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与教人:我们期待怎样的毕业演讲?李培根 何江 杨舒平

这两天,那则有关马里兰中国女留学生的不恰当毕业演讲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巨浪。一时之间,声讨与斥责、怨怼与谩骂、嘲讽与不屑,各式各样的论调不绝于耳。

在这个新闻事件中并不打算做是非曲直的简单评判,也不扣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感的大帽子,更不会不尊重其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只是试图探讨一下:站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度,发表一篇怎样的留学生毕业演讲,对教育本身是有助益的。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的16分钟演讲《记忆》,被掌声打断30次,他被华科大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的16分钟演讲《记忆》,被掌声打断30次,他被华科大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

前几年,我们在网媒上领略了各家大学校长的毕业寄语致辞,最近则是毕业生的演讲(也许这项仪式并不是近几年才时兴,但在网络媒体传播的助推下,确实是近些年才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笔者认为,之所以中外院校普遍在毕业典礼上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是因为它不简单停留在仪式层面,那些真正“走心”的演讲是足以打动在场听众,乃至于能够影响他人的一生。因此,短短十几、二十分钟的毕业演讲,就不应该成为个人的秀场,而应该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大学毕业典礼这个特殊的教育场景中,我们希望能够聆听到一些意味深长的教益,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或者可以对自身有所启发的,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人生观或是价值观。或者至少,是一些对后来的毕业生有意义的经验分享。

带着这个视角去看,马里兰的Miss Yang又“贡献”了什么呢?

Democracy and freedom are the fresh air t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

“民主与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至关重要的新鲜空气。”

And as a French philosopher Jean Paul Sartre once said: freedom is a choice, our future is dependent on the choices we make today and tomorrow.

“就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的: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就取决于我们在今天做的选择。”

受教与教人:我们期待怎样的毕业演讲?李培根 何江 杨舒平

笔者认为,自由与民主无人不向往,二者的重要性和对于世界的价值已无需强调,更不需要在美国的土地上,对着美国社会强调。演讲的前半部分,她对于美国的民主自由现状的艳羡与赞美,对于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价值,流于空泛。

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杨通过对比看到了祖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出于一个有责任担当的留学生,她完全可以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解开伤疤、甚至还要撒盐式的言论嘲讽和攻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留学生,更作为一名中国人,通过自己学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理念,去反哺我们的祖国和社会不更有价值吗?从教育角度来说,这样不才是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意义吗?更多值得观看的演讲www.yangfenzi.com/tag/yanjiang

那到底怎样才算是对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毕业演讲呢?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道出了日后广为人知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讲述了如何把生命中的点滴串连起来、爱和失去,还有死亡;而比尔•盖茨则在哈佛的毕业演讲中,主要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哈佛,并提出哈佛毕业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改变世界的力量。

也许,你会认为杨小姐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能期待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企及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境界。那么,远的不提,近有一例。

2016年5月何江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

2016年5月何江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

就在去年今时,中国留学生何江在2016年哈佛毕业典礼上,以短短六七分钟的演讲,赢得了现场三万多人的掌声,他更提出为故乡做出自己的贡献。何江在毕业演讲中讲述了一个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切身体会到的先进科技知识。庄小威:用物理之光照亮生命之谜|她带出了得意门生何江、张锋…

作为一名科学家,积极地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我的家乡,还有万千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地方,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都能够做到的。——何江

无论我们做什么,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不是简简单单就得到的。民主与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至关重要的新鲜空气。自由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是爱。就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的: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就取决于我们在今天做的选择。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下一篇章,我们一起,写下人类的历史。我的朋友们,享受这里的新鲜空气,不要放手。——杨舒平

简单对比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尽管两人在演讲的最后都似乎发出了某种宣言,但谁的宣言更加脚踏实地,更具有行动力,谁的言行对于相对不发达的祖国更有促动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附:何江演讲视频、演讲原文,杨舒平演讲视频及原文

以下为何江演讲全文: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只有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去找母亲帮忙,但是她没有找医生,却把我的手放在火上面。她用酒浸过的棉纱绕着我的手缠了好几层之后,在我的嘴里放了一根筷子,然后点燃了棉纱。

棉纱上的温度很快上来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烫。这股灼痛让我想要大叫,不过我嘴里含着的筷子让我叫不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我的手骨,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母亲熄灭火。

所以你看到,我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里成长的,在那个时候,并不发达。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村没车、没电话、也没电,甚至都没有自来水!且理所当然地,我没有接触现代医疗资源的办法。

当我被蜘蛛咬伤时,并没有医生可以来治疗我。对于学生物学的人来说,你也许能找到我母亲治愈背后所包含的科学原理:热量能够让蛋白质失活,而蜘蛛的毒液都是蛋白质组成的。将这个土方子和生物化学基础联系起来很神奇,不是吗?

