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笔会三亚落幕,苏士澍 尼玛泽仁 赵长青等两岸艺术家出席

笔墨无言,两岸情长。主题为“写意美之岛,相会天之涯”的2016两岸笔会在风景秀丽的海南省三亚市圆满落幕。2016两岸笔会从于12月10日至14日举行,来自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78位文化艺术名流们,到三亚大小洞天旅游景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黎族小学、中寥村等景区景点采风、座谈交流、集体创作。据统计,在为期五天的两岸笔会中,两岸及港澳地区文艺家们,共创作书法作品120余幅、画作80余幅,以及数十幅反映三亚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展示了琼岛自然和人文之美。

2016两岸笔会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三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涯社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台湾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两岸笔会每年在海南和台湾轮流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的两岸笔会中,两岸名家将围绕“海峡两岸一家亲,中华文化一脉承”进行座谈,举办作品展示交流会并进行共同书画创作。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大陆作家蒋子龙、刘恒、韩少功,台湾作家季季、丘秀芷;大陆画家尼玛泽仁、郭显中,台湾画家陈显栋、李振明、蔡俊章;大陆书法家苏士澍、赵长青、吴东民,台湾书法家张炳煌、谢季芸;大陆摄影家李舸、钱捍,台湾摄影家林添福、黄子明等艺术家应邀参加。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会长张松林介绍,本届两岸笔会邀请了众多名家,阵容强大,当中还增加了中青年名家的名额;琼台两地名家占半数以上,突出了琼台名家交流的主旨。

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表示,两岸笔会经过两年举办,奠定了两岸聚会知名品牌的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琼台兄弟情,两岸一家亲,海南和台湾渊源深厚,举办两岸笔会有着特殊意义。”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情深

记者在随行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海峡两岸一家亲,中华文化一脉承。书法家、诗人赵长青感慨,“这或许就是两岸笔会的意义,以同宗同源的传统文化和血肉至亲为纽带,让两岸同胞的心灵更加契合。这个笔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的搭建起两岸同胞心灵沟通的桥梁。”

这一寻亲故事让不少名家和媒体人为之动容。台湾作家季季说,血脉可以穿越时空,将两岸数十载未见的亲人联系在一起,“两岸笔会是个桥梁,不仅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促成了一段佳话,上演了一场大团圆。”

台湾作家季季受到触动时说:“文学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它可以穿越时空,将两岸几十年未有联系的人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感谢它,得以让人们的感情凝聚在一起。”

尼玛泽仁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对记者说,“两岸笔会”的交流让他很确认:“当下最要紧的是两岸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对中华民族前途的认知,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人,用任何手段使民族分裂。我们文化人要用我们手中的笔、画笔,传承、传播中华文化,逐步抚平两岸间的一些鸿沟,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

琼岛风光激起创作热情

行走于三亚的秀丽山水间,两岸名家或品茗叙谈,或挥毫泼墨,或吟诗献歌,或追光逐影,把所见、所思、所想汇聚笔尖。

“看到大海、渔村、黎苗文化,我就忍不住要按下快门,记录属于海南的人文风情。”台湾摄影家蔡显国这样说。

笔会期间,两岸15位书法家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至海南后所创作的诗词为内容,共同书写了20米书法长卷。阮江华、曾周、林进忠、沈平、曾国明等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书画家共绘长约2.4米、宽约1.2米的画作《山海相依陆岛连根》。

两岸书画家共同执笔绘制了一幅长约2.4米、宽约1.2米的山水画《山海相依 陆岛连根》

“大海、帆船、渔村、芭蕉等岛屿元素,既契合了大陆和琼台两岛山海相依、陆岛连根的主题情感,又展现了宝岛的美丽风情。”中国美术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阮江华说。

台湾书法家谢季芸说:“两岸同胞书写着同样的汉字,临摹着同样的字帖,拥有着同样的文化记忆。”

现年72岁的尼玛泽仁,戴着灰色小礼帽,西装革履。作为藏族人物画师,他用这样有仪式感的装束表达对“两岸笔会”的敬重。尼玛泽仁在1986年被十世班禅封为十世班禅画师,获得了藏族画家的最高荣誉。尼玛泽仁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其作品在五大洲多个国家展出,名声享誉国际。尼玛泽仁表示自己接到“两岸笔会”的邀请特别高兴。无论在哪、无论多忙都要过来。

