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冯小刚的怕与怒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

很多年前,有一群年轻人。有才华,有闯劲,也有理想。他们每在痛饮过后就相约说:“钱他妈就是个王八蛋,但没有这个王八蛋什么也做不了,我们现在去努力赚钱吧,等我们赚够了钱就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年之后,等他们真的有了很多钱,却发现那些早年间想做的事情,他们已经做不好了—在命运发给他们的那张门票上,他们忽略了兑现的有效期。

和菜头:冯小刚的怕与怒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

《我不是潘金莲》拍得如何?我在微博上说:关于这部电影,我没有感想。冯小刚拍了那么多年电影,我从1994年的《永失我爱》,一直看到今天的《我不是潘金莲》,对他的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了。在看了那么多作品之后,只存在一种期待:冯小刚越过了他的中年时代,焕发出之前从未有过的光彩,在老年到来之前盛放,和遥远过去里的那些青春光亮彼此呼应。达不到这个标准,我还能有什么感想呢?

冯小刚是有希望做到的。在22年,当我看着日光透过4扇窗子,落在徐帆老师的两条长腿上。周围一片昏暗,光线中尘埃飞舞,那双腿美好得不像是尘世之物。没有对白,没有金句,只有镜头里的动作和影像,那是电影,而且让人信服会有光明未来的电影。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让我想起什么?想起《天下无贼》的制作花絮。说是当时如何能让一部讲贼,而且是讲好贼的电影过审,大家一筹莫展。这时候,冯小刚导演的多年好友王朔出来说了句话:把结尾改成女贼怀了孩子,在庙里祈祷,孩子将来生下来不再做贼。于是,电影顺利过审。当时的报道里盛赞,说这是老吏断案式的水准。《我不是潘金莲》有这个水准,这种被推崇为生存智慧的中国哲学。什么好像都说了,但是好像又什么都差一点意思;什么好像都点了,但是好像又谁都没有得罪。最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尾,每个人都是好心人,好心人办砸了事情而已,但是到头来还是和解了,放下了,统一思想了。

我不认同这种智慧。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同样的认知,但是他把自己的所有智慧,所有创造力都放在了作品本身。而匠人追求的一定要过审,一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进行,为此可以做出诸多妥协,甚至是在作品本身。甚至发展出了一套价值观,以能想出办法过审为荣,赞美这种智力和心神上的损耗。过了又能怎样呢?观众去电影院欣赏过得有多漂亮么?

所以,因为怕而产生了惊人的创造力。圆形的构图,没有了近景和特写,也就让观众无法移情于人物之上,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同情和怜悯,自始至终保持了第三者的森冷旁观视角。于是,肯定也没有了愤怒和控诉,只有一种在看奇幻故事的疏离感,Safe;剧情上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点恶意,于是演技爆棚的一帮老戏骨在演一个个纸片一样单薄的人物。从头到尾只有恐惧作为支配性的情感,根本没有别的性格。看完了不会记得任何一个人,就像是看了210分钟的一集电视剧,Clear。更多潘金莲解读:www.yangfenzi.com/tag/panjinlian

林语堂说过,中国人有一种叫做“老滑”的国民性。它让人们不会为真诚而落泪,却会为煽情而痛哭;不会为智慧而赞叹,却会为机巧而惊呼。林语堂没有说到的是,老滑的背后是怕。老滑得那么好,怎么可能飞得起来呢?

在电影之外,冯小刚又一次发飙,以潘金莲的口吻写了一篇极为婉转曲折的文字。在后续的你来我往之间,每一次不是责之以大义,就是为了全行业发声。如果是在二十年前,人们也许会认同这种愤怒。但在今天,人们的看法可能会完全相反。和一个为了天下人而吊民伐罪的大英雄拔剑而起,冲冠一怒相比,人们更同情一个完全为了维护自己私人利益而张牙舞爪、四爪乱挠的小人物。因为这个小人物的愤怒起码是真诚的,它有可信的基础。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让人感同身受,愿意出言支持。天下大义,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怒都隔了一层来发,还怎么期待一个人突破自我,臻于极境呢?

在这样的怕与怒之后,镜头是否全幅已经不重要了,剧情是否流畅甚至是演技是否到位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个受到多重束缚的心性,一日不得到解脱,一日就不能全情投入到创造中去。既往的价值,既往的审美坚不可摧,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突破—在习惯的路径之上才有安全感。在通往理想的漫长旅途中,人们为现实做出妥协的次数是有定额的。超过了那个数量,人就不再会飞翔了。命运在那张门票上写着:趁来得及,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禅定时刻:各位要留言教育我什么是现实的老师,谢啦。我的回答是:《小鞋子》,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1999年,伊朗

【文/和菜头  微信号:槽边往事(ID:bits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冯小刚的烂文案|以潘金莲名义给王健林的信 王中磊和王思聪杠上了

➤ 刘黎平:史记《冯小刚潘金莲传》刘震云所书李雪莲的人生路

➤ 冯小刚春晚审查曾发火:不能否定我艺术家的判断

➤ 盘点冯小刚的春晚”关系户”:多与华谊沾亲带故

➤ 甘肃籍明星:这些大红大紫的名人明星,都来自甘肃,你知道吗?

➤ 冯仑“出台”,文茜“加帮派”,国民老公王思聪也要来!

您可能还喜欢…

12 Responses

  1. 淼淼说道:

    李雪莲告秦玉河案。
    在电影的开始,李雪莲就起诉了秦玉河,并顺理成章地遭遇了败诉,但是李雪莲起诉秦玉河,能立案便已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案由是什么?诉讼请求是什么?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案子法院都会受理,只有《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上载明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才会受理。
    打开《民事诉讼案由规定》,在婚姻家庭纠纷下,我们看到跟婚姻有关的案由有这么几种: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离婚纠纷,离婚纠纷的诉讼请求,是请求判决离婚,而本案中李雪莲与秦玉河已经离婚,李雪莲显然也不希望双方离婚,因此肯定不是离婚纠纷。
    其次,也可以排除离婚后财产纠纷和离婚后财产责任纠纷,因为李雪莲的主张并不涉及财产。
    最后,更不会是婚姻无效、撤销婚姻和夫妻财产约定纠纷,这都跟撤销离婚不搭界。
    既然现有的案由都对不上?李雪莲又是如何起诉秦玉河的呢?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这个案子发生在“十年前”,2015年我国实行了立案登记制,只要你的诉讼请求在《民事诉讼案由规定》中,则法院先行受理,不作证据审查。
    而在“十年前”,那妥妥的是立案审查制,在立案的时候立案庭法官就会盘问一番,像这种一眼就败诉的案子,就算符合形式条件,法院也不会让立案。
    在本案中,比较可能倒是李雪莲起诉民政局,要求撤销离婚证,倒还是在法律上符合立案的行政要件。
    然而在种种困难之下,李雪莲仍然成功起诉,并且还开庭审理了,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
    王公道作为李雪莲的“亲戚”,为了安抚李雪莲的情绪,动用职权以“离婚纠纷”强行受理了本案,为的是能够给李雪莲和秦玉河一个对话的平台,最终以调解的形式了结本案,但秦玉河不按套路出牌(请律师),让王公道的算盘落了空,最终他也不敢闭着眼睛判决,只得判李雪莲败诉。
    从这个角度看,从一开始,李雪莲诉秦玉河案就存在严重的问题,王公道看似遵循法律,实际上并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而一旦“李雪莲案没错”的设定变成了“李雪莲案有错”,那后面一连串官员的下台,便又显得理所当然了。
    当然细思恐极是并不是王公道的作为,而是潘……李雪莲的作为,王公道在审判前就明确地告诉她,这个官司打不赢,但最终受她请托还是开庭,而李雪莲在败诉之后翻脸不认人,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当事人,当事人,当时是人”!

    《我不是潘金莲》说的其实是一个法盲误打误撞掐住官场命脉的故事,呵呵。

    这个事情的起由,李雪莲其实不占理,她为了房子和生第二个孩子,和老公假离婚,结果给老公钻了空子,变成真离婚。房子没捞到孩子也流了,所以气不过闹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她和前老公假离婚,然后他们再结婚,然后再离婚。你妹的,真他妈纠结。法院判她败诉其实没有错,她假离婚本来就存在着欺骗的行为,不应受到法律地保护。而且不管她主管意愿上面怎么去认为她和她前老公的离婚是真是假,反正离婚证是真的,在法律上就是事实。可面对这种李雪莲这种法盲,你很难和她解释清楚这一档子事,而且她不止法盲,还是一个很轴的法盲,有一套自己辨识对错是非的荒唐逻辑体系,于是上访,然后县长逃之夭夭,市长避之不及。这里的确存在一些政府官员不作为的行为,但是又能怎么作为呢?和她讲事实摆道理其实都是鸡同鸭讲。其实她本来都已经死心了,问题出在她那个倒霉催的前老公身上,一句你是“潘金莲”又彻底诱导了她轴劲大发的小宇宙,尼玛的一口气上北京,拦了首长的车子,然后首长震怒,县长,市长,法院院长全部帽子耍飞。可好事还不算完,雪莲妹子觉得事情的祸根——-他前老公还没有受到制裁,于是又年复一年轻车熟路地跑北京,她这种已经有点类似于艺术行为的行为可算是坑苦了地方的官场,成了系市长,县长,法院院长仕途攸关于一线的大事,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部当代的官场现形记。。。

    我倒是觉得,把这个事情拓展到这么不可收拾荒诞不堪的拐点就在于首长的表态。假设一下,如果李雪莲要是在美国,就算她拦了美国总统的车又能怎样?人家总统最多很礼貌地告诉她,这事不归我管,你应该去找法院。如果低级的法院判你败诉,你不服的话就向高一级的法院提起上诉,要解决这种民事婚姻财产纠纷,就走正规的法律程序。但是在电影里面,首长一句话,领导意志代替了法律,领导命令超越了程序,如果说李雪莲是一个法盲的话,首长的行为何尝不是在践踏司法?这就是天朝的怪现象:高官的意志永远都可以越过司法程序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呢,这个社会和国家,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呢?其实,像李雪莲这种现像,在我国是古来有之,翻开历史的长卷,这类进京告御状的事情可谓成出不穷,很多还被演绎成了小说戏剧,在民间源远流长,颇入一般黎民百姓之心。这种越过司法程序的非正常的行为方式倒成为了一般小老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以而为之但又的确可能行之有效的杀手锏。其背后的根源其实是这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制度的破残——-都可以不受规矩地去行事达到自己的目的,哪又有谁愿意真诚地信奉规矩遵守制度?没有敬畏之心何谈法律精神?不过是一些掩人耳目摆摆样子的条文而已。

    这个社会既然没有光明正大的律法来整饬,自然会滋生无数的潜规则来把持。官场的潜规则就是大官压小官,一级压一级,下级所有工作的重心就在于让上一级满意。所以院长怕县长,县长怕市长,市长怕首长,而李雪莲则拦首长车,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生生相克的连环套。
    而在这个套里面,真正事情的对错到不重要了?李雪莲本来不对,她要告就让她告去嘛,但是那些官员怕上级的责难,怕丢帽,反过来到围着她转,有理的成了没理的,没理的成了有理的,其中的荒谬令人苦笑不得。李雪莲是法盲,但也是单纯的,她只是单纯而执拗地要为自己找一个说法,结果无意之中,触动了官场的潜规则,触动了官员们那根敏感的神经,引发了这一场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倒塌式的官场大动荡。而官场各色人等的表现,到没有我们惯性思维中的丑陋和虚伪,只是很真实地体现了人在江湖的无奈和被官场文化体系扭曲的人变成工具的悲哀。这个事件中,其实没有哪一个人是坏人是恶人,荒唐和悖谬的背后是制度和文化等太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李雪莲告状,由一个无羁的理由开始,又由一个突发的原因结束——-她前夫去世。多年之后,在北京她自己开的小餐厅内,回忆往事,雪莲到是云淡风轻,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事情起止符合她的逻辑,人死,债消,她可以放下了,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不会因为她的放下而拨乱反正。没有李雪莲,还会有张雪莲,还会有王雪莲,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不改变,那还会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随着时间地推移,翻涌出来,一如这场荒诞不经而又不伦不类的闹剧。

    张嘉译在剧中和县长两次聊到小与大。
    第一次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处的工作没有做好。
    第二次说,我在想,究竟是小处错了还是大处错了?
    县长连忙接:是我小处的工作没有做好。
    张嘉译已经意识到,是大处错了,但他说不出,也不敢说。
    县长未必没领会市长的话外之音,但他也不敢让市长说出口。

    拐弯镇里的人不会拐弯,光明县阴云密布,永乐市没有快乐。

    后来成为警察局长的官员醉酒后告诉李雪莲:去找市中院,检察院。
    但后来再无人提这看似正确的道路。
    所以这条本应正确的上诉途径,只有醉汉才说的出口,清醒的人都知道,没用。

    1.李雪莲家里是开牛骨汤馆的,家里也养了牛,牛点头,她就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因为她和秦玉河商量离婚时,只有牛在。她的思维就这么简单。她说今年不去就是不去,官员们偏偏怕的太急,想的太多。此外,她们家的牛是头大黑牛……
    2.潘金莲通奸、杀夫。李雪莲原先是婚前失了身子,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应该是潘金莲,可是到了被赵大头夺了身子,而潜意识中自己是假离婚,所以她已经觉得自己犯了通奸了。
    3.秦玉河死在了最恰当的时间,最适合阻止李雪莲上访的时间……尽管电影中一再强调是意外,是事故,还是难免惹人遐想。
    4.秦玉河的死,也让李雪莲心理上背上了可能间接害死丈夫的责任,无论如何,假离婚的丈夫死了,潘金莲的两大罪状她已经占齐了。
    5. 史为民因为李雪莲毁了前程,在面馆偶尔重遇,依然笑嘻嘻和和气气,李雪莲为他倒茶还叩指道谢。
    6.全片我觉得最可惜的就是王公道,做了一个公道的判决,却被这么一出闹剧毁了自己的坚持,最终跪服在了他的“大表姐”面前,那一刻,法律被它自己的执行者剥夺了尊严。

    县长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再和法院院长王公道说话的时候,说的是:“正好我也不想干了。”(大意如此)这话有两层含义:1、他这个位置 上有领导施压 下有属下推责 出事就得他兜着 不好干 2、大形势下 廉政建设以来 但凡领导 都是小科员没事 干部不好干 思想懈怠 不作为、不敢为情况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县长会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和李雪莲沟通的原因 你觉得一个都不想干了的领导会为了乌纱帽去杀人吗?别闹了,好吗?!纪律处分顶多丢乌纱,杀人是要偿命的!
    再来,看到这样的回答,也是意料之中,也是现实情况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赤裸裸的体现。李雪莲的事情,干部、李雪莲本身、我国现有的法制、体制都是有问题的。不是单一的问题,首先,从李雪莲来说,案子没有判错,李雪莲自己不懂法,想用法律捍卫情感,这本事就是有问题的。一个人,用其一生去上访,只因为她老公说的这几句话,这也是问题,执念。她明明可以有其他方法来解决,人生都有委屈,感情的事情尤其是,放弃一切,不让自己活得更好,就讨个说话,这本事就是执念。当然,也是能理解,只是不赞同。其次,从官员来说,第一任院长、县长不了解情况就直接推诿,这就是不作为。是严重的失职,在事态发展的萌芽,不顾群众的伸冤,不耐心开解,草草几句话就打发了,这是严重的失职!第一任市长的一句话,层层传达,话就变了味,事情就变了性质,把人弄进拘留所,这就是官员滥用职权!县长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这就是工作方法有问题!庭长竟然说服赵大宝欺骗李雪莲,这就是道德败坏,干部队伍必须去除这样官员!最后,从法制、体制来说,一是普法没有做到位,老百姓不懂法。二是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情况仍然是法律体制的一个问题。三是二胎政策等不合理体制诱发李雪莲这样的情况发生。
    评论、说话都要合情合理,别把所有领导干部都想得那么龌龊。这世上,有贪官就有为人民踏踏实实做事的好官,这么一概而论,不公平。别让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心寒。那些夜夜在政府工作的、加班的领导,大有人在。那些怀揣着梦想,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也大有人在。说到底,我们的体制就是这样的,如果当官的,为官不正,这个国家也就到头了。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可也是真的在为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努力着。这样的公仆,大有人在。
    这部电影好,好在刻画官场形象,刻画问题尖锐,刻画人物突出。感谢冯导送出这么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2. 白小茉说道:

    此片的上映,侧面鼓励了刁民闹事,当白左情绪以另一种形式在中国蔓延的时候,有你们后悔的一天!常规途径不走,都去闹事吧!

