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商业模式正在走向“不可复制”

互联网正在弭平物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的可复制规律正在慢慢消解和崩溃。互联网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一个业态,只有几家寡头,这些寡头各有各的独门武器,互相之间,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可复制的地方。

商业模式这4个字具体的阐述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很重要,重复意味着:可复制
可复制这件事主要有两个方向上的讨论,其一针对业态中的公司模式,其二针对单个商业组织的业务模式。

比如说媒介转型这件事,出于学术上的兴趣,我走访了不少媒体组织,也接触了不少媒体人。以中国上市的几家纸媒公司为例,新华、浙报、博锐、华闻、粤传媒,还真的难以总结出一个模式来,或者说,各家都有各家的模式,而且各家模式其他家都很难仿冒。目前的态势来看,上海纸媒整合成了一家上海报业,光是这件事,很多地方媒体其实做不到;浙报早年就进入资本市场,搞了10来年的证券运作,有做投资的底子,投资上的布局从做创投的梦工场到做产业投资的东方星空到做财务投资的新干线,比较完整;华闻背靠国广资源,是一个收购型公司(收购与投资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未来走的是控制资源的财团之路;粤传媒背后的广州日报,是中国拥有广告主最多的纸媒集团,它买香榭丽可以把香榭丽的应收账款都要回来,别家怕就做不到;博锐地处四川成都,该城市有中国手游大本营之说,自然而然地会做一些手游业态的布局。

一言以蔽之,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媒体一直想找一种转型模式,今天我越来越觉得不太可能。业态中的可复制模式,这件事是流水线+科学管理的工业时代的痕迹,信息时代,怕不再是这样了。

工业时代的业态内公司可复制之所以成立,在于物理距离,大大小小的媒体们,说白了做的就是由于物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正在弭平这个差距——当然,你必须承认,并没有完全弭平。世界并不是完全平的,但总比工业时代来得更为信息对称。媒体这一行面对的是有些巨头公司对物理距离无差别式的渗透,以至于传出谷歌一家公司的广告费就超越了美国报业所有广告收入的总和。互联网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一个业态,只有几家寡头,这些寡头各有各的独门武器,互相之间,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可复制的地方。

另外一个关于不可复制的言论就是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方式。比如说今天这么干赚到钱了,明天继续这么干还能不能赚到钱?我对这个说法过去深信不疑,并视为一种衡量公司是否健康的标识。但现在似乎这一点也在动摇:对于大公司而言,不断重复过去业务模式的,有可能会死得很快。而对于小公司而言,同样的,互联网工具层出不穷,一个波没赶上趟,也会遭遇严重危机。所幸的是,小公司船小好掉头,保持高敏感度,或许不至于掉队,但的确变化频频。

躺在一个业务模式上不断复制的好日子依然有,但这个好日子变得越来越短。是的,即便2年前还如日中天的苹果,今天在我看来,已经面临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模式,已经变成了一条不断在寻找短期可复制模式之路,所有的人都在焦虑,正如我最近所参加的一场讨论会主题:这个时代,我们生怕错过了什么。

工业时代的可复制规律正在慢慢消解和崩溃,新秩序是“不可复制”,这种秩序给商业人和社会人带来的压力极其巨大,后果,未知。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ws的人说道:

    "VC喜欢的商业模式就是你这个商业模式可复制,有未来,有潜力,有爆炸性."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容易让人带来误解。如果把这个“可复制”变成“可扩张 ”则会准确的多。
    这里我分两个部分说
    1.为什么VC需要“可扩张性”?
    众所周知,VC是一种追求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而其获得财务回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卖出其所投资的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说被投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涨是VC赚钱的主要来源。
    那么被投企业的股权价值为何会上涨?上涨速度又会有多快?简单说,所有炒过股票的朋友都很清楚,这取决于被投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上涨速度。这就是“可扩张性”背后的潜台词——“有较高的上涨潜力”,“有较快速度上涨的可能性”。一个是指天花板高,一个是指增长快速。

    2.那么为什么说“可复制性”不准确呢?
    不同的行业的扩张性来源不同。
    比如我所主投的连锁消费行业,“可扩张性”是与“单体商业模式可复制性”严格相关的。一旦一个连锁品牌其单店商业模式固定且盈利良好,那么主要的扩张模式就是复制这个成熟的单店模式,开出更多的店来。
    但对于有些并不是以“复制”为主要扩张模式的行业而言,例如TMT行业,“可复制性”往往意味着容易被抄袭和低门槛。这时“可复制性”和“可扩张性”是并不等同的。这是造成混淆和误解的主要问题。“复制”究竟是指自生的成功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复制还是指也容易被他人复制?
    比如以我个人认为在TMT行业中团购是一个“复制性”和“扩张性”都很好的商业模式。而智能手机设计生产销售(例如小米)就是一个“复制性”有限,“扩张性”较强的商业模式。想要复制小米的商业模式门槛颇高,可一旦做成了,扩张性并不成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的重要原因。
    我当初对这个"可复制性"是否正确的困惑正是源自于自我复制扩张和被别人复制模仿的矛盾,你这样拆分开来解释就非常清楚了!谢谢!

    有未来。我的理解是「符合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一些会兴起,有一些会消亡。作为商业模式而言,应该是符合趋势才行。举个例子,比如移动资费会越来越便宜,而移动带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趋势。如果你的生意是移动带宽越慢越赚钱的生意,那可谓就是「没有未来」。
    有潜力。我的理解是「有市场空间」,切记这个市场空间不是画大饼。有些创业者从事电商领域的创业,一张口必然是「电商行业万亿市场规模」如何如何,饼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模式能从里面切掉多少,这才是关键。
    有爆炸性。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容易找到引爆点。这个可能更多的还是要看市场,比如说,一直以来消费互联网比企业互联网吸引的投资更多,就是因为消费互联网更容易产生引爆点。

    再说到「可复制性」,我的理解可能是「业务的可扩展性」,而这个可扩展性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商业模式中成本和收入的增长曲线。如果一项业务,成本的增长是线性的,而对应收入的增长是指数级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好业务,这说明规模效应会拉出足够的利润空间来。

    互联网行业中很多业务都具有这个特质,比如一个网站有5亿用户的时候,其收入会比1亿用户时有数倍增长,而成本的增长却没有这么快,于是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业务是有「扩展性」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一部《泰囧》,成本在几千万人民币,而上映以后票房超过12亿,这就是成本并未随着收入增长的典型案例。

    总体而言,中国的商业模式还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过去时。所以有些并不是说发达国家行不通,而是人家已经进化到更成熟的阶段了。而中国的很多商业模式则囿于人口基数太大、发展不均衡、底子薄资金缺乏等因素,依然在成长中。

    咱们居民区附近的早点摊子,发达国家就几乎见不到,大城市街头倒是有些卖热狗快餐的小车,但也往往在商业街区。换言之,想晨跑完了,街边来顿豆浆油条就别指望了。同样的,居民区附近的小卖部、理发店、小饭馆,发达国家也没有。他们的规划,商业区就是商业区,居民区就是居民区,泾渭分明。但一般而言,每个居民区(neighborhood)会配备一块比较完备的商业广场,所有店都开在那里。
    (本文以西方发达国家,北美、欧洲为主。而亚洲,比如日本的情况有些特殊,以下例子中可能会不符合)

