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圈子文化改变官场“游戏规则”

圈子文化实质上改变了“游戏规则”,它迫使官员们主动向某些势力集团靠拢,以免在圈子林立的官场被边缘化。

  有媒体梳理近年查处的贪腐案件时发现,很多贪腐官员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往往以人情往来为由结成利益共同体,圈子内的“小伙伴”们平日里一起弄权、搞钱和玩乐,一旦有人落马则会拔出萝卜带出泥,甚至引发官场地震。与普通人的社交圈子不同,官员们的圈子笼络帮派势力的重要媒介,多数官员都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许多圈子,这种圈子文化已成为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

  观察官场圈子文化,各种腐败窝案是最理想的样本。从2011年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涉嫌违法违纪落马以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南昌铁路局原局长邵力平、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苏顺虎、昆明铁路局原局长闻清良等人先后落马,纪检部门从刘志军的“圈子”挖出的副局级以上官员已达15人之多。在上海社保基金案、重庆“艳照门事件”等案中,官场圈子文化的痕迹也非常明显。

形形色色的官场圈子,本质是官员们用利益维系的政治联盟。在充斥各种明争暗斗的权力博弈场,只要稍稍拥有一点权力的人都想培植自己的亲信,以便在弱肉强食的官场掌握更多筹码。官场的圈子文化,决定了资源分配的潜规则和潜秩序,也直接影响官员的仕途走向。即使初涉官场的年轻人,都很快能看出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存在哪几个阵营、哪几股势力,也很快就会面临“站队”的问题。

当官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职业,官员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平日里有几个志气相投的好朋友,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但问题是,官场上处于同一个“圈子”的官员们,往往并不只是“好朋友”那么简单。事实上,很多官员彼此之间或许都算不上是朋友,他们更像拴在一根利益链上的蚂蚱——大家有福同享、有赃同分、有风险同担,每个人手中都有其他人的把柄,自己也有把柄在其他人手上。

“圈子病”在官场大行其道,正常的政治生态难免被扭曲。最明显的表现是,常规的选人用人机制近乎失灵,干部提拔变成了某些领导扩大圈子、犒赏亲信的机会。在圈子意识的作用下,领导干部考虑问题时会首先围着自己“圈内人”的利益转。只要是“自己人”,不管才能和德行如何都委以重任——张曙光当年就是被刘志军“带病提拔”的;如果不是“自己人”,哪怕再有才干也无出头机会。

可以看出,圈子文化实质上改变了“游戏规则”,它迫使官员们主动向某些势力集团靠拢,以免在圈子林立的官场被边缘化。在官场“圈子化”的过程中,腐败几乎无可避免:一方面,后来者进入某个“圈子”难免涉及利益交换,否则很难得到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另一方面,以利益为润滑剂的“圈子”,最主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实现“圈中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腐败是官场谋利的最便捷途径。

无论是哪一个层级的权力体系,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圈子,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人在谈论一些新获晋升的官员时,都能大致说出这个人属于“某某派”或“某某系”,或者能说出这个人背后的“靠山”是谁;同样,在某个“老虎”落马之后,人们也能大致猜出接下来还将有哪些相关的“圈内人”仕途堪虞。高度“圈子化”的官场,已经影响到官员群体的整体形象,甚至威胁到权力合法性。

最近几年的铁腕反腐,已经将官场的某些圈子打得七零八落,但官场的圈子文化的根基仍在。在深入推进反腐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更要以剜疮疗毒的魄力挖出这些“苍蝇”和“老虎”背后的圈子。破除官场“圈子化”的不良倾向,理顺权力运行逻辑和运行规则,方有清明的政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作者:汤嘉琛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