十世班禅画师、中央文史馆官员尼玛泽仁说:“两岸笔会是文化连根的心灵交流,当前台湾上空笼罩着政治‘雾霾’,两岸艺术家共画海岛风情,希望用文化的力量将之驱散。两岸56个民族共同沐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两岸笔会”形式上是文化的交流,其实是心灵的沟通,是用中华文化点燃民族魂。笔会形式上是文化的交流,其实是心灵进一步的沟通,来的人都是文化人,都是长期用毕生经历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这样的人士,他们就是亮点、就是星星之火,用我们的文化来创造我们精神家园。”

台湾书法家谢季芸表示,两岸笔会是其多次参加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首次感到亲切、深入而融合的交流,众多书法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同根同源,血融于情。加之两岸笔会由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等民间机构主办,与会名流就像一家人,“感到很暖心。”

在笔会进行到第三天时,发生了一个让所有文艺名流感到欣喜的小插曲。80年江海别,无改一家亲。参加笔会的台湾作家丘秀芷,怀揣着两张写有先生符兆祥文昌亲人名字的小纸条,代夫寻亲。此事经媒体报道不足24小时,便有音信从海南文昌传来,12月12日傍晚,丘秀芷在三亚与先生亲人的后代相认。

形成两岸文化交流品牌

“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内有一处树抱石景观,两岸笔会好比文化之根,顽石也会被文化之根抱住。”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艾克拜尔·米吉提14日在2016两岸笔会落幕之际表示。

“我们常参加交流活动,但汇集了不同领域名家的文化交流活动,还是头一次参加。”不少与会名家认为两岸笔会的融合度很高。

在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会长张松林看来,无论是来自大陆、台湾还是港澳地区的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中华文化是大家的根与魂。张松林说:“笔会赢得了名家大师的高度认可,十分不易,更需珍惜。”还说:“两岸名家到海南交流、创作,希望能为当地文化繁荣、旅游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多中国书法家协会解读:www.yangfenzi.com/tag/cca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叶克冬评价,两岸笔会已初步形成有影响、可持续的文化交流品牌,对提高两岸同胞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认知,提升两岸文化交流的使命感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赵长青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赵长青

书法家赵长青在写字

书法家赵长青在写字

书法家赵长青书写的书法

书法家赵长青书写的书法

两岸书法家访问华丽黎族小学,手把手的辅导指正孩子们写字。
更多书法家赵长青书法作品:www.yangfenzi.com/tag/zhaochangqing

12月13日,“写意美之岛,相会天之涯”2016海峡两岸笔会在三亚乌鸟巢度假村举行联欢晚会,海南电视台主持人陈爱京和新疆著名主持人蔡茜主持了晚会。

海南电视台主持人陈爱京和新疆著名主持人蔡茜

海南电视台主持人陈爱京和新疆著名主持人蔡茜

台湾画家凌蕙蕙演唱昆曲

台湾画家凌蕙蕙演唱昆曲

向鸟巢度假村赠送字画

向鸟巢度假村赠送字画

书法家翟鑫即兴登台朗诵李白诗词

书法家翟鑫即兴登台朗诵李白诗词

书法家共同书写20米长卷,赠送给三亚市。

书法家共同书写20米长卷,赠送给三亚市。

钱捍作品

钱捍作品

武进群作品

武进群作品

台湾摄影家何经泰作品

台湾摄影家何经泰作品

武普敖作品

武普敖作品

台湾摄影家黄子明作品

台湾摄影家黄子明作品

台湾摄影家吴政璋作品

台湾摄影家吴政璋作品

台湾摄影家蔡显国作品

台湾摄影家蔡显国作品

吴国华作品

吴国华作品

张智英作品

张智英作品

12月14日上午,”写意美之岛 相会天之涯” 2016两岸笔会 举行总结交流会。

在活动结束答谢会上,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会长张松林说:“中华文化的脉络连着我们的筋骨,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两岸之间的文化往来与交流不可能因为其它变故而中断。”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好玩的王羲之:兴味的书品|兰亭集序和他更好玩的老师卫夫人