    国内的小区附近常常是这样子的:
    而国外的小区附近大都是这样子的:

    国内的早点摊:
    国外的早点店:

    其实个人很想念国内那种热气腾腾的早点摊。接地气不谈,种类也多啊。况且,每个地区还都有自己的特色早点。不像北美,吃到哪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标准化的。
    但国外并不都是这样,不发达国家和中国就很相似了。
    比方说墨西哥的早点摊。

    嗯,类似小区周边的棋牌室、台球室、KTV、街机厅、歌舞厅、洗头房,在发达国家也是基本没有的哦~
    所以论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真是得看我大天朝。。。

    此外,国内那种无所不包的老式百货大楼,国外也极少(比如评论区提到的梅西)。在国外,要么是非常专一化的超市,比如主营家装的Homedepot,主营商务类的Staples,主营药品和食品类的CVS,还有一些门类比较齐全的超市如Target、沃尔玛、家乐福。要么就是那种大型的shopping mall,但是其构造和中国普通的百货大楼也不尽相同,一般不会超过两层,占地面积大得多,里面也是一家一家的门店,而不是一个一个的柜台。当然,现在大城市新兴的商场,(还有包括万达、苏宁、恒隆等)卖场结构,就是类似于国外的。

    国内的老式百货大楼:

    国外的shoppin mall
    因为国外的shopping mall都是摊大饼式的,占地大楼层矮,所以啥都可以往里塞。

    补充下,差点忘了我国喜闻乐见的夜生活了。这一点对比上,国外的夜晚就显得格外的寂寞和冷清。店铺傍晚就打烊了,凌晨的路边烧烤摊、大排档,也是不存在的。只有酒吧和livehouse深夜开张。
    (私以为这种景象,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抗拒的存在。。。

    光是靠一个通宵经营的平价量贩式KTV,国内的夜生活就能秒杀大部分发达国家。(北美的那些华人KTV我就不说有多坑爹了。。)

    再看看发达国家常见的夜晚景象。。
    sorry,we are closed~

    除了这种具象化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由于人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很多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商业模式,在发达国家是搞不起来的。

    最显著的一点,国内廉价的装潢公司、装修队,发达国家雇佣不起。因为人力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很多人都会自己做家装,包括装修个地下室,做个后院等等,都得亲自上阵。他们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是从娃娃抓起。
    家里也是各种工具齐备。

    再比如国内常见的搬家公司,打个电话分分钟搞定。老外只能自个儿吭哧吭哧租Uhaul自个儿搬家。有朋友曾经计划在美国开一家搬家公司,结果算了下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前景,还是决定放弃了。。
    北美最常见的搬家工具。。

    再然后国内盛行的旅行公司,团体旅游,老年人旅游,发达国家也不流行。人家都喜欢自驾,自己一家人出去happy。当然,在发达国家旅行公司模式还是可以做起来的,但针对的客户95%都是中国人。

    老外们旅行喜欢一大家子租一辆RV自娱自乐。所以旅行社模式,跟着导游走,他们基本不会考虑。

    此外,基于低价劳动力的O2O互联网服务,比如上门做菜、上门推拿、包括廉价又迅速的城市快递,发达国家都很难做起来。

    除了人力成本外。发达国家的版权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很强,国内的免费下载电影、免费下载歌曲、免费在线观看各种出版物,依赖广告挣钱的互联网模式,在发达国家都基本行不通。要享用别人的,你就得付钱

    然后呢,因为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氛围浓重,在发达国家走我朝常见的山寨模式,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经常会看到很多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被大公司重金收购,而不是一看到你这小公司创意不错,我就山寨你一个,靠我的资金雄厚和技术实力,把你硬生生给挤破产。

    最后,一切以法律漏洞和法律灰色地带为蓝本的产业链,在发达国家也很难生存。比如高票答案的雇人医闹,还有盗版、仿冒、假证、劣质食品、偷卖动物等等我朝尚未能根治的非法产业,都难以堂而皇之地存在。

    所有的商业模式发展都是有一个趋势的,也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多商业模式(不含非法的),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国家的更亲切,更便利。而国外的商业模式,往往提供的质量更高,当然,代价也更高。

  2. ws的人说道:

    "VC喜欢的商业模式就是你这个商业模式可复制,有未来,有潜力,有爆炸性."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容易让人带来误解。如果把这个“可复制”变成“可扩张 ”则会准确的多。
    这里我分两个部分说
    1.为什么VC需要“可扩张性”?
    众所周知,VC是一种追求财务回报的投资机构,而其获得财务回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卖出其所投资的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说被投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涨是VC赚钱的主要来源。
    那么被投企业的股权价值为何会上涨?上涨速度又会有多快?简单说,所有炒过股票的朋友都很清楚,这取决于被投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上涨速度。这就是“可扩张性”背后的潜台词——“有较高的上涨潜力”,“有较快速度上涨的可能性”。一个是指天花板高,一个是指增长快速。

    2.那么为什么说“可复制性”不准确呢?
    不同的行业的扩张性来源不同。
    比如我所主投的连锁消费行业,“可扩张性”是与“单体商业模式可复制性”严格相关的。一旦一个连锁品牌其单店商业模式固定且盈利良好,那么主要的扩张模式就是复制这个成熟的单店模式,开出更多的店来。
    但对于有些并不是以“复制”为主要扩张模式的行业而言,例如TMT行业,“可复制性”往往意味着容易被抄袭和低门槛。这时“可复制性”和“可扩张性”是并不等同的。这是造成混淆和误解的主要问题。“复制”究竟是指自生的成功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复制还是指也容易被他人复制?
    比如以我个人认为在TMT行业中团购是一个“复制性”和“扩张性”都很好的商业模式。而智能手机设计生产销售(例如小米)就是一个“复制性”有限,“扩张性”较强的商业模式。想要复制小米的商业模式门槛颇高,可一旦做成了,扩张性并不成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的重要原因。
    我当初对这个"可复制性"是否正确的困惑正是源自于自我复制扩张和被别人复制模仿的矛盾,你这样拆分开来解释就非常清楚了!谢谢!

