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不能成为华盛顿?

正如西汉贾谊在评价秦朝的历史作用时指出,“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秦始皇兵马俑在华盛顿展出)

文/廖保平

谭嗣同说,“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定下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

这个论断我是不能赞同的。秦政是什么?秦政就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秦政是谁一手缔造的?表面看是秦始皇,实质上,秦政的“总设计师”是法家,至少可以上溯到秦孝公时的商鞅。

法家思想帮助秦国统一全国,是法家思想制造了秦政,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其中,除了魏晋时期出现短期的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削弱,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稍微松动,有封建复辟现象外,其余时间,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国家,从秦到清基本上没有改变。所以说,中国两千年之政,本质为法家之政。

当然,秦始皇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向全国推广,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这是没有错的。

再说这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在他任期内产生了《联邦宪法》,构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框架,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制。《联邦宪法》不但使美国《独立宣言》变为现实,也使国家更符合《独立宣言》的精神和理想,两国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和政体都没有根本变化,可以说,“美国两百年之政也,华(盛顿)政也。”秦始皇和华盛顿都是具有历史开创性的伟人,都是对本国政体和本国人民思想文化有深刻影响的人,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有一个小伙伴就问我,为什么秦始皇不能成为华盛顿?这个原因说起来就复杂了,有宗教的、国情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所以秦始皇就是不可能成为华盛顿,每一点说起来都可以成书,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不过要我说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因为秦始皇建国与华盛顿建国依的依赖的政治力量不同。华盛顿建国是联合各州组成一个政治联盟,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并不是完全靠华盛顿自身的一个州,或是华盛顿自己长期经营的一大势力打赢战争,建国后进行利益分配时,当然要给各个政治联盟相当大的政治回报,作为各个州的政治联盟的巨大政治利益,就是保留他们相对的政治独立性。这不是华盛顿多么有美德,完全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秦始皇打天下,虽然也远交近攻,那都是手段,从根本上说,不是邀约各大政治联盟的搞法,相反是在国内打碎了各个分散的政治集团,揉合为一家之力量,世代努力修成“正果”。

正如西汉贾谊在评价秦朝的历史作用时指出,“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认为秦王赢政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是积秦孝公、秦惠文、秦武王、秦昭王及秦孝文王、秦庄襄襄王的努力的结果。建国之后,也就不需要分权给别的政治联盟,完全可以做到一家独大,建立起权出一门的君主专制政体。

这也可以从刘邦建国的情况得到印证。汉初,为什么刘邦要一反秦制,搬出老古董,重新搞分封制?尤其是分封八个异姓王,以异姓人分割刘氏江山,是刘邦嫌江山太大,利益太多吗?非也,这一方面诚如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分封有传统观念作崇:“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遽而易之也”;另一方面是借鉴秦王朝速亡的教训,企图用分封诸侯达到以藩屏汉,拱卫王畿的目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

当时起兵反秦的各个大小军头联合起来推翻了秦王朝,内部随即分化,主要分为刘邦和项羽两个对峙的集团,彼此攻伐,这就是著名的楚汉之争。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什么来团结呢?最有诱惑力的当数“裂地封王”,何况项羽进入咸阳就有了分封诸侯的先例,以各路诸侯首领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个王,项羽舍得封,刘邦没有理由不封。刘邦识时务,主动封了英布、臧荼、吴芮、张耳、张敖、韩王信六个王。

另外,跟随刘邦讨伐项羽,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和彭越两个小集团,也有要价能力,刘邦迫于情势不得不封。

可是,“汉承秦制”,刘邦不想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不可能了。搞统一,搞君主专制,不仅刘邦自己巴不得,也是整个社会所渴望。因为,人们已经饱尝战乱的痛苦,从春秋战国打到秦始皇统一,都打了几百年了,打仗都打腻了。比如从商鞅变法开始到完成统一大业,凡前后141年,秦人共发动战争108次,差不多一年就来一仗,人民真的折腾不起,人民不希望再折腾,希望结束兵革不休,士民罢敝的局面。

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全国,可惜没有换来几天平安日子,就灭亡了,天下又大乱,楚江之争又打了差不多四年,死人无数,人民哪里耗得起,他们恨不得天下赶紧消停下来,过上太平日子。不过,要想过太平日子,要天下消停有两个办法:一是大军头们坐下来谈和,做到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二是强势人物站出来,一统天下,结束战乱。

