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我为什么不为房子忧虑?没房子就是没房子怎么能叫没家呢

打电话回家,我妈说:人家都说,北京的房子一夜涨了好几十万。

我说:涨就涨呗,跟咱也没啥关系。

她说:那是,你不买,跟你有啥关系呢。

又说:连个家也没有。

我心说,没房子就是没房子,怎么能叫没家呢。

天上飞的小鸟,不为房子忧虑,地上开的花草,不为房子忧虑,我有饭吃,有衣裳穿,有地方住,为什么要为房子忧虑呢。

王路:我为什么不为房子忧虑?没房子就是没房子怎么能叫没家呢

自己没有的东西,要为它忧虑,那可忧虑的就太多了。这世间,自己能拥有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太多是自己不曾拥有的。即便是拥有的,也只不过是暂为保管而已。连自己的身体,也只是暂时替老天爷保管几天。老天爷什么时候要收走,还不一定,你还想替老天爷保管几套房子吗?

我手上有一些钱,买房子是不够,但自己花,花两三年绰绰有余了。如果我买了房子,马上要欠一屁股债,成天发愁怎么挣钱还房贷,还能安心吃饭、悠闲生活吗?

房子有它的好处。有房子的话,生活可以稳定一点,省去常年搬家的麻烦,省去居无定所的骚扰,便于吃饭更安心,睡觉更踏实,便于修学更精进。如果因为买房,饭也吃不安心了,觉也睡不踏实了,整天焦虑抓狂,为什么要买呢?

吃饭不是为了吃得好,是为了让身体少出毛病,有力气,这样就不会成为修学的违缘。如果成天追求吃好吃的,吃稀奇古怪的,吃别人没吃过的,那吃饭就成了造作。本来没有事,造作出来一堆事,再为这些事烦恼。这就是愚痴。所以宋儒讲,饮食是天理,追求美味是人欲。

住宿也不是为了住得多好,多奢华,而是为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令起居生活和学习更方便。什么时候该买房子呢?买了房子,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了,这时候就该买了。买了房子,反而增加了一堆麻烦,那就是造作了。更多房子解读:www.yangfenzi.com/tag/fangzi

从前有个同事,一天饭后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一定要买车。我问他,怎么突然想到这个。他说,中午见客户,几个人吃饭,人家问他车停哪儿了。他没往下讲,但我明白:人家以为他是总监,在互联网公司,一个总监级别的人怎么可以没有自己的车呢?

我也没有自己的车。有一辆自行车,同学送的。我出门一般坐地铁,逢上下班的时候,很难挤上去,因为要从八通线换一号线。那个时候,我就很满足:这么多人在这座城市生活,这么辛苦,每天都要挤地铁,我只是偶尔出门吃饭才挤一次,我比很多人生活得好啊,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如果将来,我结婚了,有孩子了,需要买房子的话,也很简单,有钱在哪里买,就去哪里买。甚至如果双方家庭都不坚持要求买房子的话,租房也未尝不可。不过,这个也许不现实。很多时候,买房子不是为了有地方住,而是为了省去许多聒噪。

如果有钱,够在北京买,在北京买也未尝不可,只是我并不太想长久在北京住,空气实在不好,影响生活质量。——那现在为什么还在北京呢?这是“宿业”,从前在北京上班,有了些这座城市的朋友,而且搬家比较麻烦。

为什么要说“逃离北上广”呢,我们说“去吃饭吧”,不说“逃离饥饿吧”,说“去睡觉吧”,不说“逃离困倦吧”。佛教说“涅槃”,不说“去死吧”。陶渊明说“归园田居”,不说“逃离官场吧”。是欣然有赴,增加了清净,省却了麻烦,是令人欣喜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悲伤和留恋,不过是因为太奢望自己没有机缘拥有的事物而已。

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生活。如果将来哪天,我运气比较好,赚到了很多钱,恐怕还是不愿意买天价的学区房。我觉得并不划算。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学区房能起到的作用不说没有,但和家庭的和睦、父母的教导启发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每年学费二十万,我上高中时,每年学费980块,加上杂费1050块。国际学校的孩子,上一年高中的花费够我上二百年了。我们县高中,现在学费也还是一千多块。那里的确算不上好,但我也不觉得,因此跟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可弥补的差距。假如我上的是国际学校,可能会精通外语,或者参加奥赛,保送到一流大学,甚至申请到常青藤名校。但没有那些,我的人生开展得也比较顺利。我高中时没有多少课外书看,就看《红楼梦》、《唐宋词鉴赏辞典》、《平凡的世界》、金庸小说,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学修养。

