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群组上线,阿里来往还能玩什么?

微群组上线,阿里来往还能玩什么?

自某互联网小伙伴强制在三猫手机内安装来往后,一周已收到38条未读信息,作为一个改版后引发小波澜的社交软件,其勤奋推送倒也稍显可爱,但阿里有一万个做来往的理由,三猫却找不到任何一个点开的理由。

比之微信陌陌的繁荣,来往像一条在移动社交浅滩上垂死挣扎的鱼,大海近在眼前却总差一步之遥。来往改版,主推兴趣社交,强化扎堆功能,希望借此抢占先机,改变其微信追随者“被动挨打”的局面。短短半个月后,腾讯宣布群组社交应用“微群组”正式上线,陌陌也发布了“总有新奇在身边”系列广告,同一时间一起针对阿里展开反攻,当腾讯和陌陌都玩起了兴趣社交,阿里来往还能扑腾多久?

兴趣社交让人立刻联想到百度贴吧、豆瓣兴趣小组,三猫一直是这两个平台的忠实用户,百度贴吧为了追星,豆瓣兴趣小组则为了看星座聊八卦同城交友,不难看出它们都有主推的定位或用户在多年使用中形成了恰当的应用场景。

腾讯微群组上线,直接提出了应用场景,微群组是一款以兴趣为核心,基于附近的群组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创建群,或加入附近感兴趣的群,如同城驴友、音乐、运动、宠物等等主题交流群组,并能由此找到身边志趣相投的朋友。

微群组主攻的对象目标明确,比如一栋住宅楼内养宠物的人,一所学校里喜欢打篮球的人。微群组给三猫的第一感觉是放大的微信群聊功能,让有一致兴趣的人,产生群组社交或一对一社交的需求,这个需求肯定是从熟人开始拉动,比如用户a创建了某社区的狗友会,a可能会把这个狗友会介绍给一起遛狗的朋友b、c、d,b、c、d再拉他们的朋友e、f、g一起加入,如此形成更大的关系网。以一定的信任纽带维系,将熟人与陌生人、线上线下打通,腾讯将兴趣社交吃得更透彻,解读得更为具象,打到了痛点。

来往让三猫感觉一直在脱离社交空谈兴趣,老是隔靴抓痒差点意思。来往5.0的各种改版介绍中,一直强调开创兴趣社交,却没有给到用户一个清晰的应用场景,先有兴趣再有社交,还是先有社交再谈兴趣,可能来往也并没有把顺序理清。

虽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了扎堆,甚至来往也希望通过明星的吸引力,打造出几个百万级粉丝的扎堆,在所有的新闻稿中,来往不断强调用户突破了多少人,xx扎堆有多少粉丝量,但软件中最主要的“来往”功能究竟有多少活跃用户在使用却鲜见数据披露。由于阿里电商的基因,很多人最开始使用来往,添加的朋友不是熟人也不是陌生人,而是曾交易过的买家、卖家。即便现在来往打通了通讯录功能,作为兴趣社交的先行者微信已经先占了大部分的朋友,基于社交的这一环节等于先天缺失。和谁聊,聊什么?一个社交几乎为零的软件,不知是否还可称作社交软件?

来往的扎堆,作为兴趣社交内容的产生地,充斥着与各兴趣平台相似的内容,除了照搬贴吧明星粉丝群,照搬各种豆瓣小组信息,甚至连名字都一模一样之外。唯一称得上特色的内容,可能就是一窥马云和他的各种朋友在江湖情扎堆中心灵鸡汤加嬉笑怒骂,来往更像是马云一个人的社交。

稳定在一个平台中的用户如何移动到另一个全新平台,除非全新平台可以让用户获得已有平台中无法得到的利益。试想,如果一个棒粉使用百度贴吧几个月或几年后,大可不用看扎堆的粉丝群,因为百度贴吧粉丝基数更大,资讯更及时,图片更快速。基于百度贴吧成型的粉丝团会稳固地附着这一平台,他们在日积月累的一次次跟帖回帖中变成了朋友,在自建的QQ群,或几次线下追星活动中已形成了较稳固的关系。当扎堆辅以利益诱惑,如和明星面对面的线上、线下交流机会,各种明星纪念品发放,短期内可构成吸引,但缺乏长期沉淀,用户可以同时注册两个平台,在发放利益的时候便上扎堆聊两句,没有利益时又回到固有平台,像微博的抽奖蝗虫、水粉一样,数量上的虚假繁荣并不意味着质量上的同步跟进,而建一个数量庞大的死群相信也不是来往的初衷。

据三猫观察上个月火起来的文怡扎堆正在摸索一种新的模式,先用抽奖送礼把忠实粉丝从微博转移到扎堆,再在扎堆中进行淘宝产品的推荐和组织团购。有点意见领袖带着粉丝淘宝的感觉,这样的方式,让三猫看到了一点点来往在社交领域的未来。

(本文系作者@周三猫)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