第一个办法显然是奢望,大军头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欲望没有止境,不会坐下来握手言和,人们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强权人物身上。盼强权人物统治的代价是上交自由、人身、思想等等,但中国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只要不打仗,可以过安稳日子,虽然专制独裁,生杀予夺,也会感激他拯救万民于水火。

所以,刘邦的不仅自己想像秦始皇一样,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老百姓未必不是这样期望。但刘邦又不得不将一些权力分割出去给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说诸王。所以,汉初的政治是分封加郡县的混合版,既不像秦始皇,又不像华盛顿。原因就是秦始皇不依靠合伙人或政治联盟助力,仅凭一己之力横扫六国,集团内部利益博弈分配相对简单。而刘邦是“一个蓠芭三个桩”,依靠合伙人打江山,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就不能不考虑合伙人的需求,形成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大不相同。

不过,刘邦后来翦除了八个异姓王,让功臣“兔死狗烹”,军功阶层被逐一收拾;汉武帝又搞“推恩令”,收拾了同姓诸侯王,权力才算较为完整地集中起来,确保了刘氏江山的继续。从秦始皇自汉武帝,总算完成了君主专制的建筑大厦,完成了秦始皇未竟的事业。结果这条路走顺了,就一直走下去,走到清朝,中国都没能走到华盛顿的路上。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秦始皇姓赵吗|大象公会说道:

    秦始皇并不「姓」赵,更不该管他叫「嬴政」。

    文|韩索虏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以及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小说和影视剧中,秦始皇都会被叫做「嬴政」。

    这样称呼秦始皇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在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姓「嬴」。而秦始皇的个人名,则是「政」或者「正」。

    按照中国人习惯的使用「姓」加「个人名」来称呼一个人的传统,把秦始皇称为「嬴政」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个别影视剧中,秦始皇还姓过赵,如《荆轲刺秦王》中,巩俐饰演的赵女就称他为「赵政」。

    然而这种称呼方法无视了一个历史事实:在秦始皇及他以前的时代,称呼一个人并不应该用「姓」加「名」这种格式。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称呼秦始皇?

    「姓」「氏」不相同

    在说明上面的问题之前,首先要解释一下先秦时期人名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也就是「姓」和「氏」。

    所谓「姓」,与今天通常所说的「姓」的概念并不相同。上古的「姓」是用来表示一个比较大的血缘集团的名称,且这种血缘集团往往是基于母系关系所确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所谓「上古八大姓」(即姜、姬、姚、嬴、姒、妘、妫、姞八个「姓」)以及「姓」这个字本身,都是有一个「女」字旁。

    而所谓的「氏」,则是「姓」这个大型血缘集团下面分支的名称,一个「姓」之下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以前的「姓」之外,还会专门为自己的家系另取一个称号作为称呼,也就是「氏」。上古「姓」很少,而「氏」则很多,有「氏」的人也多为贵族。

    ▍如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国王和宋国国君,他们的「姓」是「子」。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作为宋国贵族,其后代独立成了一家,以「孔」为「氏」,也就是孔子所属的子姓孔氏家族的起源。

    「氏」的来源很多,可以是国名,如陈氏源于春秋的陈国;可以是封地名,如韩氏的一个来源就是晋国大夫韩万的封地「韩」邑;可以是官名或职业名,如司马氏来源于「司马」这个官职,而陶氏来源于管理制陶工作的「陶正」;也可以用祖先的个人名或「字」或谥号为氏,如春秋时齐国栾氏就源于齐桓公的孙子公子坚的字「子栾」,而宋国的戴氏则源于宋戴公的谥号「戴」。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的「氏」不是固定的,父子之间或祖先和后代之间的「氏」也不一定相同。有相同「姓」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氏」。

    如姜姓之下就有诸如吕氏、高氏、齐氏、崔氏、丁氏、许氏等。而有相同「氏」的人,由于可能出自不同祖先,也并不绝对一定出于相同的「姓」,如王氏就可能出自姬姓、子姓或者妫姓。

    在先秦乃至秦始皇的时代,在称呼一个人,特别是称呼贵族或贵族后代的男性时,并不会使用到这个人的「姓」,而往往会称呼这个人的「氏」与「字」或个人名。一般「氏」加「字」的称呼比较普遍,但也会出现「氏」加个人名的情况,特别是在叙述历史事件、称呼已去世的古代人物、称呼年龄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者用作贬称蔑称时。

