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干]当王石遇上互联网思维

王石的狠话: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

最近,创新工场组织的一个小活动,请来王石和九位创业公司CEO对话。基本上是互联网人和传统大佬的对话,很有意思。

《财经天下》专门做了一个重头文章,当王石遇上互联网思维,有3句话我印象比较深。

1、面对互联网,大佬王石表现的很低调,很谦卑,甚至在传统大佬里算是最低调的一个。

王石:对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万科和我都是外行。你们和万科团队接触过程中也能感觉到,他们会表现得很吃力。但你们又不好表现出你们的不耐烦,毕竟这个品牌还挺有名。

事实确实如此。但并不等于说传统行业都要消失,或者要被淘汰了。

2、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王石: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种情绪,因为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怎么样怎么样。这种情景让我回想到当年第一波互联网热的时候。那时张朝阳他们回来创业,传统行业曾经很惊慌,但我们很快发现里面有泡沫,破灭之后又回归正常。平稳之后,现在又掀起新一轮热潮,显然里面仍有泡沫。尤其是纸媒,好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包括小米手机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其实没那么严重。当然,这是我的外行说法。我还是认为,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这是我基本的看法。不是说小米把万科淘汰,或者腾讯把万科淘汰,但有可能互联网公司来买万科。毕竟市值在那儿摆着的——如果它真的对你有兴趣。

现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是6至7倍。换句话说,如果有钱将它私有化,这是最好的时机。一般公司上市时市盈率是10倍到12倍,最后再经过市场方面好的反应,到15倍、18倍都是有可能的。但无论怎样,传统行业几乎没有到四五十倍的可能,而互联网公司市盈率可以做到1000倍、2000倍。这种情况下,买你是可能的,但买你也并不是要取代你,而是它要落地。

如果资本力量已经把你的行业抛弃,那你只能希望虚拟行业要落地首先选你。如果你是行业中最优秀的,结果无非两种情况,最差一种你也是地产界的Dell。小米(做地产)总得找代工吧?这是最差的情况。如果能把虚拟和线下结合起来,做你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结果就不一定了。所以不可能取代。而且,如果互联网工具、手段跟你结合起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在管理上提供更好的效率,可能情况会恰恰相反,不但不会被取代,还会如鱼得水。这是我对目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判断。

3、王石的提醒:不要把手段当目的。这句话很老辣,也很一阵见血。

王石:中国人的问题,就是往往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你说你想做大,其实大小是结果,不是目的,但大家把结果当成目的,往往就变形了。什么意思呢,可能我做成行业第三,非常好,干吗要做老大?如果你只想着做老大,就会变形,而你变形了,即使做老大,也可能很快就从老大位置上下去了,因为你把结果当成目的了。

就像现在,去年万科的销售额是1709亿元,房地产行业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同万科也差不了多少,一个1600多亿元,一个1300多亿元。今年这两家的目标全定在2400亿元,但万科定的是2000亿元。换大部分人的想法,万科怎么也得定个2500亿元吧,可不能让人给超过去了。如果我再有自信点,你定了2400亿元,我怎么也得2700亿元吧,也不能离得太近。但万科还是定了2000亿元的销售目标。你定了多少的目标,就真的能达到吗?我们知道,今年形势有些变化,形势很微妙。你想要保持老大的地位,定了2700亿元,首先你变形了,老大是目的吗?你要把它当目的,结果一定会很糟糕。

今日推荐干货微信号:

【科技头条】 (微信号:ikejitoutiao)

无话题不亮点,每天主打一个科技圈的最热话题,保证观点鲜明,保证科技干货无尿点。

【硅头条】(微信号:guitoutiao)

紧盯硅谷最前沿的行业风向标,创业、酷产品也一网打尽。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迭代思维说道: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今天。假如断网一天,轻则精神恍惚,重则行尸走肉,互联网早以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又知道不知道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呢,作为射鸡湿的我们改如何把握这个互联网时代?

    首先,你是不是经常会听人讲到或看到toB、toC或者BAT等字眼。好像很高大上,但又一时不能快速理解。
    简单粗暴的解释:
    BAT(百度、阿里、腾讯)互联网三巨头
    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就是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口诀“企业,中介,沟通好”
    C2C(Consumer to Customer)C就是个人,个人与个人间的。如淘宝、拍拍。噢,还有你朋友圈的代购。口诀“你卖,我买,支付宝”
    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个人,如天猫、京东。口诀“品牌,渠道,销售好”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如大众点评、美团网。就是你买了东西但要自己上门去取。口诀“线上,线下,一起搞”

