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辰影像】赫达·默里逊镜头下的北京风景

摄影|赫达·默里逊

文|华辰影像

       “本公司招聘一名女性摄影师,前往中国北京管理一家照相馆。条件:精通摄影,会两门外语(英语和法语)。”

        1933年,德国摄影家赫达• 默里逊在报纸上看到北京的德商哈同照相馆招聘经理的信息,这一年,她来到中国,并成功应聘为北京哈同照相馆的摄影师。哈同照相馆地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因此有大量的外侨顾客。赫达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38年。1938年后,她离开哈同照相馆,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生活与展开摄影工作期间,赫达拍摄了大量精彩的北京风景照片,记录下1930-1940年代北京著名风景与民俗人文,照片从拍摄取景和洗印制作上都达到了摄影师影艺生涯的巅峰。

      赫达在1938年离开哈同照相馆后为一批尊贵的海外顾客特别拍摄制作了北京建筑、风光影集,拍摄景点有天坛、紫禁城、角楼、潭拓寺、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玉泉山等风景,拍摄时间在1938-1946年间。

        华辰影像2014年影像专场将现身一套由赫达为客人“单独定制”的北京风景照片影集。

        每幅照片均以原装卡纸精装,每幅照片卡纸右下方上都带有她的签名“Hedda Hammer”,Hammer为摄影师出嫁前的姓氏。应客人的定制需求,赫达将照片配以精美的麻面开函式盒匣,正面缝有”F.W.B”的大写英文字母。据赫达的丈夫回忆,这些影集内容因顾客喜好而不尽相同,为赫达在自己位于南昌路的家中的小暗房里手工制作,线装,并附有她的手写内容清单和签名,可以说每本都是“单独定制”。

        可以说,赫达• 默里逊的北京风景摄影成为展示与传播民国北京历史形象的珍贵缩影。

赫达• 默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 1908-1991)简介:

              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929-1931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摄影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在斯图加特和汉堡担任照相馆的摄影助理。纳粹势力在当时的德国日益膨胀,赫达同很多向往自由的艺术家一样,怀有去外国旅行、逃离本国政治环境的梦想。1933-1938年工作于北京东郊民巷使馆区内的哈同照相馆。1938年离开照相馆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的生涯。1946年,与在北京出生的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尔• 默里逊(Alastair Morrison) 结婚,其父为著名的乔治• 恩斯特• 默里逊博士(Dr.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曾于1912年担任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并在1919年陪同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结婚后,赫达随丈夫阿拉斯泰尔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工作、旅行、拍摄,直至1946年底离开中国之前,她曾拍摄过云冈石窟(1933)、河北正定(1934)、热河(1934-35)、山西华山(1935)、河北(1936)、山东威海卫和青岛(1937)、河北保定(1940)、山东曲阜和泰山(1942)和南京(1944)。她的很多顾客都是在华的高级外交官和汉学家。离开中国后,夫妇二人曾在香港短暂停留,此后移居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赫达过世后,阿拉斯泰尔• 默里逊把她的照片和底片捐给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几家研究机构,其中,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五千多张她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以及一万多张底片、28本像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