    如春秋齐国著名的贤相管仲,就是姬姓、管氏、字仲、名夷吾,在诸如《左传》、《论语》等先秦典籍中,就会称呼他为「管仲」。

    ▍《论语》中提到的管仲

    又如孟子,本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的后代,姬姓、孟氏、名轲,所以在先秦书籍中,提到孟子时都会称他为「孟轲」。

    作为「嬴姓」秦国的国君,秦始皇的「姓」自然是「嬴」。然而,将他的「嬴姓」与个人名「政」连在一起称他为「嬴政」的方式,是违反秦始皇所处时代的称呼习惯的。

    管秦始皇叫「嬴政」无异于称呼管仲为「姬仲」或者称呼孟子为「姬轲」,实际上是一种很奇怪的做法。

    秦始皇「赵」政

    实际上,这种称呼方法是因为汉朝以后出现的「姓氏合流」现象导致后来的人们「姓」「氏」不分,最终这二者彻底混淆,形成了「姓氏」的说法。到了后世,更是「姓」也可以称为「氏」,而「氏」也可以称为「姓」。

    生活在西汉的司马迁就已经分不清「姓」和「氏」的区别,在他的《史记》中,在介绍先秦人物时,就屡屡出现「姓 X 氏」这种叙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说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就是一种「姓氏不分」的表现,这里的「赵」实际上是秦始皇的「氏」而非「姓」。

    ▍司马迁《史记》中将秦始皇的「氏」与「姓」混淆了起来

    作为秦国国君,秦始皇理应按照其他春秋战国诸侯国君的一般性惯例,以其国名为氏,即秦氏。然而实际上秦始皇确实赵氏。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秦国和赵国的国君都是嬴姓,因为传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商纣王手下的大臣恶来。恶来的后代造父是古代著名的驾车御手,被周穆王封在「赵」城,其后代就以封地名称作为「氏」即赵氏。而与赵氏同出一源的秦国国君,也可以称赵氏。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由于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且其母叫做「赵姬」,因此以出生地为「氏」。

    无论是哪种解释,最终似乎都是在把结论引向这一点:秦始皇的称呼,应该按照当时普遍的「氏」加「名 / 字」格式,叫「赵政」。

    在秦始皇的同时代,也确实有这样称呼他的例子。在「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有一份叫做《赵正书》的文献,其成书年代距离秦始皇死后不久。

    ▍《赵正书》竹简与篇题字迹特写

    这份文献主要记载的就是秦始皇临终前与丞相李斯关于确立继承人的对话。无论在题目和内容中,《赵正书》都将秦始皇称为「赵正」,而「正」则与「政」字相通。

    然而,如果不是想辱骂秦始皇的话,这种直呼其名的称呼方式,也依旧是不准确的。

    「秦王政」与「始皇帝」

    广义上来说,秦始皇是一位先秦诸侯国国君。而先秦诸侯国君的称呼方法,则相对其他贵族更为复杂。根据他们的地位与生活状态,先秦诸侯国君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先秦诸侯国君在继承国君之位前,应该称为「公子 X」或「王子 X」,至于到底叫「公子」还是「王子」,要看这位未来国君在即位后的称号是「X 公」还是「X 王」。

    如春秋齐国国君的称号为「齐 X 公」,未来的齐桓公就被称为「公子小白」;而由于楚国的国君称「楚 X 王」,楚灵王在即位之前,则被称为「王子围」。

    除了吴楚等少数国家的国君称王外,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的国君往往都被尊称为「X 公」,因此他们的儿子和孙子则被称为「公子 X」或「公孙 X」。

    ▍春秋初期郑国的君主郑穆公,他的一个儿子就叫「公子发」,而这位「公子发」的儿子,也就是郑穆公的孙子,则叫做「公孙侨」,也就是屡次受到孔子称赞的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纷纷称王之后,这一「公子 X」「公孙 X」的惯例却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固定头衔,如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即使在秦始皇消灭六国、自称皇帝之后,他的儿子们依旧叫做「公子」。

    在继位之后,先秦国君的称号格式则一般会变成「国名」加「爵位称号」加「个人名」,这里的「爵位称号」一般是「王」或者「公」。

    ▍「周公旦」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在更正式的记录特别是西周或春秋时代的文献或出土铭文中,没有称王的诸侯的爵位称号还会更精确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春秋》和《左传》中诸如「宋公兹甫」「齐侯小白」「郑伯寤生」这样的称号。