    有未来。我的理解是「符合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一些会兴起,有一些会消亡。作为商业模式而言,应该是符合趋势才行。举个例子,比如移动资费会越来越便宜,而移动带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趋势。如果你的生意是移动带宽越慢越赚钱的生意,那可谓就是「没有未来」。
    有潜力。我的理解是「有市场空间」,切记这个市场空间不是画大饼。有些创业者从事电商领域的创业,一张口必然是「电商行业万亿市场规模」如何如何,饼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业者的模式能从里面切掉多少,这才是关键。
    有爆炸性。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容易找到引爆点。这个可能更多的还是要看市场,比如说,一直以来消费互联网比企业互联网吸引的投资更多,就是因为消费互联网更容易产生引爆点。

    再说到「可复制性」,我的理解可能是「业务的可扩展性」,而这个可扩展性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商业模式中成本和收入的增长曲线。如果一项业务,成本的增长是线性的,而对应收入的增长是指数级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好业务,这说明规模效应会拉出足够的利润空间来。

    互联网行业中很多业务都具有这个特质,比如一个网站有5亿用户的时候,其收入会比1亿用户时有数倍增长,而成本的增长却没有这么快,于是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业务是有「扩展性」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一部《泰囧》,成本在几千万人民币,而上映以后票房超过12亿,这就是成本并未随着收入增长的典型案例。

    总体而言,中国的商业模式还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过去时。所以有些并不是说发达国家行不通,而是人家已经进化到更成熟的阶段了。而中国的很多商业模式则囿于人口基数太大、发展不均衡、底子薄资金缺乏等因素,依然在成长中。

    咱们居民区附近的早点摊子,发达国家就几乎见不到,大城市街头倒是有些卖热狗快餐的小车,但也往往在商业街区。换言之,想晨跑完了,街边来顿豆浆油条就别指望了。同样的,居民区附近的小卖部、理发店、小饭馆,发达国家也没有。他们的规划,商业区就是商业区,居民区就是居民区,泾渭分明。但一般而言,每个居民区(neighborhood)会配备一块比较完备的商业广场,所有店都开在那里。
    (本文以西方发达国家,北美、欧洲为主。而亚洲,比如日本的情况有些特殊,以下例子中可能会不符合)

    国内的小区附近常常是这样子的:
    而国外的小区附近大都是这样子的:

    国内的早点摊:
    国外的早点店:

    其实个人很想念国内那种热气腾腾的早点摊。接地气不谈,种类也多啊。况且,每个地区还都有自己的特色早点。不像北美,吃到哪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标准化的。
    但国外并不都是这样,不发达国家和中国就很相似了。
    比方说墨西哥的早点摊。

    嗯,类似小区周边的棋牌室、台球室、KTV、街机厅、歌舞厅、洗头房,在发达国家也是基本没有的哦~
    所以论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真是得看我大天朝。。。

    此外,国内那种无所不包的老式百货大楼,国外也极少(比如评论区提到的梅西)。在国外,要么是非常专一化的超市,比如主营家装的Homedepot,主营商务类的Staples,主营药品和食品类的CVS,还有一些门类比较齐全的超市如Target、沃尔玛、家乐福。要么就是那种大型的shopping mall,但是其构造和中国普通的百货大楼也不尽相同,一般不会超过两层,占地面积大得多,里面也是一家一家的门店,而不是一个一个的柜台。当然,现在大城市新兴的商场,(还有包括万达、苏宁、恒隆等)卖场结构,就是类似于国外的。

    国内的老式百货大楼:

    国外的shoppin mall
    因为国外的shopping mall都是摊大饼式的,占地大楼层矮,所以啥都可以往里塞。

    补充下,差点忘了我国喜闻乐见的夜生活了。这一点对比上,国外的夜晚就显得格外的寂寞和冷清。店铺傍晚就打烊了,凌晨的路边烧烤摊、大排档,也是不存在的。只有酒吧和livehouse深夜开张。
    (私以为这种景象,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抗拒的存在。。。

    光是靠一个通宵经营的平价量贩式KTV,国内的夜生活就能秒杀大部分发达国家。(北美的那些华人KTV我就不说有多坑爹了。。)

    再看看发达国家常见的夜晚景象。。
    sorry,we are closed~

    除了这种具象化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由于人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很多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商业模式,在发达国家是搞不起来的。

    最显著的一点,国内廉价的装潢公司、装修队,发达国家雇佣不起。因为人力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很多人都会自己做家装,包括装修个地下室,做个后院等等,都得亲自上阵。他们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是从娃娃抓起。
    家里也是各种工具齐备。

    再比如国内常见的搬家公司,打个电话分分钟搞定。老外只能自个儿吭哧吭哧租Uhaul自个儿搬家。有朋友曾经计划在美国开一家搬家公司,结果算了下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前景,还是决定放弃了。。
    北美最常见的搬家工具。。

    再然后国内盛行的旅行公司,团体旅游,老年人旅游,发达国家也不流行。人家都喜欢自驾,自己一家人出去happy。当然,在发达国家旅行公司模式还是可以做起来的,但针对的客户95%都是中国人。

    老外们旅行喜欢一大家子租一辆RV自娱自乐。所以旅行社模式,跟着导游走,他们基本不会考虑。

    此外,基于低价劳动力的O2O互联网服务,比如上门做菜、上门推拿、包括廉价又迅速的城市快递,发达国家都很难做起来。

    除了人力成本外。发达国家的版权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很强,国内的免费下载电影、免费下载歌曲、免费在线观看各种出版物,依赖广告挣钱的互联网模式,在发达国家都基本行不通。要享用别人的,你就得付钱

    然后呢,因为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氛围浓重,在发达国家走我朝常见的山寨模式,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经常会看到很多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被大公司重金收购,而不是一看到你这小公司创意不错,我就山寨你一个,靠我的资金雄厚和技术实力,把你硬生生给挤破产。

    最后,一切以法律漏洞和法律灰色地带为蓝本的产业链,在发达国家也很难生存。比如高票答案的雇人医闹,还有盗版、仿冒、假证、劣质食品、偷卖动物等等我朝尚未能根治的非法产业,都难以堂而皇之地存在。

    所有的商业模式发展都是有一个趋势的,也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多商业模式(不含非法的),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国家的更亲切,更便利。而国外的商业模式,往往提供的质量更高,当然,代价也更高。

  3. 贱人喵说道:

    其实点心摊未必是不发达的表现。发达地区,像上海、台北之流,路边这样的小摊子也不在少数。我个人其实很怀念这样的摊子,又便宜又好吃,种类还多,不像国外连选择都没有。有亲切也有坏。例如版权问题。发达国家涉及版权的行业真的比我们强很多,而我们中国这几年来就电影有些起色。其实还是因为人口密度和习惯导致吧?基本上亚洲国家不都这样么,香港和澳门够发达吧?但在居民区也是楼下各种吃的小店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路边摊在一些村一点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而欧美一座城市超过两百万人都算大城市了,再比如美国人都习惯了开车去做各种errands,而在中国下个楼就能买到吃和各种杂物,真的感觉还是生活习惯和城市规划点不同决定的。

    满大街卖面包香肠的随处可见,弄个小亭子的imbiss小吃部卖薯条鸡排鱼排,卖döner 和冰淇淋我们宿舍楼下(郊区)就有。 大型商场大部分都是大悦城那种,但老式的柜台也不是没有,我在法兰克福就见过,我们这的Müller 也算中小型吧。。。
    国外人生活水平高。那么也就没人愿意去街上贩卖,晚上大半夜还开大排档的活咯。就连装修工都没人愿意做,有人做收费也高。‘’中国的商业模式还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过去时。所以有些并不是说发达国家行不通,而是人家已经进化到更成熟的阶段了。‘’不能这么说吧。古代唐朝及以前东西市和居民区是分隔的,宋朝以后就混到一起了。能说自宋朝开始比唐朝前落后么?