➤ 中国书法家协会信息传媒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简介)

➤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成员名单,铁凝当选作协 文联主席

➤ 中国美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名单

➤ 深入雅安汉源慰问中舞协书记冯双白救场上台|中国舞蹈家协会介绍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文代会、作代会代表王蒙、麦家、苏士澍、叶小钢、冯双白、徐里、陈彦、梁鸿畅谈体会、抒怀建言说道:

    群贤毕至商文事,踵事增华进层楼,热烈祝贺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召开!本版约请8位作家艺术家代表抒怀建言、畅谈体会,以飨广大读者。

    我以我写荐轩辕

    写出时代,写出心灵,建立一个个文学的路标石,必须准备好付出一个又一个代价 ——王蒙 (作家)

    少年时代,革命与文学是我的至爱,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我知道了革命与共产党,知道了鲁郭茅巴老曹,知道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它们比生活本身更加宏伟与高尚。它们怀着悲情一往无前。我12岁时爱背诵的诗句是:“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早早地参加了斗争,一心想把缔造新中国的激情和理想,把快乐和自勉乃至自责,把胜利与建设的无限风光守护下来,于是有了19岁动笔的《青春万岁》。我继续叩问生活,思索人生。原来写作不易,你要克服许多你自己的偏见和自恋、狭隘和怯懦、空洞和虚荣,还有永远不会没有的不理解。如果说革命成功以后还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好好地写出文学,写出时代,写出心灵,建立一个个文学的路标石,必须准备好付出一个又一个的代价。你需要成长,需要经风雨、见世面,沿着文学的曲径险径,摸爬滚打攀登再攀登。

    生活不可能永远处于悲歌狂飙、红旗招展、呐喊震天的高潮之中,在相对稳定与和平的环境下,市场把文学艺术拉向娱乐消费,这倒也是很正经的产业,但我们毕竟没有忘记忧患,忘记深刻、忘记创造与沉雄的权利。难道我们走到今天就只剩下了娱乐至死、空心搞笑、低级趣味了吗?难道我们失去了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清新俊逸、深挚热烈的初心啦?难道理想的火焰不能继续燃烧?纯朴的爱憎不能继续强烈?小说与诗歌,戏剧与文章不能再闪耀人性的新的辉煌了吗?

    我曾经听人说过写小说好比娶媳妇,是年轻人的事。我早就听说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古语,正好我也在写阅读老庄孔孟的心得。但是“明年我将衰老”,今年我仍兴致勃勃。我仍然注视着捕捉着生活的艰难与华彩,我急于告诉读者一个又一个感动过我并且希望继续感动大家的故事,我仍然怀念着可亲可泣的好人、如诗如画的场景、如火如荼的征程和那么多难解难分的纪念。我仍然不能忘情于文学,忘情于奋斗,忘情于大地,忘情于人民。我写革命的豪迈、成长的代价、沧桑的热泪、生活的芬芳、人心的不渝。年龄当然是愈积愈沉重,但是我还想写几篇结结实实的作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生活,对得起文学在历史上最珍贵的担当与爱。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写者笔走龙蛇,书法成就高低与其风度、人品、境界紧密相连 ——苏士澍(书法家)

    历史上,黄庭坚常以“韵”来品论前人书法。书法是一门与国人的精神境界息息相通的独特艺术。书写者笔走龙蛇,其学识、修养、情感以及想象都会投射到笔底腕下,书法成就的高低也因此与书写者的风度、人品、境界紧密相连。韵即不俗。俗与不俗,取决于书写者人格、修养、文化等的高低。在当代书法家中,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卓然于当代,其背后是他渊博的国学知识,宽厚、超脱、淡泊的人生境界。

    因此,对于当今书法艺术工作者而言,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积极主动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在生活实践中读书修身,以德培艺,体悟“‘四有’书人”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为人民服务和与人民的真情互动中积极探求自身书法艺术的突破和升华,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书法艺术工作者。

