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发语音的朋友,一发就是60秒?你的朋友圈每天有几条代购信息?10条?20条?还有那些只会嗯、啊、哦的朋友?修图修变了形还乐此不疲的朋友?小编带你看看有哪些吐完槽还要拉黑的社交行为,并深刻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动机。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令人讨厌的网络社交行为

内容层面

没完没了秀恩爱、自拍照。秀恩爱适当即可,切不可没完没了。若一天到晚在各种社交网络上,晒自己和男(女)朋友的恩爱照,譬如她喂你吃饭,你喂他喝汤等等,长此以往,你让单身狗怎么活?

还有一种人,随时随地自拍,吃饭时夹菜自拍,看电影拿电影票自拍,喝咖啡时拿咖啡杯自拍。最后,各种自拍照刷屏朋友圈。如果是长得好看的,相信大家忍忍也就算了,若是长得一般,可能背地里还遭到嘲讽呢!

晒房子晒车子晒手表。还有一种人,疯狂晒房子晒车子晒手表。当然,晒这些东西是有技巧的。譬如晒房子,不晒房子外面,只拍房间一角,那一角是一定要能体现出高档的装修风格的,然后把自己的定位一定要很有“心机”的体现出来,如上海·xx(xx是小区名字),给人一种家在某高档小区的感觉。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晒车子花样就更多了,不拍车的全景,只晒方向盘或车钥匙。因为车钥匙上有logo,照样能让人知道这是什么车,但是就是给你一种“虽漫不经心”但“低调中有奢华”的感觉。

无病呻吟博关注。突然看到朋友最新动态,内容为“难受死了”,还配了一张儿童大哭的表情,你心里可能想着,是不是出啥事了?问她,回“摔了一下”,“蹭了一下桌子!”类似的信息发一次两次就算了,但无论大小事都这样,就属于无病呻吟博关注了。

微商党、广告党、拉票党。微信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做微商的人,他们的截图信息,以及夸张生硬的广告,有时候让人不忍直视。而拉票党,不管你与ta是否熟悉,照样会收到ta发来的拉票求助,其中年轻妈妈群体占比较多。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行为层面

不问他人意见随意拉群。建微信群、qq群本是好事,方便大家有问题一起探讨交流,减少重复沟通。但是,当你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在一个谁都不认识的群里,而且拉你进去的人根本不管你是否愿意,最主要的是,你加进去之后,那个群一直死气沉沉,从来没有人说话,那你是否会自行退出?

点赞狂魔。对比评论,点赞更便捷,也是一种与人互动的方式,但是,当你生病了,失恋了,考试失败了,摔跤了等不好的事情发生后,你的心情很郁闷,有人却一一点赞,这个时候,隔着手机屏幕也能感受你的怒火在不断上升。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同样的内容同时间发多个平台。这个体现在多个方面,最典型的可能是微商。一旦好朋友做了微商,又不好意思屏蔽她,那你就等着你的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一切与她有关的平台被刷屏吧!

为一己之便狂发语音。语言文字的叙述与语音的表达给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不方便听语音的时候,看着一段段语音发过来,心里瞬间涌上一种恐慌感。此外,人们在看文字的时候,往往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听语音,可能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成本。

回复严重滞缓。通过社交网络留言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只是这样一种情况可能也会让人烦恼。如有人问你,“在吗?”你立即回复“在”,然后他就不回你,也不说明什么事,一直到第二天或第三天再次问你“还在吗?”你说“还在”,然后他又消失好几天,照样不说什么事,你的心理是否在纳闷,找我到底啥事啊?

惜字如金,一嗯到底。微信公号“麦子熟了”曾发过一篇文章《微信聊天中“嗯”和“嗯嗯”的区别》明确指出,“在微信聊天时,回复‘嗯’,和‘嗯嗯’是千差万别的。”如面对你一个很好的朋友,你很热情的跟他说着你近期的情况,你大段大段的文字打出去,他却惜字如金,仅回一个“嗯”,你是否瞬间觉得没有说话的欲望了?