    1、刷点击、刷安装、虚假注册

    2、安卓第三方市场

    3、水军

    4、出售微博账号、百度账号、QQ号

    5、伪基站诈骗

    6、Q仔

    7、QQ卖茶

    8、出售身份证号,实名绑定的手机号

    9、羊毛党
    ,专门针对网站新用户的奖励,比如,新注册的美团用户,可以5块钱吃火锅;新的Uber用户可以换里程;新的网络金融投100元,返50;等等。他们拿几十张身份证、手机卡去弄这种羊毛。。医闹、医闹、医闹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医院周围真的有这样的一群人,专门干有偿的医闹。
    纠集一帮人,一个人50-100一天,只要哭闹撒泼打滚的越厉害就越好。帮助病人家属讹医院的钱,然后按比例分成。
    真真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钱包,统统二十块!统统二十块!!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字幕组。各种美剧日漫的字幕组。甚至在 Youtube 上搜索日文的「ドラえもん」都能找到含有中文字幕的字幕组作品。没办法,体制下的产物。而且有比较才会发现,字幕组的作品往往比广电引进的作品质量高,广电引进的嘛,各种中文配音听得头皮发麻,还是原汁原味的配音最地道。

    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已经至少有 7 家公司相互厮杀, 而建立起好莱坞体系的美国,在线购票市场只占了20%。
    今天的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消费社会,经济价值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里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使消费文化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电影逐渐成为日常消遣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电影业的新兴市场,电影节目、电影院的增加都是这两年的事。很多人近几年第一次看电影,或者将看电影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人均观影量今年才突破人均一年一次。面对这样一批新手,网票平台更容易引导他们养成线上购买电影票的习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拥有 40 多条院线,这样相对分散的渠道也给了在线订票网站互相竞争、整合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中国网上购票可以说是腥风血雨。

    而对于美国而言,通过APP预定爆米花都是一件“大事”,为了帮顾客节约买零食的时间,美国最大的两家院线 AMC 和 Regal Entertainment 相继推出了新招。
    Regal 和狮门旗下的 Atom Ticket 订票应用合作, 观众在 app 上预订爆米花后,到了电影院就可以马上取走。AMC 也已经在堪萨斯州的 4 个电影院试行这项服务,计划 1 月份扩展到全美的其他城市。

    而今年的内地电影市场有一半以上票房是通过在线渠道购买的,但美国观众却并不太买账。

    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像中国的猫眼、格瓦拉这样的网票平台,最大的两家网络电影票网站 Fandango 和 http://Movietickets.com 都已经成立了十年左右,从 2012 年开始所有 AMC 影院的电影票都可以在 Fandango 上购买,但“他们加起来的销售份额也只有整个电影票务市场的 20% ,而中国已经达到了70%”。
    美国 100 亿美元左右的电影市场非常稳定,最大的三家院线 AMC, Regal Entertainment 和 Cinemark Holdings 占了美国 42% 的荧幕,长久形成的稳定的产业链条很难被轻易打破。
    不仅如此,美国线上网站如 Fandango 的电影票价不仅不比线下便宜,还更贵。观众只有在担心像《饥饿游戏》这样的电影可能买不到票的时候,才会提在 Fandango 上订票。这类电影能达到 50% 的网上售票率,但大多数电影的购买渠道还是在线下。
    Fandango 的票比线下贵的原因是它会收取 1-4 美元的手续费。中国观众看电影选座位,而美国观众却不然。通过 Fandango 这样的平台,可以让美国人提前预定喜欢的座位,当然得支付一定的佣金。中国电影票收入的 43% 给片方,57% 留给院线,而美国院线只能拿到 50% 的分成,本来院线经营的利润就相对低了,在线购票网站就更无法提供折扣了。因此,线上票价根本无法和线下竞争。

    另外,美国购票还出奇的麻烦,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想让人放弃,而中国移动端支付非常方便,猫眼、格瓦拉的电影票价还比线下低了近 30%。

    “正是因为中国的产业、行业没有像发达国家这么成熟、这么没有漏洞,反而诞生出很多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动改善他们的巨大机会。” 腾讯 CEO 马化腾在上周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说。就跟任何新的技术在新兴市场都更容易被拥抱一样,中国在电影数字化方面包括线上发行、线上售票及线上营销等都领先于美国。

    2015 年 Q1-Q3 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出票量市场份额前三是:猫眼电影(50.1%)、百度糯米(11.2%)和微票儿(10.3%)(前微信电影票)。紧随其后的是淘宝电影(9.6%)和大众点评(9.4%),格瓦拉(3.7%)和时光网(2.2%)垫底,格瓦拉上周和微票儿合并。
    而且在线购票一改往日一张电影票60+的局面,网票新用户甚至可以新用户更可以1元看大片,9.9的现在也迭出不穷。
    推出低价电影票,因为线下的原价电影票一般普通消费者买不起。如果拿中国月收入 4000 人民币举例子,喝一杯星巴克咖啡 25 元,看场原价电影 50 元。在美国,平均月收入 4000 美元,喝杯星巴克咖啡 2 美元,看场普通电影 15 美元,就算在一线城市,3D 票价也只要 17 美元,最贵的 IMAX 3D 20美元。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就算电影票不打折,也看得起一场电影,无需使用网票平台。
    中国人对价格非常敏感, 电影票打折更是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片方和网票平台一起把价格抬高,然后用打折的方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让消费者觉得有便宜可占,但其实就算打折,商家还是有利可图,同理,院线和片方就算打折也不会吃亏。

    加之各位网票背后都有自己的金主,百度、阿里、腾讯这三个互联网大佬的支持,网票 app 扩展也更快了。“用低票价烧钱,抢占市场份额。 ”就成了新的规则。而美国的电影市场没有这么多“暗箱操作”。首先,网票 app 背后没有金主,推行在线支付的意愿不高,即便 Paypal 也不强势。而电视仍然是最重要的电影宣传渠道,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业的积极性很小。
    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人们养成的消费习惯也很难被改变。美国人平均每年看 4 次电影,在线下买电影票的习惯也早已形成。

    最后送点众所周知的福利, 买电影票没必要总是用美团,糯米和微信活动多且价优。糯米每周六早晨10点都有6.6抢票(大家一般都是周末看电影吧),微信的话活动很多,自己多留意就好~
    最后吐槽一句,虽然网购电影票 便宜,但是烂片也越来越多了,一样少些《恶棍天使》 的出现吧

    多人游戏上的服务器划分问题。
    国外是,设置多地服务器,账号内容同步共享,可以实现跨区匹配或者是在不同服务器玩游戏。当然这里指的是同一家运营的情况下。

    中国特色是,国内虽然也根据地区划分多个服务器,但服务器间不实行游戏账号内容共享。比如某游戏中在华北区用888买了一个神器的账号,在华南区则是一个全新内容的账号,并不能使用华北区的888神器。
    这一特色是用来鼓励某些玩家重复充值消费的手段之一,又名中国式氪金。