    书法是生活的艺术,大众的艺术,需要从生活中感悟升华,在人民大众的触动与共鸣中得以价值实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书法艺术工作者,要想在书法创作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只有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来感受时代气息,体悟生活中动人的形象、深刻的细节,进而唤醒与人民大众强烈共鸣的真情实感,激发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也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在为人民抒怀、与人民共鸣、为人民所爱的良性互动中永葆活力和勃勃生机。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标志。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艺术,还必须解决“下一代”和“传承人”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已经写不好字,不敢写字,甚至不愿意写字。书法艺术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看到了这种危机,将书法教育全面纳入了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组织编写了中小学书法教材。今年我调研过近20个省的百余所中小学校,有一部分书法教育办得好的地区和学校脱颖而出,应该说书法课堂已迎来了社会关注的良好势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书法艺术工作者的勤学修为,有了大众的共鸣和热爱,有了“后来人”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情动于中形于声

    动听的旋律就在田间地头,就看创作者愿不愿意走进田野,深入生活 ——叶小钢(作曲家)

    被称作是“花丛里的大炮”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不愿当亡国奴,虽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却将一腔热血化作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作曲家聂耳的创作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创作出了《大路歌》《卖报歌》《新女性》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与他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对当时穷困的劳苦大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作曲家们创作了许许多多乐谱,但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却是那些和人民在一起,叩问生命,给人以震撼的旋律。

    纵观人类艺术发展史,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虽然都有着独特的才情,但如果不是对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见解,对人的社会性与时代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也很难有留得下的佳作。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无论是音乐技术水平还是艺术感觉都非常好,我们觉得就算再学三年五载也追不上,但最后却泯然众人矣。虽然有各种原因,但也说明仅仅靠演奏技术和音乐艺术感是无法创作出动人心弦的作品的。只有把心贴近大众,为人民而感而歌而创作,作品才会熠熠生辉。

    当然,现在的音乐界确有一些浮躁,在资本的强势裹挟下,艺术工具化问题不断凸显。有的创作者以哗众取宠的做法吸引资本,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虽然生产出大量的音乐节目、作品,但只是烈火烹油,没过多久就失去了踪迹。还有一些人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理论研究都言必称西方。我虽然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着迷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子,每一句起始旋律都落在前一句最后一个音上,特别有技巧性;《二泉映月》的旋律一响起,人们眼前就能浮现出皓月当空、湖光粼粼的画面;马思聪的《思乡曲》把对家、对故乡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些人问,现在是不是好的旋律都用光了?其实民谣小调、地方戏曲这些动听的旋律就在田间地头,就看音乐创作者愿不愿意走进田野,抹去时间的灰尘,让美好的音乐焕发新的光彩。

    音乐和其他具象艺术有所不同,它更多是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性情和情操。而作为音乐创作者,更应该心中有对人民、对民族、对生命、对理想的爱,笔端才会有情,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根之茂者其实遂

    文化自信源自民族璀璨历史,更源自全新时代条件下赢得世界尊敬的文艺创造 ——冯双白(舞蹈家)

    80多年前,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个人舞蹈专场演出。虽然这场演出只卖出一张票,但并没有妨碍吴晓邦踏上为人生而舞、为人民而舞的艺术道路。吴晓邦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对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耳濡目染和求知若渴,另一方面是他能够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奥妙:曾经向苏州道观中的道士求取手印的意义,曾经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傩文化深意,也曾经长期研习中国传统绘画之丹青意蕴,由此,在立志表现中国普通民众生活喜怒哀乐的艺术方向上,做出了巨大的艺术创新,成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

    其实,百多年来,中国文化一直面对着如何对待“传统”与如何走出自己的“新路”这个大问题。鸦片战争开始,社会上渐渐产生一种轻视甚至全盘否定本土文化的倾向,在文化自卑的心态下引入西方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本土文化,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割裂和否定。但是,反观历史,真正不负时代的艺术家们,无不是深入传统精髓而又能跨越窠臼,摆脱束缚,走出艺术创新之路的。当年鲁迅评述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概因为其作品在继承了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发扬光大“楚辞”之体,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乃至国人精神意象的确立均影响深远。梅兰芳在对待传统上采取“远绍紫云、近取瑶卿”的艺术态度,又秉持着旦角表演应该突破传统、着力刻画时代生活里女性多样之美的观念,潜心于创编新戏,其《天女散花》等剧目甚至对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寻找文化之根,重燃文化传统之精神火炬,同时在传统基础上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如果离开对文化传统的精研深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可以喧嚣一时,却早晚会生命枯竭。而文化的自信,实在应该来源于传统基础上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突破的自觉。当代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泱泱中华璀璨历史,更应该源自全新时代条件下赢得世界尊敬的全新文化艺术创造。