    其次,再来看看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经整理,把互联网思维概括为以下八种思维。

    一、简约思维:
    好像现在到处在说简约,但早在Google、Apple等产品设计理念中,就透出种极简思维的魅力。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用最简单的元素表达最复杂的内容。
    看看内容庞杂的导航页hao123,商品琳琅满目的淘宝等,他们是如何去体现简约并展现自己的产品魅力。
    二、痛点思维:
    设计体验工作的第一Part,我们会通过调研挖掘用户在生活中或者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痛点。然后把痛点的方案放大一百倍,让用户痛快。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没有痛点就没有亮点。
    例如打黑的不安全有了打的软件,看电影排队买票烦有了团购产品……
    三、爆点思维:
    当完成了产品之后,我们必须要给产品加以包装,塑造产品性格,形成引爆点,引起关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渠道制造舆论引爆社会化营销。
    例如最近火爆朋友圈的足迹:喊着口号“像电影一样去生活”,形成“大片”的引爆点。
    四、粉丝思维:
    只要有粉丝,就有口碑。如今的互联网和娱乐圈的道理一样。无论是大品牌小品牌,大明星小明星,都非常注重“粉丝”。有粉丝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市场,没有粉丝的产品不是好产品。
    像苹果有果粉、小米有米粉、华为有花粉,无论是什么粉,粉丝们最希望有参与感、尊重感和成就感。
    五、标签思维:
    为什么需要产品标签?它可以让用户一下记住该产品。有品牌标示仅仅只是个平淡的开始,能在用户脑海中形成一个关键词才叫成功。被贴标签不是坏事,所以不介意别人给你打上“研发狗”,"UI佬"等标签,方便大家记住你。23333
    现在试试回忆有什么产品及对应的标签,瞬间想到了陌陌,约pao神器,你懂的~~~
    六、屌丝思维:
    除了屌丝,还有土豪,高富帅。中国市场报告指出,在一个随机抽查60后-90后不等的人群中,以有车有房做为分界线,有81.2%的人称之为“屌丝”。可见土豪和高富帅并不多,说得屌丝者得天下,毫不为过。
    虽说屌丝买不了车买不了房,但屌丝却有一颗土豪的心,在互联网的消费绝对是杠杠的,服务好屌丝才有产品基础。
    七、迭代思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当等你想好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别人已经甩你好几条街了。说干就干,错了立改,持续试错微创新不断探索前行,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特点。
    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更上时代的步伐,似魔鬼的步伐…
    八、媒体思维:
    人人都是自媒体,你会在社交圈可能到一些盆友遇到不如意的人生总是需要去感慨一下朴实无华,或是分享或是鸡汤或是BB形形色色的方式。这正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层,自我价值获得认可,简单来说就是刷存在感,博得别人认可。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特别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互联网是酱紫的。我们射鸡湿要怎么做?观战吗?当然不是,要主动拥抱变化,大胆地进行颠覆式创新。这要求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共同改变这个时代。比如交互射鸡湿,要更贴近用户挖掘潜在需求,在产品概念上打破陈规,在设计上推陈出新。同时在科技和人文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首先雕爷牛腩孟醒知不知道牛腩用什么牛肉最好吃,对于这个屌丝孟醒来说:他肯定会说,用养了3年5个月零10天20小时58分钟58秒的澳洲进口黄牛,哈哈哈,我是说笑的,看看他是什么货:“70后”孟醒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是很普通的工人。他初中时就读于北京市二中,严重偏文科,写作和语文非常出色。由于个性太强,孟醒常和班主任吵架,最后干脆逃了期末考试,再也没踏进学校大门。因为在书法、篆刻方面很有特长,孟醒便跟着做字画生意的亲戚打工,成为一个“字画手艺人”,基本上可以养活自己。后来,孟醒进入清华紫光的生物工程企划部做副部长,负责营销,但3个月后他便辞职了。用孟醒自己的话说,“是当惯了野狗,不想当家畜了”。这就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孟醒的一些经历。
    我不知道他从小是吃什么长大的,怎么打开他的味蕾的,现在有些人吃过一些东西,去了一些国家,就装大尾巴狼,说屌丝味蕾没有打开,他一北京人不知道怎么在香港打开了他的味蕾,是遇到了戴龙先生之后打开的呢?还是从小打开的呢,香港的饮食文化他知道什么,看看他说的话—-“大多数人对美食的印象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童年记忆,妈妈的味道;第二,海纳百川;第三,返璞归真。很多人都只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到达第二个阶段,需要你花很多钱很多时间去品尝美食。

      我们来看南北差异,柳州的螺蛳粉、湖南的油炸臭豆腐和杭州的臭豆腐,那种臭味都不一样,很多人就吃不惯。就像我们最初喝咖啡、品红酒时,会觉得味道奇怪是一样的。哪一种食物在第一次尝鲜不是这样的感觉?我自己也是喝了若干次红酒后,才慢慢喜欢上这种味道。这就是味蕾打开的过程。

      为什么雕爷牛腩的甜品几乎没有人吐槽?因为人类对甜味是天然的亲近和接受,就像小孩喜欢吃甜。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但对剩下的几种味道,苦、臭、涩味,都需要后天培养,慢慢适应。

      牛腩有人吐槽,因为餐厅做出了超前的味道,很多人会不习惯。而薛蟠烤串没有人说难吃,因为烤串的味道大家从小都吃惯了。为什么雕爷牛腩不会开到汕头,那边的人根本不习惯这种味道。很多潮汕人不解,在网上组团来骂我。上次,杭州一个土豪通过我的好友和菜头找到我,希望与雕爷牛腩合作。我就反问他,你帮我在本地能找到几家真正的法餐和意式餐厅?他就明白了。但在上海就不一样,心态更开放。这要看当地人口味的接受度。”——这就是孟醒的原话。不爱吃,不接受就是味蕾没有打开,要知道美食是没有国界的,牛腩你吹出花来也就是一块牛腩,咖喱牛腩有-香港味、印度味,泰国味,台湾味,日本味,难道它会因为孟醒的味蕾就会变成5A和牛,
    我们来看看日本料理之神的介绍–一个小小的寿司店能有这么大名气,关键是因为“他们店有小野先生”——被称作“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小野先生今年88岁了,他26岁开始做寿司,至今精神矍铄。
    每天,他都会站在寿司台前,亲手给每位客人捏寿司。一天下来,他要做800个寿司。他还设计出了寿司的最佳赏味顺序:第一乐章是经典寿司比如三文鱼、比目鱼;然后是即兴的第二乐章,按照时令节气的海鲜来上,比如针鱼、章鱼;结尾是一些传统菜式,比如海鳗、煎蛋糕。客人全部吃完以后,小野带着62 岁的长子祯一站在门口,和每位离开的客人鞠躬告别。每天睡觉时,他都要带上一双手套来保护双手,以保证制作寿司的时候不会丧失敏锐的触感。2011年,美国好莱坞导演大卫—贾柏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寿司之神》,还参加了柏林电影节。
    70岁时,小野先生患了一次心脏病,在那之前,他每天都亲自骑自行车去市场进货。与他合作的海鲜商人,都是“只卖这个”——卖虾的只卖虾,卖章鱼的只卖章鱼,卖海鳗的只卖海鳗。“每天大概只有3公斤的野生虾,我会全部留给他。”卖虾的老板说。“最好的鲔鱼,只有一尾,我们会卖给他。”鲔鱼老板说。
    小野的团队一共有6 个人,刚进入的学徒要学习的是手工拧毛巾送给客人。只有等到能拧好毛巾,才能学习碰刀和鱼。再这样10年过后,才会让你学习煎一个蛋糕。小野的长子祯一已经62 岁了,现在还未真正出师。
    有趣的是,曾经吃过小野所做寿司的食客,描述各不相同,连寿司所用米饭的软硬也说法迥异。直到采访了本人,才算弄明白其中原因。原来,小野制作寿司,是真正的“看人下菜碟”。同一种寿司,给女士,他会做得小一点;而对上班族,则会选择把饭团捏得紧一点,因为这些人都是用筷子夹着吃的,以免吃的时候散掉。
    认识小野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能被称为“神”,并不仅仅是从业时间长,关键在于他对这个行业的用心体味。到他的店里来,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还有一份谦恭的敬业和奉献之心。正如小野说的那样,“你必须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小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技艺毫不隐瞒,絮絮叨叨之中,全都是琐碎的细节,每一件看起来都不那么重要,但加在一起,“寿司之神”的面容便呼之欲出了。
    日本被称作匠人的国度,小野先生这种对职业的痴迷和敬重,也许便是所谓匠人国度的真谛。—对于吃的态度,对于客人的态度,对于食物的态度,这是孟醒或孟醒之流做不到的,几十年做一件事,对于赚惯快钱和巧钱的孟醒和孟醒之流眼里的,做化妆品的—-屌丝+味蕾也没有打开的孟醒来说,这是荒谬的,对于味蕾还没有打开的人来说,有必要吗?
    大家可以看看日本的一个美食节目【料理东西军】大家应该会脑洞大开,喔,菜还可以这样种,动物还可以这样养,食材、酱料还可以这样加工,食物还可以这样做,对于一个地沟油,加料奶的国度来说—-不要和我说味蕾
    我在这里再说三遍—不要再说味蕾啦!不要再说味蕾啦!不要再说味蕾啦!好不好好不好好不好。
    好了说啦这么久,什么牛腩焖煮的最好吃