    连咖啡为代表的上门O2O服务:给你送一杯咖啡到办公室或者家里,5元钱,发达国家人工太贵,很难做到这么便宜,本来就贵的服务业上门倒可以,客单价很低的难;
    2、支付宝钱包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通过二维码做支付,日本主要是NFC,就是滴卡支付;美国主要是刷卡支付,出租车都支持,非常发达;
    3、以9158为代表的在线秀场:一些打扮很妖娆的人在摄像头面前表演,一堆人送虚拟鲜花、送虚拟汽车什么的(其中80%是程序员代码,20%是被忽悠的三四线城市土豪和无知小青年);
    4、假冒搜索引擎:百度和Google商业模式都是广告,大同小异。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些你从来不用的搜索引擎还活了这么多年,活得不错,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忽悠中小企业主去买关键字,甚至忽悠大妈大叔去买关键字,可以买一年几年做投资什么的……跟域名投资差不多,都是忽悠不懂互联网的人的钱了;
    5、网络文学,中国近年来非常之发达,《盗墓笔记》《校花的贴身高手》《芈月传》什么的,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剧本,所谓IP。美国等发达国家没有这样的产业,你看过从网络小说改编的美剧、英剧吗?《时代周刊》2012年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学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许是过去出版业壁垒太高了,现在互联网释放了人们的创作热情;
    6、一些伪慈善,以公益之名谋取私利的;
    7、删帖档和五毛党,言论自由的地方不太需要删帖,至于说5毛,呵呵;
    8、仿牌生意:不是假货,假货中国过去很猖獗,现在打击力度在增强,但是仿牌,比如一个花花公子都有N个来自香港、新加坡、中国、美国的不同牌子,再比如一些玩文字游戏、LOGO游戏的仿牌,这类在发达国家不论是受众还是法律,都很难做成;
    9、活佛生意:最近跟张铁林合影的那个『活佛』,以及王林大师之类的,这样的『寄生虫』貌似还不少,这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了;

    10、红十字会:地震期间很多人被捐款了吧?郭美美之后这个募捐难了,记得之前公司的实习生,实习工资要交一定比例给红会,这个商业模式才是一本万利,中国特色福利救济。
    11、免费听歌:美国大多数音乐都是要付钱的,中国吧,暂时大部分还是免费音乐,不过以后应该会走付费路线。
    12、补贴大战:滴滴等公司通过补贴获取市场,之后再合并接近垄断市场,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补贴涉嫌倾销,合并之后还要反垄断。

    感觉之所以不同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文化差异,这个确实东西方、不同国家都差别非常巨大,跟文化相关的很多商业模式两边都不通;第二是社会发展程度,比如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品牌的保护优势、对假冒伪劣的零容忍…;第三个是经济发达程度,比如O2O、电商,这些都有不少差异。

    但仿牌还真不是。大多数工业国都是从仿牌上路的,这事德美干过,后来日本干过,再然后韩国台湾香港东南亚干过(现在还在干只不过没有兲朝这么猖狂),到现在中国在搞,以后,有别的后发国家要完成工业化,也不可能超脱这一步。五十度灰、火星救援,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欧美这方面走的比较慢,起步也比较晚,但总体来说也是趋势。一等民卖切糕
    免税拉面馆
    有偿改民族
    入组织减刑保险费 DF
    老人摔仙人跳包着洋品牌的外衣,卖国货(不过说到底是消费者的问题,市场经济,只要不违法,怎么竞争也无妨。你说我这个牌子是火星来的也没事。)
    不说别的,仅快消行业中国就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尤其是各种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各种形式的窜货,从来都是禁不住的。
    窜货如商界贪腐,千里之堤皆可溃于蝼蚁。
    要是必须找个理由的话,就是销量压力了,老美高管来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也有KPI,拿脚趾头一猜就知道销量比重不小。商场如战场,谁慢一步就要被过去的千军万马踩死。谁也不想在任期内冒那么大的风险整顿市场。

    发达国家社会商业法律体系严密,渠道管理较规范,集中度高,很少发生窜货。连科特勒大神的《营销渠道》里都未过多提及。
    但人家也有销量KPI,为什么人家愿意踏实推终端拿渠道呢。

    因为我们太怕吃亏,太爱走捷径占便宜,少干多拿了。

    又或者说我们看见一两个钻空子占便宜的人之后,八九成的人都不肯踏实干了,都要去等馅饼。不能吃亏啊。

    窜货是快消顽疾,有时候也和销量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中国高管对窜货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会有暧昧不清的爱。

    存在即合理、不肯吃亏、爱占便宜、努力追求熵值稳定而不讲原则—如此中国特色似乎一直影响着各行各业。

  4. 贱人喵说道:

    其实点心摊未必是不发达的表现。发达地区,像上海、台北之流,路边这样的小摊子也不在少数。我个人其实很怀念这样的摊子,又便宜又好吃,种类还多,不像国外连选择都没有。有亲切也有坏。例如版权问题。发达国家涉及版权的行业真的比我们强很多,而我们中国这几年来就电影有些起色。其实还是因为人口密度和习惯导致吧?基本上亚洲国家不都这样么,香港和澳门够发达吧?但在居民区也是楼下各种吃的小店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路边摊在一些村一点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而欧美一座城市超过两百万人都算大城市了,再比如美国人都习惯了开车去做各种errands,而在中国下个楼就能买到吃和各种杂物,真的感觉还是生活习惯和城市规划点不同决定的。

    满大街卖面包香肠的随处可见,弄个小亭子的imbiss小吃部卖薯条鸡排鱼排,卖döner 和冰淇淋我们宿舍楼下(郊区)就有。 大型商场大部分都是大悦城那种,但老式的柜台也不是没有,我在法兰克福就见过,我们这的Müller 也算中小型吧。。。
    国外人生活水平高。那么也就没人愿意去街上贩卖,晚上大半夜还开大排档的活咯。就连装修工都没人愿意做,有人做收费也高。‘’中国的商业模式还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过去时。所以有些并不是说发达国家行不通,而是人家已经进化到更成熟的阶段了。‘’不能这么说吧。古代唐朝及以前东西市和居民区是分隔的,宋朝以后就混到一起了。能说自宋朝开始比唐朝前落后么?

