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什么是最大的孝?——信仰敬拜上帝

(一)中国传统如何惩治不孝?

这个话题要先从中国律典中对不孝的惩治说起。

孝敬父母,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要求的伦理准则,犹太摩西十诫的第五诫,就要求孝敬母亲和父亲。但特别强调“孝”,将“孝”提升为核心行为准则,将对家庭父母之“孝”与对朝廷君王之“忠”紧密结合起来,由“孝”及“忠”,以“忠孝”治国,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治理的特色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为强化以“孝”治国,中国历代王朝不仅在伦理道德和生活礼仪层面大力倡导“孝”,而且将“孝”纳入到了刑法之中,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保障“孝”的落实。

中国最完备的唐朝法典《唐律疏义》中,明确规定五刑十恶。

“五刑”,指的是“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十恶”,指的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其中“恶逆”的内容,包括殴打和谋杀父母亲属。

“不孝”的内容,包括咒骂父母,与父母分家,另积私财,赡养父母不足,在父母三年守孝期间办理嫁娶,脱掉丧服作乐,得知父母死亡而不举行丧礼等。

“不孝”之罪,量刑极重。

《唐律疏义》中规定:“诸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徒三年。殴者,绞;伤者,皆斩。”

妻子小妾敢骂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判三年徒刑。殴打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绞死。打伤丈夫的祖父母和父母,斩首。

三年徒刑、绞死、斩首,量刑可不轻!

中国传统以孝治国,妻妾们对祖父母、父母恭恭敬敬小心翼翼,这不仅是出于讲求孝道的道德说教,也是国家刑法对不孝之罪的严酷惩罚使然。

为了保障子女对父母之孝,除了政治上谋反(指谋反君主)、谋叛(指叛国)这类大逆罪之外,严禁子女告父母。父母就算是有违法行为,子女只能劝说,不能到官府上告,“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如果去官府告父母违法,官府将惩罚上告者,量刑是绞死。

《唐律疏义》中关于“十恶”的规定被后代王朝全部继承。无论是《大明律》还是《大清例律》,都有对“十恶”的严格规定。

《唐律疏义》上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教之用。”“以孝治国”是道德礼教,更是一套刑法制度,以道德礼教为本,但一定重刑侍候,刑法与德礼两手抓两手硬。“孝”被细化为一条一条的刑律,清清楚楚,按罪定刑,严刑峻法。“不孝”之人不仅为社会道德舆论不容,还将遭受官府重刑,谁敢不孝?

(二)什么是最大的不孝?

——没有后代,断了祭祀

按字形来讲,“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为上,孩子为下,上下尊卑有别,子女要顺从和负担老人。中国人大体都知道“孝”的意思,要赡养和尊重父母。

如果问,最大的不孝是什么?估计多数人都会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孟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不孝有三”的“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无后为大”呢?孟子对此并没有解释。

直到东汉赵岐在《孟子注疏》中,才第一次解释:“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是说,一是亲人行不义之事,但子女却阿意曲从,最后让亲人陷于不义之中,这是一不孝。二是家里贫穷,父母年老,却不去求功名富贵以赡养老人,这是二不孝。三不孝就是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断绝了对祖宗的祭祀,这是最大的不孝。

断子绝孙,家祭湮灭,这是最大不孝。

不知道赵岐解释的内容是否符合孟子的原义,但赵岐的解释还是丰富了我们对“无后为大”的理解,这里面涉及到“先祖祀”的问题,不仅是子孙延续的问题,也是祖先祭祀的家族祠堂的香火延续的问题。

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习惯将没有子嗣说成是断了香火。没有儿孙,断了祭祀香火,这是最大的不孝。

(三)最大的孝是什么?