很多人把外在的、物质条件的差距看得过大了。无论在哪种环境,都可以砥砺自己,迁善改过,都不影响自我的完善与提升。无非是,在条件更好的环境里,修学更顺利、违缘更少。但一个人,凭着耐心和努力,总会慢慢凑齐应有的缘分的。

孔子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又讲,“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努力挣钱的人,有时候也难免饿肚子;发愤向学的人,也未尝没有饭吃。为什么要为房子发愁呢?

我出门吃饭,看见电梯间的装修广告,各种返利促销,说什么装修的钱十年返清之类。我就想,这人真是没学过佛法啊。佛陀讲,性命在呼吸之间。我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更不用说十年之后了。光阴促迫,唯有趁现在专心向学,才能庶几免却遗憾。房子实在是生命中的闲家具,是微不足道的瓜葛啊。

【文/王路在隐身(微信号:i_wanglu)】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文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求田问舍,自然不是觉悟在你这个水平的类人的事,但作为男人,你要给父母妻儿一个避所,责任道义所当为,与这信仰是两回事。王路回复: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有了妻小,会让她们冻着饿着吗。平实敦厚:颜回甚至都快吃不上便当了,却整天到处乐呵乐呵,到底有啥可乐呵呢?跟孔子学习,生命有了主宰,灵魂有了皈依,内心不再迷茫,便是家,何必要在外在找一个家?也许等我们修到颜回的境界才能体会他的自在与安详。

CUIXUENA:深深认同这种观点,但它无法说服自己,可还是我的心不似您的心,我的能力撑不起没有房子的安全感。王路回复:是的,很多人需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及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来构筑自己的安全感。喜乐:我现在租住在二环以内,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房东,价格便宜,三年没给我涨租,有时候觉得实在是佛菩萨的加持,闲时可以在后海散散步,去广化寺听听课,如果买房的话恐怕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这样安心和舒适的。

段公子:您从县城高中毕业 生活开展的还不错。算小概率吗?那怎么解释马太效应,从概率上来说,条件好的学校、生活培养出来选择更多的孩子概率更大,县城高中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小,后面生活平平甚至很一般的多。人们更多重视修心适应不同环境是对的,不能麻痹自己懒于努力放弃更好生活的机会。王路回复:努力不是为了赚钱,努力是为了完善自己。钱自然是在其中的。努力赚钱,方向就错了。

熹:很多人愿意考虑自己控制不了,无法左右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成了焦虑。越焦虑越恐惧,恐惧之后就怕失去怕离开。这两天在医院,12年姥姥的去世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接触佛法,目的很简单,尽一己之力让她可以离苦得乐。然后五年之后的现在,一样的情景,我爷爷对着儿女子孙们说,你们好好的,我就安心了。我多想告诉他放下吧,放不下的是牵挂,有了牵挂心就不安。哪怕他能安心的走,只要缘分未尽,总会再相见,只不过,换了个身份。也想告诉自己,放下吧,早晚都要离开都要放下的话,何必为难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何必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想着放过自己。所有身外之物,都不值得忧虑。

mavis:我和家人也讨论过买房和租房的利弊。说实话,买房最大的好处无非增加了安全感(拥有保值甚至升值的物业)和保全了颜面(住在自己名下的房子了)但是却增加了还贷的烦恼,反而影响了生活质量。租房虽然说出去没面子(显得穷酸)还有影响稳定性(时不时要搬家)以外,除了交房租,根本不需要占用自己的大笔资金,而且想搬就搬。房子也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的,可人这种社会动物,就是那么容易随大流啊,没有安全感啊,就是那么死要面子活受罪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把生活过得太复杂了!