    如此一个精分的悍妇在剧本和小说作者那里却想把之塑造成一个白莲花。

    什么?你问为什么我要说她是悍妇?
    在电影里,她自己提出来为了分房子假离婚,婚前性行为(这个也许不算,但你想想潘金莲生活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小农村),给王公道送礼一旦对判决不服立马反咬一口,可以去市法院申请二审却直接去市长那里伸冤。
    基本上塑造的是一个"我觉得我有理所以我就是对的,你们只要不按照我想法来就是坏人"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就这么个角色,影院里居然有人为之叫好,,把官员和那些基层公职人员当成人了么?

    说一个很小的点,李雪莲在王公道的法庭出庭的时候,镜头从小法庭的门外从上俯视往下摇,一直伸到屋内,在这个过程中,大概有3秒钟照到了门匾位置的三个字:和为贵…
    在一个威严庄重代表正义和底线的法的审判处里竟以和为贵,很讽刺…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并不是说他有多么深入有多么艺术感(比起近几年来的电影还是很深入很直面社会矛盾)而是你能从电影里处处看到呼应主题的细节,非常细致认真,值得推敲。
    另外,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于荒诞和讽刺,通过夸张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如果大家严肃认真的讨论李雪莲告状的合理性就未免有点本末倒置未解深意了。
    无意冒犯,还请各位看官见谅

    ————————————————
    看了几个朋友的评论之后想说说当时的情况。电影这个镜头一出现,就觉得这几个字看着别扭,后来自己回家想了想就有了上面的答案。
    昨天想了很久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和为贵,本身没毛病啊,多好的一句话。问了身边的两个朋友,他们竟然和我有相同的感觉。我想,这句话本身是很好的,或者评论里认为"和"代表庭外调解这都没问题。但是有部分人跟我一样感觉讽刺很大程度上与"和"在我们社会特有的语境有关,它也许并不单纯代表着远古的意义或者庭外调解,它被现代社会赋予了许多其他的意义,因而在那样的电影氛围中会令人感觉有讽刺意味。另外,我这属于对电影的自我理解,这个画面也许真的没有任何意义是我延展出来的,哈哈~
    还有,社会上能上法院的事情有多大比例是能庭外调解解决的?有没有人知道这个数据~想了解一下~

    赵大头和李雪莲的上床
    女人不愿意,但是男人不管女人的意思,强上,推开3次,每次都更赤裸裸。
    完事了,问女人舒服不舒服,女人说这辈子没这么舒服过了。
    男人说我们就这么过吧,别告状了,去美丽的黄山玩,回老家我们结婚,过一辈子。
    女人过了几天快乐的日子,憧憬着自己安稳的下半生。
    欣喜地买完毛衣回到住地,结果在门外听见了男人的电话,发现男人骗了自己。
    不行,我还是要告状去。

    我不知道各位发现了什么?男人指什么?女人指什么?
    我也只能讲这么多了。

    范伟家的果园
    范伟家的果园是不能死人的,但是对面老曹家的就可以。李雪莲直到寻死的最后一段时间都还是在被踢皮球踢走。因为什么?这是我范伟家一亩三分地,关乎我的收入名声,所以请你挪一挪步,选个合适的地方死,最起码不影响我

    片尾范冰冰上吊被范伟拦下,理由是她在这死了影响自己生意,
    范冰冰问,那我去哪死?
    范伟一脸认真的说,你真想死?真想死就去前面那家果园,他是我死对头!
    然后范冰冰笑了。
    我相信,到此处,她不会再想着死了,她决定在这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活下去。
    这个笑意味深长,笑自己执着了十几年的事情,其实是在和一群根本就和自己是两种生物的人要答案,这怎么会有答案?这太可笑。
    刚才从电影院出来,打车回家,长春这边拼车是常事,可是车上是个农民工,我犹豫了一下,司机示意我坐到副驾驶,上车之后听他们聊天才知道,那位农民工大冬天只穿一件毛衣,做苦力赚了1000块,买了羽绒服和裤子,今天准备坐客车回家,可是临走之前手痒,去了彩票站,把衣服就放在了彩票站门口,20分钟后出来,衣服不见了,他报警了,可是派出所基本是不会上心追查的,几百块的东西。

    我没回头看他的表情,但我听的出他有多沮丧。

    想想我昨天陪妈妈逛街,撒个娇就得到一件几千块的大衣,其实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衣着不同,教育程度不同,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我们为不同的事烦恼着;可我们又是相同的,付出劳动,也只是为了换取活下去的资本,为了能体面的见到明天的太阳,咬牙熬过每一个黑夜。

    一、赵敬礼和李雪莲在床上做爱
    窗子是开着的,可以看见房屋、河流和道路
    关键这个时候是大白天,两个人还是裸体
    而且范冰冰的正面还是面对窗口的
    所以什么时候农村的性观念这么开放了?

    二、矛盾的是,电影中的另外一幕又显示农村的性观念非常保守和传统
    秦玉河和李雪莲假离婚后马上和别人结婚
    并且在众人面前羞辱李玉莲,说她是潘金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李玉莲在新婚之夜承认自己不是处女!
    所以秦玉河一直耿耿于怀,吵架时说自己亏大了!
    假离婚后迅速找别人结婚
    并且非常决绝!这是对李玉莲最直接的一种报复!

    三、这部电影的发生地设置在赣南某小城
    但地名、车牌全部是虚构的,车牌是楚
    也没有透露市名、省名
    但除了故事发生地,其他地方都是真名
    包括黄山、湖北武汉、北京等
    所以讽刺现实的电影在国内还是需要避嫌的

    很多人说,李雪莲是错的,所以电影三观不正。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李雪莲是对的,官员围追堵截才是错的,那么才讽刺了官场。就是必须一方是对的,来让另一方是错的。这种观念好可怕。
    其实电影和小说塑造的李雪莲就是个普通村妇,她在收到了公正的判决时还是不服,想上访。甚至她就是错的,虽然错的人也有上访的权利,但错的人上访,都让官员慌了、怕了。这才是荒诞讽刺之所在。而不是要一方对,来对比另一方错。谁都没错,就是体制导致了整个事情的荒谬。
    故事最后范伟替你总结了,为了不是救你帮你,只是不想在自己的范围出事担责任受影响。

    《我不是潘金莲》以群像的形式,把官场展示在以前在只在新闻联播里见过NPC的观众面前。

    正如斗趣版海报的比喻,李雪莲骑在牛背,牛头却被剧中各怀心思的男人们牵着。这群男演员本身都是好演员,所演的角色也都是好演员——官场舞台上的演员,上演着好一出出指桑骂槐、张冠李戴、围魏救赵的戏码。剧中马文彬携众人观看的京剧《三岔口》正是个隐喻,戏台上几方势力在黑暗和误会中较力。
    (斗趣版海报,又名“范冰冰骑大黑牛”)

    【为什么李雪莲在市政府门前静坐了三天,市政府的人没把她请走?】
    因为市长去开会了,底下的人都不愿意自己承担责任,他们要等市长回来问他“您看怎么办?”

    【为什么市长回来当天,李雪莲就被请喝茶了?】
    因为要有领导来视察,市长说“赶紧把她弄走”,并没说弄到哪里去,说过这话就忙乎别的去了。但他的指示一层层传下来,到了派出所就变成了市长发了脾气,让把这妇女关起来。

    【为什么李雪莲闯北京见了首长之后,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全被撤职了,是民告官真就这么好使吗?】
    因为首长在代表会上随手拿这案子敲山震虎,而省长又过于精明。一来矫枉过正总好过知错不改,二来说不定撤了原来的人正好可以换一拨自己的人上去。

    【被撤的官员们罪有应得吗?】
    市长错在为了应付检查随口说了声“把她弄走”,县长被撒了一裤子粥金蝉脱壳去忙另一桩应酬,院长让她去找检察院这本也符合法律程序。他们可能确曾贪赃枉法,但在李雪莲这个案子上却并不曾贪赃枉法。

    【十年前的案子王公道判错了吗?】
    王公道被卷进这场闹剧也很无奈,他是李雪莲见的第一个公职人员,又和李雪莲有拐着弯的亲戚关系,所以贯穿全剧始终。十年前的案子他判错了吗?并没有。为了个没判错的案子,他受了处分。为了劝说李雪莲不要再上访,他年年厚着脸皮叫“大表姐”,年年送猪腿。抓人看人关法院什么事,贾聪明的弄巧成拙又关他什么事?一个法院院长生生成了便衣警察,风餐露宿在北京阻截上访妇女,也是滑稽得不行。
    这个角色为什么由大鹏来演?因为在这幅下至乡镇上至北京的官场清明上河图中,在平头老白姓看起来算个官的院长大人,不过是个顶戴被农村妇女拎在手里的官场屌丝。

  3. 卜算数说道:

    李雪莲识破了大头和贾聪明的计策之后, 重新踏上去往北京的路。 镜头一转, 市长正在剧场观看经典京剧《三岔口》。 焦急的县长给市长助理发了个短信, 示意他下到后台共同商量对策。

    助理的话说的很清楚, 市长已经把李雪莲不会去告状的这个事情通报给了省长。 如果事情出了纰漏, 那「这个笑话可真就成了笑话」。 言下之意, 如果李雪莲最终如愿进京去告状, 那么市长甚至省长都要受到牵连, 而县长的下场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 县长只剩下了一条路, 无论如何, 必须不计代价地阻止李雪莲成功上访。 请注意县长在那场戏最后的表情, 一种走投无路下失去理智的神态。

    讲述两个人在暗中对打的京剧《三岔口》用在此处的寓意也有了合理性: 被逼上梁山的县长决定在暗中设计夺走秦玉河的性命。

    那么为什么说他选择了做掉秦玉河呢? 想想秦是个什么人物: 他是导致李雪莲走上上访之路的终极根源: 一旦李雪莲知道他死了, 那么正如菜市场那一场戏众人的劝说那样, 没了根源, 打官司也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目标达成。 但是, 如果没有及时找到李雪莲并告诉他秦玉河死了, 那么秦玉河是不是就白被杀了呢? 也不是, 因为前面已经演过, 秦玉河拒绝向李雪莲道歉并要挟要「三个人打官司」, 他自然就变成了县长眼中另一个对于「稳定」有极大威胁的人物, 做掉他至少也会解除一定的隐患。

    不得不承认, 虽然本片中的官员甚多, 但是县长这个角色无疑是压力最大的: 下有推卸责任的法院院长和关键时刻出岔子的贾聪明; 上有不容许他犯错, 一切问题唯他是问的市长和省长。 做掉秦玉河的担子, 自然落到了县长肩上。 当然, 贾聪明和法院院长皆有参与, 他们的辅助工作正如菜市场一节, 他们在县长旁边的帮腔一样, 欲盖弥彰, 显而易见。

    所谓「欺上瞒下」, 不是没有道理的, 片中对这个成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无论下面乱成什么样, 使用什么手段都要给上级一个好的交待。 而上级领导也只关心结果。 市长在听了秦玉河「意外死亡」这件事后, 也只是叹气说以后不能老靠运气来解决问题, 并发表了长篇大论来总结这个风波, 这个事儿于是就翻篇儿了。

    结合以上推测, 我有理由相信, 县长为了自己, 也为了市长甚至省长, 为了稳定, 不惜下决心暗中做掉关键人物秦玉河, 然后统一周围人口径对上面说「秦是意外身亡, 但却碰巧把目前的主要矛盾也解决了」。

    还有一个小的巧合也可以作为佐证: 李雪莲在桥上被公安秘密拘捕请去「喝茶」的时候, 背景音乐是强劲的鼓点, 到了车开走的时候, 鼓点声达到高潮, 象征着这种灰色执法手段的得逞; 与之呼应的是, 县长在后台和市长助理交谈的时候, 台前也正回响着《三岔口》的鼓点声, 一个同样不能张扬的灰色阴谋正在酝酿。

    *几个疑惑:
    Q: 为什么不直接弄死李雪莲?
    A: 显然, 李雪莲是一个重点维稳对象, 受到的关注也最多, 一旦她出了什么岔子子, 那么动机意图都太过明显, 不得不让人怀疑是被人暗下毒手。
    况且在老省长那里, 李雪莲是一个受到保护的对象, 正是因为她, 各级官员才受到了处分。 如果弄死她, 显然也是和上级官员过不去, 并且让局面更加失衡, 有悖于「维稳」的本意。

    Q: 无论小说和电影里, 都说他的死是意外啊
    A: 这个…你知道有些情节不是没写, 而是不让写的太明白, 作者其实也非常想告诉你, 但是限于实际情况, 只能轻轻点一下, 剩下不让写的情节让你自己去想…
    再者说, 无论文学还是电影, 和盘托出不给受众思考空间的, 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作品吧?

    1.哪里出了问题?
    我觉得这电影的指向是制度问题(虽然电影里给的是官员态度问题) 李雪莲说到底只是个例 没有李雪莲 只要环境土壤在 还有王雪莲 陈雪莲 电影用荒诞的风格把现实呈现出来 一个并不占理的人为什么能够把一层层都想做好事或说并不坏的官员都卡得紧紧的 如梗在喉 虽然李雪莲这角色有《秋菊打官司》的影子(反映法治与传统人治观念的冲突)但核心我觉得还是最开始说的那个.