    充实光大之谓美

    如果不反映时代特色,不能在内容、形式上谋求突破,后人能在我们作品中看到什么呢 ——徐里(画家)

    何为优秀作品?在我看来,它要具有两种精神,一是中国精神,一是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四个字的内涵广、阔、厚,弘扬中国精神,就要认真地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要深入全面地学习、了解和继承。美术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国精神通过美术作品彰显出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创作中倡扬中国精神,并不代表排斥世界文明,而是倡导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另一方面,创新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识,它体现在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作品不反映时代特色,不能在题材、内容、形式上不断谋求突破,那么50年、100年后,后人能在我们的作品中看到什么呢?

    结合数年来的创作历程,我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精神是创作的内核,创新意识是技艺精进的动能。我的绘画题材虽然跨越了油画和中国画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深追到底,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境界支撑这些形式上的表现手法。早年对西藏宗教题材油画的探索使我的绘画方式得以沉静下来,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沉静,我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读了很多古代文献和思辨哲学的书籍,也在油画创作间歇研究书法,探索中国水墨意趣所在。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时间的浸润并不是立即就能生发出艺术形式,这种精神意蕴是近几年才从我的作品中显现出来的,无论是意象油画山水的当代语境表达方式,还是书法、水墨作品的文人法度,都是我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具有时代气息、蕴含当代审美观念的。我想,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都应该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是自己生活和学术积累的一种体悟。

    持续的学术积累和生活阅历确实让我对各种绘画表达方式产生创作欲望,让我的视野更加开放和多元。现在,我正在进行意象油画山水的探索,但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会以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本源,表现中国气象和民族精神,凸显一种具有中国人文精神个性的油画表现形式。

    点点润泽臻化境

    那些历史认定的巅峰之作对塑造民族的灵魂、心智和精神才是有用的,也是长久的 ——陈彦(剧作家)

    文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是春风化雨的,是润物无声的,是滴水穿石的,而不是生粘硬贴的,不是热粘冷裂的,不是强注倒灌的,不是雨过地皮湿的。其实从《诗经》开始,文艺就在修养人的道德与塑造人的性情、品格方面,发挥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文艺作品对人的情操的净化、提升、引领、塑造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的特点就是长期滴渗,点点润泽,化物无声。

    比如中国戏曲,数百年来,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样式,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上了年岁老人的语言构成,就会发现,戏曲文化对他们深厚的浸润。他们爱用戏里的人物故事进行比兴,很多是来自“三国”、杨家将、岳武穆。说谁狡诈,就说那家伙像曹操;说谁心眼歹毒,好挖坑、陷害人,就说他是潘仁美、秦桧;再比如关中人说谁没有信义,就会说这人是“奉承东”,“奉承东”是秦腔经典《周仁回府》里一个“卖友求荣”的小人;而说谁不孝顺,就把他比作“大怪”“二怪”,这是《墙头记》里两个不养活老爹的儿子。总之,无论是戏曲人物的名字,还是戏曲唱腔,道白里入木三分的精彩句子,都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智慧表达。由此,让人想到数百年来,戏曲艺术对一个民族精神人格的塑造过程,尤其是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戏曲甚至充当了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包括经济交换形态的教科书作用。

    今天文艺的样式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广泛,文艺作品一定是在充分把握创作规律后,按文艺的习性,关切历史与社会脉动,创作出走心的作品,让受众去接受,去感动,去传扬,方可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塑造功能;否则,“空心萝卜”的、皮焦里生的作品会败坏人的胃口,让文艺沦为“硬胳肢人”的、“乱贴广告标签”的跳梁小丑。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钙质,需要能拎起一个民族生命体统的文化建构,从而形成真正雄健的文化自信,这就更需要文艺去努力攀登“高峰”。唯有那些历史认定的巅峰之作,对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启蒙一个民族的心智、形成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才可能是有用的,也才可能是长久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就整体而言,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还是不尽如人意,影响力还是很有限 ——麦家(作家)