周长青:无恒产者无恒心,王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不认同,假如人人都抱着出世的心态,谁又来推动这世界的进步发展呢?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在三线城市,假如去相亲买不起房以及不买房,我觉得对方都会觉得我是怪人。一味的追求清净无为岂不是成了红楼梦中的贾敬,我觉得真正的人生当是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业。光年:我和男友一起5年多了,再过两年就两个人都30了,在一起前面几年的状态是他考研、读研,我工作,去年他才毕业参加工作,两个人家庭条件都不算好,如果要说这些物质基础真的是令人难以启齿,说没有忧虑过是假的,都但是我们都觉得,过好当下是最好的,等我们真正成长起来了,那些东西迟早会有的。

Say:王老师境界很高,文章也作得好,是君子,真是高兴。我只能是小人,小人忧贫,现在有了家,仍无恒产,看着房价,心里真是放辟邪侈啊。这大概是宿业么?君子忧道,我虽不能至,心里佩服,向往。给老师点赞。Twist:第一次赞赏。不为别的,只觉得欠王老师太多。天天谈房子车子票子的人太多了,但如果全变成这样的人,人类恐怕已经堕落太深了。婴:说得太好。心安之处即是家。生活在大都市人,大多徒增烦恼,大家就越来越烦恼。我得好好修为。

范:“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生活。”太赞同。就像炮吃炮,车吃车,当然炮车是一个等级,但是小卒想吃车,也只有过了河才有机会。你想做的事和你做这件事具备的条件是应该对等的。共勉。李贤英:其实我就不赞同在能力范围外买房子,尤其当今变态的房价,更不会去透支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感去接盘,租房一辈子又如何?就是怕等我们要租房时,租房成为一种大众价值观时,房祖宗们会不会把租金又抬到天价去。

岚:也是一种说法。但我也看过另一种说法,说什么是安全感?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安是有一所房子里面住着一个人女人。意思是说一个家的安全感来自于一所房子、一个女人。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房子,女人就会失去安全感。女人没有安全感,那整个家庭就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没有女人,所以你也不需要房子来提供一种安全感。男人的安全感来自于女人。有些男人不需要女人,所以不需要房子。

李榕:说的太好了。我就是逃离北京的那波人,逃离以后才看清楚很多事情。那时候被生活压迫的没法思考。清巓之月:写的好,如醍醐灌顶,作者真有善根,处在尘世间却不离出世心,难能可贵的是以能真理一以贯之生活,奉行佛陀教法,让人启发!小熊: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侃房哥】为买不起房子而自杀冤不冤?

➤ 毛大庆:房子越多的人活得越恐惧

➤ 马光远:取消限购救不了房地产 房子实在太多

➤ 从新加坡谈政策和管理:居者有其屋、限车及道路收费政策…

➤ 上海超九成老人不愿以房养老 房子给儿女才安心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日本专家惊叹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已超过泡沫年代的东京说道: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于2017年3月18-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会长古贺信行出席并发言。他认为,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超过八十年代末地产泡沫时代的东京了。很多城市出台了调控政策,但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虽然这个房价有所回落,但是依然是高不可攀的。

      他表示,中国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地价的上涨,地方政府非常乐于来维持高地价的。他建议赋于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让农民可以直接把土地拿到市场进行交易。同时发展公租房,进一步分散人口。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古贺信行:在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应该达到了泡沫的水平,像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高达了家庭收入的20倍以上,这个水平已经超过了八十年代末地产泡沫时代的东京了。所以为了控制这种泡沫的膨胀,很多的城市出台了调控的对策来加强对住房贷款,以及购房资格的限制。但是,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虽然这个房价有所回落,但是依然是高不可攀的。
      中国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地价的上涨,当前的土地制度之下,地方政府从农民里征收土地,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土地,低价收进来,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那么这个中间的差额就是这些地方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所以,地方政府非常乐于来维持高地价。
      此外,政府又为了维持比较高的粮食自给率采取了坚守更低红线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农业用地难以转化为其他的用途,城市化所需要的土地的供给大幅度的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的加剧了地价和房价的上涨。这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价格的上涨。
      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政府需要执行以下五项政策,第一是赋于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如果农民可以直接把土地拿到市场进行交易,土地的供给会增加,土地的价格会随之下降。
      第二取消更低红线的政策,即便更低减少了,粮食的自给率仍然是可以通过更低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得以维持。
      第三个政策是稳定地方政府的财源,找到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来替代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收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快这个实施以个人住房为对象的房产税。那我知道上海和重庆这两地现在正在做房产税的实行。
      第四是要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来建大量的公租房,提供给中低收入者。那么或者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只有本地户口所有者才可以申请,这是现在中国各地政府的通常做法,需要本地户口,这个应该放宽,入住的资格应该扩大到农民工。
      第五点是应该进一步分散人口,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和相应的就业机会都集中在部分大城市,那么结果这些地区的土地和房价就会上涨,但是如果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一些小城市分散的话,我们也可以分散人口,这样的话就能控制房价的上涨,谢谢。

