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荐书: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

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它诞生在一片被击碎的旧世界的废墟上,这个地球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冒出一群偏执狂,他们破坏旧秩序,创造新物种,然后自己又在历史中变得不合时宜。

凯文·凯利的家位于旧金山南部的一个海滨小镇,那里风景优雅而时间停滞,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一个小木屋常年被雾气缠绕。在书房里,堆满了各种玩具和模型,有一个泡沫塑料的机器人特别醒目,大胡子主人甚至养了几只巨型蜘蛛,这些毛茸茸的家伙对所有的外来客张牙舞爪,令人感到几分寒意。在不远处的电脑桌上,一本名为《酷工具:各种可能性的目录》的奇妙新书正在创作中……

这样的场景描写,集合了约翰·托尔金式的魔幻笔调及硅谷气质,充满了改变世界的科幻感,而这似乎正是观察者想要在这本书里向读者传递的讯息:世界正在被重新“造物”,它既是虚拟意义上的,又同时是实物意义上的,宙斯在假眠,而诸神则各呈其能。

吴晓波荐书: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

拿着《酷工具》的KK

2003年,相貌英俊的甲骨文产品市场经理余晨与唐彬一起,从硅谷回到北京创办易宝支付。那时,SARS的恐怖阴霾刚刚散去,马云的淘宝与eBay易趣正为争夺用户无所不用其极,支付宝也在这一年应运而生。作为“支付革命”的拓荒者之一,余晨的身上一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硅谷反叛青年的气质,就在创业的十年之际,余晨重新回到硅谷地带,先后拜访了近七十位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人,其中包括像鲍勃·泰勒这样年逾八旬的第一代互联网人,克里斯·安德森、凯文·凯利这样的趋势预言家,杨致远这样的天才早聪者,也包括如今炙手可热的“贝宝黑帮”、扎克伯格等新贵人物。

对于这些互联网史上的殿堂级人物,中国读者并不全部熟悉,譬如鲍勃·泰勒,他在1966年出任美国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时,倡议资助阿帕网,因而被公认为“互联网之父”之一,不过在百度百科上,迄今没有他的专门网页,你搜到的鲍勃·泰勒,是一位名声一般、从来没有在国际大赛中进过球的英格兰足球队中锋。

与普通的猎奇拜访者全然不同,拥有二十年互联网经验的余晨显然是带着自己的“定见”走进那一间间神秘的办公室或居家的。

在他的眼中,扎克伯格不是一个自负、靠背叛亲友来获取金钱和权力的“坏孩子”,而更像一位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苦行者”,2009年他坚持每天戴领带,2010年苦学中文,2011年只吃自己宰杀的动物,2012年坚持每天写代码,2013年则坚持每天认识一个不同的人。

如今因特斯拉汽车而广为中国媒体热捧的埃隆·马斯克既是一位互联网连续创业明星,但更是一位狂热的太空开发者,他的终极梦想是:“让人类有朝一日能够移居火星,我自己可以在火星上退休,甚至死在火星上。”

《时代》周刊曾经在一篇文章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和互联网之所以成为这样,乃是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精神所造就的。在1968年前后,二战之后出生的一代美国青年占领了所有的大学,对富足而平庸的市民社会的厌倦让他们起而反抗,于是从西海岸开始,爆发了一场以性解放、摇滚乐为主题的嬉皮士运动。“不要告诉我世界是怎样的,告诉我如何创造世界”——康奈尔大学的这句反抗口号风靡一时。

这场嬉皮士运动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很快划上了句号。然而,嬉皮士的精神却如幽灵一般地难以散去,它长久地在音乐、电影及装置艺术领域徘徊,而那些吸食过大麻的工程师们则将它带进了信息革命的世界,他们渴望用新的、更自由的技术打碎亨利·福特们所铸造的机器王国。正如乔布斯所说的:“我认为电脑是人类所创造的最非同凡响的工具,它就好比是我们思想的自行车。”自行车是流浪和叛逆的工具,它让人自由地抵达没有轨道的目的地。

在余晨拜访的名单中,蒂姆·奥莱利和凯文·米特尼克是两个非常著名的异端,前者是自由软件和开源运动的骨灰级鼓吹者,并在2004年引爆了Web2.0这个概念,后者是曾被FBI通缉然而又长期逍遥法外的“世界头号黑客”,他递给余晨的名片是一个金属片做的溜门撬锁工具,然后又在酒店里演示怎样用伪装的WiFi偷到别人的银行密码,正是在奥莱利及米特尼克这些人身体内流淌的反叛血液滋养了美国互联网的迭代创新。

吴晓波荐书: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

 

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是,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被引入到中国的时候,这个国家正在变成一个极端世俗的商业社会。在1980年代,试图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曾经如野火蔓延,可是它很快被扑灭,年轻人拒绝关心政治,几乎所有的精英都投身于经商事业,金钱成为衡量成功和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精灵般到来的互联网被纯粹地看成财富创造的兑付工具和商业发展的手段。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手中,被当成“圣经”的著作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它们所内含的商业乐观主义与中国社会盛行的达尔文思潮交相呼应,为中国互联网烙下了难以磨灭的金钱气质。由嬉皮士精神催生出来的互联网,在中国可谓“魂不附体”。

所以,阅读这本即将面世的《看见未来》一书,是一次非常奇妙而陌生的互联网精神之旅,余晨饶有兴致地与个性迥异的七十位美国互联网人物对话,这既是一次观念的碰撞与激发,同时又宛如是一次美国互联网思想演进史的长卷式呈现。

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它诞生在一片被击碎的旧世界的废墟上,这个地球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冒出一群偏执狂,他们破坏旧秩序,创造新物种,然后自己又在历史中变得不合时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