,进而出现递减效应,使发展陷入停滞。源创新的重点是以自身的核心资源及能力为支点,组合新资源,建立有网络协同效应的新生态系统,提供系统内成员的创新发展机会,开拓新市场。

    从流创新向源创新的转变,是创新思维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加强。流创新关注产品,是点的优化,例如应用新科技改良产品功能或生产流程;源创新关注整体,是面的优化,强调提高生态系统成员及平台的总价值,例如,运用新科技带来新的可能性,推动新的理念价值,致力于引导他人提供适合的配套,建立新生态系统来实现该新理念价值。

    因此可以说,源创新不简单等同于企业要彻底摒弃现有的创新方式,而是要走出舒适区,勇于闯荡无人区,培育更多的技术、理念、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从0到1,创新的基础是从1到N,从1到N的积淀是为了从0到1的蜕变。“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中国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掌握从0到1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赛场的主导者、实现“弯道、换道超车”。

    源创新,意味企业的创新路上要多些前瞻和耐心、少些浮躁与功利。由于源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争议,经济回报也不会即刻兑现。这就要求无论是市场空间中,还是政策导向上,不妨带着宽容的态度,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给新生事物一些时间,为新的创新模式保驾护航。

    在源创新上中国企业义不容辞、大有可为。走进新时代,中国市场每天新增1万余家企业,企业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传统企业谋求转型升级,互联网企业寻求前沿突破,源创新是有效路径。更遑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本质就是创新;社会环境崇尚创新,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这一切,都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大河行船的机遇。

    结合实际构建创新生态链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说创新是企业的基本职能,那仅有创新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新实践。

    践行源创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集聚可以培厚创新的土壤,也利于创新灵感的碰撞。要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就需要形成一流环境,因此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源创新的重点在两头,一头是从无到有的突破与创造,另一头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美国硅谷为例,创新者能够天马行空的背后是实验、融资、转化等各环节的成熟规则、规范发展,打通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等,形成合力才有创造力,这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努力。以第一视频集团为例,我们以研究院的形式,对接前沿技术,进行面向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最新技术研究、探索和实践,同时通过投融资及旗下孵化器并举,培植创新项目等,这些都是对源创新的布局和实践。

    践行源创新,开放是前提。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企业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创新之路,创新要敢尝试、敢突破、敢为人先。但“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当下,企业创新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在奋力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合作,打开国际空间。

    践行源创新,自主是基石。开放合作不是照搬抄袭,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结合实际国情,着眼本土市场,实现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实践就是国外经验与特殊国情的结合、互联网特性与市场规模的结合。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食品等方面存在大量刚需;双创大潮聚财聚人,移动互联迅猛发展;改革开放40年让中国积累了大量积淀深厚的传统企业和实业人才,他们纷纷寻求转型升级,一旦转变创新思维、创新手段,理念、技术、模式的创新指日可待。

    不能忽视的是,在创新的大趋势下,想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校验和砥砺的更是企业家精神。“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群体既是创新的执行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动能。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系第一视频集团董事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