      樊纲: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和日本80年代的时候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原因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您看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会重蹈当年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同样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古贺信行:我认为中国的现状和日本过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时在日本泡沫经济的时候,日本处于一种过渡发放贷款的状况之中,除了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之外,还有非银行的专业金融机构,日本叫做住宅专业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我知道中国也有所谓的影子银行的问题,这个和过去日本银行或者是说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资产贷款,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是有相似之处的。
      另外,在80年代,日本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了潜在增长率大幅度的下降,中国当今也同样受制于劳动力的减少,所以潜在增长率也是大幅度的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政府试图通过强行的实施自行政策,来实现超出潜在增长率的高增长目标,结果就会引发资产泡沫。

      另外,当局为了控制汇率的上升,主动的去干预外汇市场,结果就导致了本国的流动性膨胀,这样的话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价格上涨。我们认为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为了控制人民币币值的上升而进行市场干预,结果引发了流动性膨胀的问题,进而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也是和日本比较相似的。我认为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孕育着比较大的危险。

      但是实际上与80年代的日本相比,当今的中国可能还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刚才我提到在80年代,日本除了从银行贷款的方式提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之外,还有所谓的非银行的住宅专业金融机构,他们也提供了贷款,中国是有影子银行,同样起到了这个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日本的住宅专业金融机构,是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再次转贷的,银行向住宅发放贷款的时候,这些贷款都是被写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得到反应的。而中国的影子银行是完全独立于银行之外的,不反应在银行帐户上的贷款。如果真正中国的影子银行出问题,出现了违约的情况的话,很可能会给中国的金融系统带来比日本当时更大的冲击。

      另外,还考虑到了中国银行更多是国有银行,和日本的民营银行不一样,大家都有一种期待,如果真是银行出问题的话,可以指望政府出手相救。在汇率的自动自由幅度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是不同的,这一点也是令人担心的。

      刚才我提到了几点中国和日本不同,而且有可能孕育更大的风险的地方,但是最后还是想提一点,是中国和日本规模的不同。而且两国也存在着发展阶段的不同。日本在泡沫破灭的时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已经处于成熟国家的行列。预制相比,中国虽然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只要很好的发挥后发优势的话,还是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 中国的「房事」,都被缩影在这部癫狂的真人秀中说道:

    前两天被一篇叫做《刘涛的血汗钱》的文章刷屏,大概讲了讲明星们投资亏损之惨烈,很多人因此不得不在退休之后再度复出。

    面对这样的状况,文章最后给了明星们一个切实保险的投资建议:

    “……明星们还不如把挣来的钱全存余额宝,老老实实交够五年社保,然后在北京买房,能买几套买几套。”

    买房,这个年头最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

    但是,明星可以选择多买一套还是少买一套,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就算交够5年社保也不见得能交得起一套首付。

    这就尴尬了。

    中国人把房的意义看得很重,房≈家,它捆绑着婚姻、身份,寄托着幸福、老有所依。

    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房价飞速上涨,央视财经2015年一项调查显示,北京过去15年的房价增长了300倍!近10年翻了7倍,但人均收入只翻了3倍,北漂们本来是来追梦的,追着追着抬眼一看,咦?怎么梦变成房价了?