    2.制度出了什么问题?
    首长一发怒 省长就能在只通过秘书稍微了解的情况下绕开检察机关或党纪委直接做出处理决定(虽然电影说是建议 你懂的) 院长马仔建议李雪莲通过制度流程来解决问题这没错 但各层官员他们自己可有这样做? 领导一句话比规章制度甚至合不合理 合不合法重要得多 而恰恰是一个并没有什么法治观念(残存人治观念)的人才能捅到官场这一痛点。

    3.仅仅是制度原因?
    制度依赖于人民的思想(包括当官的和普通百姓)
    个人觉得 只要大部分国人的思想观念没转变过来 遇事都想着找关系解决或者找更大的官来压 而不是诉诸程序法律 那么口号喊得再响 法治规章再多也没有用 一昧强调这些反而可能真成官僚主义了(像李雪莲这样没什么法治观念程序观念的人 没了人治差不多就等同于没了王法了) 但人民思想的转变岂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注定是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今日说法》节目开播不少年了吧) 不过人治确实不适合现代化的社会了 向法治转变讲究程序还是历史趋势

    ps:就像高票赞同的对李雪莲的讨伐,有这种现象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中国已经取得进步了,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觉得李雪莲不守规则,无理取闹。

    1.一开始以为是审核问题才没安排“坏官员”的角色,细思后认为没“坏官员”才是合理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2.法院大门上有三个大字 “和为贵”。

    3.首长明明憋了一肚子话,会议开始时还说”这次来我只带耳朵不带嘴巴”。

    电影在努力把每个人都刻画成普通人。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碰到的普普通通的人。我也接触过官员和上访户,电影里的一切都太真实。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所思所做都是合情合理的。最后全都拧巴了,是因为大环境。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省长市长县长法官警察,都是无能为力的。

    这才是细思恐极的地方。

    在北京的时候虽然画面是方的,但经常是人物都在圆里
    1、省长和人商量着把市长县长都撤了解决当前之急时,两人在一个圆形的拱门里。
    2、市长和郑众总结经验说到秦玉河的死是个“意外”,与他们的工作一点关系也没有,两个人走进一串圆拱门。
    在县里时画面虽然是圆的,但李雪莲经常在牛骨汤店里的方窗户里向外观望。
    方中有圆,圆里有方

    恐怖的地方就是这么荒诞不合逻辑的事情它是现实。
    还要恐怖的是,这片子过审了,要知道我国是明明鬼片这种一看就假的题材都过不了的。这说明高层觉得这电影说的就是笑话不是现实,脱离基层久矣。
    不问青红皂白听信一面之词拍桌子撤下级那一段拍的特别好,也别怪基层,有这种领导在上,那为了保乌纱不敢担当就是人之常情。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我看到很多人在骂李雪莲,看来虽然我朝干部和了那么多年的稀泥,大部分人是非观还在,还有救。
    这不是喜剧,是纪录片。

  4. 投资者说道:

    影片中段部分李雪莲第一次撞上人代会然后首长大发雷霆的那段,会议的开始镜头给了刚进门的来参会的和尚和道士们的背影,后来首长讲话时镜头扫过底下形形色色的人大代表,里面有个高个子的帅哥显得特别突兀,那个人几乎都要坐着都要比别人站着高。我当时在想导演为什么这么安排,灵光忽闪这个人不就影射的是前nba的某火箭队两米大个吗?

    冯导自己也是人大代表,对人代会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他想刻画的不就是新闻联播里报道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参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种像模像样的感觉吗?这个电影最细思恐极的地方不是它是对当今社会和官场的讽刺,而它就是社会和官场的真实写照!

    细思极恐的地方就是这样一部大烂片居然有一堆人在叫好,还有人在这里深挖细节,探讨内涵,简直是毁三观。
    说什么荒诞喜剧,还讽刺官场?真是日了狗了,我那场电影院里睡觉的、中途离场的都有,电影中偶尔几个不痛不痒、无关剧情的冷笑话能让大家稍微轻松一下,这也好意思叫喜剧?为了一个完全法盲,一言不合就上访,上访了十几年依旧是法盲的农村妇女,居然能把市长等一干人都撤职,这讽刺的是哪里的现实?冯导真当共产党的官员都是傻逼,被一法盲村妇就搞得全城鸡飞狗跳?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是身心俱疲,结果到网上又被一堆好评糊了熊脸,实在是忍不住要吐槽,感觉冯导的粉丝比小明的粉丝还是厉害多了。

    安排做秦玉河工作的时候是夜晚在郊外的公共厕所里,背景音乐十分阴森晦涩,县长、法院院长、公安局局长三个人面面相觑,而后县长被叫进去,马市长一边解手一边安排从秦玉河这边找突破口,表面上听起来光明又机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办公室里说岂不是更好吗,这么重要的指示怎么可能就在解手的时候随便说出来,言外之意就是先看看秦能不能配合,不能配合就咔嚓吧。果然不知好歹的秦玉河不但不配合啊,反而也放出狠话,也想告状,自然到最后是要被安排意外的。

    马市长不愧是马市长,高人啊。
    因为李雪莲这件事这个人,多少官员落马,多少基层公务员遭殃。片中提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要是放在现实里,事态会严重数倍。她一个人去北京上访还见到了中央首长,别的不说当地派出所民警到省公安厅厅长一路都要遭殃,官小的免职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官大的吃处分或者免职。还有喝酒不小心让她跑掉的那四个公安,肯定是坐牢了。王公道虽然没有判错,但是免职是肯定的。对了,这一波混乱造成的政府机构的损耗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起码这一批人没了,原先很多政府要做的事就做不了了,起码也要耽搁了。片中郑县长说的那些扶贫啊抗洪啊之类的工作就会收到影响,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遭殃。为了这事,还出动了公安,本来他们应该是在抓罪犯的,又不知又多少罪犯不能被绳之以法。对了,那些被处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也是有家人的,背后也都是一个个家庭,也都是可以拍一部电影的家庭惨剧。

    故事由一桩假离婚引起,中间引发了各种看似荒诞,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的事。
    对,我就是说不出哪里不对。一件法理上没错的案子,不能因为情理,就违背法律的意志吧(虽然法庭上的和为贵让人尴尬)。

    判决没错的话,各级官员的行事有错吗?理想地看,有错,因为有各种敷衍和推脱。现实的看,没办法,只能这样,这种体制下的社会就是这样。非亲非故,你要把事揽过来?OK,你正义心,你红彤彤,但是你不被累死也会被同僚挤兑死,你终将被这套体制淘汰。所以每个人看似荒诞,却又别无选择(我说的不是这一件事儿,而是这一类事)。

    那么女主有错吗?如果没有那次假离婚,她应该就是普通平凡可能也不失幸福地过完一生。可是赶上事儿了,她得应对啊,她怎么应对?只能按照她自己理解的世界去应对,然而这个世界和她认为的不一样,你让她马上理解这个世界的阴暗的无奈的一面,她理解不了,而且,没人教她,只有现实在教育她。她的行为无知,也是她自身的局限所致。怎么怪她?

    很多人都是底层一步一步奋斗起来的,官员不一定不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但是境界到了一定高度的领导,才有可能真的体恤百姓,然而境界有一定高度的,一般地位也摆在那儿,他们不可能亲自去办下面的事儿,也不可能一年到头都关注这类事件。而那些执行这些事的人,大部分都没有那种境界。

    大环境就是如此,很多事让你感到无奈。冯大爷这部影,看的时候影院很多人笑个不停,但这种黑色幽默我是笑不出来,全程只在范伟那笑过一次,无力感。冯导还真是适合拍这种讽刺现实的电影。

    非要说点什么的话,好吧。。。不能一直盯着社会的阴暗面,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就像范伟说的,干啥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冯导,请将膝盖还我。
    国内导演中,相比姜文,冯导从来就不是个天才型导演。
    在我看来,甲乙三部曲等喜剧,无非是拾了王朔大师牙慧之后抖的小机灵而已,相对于冯导最忌讳的喜剧不是撒狗血,这些喜剧片不过是在狗血里面加了点古龙香水。后来,冯导被捧成了所谓的大师,所幸他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于是一直在求变,试图找到新的突破,这一点,颇为值得敬慕。
    真正让我刮目的是集结号这部电影,我始终认为这部电影是当代国产战争片的典范,既能让普罗大众泪流满面也能让百姓深感战争的残酷更能让人对命运和人性的翻云覆雨感慨万千,其高度远非冯式其他电影所能比拟。可惜,这美好的一切,被一部潘金莲彻底的扯了下来。
    潘金莲貌似讲的一个普法的故事,又似在拷问制度的故事,看到最后终于好像沾了点人性的边,其实我告诉你,其实他讲的:是,个,毛。
    1,关于法律。这片跟法律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法院如果不这么判,倒是真的可以讲讲故事了。要看普法的电影,前面有人家秋菊呢,你李雪莲瞎告个毛啊!
    2,关于体制。电影里面各级官员面目可憎,能力低下,我就想问下,冯导您这么低估(甚至是侮辱)基层干部的智慧,中国南部乡村近十年的变化是拍出来的吗?且不说省市,县乡级政府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十年解决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计真得需要您来支招了。片子里面马市长最后拷问县长十年没解决问题是因为领导只对上级负责而忽略了对群众负责,可是您想过没对领导负责本身也是种监督与责任,这作为一种自上向下的激励机制其实没有问题。片子里也说了,十年的官司,政府没有错。十几年你一个无理取闹的非正常上访,绑架了多少纳税人的金钱与时间。于情,市长亲自到家做思想工作够可以的了;于理,政府也无法裁定法院正常的判决。从这个角度上讲,政府所作所为于情于理都无话可说,除了非法拘留李雪莲那段。
    3,关于人性。仅指李雪莲,这是这部片子的硬伤所在。李雪莲十几年如一日的告状,刚开始以为是利益,后来以为是感情,最后才知道是仇恨。看完电影,逻辑告诉我她是一个异常冷血的女人,可以不顾家,不顾孩子,不顾人之常情,不顾大头十几年来近乎无私的关爱,她只爱她自己,甚至于根本不爱腹中的胎儿。以至于如果不是最后讲出原因,我是根本无法理解她的想法。所以在我看来,她只是被仇恨冲昏头脑不顾一切来报复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实在对不住,冯导这次选的冰冰同学实在太差了,从语言到神态,违合感太强,配合其他人拿呛做调的样子,真的很想吐。
    4,关于解决。冯导貌似提出了一个几千年中国存在的难以回答的问题,申冤。如何解决基层民间的民事纠纷,确实自古就是难题,清官难断家务事嘛。冯导试图通过对制度的拷问来寻求答案,我告诉您,您太低估中国几千年来老祖宗们的智慧了。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给出了答案,对所有民间矛盾的解决,触犯原则的,有法;没有触犯原则,无法用法来解决的,有道德。李雪莲告状,最终需求是道德的胜利,试图用法来解决,不是驴头不对马嘴嘛。我不好说道德评价现在在基层社会还剩余多少,但我相信这种案件其实最适宜由最基层的社会组织通过道德评判来予以解决,我也相信基层政府是有处理这事的能力的。如果说这片子还有一点可取的意义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提醒肉食者对传统道德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最后,还要吐槽配乐,鼓乐配的实在是糟,伪国画一般的画面配上类似日本鼓一样的声音,很像在法国餐厅里就着韭菜喝珍珠奶茶。
    爱之深,狠之切,非喜勿喷。

  5. 小荔枝说道:

    冯小刚的最新大作《我不是潘金莲》上映,这部在国外斩获大奖的片子,却在首映当日在万达排片预冷,小钢炮,王思聪,王中磊纷纷加入战团,好不热闹。
    这位大佬如何撕逼,咱小老百姓不管,只一条,电影好看吗?
    按照王思聪的说法:如果你这电影票房好,我们也一定会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为一个导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
    好像是不看好冯导的这部电影。
    我在贴吧上看到的评论,直接就来了哈
    faceoff1a: 我觉得好看,最起码一点,其他电影敢描写上访的事情吗?敢拍截访的事吗?敢拍农妇告县长,导致县长被免职的情节吗?
    片子很棒,但前提是你喜欢看披着喜剧外壳的黑色幽默悲剧!只喜欢买笑的不建议观看。 整片都是很巧妙的評击社会評击政府,笑点也很高明,是笑中带悲伤的电影。跟评价很高的驴得水一样的类型,个人觉得比驴得水还好
    aidemengyi:这种荒诞喜剧本来就是评价两极化的,我个人觉得蛮好看的有一些启发。画面的运用有创新的地方,圆形 方形 大屏交替出现。中远景多过现在烂大街的近景特写非常考验演员演技和走位。
    看过了,一般,感觉不值票钱。而且太长,140多分。如果不喜欢的话,会很难熬!!!
    估计票房也不会很高。小刚还在卖力吆喝,问题是文艺片想卖商业片的钱,你想名利双收吗?
    再说一句,看这片,让我想到了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有点拾人牙慧的感觉。。。
    以上来自贴吧的一些看法。

    反正我的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中国电影内容审查开放的一个高点。
    剧情也是充满笑点,也含沙射影的反映了现实社会情况。

    适宜人群:荒诞喜剧爱好者 ,国产片爱好者,有一定阅历的人
    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细节到位,但以一个人物的拧巴来讽刺整个官场,显得有些莫名。怪不得冯小刚发布会敢信誓旦旦的说他能把范冰冰拍好。整部电影用了大量全景,范冰冰几乎没有特写,你想吐槽她演技都没地方下手。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
    不管怎样,《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今年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
    从早期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上映的档期一推再推,到昨天冯小刚与王思聪之间的口水战,都吸引了不少目光。
    抛开这些,这部电影本身到底怎样?
    关注点一:圆形画面
    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采用了圆形画面的创新手法。
    影单猫的整个观影下来,圆形没有产生太多障碍,电影的多个画面,都看出了画面精心的设计,有一种出独特的美感,几场镜头的转变也非常微妙。

    但同时,因为使用了圆形画面,偶尔会有视线受阻的感觉,尤其在某些画面刺激度不够的时候,非常想扒开圆圈,看看圆圈后面还有什么。

    关注点二:演技
    范冰冰主演了一个听起来还挺有挑战性的角色,这曾让影单猫一度担心会不会出戏。
    还好,冯导足够聪明,电影的一众配角表演得十分精彩。
    李雪莲一登场,便是以一个讨要公道的傻女子形象。
    他与丈夫本来是假离婚,分房子。
    结果,丈夫和他离婚后,迅速和别人好上,她觉得十分委屈。
    她从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到法院,县长,市长,再到“首长”,一路“闹”过去。
    打交道的人简直是“人间百态”。
    电影中,“鸡贼”到浑身都是戏的张译,看起来老实巴交的郭涛……那演技…
    不过还好,电影对范爷面部的特写不多,看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出戏。
    关注点三:官场现形
    电影想表达的重头戏,也就是这一场活脱脱的“官场现形记”。
    本来是一个闹剧,结果政府从上至下换了一波官员,新换上来的官员也一茬接一茬地来劝她别再告状了。
    看得影单猫简又气又笑。
    根本就没有人做错,他们只不过是相互推诿,害怕事情落到自己头上,一环扣一环,最后“一粒芝麻滚成了一颗西瓜”。
    电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官场,但由这么一个特例,而非真正受到冤屈的人,达到的讽刺效果,有点让人难受。
    此外,电影呈现的仅仅是一场闹剧,而这背后的信访现状,电影没有深挖,虽然可能是为了保证审核通过,但对于这样的题材,不是没有遗憾。

    抛开撕逼,总之,电影虽有不足,但在国产片中,还是值得一看。

    这个片子吧,故事很单薄,不知是不是担心放不出来,找了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故事

    但是这个片子的立意还是蛮深刻的,要说细思极恐,我觉得就在这儿了

    意在哪儿,人家也说了,只对上级领导负责,不对下级群众负责,要出事,要出大事

    回想建国初期,套用各朝开国的描述,能臣如云,猛将如雨,开天辟地,无往不利,那是一个上下级团结一心开创未来的局面

    到了稳定期,依着华夏这么大的盘子,套用各朝中期的描述,阶级固化,思想僵化,各级官员只关心领导,不关心百姓,政府和百姓渐行渐远,危机四伏。

    当然这也不是我天朝专利,地球各朝都如此,我党治下,已经比历朝历代好了不知道哪里去了,比西方也是好的不止一星半点,看看今年这场脱欧和大选的闹剧

    但是回到影片的这个立意,现在是不是这么个情况?故事的源头是群众不懂法,想耍小聪明,后来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无处诉说。整个过程,有没有政府方面的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普法,谈心,解决思想疙瘩,重新回到生活中来?这些东西,当初都是我党创业的基础,广大的群众基础怎么来的?说群众不懂法,法律是谁制定的,谁制定的是不是就有普及的义务?现在呢,还有谁来关心这些事,就像片中领导说的,没杀人,没放火,也没有经济纠纷,真不好办,于是就不办,于是就一味劝阻,只要领导那里过得去就行,小女子告了十年,就劝阻了十年。

    如此下去,忽略群众思想工作,专注上级不理下级,导致政府和群众分离在世界的两端,这就是我觉得本片表达出来的细思极恐的事情。

    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最后给郑县长说话的时候说了句“当官不能向上看,要向下看”。然而这种体制的罪魁祸首不就是首长那样的领导吗?出了任何问题,不管原因,先把下面的人都整治一遍。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是个人都得向上看,不然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吗?

