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明:女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烦恼”

女大学生“村官”在成长发展中遭遇到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行政干预

女大学生“村官”上任是行政干预的结果,是用来平衡农村强势男权势力斗争,是一种典型的平衡模式。因此在平衡农村男性权力关系的意图下,行政力量的作用使部分女大学生“村官”依然处于农村权力的边缘;这就决定她与强势(男村官)的一方不可能是对等的。处于弱势一方要想维系这种关系,就只能表现出对另一方的绝对服从和甘愿受支配。因此注定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在参与村务重大问题决策和具体村级事务的管理上会遭遇阻力,在位置角色上会被架空,在现实面前会有无奈。

(二)性别偏见

中国家庭传统伦理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对女性用这种标准进行角色期待与评价已经成为社会的习惯思维,特别是在农村。因此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会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男性村领导和村民、甚至女性的审视和挑选。很多村领导和村民会认为“农村工作更适合于男性”,“女性成不了大事”,对女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表现出不信任;还有的不希望被女性领导,内心会不自觉的排斥女“村官”,因此在“男权文化”和传统家庭伦理的阴影下,女大学生“村官”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比素质相当的男性磨难更多、付出更多。

(三)经验不足

女大学生“村官”长期生活在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对于农村基层组织相对比较陌生,再加上刚刚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由于自身社会生活阅历、适应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以致于对村民有哪些困难、有哪些需要、怎样解决等问题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使村民对一些女大学生“村官”“敬而远之”。特别是村民最重视的是村干部的带头致富能力,而一般的女大学生“村官“由于不了解致富信息,也没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把握市场行情、促进村民增收的经验,因此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村民对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信任。

(四)自我设限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近几年来,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进乡进村投身新农村建设。有些女学生趋之若骛地参与“村官”选聘,来到待遇较低、基本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生活。由于一些女大学生“村官“做出此项选择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需求;也没有做好立足现实和进行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再加上又自感在工作上不能展开拳脚;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村官“与男性相比,更多考虑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以及将来的家庭特别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因素;因此那些曾经激情四溢的“女大学生‘村官’”有些开始感受到一种失落和无奈,有些不能坦然承受自己的选择,纷纷开始考研、开始跳槽。

作者:曾小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