    但在中华大地上,北京还不是房价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是香港。由于地盘小,先来看看这令人密恐的楼群▼

    而就是这样采光极差、对面住户也能毫发必见的房子,2016年,2手房都已经卖到10万一平米,均价近13万,但人均月收入却只有近1万3,寸土寸金,望尘莫及。

    面对这样的境况,今年2月,香港一档关于“房子”的真人秀纪录片,引爆全香港。这部《有楼万事足》选中了这个城市最被“房事”折磨的年轻“奇葩”们,总感觉他们的症状将一点一点在你我身上应验。

    整档节目共5集,一集30分钟,一个戏谑、活泼的废青旁白,串起了一个又一个买房人的故事。

    开篇就绝不嘴下留情,一针见血:香港楼价就一个字:癫。

    楼价有多癫,人性就有多疯狂。

    在这个城市,人还没猪住得宽敞,人均居住面积接近14平米,收入低的差不多有4.46平米,而猪都有4.46~7.43平米的空间。

    香港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球最难负担买楼城市”,被称为“纳米之都”,在这个城市,根据能力大小,对房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有钱的买房,买房的分自己奋斗存钱和啃老两种。

    没钱的,或者不想当房奴的也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

    好一点的可以自己申请或跟着父母住公屋,相当于我们的廉租房,房租便宜,但很小,一般都是一大家子人。

    对公屋,片中的年轻人普遍对此有些排斥。

    不想住公屋就去租房,劏房,相当于我们的隔断房,北漂们应该都很理解,一套两居能给你隔成个五居不在话下,起床就只有一个站脚的地方,你想住阳台还是过道?

    有没有大一点的地方?有,货柜。

    没错,装货的货厢,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但是空间大,价钱便宜,设施也算齐全,不过蛇虫鼠蚁的品种多到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

    再好一点的呢?工厦,面积不错,也算正经楼房,但基本等于商办用地违规改居住,如果你能在半夜被各种审查机构敲门时沉得住气,那还是可以考虑的。

    不过最惨的是只能住半空阁楼,一张小床,翻身都困难。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二字直接被压缩成了睁开眼又闭上眼的木然度日。

    片中的一个艺人说到,为什么这个时代愤青多?如果每天只能住在如此闭塞的环境里,任谁的心里都会压抑。

    这种头皮发麻的紧张感中,直接体现在片中各个职业各个身份的年轻人身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将买房当做了人生最大目标,并因此生长出了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歪)理论。

    比如这位Seasun,胸大腰细下巴尖,择偶标准就是要有房,不光不掩饰对房子的渴望,更是说出“有楼女人才会有高潮”的金句,当年咱们的“自行车笑宝马哭”弱爆了好嘛!

    房子还不能小,起码得有个近200平米,这样才好受孕,孩子才能健康。

    而这都不是她要操心的,因为她不出钱买,她的房靠“嫁”。

    对于这套说辞,她直接搬出了人类的祖先猴子压阵,公猴负责在外抢地盘,母猴则负责挑选优质的公猴繁衍下一代。

    都21世纪了,姑娘你又活回野生状态了真的好么?

    这样的言论自然有男人要反驳:传统没问题,但那时候的男人老婆可不止你一个。

    Seasun却并不介意,她认为好东西多人抢,哪怕是老公,而法律是一夫一妻制,她是正房有保障。

    但大部分人买房只能靠攒。

    这位人称105%姐,每个月存款是收入的105%,这怎么做到的?吃家用家,不给家用,下班消费通通男友负责,一毛不掏。

    就这样,三年存了40万,刚毕业两年,年仅23岁的她买了自己的房。

    就说牛不牛逼吧?

    但男友不能分得一点好处,结婚还得男方出房,可怜香港好男友,真应了那句臭表脸的撒娇话: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105%姐跟下面这位50元哥却是绝配。这位哥从大学开始,就硬性规定自己每天的开支为50元,要知道,在香港,来回坐个地铁都得20块。

    怎么坚持?哥有神之定力,洗澡回学校,手机管你几代,我就用2G。下棋看书不为陶冶情操,只为忽视外界物质世界,纳尼?那房子不是物质么?

    终于比自己定下的十年期限更早买了房,然后就可以尽情挑选女友了。标准一一罗列:买东西会比价议价,能走路(因为爬山是免费活动,距离不远可以不用打车),擅存优惠券……

    厉害了word哥,送你个充气娃娃玩好不好?

    有女朋友的没房也结不了婚,哪怕都长跑十年了。

    女方自己想象了一堆“结婚的时候别人问你住在哪你说租的房子心里感觉很自卑然后别人想原来没有房啊会在心里瞧不起你”,姐姐,真的不是你自己内心戏太多吗?

