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北锁秦陇,南控巴蜀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诗仙李白在此留下感叹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它就是历史文化名岭——青泥岭

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出品、北京非凡天空影视公司制作的甘肃省陇南市人文纪录片《青泥岭》将从11月14日起,在CCTV-1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播出,播出时间为11月14、11月21日、11月28日晚间十一点半档。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青泥岭是甘肃陇南千年蜀道上的历史名岭,它既是陈仓古道入蜀的屏障,又是连接陈仓古道及祁山古道的枢纽,是秦雍入蜀之咽喉,南北交汇之要冲。


人文纪录片《青泥岭》片头篇

人文纪录片《青泥岭》山脉传奇篇

纪录片《青泥岭》于2015年9月17日在陇南徽县开机,于今年7月份杀青,9月份底制作告捷,近日通过了审查并确定在央视播出。据介绍,这是国内第一次从纪录片的视角来审视一座山脉,通过探寻这座山脉千年来的种种传奇,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青泥岭,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山岭。

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青泥岭》制片人任亮介绍道,为拍摄好这部纪录片,导演组及摄影组多次深入甘肃徽县青泥岭一线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并组织众多省内外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交流,在拍摄制作上更是严格采用电影化的手法,增加了该片的观赏性。为了保证成片的正确导向性,导演组用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进行论证,确立了以历史,文化,人文来作为本片的主线,以人文的精神俯视青泥岭,用文化的积淀解读青泥岭,并以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古道沧桑》《山佑文脉》《青泥流韵》三个篇章讲述这座历史名岭的变迁,以悠远的镜头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这条西北的沧桑古道、战争之岭、文化之脉。

任亮说,我们以高清人文纪录片《青泥岭》为契机,把陇南的厚重历史文化凸显出来,把陇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文化地位凸显出来,把青泥岭作为陇蜀道重要节点的地位凸显出来,为陇南青泥古道作为陇蜀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申遗作出贡献。更多青泥岭解读:www.yangfenzi.com/tag/qingniling

“青泥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和历史符号,它是正在发生和不间断的众生百态。我们想通过对历史和生活事件的描述,让历史与现实发生关联,让青泥岭完成一种精神的转化。”《青泥岭》总导演李妍告诉记者,《青泥岭》糅合了战争与路、文脉的延续、非遗与家园、信仰、人与自然的生息与共等众多内容。

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第一集 古道沧桑

青泥岭历史上,既是陈仓古道入蜀的屏障,又是连接陈仓古道及祁山古道的枢纽,是秦雍入蜀之咽喉,南北交汇之要冲。一场仙人关大捷,创下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保全南宋的半壁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青泥岭不仅是战争之岭,更是一座路的历史博物馆,青泥古道的文化,是离不开路的文化。

第二集 山佑文脉

在青泥岭古道,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沿着山路踽踽西行,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写于青泥岭及陇右,将一己命运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朝着他诗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千年文脉延续至今,酒文化、书法、摩崖石刻、石窟等历史遗存,深受青泥岭的恩泽和护佑,青泥岭成为屹立在陇南大地上的文化坐标,也是造物主赐给陇南人民的文化长卷。

第三集 青泥流韵

没有一种文明是清一色的。特别是在历经了多次民族大融合的中国,作为东西交通枢纽的青泥古道,在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社会的繁荣之余,也记录下了各种宗教精神信仰在这里碰撞出的火花。在古村落尹家坪,千百年来,家园的概念,就这样在青泥岭人心中扎根,秉承着千年的信仰,以朴素而有力量的方式存在着。传承,不仅仅是历史,它包含着与时代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青泥岭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

《龙青山:行走在青泥岭上》

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有时如万斛珍珠从空中滑落,银光闪烁,乒乓乱溅,铮铮有声;有时似无数锦丝在天空悬挂,晶莹剔透,抑扬成曲。雨云低垂,湿重灰暗。雨雾飘悠,轻渺淡然。雨烟散漫,自在似仙。雨气氤氲,聚合梦幻。这个季节,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行走在青泥岭上,望着苍茫的远山,飘荡的烟雨,看着成熟的秋果,思想的王国涌动着波涛,对青泥岭的感受和想象中的青泥岭迥然不同