    如果说李雪莲不懂法尚且可以原谅,那么首长可是懂法的吧?仅仅因为影响不好就整治了这么多人,我觉得这是心虚的表现,而这种心虚就体现在首长说的“如果群众对我们不满,我们执政的合法性会受到怀疑(大概意思)”。这种做法确实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也是下一个张雪莲,王雪莲诞生的真正原因。

    有的人说李雪莲是刁民,精分妇女,但是我觉得电影另一方面还想说明,本来李雪莲的离婚案判的并没有错,为什么从法院院长到市长通通害怕她去上访呢?因为他们害怕任何一点点的小麻烦影响了他们的仕途,虽然这官司没判错,但他们并不想因为在上级领导那里再与这个法盲妇人争辩引来上面对他们不好的关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她上访,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辖区一片祥和,对和错并不是重点。

    表的不说,都知道是官场现形记,制度法律的欠缺。其实仔细看看,这片子真正的叫中国人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从影片全关下来,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李雪莲为什么而告,不了解事情的本质,都是讲关系,讲官位,讲自己私立,只有最后那个画面,那个被开的县长,问了句,你到底为什么当初要告,最后才说明白。这就是为啥构图最后变成了16:9,开始是圈,其次是方,最后正常。前面那叫非正常构图,讲的也是非正常的是是非非,圆圈,只能看见圈里的内容,聚焦点强烈,加上喜剧的情节,不免以夸张的效果激起你的神经,看似都是一个个都是傻子,喜剧不正是以喜写悲吗,中国不就是这样吗。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看看李雪莲自杀,别人说去前面死去,别破坏生意,要破坏也是去破别人的。官场层层压,世态百变,没有人情味,体制的不健全。不就是现在的写照?

  6. 徐灵说道:

    十年上访,影片只拍了最后被拦截成功的上访。第十年的马市长(代表)、县长此前并不了解李雪莲的事。那之前李雪莲的十年是不是被成功围堵的十年?
    胡屠户(糊涂乎)为了干那事,是愿意办一个的,最后放弃也只是因为如卖猪一样,杀一头猪容易杀一群消化不了卖不完啊!
    那看似完美圆满的世界里笑话太多,哪有头有尾有规矩(圆);方方的jing处处讲规矩,可也没有美好到哪去啊(方);到最后荧幕正常,还不是观众眼里的一场故事?
    人活一口气,白菜也好金莲也罢,不拧巴拧巴都觉得自己白活了一遭。

    世上傻子何其多,只因疯癫讨生活。

    往事如烟,都散了吧。

    电影大部分都是在圆形画幅中呈现的,看着让人憋屈,难受,也象征着其中剧情出现人物的圆滑与戏剧感。
    到北京就变成方正的画幅了,北京出现的人物和故事也变得稍显客观,基本都是帮着雪莲的,另外方正的画幅也象征着北京的规矩与公正。
    全片唯一正常的宽幅画面,出现在电影的结尾,这时一切问题都已过去,不闹心憋屈,也不需要规矩来帮助了,宽幅带给观众的是舒坦和释然。
    不得不说冯小刚的这次画面呈现的尝试很大胆,也很成功。

    小芳 风一样的女孩 第二次见你觉得你骨骼惊奇 是不可多得的练武奇才 遂将多本武功秘籍相传与你 使得你在江湖上如鱼得水 现担任葬爱家族副团长一职~
    你啊总是喜欢半夜发说说 我也是那种一夜不睡的人 你美其曰 什么贵族 我只是想说 滚去睡觉 哈哈 你不知道半夜特别关注的山泉声很吓人么【害羞脸】作为第一个自己yue出来的姑娘 我还是很看中的 因为啊可以陪我讨论各种植物 讨论北斗 可以绕着操场转好多好多圈的女孩啊还没有第二个 对了 还有那个让人莫名发笑的保卫科科长~
    认识你快半年了吧【扳指头】觉得你吧~真是像风一样啊 带来爽朗的笑容 当还在震惊刹那之时 悠然离去 留下旁人目瞪口呆着~小芳 风一样的女孩 第二次见你觉得你骨骼惊奇 是不可多得的练武奇才 遂将多本武功秘籍相传与你 使得你在江湖上如鱼得水 现担任葬爱家族副团长一职~
    你啊总是喜欢半夜发说说 我也是那种一夜不睡的人 你美其曰 什么贵族 我只是想说 滚去睡觉 哈哈 你不知道半夜特别关注的山泉声很吓人么【害羞脸】作为第一个自己yue出来的姑娘 我还是很看中的 因为啊可以陪我讨论各种植物 讨论北斗 可以绕着操场转好多好多圈的女孩啊还没有第二个 对了 还有那个让人莫名发笑的保卫科科长~
    认识你快半年了吧【扳指头】觉得你吧~真是像风一样啊 带来爽朗的笑容 当还在震惊刹那之时 悠然离去 留下旁人目瞪口呆着~
    一切安好~【看你好像变白了!!?】
    by David
    作者原创. 转侵权删【认真脸】一切小芳 风一样的女孩 第二次见你觉得你骨骼惊奇 是不可多得的练武奇才 遂将多本武功秘籍相传与你 使得你在江湖上如鱼得水 现担任葬爱家族副团长一职~
    你啊总是喜欢半夜发说说 我也是那种一夜不睡的人 你美其曰 什么贵族 我只是想说 滚去睡觉 哈哈 你不知道半夜特别关注的山泉声很吓人么【害羞脸】作为第一个自己yue出来的姑娘 我还是很看中的 因为啊可以陪我讨论各种植物 讨论北斗 可以绕着操场转好多好多圈的女孩啊还没有第二个 对了 还有那个让人莫名发笑的保卫科科长~
    认识你快半年了吧【扳指头】觉得你吧~真是像风一样啊 带来爽朗的笑容 当还在震惊刹那之时 悠然离去 留下旁人目瞪口呆着~

    看完电影,想来想去这个电影里本是无理的李雪莲,后来为什么就握住了官员们的命脉。确实第一次的县长溜走,市长想应付省里检查而糊弄才关了李雪莲。但事情转折的点还是在首长说了一番话之后,画面切到省长的一番话,导致下级官员都撤了职。确实如影片最后市长所说,他们都太在意头上的乌纱帽,太怕担责了

    村妇李雪莲和丈夫秦玉河为有资格在光明县城里分得一套房(生二胎),耍了假离婚的伎俩。谁知刘备娶媳妇,弄假成真,秦玉河又娶了别的女人。李雪莲心有不甘,去找法官王公道证明那是一场假离婚,法院最后判决雪莲败诉。雪莲怀着朴素的价值观层层上告,从法院院长荀正义,县长,市长最后到首长,从光明县到永安市最后到北京。于是乎,十年来,每到北京人大常代会,都会有一场小民一心一意要上告,小官处处围追堵截的好戏。
    电影节奏平缓,但也有起伏。叙事的调调就像光明县的雨天一样,青山绿水,房舍旁一株大樟树,院子水缸里映着天,滴滴答答,水花溅起,越来越密。在永安市的场景里,镜头全是圆形的,与景色如此契合,我甚至都想忘了官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了。电影在节奏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电影着墨不少表现赵大头对雪莲的爱恋,做足了铺垫,处处引导观众。在雪莲被四人“软禁”在家的时候,大头机智地帮助雪莲逃脱。在逃离时候甚至煽情地说起来“上告只会让你离仇人更近,你还是更希望跟喜欢的人亲近吧”,编剧在此洒下一碗鸡汤,接着两人偷偷跑去了黄山耍去了,影片也快到收尾,我是被误导以为,就在这样的爱意下化解一场官民的矛盾,大概也有“放下恩怨”,轻松生活的意思。谁知电影开始抖包袱了,庭长贾聪明出场邀功了,他向市长坦明自己与大头的配合,劝下雪莲不去上京告状了,并为自己邀功,只字未提大头的小心思。更大的包袱接着让人惊喜。大头与假聪明的通话里,愤怒斥责对方没提自己儿子转正的事情。满心欢喜为大头买来衣服的雪莲听了个一清二楚。不仅雪莲,观众也被套路了。
    就是在这样美丽、宁静的山水之处,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刁民”、“狗官”用词似乎太用力了,不过很好地体现了官民之间站在自己的立场,“屁股决定脑袋”,各说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有效地的沟通的现状。信访的顽疾被戏谑为一场“刁民”与“狗官”的“殊死搏斗”。这中间缺少的是双方对于现存沟通机制的不信任、不遵守。或者说,双方都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玩家。
    下情不能上达,上意下民难会。这是我看这部片子最大的感受。
    夫妇为了生二胎也好,分房子也好,二人耍了假离婚的计谋。已经是借着合法的外壳,谋取不正当利益了。至于法院的判决,一方面考虑到秦玉河已经再婚;再者,雪莲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登记离婚时,双方内心意思表示都不真实,判决雪莲败诉实属合理。败诉后,雪莲被告知可以上诉,甚至说法官受贿时也被告知可以去检察院举报。但雪莲自认为是窦娥,怀着击鼓雪冤地心态直接去找县长。这时候,根植在百姓心中的“青天老爷,为民做主”的信仰充满她心间,对于司法救济充满了不信任。在这里且不说她的诉求内容是否合理,途径她就走错了。这跟一部分怀着“被迫害幻想”的小民心态很相似,你判我败了,你们肯定有“黑幕”。县长,市长都是躲着她。最后,她一鼓作气,要进京鸣冤。这跟去天子脚下告御状有得一比呢。
    直到首长知道了这案子大貌。官场上风向开始变了。永安市市长、光明县县长、县法院院长都撤了职。于是十年来,新任院长、县长、市长开始转变态度,软硬兼施,与雪莲玩起来猫鼠游戏。他们这样描述雪莲“这个小白菜一样的人物,他丈夫觉得她是潘金莲,她自己觉得是窦娥,修炼了十年,成了白素贞了”。这些官员一年一度防一次这样的女人,十年来也没解决问题,更没有勇气跟上面坦白李雪莲的案子并没有错。他们想得只是不要让那个女人去北京告状,不要惊动上方,这样乌纱帽就保得住。就像郑众市长讲,她的案子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十年来要一直为此为难呢?不难窥见的是,现存的规章制度保护不了官员的地位。一个没有判错的案子,被“窦娥”捅到了北京,这是严重的,这样他们的乌纱帽保不住了。所以官员的心思不在用合法的规则解决民众的问题,只要民众不闹上去,不搞出大新闻就好。
    小民、小官都不觉得现有的法治可以给予他们保护,唯有北京里的大树可以遮阴避凉。法治的力量太弱小,小民不信任她,官员觉得没法保护自己;两千年人治的影响实在绵绵不绝。
    小民朴素地觉得自己浑身冤屈,小官肚子里也满是委屈,社会沟通的机制在这里失灵了。两者形成两股不可调和的矛盾,闹剧也都源于此。

  7. 苍岭雁寒说道:

    李雪莲这个人本身就让人细思极恐。
    她的很多行为,非常聪明而狡猾!为了生二胎而假离婚等。然而,这个事件,是因为她是农村妇女,法盲,所以引发了一场闹剧。她能想到假离婚,骗房,生二胎,这么城市人的行为,一点都不符合她农村妇女的身份,会不懂法?
    看电影的时候,总觉得,她的行为很有高人指点一样。能这么一步步走下来,一级一级找下去,这个女人本身就挺不简单的。

    看到有人说全剧最可怜的是王公道,明明判对了,却引出了这么多事。王公道可怜不可怜我不敢说,毕竟,他最后做了法院院长,这件事最初是他“惹”了李雪莲,却让史为民,史市长等丢了饭碗。各有问题。但至少,李雪莲绝对不是最可怜的。

    一部越想越让人觉得,所有人都有错的剧,本身不就细思极恐吗。对的人,也有错,有错的人,你又不能说她完全错了,还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假。

    想到刑诉课看的一个案例:田文昌为“坏人”辩护。
    好人与坏人,这是道德概念,无关对错。道德与法律,绝对不可以等同。

    这部剧,其实就是把好坏这个道德概念与法律的是非对错相缠绕。这也就是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公正的原因。人嘛,规则之外,不外乎“情”。能做到真正“无情”的,又有几个?

    首先,几个画幅变换值得深思,不过也不难理解,就不说了。
    主要说说这个时间逻辑问题……
    故事时间一开始,看不出大致的时间年份,但是距离现在应该不远,然后是过了十年,在三四线小县城生活过的人应该看的出来,无论是从穿着,还有交通工具,还有智能手机,时间大致可以定在最近的几年
    然后就是几年后李雪莲的小餐馆,这是我说的重点所在
    李雪莲和史县长的穿着打扮,还有参观内的布局摆设,还有整个画面的色彩,像极了中国九十年代的电影
    巧的是,这个场景是在冯导关于正风肃纪的旁白结束后出现的,是不是说明了些什么呢

    厂长奉命去做秦玉河的工作,秦玉河说李雪莲告状十年,他的妻子被人戳了十年脊梁骨。再这么下去,他妻子也要去告状,他也去告状。一个人告状变成三个人告状。

    说告状是好听,不就是信访么。

    一变三,不就是现在的社会现状么。

    无理就是无理,作为行政权力行使者,任何一丝迁就都极大可能侵犯其他人的利益。

    所以我看不懂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

    那些因为一个无理而执着告状的人下台的院长,县长,市长,他们怎么想?他们要是也去告状呢?

    李雪莲已经离婚了,想再复婚,然后再正式离婚,这是明摆着找茬儿,你是县长你会管么?
    假离婚这种把法律当儿戏的事情,闹了那么久给她订个扰乱社会治安,阻碍公职人员办公之类的罪名不为过吧。
    而后来告状的内容已经越来越模糊,没人提到她的诉求是什么,反正她就是年年去闹,不能杀她因为影响太大,前夫一死她立刻要告所有官员….她为了自己能生第二个孩子搞了这一出闹剧,然后希望人大代表帮她修改现行法律制度,好让她的案子能立案然后经过法院审判然后胜诉?(反正不胜诉她还要每年都闹)。
    我觉得全程都是尿点,不知道这部片子要表达什么,是鼓励大家要有民主权利意识努力为了自己权利作斗争?还是不要学李雪莲这样的傻叉规规矩矩做个守法好市民?