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在哈佛学习生物化学的博士生,我现在知道了一个更好的、不那么痛、危险系数更小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忍不住问我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吗?

距离那个事故发生已经十五年了,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的手现在恢复地很好。不过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萦绕了很久,我也时常会被科学知识分布的不均衡问题所困扰。

我们曾学习过如何编辑人类基因谱,揭示了许多关于癌症的秘密。我们能够轻松地操控神经元的活动。生物医药研究每年都会有很多进步和令人振奋的变革、成就。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却不能将这些成就传递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人口的12%一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

每年都有三百万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全球有三亿的人收到疟疾的影响。在全世界,我们能看到无数的贫困问题,病痛问题以及资源匮乏导致科学信息不流通的问题。

救生知识在现代化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高不可及的。所以,在许许多多地方,人们还是用火来治疗蜘蛛的咬伤。

在哈佛学习期间,我知道了科学知识是如何用简单的又深刻的方式帮助到其他人的。2000年的一次流感使我的家乡像被恶魔下了诅咒一般。

我们的民间治疗根本找不到解决办法。更严重的是,农民们不知道普通的感冒和流感之间的区别。他们不明白流感比普通的感冒要致命地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病毒在动物种类间的传播没有概念。

所以我意识到简单的卫生治疗方法例如将动物隔离可以治疗这种病时,我可以用这种方式让我的家乡更快接受这种科学知识。

那是我作为生物科学家的第一次惊叹。不过也不仅仅就此而已:这也是我自身理念提升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也是关于我作为地球上一员的自我理解的转折。

哈佛鼓励我们有大梦想,去激励我们改变这个世界。在这个毕业日,我们也可以想象等待我们的伟大宏图。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还在想着我家乡的农民们。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将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是多么重要。因为,运用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将知识传递到我的家乡和千万个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带进这个我们在座每个人所习以为常的世界。

不过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尽力呢?

很久之前,我们的社会就强调过科学和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该强调将这些知识平等地传递给需要它的人的重要性。

改变世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发现下一个伟大的东西。改变世界可以是简单的方式,比如成为一个更好的传播者,发现更多有创造力的传播知识给像我的妈妈和农民这样生活在未工业化地区的人的方式。

我们的社会也应当明白知识的平衡分布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步,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来实现。

如果我们努力了,一个在中国农村的青少年被毒蜘蛛咬了的话,就不用再火疗而是去见医生了。

谢谢!

毕业于昆明一中,马里兰大学毕业生杨舒平(Charityi、Shuping Yang)

毕业于昆明一中,马里兰大学毕业生杨舒平(Charityi、Shuping Yang)

以下为杨舒平演讲全文:

教职员工们,同学们,家长们,朋友们,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在马里兰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演讲。

人们经常问我:你为什么来马里兰大学?我总是回答:清新的空气。

五年前,从中国来的时候,我准备了5个口罩。从飞机上下来,离开达拉斯机场候机楼时,我正准备戴上口罩时,吸入了第一口美国的空气,然后我将口罩收了起来。这里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甜美,显得格外的奢侈。我深感意外。我在中国的一个城市长大,从小出门都得戴口罩,否则就会生病。

然而,在机场呼吸到这里空气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我的眼镜上不再有雾,呼吸不再困难,也没有了压抑。每一口呼吸都是愉悦的。今天我站在这里,仍然忍不住回想起那种自由的感觉。

在马里兰大学,另一种清新的空气也令我感怀不已——言论自由的空气。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独立宣言,但“生命、自由和追寻幸福”这些词句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仅仅是背下这些词句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些词句显得那么古怪,那么抽象,那么陌生,直到我来到马里兰大学。我终于明白,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多么神圣。在马里兰的每一天,我都被鼓励着在争议问题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可以质疑自己导师的观点。我甚至可以在网上给我的教授们打分。

但最让我震惊的是,当我看到话剧《暮光:洛杉矶》带来的文化冲击。《暮光》是Anna Deavere Smith导演的一个关于1992年洛杉矶骚乱的话剧。四名洛杉矶警察被拍下殴打并逮捕Rodney King,却被宣判无罪。骚乱随后开始了。整整六天,人们走上街头,城市一片混乱。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谈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政治问题。我震惊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话题可以公开讨论。那个话剧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政治叙述故事,一个可以让观众批判性思考的政治叙述故事。

我一直有强烈的愿望想讲这类故事,但我曾深信只有权威部门才能讲述这些故事,只有权威部门才能定义真相。然而,在马里兰大学融入到不同社区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角度的真相。很快,我意识到在这里我有机会可以自由地说。我的话是价值的。你的话也有价值。我们所有人的话都是有价值的。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的同学们走上华盛顿街头,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为多种不同的事业募集资金。我见证了这一切。我见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并为变革发声。我曾经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杯水车薪。但是我们团结在这里。我们团结在一起,就能推动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平。