青泥岭,在历史记载中已名垂几千年。秦末战争中,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让刘邦当了汉王,封地为汉中。故道(雍城,即今宝鸡陈仓南至今大散关,再至今剑阁)是北进关中,南下巴蜀,西至陇上的枢纽。刘邦视之为汉中存亡的交通命脉,改故道为陈仓道,设置关隘,有阳平关、七盘关、褒斜关、七防关、鱼关、青泥关,派重兵戍守。公元215年,诸葛亮乘曹操退出汉中之机,占汉中,凿通大小剑山道路,连通四川,称剑阁道,并设剑门关。从西北开通连接陇西和陇南的嘉陵道,为六出祁山开通了兵粮通道。

青泥道起于鱼关,沿铁山悬崖架设阁道,直达铁山松箩庵(今太和庵)然后沿青泥岭,木皮岭诸岭西行,达栗亭、横川、成州。

青泥岭危崖临江,栈道斗折蛇行,斜插云端。尤其是雨季,石路冷滑难行,一步三喘,百步汗如热雨。土路泥浆吸脚,泥水似冰面,跌倒溜三尺,仰翻滑一丈。脚户每年过青泥岭损失的驮畜多达千匹。背老二有言,宁可饿死在鱼关,不翻青泥岭挣钱。当年李白过青泥岭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感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一点都不夸张。

青泥岭从东周之后,一直都是南征北战,东杀西伐的战略要冲。春秋末年,秦人征战汉中时,和楚军曾在此为进退激战。刘秀平蜀(公元33年)其将来歙,马成与前蜀隗嚣大将王元在青泥岭厮杀。公元213年,蜀将关羽与曹将乐进在青泥岭争斗。公元418年,大夏国主赫连勃勃与东晋梁州太守傅弘在青泥岭大战。公元441年,南宋梁州刺史裴方明与仇池王杨难当在青泥岭血战,杨难当败,裴方明长驱西进,终灭仇池国。宋将吴玠以青泥岭为天然屏障,坚守仙人关,金人难进一步。公元1056年,因青泥岭艰险难行,终年泥泞,改道白水峡,青泥岭的辉煌终于结束。

雨停了,秋风起。青泥岭在云雾中越加险峻神秘,遥不可及。崎岖的小路在茂密的林木里蜿蜒远去,有一种诱惑又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气氛。成熟的野板栗挣出刺壳,纷纷掉落在地上,清香弥漫。散落于山间的民居在云雾里,演绎着仙境里的故事。

史记中的青泥岭是艰险又充斥着血腥味的,是神秘又具有诱惑力的,是浪漫又情绪化的。是啊,那个于安史之乱而在马嵬坡痛失爱妃又在青泥岭上承受颠簸之苦的皇帝在青泥岭上是何心情?那个在天子面前没穿好衣服的李白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时有何感受?瘦骨嶙峋抑郁不得志的杜甫走了一天还在青泥岭间跋涉时是何等的沮丧?关羽诸将在青泥岭杀伐时是如何谋略的?那些脚户、背老二、商人和官差在青泥岭上有哪些作为?历史定格在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想象和追忆却在后人的思想和言行里衍生和虚构,变形和创造。青泥岭在几千年的发酵中酿成了一壶好酒,散发着历史的醇香。青泥岭,因几百年的隐身修行,出脱成了巍峨峻拔、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青泥岭,因险要过、冷落过而达到了宠辱不惊的高度。青泥岭,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了一张文化旅游的名片。青泥岭的历史文化资源亦成为产生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独特优势。

思想的野马还在青泥岭上不羁地奔驰,但不支的体力却使我走进了一家客栈。坐在了一棵古树下,望着风中晃动的青泥岭客栈的幌子大喊一声:“店家,上一斤土酒,宰一只土鸡,再煮上几个洋芋……”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邓艾灭蜀之路:蜀道难,都以为难在四川,其实难在甘肃陇南!

