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诗依:倾听李嘉诚为香港人的辩护

最近,财新传媒推出了长篇专访《李嘉诚谈香港》,引发香港舆论的关注。采访中,这位商界巨子系统表达了对当下香港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热点问题的看法,对香港政治状况、经济发展饱含忧患,对港人心态多有批评与提醒,特别是他说香港是“被宠坏的孩子”,更格外受到港媒的聚焦。

当然,港媒并不仰视这位首富,对李嘉诚的话,重视固然重视,但也不是随声附和,照单全收。比如,对于他批评香港“民粹主义升温”,认为社会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留在愤怒情绪的阶段”,《明报》在报道中采访的港大一位讲师就不客气地评论说,社会上所以出现民粹现象,源于地产霸权,地产商利用垄断地位赚钱,令经营成本增加,蚕食了香港的竞争力,但李嘉诚反而用民粹来作为影响香港竞争力的原因,是混淆视听。而李嘉诚,一直被指为地产霸权的盟主级人物。

综观整个访谈,李嘉诚对香港、港人说的话,可谓很不顺耳,而港媒做到了客观、平衡地去反应,显示了新闻自由环境下舆论生态的多元与包容。

李嘉诚也谈到了内地与香港、内地人与香港人之间的冲突。这话显然是给内地人听的,很值得转录:

“香港是我的家,一直是个和融社会;我希望大家知道香港人包容、热心,有正义感,对国家富有感情。你在香港问路,尽管香港人和我一样,说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也会用这不标准的腔调耐心回答。内地遇到天灾,香港常常是感同身受。”

“因此,我们不要因社会上一些表面现象,扭曲港人对民族认同的心;或许,香港正经历一种身份认同的痛苦和挣扎,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国家民族,自己的家,香港人是很真心的。”

观察李嘉诚对媒体的讲话,向来审慎、周密,少有废词。财新传媒此次对其采访,更历时数月,进行了多次,想必会经过更细致的推敲与斟酌。因此,李嘉诚的上述讲话,可看做一篇用心为香港人作的辩护词。这篇辩护词,恳切动情,指向明确,其目标听众,无疑应是内地朝野人士,而其良苦用心,则在于消除朝野对香港、香港人的不信任。

观近期内地舆论可知,李嘉诚的这番话并非无的放矢。数月以来,香港负面新闻缠身。闯军营、挥舞港英狮子旗、驱蝗、台独分子训练“占中”人士、反对维多利亚港建军用码头等,不一而足。一时间,仿佛港人已经与中国离心离德,香港已成“颠覆前哨”,一个麻烦制造者,香港到处都是反中盼独分子。

一连串的负面新闻,显然对内地民众心理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点,从百度在APEC移师北京、不在香港举办这一新闻下所设计的调查中可见一斑,在投票中,对这一决定选择“喜悦”者,占了压倒性的多数。而在上述有关香港的新闻的网友评论中,更充斥着激烈的谩骂与诅咒

李嘉诚的话,显然有感而发。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港人德性的一般性肯定(包容、热心,有正义感),二是强调港人是爱国爱港的,激进势力不代表香港的主流与本质,三是对香港正经历的身份认同的痛苦与挣扎,内地要给予理解和耐心。

这一番话,很带感情,但笔者看来,却并不失客观与公允。以笔者的切身体会和了解,激进、激烈的言行在香港这个自由、多元的社会里,确实不占主流,比如闯军营的“香港人优先”组织,其在facebook上的一些帖子,跟帖响应的,一般最多也就一、二十条,香港媒体对这种没有广泛代表性的言行,一般不予注意。至于游行、示威,在香港是家常便饭,主题与诉求更是五花八门,连妓女都可以堂皇地走上街头要求“淫权”。

遗憾的是,内地一些商业民族主义的媒体玩家,比如《环球时报》,却置香港丰富、多元的舆论生态及社会现实于不顾,只挑这种在香港根本不占主流的事件做渲染,而在香港社会政治意识觉醒、民主诉求上升的现实下,这种有欠平衡的不专业报道却耐人寻味地得到了纵容,以至于短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对香港的污名化过程。如今,香港作为“刺头”、“麻烦”、“白眼狼”的形象,已经越来越有市场。

香港远不是完美社会,相反,它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不是不可以批评。然而,如果对他人的批评既不伴随对自身的反省,也不愿意全面反映他人的声音,则这种批评的价值就很可怀疑。坦率地说,在意见的多元、包容上,泱泱内地实在需要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媒体学习。不久前,《明报》还刊登北大法学院饶戈平教授题为《坚守香港普选的法治之路》的长文,尖锐批驳香港民主派,而《明报》本身,是一份有鲜明民主诉求的报纸。反观内地,批评香港问题的报道与言论享有极大空间,反省自身问题的声音却鲜能被听到,这对培养理性、成熟的社会心态是十分不利的。

在这个意义上,香港传媒处理李嘉诚意见的做法,值得内地学习。李嘉诚为香港人所做的辩护,值得内地认真倾听。

(图注:财新传媒《李嘉诚谈香港》专题图片。杜江摄影。图片来自财新网)

作者:章诗依,媒体人。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