    当一名先秦诸侯国君去世之后,他的称号里往往会被加上一个「谥号」。谥号会根据这位国君生前的行为确定。在先秦时代的国君谥号一般是一个字,也有两个或三个字谥号的情况。这时,这位国君的称号的格式就会变成「国名」加「谥号」加「爵位称号」,如「魏文侯」「秦孝公」「赵武灵王」等形式。

    按照上面的演变路径,秦始皇在继承秦王王位前,应该叫做「公子政」,在成为秦王之后、称帝之前则应称他为「秦王政」。

    而由于秦始皇「史无前例」地消灭了六国并把之前「王」的称号改为「皇帝」,同时还出于禁止「子议父,臣议君」的理由而废除了谥号制度,导致之前的所有称号格式在这时都变得不再适用。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拓本。「琅琊台刻石」为秦始皇消灭六国后第二年巡游琅琊台时所刻,主要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灭六国以及他「圣智仁义」「忧恤黔首」的种种「功德」。

    好在自诩「圣智仁义」的秦始皇有一颗「忧恤黔首」的怜悯之心,为了百姓的方便,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所以,虽然二世而亡的秦朝并没有「万世传之无穷」,但在称呼这位嬴姓、赵氏、名政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时,其实最合适的称呼方式不是「嬴政」,而是「秦王政」「始皇帝」或者「秦始皇」。

  2. 他翻阅高山走进森林,只为寻找那些又老又大的古树,细数年轮的历史痕迹,追寻尘封在大树中的久远故事。在SELF讲坛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齐兵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年轮深处,探寻千年大树的沉睡记忆。

    张齐兵,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以下内容为张齐兵演讲实录:

    大家看我手里拿着一个铁棍、一个木条就上来了,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我是做树木年轮研究的,小朋友看到这个,已经猜出来我就是干这个活的。虽然我经常跟木头打交道,脑子都变得像木头了,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我特别愿意给大家带来一幅漂亮的开场背景图。

    我自己不会做,但是又特别想做这件事情,我就求助于我们的主办方。主办方的艺术团队做出来这幅图,我看到的时候非常惊艳。

    这分明是太阳系啊,中间亮亮的外面一圈圈的不就是水星、金星、火星、地球轨道吗?但是再细细一想我们的树木年轮,我们工作的目的不也是研究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大自然的特征吗?其实两者是相通的,说到这儿,非常感谢我们的艺术团队有这么给力的设计,有这么丰富的联想力。

    说起大树的记忆,我们首先想的是人脑的记忆,人脑的记忆是有限,有的时候记忆会随着时间慢慢模糊。但是大树不但有记忆,而且它一旦形成树木年轮之后就不会变化,记得非常的牢固。

    所以我们树木年轮学的工作,就是看这个大树年轮里面记载了些什么。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去采集样本,有了样本才能看树木年轮里面有什么东西。所以看着这幅图,这幅“太阳系”的图怎么采样呢?

    有人会想到,我们是不是去砍大树呢?实际上是不会的,我们到野外是拿着这个东西,叫做“生长锥”。现在这个是比较短的,实际上有很长的,拿着它上山非常方便。它是钻的,把它打开里面有一个空心钻,把它套进去,进去卡住就是一个钻,对着大树钻进去。

    这个掏丝前面有牙齿,掏进去就把树芯给咬住了,再反转,拿出来就是树芯了。拿到树芯后回到实验室把它固定在木槽上,拿着砂纸打的光光的,上面的年轮就清晰的显示出来了。有人认为我们像木匠似的,数圈圈好像没有什么意思。其实你们小瞧我们了,我们的工作还是挺高大上的,大家看都有一些什么人跟我们一块做工作。

    最早的时候是达芬奇,人家那时候就注意到树木年轮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写了树木年轮描述,并且有文字记载的。第二个是美国科学家,他在上世纪初的时候做了非常漂亮的工作,奠定了树木年轮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最近前两年获得诺贝尔国际奖和平奖的国际IPCC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他们专门关注过去的气侯变化历史。

    这是报告中给出的过去一千年气候变化、气温变化的时间状况。从这上面大家都在说,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了,根据是什么?根据数据里面多一半的证据都来源于我们的树木年轮。根据树木年轮来看,原来长得窄突然长宽了,树木年轮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数据。

    如果没有树木年轮、冰芯、珊瑚这些古气象资料的话,气象站并没有多长的历史,红色的线是气象站的数据,仅靠红线我们说不出来现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IPCC上面的数据几乎没有国内的树木年轮的数据贡献。