    1、刷点击、刷安装、虚假注册

    2、安卓第三方市场

    3、水军

    4、出售微博账号、百度账号、QQ号

    5、伪基站诈骗

    6、Q仔

    7、QQ卖茶

    8、出售身份证号,实名绑定的手机号

    9、羊毛党
    ,专门针对网站新用户的奖励,比如,新注册的美团用户,可以5块钱吃火锅;新的Uber用户可以换里程;新的网络金融投100元,返50;等等。他们拿几十张身份证、手机卡去弄这种羊毛。。医闹、医闹、医闹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医院周围真的有这样的一群人,专门干有偿的医闹。
    纠集一帮人,一个人50-100一天,只要哭闹撒泼打滚的越厉害就越好。帮助病人家属讹医院的钱,然后按比例分成。
    真真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钱包,统统二十块!统统二十块!!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字幕组。各种美剧日漫的字幕组。甚至在 Youtube 上搜索日文的「ドラえもん」都能找到含有中文字幕的字幕组作品。没办法,体制下的产物。而且有比较才会发现,字幕组的作品往往比广电引进的作品质量高,广电引进的嘛,各种中文配音听得头皮发麻,还是原汁原味的配音最地道。

    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已经至少有 7 家公司相互厮杀, 而建立起好莱坞体系的美国,在线购票市场只占了20%。
    今天的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消费社会,经济价值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里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使消费文化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电影逐渐成为日常消遣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电影业的新兴市场,电影节目、电影院的增加都是这两年的事。很多人近几年第一次看电影,或者将看电影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人均观影量今年才突破人均一年一次。面对这样一批新手,网票平台更容易引导他们养成线上购买电影票的习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拥有 40 多条院线,这样相对分散的渠道也给了在线订票网站互相竞争、整合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中国网上购票可以说是腥风血雨。

    而对于美国而言,通过APP预定爆米花都是一件“大事”,为了帮顾客节约买零食的时间,美国最大的两家院线 AMC 和 Regal Entertainment 相继推出了新招。
    Regal 和狮门旗下的 Atom Ticket 订票应用合作, 观众在 app 上预订爆米花后,到了电影院就可以马上取走。AMC 也已经在堪萨斯州的 4 个电影院试行这项服务,计划 1 月份扩展到全美的其他城市。

    而今年的内地电影市场有一半以上票房是通过在线渠道购买的,但美国观众却并不太买账。

    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像中国的猫眼、格瓦拉这样的网票平台,最大的两家网络电影票网站 Fandango 和 http://Movietickets.com 都已经成立了十年左右,从 2012 年开始所有 AMC 影院的电影票都可以在 Fandango 上购买,但“他们加起来的销售份额也只有整个电影票务市场的 20% ,而中国已经达到了70%”。
    美国 100 亿美元左右的电影市场非常稳定,最大的三家院线 AMC, Regal Entertainment 和 Cinemark Holdings 占了美国 42% 的荧幕,长久形成的稳定的产业链条很难被轻易打破。
    不仅如此,美国线上网站如 Fandango 的电影票价不仅不比线下便宜,还更贵。观众只有在担心像《饥饿游戏》这样的电影可能买不到票的时候,才会提在 Fandango 上订票。这类电影能达到 50% 的网上售票率,但大多数电影的购买渠道还是在线下。
    Fandango 的票比线下贵的原因是它会收取 1-4 美元的手续费。中国观众看电影选座位,而美国观众却不然。通过 Fandango 这样的平台,可以让美国人提前预定喜欢的座位,当然得支付一定的佣金。中国电影票收入的 43% 给片方,57% 留给院线,而美国院线只能拿到 50% 的分成,本来院线经营的利润就相对低了,在线购票网站就更无法提供折扣了。因此,线上票价根本无法和线下竞争。

    另外,美国购票还出奇的麻烦,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想让人放弃,而中国移动端支付非常方便,猫眼、格瓦拉的电影票价还比线下低了近 30%。

    “正是因为中国的产业、行业没有像发达国家这么成熟、这么没有漏洞,反而诞生出很多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动改善他们的巨大机会。” 腾讯 CEO 马化腾在上周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说。就跟任何新的技术在新兴市场都更容易被拥抱一样,中国在电影数字化方面包括线上发行、线上售票及线上营销等都领先于美国。

    2015 年 Q1-Q3 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出票量市场份额前三是:猫眼电影(50.1%)、百度糯米(11.2%)和微票儿(10.3%)(前微信电影票)。紧随其后的是淘宝电影(9.6%)和大众点评(9.4%),格瓦拉(3.7%)和时光网(2.2%)垫底,格瓦拉上周和微票儿合并。
    而且在线购票一改往日一张电影票60+的局面,网票新用户甚至可以新用户更可以1元看大片,9.9的现在也迭出不穷。
    推出低价电影票,因为线下的原价电影票一般普通消费者买不起。如果拿中国月收入 4000 人民币举例子,喝一杯星巴克咖啡 25 元,看场原价电影 50 元。在美国,平均月收入 4000 美元,喝杯星巴克咖啡 2 美元,看场普通电影 15 美元,就算在一线城市,3D 票价也只要 17 美元,最贵的 IMAX 3D 20美元。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就算电影票不打折,也看得起一场电影,无需使用网票平台。
    中国人对价格非常敏感, 电影票打折更是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片方和网票平台一起把价格抬高,然后用打折的方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让消费者觉得有便宜可占,但其实就算打折,商家还是有利可图,同理,院线和片方就算打折也不会吃亏。

    加之各位网票背后都有自己的金主,百度、阿里、腾讯这三个互联网大佬的支持,网票 app 扩展也更快了。“用低票价烧钱,抢占市场份额。 ”就成了新的规则。而美国的电影市场没有这么多“暗箱操作”。首先,网票 app 背后没有金主,推行在线支付的意愿不高,即便 Paypal 也不强势。而电视仍然是最重要的电影宣传渠道,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业的积极性很小。
    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人们养成的消费习惯也很难被改变。美国人平均每年看 4 次电影,在线下买电影票的习惯也早已形成。

    最后送点众所周知的福利, 买电影票没必要总是用美团,糯米和微信活动多且价优。糯米每周六早晨10点都有6.6抢票(大家一般都是周末看电影吧),微信的话活动很多,自己多留意就好~
    最后吐槽一句,虽然网购电影票 便宜,但是烂片也越来越多了,一样少些《恶棍天使》 的出现吧

    多人游戏上的服务器划分问题。
    国外是,设置多地服务器,账号内容同步共享,可以实现跨区匹配或者是在不同服务器玩游戏。当然这里指的是同一家运营的情况下。

    中国特色是,国内虽然也根据地区划分多个服务器,但服务器间不实行游戏账号内容共享。比如某游戏中在华北区用888买了一个神器的账号,在华南区则是一个全新内容的账号,并不能使用华北区的888神器。
    这一特色是用来鼓励某些玩家重复充值消费的手段之一,又名中国式氪金。