    男友只能叹息:“结婚除了看父母,还得看楼价指数”。

    有女友烦恼,没女友的直接得病。

    自我折磨综合性失去动力买楼症候群。真叫这名,不是我编的。

    这位得病的帅哥因为没房失去了女朋友,从此在情伤中无法自拔,还好有个泛众的理想叫音乐,平常跟朋友组个乐队在街边唱一唱,也算是一种宣泄和乐趣。

    不料专业买楼人带着他四处溜达,告诉他小伙子你别怕,其实你离首付不远了,眼看着他燃起了对买楼的希望,入了这个坑,不知是该为他高兴还是难过。

    没房就真的没真爱吗?才不是。

    片中的一个女孩,结了婚却没有房,于是选择跟老公分居,自己依然住娘家的公屋,一家四口住在一起,弟弟睡过道的折叠床,父母的床和她的床之间只有一个柜子隔开。

    但每天晚上老公搭乘最后一班车离开的时候,两人都饱含深情,那见不到的时光让短暂的陪伴弥足珍贵,好像永远都在热恋。

    住在工厦的一对小情侣,就算谈到被敲门时,也是一脸笑意,洗澡只能去外面的公共卫生间,男朋友每次都陪着女朋友去。

    女朋友说自己的幸福指数能达到8,男朋友说很感激能有一个愿意陪我住工厦的女生。

    32岁的单身女青年,不在乎男人是否有事业有房,因为她就有。单亲家庭长大,16岁开始打工,享受靠自己的成就感,只想有一个真心的伴侣,钱可以一起慢慢赚。但世道险恶,也请辨清那人是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房。

    没有房就不能谈理想了吗?才不是。

    住在货柜的服装店店主,压根看不上那些攒钱买房的,她嘲笑他们几百万也只能买到这货柜的三分之一。

    屈居在半空阁楼的28岁小学老师,她为了创业辞职留在这里,每天做大量的手工,也辛苦也快乐。

    人各有志,不做评判,只是不断用扭曲的价值观来催眠自己,仍是十分可怕的。有房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却不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奋斗。

    这个世界有如此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值得追寻,但房好像成了追寻路上最大的阻碍,它的确是安身立足的一个工具。

    然而真正恐怖的是,为了得到它,你将消耗所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你交完首付,住进那方方正正四面墙,就是一个大写的“囚”字。

    片中那些为房而疯狂的人,当他们谈起他们的存钱、看房、买房经历时,语气的热情激动,眼中迸射出的光芒,难道不该是在谈论艺术、值得为之拼搏的梦想、真正的自由时才出现吗?

  3. 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男、《东京女子图鉴》和蒋方舟们说道:

    买不起学区房而逃离北京的清华男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绫选择在35岁+的年纪嫁了貌似安全牌的经济适用男;28岁的蒋方舟们为什么焦虑?因为我们害怕十年后就成了38岁的绫,大多数人焦虑的原因,是都被时代裹挟,困于出身阶层,又被性别约束。
    金融八卦女纯原创计划正式启动,每日陪你度过,带给你更有料、更有趣、更值钱、更有态度的原创内容。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观察员 苏菲

    囚于时代

    2005年日本作家三浦展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下流社会》,在当时的日本引起广泛影响,他所揭露的事实在于日本的大中产阶级正逐渐演化成“上流”和“下流”的两极分化,大中产阶级中一部分变得更富成为真正的上流阶层,另一部分没有抓住机会的则向下沉沦。而年轻人已经很难像父辈那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大把机会实现阶层上流,只好背负着生存和婚姻的压力,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下流社会”。

    是不是听起来跟现在的中国很像?

    我出生在90年初,因为读书早,算是跟88、89年出生的一波一起成长起来。我的父母是60后,在小县城也算是知识分子,他们的同学中有不少或通过下海经商或考入名校、出国深造而进入中上层社会阶层,这些实现阶层上流的60后大都定居一二线城市,一部分旅居海外,他们子女则更大比例的都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

    那些留在小县城的60后呢?他们的子女,也就是类似我这一辈的小城子弟,能考入顶级学校的已经越来越凤毛麟角,想要白手起家通过经商实现财富积累的更是少有耳闻。

    个人视角或许上面的例子有不少局限性,但确实几年前就有新闻报道说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就不断滑落。2012年北京大学发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调查报告》指出在“211工程”高校等知名院校的学生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院校。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也提出“我们出现了社会阶层凝固化以及职业世袭制”的现象。

    2010-2012年就读的大学生,几年后的今天正面临着成家买房的压力。低收入地区子弟难考入名校,即使考入名校的这些凤毛麟角到现在又面临买不起学区房的悲哀境地。

    自古乱世出英雄,就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还有多少机会留给下层逆袭?