➤ 看过三国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儿吗?

➤ 最美宣传片震撼来袭,8分钟让你爱上美丽陇南(陇上江南)

➤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审视,甘肃陇南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竟是这样的

➤ 陇南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附陇南旅游指南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李白《蜀道难》说道: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 徽县第二届道德模选候选人事迹说道:

    见义勇为
    徐江华
    陇南市公安消防支队徽县中队中队长助理

    “忠诚铸警魂 危难显身手”
    徐江华,男,29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人,陇南市公安消防支队徽县中队中队长助理,上士警衔。
    入伍12年以来,徐江华同志参与急难险重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1100余次,抢救被困群众246人,抢救国家财产近千万元,荣立三等功2次,嘉奖3次,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士官。徐江华同志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的献给了消防事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武都区人员被埋事件中,徐江华同志在此次抗震救援中用手挖出通道成功营救一名10岁小学生。2013年7月25日,徽县麻沿河镇突发暴洪,有群众被困。徐江华同志经过长达8小时的救援,成功救出14名被困人员。
    徐江华同志多次参与重特大抢险救援任务,奋力排除险情,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自己的所有力量!

    诚实守信
    田金贵
    徽县伏家镇贺店村二社队长

    “坚守诚信 不负良心”
    田金贵,男,47岁,中共党员,贺店村二社队长,现经营着一家私人醋坊。
    他凭着自己一颗真诚的心,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炎暑寒冬,不管客户多远,也无论要量多少,总是一视同仁,不断学习改进,真诚待人,不求回报,只求对得起良心。
    在从事个体经营的十五年里,他始终坚持顾客就是亲人、信誉就是生命的原则,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在经营中以德为先、以德治店,恪守商业道德,文明经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他以质量求生存,价廉创优势,以诚实待客,热心服务,按时纳税,遵纪守法的做法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被当地群众誉为信得过的个体户。如今,他的醋坊正式注册,食醋远销到了县城、两当等地。
    2015年被评为伏家镇诚实守信好人,2016年被评为县级最美家庭,2016年被评为县级工会工作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
    孙志刚
    徽县水阳镇深沟社卫生室医生

    “一个乡村医生一生的坚守”
    孙志刚,男,60岁,徽县水阳镇深沟社卫生室医生。
    现今70岁的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周边群众心中的“活菩萨”。水阳镇泰山村深沟社地处大山深处,多年来交通不便,村内发展缓慢,从1969年至今,从医近50年的他,一直在深沟医疗站从事医疗执业,负责全村群众的医疗保健、防病治病等工作,共计受到县卫生局、水阳卫生院、水阳镇政府五次荣誉表彰,曾被群众当选为第九、十届县人大代表。四十年来,他一直奔波于泰山各个村庄,为群众防病治病,不怕山高路远,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晴天雨天,病人随叫随到,为群众解除了不少病痛,完成了各项防疫保健任务,取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年已七旬还坚守在岗位上,甘愿在晚年贡献出有生力量。
    2016年被评为水阳镇好人,2017年被评为县五好家庭模范、孝亲敬老模范。

    杜举奇
    徽县柳林镇庙坪村村民

    “致富不忘众乡邻”
    杜举奇,男,40岁,徽县柳林镇庙坪村群众。
    杜举奇,一位曾经的人民子弟兵,退伍后自己创办公司,带领庙坪村群众走上致富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杜举奇没有忘记庙坪村的众乡邻。2014年,他为庙坪村甘沟小学捐资1万元购置了50余套课桌椅。2015年冬天,他出资1.5万元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购买了大米、清油,与党支部的同志一起去看望老人们。他还经常关心村上的留守儿童,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们,让孩子们也感觉到亲人的温暖。
    杜举奇时时刻刻记着这方生养他的土地,心里时刻装着乡亲们。村上谁家有事,他都会主动帮助,谁家经济上有难处、谁家里发生意外事件,他总会慷慨解囊去帮一把,村上义务修路、卫生清理等公益活动,只要一个电话,便及时赶到,义务出工出车,不收一分一毫。
    这些年来,接受过杜举奇帮助的人不计其数,他为乡亲们办过的实事一桩桩一件件留在了大家心中。他个人也先后荣获“柳林好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
    胡芳芳
    徽县江洛镇立斗村三社村民