    这一方面是我们国家起步晚,国外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我们国内是70年代才开始,后面才慢慢发展起来。我是1993年到加拿大学习树木年轮,2001年回来。回来就想我们应该弄自己的树木年轮数据,当然我们还有同行在弄。

    首先就是要找大树,有大树才有数据,问题是大树在什么地方有?这就成为关键,有大树我们才能工作,我们就选择了跑青藏高原。这幅图是西藏林芝地区的巨柏王公园,看到这样的大树的时候,我们心里是非常激动的。

    当时牌子上挂着的是2500多年,我想太好了,有那么大的数据量。但是高兴的太早,领我们去的人说:“哪能让你钻个洞呢?这是不允许的。”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在旁边有一个倒下的树。这个他们说可以打,我们就打了。这就是第二张图上所取的材料,生长锥这么长,将近60公分。我们回来数圈圈,数下来有560年,根据这个东西就可以估算大树到底有多少年。

    除了公园里的大树之外,其实在山上也有很大的大树。这是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爬到山顶上有4300米了,看到这样一棵大树。我们采回来样本数下来也超过一千年了,非常感叹。

    树是2500年的,但我们想找更多,国际上已经有一万年的了,一万年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找更大的树,更大的树有多少年呢?这已经是两千年了,有四千年吗?有六千年吗?大家认为活着的树能活到四千岁的举一下手,活到六千岁的呢?

    举到六千年的说明艺术想象力太丰富了,四千年还是可以的。现在有记载最老的是4767年,是美国加州山上的一个树。为什么是最老的,因为是采到样的,一圈圈数下来有证据的。再老的树可能有,但是没有证据,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国际上已经有一万年的树木年轮序列了,他们这种序列怎么得来的?其实是通过过去的古树、死了的树,比方说四千年前已经长出,但是那时候已经死掉了,那个树还有四千年,接起来计算的。

    这是我们在青海海西州多兰县有一个热水古墓群,这里有很多的洞口。通过洞口下去里面有很多大木头,已经没有金银财宝了,盗墓者都挖出去了。这个墓是盗墓者给我们开创了条件,但是他们不知道里面的木头才是我们的金银财宝。话说回来,如果里面还剩下真金白银,我们也会装起来的。

    我们有了古树的材料,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年代呢?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它是哪一年形成的,所以要知道年代的话,就是我们树木年轮专业一个方法,叫做“交叉定年”。

    就是假如有三棵树,每棵树都有一千年,但是生长在不同的时期,只要他们有共同的生长时期、相似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年轮上就有相似的特征。这样通过比较,能把它一个个接起来。最上面的树是活着的树,我们知道最外的一轮就是采集的当年,这一圈圈数下来,过去的树也就知道了。这就是“交叉定年”。

    “交叉定年”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伪年轮和缺失年轮,伪年轮是什么?有的树你数了一百圈实际上它只有98年,多出来两圈,那两圈怎么回事?那是树特别敏感,夏天生长着生长着突然来了寒流。树以为是冬天了,又长了一圈,实际上是假的。

    还有的树本来98年,数下来是96年,那两年哪儿去了?这是丢失年轮。有的树在那一年病了,干脆不长了,你们长去吧我不长了。我们树木年轮学专业就是通过“交叉定年”,知道每个年轮是哪一年形成的,是准确的,没有正负误差。

    通过这样的工作,我们就能够把一个大树,每个年轮都能给出准确年份来,相当于是一本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的档案书,每个年轮都有页数,每一页都有记载的信息,它记载了什么信息?就是这些阳光、日晒、降雨、土壤条件都记在上面了,至于说它记载了什么东西?我们就是“翻译官”,我们的工作就是做这个的。

    有的情况是比较容易的。比方说像右边的火疤样子,森林着火了,着到这面了,但是后面是安全的,第二年后面的树就包过来。我们看它的形状就知道是火疤,这就是那一年发生火灾了。这是东北的红松,这上面有两个火疤,第一次1923年,还有一次是1892年。这个树也够顽强的,经历了两次火灾还活着。非常不幸的是,不知道怎么后面被砍了,现在肯定是砍下来的,它没有被火烧死,但是被砍死了。

    通过我们在青海热水古墓的采样,上面的活树和下面古墓里面的树,两个就通过交叉定年连在一起,就建立了过去两千年的这样一个时间序列。现在有了这个时间序列,我们就可以翻开这里面的记忆看它讲了些什么。