2017届的同学们,我们正从一个通过人文教育鼓励我们批判性思考又不忘感受人性的大学毕业。我们拥有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做好准备去面对社会的挑战了。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会继续读研究生,有的人可能参与工作,有的人可能开始一段探索的旅程。

但不管我们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自由言论来之不易。民主和自由是值得为之奋斗的清新空气。自由是氧气,自由是激情,自由是爱。正如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和明天所做的决定。我们是人生下个章节的作者。让我们一起,来书写人类历史。我的朋友们,享受这清新的空气吧,不要让它消失。

谢谢。

(文/君堂  来源:东润公益基金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哈佛大学女神许吉如《我是演说家》演讲:国强则少年强

➤ 盖茨基金会CEO致青年学生:迈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 奥斯卡奖得主马特·达蒙麻省理工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及专访

➤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

➤ 猎豹CEO傅盛年会走心演讲:我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努力?

➤ 特朗普女儿伊万卡拉票演讲视频,她还是珠宝设计师、名媛、模特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十年砍柴:杨舒平同学的演讲只是“家兄塞北亡”的现代版说道:

    毕业季,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优秀毕业生、来自中国昆明的杨舒平的讲演,被披露后让许多中国人不爽。杨同学在讲演中大谈中国的空气不好,而美国的空气甜美,然后由此引申到言论的自由度这个话题。许多国人认为杨同学是“辱华”,是贬损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的祖国,“跪舔”美帝。

    杨同学的演讲听起来(我是看的别人全文翻译的演讲稿)确实让人不舒服,但说是“辱华”“跪舔”就言重了,在我看来,这无非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灌输、社会提倡、阅卷者赞许的一种八股腔的成果而言。尽管她在美国学习了四年,这份演讲稿也是用英文写的,但中国中小学时作文的“技巧”在这篇演讲稿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我最讨厌的。

    在一个400多人的微信群里,我因为替杨同学辩解了几句,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被人斥之为“傻”“脑残”。我很讨厌以贴标签、辱骂的方式来代替辩论,于是退群了。微信群也确实不是一个讲道理、辨是非的地方,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解释我为什么持这样的观点。

    我们中小学教育接受的语文教育,一直很推崇这样的作文法,如《茶花赋》《荔枝蜜》,用一种“比兴手法”,借酿蜜的蜜蜂来夸赞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朱熹老夫子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本来要控诉负心汉嫌弃人老珠黄的妻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却从自然界的植物荣枯现象说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

    比兴当然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果用得不好,由此物言彼物,过渡得太生硬,那还不如不用。杨同学从自然的空气质量对比,来过渡到言论空气之优劣,也不是不可以,因为环境污染和社会管理是有莫大关系的。许多人抓住她的毛病是:她在“起兴”的时候,说了假话,因为昆明的空气没那么糟糕,在中国算是非常不错的,她个人因为体质过敏在昆明戴口罩,并不能说明多数人不能忍受昆明的空气。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在中国,昆明的空气质量确实算不错,但不能说就没有改善的空间了,和马里兰的空气相比,昆明的空气也不怎么样。

    杨同学的演讲词让人不舒服的是,她确实为了打动人,有抑此扬彼的故意,不惜夸大某一端。这在我们中小学的作文训练中,亦是常用的技巧。我们宣传典型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廉洁奉公,往往要把他的家庭生活宣传像海瑞那样不正常,女儿饿死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宣扬一个人爱岗敬业就喜欢说他连爹妈病了也不能在病榻前侍候,而是坚守岗位。很多年前我参与树立一个优秀的司法助理员为全国典型的工作,有关部门组成演讲团全国巡演,团中有一个叫小吴的年轻人,是这位司法助理员帮助走上正道的。这小伙子只是母亲死得早,辍学后有些不良行为,不是什么太坏的人。但为了突出“浪子回头”的效果,演讲稿硬是把他在帮扶前的种种行为夸大到几乎“世人皆曰杀”的地步,而帮扶后就成了青年楷模。其实这小伙子在帮扶前没那么坏,帮扶后也没那么好。

    中国人做文章,在古代就流行这样的“技巧”,为了感动人,往往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甚至不惜造假。宋代有一个笑话:

    李廷彦献百韵诗于一上官,其间有句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官哀之曰:“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是!”廷彦遽起自解曰:“实无此事,只图对属亲切耳!”

    你看看,为了作诗写文章,这位士大夫竟然让还活着的哥哥“塞北亡”。这位杨同学比起李廷彦来说,我觉得还不算什么太夸张吧?