——奉祖先之灵共敬上帝(注:此处的“上帝”,非基督教语境,意指中国古代本土宗教传统中的至上神)

我们总结了最大的“不孝”是什么。按逻辑就可以回答最大的孝是什么这个问题了。

最大的“孝”就应当是子孙繁多、祭祀上午香火鼎盛。这是逻辑的推理,但中国古人似乎并不讲逻辑,他们对“最大的孝”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特别的解释。

中国先秦思想流派中,最重视“孝”的是儒家。

儒家关于孝的思想,最集中地表达在《孝经》中。《孝经》是一部优秀经典,思想明确,文字简洁。《孝经》据传是孔子弟子曾子记录的孔子关于“孝”的看法。《孝经》的核心内容是将家庭之“孝”与朝廷之“忠”融合,将父子血缘等级转化为君臣政治等级,把“以孝齐家”和“以忠治国”统一起来。最大的孝是什么?《孝经》中有着特别的解释。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曾子问:“请问,圣人的德,不能在“孝”上再增加内容吗?”

孔子回答:“天地的本性,唯以人为最尊贵。人的德行,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孝’,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敬重父亲,没有比设父亲灵位来配祭‘天’更重要的,周公就是这样的大孝之人。过去周公在南郊祭祀上天,配上了后稷灵位。在明堂祭祀上帝,配上了文王的灵位。所以四海之内,各按照职位级别来进行祭祀。”

《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以祖先配祭上帝的说明如下: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定公问孔子:“古代帝王郊祀,为什么一定是以祖先配天?”孔子回答说:“万物之本在天,人之本在祖先,郊祭,这是报答本源返回原始之初,所以以祖先配上帝。”

孔子的解释很清楚,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我们的生命源于祖先,但祖先也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乃万物之祖,乃人之祖。祭祀祖先,这是孝,追本溯源,除了祭祖,还要祀万化之本源上帝,最大的孝,就是敬奉上帝,同时配奉祖先之灵共敬上帝。祖先是人之本源,但祖先并本终极本源,终极本源是上帝。在这个意义上,“报本返始”,根本上是要报恩上帝,敬拜上帝。

《礼记》上说:“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明堂,本是祭祀上帝的神殿。祭祀上帝,敬仰万物之本,这才是最大之孝。

“郊祀”,指的是在国都南面郊外,举行祭天仪式,所以称“郊祀”。“天”与“上帝”,指的是同一个最高的主宰力量。

关于“天”与“帝”的关系,《宋史》记载宋朝理学家朱熹对此有过清楚解释:

——“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

——“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有人问:“郊祀时,以后稷配天,宗祀时,以文王配上帝。上帝即是天,天即是上帝,却分开祭,为什么?”

回答:“在南郊设坛而祭时,称之为天。在屋子里以神祇祭之,称之为上帝。”

《孝经》中,孔子回答曾子的提问时,认为最大的孝,就是郊祭时以祖先灵位“配天”祭祀,就是明堂之祀时以祖先灵位“配上帝”祭祀。孔子这个解释,对后世君王行孝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配祭的具体做法,就是祭祀上帝时,上面是上帝的牌位,下面配上写着祖先名字的牌位。祖先、先王之灵永存,他们升到光明之天,在上帝左右。祭祀上帝时,要配上祖先、先王之灵位。

(四)“孝”的等级森严,君王以祖先配祭上帝

按照孔子关于至高之“孝”的解释,诸侯、官僚和百姓永远达不到最高之“孝”,因为诸侯、官僚、百姓皆无权祭上帝。祭祀皇天上帝,那是天子君王的特权,唯有天子君王可以将自己的祖先和先王配祭上帝。

“孝”是有等级的,唯有君王可以上升到“孝”的最高层次。当然,这个说法也可以引出一个结论,在行“孝”之路上,要想达到最高层次,得成为君王。

对君王来说,自己的祖先、先王是天子,祖先之灵并没有死,他们上升到光明的上帝之国,生活在上帝左右,继续关怀和影响着大地子孙的命运。

《诗经》上说:“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上升下降,在上帝左右。

从宗教上看,中国的君王们相信自己的祖先已回归到光明的上帝身边。但最大的问题是,认定自己的先王“在帝左右”,本是君王的特权。君王是天子,所以天子去世后,就回到上帝身边了。