  2. 三皮说道:

    互联网思维背后(没有说出来的营销):
    1、博傻思维:
    所有的消费者(至少80%吧)都是傻瓜,他们厌恶选择,愿意从众,喜欢炫耀。
    博傻思维的本质就是,不要以为消费者聪明,你不骗他们,他们还要扁你
    2、粉丝经济:
    相信并且善于制造粉丝。他们不问是非,只用屁股思考。小米,果粉……
    当然,你必须善于制造话题,通过互联网营销,借助种子选手,激发大量的粉丝。
    3、造梦手段
    所有的消费者都是赚便宜没够,吃亏难受,所以必须制造让他们赚了大便宜的幻觉。

    有了上面三个思维,互联网的精英们就可以挣大钱了。那么一定有人问,难道传统经济不能制造这些吗?不能!

    虽然消费者没有变,但你要知道,在传统经济中,消费者无法宅在家里,而必须到实体商场去购买,这样缺少聚众的环境,无法像传销(对了,传销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一样,制造一个大众的,博傻存在的环境。消费者无法避免选择(虽然他本心厌恶选择),现实逼迫他不得不思考和询问比较愿意思考,专业的人员。

    由于缺少了传销这样的粉丝环境,出售者很难通过大量的可复制的传销模式面对这样大量的,同质化的消费者。因此简单的博傻和粉丝操作手段失效,既然量不够大,免费等手段就很难回本。

    互联网首先将大量的消费者隔离在不同的”宅“中,这是制造梦境最好的环境,避免了和其他人的讨论和商量(骗子骗人时候都是要求受骗者不得告诉其他人,是一样的道理),同时通过互联网,创造了类似传销教室一样的封闭环境(互联网看似开放,由于你可以拒绝选择不喜欢的环境”网站和内容“,因此使得人们更加封闭,社交网络兴起后,人们更容易被圈到不同的封闭的”圈子“中,在同质化的空间,博傻增益放大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一样的迷信),这样更容易制造话题,创造梦境,煽动粉丝……于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推销,就和传销一样,成为病毒式的营销。

    其他不多说了,人们正是这样走向越来越弱智的未来。

    「互联网思维」本身非常概念化,加上自媒体时代各路英雄的轮番解读,现在基本上已经沦为笑话。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谈论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和见解。在我看来,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是bit。信息,构成了互联网的全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互联网的本质在不断地放大,所以我们看到了从早期互联网的被动获得信息进化到了今天随时随地的主动收发信息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和节点就是我们通常在媒体解读中所得知的,web1.0,web2.0,移动互联网等等概念化的字眼。

    互联网还有一个特质,就是网络效应。比较有逼格的说法就是「网络外部性」,使用人数越多,价值就越大。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9x年代,互联网还是个新东西的时候,有个媒体发起了一个「网络生存大赛」。大概就是挑选一些选手给点钱,利用网络购物生存72小时不死,就算胜出。这在几乎每个网民都能做到的今天,大家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确实是一个很轰动的新闻。那会儿见过电脑的人都不多,更别说连上互联网购物了。如果在那个时候开办一个微博,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互联网产品几乎是伴随着技术和用户规模的发展而演变的,也是市场机会的来源。

    上面说的都是互联网信息层面,并非商业层面。题目中所指的「互联网思维」更具有商业指向性,说白了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击碎传统企业的竞争壁垒」。

    传统的商业模式,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型就是,先找到一个供需市场,生产老百姓需要的产品,利用规模化和信息不对称产生价格差,利用销售手段把产品变成商品,从中获利。大家都看得懂,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早几年的互联网产品形态,商品往往并非产品本身。这个就有点抽象了,一般人看不懂,而这种领域往往又是需要大量资本培育,产生高价值的网络效应后才产生回报。一旦有某个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特殊性成功了,自然就需要有一个名词来归纳它,所以有了「互联网思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世界是平的》,但互联网确实把这个世界变的扁平了。它压缩了信息的层级,互联网的增长速度又使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空间中,我们可以快速地获取、分享信息,这和早期的互联网已经大有不同。你可以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有无数节点的球形体,我们是一个一个的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彼此相连,当我们需要连通某一个或大或小的节点时,就和吃饭动筷子那么容易。当一个商品企图使用信息不对称赚大钱时,市场竞争机制和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则会使这个商品的获利变得困难。而利用信息不对称,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互联网的一个典型特征。

    再说说商品吧,一分钱一分货,恒古不变的道理。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没有办法在传统制造业中用惊人的低成本造出超一流的商品,何况这还是传统企业的强项呢。刚才也讲到,互联网的商业模型和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型是不一样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互联网具备网络效应和信息属性,它可以不依靠产品本身赚钱,这一点洽洽又是传统企业最不能理解,最看不懂,又最不擅长的。所以在电商大行其道的这几年里,你经常看到传统企业挖走电商人才,但是也没有成气候,这是另一个话题,可以开新问题来细说。但总的来说,革自己的命,否定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是需要勇气的。而利益纠葛太深的传统企业已经失去了这样的行动力,今天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已经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互联网模式,产品可以不是商品,产品可以不赚钱甚至赔本赚吆喝,是互联网的又一个典型特征。

    再说点虚的吧,商业生态的变化,互联网把散落在各处的消费者变成了一群人,这个太可怕了,简直就是传统企业的噩梦。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半路杀出来那么多程咬金,而且东西还都卖的不错,老百姓为什么会去买一个这个领域的新品牌?宝马如果去造衬衫,你会觉得奇怪,但腾讯要是去造衬衫,或者Amazon去造汽车,你一点都不奇怪,反而心生期待。这个我认为是商业的本质在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只有对信息和新商业的理解。

  3. 刘阳kiko说道:

    前有个小饭店,店主死的早,就由老板娘主持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陈麻婆为了强调「轻资产」,特意把饭铺设在成都北郊万福桥。在观察城外运输业的过程中,和四川棒棒在摆龙门阵的过程中,提到劳作了一天,特别想吃重油重辣的食物。 基于发现的这一「需求」。陈麻婆决定基于「长尾理论」以川味下饭菜作为一决胜负的「蓝海」「窄众商品」,希望让棒棒们能在店里得到「极致体验」。但一开始并不顺利,好吃的下饭菜要用很多肉,价格贵,苦力们吃不起。

    发现这个问题后,陈麻婆「迅速反应」,经过多次和顾客共同「迭代开发」、和厨师构建「烹饪SOP」「流程再造」、推出前为「核心消费者」进行「封测试吃」,陈麻婆终于确定了以下饭豆腐菜为主打对象,赌上自己的名字推出了「麻婆豆腐 beta」。豆腐料到物到火候到,十分好吃。
    棒棒们吃麻婆豆腐胃口大开,吃后浑身舒畅,再加上麻婆自己亲自担任饭铺的「首席宣传官」,每天对棒棒们嘘寒问暖进行「有效互动」,这些棒棒成为了第一批「死忠粉丝」,有了「美誉度」。因为这些力夫本身就存在「沟通社群」,加上他们走南创北到处进行「二次传播」,麻婆豆腐很快就出了名。

    陈麻婆成功受邀在自媒体大会演讲,提了一个问题——我这个算不算是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饭铺?

