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个传统媒体负责人,会花几天时间和张一鸣聊聊

如果我是一个传统媒体负责人,会花几天时间和张一鸣聊聊
2005年7月,歌手羽泉组合发行了他们出道以来“制作最精良、作品最厚重”的第五张原创专辑《三十》,既是纪念他们三十而立的青春,也从侧面宣告他们的作品进入真正的成熟期。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与之前平均销量过百万的成绩相比,这张被寄予厚望的作品,却换来了出乎意料的惨败。为什么?

在最近接受福布斯中文网专访时,成员之一胡海泉再次提及那段迷茫而痛苦的经历:“互联网轻松地瓦解了唱片公司的传统营收模式,越来越少的人会为下载、收听音乐付钱,歌手变成靠商演生存的体力劳动者,音乐行业如何生存?”

从那以后,胡海泉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关于音乐行业的互联网。还通过他一手创办的EQ唱片公司,基于互联网低成本、大规模地扶持新人,发售作品。成绩也可圈可点,那一段捧红了包括马天宇、小文、宇桐非等数十位唱作型艺人。

而在羽泉碰壁两年前的2003年,我也买了人生中第一个MP3,并在网吧网管“不厌其烦”的指导下,装满了20首歌。虽然128MB的容量只能装20首歌,却足以让我兴奋不已,它小巧精致方便随便试听,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随时听到刚刚发行的新歌与退出市场的老歌……从那以后,磁带、CD、随身听之于我这种热爱但非发烧级的用户,只剩下显摆与纪念的意义。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报纸、网站上开始出现各种权威人士关于音乐盗版、侵权的报道与讨论。但MP3并没有退出市场,反而不到两年间,同学中几乎人手一个,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我发现连MP3都不需要了——打败MP3的依然不是版权,而不是更加牛逼的MP3。

我也发现我曾经热爱的实力派原创歌手,出新专辑的速度越来越慢。取而代之的,市场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一人一首成名曲”,他们也真的都是因曲成名。而这些新生代歌手,又大都和一个网站有关:豆瓣。

拿曲婉婷来说,《我的歌声里》并不是她志在必得的选项,而是将无数个小样丢给网友试听后,根本无需再选择的选项。同年,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思考的羽泉,也通过微博征集照片的方式,发行了一首温暖感人、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月光”,网友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家庭合影,让那个中秋的我,格外难忘。

我想,这是用户的力量,更彻底一点,这是互联网的力量。

我不相信互联网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对每一个传统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身处其中的你我,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心生妄念。

虽然歌曲依然要由曲婉婷、羽泉这些歌手来创作、演绎,但为什么创作、创作成什么样的歌曲,都正在被互联网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也许这些歌手们不喜欢,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但这就是现实与市场。

如果我说市场在整体上是衡量进步的尺度,是否会招来很多反对的声音?

最近两年爆红的《中国好声音》,也足以让我们思考:如果有更多“新歌手”可以演唱让更多人喜欢的歌曲,“老歌手”就一定会失业吗?如果人人都可以走上舞台翻唱经典曲目,音乐行业就从此衰落了吗?为什么《我是歌手》这样一档过气歌手的比武节目依然能创造不俗的收视率?

能为歌手带来名利的到底是什么?版权在其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这几年,我们最常谈论的就是那些被互联网所深深改变的行业,并因此而产生的那些耀眼夺目的新型公司,诸如百货零售行业产生了电商龙头阿里与京东,酒店旅游行业产生了去哪儿携程途牛,传统制造业的小米等等等等,案例太多,不胜枚举。

但我们发现,有些传统行业,要么没有怎么被改变,要么没有产生这样的公司。比如房地产业,比如媒体业。也许有人会说搜狐、新浪,但说实话,那都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事儿了,何况,他们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房地产行业囿于政策特殊性,改变很难发生,这可以理解。但媒体业呢?重新思考,我们发现,媒体业不是没有被改变,而是这种改变只停留在了被冲击的层面,或者说,除一部分从业者找到出路之外,传统媒体业变得更坏了。

