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送书那些事儿——送书送成仇人也未可知

有一位外地的朋友在微信上问我:你的《野史记》网上买不到,有其他渠道购买吗?

我才不为孔夫子旧书网带生意,就说:今年会出新版,到时送你。

他不同意:您告诉我已再版就可……我好像跟你说过这样的话:买朋友书是对朋友的最大尊重和支持。

搞得我很惭愧,只好说:是的,这也是我们的信条。

我得承认,我在这儿偷了个奸耍了个滑,说的是“我们”,身边很有几位朋友的确抱持着这样的信条,自掏腰包买了书,还笑嘻嘻地拿来找你签名。得对他们的人品很信任,才能相信他们不是专程来打脸的。

看看别人,回顾自身,我就是那种坏朋友的典型。但凡见到自己觉得还算熟的朋友出的书、做的书,就一门心思等着人家送书。有时还扳着指头算:第一批样本只有十本,肯定轮不着俺,一般作者还会自购50到100本,就该有我一册了吧?

如果发现某位朋友以前还出过一本啥啥书,居然没送我,从前是怀恨在心,有了社交媒体后,就在上面追杀,都不搞暗示了,直接论交情——枉费我识你廿年!都说交情到了论的地步,其实就没啥交情了,不管,用一回算一回。

读书人有个好处,就是再阴暗的心理,也能给它找着合法性。最近在读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用里面的理论来分析我等着送书的心理,也是靠谱的:难道我是为了省一本书钱么?当然不是,通过送书的排序,作者实际上是在搞朋友圈综合排名,能不能得到赠书,代表着你在该作者心目中的亲疏程度与专业地位。因为作者手里的书是有限的,这些有限资源投放何处会带来效益最大化,他心里当然有个小九九。所以争取赠书,其实是在争取一种社交地位与智识认可。

从前有四位前辈,联袂出了一套丛书。我仗着人小脸皮厚,在饮茶时挨个问他们要,有三位都很爽快地应了,不久就托人转交或寄来。有一位也笑呵呵地答应,然而没有,下次再问,依然。同座有人半为安慰半为绝我念想,私告:他不送人书的,别说你,你老板送他书,他出了书也不回赠。我顿时释然。足见要书不是为省钱,而是需要肯定。

一般我出了书,总要寄回家几本,让老爹安排送人。他总是很谨慎地对待此事,常常说“要送给真正会读的人”,这也是一种排名偏好,就像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常常只选“价格从低到高”。但人在江湖,总难做到网购般的纯粹。有些熟人,书送他四五年了,去他办公室,那书连塑封都没拆摆在那儿。下次还送他吗?难说。

送书就像找对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经常发生。有时一方等着送,另一方偏舍不得,又有时一方上赶着送,受者却不以为意。古人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我瞧赠书一痴,读赠书也是一痴。不信排一排,你书房里读得最少最迟的种类,肯定是别人主动送的书!

书就像作者的孩子,即使送了人,牵挂总还是有的,怕被错待。或许最尴尬的事,是在旧书店或旧书摊上发现自己送出去的书。贾平凹的小品文里写过,买回来,题上“再赠某某某”又寄出去,成本不小,一腔悲愤尽在其中。

我还听说一位学者,经常上旧书网站去搜他的签名本,一旦查到,卖家又没有遮去受赠者姓名,他往往会打电话去痛骂该人。后来老手卖家也都懂了,签名本要保护受赠人隐私。

我在旧书摊上买到过一位师兄赠给另一位师兄的著作,当即买下来,又送回著者师兄。后来又买到一位同事赠另一位同事的著作,买下来,却不敢声张。可见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危险度大不相同。

因此,比较有礼貌的做法,是卖赠书时,将扉页上的签名撕去再卖。不过这样损品相,影响书的价值。所以又有一种做法,据说是日本学者西传中土的,买一批精致的卡片,赠书时签名就写在卡上,方便您卖书时取出,不损品相——但这么做,也等于向受赠者表明“我猜您会卖掉本人著作,所以先帮你省点麻烦”,对方若是通达之辈,大约会一笑了之,要是心眼小一点的,说不定觉得你瞧他不起,送书送成仇人也未可知。

当然,成仇的原因,也说不定是对方太看得起你,觉得签名本将来可以升值。钱钟书先生刚逝世的时候,我在海淀中国书店看到一本他签赠北大某教授的《管锥编》,标价600元。现在估计更高了。某教授那时亦不在世了,那批书估计是家属处理给中国书店的。家属不识货,就便宜了旧书商,而好在家属也没太有礼貌,把签赠页撕了再卖。

平生最得意的买旧书捡漏,就是在北大周末书市一堆烂纸里,一元一本均一价,翻出了一本《小癞子》,是译者杨绛先生赠给觉明(向达)的。

签赠本是文化史上很重要的史料,见证文人交往,知识流传,作者心境,版本时间(有时版权页上的出版时间不是真正拿到实体书的日子,作者签名时间反而更准确),等等。

汪曾祺写《鉴赏家》,画家季匋民与果贩叶三的交谊很让人动容,赠受之间,两三句话:

———-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

 

有的朋友写的书,尽管领域不同,甚至会到看不懂的地步,但有他的名字与签语,放在架上,或是箱底,也不会卖。一辈子,这样的朋友也不多。

还有的朋友,好得过了头

。你的新著,只有十本毛边本,特意拣一本送他,以见交情。谁知他不要:

“别给我。你拿去送更重要的人吧。”

谁是更重要的人?

作者: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