只许君王祭祀上帝,只许君王以先王和祖先配祭上帝,严禁官吏和百姓祭祀上帝和以先人配祭上帝。

中国的官吏和百姓一样相信灵魂不灭,一样相信离开人世的祖先们仍然以某种方式存在,但是,父母祖先之灵存在于什么地方呢?他们不是在光明的上帝左右。具体在什么地方,没有明确的说法。

(五)普通百姓的祖先,尚需要活着的后辈帮助

几千年来,每到清明节,中国人仍然要去祭祀去世的父母或祖先。但是,祭祀祖先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的先人们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

通常情况下,父母之灵似乎处在一个并不温暖安定的世界,那是黄泉阴间。祖先在那儿缺衣少食,惴惴不安。所以,活着的晚辈要给祖先送食物,担心祖先缺钱用,要给他们烧纸钱,他们在“那个世界”可能被厉鬼欺负,所以送钱粮贿赂小鬼,求小鬼不要捉弄离世的亲人,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有衣穿,过安定的生活。诉求各种名目的神灵保佑自己的离世的亲人。

总之,离世的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但这“另一个世界”并不让活着的人安心。活着的人们对死亡往往也充满恐惧,因为死后的世界,是阴暗痛苦的世界。宋朝高翥《清明》一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子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这种对死后世界的悲苦想象,反应的是普通中国人的普遍的内心感受。

相对而言,君王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似乎比较愉悦光明。君王家设有庄严宗庙,亲人去世后,灵柩入葬时,设立亲人牌位让亲人之灵依附牌位。子孙将亲人牌位神主送入宗庙时,这是亲人接受子孙祭祀的大吉之事,子孙们要脱下丧服换上吉服恭送。而且,亲人牌位神主还可以配祭上帝,与子孙一起共同敬奉上帝,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中。

从宋朝皇帝宋理宗(1205年-1264年)《赐贾相》一诗,我们可以体会另一种相对欢乐的清明节:

——“清明朝野遇清明,万国欢心乐太平。樽俎优贤咨启活,载赓既醉咏盈成。”

“樽”盛酒酒具,“俎”为盛肉食具,以酒肉优待贤明大臣。“赓”指诗辞歌诵唱合。这诗可以译为:“清明的朝野,遇到了清明节。万国欢心啊,乐享太平。斟酒盛肉啊,优待贤臣,咨询治国之道。醉里唱合啊,丰富的诗篇咏成。”

君王的清明节,跟普通人的大不一样!普通人的清明节是悲哀的,因为逝去的亲人在茫然无着的黄泉阴间,死后的世界可能比现世更悲惨。但君王家的清明节是不一样的,因为祖先在天之灵就在上帝左右,与上帝一起享受子孙的祭品,保佑着尘世子孙,这是何等的光明荣耀,天国比现世更美好,君王不用为离世的亲人担心。

能以祖先之灵配祭上帝,确切知道亲人之灵在上帝身边,想到离世的亲人,君王的内心是安定的。

但想到离世的亲人,普通百姓的内心是不安定的,因为离世的亲人在一个茫然无着的所在,可能在受苦,需要在世亲人的帮助。

中国的百姓生前辛苦,死后也很可怜。现实之中,君王与普通百姓极度不平等。死后的世界,君王与普通百姓也极度不平等。这不平等之刃,立在现实世界之中,也立在死后的世界之中,砍到灵魂至深处。君王站在天国与尘世之间,不仅阻挡了普通百姓的天国之路,也阻挡了普通百姓离世的亲人们靠近上帝之路。君王独占独享通往上帝之路,以唯一天子之尊“奉天承运”统治天下,隔断了上帝与百姓的通道,在这个宗教的意义上,历朝君王皆民众上帝信仰的敌人。

(六)“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

崇拜上帝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1046年)的传统,周朝打败殷商取代商朝,继承了商朝的上帝崇拜,但同时逐渐用“天”这个概念来指称“上帝”。整个周代,对至高神的称呼是“上帝”与“天”混用。