    这是150年前的案例,如果放在今天应该可以在各大传播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死了老公为什么仍要把豆腐卖到全世界?」。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免费的广告—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免费的广告—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免费的广告—

    既然互联网思维一点也不稀奇,只是一个新瓶子。
    那为什么店铺喜欢自称自己是互联网思维?——因为可以打着「互联网思维」吸引免费的媒体报道。

    因为媒体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同样大的展现量作为广告或软文,怕是黄太吉们要付几千万元也不够。如果有个新现象、新模式、新话题,媒体也愿意参与报道。

    经过免费的报道(广告),大家对这个品牌有个起码认识,不管好吃不好吃至少都愿意去尝试第一次,看看有没有这么牛,至少是个谈资。

    ▲「黄太吉」与「互联网思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来自百度指数

    ▲黄太吉获得了免费的大量报道。4.3万篇,折合媒体的刊例价广告,值多少钱?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未来的融资—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未来的融资—
    —互联网思维是为了未来的融资—

    还有一个特点,以互联网思维开店的店主,一开始的出资不都是自己出的——自己拿一点,找天使投资人融了几十万,把概念弄成现实。
    这样看来倒是能算是一点互联网企业常做的事。

    所以店铺一开始要引报道、做体验、玩口碑、圈粉丝。 头几个店根本不在乎赚不赚钱,只要有了话题和排队盛况的现象,就有了估值。有了估值、抓住粉丝就有了A轮投资,接下来是B轮投资……之后或者转型、或者卖掉、或者上市等。

    如果自己玩法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出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的话,别贸然去尝试噢。
    现在是一个话语权分散旁落的时代。不再以传统权威去广播身份,而是以酷朋友/专家朋友的身份去平等对谈才是。用互联网可以更方便的创造出品牌人格,有了健全的品牌人格就能创造粉丝。

    圈了粉丝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当教主,当了教主好处多多。
    想卖月饼粉丝就买,收会费就粉丝掏钱——罗振宇
    拍电影就不怕影评人,粉丝票房爆棚——郭敬明
    想黑人就有帮衬,粉丝掏钱组基金——方舟子
    做手机踩遍业界,粉丝照样为情怀买账——罗永浩

    对于新媒体运营我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说这么多。
    最后奉上一句箴言:
    开个官微每天就这样: 1.遇到灾难煽情点蜡烛;2.发不合常理的新闻拍案惊奇;3.早中晚三顿鸡汤;4.热点新闻中热衷于迎合民众的情绪为弱势群体说话。 其实是为了骗转发,你们真的相信考这些低俗的手段,可以建立媒体的品牌和传播力吗?别做梦了!——via王志安

    1、王石当年放弃40%股权,并不是因为理想主义。没人那么装逼,又不是活在梦幻城堡的公主病。当然也不是以成为职业经理人为目标。职业经理人最大的特点是跳槽,他何时以这个为目标?呵呵。事实就是他自己说过多次的:A、当年深特发没有给过一分钱和一分钱融资,但占了60%的股份,因为那是80年代,不是现在,经商基本大都必须挂靠国有企业。而放弃自己的40%股份,因为害怕有了钱被消灭(各种奇怪的消灭暴发户的事,当时层出不穷),这是朴素的感情,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理解。B、不喜欢当暴发户,相信自己没有股份,也可以靠魅力、管理等控制万科。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包括王石,并没把钱看得那么重,都鄙视有钱人和暴发户。

    2、一直到2003年,王石只有200万存款,和一套深圳的房子。他当时应该有多少钱?以他和万科当时的江湖地位,我感觉1000亿,并不为过。他给自己弄了多少好处了?我真感觉不出。

    3、王石现在有多少资产?很简单,你查查吧,也就一点工资加奖励的期权、股权。1亿以上吧。以他的江湖地位和各种资源、能力,万科扛把子,这个资产配他么?他享受什么好处了呢?

    3、几十年间,王石控制着董事会和万科,有的是办法和机会,把公司变成自己的,把自己股份做多。或分拆公司等方法,成就自己的私人企业,再把私人企业卖给万科,做大自己的股权。(有空,可以比较研究下马云。淘宝、支付宝、xx金融等等,怎么。。。。。。呵呵,研究马云的阿里巴巴港股怎么上市,为什么不涨反跌,最后退市气死股民们,怎么又去美股阿里巴巴上市,但还是不涨反跌。呵呵呵呵)对比后,我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王石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在中国这个想怎样就怎样都可以的国度,给小股东散户们创造如此多的价值,其意义之伟大,至今难有公正的评断。不信,你炒炒A股就明白了,呵呵。

    4、你看看任志强的书,就会知道当年任志强、王石都跟在宁高宁屁股后面拍马屁的历史。王石和任志强如何献媚于宁高宁。宁高宁怎么选择了王石,把华远的资源都给了万科。任志强如何出走,创建新华远等等。作为董事长,引入宁高宁华润,是最大功绩之一,为什么?下面细表。

    5、sl是宁高宁的继承人。但整个华润管理层被一锅端了,都进去了。呵呵。现在的大股东华润,fu,wu。伙伴?还是伙伴吗?

    7、什么是最好的老大?给你充分的授权和施展空间,让你发挥能力,让你想做什么做什么,信任你,不怀疑你的私心,让你想怎么干怎么干,给你充分的资源和保护,不让外面的人伤害你,给你一个最好的生态,保护你所在的生态。这就是董事长真正职位意义之所在。

    8、王石对于郁亮及其管理层,是真正的生态。而宁高宁、sl的华润,是王石的生态之所在。而zhongyang最高层,国资委,就是宁高宁、sl等的生态之所在。最上层的生态改变了,历史总不会不变的。可叹的是,下面的一级一级的生态,依次剧变。这些中国最好的企业家,格力的董明珠等,还会继续安好么?

