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读书会如何进一步实现深耕细作

2016年8月23日下午,由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和读书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读书会研究中心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出版社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改革办副主任李建臣,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聂震宁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嘉宾们围绕读书会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积极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深耕细作型“读书会”社交平台发表了精彩论述。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座谈会。在来之前,我很认真地去了解了一下,看了 “读书会”社交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使我对这个平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来参加座谈会,首先对我自己来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使我获益良多。结合这次座谈会的议题,我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讲一些操作层面的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

第一,应该结合学科进行书目推荐和阅读引导。

我看到读书会网站上已经做了很多分类阅读引导,但是相对来讲还不是很细。未来的“读书会”社交平台可以进一步跟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分类紧密结合,这样更能体现出“全民阅读”分类引导的广度和层次。如果可以根据教育部的学科规划和分类把读书会网站也进行类型化的学科分类,比如说经济类、法律类、新闻传播类、社会学、历史学等,按照这样的分类,请一些在相应学科领域里比较权威的高校专家学者推荐一些书单,目前在这个平台上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专业化的书单推荐。读书会如果是定位于“全民阅读”目标和导向,那书单的推荐就要分层次,体现出读者需求的差异化。

现在高考改革也正在推进,像浙江省明年要开始试点按专业而不是按大学报考的模式。这样的话,高中生在学习中对专业学科的认知和了解会有很大的需求,比如有些想学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果“读书会”社交平台有非常详细的法学类书单推荐,就可以从入门级书单开始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后面随着阅读和学习的深入,读者们还会需要进阶阅读书单、深层阅读书单和研究型阅读书单,青少年读者也是“全民阅读”中很大的需求群体。人民出版社是一个专业化和认可度非常高的出版品牌,我们如果邀请权威专家推荐书单,从每一个学科的入门类到研究类都有阶梯式的阅读引导,读者对读书会推荐书目的权威性认同度是高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读书会的品牌影响力。

第二,要针对读者的阅读兴趣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

我们对读者需求的研究也要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新热点或知识点盲区,通过“全民阅读”活动来补充或者普及新知识。我们策划和组织读书活动或者阅读引导时,要进一步进行读者需求市场的有效细分,结合大数据对现有的读者群体进行精准推送和服务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跟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图书销售网站合作,通过对消费者购买书籍的类型和购买习惯等数据进行后台收集和分析,就可以结合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组织有针对性的线下活动,这样的活动也可以专门邀请这些指定读者群体来参加。

第三,读书会应该进行比较精准的读者细分。

读书会现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很多活动,尤其是线下的活动规模很大,有的大型活动高达一、二百人。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做得非常好,下一步应该做一些更小众化、精致化的阅读活动,对读者提供一个“淘金式”的阅读。现在我们往往提供给读者是海量阅读和宽泛阅读,普通读者有时会无所适从,如何更有效、更有质量的阅读需要引导,对于读书来讲要知真意而且要懂深意。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上的“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最小众的书籍在互联网数据分析下都可以聚合起来,会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兴趣阅读群体。进行比较精准的读者细分或者精细化阅读引导分类对未来读书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理念。更多读书会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ushuhui

第四,利用微媒体平台进行更有质量的线上读书活动。

如果我们进行了很多读者细分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读书会除了公众号就可以建一系列的读者小群。我知道现在读书会已经有了一个法律兴趣读者群,目前可能不是涵盖所有的学科都有线下活跃的读者交流群,如果这样做,会需要大量维护和运营成本的投入,尤其是在人力方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介绍一个微信公众号做例子。

“有书”这个公众号有点像健身的APP“keep”一样——每天有一群对健身感兴趣的人打卡完成健身训练。“有书”这个读书微信平台是“有书共读,一起行动来对抗你的惰性”,每周要求读一本指定书目,读者们每天在群里打卡,分享读了哪本书的多少页,哪些段落,群主也会提出问题,读者思考或回答,相对来说这种阅读很有质量,互动性也比较强。除了群主,还用很多志愿者来帮助维护这个群,其实就是一个互相激励带动的过程,把读书的想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所谓的“全民阅读”的目标,除了指对有知识、有层次、有读书基础的人提供读书引导之外,还有就是把原来不想读书或者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群体纳入读书氛围中。“有书”这个读书微信平台可以让读者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手机客户端,利用在地铁、公交上的碎片化时间来阅读,读书群里制定有共同的规则,凡是加入这个群的都要执行。作为读者来讲就自觉想完成每天的读书任务,每周都有一篇至少两百字的读书笔记反馈到群里,通过这个群还可以交到一群有共同读书兴趣的朋友,阅读的生活体验也越来越丰富,阅读作为一个群体行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烈。

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读书会”社交平台可以做成一个读书“淘宝网”,每一个其中的分类阅读兴趣小店铺(小群)怎么能够经营的更活跃,让线上线下跟读者真正的互动起来。首先建专业读书群要有专家引导,同时还要招募一定的“读书达人”来做各个专业读书群的志愿者。单靠一个专家或者群主是没法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在线互动、回复和运营的,所以一定要招募一些真正爱读书的人,让他们在平台上当阅读引导志愿者。对于参与线上活动的读者或者志愿者,读书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比如说积分换书等方式来激励他们。

第五,不断创新线下活动的形式,提升阅读的精品化意识。

如果读书会想做的活动形式更丰富一些,包括现在的一些线下项目,也可以采取活动项目招募制的方式,发挥热心读者、读书社团、教育机构等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提供读书活动项目策划,读书会负责来评估审核,然后就可以让他们去操作活动,读书会提供一些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线下的活动还可以组织稍微小型一点的读书沙龙和专家阅读分享会。小型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质量非常高,这种高层次、高品质小型读书沙龙要求读者在参加活动之前,一定把书要读完,带着问题来跟专家学者进行研讨。这种小型读书沙龙活动也可以多与高校合作,可以用高校的场地、学生、学者资源进行跨校、跨界、跨区域的合作。在校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背景的智慧和经验,对青年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活动。

线下的活动还可以做同一类书籍的比较阅读,目前读书会组织的大部分线下活动是针对某一本书请一个嘉宾或者专家到一个几千人或者几百人的会场去做讲座,以后也可以创新一下,变成讨论同一个主题内容的若干本书,不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甚至相互之间有对立或交锋都更有价值。同一个主题的多个思维角度和论述方式的研讨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和训练读者的多元化思考角度和多维度思维模式。

嘉宾简介:阎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法学。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号ID:rmcbsdsh)

【主持丨李倩文 设计 | 李灏 执行主编 | 张皓俞 值班总编 | 张一诺】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和龑:将阅读提升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

➤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研究阅读学,共倡全民阅读

➤ 广电总局副司长李建臣:读书会转型升级应实现六个“突破”

➤ 第三届志交会开幕:共青团中央书记秦宜智参观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李建臣:读书让人有诗和梦想的冲动

➤ 助力全民阅读: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社交平台百位名家签约大会举办

➤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彭红:让好书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