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撩拨国人和食物的敏感关系

 黄啸

  “大厦千间夜眠六尺,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周五看完《舌2》收官之作《三餐》,枕着这句解说词睡着。以情怀为主,美食为辅;以故事为主,烹饪为辅;人物为主,菜谱为辅;食材为主,伙食为辅的《舌2》,其实撩拨的是一种隐秘弦动,情绪风声,描摹人和食物的敏感关系。

 吃是生老病死的终极表达

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这个票房大国,纪录片小国来说,央视能在周五黄金时段,推出一款吸睛能力媲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之类综艺节目的纪录片,锁定海量电视人群,引发追捧、眼馋、惊讶、不满、吐槽,猜测,陷害、羡慕嫉妒恨交加,甭管舌尖还是心尖,都算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纪录片,还是要赏识教育。总导演陈晓卿回应N多质疑说:“《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

中国人的确是对食物最有情怀的民族,生老病死、婚丧娶嫁的终极表达常常是吃一顿。那些七情六欲和外壳坚硬的态度,幸福的、悲伤的、相聚的、离散的、愤怒的、喜悦的……通过食材的获取,通过烟火的萃取,通过香料的浸染,变得柔软喷香,然后围桌举箸,感情深,一口吃。既然一切尽在吃中,也难怪央视爆炒诗情、清炖画意。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意义,实在是远远大于吃本身,既是乡愁,也是别绪,既是马到,也是功成,既是秦晋之好,也是鸿门之宴,涵盖宇宙万物。比如导演方挑拨式解读说:“拿《家常》里的月子餐来说,爷爷奶奶给儿媳妇做的是鲫鱼木瓜,名义上是补身体,实际上是要儿媳妇的乳汁哺育孙辈。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则是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吧。”这种微妙的关系和供求,通过吃做出的解读,也只发生在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态度中。鬼妹月子都不坐,生完到处乱窜,好些事真轮不到食物代言,七情六欲该哪个感官就是哪个感官守土有责,人际关系可以跟食物产生那么多通感比喻远近亲疏,只有在中国。

是新闻调查还是人与自然?

我作为述而作的资深吃货,七集“舌2”看下来,痛感抒情有余,菜式不详。一来“一早一晚滋味大打折扣,过夜再吃,便是已经隔世的雷笋”,还有炒望潮、咸肉蒸黄泥拱、钱塘江源头合川紫苏炒清水螺丝这样朝闻道夕可死的食材,都别瞎惦记了,那是乡亲们留给亲人的非卖品,没咱什么事。二来,摄影师忙着诗情画意,没工夫教你做美女私房菜,想学手艺换台。三来感觉导演过于热衷沙蟹酱、大豆酱、泡菜、韭花酱等地域性很强的味噌制作密码,如果童年里没有这些隐秘玩意部落,就不会被触动,就算我们北京人炸酱面当家,你从黄豆发霉的酿造方法讲起,也没感觉,还不如说豆浆油条撩动情怀呢。

同时“舌2”引起学术争议庞杂。第一集《脚步》西藏野生蜜属于“致敬还是抄袭”的争执;第二集《心传》的生死命题是关于古法炼油优劣,武当功夫般的古法炼油出油率不高,还有苯并芘超标的嫌疑;第三集《时节》里的飞鱼再次被质疑抄袭BBC,可以肯定的是,央视豪华制作团队,真用了功看了不老少BBC资料片;第四集《家常》陷入美食太少,三观不正,跑题太远的重大诟病之中,每个吃货心中都有一个红烧肉方子——上海人不服的是,为了孩子5年不回家的河南妈妈做的那个不是上海红烧肉。再就是明白你我怎么培养不出“掌声响起来,我站在这舞台”的琴童棋童来了,实在是不够狠。

第五集《相逢》口碑最好,对于吃货来说,一碗地道重庆小面,一碗料足鲜虾云吞竹生面,胜于万语千言,说那么多别的没用。第六季《秘境》槽点是太科普,太世纪大讲堂,以至于对味蕾不管不顾,忘了自己在干啥。特别是沙蟹的高速拍摄,《人与自然》简直了。第七集《三餐》美食更加式微,一会儿逃离北上广深的小夫妻,一会富士康青工一日忙碌,一会安徽毛坦厂中学外高考陪读大军,观众看着看着都重度含糊了,这是新闻调查还是新闻调查啊?

称5块钱胆固醇的蔡澜

当然了,导演拼命讲故事不是没有理由,如果不用一些普世的情绪,离去和归来、流放和留守,拼搏人生和颐享天年攫取视线,这么大的中国食谱,也很难把注意力统起来,尤其央视这样的高端平台,不会满足于纯美食节目。冲出美食,走向美学,情感撞击、关系触碰,抵达人性柔韧处,逗出泪疙瘩,才是第一落点。不然如何摆出有别于香港老牌美食节目《蔡澜食尚》的姿态。

香江美食老爷蔡澜的胆识和不拧巴在于为美食连健康都愿意牺牲,情怀也仅限于美食近亲美女。他做美食节目,就是和美食私奔,心态包容到铤而走险,他说去菜场买猪肝,要有直接跟摊主讲“给我称5块钱胆固醇!”的气魄。也是,你一路盘算着卡路里,转基因,亚硝酸盐,绿色种植、走地饲养,其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心理负担那么重,什么都别吃了。“一代馋宗”沈宏非也说过,“与其说这是‘美味’和‘健康’的矛盾,不如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即‘吃饭是为了活着’和‘活着是为了吃饭’……我爱吃的绝大部分东西,都不健康。不过也要看开一些……人不吃不喝,会死;又吃又喝,也会死。此情无计可消除。而我们也注定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度过长或短的一生,吃喝,就是苦中作乐的方式之一。”世间能牢牢攫住人类味觉听觉视觉的东西,在度上,通常不会是恰到好处的,过犹不及然后美食。你看“舌2”里的那些能香掉下巴的民间菜式,哪个不重油赤酱、过度烹调的,健康和美食通常不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这事想开点,不然容易直接抑郁症。

舌尖体系下的私人分支

在各式人品分类选项中,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私人分类法,就是把人分为对食物有感情和对食物没感情的人,尤其第一次一起吃饭的陌生人,会有特别敏锐感觉,施展读心术1秒钟,立马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对食物的感情无论述而不作和述而作,都算。特点是只要一听吃就两眼放光,或者一进厨房就物我两忘。对食物没感情的人的特点是吃饭时候看都不看食物,光顾着思索人生或者述说衷肠,嘴巴里嚼蜡似的,食物的作用纯为填饱肚子和长肉。对食物有感情的人,线条相对明了简单,口腹之欲高于一切,被拯救点比较低,亚历山大,吃餐好的齐活;对食物没感情的人,天性敏感人格多重,情绪底线难测,总之食物讨好不到的人,别人也很难讨好得到,自己多保重吧。这个话题是中国人和食物的敏感关系大树下的一个私人分支,跟“舌2”学跑题的节奏。

话说《舌2》的用食物关照人生观也没什么不对,美食当前,健康不健康都置之度外了,何况清炖个情怀,快炒个故事呢。最好玩的是舌尖体泛滥,这是当年沈宏非“没有全家一起包饺子的春节最难将息”,所引发的最难将息体之后,最规模浩荡的一次以食物为主角的句型逆袭,网上最经典的舌尖体造句诸如“收盘了,股民小刘起身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的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江浙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网上舌尖体造句热潮不退,食物识别码,情怀海陆空,太欢乐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