新技术、新渠道、新产品,轻而易举就把曾经拥有无限光环的传统媒体业冲击得七零八落。我印象中最早也是最深刻的一段关于传统媒体业式微的描述,还是白岩松在2007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时所说的:曾经领导们都喜欢把孩子往中央电视台送,如今领导们都喜欢把孩子往中移动送……

为什么?我们总得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继续前行,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我最近最大的困惑,为什么当今日头条这样一家,由一个毫无媒体从业经验的工科男创立的,“一日管三餐”的内部非常人性化、产品非常受欢迎的公司,却招来如此大的争议,甚至持续三天都没有降温。我印象中,招远恶性杀人事件在我朋友圈也不过热闹了两天。

为什么?就是因为版权吗?还是因为有了今日头条这个产品,传统媒体就没办法继续干下去了,从业者就要失业了?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今日头条,没有任何版权纠纷,传统媒体行业能有哪家公司(单位)为员工创造近30亿人民币的估值、为社会创造过亿用户的产品吗?

我想也不难回答。

关注这件事的人、参与争议的人,也都可以花上些许时间,去看看那些嚷着版权被盗的传统媒体,他们的网站、他们的公众账号、他们的官方微博、他们的出版物,又有多么新颖、有多么吸引人、有多么实用好用?

曾经不止一家传统媒体网站、官微无任何标注的转载、转发我的文章,但我应该和他们吵架吗?我没有吵架。为什么?因为更多新媒体、更有懂得市场的媒体不但标注了作者、标注了出处还免费将我的文章呈现给更多用户,很多尽职的编辑,还帮我润色了标题,纠正了错字。(这里就包括虎嗅啊)

说到此处,一并感激。

今天,我走在五道口的路上,看到街口还营业着的报刊亭,不禁想,放在20年前,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和曾经的搜狐、新浪,今天的今日头条一样——就是将更多精良而是适合阅读的资讯信息,递送到读者手中?

差别在哪?差别在于报邗亭与发行商、代理商的利润划分明确;不同在哪?不同在于今天的很多媒体觉得自己被坑了,觉得5亿美金估值其实很大一部分贡献都是他们的且没有获得任何收益。

其实我想说,他们错了,他们没有被坑,反而他们自身严重侏儒的产品能力、传播能力与渠道能力被掩盖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更聪明的方式,向这个“今日的报刊亭”,提供更能赢得市场欢迎的产品,共同把媒体业这个盘子做大,然后给员工更多的回报与更多的职业尊严。

最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很多媒体、重要媒体、权威媒体,一边常年为某些个知名企业巨头做着免费而毫无技术含量的软文,无底线的压低与剥削员工的福利,一边却又举着版权的大旗来掩盖自己“吃不到葡萄”的心酸。

试问,用户在乎什么?市场欢迎什么?员工需要什么?某些媒体的主编、总编、社长真的有花时间考虑过吗?

你们每天让编辑出最时髦的选题,让记者做最深度的报道,从快乐男声到中国好声音,从百度腾讯到微博微信,从滴滴快的到聚美优品,所有NB的趋势、道理,你们都懂,却为什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永远不打粮呢?这应该是版权无法解决的问题吧?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传统媒体负责人,会马上花几天时间,找张一鸣这个重度资讯用户聊聊:

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市场到底欢迎什么,员工到底喜欢什么,凭什么你小子没有任何经验,就能两年创造5亿美金的估值?还有,你那个活跃用户数字到底有没有水分?别TM资本市场下个套,就把我们搞得哇哇叫。

注:我与今日头条的任何一名员工,都不曾相识。我做过媒体,也有非常多的媒体朋友。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参与辩论,而是把一名曾经的从业者、如今的读者的心声表达出来。我喜欢阅读,也关注媒体业,文章观点确切与否,均不作任何回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