    看到很多说秦玉河是他杀的
    但觉得即合理又有很多疑点
    秦玉河跟厂长说,李雪莲十几次上访给他的他的新妻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现在的老婆甚至得了忧郁症
    那如果政府机关愿意在别的比较远地方给他谋一份差事【就像厂长许诺他的车队队长】
    让他可以离开他备受困扰的地方
    说他死了是不是也可以瞒天过海
    但是这样的话万一秦玉河狮子大开口每年都去要钱,
    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弄死他啦
    不过反正公安局长也是有利害关系的
    在不害及人命的情况下人间蒸发是最好的方式
    而且细节是车子翻到长江里
    也没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个说法
    被水冲走了嘛
    况且当时大病初愈的李雪莲正是精神最脆弱的时候,遇到这种事完全没有能力去询问细节【毕竟当时结婚是有爱的吧】
    也没有本事真的去核实他的生死
    能阻止她上访在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我和我珊一开始都以为郭涛是好人的!
    嗨呀气死啦!
    我看到他跟张译说他俩已经发生了关系了的时候就应该猜到的!
    1.李雪莲家里是开牛骨汤馆的,家里也养了牛,牛点头,她就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因为她和秦玉河商量离婚时,只有牛在。她的思维就这么简单。她说今年不去就是不去,官员们偏偏怕的太急,想的太多。此外,她们家的牛是头大黑牛……
    2.潘金莲通奸、杀夫。李雪莲原先是婚前失了身子,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应该是潘金莲,可是到了被赵大头夺了身子,而潜意识中自己是假离婚,所以她已经觉得自己犯了通奸了。
    3.秦玉河死在了最恰当的时间,最适合阻止李雪莲上访的时间……尽管电影中一再强调是意外,是事故,还是难免惹人遐想。
    4.秦玉河的死,也让李雪莲心理上背上了可能间接害死丈夫的责任,无论如何,假离婚的丈夫死了,潘金莲的两大罪状她已经占齐了。
    5. 史为民因为李雪莲毁了前程,在面馆偶尔重遇,依然笑嘻嘻和和气气,李雪莲为他倒茶还叩指道谢。
    6.全片我觉得最可惜的就是王公道,做了一个公道的判决,却被这么一出闹剧毁了自己的坚持,最终跪服在了他的“大表姐”面前,那一刻,法律被它自己的执行者剥夺了尊严。

    李雪莲与丈夫假离婚后,丈夫假戏真做,与其他人结婚。她曾经找卖猪肉的说,只要帮她杀人,就可以跟他干那事。和古时候的潘金莲西门庆何其相似,一起睡一觉,帮她杀丈夫。只是因为她想杀的名单太长,人太多,除了自己丈夫,还有院长、县长、市长,卖猪肉的不敢,所以才终止。
    另外,在她连续上访十年的时候,新任市长也担心她趁着人代会去北京找大领导告状,多方设卡,N管齐下,想方设法阻挠。但是因为种种巧合,她还是去了北京,但是此时前夫死了,一个巨大的休止符,电影只说是车祸去世,但是结合之前种种,不禁让人怀疑,这真的是意外吗,还是那些院长、县长、市长的刻意安排。如果前夫去世不是意外的话,那李雪莲可真真是“潘金莲”了。
    最后,在她离婚之后,不停上访,告状的这十多年里,谁又真的放松过。她自己一直以受害者的身份生存,跟祥林嫂似的一遍遍讲自己被抛弃的故事,活的像个笑话;明明可以和其他人开始新的生活,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却裹足不前,家里的农家乐和小餐馆也被荒废了。他前夫虽然结婚了,但是全县乃至全市的人,都知道他抛弃前妻,活在别人的议论声里;新婚妻子也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得了抑郁症,几度想自杀。还有李雪莲在电影结尾提到的孩子,从没见过他的身影,从未见李雪莲关心过他,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在别人的议论声里成长起来的。父母是仇敌,家事人尽皆知,没人关心他的死活。这一切的种种,真的值得吗?

    王公道
    这个不容易看出来。
    李雪莲第一次找王公道,他老婆见上门的是个女的,于是他们坐在院子里谈事的时候就用眼睛瞄,后来王公道和李雪莲去县城里看秦玉河分的房子,他老婆也骑着自行车一路跟着。

    荀正一
    说好「不在自己的辖地喝酒」,结果「为见老领导破例」。
    不管李雪莲的案子是对是错,不听详情粗暴赶走都是不对的。李雪莲告王公道贪赃枉法,作为直接领导,不详细询问直接将锅甩给检察院太不地道了。荀正一是没忘记老领导,但把老领导的话是彻底抛在脑后了。

  8. 学长在搬砖说道:

    史为民
    说好「叫县长出来」,结果「他自己就是县长」。
    电影结尾时他觉得自己只见了李雪莲一次就被免职太冤,其实他一点都不冤。史为民是李雪莲见的第二个官,第一个是王公道,王公道还和李雪莲一起去县城秦玉河的家走访过,也算是出了力,但史为民确是先假装秘书,后从后门溜走,全程遁地术,事情能闹大,他的责任是很大的。

    蔡沪浜
    说好「到最后还是推给我」,结果「只让人把李雪莲弄走,自己根本没见李雪莲」。
    落了个耳根清净就当事情没发生过,为了迎接储省长弄走了李雪莲,最后李雪莲拦了首长的车,被储省长亲手免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储敬琏
    说好「人代会」,结果「限制代表发言留时间给首长」。
    省长其实没有明显食言,但为了首长指示控制代表发言,上司怒了便粗暴惩治下属,却又不解决李雪莲问题,是个昏官,不可信。

    首长
    说好「只带耳朵,不带嘴巴」,结果「你们这是把我逼上梁山啊」。
    首长一上梁山不要紧,市长县长全完蛋,官场震动啊,说到底这也是储敬琏带着自己的下属鼓掌逼领导发言导致的,活该。

    马文彬
    说好「讲究工作方法」,结果「千万不可因小失大」。
    电影中损失最小的就是马文彬了,最后还义正辞严的来了一段说教,完成了政治正确的任务,其实他是最阴的,三番五次给郑众说「不可因小失大」,实际上每次意思都不一样,因为这句话,郑众派了四个警察看李雪莲,也因为这句话,郑众全县抓捕李雪莲。

    贾聪明
    说好「给大头儿子转正」,结果「压根没给领导提」。
    他是真的假聪明,而且是小聪明。

    说明:
    1.这个回答只是为了说一个电影里的「细节」,不代表我对电影以及电影中各种人物的完全看法。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请移步: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 苍岭雁寒的回答 – 知乎
    2.评论里有人说李雪莲是无理取闹,的确,李雪莲是不占法理,但是作为法官、父母官,他们做到他们可以做的一切了吗?

    马市长,云鬓高耸,非常有型,看起来像每早都要用吹风。
    结果洗手间里他对着镜子,一边讲话一边抠着额发边儿正了正。

    夭寿啦市长是假发!!!

    一场荒诞滑稽的黑色闹剧,闹得很大胆,李雪莲大胆,创作者更大胆。对社会畸形状态的讽刺脱胎于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冯小刚最大胆的地方,是对体制的思考甚至质疑。片中所有官员都只做了分内事,所有人却都是错的,难道只是官员的问题?所有机器都在轨道上正常运作,最后的产品是坏的,是机器有问题还是轨道不规范?各级领导害怕的是农妇,还是首长?
    有趣的是在一场闹剧下,发生的每件事都真实得可怕,真实的社会现状,真实的官场,真实的人际关系,屏幕上的每张脸都来自身边,每句台词似乎都曾听过,真到现实里所有的丑陋都被银幕放大成了笑话。
    家乡取圆画幅,圆滑,没有变化性,四周环境一致,各级领导处理事物的态度大多一致。北京取方画幅,规矩,一切按制度行事,有棱有角,有冤能伸。荒诞的故事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所有人都变得可笑。

    电影的英文叫I’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

    李雪莲第一次在北京见赵大头,发生了两件关键性的情节故事。
    1,赵大头半夜摸到李雪莲被窝,发现李雪莲没睡,就以找酵母为名进了仓库。
    2,因为李雪莲告状的问题,赵大头丢了北京的工作。(这是个隐藏情节)。

    十年后。赵大头再次接触李雪莲。此时,他的老婆死了一年,儿子在畜牧局工作。
    这说明十年前在北京的时候,赵大头是有妻子的。说明他这个人并非什么正人君子,十年前对李雪莲,就属于有贼心没贼胆。

    关键就是,赵大头丢掉北京工作的事,他到底是怎么看的。他是否因为这件事对李雪莲有意见。他对李雪莲的爱,到底是纯真的是第一位的,还是次要的有阴谋的。这点,我们在片中是没有直接证据的,看不出的。但是只有一些旁证供我们分析。
    1,赵大头是先和假聪明商量好了,再接触和帮助,并以婚姻为目的接触李雪莲的。
    2,在事情露馅之后,赵大头说的最大的一句话,就是“那我也帮你骗骗他们。”也就是说,他也知道自己是个骗子。
    3,这片最好的一个小细节,个人认为就是李雪莲发现自己被大头骗了,一暖壶砸过去。之后锁门进屋,整理好行李,对着赵大头恶狠狠的来一句,“你跟着我我就杀了你!”大头发现这煮熟的鸭子飞了。睡了的媳妇跑了。蹲在地上捡起了地上李雪莲给他买的衣服。我个人认为,他这个行为并不是后悔和遗憾,而是认为这件毛衣算是这几天没白忙活的唯一收获。如果是后悔和遗憾,应该追上去,宁可被李雪莲杀了,也得让她原谅自己。而他没有做任何事。

    根据以上的细节,我个人认为,李雪莲没有嫁给赵大头是非常幸运的。即使事情不败露,赵大头对李雪莲的爱的真实性也是非常成问题的。如果以后两人吵架翻老账,李雪莲很有可能还是要背“老子的事业就是被你给毁了”的锅。

    另外,我绝不是说,赵大头是个坏人。他就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一个典型的人民群众,每时每刻趋利避害,及时止损。这就跟让她到隔壁果园上吊的范伟一样。娶李雪莲,给儿子转正。这两件事就是搂草打兔子。问题是那个是草,那个是兔子。除了他自己,别人谁也说不清。

    从这个角度讲,李雪莲不是个人民群众。她不懂得趋利避害,更不懂的止损。不然她早就嫁了过日子了,十多年了,不亏吗。红楼梦里云,女人开始是颗珠子,慢慢褪了光华,最后就变成鱼眼睛了。李雪莲的轴就轴在她不肯以趋利避害的方式变成鱼眼睛,然而她对抗的方式和过程都是错的,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小说是发生在河南农村的,故事最后说明了李这么多年来坚持打官司的真实原因,当初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要二胎才办假离婚,而孩子最后却流产了。这是真的,2000年初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真的特别吓人,很多怀孕8个月,有的甚至马上出生的,都被抓走,被引产。家破人亡,一点都不夸张。而抓计划生育的那批人,给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钱能给的人,只能看着自己孩子还没出生就没了。我小时候有亲戚在计划生育指导站工作,别笑,当时真的有这么个岗位,我记得他当时讲,怀二胎的家庭都是要躲起来的,防止被抓。有一家怀二胎,被邻居举报了,指导站的人风风火火过去抓人,那家房门紧闭就是不出来,哪敢出来啊……指导站的人就喊,不出来,就用推土机把你家推了啊!僵持了很长时间还是不出来,最后那些人真的把他们家推了,真!的!

    很多政策从上到下就变了味,真正遭殃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对,还有,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钱就能摆平事,哪怕是计划生育那么严查的年代,只要有钱就能保住。

    1.李雪莲进京没有身份证有高烧不退,在客车上被警察要求下车,唯一替她出头说话的是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老大爷穿着羽绒服外套,但露着里面衣服的领子,是一件旧式军装…

    老大爷应该是老一辈的退伍军人吧。

    2.北京的剧情(包括省长的剧情)用的镜头是一个正方形,雪莲在乡县市的剧情用的镜头是圆形,不知导演有何寓意,但若让我解读,我的理解是天圆地方,寓意“北京的和省里的领导”位置太高,不直接接触群众生活了,缺的是要脚踏实“地”,而下层领导虽然直接接触群众,但是官僚气息浓厚,缺的是要以民为“天”。

  9. Fido Lei说道:

    1.名字【法院】王公道,荀正一(义),【政府】史为民,郑众,【出馊主意的】贾聪明,【喜欢总结道理的】马文彬。

    2.电影以一桩案件起始,却最终落到了群众路线与工作方法问题上,一些天天嚷着司法独立的可以看看这个电影。司法独立了,审判结果群众不接受,锅还得政府背。

    3.王公道的案子没判错,李雪莲本身也参与了假离婚的谋划,原本不占理。但是当她一再上访后,政府不得不对其予以关注,官员层层警惕。是不合理的政法不分导致了李雪莲事件改变性质,是不合理的官员考核体系导致无责任的官员背锅。

    4.郑众大喊要王公道交辞职书,可是行政权和审判权是独立的,郑众不能逼迫王公道辞职,王公道和郑众是平级关系。

    5.李雪莲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和赵大头在故宫照相,躲在人像牌子后面。人像牌子是甄嬛传里的皇帝皇后,尤其是皇后的紫衣凤冠特别明显。但那是十几年前,甄嬛传还没播出呢。我认为这是本片比较明显的一个bug。

    6.片中出现的清一色政府干部,档的书记一个没出现。

    赵大头和李雪莲的上床
    女人不愿意,但是男人不管女人的意思,强上,推开3次,每次都更赤裸裸。
    完事了,问女人舒服不舒服,女人说这辈子没这么舒服过了。
    男人说我们就这么过吧,别告状了,去美丽的黄山玩,回老家我们结婚,过一辈子。
    女人过了几天快乐的日子,憧憬着自己安稳的下半生。
    欣喜地买完毛衣回到住地,结果在门外听见了男人的电话,发现男人骗了自己。
    不行,我还是要告状去。

    我不知道各位发现了什么?男人指什么?女人指什么?
    我也只能讲这么多了。

    范伟家的果园
    范伟家的果园是不能死人的,但是对面老曹家的就可以。李雪莲直到寻死的最后一段时间都还是在被踢皮球踢走。因为什么?这是我范伟家一亩三分地,关乎我的收入名声,所以请你挪一挪步,选个合适的地方死,最起码不影响我。

    0. 李雪莲是个农村绿茶,很会利用男人对自己的心思。要杀人时,找完弟弟直接去找屠夫;去北京时,不找菜市场的表弟而找“北湖宾馆”的赵大头;故意问“那你住哪里”;赵大头亲吻她手的时候其实是醒着的,后来故意说“我把身上的钱都给你”;利用赵大头骗四个警察喝酒时好演技。

    1. 犯错的都是省级及以下的领导。首长的训话没有问题。首长的翻译是chairman。坐在大巴车上李雪莲发烧的时候,边上做的好像就是退休的首长。(评论区考证不是)

    2. 王公道是所有官里最倒霉的,最早事发时,他是走访过然后给出合法合理判决的,所以没有被免职,然后后来每次被郑县长训话,其实都不是他分内的事,都是被无辜拉进来的。

    3. 除了上面两位,县法院的老领导应该是个好官,有对烟酒场面的反感,有“当官不为民做主”的训戒。

    4. 可怜的牛头镇医院的小哥,应该是最终都没能要到医疗费。

    5. 牛头镇医院的锦旗全都是同一句话。

    6. 范伟一出场自带笑点。

    7. 汽车站好像叫“八王坟”,菜市场我忘了,是不是都是虚构的非北京地名?(评论区考证不是虚构的,在北京住了五年的我又涨姿势了…)

    8. 整部剧我都在猜那是哪里。徽派建筑,黄山边,市长自称赣南乡下,离湖南近。但是听口音真的分辨不出来是哪儿,除了贾聪明明显的广东口音。

    9. 赵大头挨了一热水壶完全没事。

    10. 前几天回家,跟当居委会干部的阿姨聊天,她说杭州一开鳮贰灵会,她们可忙了,得把小区里那些“跳来跳去”的全都看好,守夜班看着,跟片子里的四个警察神似。

    11. 县长的办公室看着好像超标了。

    12. 后厨赵大头被喊“头找你”“好事”,后面两个警察亮了证,之后发生了什么完全没交代。

    13. 郑县长检查古宅防火的时候,泥塑像好像画的地主官绅欺压百姓。我家那儿的地主大院的景点以前也有,用来做阶级斗争教育,后来撤掉了,不知道是为了和谐还是因为地主家后人当了中科院院士。

    14. 第一次坐车去北京的时候,还是圆形镜头,但是汽车从荧幕中央开到了最左边,然后镜头变成方的。这是第一次变换,后面的就没留意到了。

    15. 马市长说完最后那段话后,冯小刚的话外音讲了郑县长回去整顿的一大串官腔,让人觉得非常形式主义。

    16. 首长省长市长县长的翻译都不一样,单词没记住,不知道英文里分不分得出大小。

    17. 最后一次上访那年,微信微博已经非常流行,“中国丢脸到全世界是大”,而最后是4年后,所以应该是2018年之类的…

    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作为一个吃货,早早吃完了之后记得,当十年上访路已经走到心灰意冷决定不上访以后,大鹏饰演的王公道在过来做工作让李雪莲不要再上访的时候以喝牛骨汤为借口,但是整个过程,只是象征性地喝了几口,他连小半碗都没喝到,吃爆米花吃到口干的我都想替他喝了(手动滑稽),一想到他从开始根本不当李雪莲是亲戚,到请求的时候一口一个大表姐,亲姐,最后又撇清和李雪莲的关系,能在10年内由一线法官升到院长的,不是一般人,是个人物!