    这场风波对杨同学是个教训,或许可以促使她去思考写文章、讲演要打动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技巧固然重要,但真实和真诚更加重要。《易经》说“修辞立其诚”,后世文豪和圣贤对此作过进一步阐述。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曰:“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明代的王阳明在 《传习录》中说:“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这也应该是对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一种警示与启迪。

    如果批评(哪怕批评得未必正确)就算“辱华”,那么鲁迅先生曾对中国的文化撰文做尖锐的批评,包括我们引以为傲的国粹——京剧。这不是一贯“辱华”么?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如此讽刺京剧大师梅兰芳: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在另一篇文章《论照相之类》,更是挖苦讽刺梅大师和京剧: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

    异性大抵相爱。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了,——假使我用了这“无”字还不算什么语病。然而也就可见虽然最难放心,但是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外国没有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采色,弄墨水的人们跋扈。

    当然如果有人以鲁迅在国内发表此类文章是对中国出于“爱之切”的批评,而杨同学在国外说那番话就是讨好美国人的“跪舔”,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采取双重标准的“势利”。

  2. 杨舒平的美国毕业演讲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说道:

    什么空气甜美都特么假象,认真你就输了!来自云南昆明的女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一翻神志错乱的发言,是应马里兰大学华裔校长陆道逵之邀请的。

    那么这个口罩女生Yang Shuping(杨舒平)是什么人?那个马里兰大学又是个什么学校,陆校长又是什么人?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政治立场,还有人说她的父母是云南公安……不妨细细往下读,这一切表象背后,究竟包藏了多少秘密?


    昨日,一位来自于中国云南昆明的女学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举行的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公开演讲视频惊爆了网友的眼睛。

    “美国的空气是多么香甜清新”、“当我在机场外呼吸,我感受到了自由”、“我终于明白,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多么神圣”、“请记住,民主和自由言论来之不易。民主和自由是值得为之奋斗的清新空气。自由是氧气,自由是激情,自由是爱。”

    这位自称是来自于中国昆明、名叫Yang Shuping(杨舒平)的女学生随后话锋一转说,在学校里面参加戏剧社,感觉到美国这边人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并呼吁美国同学不要认为言论自由是应得的,要珍惜…..她的演讲立刻得到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应,不少美国人甚至激动得起立鼓掌。

    从国内网民及部分正能量媒体的评论观点来看,大多数网民对这位奇葩的言论持批评态度,尤其是这位女生是来自于中国空气质量堪称最佳的昆明,明目张胆信口雌黄,令人对其发言的动机充满了怀疑,甚至有网民气愤之余在网上找到了她的家庭住址和父母职业,并将人肉结果指向云南公安,一时间“丢脸、拍美国人马屁”,成为评论的主要内容。但真相又是如何?真的和公安有啥关系么?这个问题稍后说。


    首先,我们讲讲杨舒平就读的马里兰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学校?一句话介绍,就是:与美国情报机构最密切、长期反华反共的一所院校。说了你可能不信,下面小编与你细聊。

    1、马里兰大学是与美国情报部门联系最紧密的大学,超过西点军校。

    国际新闻网站Vice News总结出与美国情报部门(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Community)联系最紧密的大学,马里兰大学排行第一。

    这份排行中有100所入选学校,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情报工作者,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多入职于美国情报机构、军队和国际执法部门、国土安全部门(包括秘密签约的工作部分)等。

    前美国CIA情报员爱德华·斯诺登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得到首份工作,即是在马里兰大学一个秘密设施任职保安员,后来转到中情局工作。

    此次排名中主要有四类美国高等院校:线上获取学位的学校;以国防、情报和安全客户端发展为主的研究类学校;集中在华盛顿特区的学校;专攻国土安全的学校。

    在这份名单中,马里兰大学夺得榜首,而美国军事大学(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只能屈居第二,美国军事学院常被称为西点(West Point)军校。西点军校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第三名是凤凰城大学,第四名则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它培育出的学生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外交、法律与商业界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入选的TOP100学校,这份排名考虑了超过50种不同的因素,包括自2001年“911”后的9万多名在美国情报部门工作的人员简历,包括院校进入联邦机密体系的毕业生人数、院校与国土安全部和军队的联系、院校学生领取军队人员联邦基金的比例等等。可见,马里兰大学对于美国情报系统、美国军队的重要程度。这就容易理解马里兰大学为何对杨舒平攻击中国、吹捧美国的演讲表示“自豪”并大力支持。这所大学长期致力于培养的是大批杨舒平式的学生。

    2、马里兰大学长期从事反华情报活动

    1996年,前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在马里兰大学设立“全球华人事务中心”,马里兰大学官网介绍称:

    “它是最早一批经中国外国专家局认证的中国官员海外培训机构之一,培训项目涵盖了公共管理、环境保护及高等教育管理等核心领域,每年为超过600名中国官员提供培训”。
    实际上,这个中心是专门从事反华情报活动,专门向中国输送大批的反华官员与颠覆分子。

    中心创办人李洁明是八9年liusi事件幕后黑手之一。

    著名地缘政治学者恩道尔曾披露,李洁明是动乱的承办人:

    “很少人知道,19八9年6月的xx事件,是美国情报机构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事务和实施日后所谓的‘颜色革命’的最早的尝试。后来由华盛顿操纵的类似的颜色革命,有塞尔维亚反对米洛舍维奇的革命、乌克兰的所谓橙色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以及其他地缘政治性的动乱,目的都是促成有利于华盛顿的政权更迭。正如在我的专著《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中详细描述过的那样,xx事件之后,敦促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国政府施加强力制裁的人,是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他是布什的老朋友、中央情报局官员。如果要说李洁明是动乱的承办人,理由是很充分的。”

    事实上,李洁明在20世纪50年代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加入美国情报机构战略服务局,即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开始展开对华的情报工作,他曾被派往亚洲多个地区,包括香港、韩国、台北和北京等地,但对华情报是他的主业。他两度赴香港,负责建立对中国的情报网,为老布什所倚重。李洁明对东亚地区的经历有:美国对中国国家情报员、约翰霍普金斯国际研究学院教授、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副助理国务卿(专职东亚事务)、美国驻中国大使和美国驻韩国大使、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哈佛大学政治所研究员、助理国防部长(专职国际事务)、马里兰大学全球中国事务所主任及资深顾问等职。

    1989年,他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不久,lius事件爆发,他不断向时任总统老布什提供事态发展第一手材料,呼吁美国支持中国民Y颠覆分子,并利用大使馆的“特别应急基金”协助颠覆分子出逃,甚至在美国大使馆内藏匿颠覆分子方励之长达一年。

    xx事件后,李洁明坚持强硬反共反华,呼吁美国对华强硬,坚持颠覆、肢解、分裂中国立场。1995年,在李洁明的斡旋下,美国批准搞台独活动、时任台湾总统的李登辉访美。

    Xx事件后,马里兰大学继续充当李洁明与美国情报部门进行反华情报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在李洁明与美国情报人员的操作下,1989年,马里兰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的前身—中国研究生协会成立;1994年,马里兰大学设立针对中国新兴政策教育需求的培训项目;1996年,全球华人事务中心成立,李洁明担任主任。

    利用马里兰大学,美国情报部门培训并向中国输出了大量诸如张千帆的新自由主义推墙学者、诸如仇和的新自由主义推墙官员。

    3、陆道逵任马里兰校长后,继续从事反华颠覆活动

    2010年,出生于上海的华裔美国人陆道逵(Wallace D. Loh)被任命为马里兰大学校长,为了加强对华情报工作,加紧对中国大学、政府与企业的渗透,陆道逵校长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国事务工作组为此献计献策。2014年,在李洁明“全球华人事务中心”的基础上,陆道逵设立了马里兰大学中国事务办公室。

    2013年5月7日,陆道逵邀请达lai喇嘛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发表演讲,该校之后还授予了 达lai喇嘛马里兰大学的荣誉博士。

    陆道逵对达lai的演讲激动万分:

    “下午好,我是陆道逵,马里兰大学校长。在今天这个最不平凡的日子里,我要欢迎在座所有人,我们尊贵的客人们,女士们先生们。宗教就像陆地,而海洋是精神畅游的生命之源,在海风和海潮的撕扯中,海洋聚集起宗教的热情。今天,尊贵的十四世达lai喇嘛尊者深深打动了我们的校园。他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存在、他的质朴之光、他的友善和幽默,我们对他表示最深沉的谢意。”
    image9

    陆道逵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剥削阶级家庭,建国后随父母逃离到秘鲁首都利马,并在那里读完高中。1961年,他一个人移民美国爱荷华州,并自己打工完成了学业。他先后取得了格林内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康奈尔大学(Cornel University)心理学硕士学位、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学位和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博士。


    丑化、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是美国对华舆论战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威逼利诱,让一些卖国求荣的华裔人士以诉说亲身经历的方式在美国米中面前贬损中国、赞颂美国,是其惯用手法。

    不止是选拔包装杨舒平这样主动投身美国怀抱的学生,美国甚至还将手直接伸到中国国内。

    2012年,被美国塑造成“知名的国际人权斗士”的山东盲人律师陈光诚,就是在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保护支持下,进入美国大使馆滞留了6天,并最后在美方运作下,以“访问学者”头衔邀请其赴美国纽约大学的。骆家辉大使推着轮椅上的陈光诚的照片一度温暖了无数带路党的心。

    事实上,像杨舒平这样的言论其实并不只是出现在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的大学毕业典礼上,我们又会听到什么样的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丛日云,在2013年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一方面攻击中共历史,称从1949年起,无数人选择留在了大陆,于是“无数人的悲剧就从那一刻所做出的选择开始。”、“国家走了一段弯路,对你来说,就是毁了一生”,另一方面,公开暗示学生对现政权进行抗争与不合作:

    【面对滚滚而来的浊流,如果你不能总是抗争,你是否可以选择偶尔抗争;如果你不敢积极的抗争,你还可以选择消极地抗争;我希望,你们在大潮袭来时,选择站在理性一边,文明一边,选择站在人民一边。】
    比如,2016年,政法大学的王涌教授,在全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针对“雷洋案”发表评论,将雷洋案中的派出所所长邢永瑞称为“鹰犬”:“如果有一天,你无力抵御沉沦,沦为鹰犬,逆行在法治的道路上,母校将会喊你回家——去‘抄宪法’。”堂堂派出所所长秉公执法被骂成“鹰犬”,那“鹰犬”包围的国家在王涌教授眼中是什么性质,也就不言自明了。

    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培养大批杨舒平式学生,中国公知教授则在中国国内向学生灌输反华亲美的思想。

    由此可见,即使杨舒平留在国内读书,难道就不会产生类似的观点?顶着为人师表光环的丛日云教授、王涌教授在国内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尚且如此,私下必然更加直白地向学生灌输推墙颠覆思想,像这样的高校教师在国内高校中绝不是少数。北京大学的贺卫方教授、张千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这些国内顶级大学的教师们哪一个不是长期以来利用各种平台散布反党推墙言论?在批评反思杨舒平的发言之余,我们更要盯紧贺卫方、丛日云式的更懂斗争策略、更善于理论包装、在国内占据更大的话语阵地、因而实际上危害更大的大学中的害群之马。


    在回到杨舒平的美国校园毕业演讲,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女人赞美米国的空气好只是个由头,她更想说的是在米国的所谓自由。然而,她在后面的讲话中,居然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她的感受:1992年洛杉矶事件。

    ▲1992年洛杉矶事件,就是美国诸多社会顽疾的一个缩影,种族矛盾,族群分化,黑人高犯罪率,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警察过度使用暴力,还有媒体造假与滥用舆论权。当年美国出动了军队才控制住局面,整个事件造成53人死亡,其中35人死于枪杀,军队和警察开枪打死了至少10人,更重要的是事件所暴露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美国存在。

    虽然这个女人随后删除了自己发过的所有微博并将帐号改掉,并表示道歉,国内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却很快上网为这个女人洗白。

    一个本身就有政治立场的华裔校长,特地挑选一个上台就吹捧美国空气和言论自由的昆明女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毕业典礼,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

    戏里戏外,政治元素已经成为全部。当我们还在为昆明的空气和马里兰州的空气哪个更好在争论的时候,当我们还在问公知,口罩女生的言论是不是辱华的时候,当我们一个个都那么认真地发帖、评论的时候,我们其实早输了。

    至于说到一些网民们在人肉这位口罩女身份及家人的时候,居然搜索出其父亲与云南公安有关,本V一向不赞成这种网络暴力的人肉方法,但这个结果显然已经被公开辟谣。

    一切繁华都是假象,空气没有甜美,甜美的空气里包藏着太多的政治色彩。有人愿意在这场戏里做道具,做配音,做音响师,做跑龙套的,自然就有人当主角,做导演,还有营销商。我们只是围观的看客,静静看这些政客们卖力地表演。

    虽然杨舒平的美国毕业演讲视频已全网删除,但在网上我们找到了同是马里兰大学的一段演讲视频,而这名毕业生,他首先是感恩的是祖国……

  3. 李光满:同样是中国留学生,何江和杨舒平为何如此不同?说道:

    2017年5月2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举行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来自中国昆明的留学生杨舒平( Yang shuping)作为毕业生代表之一受邀演讲。她的演讲在网上引发广泛争议,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年前即2016年5月26日在湖南农村长大的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演讲,他的演讲却赢得了一片赞誉,这两位同样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演讲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我们先来看看何江的演讲。何江从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次亲身经历讲起: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何江的手,他妈妈用火疗的方法为他治疗伤口,因为他所在的湖南那个贫穷的乡村没有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帮他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很多年来,特别是在美国学习了现代生物医学之后,这件事一直停在他的脑海中,为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他思考的是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但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问题上,我们却做得差强人意。他想的是,在世界各地,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他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当禽流感在他家乡传播时,他决定将他所学的知识传递到他的村庄,并且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也是他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最后他说:“在此刻,不可避免地还会想到我的家乡。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地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是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杨舒平的演讲。杨舒平同样是从她的母国中国开始她的演讲:五年前当她从中国来到美国,走出达拉斯机场航站楼,呼吸到在美国的第一口空气时,感受到美国的空气是如此的新鲜甜蜜,而且说这对他很奢侈。因为她在中国的都市长大,每次外出都必须戴口罩,不然的话,她可能会生病。由此她觉得在美国的土地上感受到了自由。然后她话锋一转,开始无限赞美美国的自由:“我还感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一种我会永远感激的自由——言论自由。”这是她演讲的主题。她说,在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美国独立宣言,当时自由对她很陌生和抽象,而在美国的大学,她才学到了“在美国,自由表达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学生演员可以公开地讨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而她一直以来,都渴望去讲述这样的故事。”“在这里我有自由发声的机会。我的声音很重要。你的声音很重要。我们的声音都很重要。”“我亲眼见到了我的同学们参与在华盛顿特区的游行,参与总统投票,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募集资金。我见证了每个人都有参与、推进改革的权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在美国,我们能推进我们的社会,让它变得更开明和平和。”最后她说:“民主和言论自由不是简简单单就得到的。民主与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至关重要的新鲜空气。自由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是爱。”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何江和杨舒平两个人演讲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理念和人生追求。何江到美国留学,也许有逃离那个缺医少药、没有现代生活的贫穷山村的初衷,但他的骨子里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山村,而且他最终是要为让现代生物医疗技术能够均衡地在全世界使用而努力,他要将他所学的知识传递到他的家乡,改变那个贫穷山村的状况。他的感情里始终有他的家乡,有他的祖国。而杨舒平则不是如此,在别人问她为什么要到马里兰时,她说的是“因为新鲜的空气。”如果她从小就生长在北京等中国污染严重的城市,“因为新鲜空气”而逃离,或许还能理解,如果果真如媒体报道的她出生并生长在空气质量良好的昆明,那么她的话就无法让人理解了。她并没有像何江一样因为祖国和家乡条件差而要去努力改变她的家乡和他的祖国的空气质量问题,而是以此为引子表达她刻意要表达的关于民主与自由的观点。