从商朝甲骨文内容看,商朝崇拜的最高神是上帝,但同时也祭拜自然神和祖先神,但还没有用祖先神配祭上帝的祭祀模式。

从已有资料分析看,以祖先神配祭上帝的祭祀模式,最初可能是从周朝发展起来的,这个模式决定了三千多年中国君王的最高祭祀模式。

公元661年,武则天封泰山辞即表达此模式:

——“烝烝我后,享献惟夤。躬酌郁鬯,跪奠明神。孝莫孝乎,配上帝亲。敬莫敬乎,教天下臣。”

“烝烝”,指兴盛之貌。“后”,指君王。“享献”,向神奉献牺牲祭品。“夤”,指敬畏庄重。“郁鬯”,指一种郁金香与黑黍酿的酒。

“强盛的君王啊,怀着敬畏庄严之心,向上帝奉献祭品。亲自斟满郁金花和黑黍酿就的香酒啊,跪着献给光明之神。至高之孝敬啊,莫过于将亲人配祭上帝。至高之敬畏啊,教化好天下臣民。”

在《孝经》之前的《周易》中,已提到君王将祖先配祭上帝的模式。《周易》“象”中这样写道:“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指的是欢欣鼓舞。“殷”,虔诚的意思。“荐”,奉献。“祖”,指的是祖先。“祖”,指祖先。“考”,指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

“雷声轰鸣,大地兴奋,欢欣鼓舞的日子。先王奏起圣乐,推崇圣德,以虔诚的祭祀,奉献上帝,以祖先和父亲配祭。”

《周易》及《孝经》里这段关于配祭上帝的话,对历朝历代君王及朝廷礼官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常被后代朝廷君王和官员们在讨论祭祀上帝礼仪时引用,决定了中国君王最重要的绵延不绝的宗教祭祀模式——以祖灵配祭上帝。

二十四史有记载的君王中,很少有君王不举行以祖灵配祭上帝的隆重仪式。

——“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

这是《汉书》记载,汉武帝封泰山,在修建好的明堂中以汉高祖刘邦配祭上帝。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

这是《新唐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以唐高祖李渊配祭上帝。

——“辛亥,享昊天上帝于圆台,陈天书于左,以太祖、太宗配。”

这是《宋史》所记宋真宗赵恒以宋太宗赵匡义及宋太祖赵匡胤配祭上帝。

——“丙申,有事于南郊,尊太祖皇帝配享昊天上帝。”

这是《元史》中记载元朝忽必烈以太祖铁木真配祭上帝。

——“十四年春正月辛亥,祈穀于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

这是《清史》关于清世祖福临以太祖努尔哈赤配祭上帝的记载。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

最大的尽孝,在于父亲去世后,以父亲之灵配祭昊天上帝,让父亲之灵在上帝身边,平安的生活在上帝的威力和光明中。不让父母的灵魂徘徊在死亡阴暗之地,用配祭上帝的仪式,用向上帝的祷告,呼唤父母之灵走向上帝,在上帝的光明中得到安宁,这才是至高之孝。

这至高之孝,历史上是君王独享的特权,今天应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人人皆有权以祖先和亲人之灵配祭上帝。“孝莫孝乎,配上帝亲”,以逝去的亲人配祭上帝,这才是大孝。最高之孝,首先是孝敬上帝,孝敬宇宙万物及一切生命之本源。其次是敬奉先人孝敬亲人,与先人之灵共同敬奉上帝。

公祭之中,只能礼敬至高无上的上帝,不可以自己祖先配祭。因为以自己祖先配祭,就排斥了非本家本族人参与的可能。但家祭之中,可以自己祖先牌位配祭上帝。

最大的孝,当以自己为天子——上帝之子,信仰上帝,以逝去的亲人之灵配祭上帝。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杨鹏,壹基金秘书长。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现代公共政策,著作有《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为公益而共和》等。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