    连咖啡为代表的上门O2O服务:给你送一杯咖啡到办公室或者家里,5元钱,发达国家人工太贵,很难做到这么便宜,本来就贵的服务业上门倒可以,客单价很低的难;
    2、支付宝钱包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通过二维码做支付,日本主要是NFC,就是滴卡支付;美国主要是刷卡支付,出租车都支持,非常发达;
    3、以9158为代表的在线秀场:一些打扮很妖娆的人在摄像头面前表演,一堆人送虚拟鲜花、送虚拟汽车什么的(其中80%是程序员代码,20%是被忽悠的三四线城市土豪和无知小青年);
    4、假冒搜索引擎:百度和Google商业模式都是广告,大同小异。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些你从来不用的搜索引擎还活了这么多年,活得不错,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忽悠中小企业主去买关键字,甚至忽悠大妈大叔去买关键字,可以买一年几年做投资什么的……跟域名投资差不多,都是忽悠不懂互联网的人的钱了;
    5、网络文学,中国近年来非常之发达,《盗墓笔记》《校花的贴身高手》《芈月传》什么的,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剧本,所谓IP。美国等发达国家没有这样的产业,你看过从网络小说改编的美剧、英剧吗?《时代周刊》2012年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学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许是过去出版业壁垒太高了,现在互联网释放了人们的创作热情;
    6、一些伪慈善,以公益之名谋取私利的;
    7、删帖档和五毛党,言论自由的地方不太需要删帖,至于说5毛,呵呵;
    8、仿牌生意:不是假货,假货中国过去很猖獗,现在打击力度在增强,但是仿牌,比如一个花花公子都有N个来自香港、新加坡、中国、美国的不同牌子,再比如一些玩文字游戏、LOGO游戏的仿牌,这类在发达国家不论是受众还是法律,都很难做成;
    9、活佛生意:最近跟张铁林合影的那个『活佛』,以及王林大师之类的,这样的『寄生虫』貌似还不少,这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了;

    10、红十字会:地震期间很多人被捐款了吧?郭美美之后这个募捐难了,记得之前公司的实习生,实习工资要交一定比例给红会,这个商业模式才是一本万利,中国特色福利救济。
    11、免费听歌:美国大多数音乐都是要付钱的,中国吧,暂时大部分还是免费音乐,不过以后应该会走付费路线。
    12、补贴大战:滴滴等公司通过补贴获取市场,之后再合并接近垄断市场,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补贴涉嫌倾销,合并之后还要反垄断。

    感觉之所以不同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文化差异,这个确实东西方、不同国家都差别非常巨大,跟文化相关的很多商业模式两边都不通;第二是社会发展程度,比如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品牌的保护优势、对假冒伪劣的零容忍…;第三个是经济发达程度,比如O2O、电商,这些都有不少差异。

    但仿牌还真不是。大多数工业国都是从仿牌上路的,这事德美干过,后来日本干过,再然后韩国台湾香港东南亚干过(现在还在干只不过没有兲朝这么猖狂),到现在中国在搞,以后,有别的后发国家要完成工业化,也不可能超脱这一步。五十度灰、火星救援,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欧美这方面走的比较慢,起步也比较晚,但总体来说也是趋势。一等民卖切糕
    免税拉面馆
    有偿改民族
    入组织减刑保险费 DF
    老人摔仙人跳包着洋品牌的外衣,卖国货(不过说到底是消费者的问题,市场经济,只要不违法,怎么竞争也无妨。你说我这个牌子是火星来的也没事。)
    不说别的,仅快消行业中国就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尤其是各种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各种形式的窜货,从来都是禁不住的。
    窜货如商界贪腐,千里之堤皆可溃于蝼蚁。
    要是必须找个理由的话,就是销量压力了,老美高管来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也有KPI,拿脚趾头一猜就知道销量比重不小。商场如战场,谁慢一步就要被过去的千军万马踩死。谁也不想在任期内冒那么大的风险整顿市场。

    发达国家社会商业法律体系严密,渠道管理较规范,集中度高,很少发生窜货。连科特勒大神的《营销渠道》里都未过多提及。
    但人家也有销量KPI,为什么人家愿意踏实推终端拿渠道呢。

    因为我们太怕吃亏,太爱走捷径占便宜,少干多拿了。

    又或者说我们看见一两个钻空子占便宜的人之后,八九成的人都不肯踏实干了,都要去等馅饼。不能吃亏啊。

    窜货是快消顽疾,有时候也和销量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中国高管对窜货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会有暧昧不清的爱。

    存在即合理、不肯吃亏、爱占便宜、努力追求熵值稳定而不讲原则—如此中国特色似乎一直影响着各行各业。

  5. 兽医阿乐说道:

    中国,只要不是政府管着,只要让民营企业自己发展,因为中国人的勤劳,因为中国人的精明,大多数都比国外的好。(当然,坏的也比国外的坏。不过按照现代法律和古代伦理,剔除害群之马是国家的职责。)

    我就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银行业。
    1,国内银行业因为利率管制,所以存在定期储蓄这种说法。国外基本都是货币基金。
    2,支付宝引入余额宝,就是引入货币基金。1年定期和货币基金在国内是接近2%差异,在国外没有差异。这是国家吃着大家的钱。

    但是:
    1,在国外,货币基金是一个收费的项目,美国会把存款分为支票活期和货币基金(money market)两部分,支票活期类似活期,基本没利息。
    2,在美国,账户余额在5000美元以上,这个货币基金就是免费的。这个在美国绝大多数人
    无法实现。
    3,在中国,余额宝随存随取。大额的存取被国家限制。

    所以,可以看到差异了:
    1,美国银行是为有钱人设计的(账户余额可以包括债券和股票),有钱人的服务费用可以减免。因为要靠客户赚钱。没钱的小客户可以多收些费,反正这些小客户成本不划算,到别的银行更好。
    2,中国银行为国家服务,没钱的小客户可以放松管制,有钱的人要管制好。

    另外,ATM取款也是这样。以前美国ATM取款100元以下要收手续费2元。。。(这个吵了N年,
    最近可能取消了)

    教育行业,做老师的门槛,敲门砖。

    上海某大学,体育老师招聘。凡要留下来者,20万的敲门砖。

    上海某公立中学,招聘老师。凡要留下来者,8万的敲门砖。给层层领导(学校,区镇都要打通)

    利益相关:家属朋友做老师的多。
    整体来说,中国的商业模式。它们根植中国土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没有盛行以前,中国是没有世界级的品牌。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世界级的品牌,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我们拥有的资源不如外国企业,而在于我们缺乏独特的商业模式——企业赢利的方程式。
    这几年,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争了一个气,有了很多世界级品牌。在这以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肯定赶超美国。会有更多的,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正如我们大家看到的,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要符合以下三点:提供独特价值、难于模仿、脚踏实地。

    那么,中国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国外想的,也做不了?

