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外地人为何痴迷北上广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公布。

对于热衷到北上广寻梦的外地人来说,这宛如正式敲响警钟。在未来城市化的总体规划蓝图上,这些特大城市将提升入户门槛,以缓解这些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就业、生活压力。

从城市的布局来看,现在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42个,1978年时只有29个。其中,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个,世界上也就是25个,500万-1000万的城市有10个。

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北上广首当其冲。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最近指出,北京2000年到2012年这12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517万,每年增长43万。而上海每年增长53万,广州12年每年增长43万,深圳每年增长56万。这些城市资源环境的压力太大,确实需要减负。户籍政策与规划是配套的,要严格控制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要坚持从紧。

长期以来,外地人之所以背井离乡,承受着超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直面拥堵和竞争压力,来北上广打拼,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集中了超乎寻常的资源和机会,一个户籍背后就拥有中小城市难以企及的福利——以北京为例,户籍居民不仅享有本地教育和医疗的便利,相关的社会福利也超过80项,有人测算,这些福利价值50万元人民币以上。

(资料图:2014年3月6日,北京,下午5点之后,北京国贸朗家园站回河北三河市燕郊镇的公交车站前排起了长队,而为了能早点回家,乘车者在排队和上车时经常发生拥挤。惜缘/东方IC 供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迁徙权获得全面兑现,一场空前的人口大流动、大迁移成为潮流,目前仅在城乡漂泊的候鸟人口超过1.3亿。

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化的失衡,一线城市对各类人才产生了强大虹吸效应,多数大学毕业生将北上广当成奋斗的起点,北漂、沪漂成为社会流行语,市场化的自由流动与行政化的城市管理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博弈,户籍制度成为备受诟病的焦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都在致力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但相关的配套措施、资金、资源却优先供给大城市,导致中小城市缺乏发展的动力,以至于更多人云集大城市,并最终形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大城市病。

可以预见,如果深层根本问题不化解,尤其是不努力填平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资金、资源、鸿沟,仅仅靠严格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无法阻止外地人口冒着歧视的压力大量涌入都市。即使北上广关小城门,他们也会做出次优选择,向二线城市尤其是省会集中,而不会将中小城市当成未来的归宿。

短期来看,北上广面对的人口集中压力不会快速降低。比忙着关上城门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保障外来人口公开公平公正地获得有限的新市民名额。公安部提出,要通过积分制的办法,阶梯式的通道来进行落户,来合理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而这需要首先对传统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变革,从行政化向社会化、经济化转型,前提是有真正的法治化保障。

中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长远看,缓解北上广人口过度集中的困境,首先当对大都市城市功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疏散,通过产业转移、资源共享等方式,在自身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比如当下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就是值得期待的实验。

中小城市自身发展则当牢牢把握四化同步推进的原则——城镇化是目标,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以产业集聚推动人口集聚,避免过去人为造城带来的空心化误区,毕竟,不少地方政府已经为频现的鬼城交足了学费。

城镇化的根本是人的城镇化。《政府工作报告》具体、形象地讲到了“三个一亿人”。这三个一亿人,第一个一亿人是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个一亿人是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第三个一亿人是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种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做法是符合当下中国实际的,也是政府决策进一步契合规律、向科学化、精细化前进的标志。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障地方政府摆脱GDP崇拜、遏制投资冲动、治愈房地产依赖症,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一道道尖锐的考题。

总之,在一个全面开放、自由流动的年代,三中全会又明确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想缓解北上广的人口压力,单靠政府设置行政壁垒去谢绝外地人难以取得预期成果的。

外地人不再痴迷在北上广打拼的唯一前提,是中小城市真正具备了吸引了他们奋斗生活的魅力——以改革发展的名义,以实体为王、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的名义。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石述思,资深媒体人,现担任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2012年首度出书《石述思说中国》,直指国内各阶层弊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