    相比赵大头对自己儿子的惦记工作,李雪莲对于自己判给丈夫的孩子却没有一点点的关爱。

    贾聪明在电影里由于级别不够直接见县长,表现出的拘谨,和大鹏的那种人在屋檐下是两种不一样感觉的,一个是衣服太紧的缩手缩脚,一个是从来没有穿过衣服的紧张感。

    里面我怀疑郑众贾聪明最后可能和秦玉河死亡有关的细节是,之前贾聪明向郑众报告做好赵大头工作的时候,让郑县长把秘书支开了,他也在那个时候成了县长忠心的一条狗,而且有些毒辣的主意,内阁想不出做不到,东厂和锦衣卫可是想得出做得到。当然能挂龙标的电影怎么会有阴谋。

    在秦玉河和李雪莲在餐桌上争吵的时候 作为本地人的李雪莲为何会嫁给秦玉河这样茶厂外地来的货车司机(这不是漂亮姑娘理想的结婚对象),秦玉河似乎是新婚之夜才知妻子非完璧之身,导演对于当年中国婚俗应该很有想法。
    最后不太确定的一点,县政府派来盯住李雪莲的四个人,穿警服的似乎没有正式警员的警号,剩下三个人都没穿警服,看来苦活累活都是临时工的锅。

    1.法庭门口应该是“审判庭”,而不是审判厅,审判厅是清末立法运动产生的机构。

    2.民政部门登记离婚后当事人要求确认离婚登记无效,怎么看也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范围。

    3.除去态度问题,院长荀正一和他的办公室主任在接访时说的话,比如程序走完我们就无权处理案件了,可能不太好理解,但从法律上讲是绝对正确的——也跟我们接访的惯用套路非常契合。

    4.电影对上访、接访的心态的演绎非常非常写实,感同身受,观感非常压抑,不知圈外的观众是否有同感。

    5.院长办公室主任说我们院长自己给自己下了五条禁令,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五个严禁”,如果按五个严禁的标准,王公道私下会见当事人并收取土特产的行为是违反了底线的,也为后面自己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编者按:我想多了,我以为王公道背处分了,没想到升任院长了,说好的承办人第一责任呢)。

    6.潘……李雪莲对王公道所作所为,生动地诠释了当事人为什么“当面是人”。

    7.院长县长市长不接待李雪莲(严格讲院长算是简单接待了的),显得不走群众路线,但反过来想,如果举着牌子就去接待,是不是又有点按闹分配的嫌疑?以我愚钝的政治敏锐性,百思不得其解。。。

    8.院长跟法官,莫非是徇(荀)私枉(王)法组合?但是就案论案来讲,案件是没问题的。(最后市长也总结了,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案子)

    9.李雪莲得知对方的死讯,一度想到去死,这并不难理解,很多上访户到最后就是为了上访而上访,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一旦失去了上访理由,人生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

    10.人物和剧情上,李雪莲有执拗不择手段的一面,但也处处透着可怜。几个主要的男性角色,王公道有负责正直追求司法独立的一面,也能放下架子给李雪莲陪小心;原院长能够自己给自己下禁令,在雨中接待群众,但却不能制止手下人吗粗鲁;原县长有疏忽群众感受的一面,但也能在车上吃粥被撒一身仍然保持克制和风度;原市长毫不留情责怪手下人办事不力,自己却下了一道误会重重的命令;老首长高屋建瓴,但未免有偏听偏信之嫌(省长调查后总结为“虽有出入”)……总之,没有一个完全的正面和负面角色,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影射维稳时代这么敏感的话题基础上仍然能够政审通过的原因

    大儿子好可怜,如果用他的视觉拍一部电影也很有趣,电影按照时间轴的发展顺序如下:

    父母离异;
    父亲二婚;
    生母和父亲闹翻,甚至满城皆知;继母得了抑郁症,整天在家以死相逼;
    生母上诉第10年,父亲出车祸死去。

    然后更可悲的是,生母在无法上诉后选择自杀。

    少年终于发现,自己的母亲临死前,在乎的还是她自己的名声和父亲。

  10. 点菜高手说道:

    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十年后的第一个镜头:
    王公道去李雪莲家里坐的那个"奇怪"的凳子,作为一个地道江西人,立马我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了。
    (事实也证明,电影确实是在江西婺源拍摄的,从影片中高速路出入口的四个大字"最美乡村"可以看出)

    这种凳子在江西农村很常见,用我的家乡话叫chōng long(我也不知道普通话怎么念) 是冬天取暖用的一种凳子。下面那个圆柱桶是用来加碳火的。在湿冷又没有暖气的南方,这个真的超级好用呀(⁎˃ᴗ˂⁎)坐在上面不仅pp超暖和,而且整个腿因为靠近碳火也会很暖和!满满都是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冬天去外婆家最爱坐这种凳子了。
    1,小白菜家里是农家乐,还有旅馆,假离婚的时候丈夫净身出户,可以说小白菜本身就是有点经济头脑的,上访这笔账她算的清,假离婚分房这个假梗最后才被揭开,但有的观众没等到。

    2,人大会和人代会,里面的人经常说混,但字幕一直是人代会。

    3,首长说下面就不用拍了,这句话出来的时候我惊到了,这是真实写照,大干部出场都是做好演讲准备的,但都会说我今天来只带耳朵来的,然后演讲的时候会说一些套话,最后会提示记者离场,这才是他最想说的话了。

    4,贾聪明抓小白菜背带的时候,完全是不情愿的,从背后提着,而不是扶着她,是因为他压根不想理她,但小白菜坐下去了,又怕她影响形象,就一把从后面提着她的带子@张译厉害 !

    5,最后在北京站对面的饭馆里,原县长用的扣桌子礼仪,一般是上对下用的,他对小白菜的态度其实一直是敷衍、看客,而他真正了解原因后,他变得有点迟钝了,也许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误会。

    6,整部电影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农家乐——十多年后,出现了微博、微信——又过了几年,小白菜去北京开饭店了。所以说这些产物的最早时间来看,电影的时间安排是比较紧的。

    电影开篇点题——我(李雪莲)不是潘金莲!

    然后我们看到了起因——假离婚和真离婚

    再来就是李雪莲告状的遭遇,从秦玉河那里扯出了——李雪莲=潘金莲

    接着告状——官员落马

    十年后——牛死,不告状被激怒,接着想法上京告状——秦玉河意外死了,告状终结。马总结当年没判错。

    看到这里很多人(甚至带着鄙夷)都说李雪莲就是个不讲道理的法盲!
    离婚案没判错,她就是瞎胡闹!

    很多人都没发现
    ——李雪莲不是潘金莲,这是十来年不变的诉求。
    潘金莲的称呼对李雪莲来说是种侮辱!

    所以这是一个真假离婚案引起的,却实际上根本是人格侮辱诉求的事件。

    电影里多处情节有变化对比,唯一不变的是——李雪莲十来年始终是一个法盲,她始终没明白离婚案和人格侮辱案要分开立案。

    有人说普法不归院长管!

    我就说句
    ——
    十年前李雪莲法盲,我理解。十年后李雪莲还法盲,我不理解!
    因为根本没人认真给她解决问题,哪怕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普法!

    人格侮辱是否和法律起冲突?没有吧!人格也是法律保护的一部分。

    那李雪莲是和谁起冲突了?!导致她不会不能不懂正确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应该不会再更了吧~
    1*
    假离婚变真离婚的背后是

    秦玉河背信弃义——秦玉河毫无负担的缘由就是因为他心里认为李雪莲作为一个女人,竟然婚前失贞,与他人有婚前性生活。就是背叛婚姻,对婚姻不忠,是个潘金莲的荡妇!

    因为这样,所以秦玉河理直气壮另娶她人!

    而在李雪莲这里婚前性生活与婚内不忠通奸完全是两回事!

    可是因为秦玉河一句泄恨的当众指责侮辱李雪莲作为女性在婚姻上道德有污点。

    李雪莲进一步行动,坚持了十来年的告状行动!
    2*
    马一直说 因小失大

    小是什么?大是什么?

    在马点明前所有各级官员把小等同李雪莲这个“农村妇女”,把她视为“小白菜”,甚至束手无措地进行软禁围堵。

    是谁想到了要做秦玉河的工作?秦玉河出现了几次?告状事情怎么解决的——秦玉河意外死了!
    3*
    秦玉河就表达了这句话
    ——李雪莲是潘金莲!

    他就轻飘飘一句话能让一个女人坚韧不拔地把告状这个行动持续了十几年!
    和围堵李雪莲的各级长对比,
    他是什么社会地位(身份)?

    怎么李雪莲非要告状找人主持公道?什么是李雪莲要的公道
    ——
    李雪莲不是潘金莲!

    但是到电影最后都没有人能为这个公道下结论!
    下的结论是什么?是最初的离婚案是没判错——
    没判错
    在李雪莲那里就等同秦玉河的离婚缘由——
    李雪莲=潘金莲是对的

    这就是这个法盲坚持告状,“因小失大”里真正的小!
    4*
    李雪莲被丈夫当众说是潘金莲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这是否涉及侮辱名誉?

    李雪莲是法盲,把离婚案和侮辱名誉案混为一谈。
    怎么不是法盲的各级官长,就没想到呢?

    ——……——
    更新一下,看到比较多的人都像马一样说就案论案没断错。
    但是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

    就案论案,是指离婚案没错。
    但是涉及到后面秦玉河在公众面前指责李雪莲是潘金莲,是不是涉及到名誉侮辱?!所以李雪莲一直不放弃……

    潘金莲的指责公然侮辱和离婚案混在一起了,婚前失贞与婚内不忠的道德评判也就混在一起了……

    这两混在一起,始终没解决。以被告意外死亡,致使原告放弃告状。

    所以婚前失贞到底是不是女性的道德错误和污点?!电影和社会根本没定论,只能靠个人内心的理解和见识了……
    ——……——
    再加一段选择假离婚这个事件作突击的原因认知:

    因为现实里假离婚(什么买房分房都是有的),背信弃义的情况的确存在。(目前报道看来,不分性别)

    这个问题是一个中国社会特有的

    情/理/法

    我们遇到事情一般习惯~先晓之以情,再动之以理。(包含政府官员解决民生问题时)基本上情理说通了,事情就解决了。

    可是执法机关做事原则是

    法/理/情

    李雪莲在告状这个举动上的固执和愚鲁,恰恰说明了,她是明白在这个男权社会生活下去一个普通女性要获得尊严或者利益并不是女性自身做什么事情,而是女性和男性得通过交换获得。下层要获得与上层的平等对话必须不断发声……
    ——
    一出场先拉关系,后送礼。期望将离婚问题理顺(或者说给未成形的孩子讨个说法/秦玉河是否婚内出轨不详,但是背信弃义这个没跑/)

    后未果只能找她人生中认知能裁断问题的父母官——院/县/市等各级长,从法院到政府独独缺席检察院。(实话检察院到底能干嘛?它算是缺席在基层普法里面,而且基层普法这么多年,有多少人搞明白有什么事要找哪里?!都是临到头去找各个认识的人询问,好在现在知道有律师了。)

    再被关后放出来,又被秦玉河当众进行荡妇羞辱,无端混淆视听——将婚前失贞的李雪莲指鹿为马地辱骂成了婚内不忠通奸的潘金莲……而明明周围的人都知道“话说过了,不是一回事。”却纷纷劝酒安慰秦玉河,没人搭理黯然离去的李雪莲。

    于是李雪莲更加不能放弃,只得上京告状。

    上京告状里有一段情节,赵大头陪了李雪莲一天,凌晨的时候去看熟睡的李雪莲。李雪莲机警又直白地说“你要觉得亏了,我留给你钱!”
    事实上李雪莲要是没醒,这要不是电影,会不会被性侵?!各人扪心自问吧……
    用钱来换取自己的性安全,也是一种折中和妥协。

    最后十年过去,李雪莲和王公道拜门上访的情节一个角色互换的呼应,反应了李雪莲的告状并不是没有成效,毕竟在男权压抑下,在两性话语权被男性主导,男性可以任意发声的社会这个(无知无识的偏执法盲)农村妇女竟然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而领导们终于想到了这个事件是有被告的,一直没被领导想起来的秦玉河总算入画。

    可是尽管李雪莲获得了重视,拥有了和领导平等对话的资格了,但事情已经不是朝她想要的方向发展了,被看管软禁,所谓爱人将她视为和领导交换利益的条件。

    她整个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

    其实她最初只想拿回自己的尊严,

    只是——李雪莲!