    1:“苦力服务”的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体力活,靠的是人工和体力,处于商业模式最低层,商业价值为0,可是其他国家也复制不了。

    2:“依靠人口红利”的商业模式

    就是吃人口红利。

    3:“依靠媒介”的商业模式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虽然节目是抄袭的,商业模式却是全新的。把选手签约以及签约之后的商业演出等项目都收归自己所有,而包括音乐学院、演唱会、音乐剧、线下演出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明星导师们也共同投入。

    4:“依靠权利”的商业模式

    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5:“依靠不要脸”的商业模式

    不得不说下支付宝的第三方保管。
    这个应该是中国特有的商业模式,在国外应该不是行不通,而是没必要。
    假如支付宝没有这个开创性的第三方保管制度,那么中国的网购就是骗子遍地,绝对发展不起来。
    记得当年淘宝刚开,易趣还占有一席之地。我总共在易趣上购买3次,其中2次直接不发货,1次寄来的是次品(就是裤腿歪斜,不是瑕疵,就是次品)。
    后来我去淘宝,淘宝是不确认,卖家收不到款的。至少可以保证正常的交易,不会出现如此恶劣的情节。
    如今海淘多次,国外没发现这种模式,包括日本的yahoo也是直接汇款的。

    以YY为首的秀场直播模式,同类的还有9158,6间房等等。互联网不只是只能靠广告和游戏挣钱的,还能靠卖“艺”啊(严肃脸)。该贴的图我就不贴了,具体怎么个赚钱法大家可以直接去网站看看(传说当年还有深夜半点档节目,恨未早知),当然看完之后我的建议是低调吸收模式经验,再高调批判之!
    前面好像有朋友提到过这个,但没有多做介绍,我来扩展讲一讲。
    这些秀场直播的主要营业收入就是用户给主播打赏,平台分成。当然在海外也并不全然不存在这样的模式,例如韩国的AfreecaTV,美国的Twitch都是例证,只不过这部分收入不多。要论这空前的规模还非国内秀场莫属。有的朋友可能要说国外的Porn类网站是不是也是这种模式?这个…我真不知道,印象中都是付费观看?不多做讨论。
    来看YY的市值

    35亿美金,(作为对比,去年Twitch这家曾经流量上过美国TOP4的视频直播网站被亚马逊收购的价格是9.7亿美金)距11年上市已经翻了5-6倍,朋友们,这还是在雷布斯在中概股惨跌之后宣布以67美元/股私有化之后被打压着的市值。实际上yy有着良好主营业务现金流,还坐拥虎牙直播,100教育两大品牌(要不是这两块业务拖累,yy在美国的市盈要低得多,但这两个业务在国内资本市场肯定又是被看好的)。如果能够在A股重新上市,这一波雷布斯不知又能赚多少。
    扯远了~重新回到秀场直播上来,yy15年q3这一块的业务收入是8.5亿rmb,全年来看稳过30亿,由于和9158都宣称自己占据国内市场的1/3而且总是比对方高一头,我们看国内这一块就有近百亿的市场规模,这加起来能有1/3个百度pc端的收入。虽然利润率不见得有想象的高,因为平台和主播整体通常算下来分成是3:7或者4:6开,由于是视频播出,我们知道平台还要支付高额的宽带费用,这一下利润率就下来了。
    不过,万万没想到!(xxx的水军请不要又来喷我这是收了某“合”某“宜”公司的钱的广告,这钱我倒贴人家都不稀罕要的!!)
    yy还有一块业务叫做“在线约会”,虽然不全然一样,不过大家可以大概想象一个类似于“非常勿扰”的网络客户端版本。只不过这里连视频都省了~“非诚勿扰”不用看脸了,直接用语音,男男女女聊对眼了就呼啦的送虚拟礼物。没错,这一块yy每个季度也有2个亿的收入,连视频的宽带费都不用出,用语音不知道要便宜多少!
    我们知道yy是做语音聊天发的家,之前还有游戏网站等业务一直到现在都良好运营着。yy客户端要通过流量变现,最初只是靠页游联运,目前页游联运随着国内页游市场大环境的不景气面临着逐季下滑的囧境,不过后来陆续发展出的“秀场直播”,“在线约会”等业务早已成为营收砥柱。更不要说现在能独立拿出来运营的近两年闹的风雨的虎牙直播。
    这种拉下脸来低调赚钱的态度,多元化又切实有效的盈利模式,高涨的股票市值,实为我国互联网流量货币化之楷模典范。
    2015.12.18 2:08(我居然为了撕个逼这么晚还在写答案,真是该吃药了)

    好了下面才开撕,扒一扒你的皮。。。这位红杉资本-海淘帝先生。
    您打的一手好字,
    有哪些在中国很普遍,在发达国家却行不通的商业模式? – 海淘帝的回答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种不知说云的打上万个字的心态究竟为何。我自认做不到,在下佩服。
    我说你就是个搞海淘推销的你还别不承认。
    【已经交给知乎法律部门帮我维权,转载请联系我,免费转载,但是请联系我。否则后果自负】
    这个维权信息恕我第一次见,以前只见到过大家教给“维权骑士”进行维权,你这般的我还真没见过,就我所知道的,知乎似乎还没能拉起这么强大的维权团队来帮“你”做维权吧。你就直说你想通过这条维权信息增加你这条营销文案的可信度。大家都是明白人好不。
    当然也有可能我孤陋寡闻,其他知友如若指出,定当改正。

    谁跟你说对内就是低等货色,乱七八糟,对外就一定优质供应的。确实我承认,商品生产出来会分个三六九等,销往国外的可能也会好点,比如对邻国日本的商品销售就一定要保质,但销往美国的不一定就比内销的好,这难道你不知道?
    经济上对内通货膨胀,对外升值。我TM也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你这里。我估计一大部分人看你写到这里就已经吐了几升老血再也看不下去了,没错,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想问问
    红杉的VC
    是这么评价国内人民币的???
    所以我看到这里就已经“反对”+“没有帮助”+“举报”了,因为我觉得你是个骗子!!!

    好了,大体上,宏观环境介绍完成了

    海淘其实海淘的就是差价。这点无可厚非,可是我仔细想来,我认为我自己已经够穷的了,一个月赚不到5000元,还在一线城市待着。
    请问
    红杉的VC先生
    这种一线机构在一线城市每个月赚不到5000!!!!天可怜见!!!!你说这话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对过口供么!!???

    还有你说我朝在上海搞自贸区是看上了你们的海淘大业??
    Excuse me?英缺丝挺!!
    我在某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乡镇政府干了四年,见过的上访真是千奇百怪啥样的都有……
    有位老民办教师,80年代因为生二胎被强制结扎,结果生出了并发症,好死不死同年赶上民办教师转国办教师的考试,没发挥好落榜了,她认为当年以她的能力绝对能考上,所以要求文教局给她国办教师的编制。以一个县级文教局的权限,给编制是不可能的,但并发症造成的部分损失是可以赔偿的,但当年已经赔偿过了,于是她就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不间断上访……来镇政府,给钱打车送回去,来文教局,给钱打车送回去,来区政府,劝一顿还是给钱打车送回去,一次二十也不算多,一个月来个几次也不算多,赶上全国大会往北京转转再来票大的……我曾经跟她聊了一下,说你明知道这是个死结为啥还要一遍一遍的去上访呢,她说我现在就指着这一口气,什么时候我再也不去了,我这辈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1. 2015 年 08 月 06 日

    […] 魏武挥:商业模式正在走向“不可复制” […]

  2. 2016 年 04 月 12 日

    […] 魏武挥:商业模式正在走向“不可复制” […]

  3. 2016 年 09 月 13 日

    […] ➤ 魏武挥:商业模式正在走向“不可复制” […]

  4. 2018 年 07 月 01 日

    […] ➤ 魏武挥:商业模式正在走向“不可复制”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