    8、一个国家,最顶端的资源和财富,并不是货币和土地,而是最顶端的一批企业。控制他们,历来是,呵呵,争夺的重点,呵呵,你懂的。近年,招行、民生、上海家化、茅台、万科等中国最好的一些企业,发生的事,也不多说了,呵呵。
    生态不再,最优秀的企业家们面临着一系列事件。也许还会继续下去,比如格力啊,联想啊等等。

    每件事当然都会牵涉巨大利益,当然都有其目的。只是,未必容易看清这背后的实质,不好多说。

    解决的办法当然是有的,巨资投入足球呗,买个平安嘛,靠拢呗,呵呵,不多说了。万达、恒大、阿里巴巴、苏宁、华夏幸福、权健,我觉得他们还是很不错的,真的,相对安全,呵呵。

    说到这里,你还会不理解李嘉诚吗?还会觉得他挺傻么,呵呵。

    9、王石作为董事长,到了90年代,对万科的生态设计,或者说顶层设计,有了充分的理解。一句话:混合所有制。

    10、他也许是国内第一个深谙混合所有制优越性的人,只是他与众人走的方向相反。

    众人,想法设法MBO,把国有股份变私人的。

    而王石的理想,是做对行业、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企业。
    这就需要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
    (任正非的华为是一样道理,华为是私企吗?呵呵)

    但为了混合所有制,也就是发挥私人精英管理层的优越性,并长期保证不受国有大股东的痼疾和官僚所毒害,就需要第一大股东不能绝对控股,而是股权相对分散,保持松散结构。

    1994年,君万之争,万科拼死反抗国泰君安,保住了股权松散的结构。
    2000年,宁高宁入主万科后,华润按照以前惯例,曾经想通过定向增发绝对控股万科。王石当时立即和郁亮,拼死抵抗导致流产,华润绝对控股失败。(注意,这是王石刚刚依靠长期献媚宁高宁,战胜了华远任志强,宁高宁同意入主万科的蜜月期)
    华润宁高宁也面临部下和各方面的多种压力,因为华润历史上的收购都是绝对控股。但最终还是被王石说服,相信了这条混合所有制的路。

    也就是“国企第一大股东+松散股权结构+管理层全私企模式不受大股东干涉”。
    几十年后,这才有了今日的万科,才有了华润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万科,这段佳话。
    所以,这种生态的设计,无疑是王石作为董事长最大的成功。
    对这种生态的保护,无疑是王石最大的职责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混合所有制!!!
    而国内再无第二个例子。

    目前国内推行的,把国企变成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就不好说了,我不看好

  4. 释天说道:

    这两天,万科管理层、华润、宝能的混战抢占了各大新媒体的头条,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内部的关系被公众如此热烈地关注。因为这不单是关乎一个公司利益问题,而是王石身上投射了经典的英雄悲情的故事。而公众因为能够见证这一过程,犹如在看一部电影发送弹幕一样,不断地在评论揣测这个故事中的曲折隐情。
    要承认一个人性,我们热爱英雄,更热爱英雄被摧毁。这种人性根深在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经常看到坊间大妈之间的嘴碎:“女孩儿挣这么多钱干嘛,到头来不还是没结婚。”“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辍学挣钱的多。”这类的言论,都是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世界大多数的批评,都是在用一套价值体系去评价另一套价值体系,而不是在一个框架下,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我看过批评罗辑思维最多的论调是认为其挣了很多钱,认为知识就应该清贫,但问题是罗辑思维本身就是做知识的商业。
    而对王石的批评,集中在三点:王石的傲慢,王石的脱岗,万科不是王石的。仿佛每一个人都可以代王石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之所以我认为王石是英雄,因为他阵前奋勇数十载。而解甲归田时,便有不上阵的文臣上奏折,细数其罪过“没有做得更好”“某某年某某月,有更好的选择他没做”,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完全忽略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仅凭意淫。这种不做事的人怪罪做事的人屡屡在中国的历史上演,如今只是换了一种面貌。
    到头来,王石的情怀也被嘲讽,就跟坊间大妈嘲讽美貌女子自强而没有子女一般。
    38年前,在南方小镇深圳,那个王石的27岁文学青年正枕着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大卫·科波菲尔》,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那时候的王石已经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怀揣着对世界隐秘的愿望,因缘际会又跌跌撞撞地前行,38年间里,他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文学青年下海从商的形象,从不吃相难看,妥妥帖帖地与资本礼貌而坐。直到最近,撕开遮羞布。
    评论尽情地鞭笞王石的理想、坚持、情怀、骄傲,仰视英雄太久,我们要把英雄打到,让他的头颅臣服在我们的脚下。鲁迅说,英雄也拉屎、做爱,但世人往往接受不了英雄拉屎,英雄一旦让人知道拉屎,他就会被打倒,他就成为一个罪人。

    一边倒的观念认为,万科是资本的,是股东的,而不是王石等管理团队的,他们不过是股东雇佣的管理者。甚至有人搬出乔家大院孙茂才的例子,孙茂才原来是穷酸的乞丐,来到乔家后施展才华,但因私欲赶出乔家,投靠乔家的死对头钱家,钱东家对孙茂才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最终孙茂才再次陷入落魄。
    这个故事我见过太多老板转发,他们十分认同这种观念。但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封建时代,人被资本、阶级压迫,个人才能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代。如果按资本投资者就是产权所有者的逻辑来思考,那么美国奴隶时代的奴隶主完全是合法的。
    我们忽视了一个时代趋势,就是个人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资本、阶级越来越不重要,个人从资本解放,就不会存在教科书里“资本主义压迫”的故事。要知道,即使从经济学上,资本投资者是否拥有所有权也不是被肯定的。显而易见的案例就是互联网投资,千万、数亿的资金投入,只享有少量的股权,而没有管理权,但是在中国的法律中只承认资本占股,也就是投钱的人有所有权,实际操作中,却是出力的管理团队有所有权。法律永远是滞后于时代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罗辑思维分家事件中,申音占绝对大股,因为出钱了,而罗振宇出力占小股,为何最后申音出局,因为在这个时代,任何个人不应该成为资本的奴隶。
    但王石的这件事中,我看到太多的投资人、资本家发声,站到了资本的奴隶主一边,声称资本拥有所有权,而王石这个从万科一开始就创办于他之手,近40年来呕心沥血打造成房地产中良心品牌的人,被认为只是一个“雇佣”的员工罢了。
    万科可以没有王石,但是没有王石,万科不会被标上“良心”的房地产品牌。有情怀的人,是让世界多了更美的东西,而不是创造世界基本的需要。没有王石,房地产还是会出现一个巨头,但不会是这样的美好。
    王石,你是我的英雄。

    万科之争是各路权贵最后套现机会! 近来,大陆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以及华润、宝能为了争夺对万科的控制权展开大战,引发了各界评论。日前,有大陆业界人士揭示了三家资本争夺万科控制权的背后动机。