      何江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更有理由责怪他的父母和他的祖国,他更有理由埋怨、逃离他的家乡和国家,可他演讲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他的父母,对他的家乡,对他的祖国深沉的热爱,因为爱而要去改变,因为爱而要去实现让全世界先进的生物医疗技术均衡化的理想,让他的家乡也能享受现代医疗技术的福祉。而杨舒平却在埋怨完了她的家乡和她的祖国严重的空气污染之后,转而去大谈特谈与空气污染毫无关系的民主与自由,她没有表达出有任何意愿去为消除中国的空气污染而努力的意愿和行动,她只是要去美国享受那“新鲜甜蜜”的空气,然后空谈“民主与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至关重要的新鲜空气。自由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是爱。”我们不能从她的演讲中找到任何一点要用行动去改变的打算,那么她所追求的像空气一样的民主与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自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瓜分、宰割、蹂躏、掠夺中国之时,生在积贫积弱状态中的中国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救亡救存的知识、思想、技术纷纷跨越重洋,远赴海外学习,他们或三年五载,或十年八载,最后几乎都回到了处于半殖民状态、苦难深重的祖国,呕心沥血地为家国奔波,践行当初出国时的初衷和心愿,无论最后理想是否已经实现,他们都无怨无悔,对这个国家无半点怨言。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曾有一段台词:“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以看作那一辈人的忧国忧民的心情与行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为了跟踪了解江村经济,他曾27次赴江村进行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有一点相信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我在读《费孝通传》才知道,1935年,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的费孝通与王周惠结婚仅一个月,两人就同赴广西山区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在瑶山迷路失事,新婚妻子王周惠坠崖身亡,费孝通本人也受了伤。这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何年代,这个国家都是你的根须,都是你的血脉,费孝通知道,一个社会学家就必须要去中国最底层去考察、去研究、去寻找办法。像杨舒平这样从国内的学校到国外的学校,从未踏入社会半步的青年,他们了解中国的国情吗?他们了解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历史吗?像杨舒平这样光靠几句民主与自由的口号,是不能振救国家和民族,甚至是有害的。

      无论是何江还是杨舒平都是改革开放多年后走出国门学习新知识、寻求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们欣喜地看到,像何江这样的年轻人没有忘记他的国家,他的家乡,他的父母,以改变祖国和家乡面貌为抱负和责任,不仅学有所成,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而杨舒平则让我们感到担忧,她除了抱怨就是空谈,更让人担忧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像杨舒平一样的年轻人,并没有对中国国情有深入了解,并没有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是从国内的学校到国外的学校,从国内的象牙塔到国外的象牙塔,并没有深刻分析中国的国情和未来的出路,就像他们并不认为她的家乡昆明的空气是清新甜蜜的却认为美国的空气是清新甜蜜的一样,其实像杨舒平这样的留学生并没有深入美国社会,也并不了解美国社会,就开始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我们能寄希望于这样的一代年轻人去承担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吗?

