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感”:从会议场景切入无网近场社交

对新生代的互联网原居民们来说,离开网络毋宁死。但现实是,总有些情况你没有办法连接上网络。我们之前也曾报道过一款类似功能的国外应用 FireChat ,它依靠自带的 Wi-Fi 、p2p连接和蓝牙设备来互相通信,最大范围为100英尺。“邻感”的运行原理与其基本相同,不过是从网络条件差、交流需求高的会议场景切入。参加各种行业会议的人,都有一个很明确的需求,就是拓展人脉。但在人群拥挤的场馆内,Wifi 条件不好、信号也差,人们可能连扫个微信都扫不上。另外,挨个去打招呼、换名片,不仅考验你搭讪的勇气和技巧,效率也比较低下。

邻感从会议场景切入,首先提供的是一个在无网络条件下能够通过 Wifi 交换信息的工具。所有内容,包括个人名片、图片视频文件,都可以通过“卡片”的形式分享给现场的其他用户。感兴趣的用户可以一键“勾搭”,交换名片或其他信息,继而进行下一步交流。

另外,由于初期打算从各类的互联网创投活动切入,邻感会针对创投圈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产品设计。例如创业者可以将自己的项目通过卡片的形式分享给周围的人。而其他用户可以在项目类的卡片下点击“报道”、“投资”的功能按钮,让自己的接触需求一键到达对方。

当然,前提是双方都要有安装邻感。所以前期邻感也会和尝试和各类会议主办方合作,通过现场的提示或活动环节,让用户装上邻感。另外,主办方可以通过邻感与现场观众有一些互动,例如将演讲 PPT 传送给与会的观众,或者用邻感做一些现场小活动。

创始人占志峰向36氪说道,每部手机的 WiFi 模块性能不一,平均可以到达附近 50 米左右。但每位用户在近场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同时扮演着“灯塔”和“船”的角色,在接收其他用户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所在的位置能接收到信息同步给他。举个例子,我能和离我 50 米处的小明互通信息,小明能和离他 50 米远的小红交换信息,因此我也能小红交换信息。占志峰提到他们的技术能让用户进行最多跳跃三个信息节点的连接,足够覆盖正常大小的会议场馆。

Image title

但会议场景的商务沟通只是切入,邻感想做的,还是更广泛的近场社交。

在会议场景之后,他们会逐步尝试高校场景和地铁场景。高校学生环境相对封闭,课堂内人数多,手机信号也会较差,并且对流量费用的敏感度较高。这些人群可以通过邻感互通各种资料、内容,甚至做一些近距离的陌生人社交,例如引入类似“学长 / 姐帮帮忙”等社交任务机制。我们之前报道过国外一款叫 Jott 的产品,做的就是校园内的无网聊天应用。

而地铁场景也是典型的网络条件差、但对互联网内容需求大的场景,如果同一车厢内的乘客可以在离线状态下互通一些消磨时间的小短片、有意思的内容或者做一些社交,也有可能玩得起来。出于信息传输压力的原因,产品会将文件分享的大小做出一定限制,例如电影正片就别想了,一些预告片或宣传短片还可以分享一下。

但这些场景都有它们的问题,尤其是在地铁上,人员流动性太强、时间短。产品要覆盖地铁人群本身也很困难。校园人群可能相对容易点,学生们对校园内的人天然信任感较高,分享信息或内容的欲望可能也会高些。但是无网情况毕竟是少数,用户在无网场景下会有多大的内容生产欲望也很难料。

但这些都是之后的计划了,邻感目前还是要把会议场景先吃下来。会议是最典型的人群密集、网络差但沟通需求强烈的场景,应该也是产品最容易获得用户的场景。至于校园或更远的地铁场景,都还待时间验证。毕竟中国每年有超过 20 万场商业会议,这一片空间也够做些事情的。

产品现在还在最后研发阶段,本月末会上线。

文/Arthur  36kr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刘士余对话王建宙:金融业与互联网正走向融合

快牙之后 邻动再推社交分享应用快拿

这个五一,你能在40多个景区玩转微信“摇一摇周边”

运营商困局:后有苹果围追,前有微信堵截

手机钱包为何迟迟没能在全球范围普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