    比方说翻到这一页,1815年、1816年、1817年的时候,三年是窄的,为什么会窄?我们发现原来是在遥远的印尼有个坦博拉火山,火山非常大,火山灰蔓延到地球各个地方。这造成很多地方,不单单是青藏高原了,很多地方树都是长得窄的。

    再往下看,小冰期的时候,欧洲大陆上整个那段时间都是寒冷的阶段,但是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们不知道。通过树木年轮研究,我们发现青藏高原上不是整个时间段,而是这三个时间段里树木年轮长得窄的,应该是与小冰期有关系的。

    如果我们顺着时间轨道再往前走,走到东晋。史书记载这个时候是非常干旱的,持续了很长时间,大约有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的树木年轮上记载的也是,那时候起码记载是没有说假话的。有的时候史书因为政治原因会说假话,但是这个它没有,我们就从多方面角度来印证这个事情。

    再往前东汉时期蝗虫大爆发,这也是史书记载有蝗虫爆发,为什么爆发?它跟气侯有什么关系?因为没有气象站不知道,我们树木年轮发现对应的这段时间都是干旱的,说明可能干旱和蝗虫爆发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是我们提供的数据。

    再往前走,走到最开始。秦朝的衰退时候,前面的时候树长的好好的,秦始皇打江山也打下来了,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然后就走向衰亡,史书上搞社会科学的说是秦始皇焚烧书、暴政的缘故,是政治原因。但是我们看树木年轮的话,其实有点冤枉他了,那段时间大树都长得不好,他的日子能好过吗?所以陈胜吴广在公元前209年就揭竿而起造反,到207年他就灭亡了。

    现在在这个地方的树木年轮已经又延长到过去4500年了,这是我的同事做的,我自己没有做这个。比如中科院地理所邵雪梅老师、寒旱所的杨保老师,包括西安地环所的刘禹老师,他们在做这些工作,他们发现不但有降水的信号,还有温度的信号。

    这个图上仅仅是3500年的,3500年是有效信息,再往前还有一千年,但是那一千年信息记录的不清楚,但是有树木年轮了。我自己从一个点开始走南闯北,从青藏高原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在面上跑下来了。跑野外高原是非常刺激的事情,爬雪山到5360米,是真正的爬。还有过河,看见河对面有个老树,但是没有桥,卷起裤腿就往前走,但是进去之后感觉到水冰冷冰冷的,但是过来以后感觉也挺好的。

    通过这么多年工作,我们在面上建立了这么大的数据库,发现有两段时期反映了北面是西风环流,南边是南亚季风。这两个气候系统在打架,有时候北面的往南侵了,有时候南面的往北面侵了,它们是怎么相互作用的?我们希望了解它,树木年轮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两个特殊时期,北面特别干,南面是湿的。这样就提供了证据,用这些证据,搞大气环流的就用了我们的信息,分析这两个季风系统是怎么回事。

    除了水平的之外,我们还往上面走,爬高山、爬林线。这个地方的林线是北半球最高的,所谓林线是树长到这个地方上面再不长了。现在的理论是说林线是由温度控制的,再往上温度低了,树就不能长了。

    但是我们发现采下来的树有450年的,这个树450年前就站到这么高的位置上,那时候温度相当低,是小冰期。但是随着后面的温度升高,这个树林并没有再往上走,真的是温度控制吗?这就有点疑问了,目前我们正在研究。

    说到这儿,大家觉得我们去野外是挺开心的事情,但是我们远远不只这些。大家看我们的足迹,除了青藏高原还跑中国其他各个地方,有大树的地方都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我们的朋友说“你是公费旅游呢吧!”我们说比旅游还好,旅游线路进不了深山老林,我们是直接插进去,我们自己开车到深山老林里去,还可以拍照,比如在井冈山。

    作为结束我想让大家听一听,我们树木年轮给大家唱一首歌,是我们从拉萨采的一棵800多年的树,让它来唱歌。这棵树它的宽宽窄窄这样的变化,每个年轮就是一个音符,这样唱出来的,这是我们用计算机合成的音乐,树木年轮谱了计算机弹出来的。

    (拉萨天籁之音)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继续听到这样美丽动听的歌声,这是大自然之声。还能继续拥有这么美好的森林家园,而且还能享受绿水青山。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爱护大树,保护森林。谢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