    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近年来在世界上摘得了一些大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文学已经受到世界关注,不过我不得不指出,就整体而言,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影响还是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和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热度相比,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

    以我个人的遭遇来说说。《解密》这本书我写了11年,被退稿17次之多。7年前,一位台湾小伙子希望做我著作的海外代理人,可是转眼3年过去,一本书都没卖出去,我们都感到很失望。其间我曾无数次痛斥自己,那么愚笨,那么没用,那么可怜,以致全部青春都可能为它废掉。

    如今《解密》已被翻译成33种语言,在上百个国家发行,没有什么成绩,只是有点意外之喜而已,因为这确实“偶然”。一位来中国旅行的剑桥古汉语博士,因为他的爷爷曾经是破译家而买了我两本书:《解密》和《暗算》。这两本书又碰巧被转给企鹅出版社的编辑,编辑碰巧又很喜欢。《解密》就这样偶然地踏上了寰球之旅。

    改革开放以来,几乎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被介绍到中国,被一译再译,反复出版。相比之下,中国文学在海外至今仍是少有人识,能够进入商业出版的更是少得可怜。多数西方出版商、媒体,甚至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印象还停滞于封闭的乡村、或扭曲的婚恋观等偏狭之隅。这显然是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误读。

    书如人,有命。回头想来,这里面有太多的偶然和特殊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选择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普遍现状。华语文学在海外影响还比较有限,所谓的“成功动作”与中国当代的国际影响力有关,但也有运气的眷顾。

    《解密》的走出去,既不代表我麦家的东西写得好,更不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多大的转机。我个人认为,现在中国某一个作家或某一部小说在海外“走红”尚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偶然性到必然性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好在现在我们已经出发了。

    研察世情发新语

    文学中的现实并非只是客观现实,也不只是思想深度,它是一部作品最深层的动力 ——梁鸿(作家)

    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新的用词和新的句型表示出人对现实的新的态度……从而在人们眼中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伊格尔顿强调语言的“变形与颠倒”后生成的“陌生化”,他认为这是文学创新的开始。但是,伊格尔顿忽略了进一步的追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作家能够学会使用新的用词并且展示出一种对现实的新的态度?

    当我们在谈论《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和《阿Q正传》在世界文学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时,我们谈论的并不只是语言的创新,而是他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变了。因为对世界产生了新的情感和认知,语言和象征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两者几乎同步发生。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个世界。反之亦然。换句话说,一个作家如何体验、理解世界,常常会决定作品的创新程度。否则的话,即使能够娴熟地运用新的语言形式,也只会流于空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在很大层面上都首先是因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即使场景相同,因为关于世界的理解不同,这一场景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即新的用词和新的现实态度。

    回到当下的文学语境。整体来看,虽然作家对语言已经有鲜明的自觉意识,但在人物叙事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单薄的倾向。抛却语言能力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家对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探察精神。作家总以为只要有感受就可以,可以根据一些朦胧的形象去妙笔生花,但其实不够。试想,如果一个作家只是依据通常的社会意识去书写“乡村/城市”,如果对“乡村/城市”的差别没有真正的理解力,又怎么能够对其中的人的精神倾向、情感形式及与社会的关系有足够的理解力?换言之,对世界和现实“没有新的态度”,很难产生“新的词语”,更无法呈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学中的现实并非只是客观现实,也不只是思想深度,它是一部作品最深层的动力,隐秘地参与并决定作品的语言修辞和故事纹理。

  2. “春联来了”——走进深圳专场书写活动说道:

    12月22日“春联来了”——第四届全球春联征集书写活动在深圳市政协的深圳会堂前隆重举办。

      这个由中宣部指导,由中央电视台联合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承办的春联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海内外举办多场“万福送万家”春联书写活动,中国文化感染了每一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春联,用它精炼的文字,传达着人们深切的祈福心愿。春联不仅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愿望表达,更成为了海外华侨对祖国深厚文化的情感眷恋。

