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倭患真相

倭患真相

作者:箐城子

罗辑思维:倭患真相

1547年夏天,浙江余姚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纵火抢劫案件。一伙强盗趁夜攻入余姚谢氏庄园(据说是已故朝廷阁老谢迁的产业),杀人放火,劫掠而去。

关于这起案件,各处史料记载不太一样。《嘉靖实录》说,余姚谢氏是当地的官宦巨室,平时经常和海商合作,代理走私货物在中国的售卖。谢氏惯常拖欠货款,这些海商平时都能接受。

不料这回不太一样,朝廷严厉打击走私,禁止走私物品在内地流通。谢氏手里积压了很多货物,资金收不回来。眼见就是夏天,季风正起,海商们就要出海作新一年的贸易。资金没法回笼,许栋、李光头、王直等人就到余姚催要货款。

谢氏家族被逼得急了,就恐吓他们:再催逼下去,就将你们报官!(吾将首汝于官)。来人非常愤怒,趁夜对谢家进行了洗劫。

这些海商平时为对付官兵剿捕(可能也干些海盗勾当),都是武装贸易;他们的同伙除了中国人,还有葡萄牙人、日本人、马来人等。面对这伙诡异的强人,余姚县令害怕承担责任,仓促以“倭贼入寇”上报。

一本葡萄牙人撰写的旅行著作称,这次洗劫的原因是葡萄牙人借钱给中国人,借款者到期没有偿还,还逃之夭夭,愤怒的放贷者纠合几十人洗劫了村庄。

无论真相如何,有几点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经济纠纷引发的强盗洗劫事件,参与者有葡萄牙人,事后又被归结到“倭寇”。谁也没想到,这起案件成了明朝海防政策突变的导火索。

余姚谢庄事件震惊了朝廷。接地方报告,嘉靖皇帝迅速作出反应,启用强硬派朱纨为渐闽巡抚兼提督军务,总揽“倭患”事务。朱纨是进士出身,历任武职,为官廉洁,作风强硬。这和闽渐官员暗通海商的作风大不一样。

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整顿海防。沿海大船全部登记注册,限制出海;渔民则行保甲,互相防范。同时朱纨还调遣军队,目标直指海商(朝廷口中的“盗商”)基地——双屿港。

双屿岛位于温州海岸,孤悬海上。明朝实行海禁以后,居民全部内迁,岛上逐渐荒弃,成为走私商和海盗的天堂。先有海商金子老占据经营,接着又来了李光头、许栋、汪直等人。

葡萄牙人很快也发现了双屿港是优良的贸易中转站。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苦苦寻求在远东的贸易据点。从广东到福建,总是遭到海岸官府的驱逐。葡萄牙人占据马六甲海峡,开辟了日本市场,漫长的海途需要给养中转的地方。双屿港简直是天赐福地。一方面这里汇聚了大量中国海商,他们通过这里从事中国和东南亚商品的交换。

李光头、许栋、汪直等人占据此地后,在岛上营建建筑,修筑码头。据葡萄牙人的旅行著作记载,当时的双屿港有常住居民超过3000人,葡萄牙人就超过1000人,来往商旅数以万计。岛上有教堂、医院和住宅。

我们现在无法确知这样的记载是否夸大,但是凭借有限的资料和合理猜想,双屿港汇聚各地商民财货,是远东最大的贸易中转站,必定是盛况空前。

1548年4月,明朝舰船大举围攻双屿港,中日葡的商船经过一番抵抗后,作鸟兽散。明军占据双屿岛,并没有派兵戍守的打算,于是捣毁码头港口设施,填塞水道,以防止将来再被商盗们占据。双屿至此成为废港。据朱纨在《双屿填港工完事》自己说,捣毁双屿港后,因为失去基地而在海上漂泊的商船(朱纨称“贼船”)达一千二百九十多艘。

失去基地的海商汇聚到厦门浯屿,朱纨穷追不舍,又数次发动进攻,将他们赶得无处落脚。在福建东山沿海的一次战役中,明军一举伏击了残馀“倭寇”,歼敌239人,生擒葡萄牙人16人,李光头等首领也被擒获。汪直被迫远走日本。朱纨在给嘉靖皇帝的奏章中兴奋地报告:全闽海防,千里肃清。

双屿港陷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它开启了嘉靖时代大规模的“倭乱”。失去据点的自由商人由盛转衰,半商半盗的强人成了主角。

明朝从洪武年间起就厉行海禁,民众被禁止和外国人通商,甚至捕鱼也禁,所谓“寸板不得下海”。对于依靠捕鱼和贸易而生的海边民众而言,这无疑是绝其活路。走私商贩、海盗像野草一样地滋蔓开来。

当时研究“倭患”的学者谢杰发现所谓倭寇首领,都是潮漳宁绍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官员王世贞也曾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评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可见所谓倭寇,大部分是沿海渔民和走私商人。海防松弛的时候,贸易就活跃一些,连内地的官员和商人都在参与分工代售,赚取利益;海禁严厉的时候,胆大妄为的海商就会转为海盗,从事劫掠活动。

中国走私商人和日本人混杂在一起,也实在和朝廷的贸易失策有关。明朝罢弃海上贸易同时,保留着一种奇怪的对外交往——勘合贸易,发放“进贡许可证”,以进贡和赏赐的形式贸易。

1523年,两派日本人因进贡地位发生争端,大打出手,宁波遭受劫掠,前来镇压的明朝武将被杀死。明朝为免外来滋患,索性罢弃市舶司。中日贸易断绝后,很多日本人就选择以双屿港作为贸易基地。出海的中国人为使家乡亲人免受到牵连,通常给自己取日本名字,以掩人耳目。

双屿港被毁,葡萄牙人继续寻找机会,终于1553年通过贿买当地官员取得澳门岛的居住权,以此作为通商基地。汪直则以日本为基地,逐渐扫平东南沿海的海盗。

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倭寇”头目,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汪直至死都希望明朝开放海禁,并因此死于诱捕,在他之后,倭患长期不绝。

明朝嘉靖的“倭寇之乱”,基本是朝廷为消灭海上贸易而引发的一场战争。这期间不可避免有海盗的劫掠行为,如果没有海禁,海盗将会少得多。

航海贸易本可以造福沿海甚至整个中国的民众,朝廷的封闭和傲慢,使得战争和流血不断,一次现代化的机会就此错过。

 

罗胖曰:

基于自由的贸易有一桩天大的好处——

每一次博弈的结果都是双方满意。

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具普遍性和优越性的连接方式。

所以,阻断自由贸易的结果——

要么就是徒劳,比如扫黄;

要么就是恶化,比如倭寇。

来源:罗辑思维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