    困于出身

    清华男真相是:部分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男在知乎匿名发牢骚的时候,更多没出声的清华男早已手握学区房了。

    清北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学区房的故事大家都看了,很多人在抱怨房价高,拷问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但经济学规律就是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本质上,大家的质疑是现在的学区房价格是否偏离真实价值已经太远了,郁金香泡沫?可是真实价值似乎是个无法否认其存在又无法真实计算的概念。“爱情就像鬼,谁都听过,但都没见过”,真实价值亦如是。

    实际可见的只能看供需关系是否能支撑价格了。

    供给就那么有限,需求呢?全国的中上阶层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挤进一线城市或者土著精英也要保持在一线城市的家族地位,更有不少手握重金的投机客,实在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房价会让这些人群都觉得已经达到了他们不能承受的范围。

    记得看过一个励志故事,说北京某高校毕业的小明,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走上了坎坷的创业道路,创业一年他就买了房子,虽然只是500万全款的一套小小学区房!那么他是怎么买到房的呢?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小明怀着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每天早上起的比鸡早,晚上睡的比狗晚,每天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去公司的路上。不仅工作努力,更不得不提的是他的省钱之道,他每天都自己带饭去公司,不抽烟不喝酒不购物;没有女票,每天加班。日复一日,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攒够了20万,最后加上家里给的480万,买上了50平的学区房。

    所以呢?

    买得起学区房的父母和考得上世界名校的孩子是典型的精英阶层的延续;已经毕业的清华男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只是证明下层阶级想要通过学历实现阶层跨越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吧……

    在这种现实下,很自然,产生了清华男因为买不起学区房、无法给自己接近学龄的儿子提供较好教育条件而迁居二线城市的故事。

    退而求其次,往往是大部分困于出身的人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中的绫。

    绫在25岁+的年纪通过联谊结识了东京土著精英男,但精英男在需要结婚时,马上甩了她娶了上得了杂志的漂亮富家女。后来又遇到了能带她奢华享受,但不会给她婚姻的贵族大叔,或许她在和大叔提出分手时内心有小小的奢望是大叔至少能为了安抚她说出会离婚娶她的话,然而大叔只是拍了拍她的头,“我们绫长大了呀!”转身潇洒离去。

    出身平民的绫既无法嫁给土著精英男,也无法再心安理得的做着贵族大叔的情妇,只好在35岁+的年纪嫁给了相貌平平的经济适用男,赶在deadline之前拿了结婚的勋章。更不用说在离婚后,她的女朋友们给她介绍出身东京港区(东京最富有区)的成功律师,她以为这是她足够匹配的结婚对象,没想到她出身港区的女朋友们和这个港区富二代都理所当然的认为绫只配做个姘头,因为他们结婚是一定要找港区女子的。

    想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哪有那么容易。

    束于性别

    先谈谈中国女性的焦虑

    前段时间徐静蕾和蒋方舟在《圆桌派》里的发言又掀起了一波对中国新女性的讨论。

    来自工薪阶层、独生子女家庭,28岁还奋斗在一线城市,蒋方舟无疑已经是我们这类小城女子中的佼佼者——毕业2年已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产,在文娱圈有自己的话语权,称得上是名利双收。

    她是我们这代人一起成长起来的榜样女孩,我很好奇她在《圆桌派》里说了什么而引来大批公众的口诛笔伐。

    带着这样的问号,我也认真看了《圆桌派》。看完以后,我心有戚戚,蒋方舟所说的不正是跟我内心所想如出一辙?