    不是潘金莲(婚前失贞)
    不是小白菜(拉倒一帮各级官员)
    不是窦娥(被秦玉河指鹿为马混淆婚前与婚内行为)

    而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性——被人冤枉指责。

    是的潘金莲也是冤枉的,因为潘金莲是一本水浒一本金瓶梅塑造出来的角色。
    而男人们需要这样的角色来说明尤物=荡妇,只要有优于同性(西门庆优于武大郎的外貌,财富等)他人妻皆可偷,还能正大光明地娶进门作妾。
    说到他两结局被武松杀死,可世间有几个武大能有景阳冈打虎的武松做弟弟?!
    在男权社会下,被贬低的男性一样低于正常男性……

    据考证,历史上的潘金莲原型本人,却是贤良温淑的大家闺秀,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中年中进士,做了山东阳谷县的知县,相貌不俗,身材高大,为官清廉,为民除恶,乡民送万民伞。武潘共育4子,后世子孙徙至武那村,半数姓武。历史文人墨客和小人杜撰污蔑武潘,应正本溯源,还原历史,教化后人。
    『史为民坐车出门,正在车上喝粥,突然一个妇女跑到车前,拦住去路;司机猛地煞车,史为民的脑袋磕在前座的椅背上,粥也撒了一身;揉揉头,将身子放回来,再抬头,见车前的妇女跪在地上,高举一块马粪纸牌,牌子上写着一个大字:冤。
    今天是礼拜天,按说史为民不该上班。但县长史为民,从没休过礼拜天。一个县一百多万人,工农商学,吃喝拉撒,事情千头万绪;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市里,每天下发的文件有一百多份,都靠史为民落实。工人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史为民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天天夜里开会。还有,从省里到市里,每天都有部门来县里检查工作;从省里到市里,部门有百十来个;县里每天需要在宾馆招待的上级检查组,至少有八拨。中饭和晚饭,史为民得陪十六拨次的客人。都是职能部门,哪个也得罪不起。史为民的胃,也让喝酒喝坏了。史为民时常捂着胃对部下感叹:

    “县长,不是人干的活。”

    但能当上一县之长,也不是容易的;一个县想当县长的,有一百多万;祖坟的坟头上,未必长了这棵蒿子。比这些重要的是,从政是个迷魂阵,当了乡长,想当县长;当了县长,还想当市长和省长呢。一切不怪别人,全怪自己。史为民想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有怨无悔地工作着。胃让喝酒喝坏了,只能自个儿调理。中午、晚上喝酒,还有一个清早不喝酒,这时史为民只喝粥。粥里放些南瓜和红薯,既食了粗粮,也养胃。有时先天晚上开会迟,第二天早上睡过了头,又急着出门,便在车上喝粥。李雪莲见县长,也是接受了见法院院长荀正义的教训,不再中午和晚上找人,换在了早晨;中午和晚上人容易醉,清早,人的脑袋是清醒的。于是,这天早晨,李雪莲便与县长史为民,在县政府门口碰了面。』

  11. 暮云衔风雪,枫岛鹄的枫说道:

    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找在宾馆做饭的赵大头时,门口的保安一口京腔,高高在上的训斥李雪莲,而回到了后厨和赵大头说起话时,就改用了方言。
    我们明白了,他和大头一样,也是外地来京打工的。
    可见,说话的口音,也成了身份地位的标志了。

    除此之外,李雪莲和保安问起赵大头的时候说:我们全县人都知道他在北京做饭。
    于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平壤。
    —————————-
    还有就是在北京开会时,代表们都在装模作样的记笔记,不时的点头,而当首长谈到李雪莲的事情,说到重点时,省长反倒抬起头,不再记笔记了。
    重要的事情不记笔记,那开会时所有代表记笔记到底是在干什么呵

    第一,真正爱过李雪莲的人,只有秦玉河。

    第二,县委和法院是分开的,郑县长无权开除王院长。

    第三,李雪莲这件事本身不占理,只是她本人是一根筋非要胡搅蛮缠。

    第四,只有干部,没有书记。

    第五,整个画面都是疏离感。

    第六,到了北京之后,画面由圆,变为了方,单纯的为了显示北京的严肃。

    第七,北京几处取景应该是公安部那边,要么就是景山街那边。反正看了眼熟。

    道你们就没有发现整个电影一环套一环所有的角色除了首长和王公道没有实质性犯错其他人都有吗?很是悲哀啊
    我不认为某答主回答的女主是很可怕的人的定论。
    首先女主已经怀有身孕,出于各种原因不舍得打掉才假离婚的。结果渣男再娶孩子也流产了。其他剧情不过度交代。女主本身代表着愚昧,小市民,善良,勇敢,聪明。绝非看似柔弱实则可怕之辈。但是很悲哀很荒诞。(ノ=Д=)ノ┻━┻本来就是想让自己前夫承认是假离婚而已啊,仅此是为肚子里流产的孩子不服咽不下这口气罢了。真不明白现在有的人怎么看电影的,搞得女主才是大反派一样,没有渣男的出轨,哪来女主的流产告状连累了一大堆庸庸碌碌的官员

    片很多讽刺的点,莫名戳中。
    地名+人名

    1光明县 说是光明,其实一点儿也不光明。
    2永安市 不知道哪里打错了,里面又出现了平安市,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可是真的永安,或者平安吗?怕是一点儿也不平安。
    3王公道 这个角色真的演的很到位,小官的一副很趋炎附势的模样,眼神很到位。她老婆始终盯着他,包括去看李雪莲的前夫的房子也是跟在后面。
    4史为民 ,为民,却没有为民,很讽刺,也很可笑。
    5X沪浜(互帮)姓什么记不住了,互帮,互帮互助吗,当官的都是官官相护的意思吗?
    6储敬琏(净廉)好净,好廉。反讽~
    7郑众。。郑重其事的讲一些大道理,最后却总是啪啪打脸,说自己不想干了,不也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拼命拦截李雪莲
    8贾聪明-假聪明,正儿八经的假聪明,自以为是的做了一些闹笑话的事,害的所有人又神经紧张,自己也没落的好下场。他的名字一出现,就感觉没有好事。
    8马文彬,文质彬彬喜欢总结,名字符合人物特点~
    9荀正一。我理解的寻正义,and他和王公道组成了徇(荀)私枉(王)法的组合。暗喻无比巧妙。

    事情应该发生在赣东北上饶地区,原因有五:
    1. 收费站看着像婺源的
    2. 徽派建筑,江西省内上饶地区占多数
    3. 县长指导防火事宜的地点应该在上饶鹅湖书院
    4. 县长还是市长老家是赣南的,根据异地任职的规定,应该是省内的异地任职。
    5. 口音和上饶地区的一毛一样,h f不分,河字的读法等等,都是上饶特色。

    1 牛头镇
    李雪莲最后一次准备开人代会时去北京告状,发高烧,被送到距离北京一个小时车程的牛头镇治疗。牛头镇这个地名很有意思,牛头,拧到头了,果然这是十年上访的最后一站。

    2 官员名字
    王公道、史为民、贾聪明、董宪法、荀正义、储清廉…不是谐音就是暗讽

    3 马市长看的那场京剧
    就在光明县里上下官员抓耳挠腮忙着抓李雪莲,却找不到人时,县长郑重跑去向马市长汇报工作时,马市长在陪生领导看京剧《三岔口》,两个武打丑角在黑暗中二人互博,明明知道对方,却抓不住的状态就像官员们对待李雪莲事件不知哪里使劲,无从下手的样子同样滑稽。

    4 换棵树上吊的逻辑
    李雪莲准备上吊自杀,遇到范伟演的果园承包户,承包户为了自己的利益,剪了绳子,让李雪莲到竞争对手的果园上吊,对李说:“真想上吊?真想上吊你也别害我,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也浪费不了你多少时间。”正是这句话化开了李雪莲的心结,李一转头,树梢间的阳光照亮了她的脸。失去十年打官司的动力,李雪莲从别的地方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电影结尾,李雪莲和表弟开了面馆,又开始经营生活。

    秦玉河是被咔嚓的,不是意外。

    安排做秦玉河工作的时候是夜晚在郊外的公共厕所里,背景音乐十分阴森晦涩,县长、法院院长、公安局局长三个人面面相觑,而后县长被叫进去,马市长一边解手一边安排从秦玉河这边找突破口,表面上听起来光明又机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办公室里说岂不是更好吗,这么重要的指示怎么可能就在解手的时候随便说出来,言外之意就是先看看秦能不能配合,不能配合就咔嚓吧。果然不知好歹的秦玉河不但不配合啊,反而也放出狠话,也想告状,自然到最后是要被安排意外的。

    马市长不愧是马市长,高人啊。

    刚看了电影,趁着热乎也来凑个热闹。
    里面角色名字起的很有特色,尤其男性官员们名字。
    按出场+官员身份顺序:

    县法院法官王公道,法院就是还人民公道的地方。原院长被撤职后,他升为院长。
    县法院原院长荀正一,追寻正义。因为李雪莲持续上访,首长训斥省长,省长罢免了一干人等。

    光明县原县长史惟闵,电影院字幕就是史惟闵,因为讲的是婺源方言,加上都称之为史县长,我留意字幕才读出“史为民”,也是此时开始留意每个角色的名字。当官为民,这个更直接。
    光明县县长郑众,郑重其事,比较正经、严肃名字。

    原市长蔡沪浜,谐音护邦,有保家卫国,守护家园的意思。
    市长马文彬,取自文质彬彬,取义气质温文尔雅,文雅有礼貌。

    省长褚敬琏,应该是敬民、廉洁的意思。

    最后一个张译演的贾聪明,最为直接,就是假聪明。

    那位“伟光正”的首长才是李雪莲这出闹剧的罪魁祸首。

    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最后给郑县长说话的时候说了句“当官不能向上看,要向下看”。然而这种体制的罪魁祸首不就是首长那样的领导吗?出了任何问题,不管原因,先把下面的人都整治一遍。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下,是个人都得向上看,不然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吗?

    如果说李雪莲不懂法尚且可以原谅,那么首长可是懂法的吧?仅仅因为影响不好就整治了这么多人,我觉得这是心虚的表现,而这种心虚就体现在首长说的“如果群众对我们不满,我们执政的合法性会受到怀疑(大概意思)”。这种做法确实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也是下一个张雪莲,王雪莲诞生的真正原因。

    李雪莲最后一次进京上访,在大巴上发烧了,李晨演的警察检查,这时雪莲旁边的大叔帮她解围,大叔外衣里面的衣服是军装…大叔可不是简单人。
    2.李雪莲第一次找王公道时是挺着大肚子的,后来肚子小了,剧情最后才揭露出孩子流产的情节。
    3.整个镜头随着剧情的节奏从圆形到窄屏再到宽屏,最后释然了也就放开了…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4.事件发生地是赣南-江西南部,电影里有交代。
    5.李雪莲第一次进京后到驻京办找做厨子的同学,被门卫拦住,雪莲说我们全县都知道他在这里做厨子。这段特别真实,农村的人应该都能体会。
    6.李雪莲第一次进京后,几个干部被处理了,但是王公道却升官了。
    7.整个上访事件虽然有艺术手法刻画,但是可以看到很多真实的上访案例,比如小事开端,政府不理睬,相互推诿,逐级上访直到北京,政府开始重视,维稳中产生上访专业户。
    8.剧情里罕见地有很多官员对话的场景,刻画的很真实,比如首长在人代会上本来说不发言后来说了一通,前任法院院长请老院长吃饭等等。
    9.如果最后是以悲剧结束,效果会更好。

    听说天津卫从前有一种混子,来到店里跟人比狠,他不去打砸抢,而是通过作践自己的方式恶心对方,反正我就烂命一条了,能比我狠吗?不能的话就乖乖交钱吧。冯导假托潘金莲,就很有些这种意思。毕竟自己也快熬成老人民艺术家了,亲自出面太寒碜,就顶了个潘金莲的帽子。潘金莲是谁啊,出了名的谋杀亲夫,名声老早坏了,也不差这么一回。

    但是纵然虚构人物,真的潘金莲和演的潘金莲也不一回事。潘金莲名声再坏,那是她自己作的,您顶着别人的帽子作案,那可就有点给人泼脏水的嫌疑了。再说冯导这口气,也不大像是潘金莲会说的话。金瓶梅里的潘金莲,虽然奸淫成性甚至鸩杀亲夫,但是为人泼辣利利索索,说出话来都是掷地有声,比凤辣子还火爆几分。哪能如此凄凄惨惨扭扭捏捏?

    没有体悟到人物的内心气质,渲的太缺乏层次感,多演穿帮了。

    所以网民看到的终究不是潘金莲,还是你冯小刚。

    那么再具体到你电影里的「潘金莲」,原著刘震云。刘震云对潘金莲的态度你应该知道,是很肯定她追求解放追求自己幸福的一面的,可以说是悲剧性人物,但绝对不是完全的反面人物。

    在《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故事里,李雪莲坚持大半辈子上访,就是为了说通一个事儿:我不是破鞋,你不能骂我潘金莲。李雪莲当然不是破鞋,但是她身上那份子执拗,火爆,认着理就干,倒真有几分潘金莲的豪杰气。你导演这会子弄这么一个阴阳怪气的「潘金莲」,让原本有期待的观众怎么期待下去,难道跑到影院就是看这么一个主儿不阴不阳地撒泼吗?这不是成心跟自己的电影过不去吗?你冯导跟市场打了一辈子交道,到这会儿准备鼓捣点先锋前卫的东西,原本就是冒险,要是折在观众对噱头的预期上,那可就太不理智了。

    冯导这么些年给外人的印象,非常情绪化,很感性。现实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咱也不清楚。大院儿子弟叶京拍了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恶心他,里面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哭啼啼,比较重感情,但是也边缘化,因为边缘化也难免有些阴湿猥琐,不知道算不算是某种程度的还原。

    情绪化的人做事情容易冲动,好在是生在中国,一个提倡内圣外王的地界,大伪似真看得太多了,说你性情便算是夸人,冯导还能落个「性情」的标签,中性偏褒。我以为冯导应该据有性情再进一步修养,而不是任着性子跟全国人民撒泼。当年林文忠公也是气性大,动不动就昂格瑞,后来给自己做了一个制怒的牌匾,时刻提醒自己涵养性情,最后终成大材。

    尊敬的王圣人宝强:
    小女子马蓉,久闻圣人殷实家业,在您的不懈努力下,圣人宝强全国形象之高知名、高品行、高评价有目共睹;不仅在影视喜剧领域成绩斐然,单就影视形象好男人,除在少女心中得到敬佩,娶到刘亦菲也指日可待。在你金屋藏娇、玩弄嫩模之际,有一女子名曰马蓉,为摆脱弃妇之命运,从贵手下恋上一小男人——不不不,王圣人,恕小女子用词不当,小男人都算不上,就是一个儿小喽啰;但这个小女子打错了算盘,小喽啰在您那儿是个儿喽啰,离开您那儿,就是一阉儿人。这位儿小喽啰的离开,对贵形象毫发无损,但其下作之行为,引起了贵圣人人粉共愤,必予喷之而后快。据坊间传闻,该手段体现为,凡这位小喽啰约过的女人,在微博论坛皆予以曝光——不不不,王圣人,小女子用词又有不当,也少留余地,零星挖出个几位,让其颜面尚存,也给相识留点面子。小女子也懂,小喽啰睡我这点事儿,王圣人能在乎吗?不,您就是心虚! 倒是让小女子发现了您在高品行之下,还有一颗敢怒不敢言的畏惧之心——俗称“心有鬼”。要单为报复,小女子用高品行揣想,您还有一个更下贱的做法,不妨将这对淫夫妇抹黑。抹黑倒不为报复,只为除掉这位儿小喽啰手中的把柄;然后再将这对淫夫妇无耻丢给那一群脑残网友,用气节告诉他们,真以为我怨恨你这喽啰呐,就为洗白自己也显得您高风亮节。接着,小叛徒逃到哪里,就骂到哪里,就是把全中国的五毛水军都收买了,以圣人的财力和手段,也不费吹灰之力。
    王圣人,您诬陷小叛徒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但您时下用力过猛,喷出去的唾沫,也伤及了无辜的蓉儿。蓉儿沉冤半年,历经坎坷,终有一天走上法院,走上法院就是走进了你的圈套。只因与那位小喽啰有你把柄,也不清不白误挨了贵圣人的水军之口水。目前,该女子在全国其他大v口碑支持为1%至多。在贵水军的挨喷率却为100%。王圣人,奴家与那位儿小喽啰真心相爱,只因中间夹着那俩拖油瓶,惨遭口舌,这真是妈妈出轨,儿女不亲。小女子揣想,王圣人终日灯红酒绿,约尽美女。不睡小女子这对丑脸,您也未必在意;小女子有一句话,还真是从您的高品行高粉丝出发,100%的骂名,反映贵圣人100%的心虚;这种小心虚,反映了大同情;而这种大同情,是不能铸就王圣人约炮大业的。小女子不知荣辱倒没什么,由此影响了王圣人一睡天下的美女,小女子就罪莫大焉。
    王圣人,您消消气儿,小女子斗胆再进一言,如您率领水军如执耳,把奴家等同于小淫妇,那么请您赶尽杀绝,给俺零抚养费,让马家蓉儿自生自灭去吧!
    如能如愿,蓉儿也敬告全国屌丝,在圣人还没腾出手来,收编全国其他各美女之前,赶紧追其他绿茶,也许还能睡蓉儿这样的好女子最后一次。
    祝王圣人身体健康,早日成就铁杵变针大业。
    马金莲 敬上

