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用大数据给自己找个爱人

 

今年的情人节恰逢元宵节,19年一遇;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谓中外情人节对对碰。而且2014年2月14日谐音“爱你一世,你爱一世”。今年的情人节应该是情侣们内分泌、肾上腺素等紊乱的高峰期。网上有搞怪戏谑的统计说,在这一天里,全国共有930万少女失去了处女之身。但确切的结婚领证统计各地都有,光是广州,这一天就有3290对情侣“双情人节”领证结婚。

不过,近年来,情人节并不只是表达爱意的节日,也是吵架离婚的节日。一项新的研究显示,2月14日申请离婚的夫妻飙增约40%,这个节日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满是律师、离婚文件和仇恨的“离婚节”。还有律师还表示,过完情人节后,离婚率会上升。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没准就有不少的男女在情人节那天将彼此最后一点脸面或形式撕得粉碎,与情人而不是与爱人(或男女朋友)度过良宵。在一个越来越开放,个人越来越独立的时代,爱情婚姻变得越来越难以撑控,也越来越混乱。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全世界47%男性和40%女性曾经有过一夜情。

36%的成年人承认曾因对方的容貌而分手。

56%的成年人表示性生活不和谐。

全世界22%的婚恋中人曾经出轨。

“陌陌”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

中国每年至少有1300万例女性流产。

67%的初婚夫妇会在结婚后40年内离婚,其中有一半的离婚发生在结婚后的头7年。有些研究发现,二婚的离婚率比初婚的离婚率高10%。

正是如此,爱情婚姻越来越让人迷惑甚至恐惧,越来越需要得到高人的教导指点。于是我们看到,华师大一位马哲老师开设的“婚姻与爱情”选修课,只招84人,报名接近500人。此外,电视上有那么多关于爱情婚姻的节目,有相亲的,有家庭矛盾调解的,一大批油嘴滑舌的人正转型成为情感专家、爱情导师,队伍越来越大,在网络上、节目中摇唇鼓舌,粉丝甚众。

中国人恋爱婚姻自由了,由自己做主了,没有上百年,也有几十年时间了吧。可是自己作主后,自己又越来越迷糊了,不知道如何作主。几乎每个人都在想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的命运,又似乎鲜有真正的成功者。即便被无数双眼睛盯着的政要名人,也不例外。2013年,82岁的默多克与邓文迪离婚,60岁的普京与夫人柳德米拉离婚。

曼德拉在狱中思念妻子温妮,写信说:“婚姻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互相爱恋,而且在于相互间的永恒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摧不垮的,即使在危险头头也始终如一。”但出狱后两人闹矛盾离婚了。

那么,凡人的美满爱情婚姻又在哪里?即便那些爱情婚姻导师,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他们更像赵本山在拿残疾人开玩笑,而且还开得一本正经,振振有词。有时我会想,寄望于那些自己的爱情婚姻可能都一头大包的爱情婚姻导师,还不如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可能还靠谱一些。

我这里所说的“算命先生”不是江湖骗子,而是大数据。用大数据给自己找一个爱人或许更靠谱,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大数据就是把一切简化成数据,然后依据数据来指导当下、预测未来。人类的进化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地进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得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规则,有了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才不断地发展进步,走向文明。

比如说农业种植,人类要经过无数次的种植尝试,无数次的肥料和土壤的改良、种子的培优、节气时令的最佳选择等等,才能不断地提高产量。这都是数据积累和分析利用的结果。只不过,过去的数据获得相当不容易,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手段也相当落后,导致了人类的发展进步相当缓慢。而工业革命的到来,才让人类更容易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出更多的普遍规律,推动了人类的大发展。可以说,人类掌握数据的多寡,决定了人类达到什么样的文明程度。

再举一个看似不太着边际的例子:刘邦为什么打败项羽?因为刘邦手里有“大数据”。刘邦的队伍进入咸阳后,萧何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律收走。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就相当于大数据,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对日后打败项羽、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一切东西都能变成数据,通过机器与云计算,我们可以将一切都进行数据化分析,得到接近普通规律的东西,从而让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指导当下、预测未来。

譬如说,大数据可以用于医疗,通过庞大的数据采集、样本分析,可以将某种生理异常现象确定为某种疾病,以及如何治疗。当数据越来越多时,结论也就会越来越精准,治疗也越来越有成效。那么,当一个人生病时,可以不用去看医生,直接运用大数据进行治疗。到那个时候,大数据就是最好的医生,专业医生可能变成医疗大数据专家兼手术操作工。

同样的道理,大数据也可能运用于爱情婚姻。而且,专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大数据云图》作者大卫·芬雷布相信,爱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来。比如说,运用代码名为synapse的算法,就可以将社交网站上的用户精准配对。信息专家大卫·麦克坎德莱斯和李·拜伦在分析了成千上万条可怕又令人心碎的分手数据后,发现人们其实可以预测到恋人的关系可能会以什么方式来结束。他们的数据来源于美国人口普查局、Facebook上的投票、Twitter、杜蕾斯全球性调查,以及雅虎问答(Yahoo Answers)。

婚姻教皇、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对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及家庭关系进行了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1992年,戈特曼“爱情实验室”公布了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家庭关系研究结论:在这项涉及近3000个美国家庭、700对新婚夫妇的纵向研究中,戈特曼可以在5分钟内判断一对夫妇未来一年内的婚姻状况,准确率高达91%。为什么他有如此“神力”?就是源于他撑握了大量的数据。他在《幸福的婚姻》一书里,还用大数据还原婚姻关系的真相,并总结出使婚姻免于破裂的7个法则,引导读者创建一桩高情商的、长久的婚姻。

如果说戈特曼的样本数据还太小的话,那么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样本可以达到浩瀚的程度,当浩瀚的数据通过机器与云计算非常简便地收集和分析时,爱情婚姻的精准配对就可以无限地接近100%。如果人类愿意按照大数据进行爱情择偶,就可以拥有相对完美的爱情婚姻。这种配对,在选择之时显得可能是相当无趣的,但迎来的爱情婚姻可能是相当有趣的,而现在,我们常常是相反的做法。

某种意义上说,数据就是发生过的事实,无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之谈”。过去,在爱情婚姻上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使子女未来的婚姻幸福,父母很大程度上是靠“经验之谈”来指导,使子女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譬如,为什么结婚要讲“门当户对”?为什么“女大三,抱金砖”?其中都包含了前人无数的经验教训在里面,这所谓的经验教训其实就是数据分析后凝结成的智慧。只不过,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这样的分析应该会变得简单容易。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愿意接受大数据给我配对一个爱人,这比我自己去找一个爱人可能更符合我自己的要求。就好比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成功的案例肯定多过失败的案例,只是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失败案例上罢了。唯一让我不能接受的,只是没有将个人的选择权交给自己。

我始终觉得,人类向外面的世界扩展的认知空间很大,而对自身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年轻时,我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以为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回头来看,我对自己的了解可以说是十分肤浅愚蠢的,我们是吃了太多的苦头之后才明白自己的肤浅愚蠢,可是,明白之时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所以,我宁愿相信大数据分析得来的科学结论,按照科学的规律选择婚姻。

作者:廖保平(西越),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中国反愤斗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长江日报评论员,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现任楚天金报评论部主任。出版《中国谁在不高兴》、《打捞中国愤青》、《辛亥百年》等。

来源:腾讯《大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