讨厌社交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

媒介空间私人化和私人空间媒介化的相互作用。不同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不同,有人将其视为商业运营、品牌建设的媒介渠道,有人将其视为朋友之间的交流平台,甚至是个人表露心声的私密场所。

由此衍生出社交平台的两种使用趋势,一是媒介空间私人化,比如在公共群里动员所有人表白求婚、为子女投票;二是私人空间媒介化,比如常见的在朋友圈里进行代购、卖面膜等商业行为。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私人空间效应本来指物理空间上近距离的不适感,也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行为,在自我私密空间受到影响或被迫加入他人私密空间的时候,当事人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比如看到朋友圈铺天盖地的代购信息或者被不太熟的人拉到他的家庭群或密友群中。

虽然部分社交媒体通过屏蔽、可见性等功能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区隔,但是社交平台真正的和谐环境还要靠用户的自我划分和区别使用。

社交网络无限扩展弱关系,信息超负荷导致社交“冷漠”。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假设认为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流动。

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之下,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只会增加6倍。2012年1月,Facebook在其官方博客中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社交网络用户分享的更多信息来自弱关系。

一方面,社交网络为用户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弱关系,曾经的同学、老师、同事、邻居,现在的兴趣小组同伴、海淘凑单网友、电商卖家等等,无限扩展的弱关系使被“好友”问候的几率大大提升,社交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不回复、超简单应付等社交冷漠的现象。

另一方面,弱关系社交衍生出的信息生产量和流动性双向加剧,导致社交信息超负荷,一觉醒来APP角标数字可以达到几千到几万,在此情况下,当事人很难一一回复,只能选择性接触,给部分人留下“傲慢”、“高冷”的印象。

多因素下的注意力饥渴症。“刷存在感”是一种常见的令人厌恶的社交行为类型,具体包括点赞、嘲讽、晒物、装可怜等行为,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注意力饥渴症。

这种没有技术含量博取关注的社交行为源于三点社会因素:1.年轻网民多为独生子女,作为整个大家庭的手中宝,一直是注意力中心,长大后远离家庭进入社会,借助网络获取关注弥补心理落差;2.由于住房结构、竞争环境等原因,不管是邻里关系还是同事关系,都缺乏关照温暖和感情联系,在现实冷漠空虚的情况下人们只能获取网络关怀;3.社交网络弱关系为主,海量信息不断更新,部分人存在被社交遗忘的恐惧和担忧,通过主动提高社交活跃性增加存在感,避免被遗忘。

注意力饥渴症之所有引人厌恶因为其违背了现代社会对独立人格和社交情商的推崇。注意力饥渴表明行为者不具有独立人格,对他人过度依赖,且在社交平台忽视共有社交空间的信息秩序,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专注于满足自我情感需求。

广告党、拉票党、语音狂...这些讨厌的社交行为和背后深层动机

媒介依赖形成的网络社交“沉浸”。四川大学研究生朱亚希在《“媒介依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交”成瘾——以对四川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例》中通过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证实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现象普遍存在。

自社交媒体尤其是移动社交媒体出现后,人们的碎片化时间甚至是整段时间都投入到社交媒体之中,聊天、修图、刷圈等等行为成为工作以外的全部生活,将自己完全沉浸在网络社交中。网络社交生活逐步侵蚀现实生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网络社交代替真实人际交往,二是将现实生活全部搬迁至网络社交平台。

这种媒介依赖形成的网络社交“沉浸”可能会超越个人社交行为,对他人造成困扰。比如在网络上事无巨细地公开个人生活,头疼脑热、买菜堵车都要放到网上说一说,为了覆盖所有“好友”,还要在所有的社交平台上都发一遍,这些信息对他人来说很可能是冗余信息甚至是流量消耗。

社交“表演”成就网络“晒”文化。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展开了其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戏剧理论”。该理论重点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日常表演。

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社交“表演”进行印象管理,从而操纵他人对自我的反馈、认知和行为。具体有四种表演方式:1.理想化表演,展示自己理性化的形象,如常见的晒美食、美景、美人、房子、车子、票子;2.误解表演,达到掩盖目的,土豪装穷人,文盲扮高知;3.神秘化表演,刻意保持社交距离,塑造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引发他人的崇敬心理;4.补救表演,如公开认错自黑挽救社交关系。

社交表演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出于不同的动机都无法回避这种社会行为。但是过分的、夸张的、且轻易被揭穿的“表演性”容易引发信息“接收者”的反感情绪。一是因为表演本身具备的不真实性,违背人们求真求实的本能诉求,过度使用产生反弹效果;二是过分表演意味着行为发出者的动机超越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可能来自虚荣或自利的社交心理。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冯大辉:这是有多浮躁?

➤ 迷失朋友圈,朋友圈六大怪

➤ 李燕:微信朋友圈我快看不下去了!

➤ 刘黎平:怎样在朋友圈里假装是大神

➤ 微信社交之痛 朋友圈的开放与悲伤

➤ 创业者,快停掉你那无效的朋友圈营销吧

➤ 微信再次回应:朋友圈将坚持打击病毒式营销

➤ 刷朋友圈刷不出大神钱钟书、张无忌 还是低头用点功吧

➤ 四周年,所有人问微信朋友圈:为什么要做朋友圈这个产品?

➤ 别人在制造火箭、高铁,我们却还在想着怎么在朋友圈骗熟人的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