      其实美国社会也有美国社会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社会制度都有严重缺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麦肯锡主义盛行的时候,美国也是一片黑暗,也并没有什么人权和自由。而在更早的时候,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早期都曾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美国依然黑暗:“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最后这个黑人人权领袖被人暗杀。

      我现在并不想讨论美国的历史和现状,我要说的是,即使在一百年前中国处于贫弱分裂状态的时候,那些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也没有对祖国冷漠视之,也没有对祖国失去希望,也没有为了因为美国如天堂般甜蜜清新的空气而将祖国抛弃,现阶段的中国确实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环境污染,分配不公,腐败严重,自由、民主、平等也不如人意。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空气质量差和社会存在严重问题而逃离,而羞辱我们的国家,每个人追求民主与自由并没有错,但我们得了解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现实,了解我们国家渊源流长的文明史,必须了解中国,并脚踏实地地为之寻找解救良方,中国并不缺少牢骚满腹的人,也不缺乏振臂高呼的人,而是缺乏了解中国并能够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人。

      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诃责杨舒平,但我们必须倡导何江的态度和精神,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纠缠中国空气质量与中国民主自由的关系,但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寻找一种真正符合中国国情、能促进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式,我们还需要寻回中华民族的自信,不要因为跪得太久了,就认为美国的天空比中国的高远,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中国在加速发展,中国每天都在变化,现在的中国每年有上亿人次走出国门,或学习,或经商,或旅游,或交流,不要总是弯着腰去看美国,也不要矮着身子去看美国文化,只要我们不空谈,不盲目崇拜,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以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以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没有谁能让中国人重新跪下,没有谁能阻止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杨舒平,你还年轻,要像何江一样,站直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要因为空气而逃跑,而要以自己的行动让中国城市的空气也新清甜蜜起来,如此,你才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4. 谷天宇:马里兰大学演讲,我刚好在现场说道:

    五月二十一日下午,我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马里兰大学的2017届全校毕业典礼。在优秀毕业生代表演讲环节,一个亚裔面孔,名字看着是中国女生的演讲让我注意力集中了起来。中国毕业生代表总归不算常见,当时觉得蛮自豪的,然而随后的演讲却出乎我的意料。

    她以一种极其夸张的语气和神态从空气质量讲到言论自由,谈了很多中国的缺陷和美国的优势。在演讲中,她说起在国内自己长大的城市里,每天出门必须戴着口罩,否则就会生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空气新鲜,没有污染。由此引出她对美国自由民主氛围的仰慕。她说她在来到美国之前,从来不知道政治,种族,性别歧视可以被公开讨论。她还提到,她在高中学习到了自由宣言,并且对其中的自由,民主的概念完全不能理解。

    我相信大部分留学生听到她的演讲都会感到不舒服和愤怒,这不是我们所生活的中国的样子,连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三四十年的亲戚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在场观众全部起立欢呼,然而我们都很有默契的静静坐在座位上。演讲完没过多久,我被拉进了一个小群里,大家都是在现场或者看了youtube直播的留学生,不到一小时这个群迅速扩大到了300人。

    虽然起先因为非常愤怒甚至有人提议我们直接上台澄清,然而最后还是保持了最大的理智。当天晚上我们自发组织了穿着印有proud of china 字样的衣服来表达我们对中国的骄傲。同时同学们一起拍摄了视频,赞美了自己的家乡。马里兰的中国学生会也迅速行动起来,努力和校方以及媒体沟通。

    在演讲后的两天,每个人努力的目标都是澄清中国的形象,不希望曾经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再次加深。我们希望演讲的同学可以公开道歉并且澄清事实,而不是将怒火发泄在她身上。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满,但是群里大家时刻在互相提醒不能人肉搜索她,要遵纪守法,采用最合理的措施应对这件事。

    我们发在youtube上的视频遭到了许多对中国并不了解的人们的抨击,学校和很多美国的官方媒体也表态支持演讲者,而国内的很多人也直接抨击了整个马里兰大学和中国留学生群体。在整件事上,我见到了无数留学生顶着巨大的压力,有着超强的执行力,试图用理性的声音消弭这个演讲对中国的影响。在现场听了演讲的我们,作为本该是最为愤怒的一群人,却反而用了最理性的态度面对这件事。整件事情留学生群体几乎没有瑕疵的处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素质和行动力,也看到了我们对祖国的骄傲和爱。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雾霾情况仍然严重,言论自由也有待改进。既然是我们做的不好,那当然可以说,但是我们不认可她用虚假夸大的论据来批判祖国,赞美美国。她出生在昆明,一座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的“春城”,并没有多少雾霾,遑论不戴口罩出门就会生病。至于言论自由,我们虽然有墙,但是政府并不曾如何限制性别和种族的讨论。近几年女权的讨论更是日趋热烈,不知道她关于在国内完全不能公开讨论种族与性别歧视的观点从何而来。

    通篇演讲,加深了好不容易消除些许的对中国的负面偏见,将中国贬得一文不值。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够消除此次演讲的负面影响,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希望她可以出面正式澄清和道歉,而不是微博上不痛不痒的申明。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网民可以不要人身攻击,也不要人肉搜索她,以理智的态度对待这件事。

    作者谷天宇:2017届马里兰大学毕业生,2013—2014年度在交大物理系读书,平时爱好打篮球,看知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