    以上为本人原创。
    谈谈我对这事看法,我和冯指导小刚都为白癜风患者,之前还有敬意,佩服他的才气和敢于刚喷子的气度,现在觉得他和那些喷子不无两样,甚至还不如,全文怪腔怪调,为了炒作下线都不要了。本来我还想去看看这部电影,现在我知道连导演都这么没自信的炒作,没看就足以说明这部电影不过如此。
    我听说过演员入戏的,没听过导演入戏的,还说潘金莲千古奇冤,您这思想觉悟和价值尺度也只能说明您的作品多小家子气,也是,毕竟怕片烂怪影院。这点手段真的还不如马蓉那个绿茶婊那句“少关注点男女犯错的事”

    我就猜到有人会没经过我允许转载,当时写完这个东西的时候本来想谦虚点没加上转载允许这几个字,还是某些评论员,我一学生我不想撕,也不要什么稿费,踏踏实实提上引用自我就可以了谢谢

  12. 咴猫说道:

    挺好看的
    不过一出场就听到有人抱怨难看无聊…
    豆瓣上评分快速下降这是我几年来头一次见到
    平常豆瓣好点的片子分数峰值都在上映前的点映阶段
    然后随着上映后回落到该有的水平 大概回落0.1–0.5分 也是缓慢下降的 回涨的微乎其微
    烂片下降的更多了 一开始就是6分起步…
    但潘金莲这部有点不一般
    点映7.5分 而且因为恶意评价(因为FBB打1星的很多)分数并不高 但还算及格
    之后因为点映出了小状况 对 就是范冰冰被“请”走事件
    有炒作怀疑
    观众们不乐意 本应该涨分得又降到7.4分
    然后接着到了上映第一天 口碑不错 打4星的很多 分数回涨到7.5分
    我猜这分数还会涨
    但是 冯导今天又开始撕万达 一看就是炒作
    观众不乐意了 豆瓣评论下恶意打1星的多了起来 可以看到都是因为冯小刚炒作而去的
    分数一天降了0.5分
    这是我头一次见到 之前大鱼海棠也没降那么快….
    所以 这部电影真是成于小刚 败也小刚
    炒作的反作用真大
    其次
    就是范冰冰 简直是无脑黑们欢愉的对象 ..
    我猜分还会降 但真不是这个电影应该得的分

    这个电影是好电影 不管是镜头还是构图 还是艺术性 水准都很高
    荒诞性和反转也符合近年来艺术片一直追求的东西 比如电影《她》《布达佩斯大饭店》《蛮荒故事》《瑞士军刀男》….都是一个类型
    得奖也是应该的 满足了得奖的需求
    批判性的电影司空见惯了 可今年这部加上湄公河我还是从没见过审查那么放松的 虽说都在后面加了主旋律但进步太多了
    我想说下我真实想法
    很“偏见”也会被很多很多人喷 也是我不敢说的
    就是 中国很多观众的“艺术”修养不够 说白了就是“审美”太“小众”
    不管是时装 电影 设计等等..
    但我说这些肯定有人不乐意 毕竟审美艺术都很空 也很主观
    说多了就是被人说 装逼

    一、饮食男女

    没读过刘震云先生的原著,电影散场后,麻溜儿地掏出手机百度,舒了一口气儿的读到这样一段话:“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没什么出路,整天在家里吃高粱面,生活很苦,因此当兵对一个孩子是特别好的差使,当了兵,再努努力,提了干,就可以回家找媳妇。”嘿,我总是惯性地喜欢这种直白的叙事,就好像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真地相信莫言真的是为了一天三顿饺子而当了作家。
    吃饱肚子大概是生活里最基本的惯性了,谁敢不惯着自己的性子填饱了肚子。说起吃这事,全片我只为史为民县长糟心,王公道庭长家常饭,好歹有发妻入厨下,切腊肉,洗手作羹汤;荀正一院长宴请老领导,吃的是七碟八碗,弹唱作陪,末了,还有秘书打伞、公车接送;再往上了,北湖宾馆里,人代会分组讨论,那仓库里屯的尽是山珍海味、珍馔佳肴。独独史县长,大清早躬着身子窝在车后座,吃一桶半热不冷的稀汤饭,还让李雪莲拦车喊冤泼了一身,眼见大衣是穿不得了,只得借了下属的夹克匆匆赶去开会,及后来,北湖宾馆里那桌宴美食,怕是让首长一顿拍桌子,也没机会吃着了。到最后,好容易电影画幅回归正常成了宽屏,都过上安稳日子了,史县长还在京城车站遇上了老冤家李雪莲,喝着她店里一碗最多二十块钱的牛骨汤,听完了荒诞的闹剧起因,想想自己这二十年来的境遇。我实在是不敢估想史县长,不对,是史厂长此刻心里的崩溃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越来越高兴电影院里见到《我不是潘金莲》这种不脱离生活的片子,吃吃喝喝、男男女女才是普罗大众的生活本相,李雪莲这样一个开餐馆的女人被冠上了潘金莲的称号,这饮食男女,算是齐活儿了,故事也因此变得真实生动起来。

    二,谁都没错

    这故事看到了最后,有谁错了吗?李雪莲错了吗,没错,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为了多生一个儿子,多分一套房子,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儿,兴许茶厂里别家也是这么操作的,也没生出什么幺蛾子来;王公道错了吗,没错,这离婚证白底儿黑字打着民政局的钢印,还有拐弯镇民政员的当庭供词,依律当判如此,以前可不都是这么依法判的吗;史县长错了吗,没错,这外头急着有工作,抱着一桶稀饭就赶着出门,不权宜自己是县长秘书先走为上,耽搁了活儿,一县行政主官跟上级说我给一个违规要求法院改判的妇女断案子没法来了,县长干涉法院判案,上级听吗;蔡市长错了吗,没错,平常幕僚们天天嫌官儿小想管大事儿,真轮到李雪莲静坐了三天市政府,这小事儿却解决不了了,副市长们干脆都进了真空,临到上头来检查,还得自己拍板解决,最可怕的是,本来妥善的指示传到派出所,就变味成了拘留李雪莲;储省长错了吗,没错,一省之长,赣州之地,十来个地市,四五千万人口,没有下面及时汇报,他闹得清李雪莲是哪路人物,本来和和气气地迎着首长来做重要指示,末了,首长一拍桌子,被当成了反面典型,成了路线问题,一路火花带闪电,省市县三大长一起栽了跟头。说起来,谁也没有错,大家都只是牢牢的活在自己生活层面的巨大惯性里,周围的人都是这么干的,大家伙都没问题,我也这么干,以前就是这么干的,这么干也很好。不成想,从李雪莲挣脱她原来的生活惯性开始,这蝴蝶翅膀一煽动,故事就偏离了轨道,大家伙儿就跟着在原来的惯性里,栽跟头的栽跟头,出洋相的出洋相了。

    —————————————————————————


    三、保持惯性

    按照习惯,对于这种没有经过原著洗礼的电影,照例是要在观影结束后抱之一读的,粗略读了一遍小说后,故事从村到镇,从镇一路走县,入市,跨省,到北京,层层级级,有人高呼,这是新时代的官场现形记,感谢冯导和震云老师将原著的情节在剧情里处理的跟上了时代背景,至少让我个人感觉到了贴近生活的真实(利益相关,工作在距离李雪莲所在县城几小时车程的另外一个小县城机关),剧情绝大部分时间被圆形画幅遮罩,这种画幅承载了北京之外的绝大部分戏份,似乎有意地在阐述这样一种叙事:小地方是圆滑的,不讲规矩的,不如北京那般方正直楞,圆形画幅里光明县与永安市政府小楼的灰暗破败和斑斑锈迹,与方正画幅里北京城里耸立不绝的高楼大厦、富丽堂皇的会议厅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于首都还要把各国名胜来一个微缩陈列在公园里供人亵玩。反过来讽刺的是,如此破旧的机关小楼居然是永安市和光明县看起来最接近现代化社会的建筑,不得不说,太真实。机关小楼和机关职务对于绝大多数小城市和小县城而言,就是周遭生活里最有吸引力的去处和归宿,身在小城的我们不得不努力的去谋求一个机关的职位,好让我们能够在经济凋敝的小城生存下来,而不至于太过灰头土脸成为小厂的厂哥厂妹。这种强大的惯性,让人不得不感谢和庆幸,躬身低头地发自内心去喜欢一份虽然不太看得到希望的工作。自己对着电脑拿工资,厂妹厂哥的计件劳活,和小白鼠按下电钮便能得到食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来自脑前额叶的指挥和多巴胺分泌之下的效用,换个角度讲,其实也就是生理惯性。如果某种行为能持续带来好处,我们便会重复那种行为,感觉某些事情有害,我们便唯恐避之不及,“趋利避害”是成年人的生存法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年纪越大,我们越依赖惯性,当熟悉了某种生活状态,我们更不愿意去改变。人生苦短,我们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去尝试一百种人生。我也不知道,大城市的生活是否比小城市更合理。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生活,更像是小城居民为自己编织的一道安全结界,走出这道界线,偏离了我们的惯性,便会惶恐、不安、无法适应。出门立交高架,通勤几个小时,堵车堵到崩溃,吃饭排队,看病排队,这都是小城居民不能容忍而又喜欢吐槽的,龟缩在小城里,一切都活在巨大的惯性中,一切却又都习惯性的可控 。一个在大城市就业死活不肯回到小城的朋友向我抱怨了另外一种惯性:“在老家出门没有滴滴,转角没有全家,办公室没有咖啡机,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院线大片点映,任何一桩“惯性”的缺失都足以让我崩溃”。说起来,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熟悉的惯性里,一点细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带来不适。回头想来,无论是大是小,是忙是闲,都是自己选择,濯缨濯足,未必不是自取。
    所以,对于一个喜欢吃吃喝喝,饮食男女的小城人来说,李雪莲最后不也停止告状,在站口卖牛肉汤了吗。少年,来一份牛肉汤压压惊吧,味道好极了,明天还得早起搬砖呢。

    说什么荒诞喜剧,还讽刺官场?真是日了狗了,我那场电影院里睡觉的、中途离场的都有,电影中偶尔几个不痛不痒、无关剧情的冷笑话能让大家稍微轻松一下,这也好意思叫喜剧?为了一个完全法盲,一言不合就上访,上访了十几年依旧是法盲的农村妇女,居然能把市长等一干人都撤职,这讽刺的是哪里的现实?冯导真当共产党的官员都是傻逼,被一法盲村妇就搞得全城鸡飞狗跳?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是身心俱疲,结果到网上又被一堆好评糊了熊脸,实在是忍不住要吐槽,感觉冯导的粉丝比小明的粉丝还是厉害多了。

    里面没有立的住的角色,多到喧宾夺主的各级官员的完全脸谱化,一切应对毫无逻辑,故事发展来自于导演和编剧的设置而不是故事本身。再来个神经病一般的女主,整个故事只能说荒谬又无趣。
    当然除了贾聪明。其实也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但是演的好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和角色都充满了违和感,观影体验非常糟糕。
    纯个人观感上,范冰冰说话的腔调令人极其极其极其不适,大概是让我十分钟时就想离场的程度。或许是因为我动画看的比较多。
    普通观众感想,不撕谢谢。

    不是专业影评,就是普通吃瓜群众的看法,片子一般,没吹捧的那么高,也没有说的那么烂,总体就是揭露官场吧,有点官场现形记的意思,但是吧又没有那么露骨。

    配角个个出彩,主角的话,我虽然不是范冰黑但真心觉得一般演的。反正我看这部电影是冲着那一群配角演员表去的,各个演绎的惟妙惟肖比如@张译 同志的法院庭长,大鹏一口一个大表姐的法院院长,还有那杀猪的屠夫等等。

    电影最后通过旁白来说明政府官员通过李雪莲事件开展了一次xx活动啥的,我倒觉得有些画蛇添足,黑了俩小时的我党你最后来一句这个感觉特别的生硬。。。。就好像啪啪了半天快结束了你突然进入贤者状态似的。当然可能人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过审?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非常喜欢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至少在观影完之后我没有心疼我的电影票钱,因为我打心里觉得看这电影这票钱花得值。首先说选角和演绎的方面。很多人认为范冰冰略显粗糙的演技给电影扣了分,给众多实力派老戏骨拖了后退,然而我认为,范冰冰简单的演技和老戏骨们精湛纯熟的演技鲜明对比恰恰是导演的神来之笔,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自上访头十年的她没有多少文化内涵,简单,淳朴,耿直,似乎一眼就能看穿她的心底,让演技简单内心相对空洞的范冰冰来演再合适不过了,角色演绎的毫无违和之感。而官员们大多则是所谓的精英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残酷官场的摸爬滚打中早已达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境界,可以说他们就是最好的演员,因为他们每一天都在演戏,并且每天都可以分饰几角,所以这样复杂的角色唯有老戏骨们才能驾驭。范冰冰简单空洞的演技和老戏骨们精彩绝伦演技的对比,恰恰就是生活中简单的普通老百姓和老谋深算的官员的对比。而十年后的李雪莲则有了明显变化,尝尽生活酸甜苦辣的她变得稍微有些城府,有些复杂,再也不能一眼看透心底,甚至导致各级官员的猜疑和慌张,范冰冰很好的掌握了其中的变化,并且演绎的非常到位。
    在内容方面,冯小刚又一次不怕死的试图试探了底线,并且冯小刚在这部片中将自己的擅长的手法幽默结合讽刺运用的淋漓尽致,既深刻讽刺了官场的不良现象,又通过幽默的演绎避免了严肃紧张的气氛,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轻松的理解导演想要表达和讽刺的东西。并且在整篇的内容上对百姓和官员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尽量单纯的以旁观者的角度真实的去描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判断和思考,我的感受就是群众和官员都是差不多的人,谁也没有坏到哪去,但是谁也没有好到哪去,电影没有针对任何群体,就是咱们就事论事,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不刻意引导观众思想,尽量让观众看到全部事实而学会自己思考,这是本片的主旋律,也是国产片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圆方画面的切换也增强了观众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在圆画中凸显小地方相对底层的环境感受,方画中又凸显了北京京城大地方的环境感受。所以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认为这是一部难得佳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