    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创办人张庭宾6月28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撰文分析了近来吸引大陆民众眼球的华润、宝能、王石之战,作者认为,各方资本放下身段,撕下面纱与管理团队扑撕,乃至互相告黑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大陆各路权贵在争夺最后套现的机会。

    张庭宾认为,三家争夺权力主要是为了争夺利益。这个利益不是万科每年的经营利润,它们盯着的是万科坐拥的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

    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万科公司持有现金531.8亿元(人民币,下同);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2.92%。公司净负债率(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除以净资产)为19.30%,低的罕有;信用良好,2015年7月,穆迪将公司的信用评级由Baa2上调至Baa1,评级展望为稳定。发债信用为AAA,票面利率为3.5%。所以万科在资本眼中简直就是一头“肥象”。

    张庭宾表示,对于万科的经营者来讲,短期内套现出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现金也并非难事。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几家资本为了万科厮杀得这么起劲。因为当今中国再也没有比房地产更能撑的实业(如果不把楼市划归吹泡泡业的的话)了,房地产业再也没有比万科总部深圳更疯狂的了,而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再也没有比万科能最大额度套现的了。因此,这是中国权贵资本最后的套现机会。

    而这些资本有一个共识,即楼市是政府财政危机前必定挺住的最后碉堡,作为房地产行业中的龙头、拥有优质资产的万科,是在国内实业大规模套现的最后机会,这是财富套现的最后一搏!这也是权贵资本在大陆对于民众财富的最后一洗!

    张庭宾表示,如果围观百姓能够看透这一层,看这场大戏或许还有点意义。但现在即便明白过来,对大多数人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中套高楼价、中套股灾、中套P2P、中套新三板、中套万众创业……等等,在这个极度激励拜金的社会氛围中,极度适宜放大人性贪婪弱点的主流文化中,但凡你有点投机暴富的贪心,总有一款“套子”适合你。

    作为万科未来的大股东,无论是深铁,还是华润,都是国企。在宝万之争中坐山观虎斗的安邦,也有浓重的背景,哪怕是宝能,同样有阴谋论说,其背后站着x家人。不管是宝万之争、还是宝华之争,或者深华之争,华安之争,其实质都是一回事,都是企业家与权力+资本之争。

    只要看破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不管谁控股,只要王石和郁亮失去对万科的控制权,那就是企业家的失败,进一步说,就是公众的失败,社会的失败。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石的失败,也就是你的失败。这样的失败,远比一间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专权这种鸡毛蒜皮沉重得多,也惨痛得多。

    结果反映了在如今中国,没有企业家可以做到和权利(ZF),资本去抗衡,94万科权利重组时候,王石用股权换的不仅是支持,还有生命,到如今连股权都没了,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无意去探讨权利和资本在目前国情的重要性,只想说,如此优秀的企业家都会被打败,以后中国还会有机会出现企业家吗

  5. 出名的大有说道:

    这两天,万科管理层、华润、宝能的混战抢占了各大新媒体的头条,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内部的关系被公众如此热烈地关注。因为这不单是关乎一个公司利益问题,而是王石身上投射了经典的英雄悲情的故事。而公众因为能够见证这一过程,犹如在看一部电影发送弹幕一样,不断地在评论揣测这个故事中的曲折隐情。
    要承认一个人性,我们热爱英雄,更热爱英雄被摧毁。这种人性根深在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经常看到坊间大妈之间的嘴碎:“女孩儿挣这么多钱干嘛,到头来不还是没结婚。”“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辍学挣钱的多。”这类的言论,都是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世界大多数的批评,都是在用一套价值体系去评价另一套价值体系,而不是在一个框架下,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我看过批评罗辑思维最多的论调是认为其挣了很多钱,认为知识就应该清贫,但问题是罗辑思维本身就是做知识的商业。
    而对王石的批评,集中在三点:王石的傲慢,王石的脱岗,万科不是王石的。仿佛每一个人都可以代王石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之所以我认为王石是英雄,因为他阵前奋勇数十载。而解甲归田时,便有不上阵的文臣上奏折,细数其罪过“没有做得更好”“某某年某某月,有更好的选择他没做”,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完全忽略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仅凭意淫。这种不做事的人怪罪做事的人屡屡在中国的历史上演,如今只是换了一种面貌。
    到头来,王石的情怀也被嘲讽,就跟坊间大妈嘲讽美貌女子自强而没有子女一般。
    38年前,在南方小镇深圳,那个王石的27岁文学青年正枕着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大卫·科波菲尔》,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那时候的王石已经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怀揣着对世界隐秘的愿望,因缘际会又跌跌撞撞地前行,38年间里,他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文学青年下海从商的形象,从不吃相难看,妥妥帖帖地与资本礼貌而坐。直到最近,撕开遮羞布。
    评论尽情地鞭笞王石的理想、坚持、情怀、骄傲,仰视英雄太久,我们要把英雄打到,让他的头颅臣服在我们的脚下。鲁迅说,英雄也拉屎、做爱,但世人往往接受不了英雄拉屎,英雄一旦让人知道拉屎,他就会被打倒,他就成为一个罪人。

    一边倒的观念认为,万科是资本的,是股东的,而不是王石等管理团队的,他们不过是股东雇佣的管理者。甚至有人搬出乔家大院孙茂才的例子,孙茂才原来是穷酸的乞丐,来到乔家后施展才华,但因私欲赶出乔家,投靠乔家的死对头钱家,钱东家对孙茂才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最终孙茂才再次陷入落魄。
    这个故事我见过太多老板转发,他们十分认同这种观念。但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封建时代,人被资本、阶级压迫,个人才能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代。如果按资本投资者就是产权所有者的逻辑来思考,那么美国奴隶时代的奴隶主完全是合法的。
    我们忽视了一个时代趋势,就是个人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资本、阶级越来越不重要,个人从资本解放,就不会存在教科书里“资本主义压迫”的故事。要知道,即使从经济学上,资本投资者是否拥有所有权也不是被肯定的。显而易见的案例就是互联网投资,千万、数亿的资金投入,只享有少量的股权,而没有管理权,但是在中国的法律中只承认资本占股,也就是投钱的人有所有权,实际操作中,却是出力的管理团队有所有权。法律永远是滞后于时代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罗辑思维分家事件中,申音占绝对大股,因为出钱了,而罗振宇出力占小股,为何最后申音出局,因为在这个时代,任何个人不应该成为资本的奴隶。
    但王石的这件事中,我看到太多的投资人、资本家发声,站到了资本的奴隶主一边,声称资本拥有所有权,而王石这个从万科一开始就创办于他之手,近40年来呕心沥血打造成房地产中良心品牌的人,被认为只是一个“雇佣”的员工罢了。
    万科可以没有王石,但是没有王石,万科不会被标上“良心”的房地产品牌。有情怀的人,是让世界多了更美的东西,而不是创造世界基本的需要。没有王石,房地产还是会出现一个巨头,但不会是这样的美好。
    王石,你是我的英雄。