      今年的主题是:春联来了。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政协、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书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活动继去年在深圳万福广场成功举办千名少年共同书写福字的万福送万家——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后再次来到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同时又是一座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深圳不仅是环保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更是一座独具文化魅力的城市。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深圳文化。深圳书法文化名家众多,今天这些名家齐聚一堂,与北京来的书法家一起在深圳会堂的广场上与民众共同书写春联。

      到场的领导有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刘润华、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黄中伟、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璞、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张晓莉,深圳市政协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赵燕民,深圳市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乐正,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等。

      参加书写春联的有:来自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赵长青,中国书协新老理事赵学敏、薛铸、丁谦、李洪海、张志合、白景峰、于恩东、张铜彦,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肖良平等。来自深圳的: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深圳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李瑞琦,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梁宇,深圳市书协主席陈钦硕、深圳市书协副主席李静、宁树恒、于延丰、孙宪华、常弘才、童志雄、赵永金,深圳市著名书法家董兵团、李高扬、刘年新、李安林、郑永兵、韩广凯等以及荣获去年央视《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小学组金奖的深圳9岁的刘俊霆小朋友及十余位深圳爱好书法的小学生都参加到现场书写的队伍中来。

      书写后书法家们又一起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深圳建筑工人、农民工、航空工作者、环卫工人、女企业家代表、港澳同胞等……送给那些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祝福每个家庭和美顺意,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一名群众手拿春联高兴地说:今年能带着著名书法家亲手给写的春联回家过年,真没想到!

      书法家薛铸、张志合感慨地说:参加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书法家们和孩子们一起写春联送春联,写福字送福字的一这系列的活动,实际上凝聚了全民参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热情,为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恢复传统中国年的优秀文化习俗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3. 赵长青:创办中国书法学院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说道: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赵长青接受新华书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于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创办中国书法学院的提案。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师资的培养和建设十分重要。”赵长青说,“目前,全国中小学专业书法教师严重匮乏,同时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对书法教育师资的巨大需求。”

    因此,赵长青建议创办专门培养书法教师的书法学院,并认为书法学院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中小学书法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书法教育开展极不平衡问题;有利于解决书法教育的规范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对书法教师的巨大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于如何创办中国书法学院,他还进一步提出了“确立三级协调机制”、“明确学院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尽快解决眼下缺口”、“建立书法教育督导激励机制”的建议。

  4. 著名书法家刘艺24日晚去世 犹记书家写春秋说道:

    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先生于2016年12月24日20点10分与世长辞,享年86岁。中国书协顾问赵长青对刘艺先生去世表示哀悼:刘艺先生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功不可没、功德无量!刘艺先生精神永存,一路走好!

      25日早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与刘艺交往多年的本报《墨缘》版编辑郭晋丽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30日由北京晚报主办的《中日名家书法联展》上,老先生坐着轮椅出席了开幕式,并在现场站着写下一张四尺整纸的“春华秋实”四个大字。得知先生去世后郭晋丽感叹:他是位很真诚的老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晋丽对刘艺先生就很熟悉了。“我们一起出差,坐火车的时候就聊艺术,聊人生。”郭晋丽告诉记者,今年3月筹备展览时给先生打电话时离开幕式已经很临近了,“我给先生打了个电话,说北京晚报搞了一个书法展,希望您来,老先生说,小郭的活动我一定参加。”郭晋丽记得一个细节,那天开幕式结束时将近中午,在室外太阳晒着,很刺眼,轮椅已推着老先生离开写字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了,她追回去请先生写字,先生二话没说返回了。

      在郭晋丽看来,这位爱穿西装的先生做人宽厚、和蔼和低调让人印象深刻。最难得的是他写书法的精神:“这位老人一生不容易,那个年代学习书法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他跟我讲,怎么用笔,写什么诗词,他的脑子闲下来想的都是这些。”

      郭晋丽说,到了晚年老先生还在临帖,要想写好书法,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临帖,一直到身体很不好了,他还在读帖,“从他严谨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做人,光这一点就值得年轻的书家去好好学。”

      生平:刘艺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著名文化学者。1931年1月25日生于台湾台中市,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军事博物馆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协会名誉主席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艺自幼受家庭熏陶,七岁起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写书法七十多年。他的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

  5. 说道:

    苏士澍shu,念成苏士peng,这也是没谁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