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癌”去哪儿了?专家解读防癌抗癌五大误区

  肿瘤已成为人类主要杀手,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我国居民一生患癌症的概率为22%。预测2015年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达到364万人,更为可怕的是,每年全国因癌症死亡的病例约270万人,平均每天约7300人死于癌症。

今年4月15日—21日,第2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本次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患者治疗过程中如何避免与肿瘤“同归于尽”?放化疗注意事项有哪些?家属应该怎么配合治疗?面对癌痛是否要强忍?“数字防癌”是否科学?对此,国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重点学科、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做了相关解读。

  ——— 宁可错杀一千 ———

  避免过度治疗 争取“和平共处”

“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过度治疗”。肿瘤治疗的方式主要有外科治疗,即手术切除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化学治疗、生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放射治疗即放疗等治疗方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展,近年来陆陆续续涌现出了许多肿瘤治疗的新手段,诸如靶向治疗药物、微创外科、介入、基因治疗以及光子刀、伽玛刀、氩氦刀等等。

有些时候,新技术完成了患者局部手术切除,但除了能够炫耀医生手术的“高难度”外,对病人几乎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导致“瘤去人亡”的后果。

“目前,我国许多的肿瘤患者无法得到规范化治疗,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欧阳学农主任医师说,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使癌症也变成像糖尿病、心脏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样,让它们在体内与人“和平共处”。

“在提倡‘带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疗能让患者活多久,活的好不好?”欧阳学农主任一再强调,癌症病人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式治愈,需采用“鸡尾酒”理念,把传统的中医、现代的新技术与常规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病人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最大程度的提高疗效。

  ——— 放化疗无异“自杀” ———

  见招拆招 轻松度过放化疗

溃疡、肛裂、血尿、脱发、呕吐、皮肤溃破……面对放化疗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副反应,许多癌症患者都会感到不寒而栗。“随着辅助治疗药品的不断发展,止吐药、升白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大部分肿瘤患者相对轻松渡过化疗期。”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建议,针对常见放化疗各种不良反应,癌症患者应当“见招拆招”。

放疗时,避免将受照射区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用温热的水,轻轻地擦干皮肤。颈部治疗时不宜穿领口窄小的衣服,不要使用任何化妆品及外用药品,不搽刺激性或含重金属的药物,如碘酒、红汞、万花油等,也不宜做红外线等各种理疗。在治疗完成后,可以试试短时打盹或歇息时间。在放疗期间不要做太多的事情。听听音乐,放松心情,保持情绪稳定。轻松的锻炼,像散步,可以对抗疲劳,减轻放疗反应。

脱发通常在化疗开始后的几星期内发生,但这是暂时的,化疗结束后,会再长出来。脱发期间,不妨剪短头发,可以使头发看起来厚而充盈,也可使脱落的头发容易梳洗。使用温和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使头发易于梳理,避免过分用力梳头。开始掉头发时,可以用帽子或披巾保护头皮免受太阳照射。平时,化疗患者宜喝大量温的、热的液体帮助稀释大便,并在医生指导下吃高纤维食物。

  ——— 过分“迁就” ———

  科学抗癌 家属别助长患者惰性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家属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即不能措手无策,更不能一味“迁就”患者。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建议说,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引导病人认识癌症,多向患者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适度治疗”的新观点,树立患者积极治疗和战胜癌症的信心。

知则不怕。家属如果有什么疑问,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询问清楚,对癌症的正确认识是消除焦虑的良方。在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护理时,家属的良好情绪和科学抗癌,又进一步影响患者,从用药治疗到家庭护理,都能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根据患者性格、心态,坦诚地谈论疾病,注意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关心休贴患者,但不能过分迁就照顾,助长患者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以分散注意力。

  ——— 肿瘤哪能不疼 ———

  个体化给药 止痛是最基本需求

“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止痛药用多了易成瘾”、“晚期肿瘤患者才用吗啡”……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为恐惧的症状之一,许多对止痛观念的误区,让患者默默忍受着剧痛,甚至带着严重疼痛离世。

“在患者预期生存时间有限时,过多关注治愈方法是错误的。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止痛是患者最基本的一种需求。”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指出,病灶的完全缓解有时并不等于病人有良好的结局,实际上只有50%的实体瘤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因此,不妨提前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治疗,力争达到“睡眠不受疼痛影响、白天安静时无疼痛、站立活动时无疼痛”的标准,让患者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要做许多事情,诸如处理好家人关系、安排好工作以及与家人团聚等等。

止痛是艺术也是技术,把有效的药物混合在一起,来提高疗效。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呼吁说开展个体化止痛治疗。对特定的患者也可突破惯例,超常规用药、个体化给药,体内置入鞘内埋入式药物输注系统等手段,特别是对临终病人使用止痛药物,应当更宽松。

  ——— 防癌照搬“数字密码” ———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

每天吃500克蔬菜、6种水果,运动90分钟……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牢记各类“数字密码”的防癌者。“世界上没有哪组‘数字密码’是万能防癌的!”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指出,防癌包括了遗传、饮食、起居、心情、锻炼等很多方面,如果被这些“数字密码”框死,而不结合个人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年龄、日常消耗、个人体质等,反而可能“作茧自缚”。

事实上,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比如,就每天吃500克蔬菜而言,是在强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观念,正常人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蔬菜量,也可以是600克或者400克。锻炼运动时,数字只是参考达到一定强度的数值,自我感觉舒服时就可以结束,不可因感觉良好而贪多,导致精神疲倦。长期过度运动会损伤骨骼肌肉,损伤智力,增加心脑血管及心肺功能疾病,还会削弱免疫系统,造成青少年贫血、女性月经失调、肾功能受损、视网膜脱落以及加速人体衰老等不良影响。

冰冷的“数字”往往只会“雷人”,找医生是最正确的指导养生的渠道。有癌症家族遗传史或高风险的人群,更应当在肿瘤专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而不是自己支离破碎地到处搜些知识胡乱地尝试。

  延伸阅读

扑朔迷离的“遗传患癌论”

流行学调查结果表明,在有家族史的癌症发病率中,有血缘关系的高于无血源关系的,近亲高于远亲,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无明显差别。癌症的发生决定于内因和外因,癌症体质只是具备了某种内因,如果再加上外界致癌因素,如放射线、吸烟等的作用,癌症才有可能发生。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欧阳学农主任医师说,有明确肿瘤家族史的人看到相关症状就会往癌症上想,从而对癌症产生警惕惧怕心理。癌症和遗传病不同,临床中,仅约5%—10%的肿瘤可能与遗传有关,乳腺癌、卵巢癌、肠癌是遗传比例较高的肿瘤。这类人群只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得肿瘤的危险性会稍高一些,出现一些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能降低患癌风险。

癌症的发生与免疫密切相关,即便是具有癌症家族遗传,也只有在致癌因素的不断刺激下,自身的免疫细胞受损,免疫功能出现严重低下后才会患上癌症。由于各类致癌因素的作用,人体每天都会有细胞发生突变,突变细胞或由于DNA的修复功能而正常化,或死亡,或向恶性转化成肿瘤细胞,而免疫具有的监控功能可以及时识别出恶变细胞并调动免疫功能将其消灭,从而使恶变细胞不至于形成恶性肿瘤。免疫功能强壮了就可以预防癌症,这也是遗传家族中有人患癌、有人不患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遗传因素目前尚无法改变,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虽然可能因遗传而有癌症素质,但并不意味着事实上得癌症,应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增加防癌意识,定期到医院检查,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吴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