    万科之争是各路权贵最后套现机会! 近来,大陆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以及华润、宝能为了争夺对万科的控制权展开大战,引发了各界评论。日前,有大陆业界人士揭示了三家资本争夺万科控制权的背后动机。

    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创办人张庭宾6月28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撰文分析了近来吸引大陆民众眼球的华润、宝能、王石之战,作者认为,各方资本放下身段,撕下面纱与管理团队扑撕,乃至互相告黑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大陆各路权贵在争夺最后套现的机会。

    张庭宾认为,三家争夺权力主要是为了争夺利益。这个利益不是万科每年的经营利润,它们盯着的是万科坐拥的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

    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万科公司持有现金531.8亿元(人民币,下同);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2.92%。公司净负债率(有息负债减去货币资金,除以净资产)为19.30%,低的罕有;信用良好,2015年7月,穆迪将公司的信用评级由Baa2上调至Baa1,评级展望为稳定。发债信用为AAA,票面利率为3.5%。所以万科在资本眼中简直就是一头“肥象”。

    张庭宾表示,对于万科的经营者来讲,短期内套现出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现金也并非难事。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几家资本为了万科厮杀得这么起劲。因为当今中国再也没有比房地产更能撑的实业(如果不把楼市划归吹泡泡业的的话)了,房地产业再也没有比万科总部深圳更疯狂的了,而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再也没有比万科能最大额度套现的了。因此,这是中国权贵资本最后的套现机会。

    而这些资本有一个共识,即楼市是政府财政危机前必定挺住的最后碉堡,作为房地产行业中的龙头、拥有优质资产的万科,是在国内实业大规模套现的最后机会,这是财富套现的最后一搏!这也是权贵资本在大陆对于民众财富的最后一洗!

    张庭宾表示,如果围观百姓能够看透这一层,看这场大戏或许还有点意义。但现在即便明白过来,对大多数人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中套高楼价、中套股灾、中套P2P、中套新三板、中套万众创业……等等,在这个极度激励拜金的社会氛围中,极度适宜放大人性贪婪弱点的主流文化中,但凡你有点投机暴富的贪心,总有一款“套子”适合你。

    作为万科未来的大股东,无论是深铁,还是华润,都是国企。在宝万之争中坐山观虎斗的安邦,也有浓重的背景,哪怕是宝能,同样有阴谋论说,其背后站着x家人。不管是宝万之争、还是宝华之争,或者深华之争,华安之争,其实质都是一回事,都是企业家与权力+资本之争。

    只要看破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不管谁控股,只要王石和郁亮失去对万科的控制权,那就是企业家的失败,进一步说,就是公众的失败,社会的失败。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石的失败,也就是你的失败。这样的失败,远比一间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专权这种鸡毛蒜皮沉重得多,也惨痛得多。

    结果反映了在如今中国,没有企业家可以做到和权利(ZF),资本去抗衡,94万科权利重组时候,王石用股权换的不仅是支持,还有生命,到如今连股权都没了,这是很可悲的事情,无意去探讨权利和资本在目前国情的重要性,只想说,如此优秀的企业家都会被打败,以后中国还会有机会出现企业家吗

  6. 王义之说道:

    以忽悠维生的媒体和“营销专家”;
    爱出风头的创业者;
    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打拼一番事业却总是欠缺一点东西的年轻人;
    试图掩盖自己的成功不过是瞎猫撞到死老鼠这一可怕事实的成功者们;
    对互联网似懂非懂,总想掺一脚的外行。
    认清以上事实,你就明白互联网思维到底是神马坑爹的玩意了。
    媒体大肆追捧,但是互联网思维总结下来就是两句话:创新、用户为本。
    话说回来,相对传统行业,互联网从业者在创新以及迎合用户需求这两方面的确更有优势,因为这两项是互联网产品生存的必要品。你家楼下的便利店的东西也许比3公里外的超市要贵一半,但总有人宁愿多花那几块钱也不愿意开车到3公里外购买商品。然而互联网行业不可以,如果你不能讨好你的用户,那么用户拍拍屁股改用别家产品不过是点点鼠标的功夫而已。

    再打个比方,马路边的那家天津狗不理包子店,包子口味十多年没变过,材料、口感都和隔壁路口那家店没啥区别,但是一样会有人去购买他家的包子;然而在互联网里,你做一个和知乎一模一样的网站,即使把所有功能都模仿到了,然而知乎的用户也不会到你那里去,因为他们习惯了知乎环境与气氛。同理,知乎如果两年后没有做出任何改进,不能紧跟时代进行调整,用户慢慢也会厌倦了逛知乎的习惯后,知乎也会慢慢衰落。
    创新和用户至上作为互联网产品生存的根本,早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互联网从业者的基因中。
    前两年有过一篇很火的文章,里面提到了降级论,这大概是互联网思维的雉型吧,那篇文章说,互联网从业者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也许应该急流勇退,转到其他行业中,利用自己在互联网中的经验,创新模式,那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尽管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有所保留,不过个人还是认为说得挺有道理,而后来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报道,也大多是类似的论调: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新模式、极致的用户体验、互联网式的快速扩张……
    但是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思维”被过分地解读了,创新、客户至上的思想在各行各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在传统行业,这是一个企业从屌丝逆袭到高富帅的利器;而在互联网行业,却是生存的必需品。仅此而已。就像你家楼下卖家电的做了十多年还只是一家店,而国美和苏宁靠着模式创新做成了国内的顶级企业,这在当年没人会把它和"互联网思维"扯到一块吧?
    所以,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比空谈什么互联网思维更实际。

    互联网技术既然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对发展趋势没有一定的了解,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就有可能会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以信息服务为主的行业,正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在重新构建新的竞争形态。
    媒体:我们经常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做一些区分,事实上媒体提供的是图文信息、影像信息编辑汇总整理的服务,至于到达用户的载体是纸张还是智能手机,区别真的不大。
    娱乐:这方面应该体现的比较明显,多屏时代,随身视听,观众获取音乐和影像节目的途径越来越便利。
    通信:这个不用说了,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在这一百来年里的变化。
    金融:也是一种信息服务,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本身就是很便于虚拟化的。
    零售:基于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商品溢价空间,已经被互联网挤压,目前线下的零售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正在向体验经济,以及物流倾斜。
    涉足信息服务的行业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枚举。这些行业浮在水面,很容易被观察到,还有一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信息技术同样的依赖,也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整体的变革,但目前变化并不明显,所以常常会被忽视。
    家电家居:之所以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未来它们都是属于智能房屋的范畴内,彼此之间应该会在企业层面出现大的整合,google收购Nest,应该可以昭示这个行业未来的趋势。小米如果想真的想让格力紧张一下,只要研发一个家庭信息控制系统,未来就可以将格力所提供的空气调节服务整合在旗下了。据我所知,格力是一家对机械技术十分迷恋的公司,对智能家电的理解和能力储备,我只能说“呵呵”。
    交通工具:在这个领域机械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很平稳的状态,下一步的技术突破主要是在控制系统上,Tesla带给汽车行业最大的冲击并不是在能源方面,而是在控制技术上的思路。从汽车、船舶一直到飞机,多数企业在智能和安全之间一直难以平衡,所以在控制系统数字化上的发展非常缓慢,相信下一个十年这方面会出现大的变革。

