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脱皮”只因“水土不服”,推责之辞有何意义

耗资近7亿、历时3年建成的安徽蚌埠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于去年12月底正式通车,但仅9个月后,主桥面大面积出现“脱皮”现象。市民疑是豆腐渣工程,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除了车辆超载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桥面上使用的全部是进口材料,而外国的材料设计不适应蚌埠的高温。(11月28日,来源:现代快报)

大桥会“脱皮”,百姓来质疑,政府就要答疑。水土不服,本是用来形容人体无法适应一个地方的环境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如今,在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上的进口材料与蚌埠的温度“亲密接触”了几个月之后,“水土不服”却被用来解释主桥面大面积出现“脱皮”现象,真可谓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沥青是从韩国进口的,粘贴剂是英国的,”这些国家的材料是根据他们国家的环境制作的,“却不能适应蚌埠的温度”,所以大桥脱皮的原因就是材料的问题,有关负责人这样说明。这些顶着“外国”光环的进口货受到了蚌埠温度的“摧残”,落得如今“狼狈不堪”,看似符合常理的解释却令人“浮想联翩”。既然这些材料是为了针对外国环境而设计的,那么当时为什么又要高价购买这些材料?难道“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非得用国外的材料?这些外国的材料到底质量如何,又是否有相关的合格证明?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大的工程为什么没有因地制宜,跟据本地的情况进行设计,前期设计工作是如何做出来的?毫无疑问,这种把问题归咎于材料声称“水土不服”的说法不是对大桥问题解释,只是有关人员的推脱与搪塞,欲盖弥彰。

目前,蚌埠政府已经对大桥“脱皮”问题组织论证,并称“水土不服”为措辞不当。不管事后的“亡羊补牢”是否能有效补救,不管有关人员是否“说错了话”,但7个亿的工程短时间内出现问题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政府不仅仅要挽回损失,更要挽回的是民心。组织论证是必须的,不对大桥“望闻问切”就查不出病因,就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祸”,就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技术问题。但除了组织论证,还应当将当年修建大桥的论证情况予以公示,给老百姓一个说法,3年前的论证报告写了什么,7个亿的钱款如何花费,都有什么单位参与了大桥建设。这样才能透过大桥的“表皮”,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弄清到底是决策失误还是腐败失职。

大桥不是花架子,它要服务的不是一任官员,而是好几代的百姓。近年来,不少地区出现了这种劣质工程,造价很大,问题颇多。其中很大程度都和当地官员的不当决策有关。官员作为一个城市的规划者,承担着建设城市的重任。然而,不少人为了“面子”,为了利益而忽视了民意,许多工程盲目上马,不加论证,重复建设,导致民怨。忽视民意,缺乏监督,最终只会劳民伤财。决策要科学,就要多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只有通过老百姓的“拷问”,才能逼着规划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耗资巨大、历时长久,一座刚刚“出世”才9个月的公路桥轻而易举地就“水土不服”了,估计换谁都无法接受。该桥外的“金玉”出了问题,会不会连内部材质也是“败絮”,政府的论证是答案。谁有责任,谁没责任,不能不了了之。(文/蒋小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