    同样毕业于中国top2 名校,她已做到《新周刊》副主编,我则在一线城市从事金融工作,或许在外人看来,我们是略有姿色、又有不错学历和工作的新都市女性代表,窦文涛说不定会把我们一起归为“精英女性”。

    可是“精英女性”的概念太过笼统,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事业还算成功的绫在30岁也上了杂志中“被羡慕的女人”专栏,她也布道现在的“新女性价值观”——“我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评价,只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活着。”

    可“精英女性”之中也是有云泥之别的,比如徐静蕾和蒋方舟们。

    这是百度百科里徐静蕾的介绍。

    我只想说——出生北京朝阳区、父亲是开霓虹灯工厂的——普通工人,excuse me?

    同样,偶像剧女主出身的老徐完全不在意男性对她的青睐甚至觉得太过负担,这也让仍然渴求男性青睐的蒋方舟们感叹“饱汉不知饿汉饥”。

    对蒋方舟的家庭背景,网上小道消息无法证实,只能从她的采访报道中窥探一二。

    2015年的一篇《蒋方舟 我已老了》的报道中是这么写的:" 蒋方舟刚刚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买房。25岁大学刚毕业两年的女生,独自在北京四环买下近五万元一方的房子后,她笑着说自己几近赤贫。

    “很大程度上,买房是为了父母考虑,”她说,“父母会觉得没有房子在外有种飘零感,所以我就尽早地实现对生活的所有目标和要求,这样反而可以跳出来考虑其他事情,比如创作,就不太会为基本的生存去焦虑。”

    这段文字里我看到的是小城平民阶层父母对子女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忧虑,因为她的描述跟我父母对我的想法太像了!我父母最常表达的也是心疼我飘零在外会不会居无定所。说“居无定所”有点夸张,但他们确实问过我房东不租给你房了怎么办?

    当然,蒋方舟已比我们大多数人成功得多。

    25岁的蒋方舟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要成为妖孽?》,文中说所有的女性都被放在两性市场中估价与叫卖,能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女性是少数。她在文中描述了两位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代表性女子,她称之为“传世的女性”。

    一位是柳如是,她“试图主动控制自己身份的游移:情人、妾、名妓、女公知,等等”但“46岁自尽,并未寿终正寝”。

    另一位是简奥斯汀,她一生未嫁,晚年备受病痛和贫困的折磨。

    似乎在蒋方舟当时的观念中,成为传奇和拥有世俗的幸福是不可兼得的。

    不过可能她没想到的是,现在也有挣脱两性市场摊位的传奇女性代表人物,她们是徐静蕾和王菲,她们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却都拥有了世俗认为的幸福。

    《东京女子图鉴》里绫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像我这种小城女子到大城市打拼最容易落入的套路,而徐静蕾、王菲们的存在又让我们看到了能同时拥有事业与爱情的希望。

    然后我们陷入了选择越多,反而越焦虑的choice overload(选择超荷)困境。

    看似有很多条路,可是每一条路的机会成本(即所放弃的另一个选择的可能收益)都太高,而你所拥有的条件(金钱也好,美貌也好,才华也好),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只能足够你选择其中一条,就像杨丞琳在电视剧《荼蘼》中,plan A or plan B? You can’t have both。(是否事业和家庭很难同时拥有?)

    我们一面寻找出路,想要逃脱“绫”的剧本,一面又怀着希望,向着徐静蕾那样have both的人生赢家方向默默努力。

    这是身为女人的焦虑,那么男性呢?男性也一样,按照自古以来的观念,男人就得成家立业,而买房的压力在大多数状况下,就是男性承受得更多,所以才会有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男因为无法给自己接近学龄的儿子提供较好教育条件而迁居二线城市的故事。

    社会对两性说不公平也公平,我们都困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色期望里。

    尾声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突发的头条新闻似乎正是来回应清华男们买不起学区房的话题。

    以下是参考消息网报道: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此番出台的新政是否能有效干预目前楼市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呢?我们拭目以待,但至少政府的表态是“我们也正在努力调控”。

    尽管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我们都看到了自身的各种局限性,但我们仍在努力奋斗积累资源,在社会阶层的游戏中打怪升级。也许我们会这样一直焦虑下去,但我们仍然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的意义,就像蒋方舟在《圆桌派》里说她想结婚但她也已经做好了在40岁仍然单身的准备;高校毕业生们一面骂着这个操蛋的社会“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然后在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中努力伏案到点点星光。

    心怀希望,各自努力。

    不管怎样 还是要再试一下啊。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