    工业生产:快速成型技术中的“3D打印”试图民用之后,很快受到各种媒体的重视,实际上相关的技术已经发展了好几十年了。目前快速成型技术整体还很粗糙,不过大概能看出来,未来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损耗会越来越低,整体发展的趋势正趋向于 — 设计即制造,也就是说全球的设计资源和制造资源因为互联网将比现在结合的更紧密。
    城市营运:这一点应该比较好理解,城市管理与企业管理一样,其核心仍然是基于信息的反馈与处理。IBM是这个方面最积极的技术推进者,因为关系到这家企业未来几十年的生死存亡。中国在这个方面起步也不算晚,2013年8月,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
    以上简单举了几个例子,用来说明互联网技术虽然只是简单的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但所引发的联动反应则是覆盖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于具体是如何影响以及趋势是怎样的,各个领域的专业论述已经很多,就不再多言。

    四、“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提问下面有很多基于现象的分析,也有一些反驳的声音,指出很多观念并不是当今独有,而是从人类有生以来,便一以贯之。对各种评论我都深表认同,因为他们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彼此之间并不矛盾。

    至于“互联网思维”的真正要义其实就一条: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会被加速,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能……没了。

    是不是太短了点,但是只要记住这一条就够了,因为其他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这一个前提,至于企业的经营策略究竟该做怎样更具体的考量,我稍微补充一下,尽量做到结构性的完整。
    从外至内的资源组织,以及效率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既然互联网打通了全球的信息传输,那么企业的外部资源是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筛选的,从Nike在全球整合生产资源到ZARA在全球整合设计资源,从IBM当年因为外包而击溃苹果的硬件部门,再到google因为长尾而建立的广告帝国。我们能看到不仅任何硬件资源都可以全球采购,信息资源同样可以进行跨区域的组织,这就要求一家企业的管理不仅建构于企业内部,还要将标准化体系输出至外部。但是,面对宽广的外部环境,需要整合多大范围的资源?如何更有效率的进行整合?企业最核心的能力集中在怎样的范围内?能够回答这样三个问题,才会弄明白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外部资源是开放的,任何商业模式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将很快被复制,只有基于在同等商业模式上效率的竞争才会维持企业的发展。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可以延展的竞争能力,以及创新型品牌人格: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在任何产品上所面临的选择都变得空前繁杂。一个消费者可以在全球筛选商品,也可能接触过全球各地的服务。大的企业往往通过用户粘性和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建立起一定的壁垒,对于一家新的企业来说,需要通过在某个环节完成突破性的创新才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个环节可能是一个非常细分和小众的市场。为了便于企业在细分市场突破之后经营范围的多元化调整,塑造以创新能力为主的人格化品牌形象将给企业的生长带来便利。小米将针对年轻人的亲民形象带入家电领域,360从网络安全进入家庭安全,黄太吉的励志故事,雕爷的完美化偏执,阿里的颠覆者传说,这些品牌人格最终都指向创新,但策略和方法各有不同。
    信息推广渠道的多样化,以及物流向集约化转移:当今消费者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的分散,传统的硬广+软文+陈列的推广模式需要按照传播渠道进一步的细分。为了便于传播,利用最有效率的口碑途径,企业必须在形式感上有所突破,表现出一定的偏执。无论是海底捞,或者是小米,还是黄太吉,或者雕爷,你可以选择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研发等任何环节来表现你的偏执,具体是哪个环节不重要,但只有做到形式感的绝对迥异,才具备口碑传播的价值。与信息传播相对应的,是物流的集约化,在信息传播受到地域限制的时代,物流和信息流是同步的,一家企业需要通过仓库的层层转移,才能接触到顾客。随着图文音像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依靠信息便可以让消费者对体验产生期待,所以物流完全可以滞后于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分发和管理。

    多层次的定价策略,将交易从基础服务转向溢价能力更高的增值服务:免费的背后实质上是互联网时代供应的充盈,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搜索引擎,如果只有一个通讯工具,那么他们都不会免费。从雨水,自来水,再到瓶装水,以及在沙漠上卖一杯水,价格永远是根据稀缺性而波动的。互联网行业免费如此丰富,和供应能力的充足息息相关,其他行业同样,我们是一个全球消费一体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供应一体化的时代。既然基础服务难以产生溢价,那么定价策略就必须要向增值服务转移。QQ解决生存问题的收入就是来自于移动QQ的流量收费;宜家销售的也不是家具,而是简洁、美观以及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所以在宜家不同商品的利润也不相同;麦当劳在中国从售卖合家欢的聚餐场所,再到销售快餐中的“快”,卖的都不仅仅是汉堡;迪斯尼通过电影和乐园所提供的内容服务,一年可以在全球卖掉300亿美元以上的授权商品;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定价策略的成功案例。

    通过众包进行创新管理,以及从用户端建立纠错机制:BAT(百度,阿里,腾讯)同时都是风投公司,google、苹果也都在不断通过并购收购来进行布局,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通过外部的众包来完成创新。人才资源是互联网时代最贵的生产资料,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在这个层面的垄断,因为人口基数十分庞大,人才的筛选机制不是以企业的力量就可以构建的。2000年之前,全球的并购交易多数是由投机意识推动,所以会诞生GE,Time Warner这样大而无用的公司。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以维护持续创新为目的,减少营运成本,稳中求进的中小规模并购日益增多。互联网时代的通信便利和几十年来多元文化的交流,让各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趋向于扁平,大企业的部门也有机会像小企业一样保持灵活性,淘宝和微信诞生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于以用户为中心,这本来就是任何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只是如前文所说的那样,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用户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非常通畅,企业完全可以将用户反馈囊括在纠错机制之中,形成内部创新的标准化体系,加快产品的更新周期。

    大概就是这么多吧,比较泛泛而谈,想到哪里说哪了。全球各地通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一,国内各个行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程度各异,因此所体现出的竞争形势也都不一样,如果落到具体行业具体产品,还得具体分析。

    唯一想重复强调的是:

    互联网技术是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也是最能体现信息技术价值的一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探讨的是信息技术带给生产生活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互联网。与其用“互联网思维”来解释面对新科技时应秉承的态度,不如用“学习型思维”来一劳永逸的指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