    “无怨无悔孝善恒久”
    胡芳芳,女,42岁,江洛镇立斗村三社农民。
    年迈的奶奶、残疾的婆婆、瘫痪的丈夫、年幼的子女,一个不幸家庭,一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当厄运降临时,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当梦想频频破灭时,她不言放弃。胡芳芳,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她普通而又朴实的信念,诠释着孝行天下,大爱无疆。
    2003年的春天,为了改变贫寒的家境,丈夫李志杰外出打工时不幸从四楼跌下,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通过妻子耐心的疏导,他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他主动让妻子教他纳鞋垫,后来又买来十字绣绣。2011年底,在政府的帮助下,胡芳芳家也成了育苗大军中的一员。李志杰除了绣十字绣卖,纳鞋垫卖,还在手机上建了苗木QQ群,不但自家的苗子在网上联系着卖出,还帮助邻居也联系着卖。2014年政府把他们家纳入到了贫困户,享受了危房改造项目,盖起了新房子。

    苏小利
    徽县银杏树镇胡台村杨店社村民

    “丹心一片孝亲人”
    苏小利,女,45岁,银杏树镇胡台村杨店社村民。
    十七年来,她起早贪黑悉心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丈夫身体欠佳,婆婆去世的早,她便用柔弱的身躯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除了要照顾身体虚弱的公公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外,还要照顾年长的大伯。
    她从不嫌脏嫌累,为了让老人干净舒服,她坚持每天给大伯洗脚、擦洗身子、更换衣物、端屎倒尿。大伯每逢家里来客人便含泪夸赞侄儿娶了懂事、孝顺的媳妇。
    为了维持全家的生计,她克服种种困难,发展了10余亩玉米制种产业,整日奔波于家里和田间地头。无论每天的家务活、农活多么繁重,她都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一整天都基本看不见她闲下来休息的时候。
    她以孝立家,与人为善,她用执著与坚韧、勤劳与善良,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的可敬可爱和高尚情操在胡台村人人称赞,她是子女的榜样,是广大群众眼中孝老敬亲的楷模。

    文源江
    徽县柳林镇文坪村村民

    “用爱托起孩子的明天”
    文源江,男,39岁,徽县柳林镇文坪村人,宝徽集团锌冶公司物料科物料采样工。
    2007年,文源江的儿子出生,1岁2个月时,经西安儿童医院确诊为痉挛型脑瘫。为给儿子治病,他打零工、转运粮食、装卸物资,为孩子做各种康复器具。寒暑假坚持带孩子去外地复诊,9年时间孩子做了三次大手术,债台高筑。家里除了孩子的康复器具几乎再没有其他的家具。现在,儿子的智商已经恢复至与同龄孩子无异。2012年,一次医疗事故,导致文源江姐姐离世,父母因此病倒。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文源江宁可自己吃少点,穿差点,省出钱为父母买药、买补养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文源江用他的孝道和精心的照料,使父母从失去儿女的痛苦中走出来,安享晚年生活。
    在单位,文源江是一名取样工,经手的样品,误差率为零。2014年被宝徽集团公司评为道德模范员工。
    勤勉朴实,宽厚善良的爱心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沉重和生活并没有将他压倒,不抛弃不放弃,用一个平凡人的坚守书写着生命的可贵和父爱的伟大。

    王金菊
    徽县工商城关分局副主任科员

    “不离不弃 不言悔”
    王金菊,女,53岁,徽县工商城关分局副主任科员。
    2000年,王金菊的丈夫突发腰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压迫神经导致身体瘫痪,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四处筹钱,借遍了亲友、同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17年来,她对丈夫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精神上开导鼓励,每天下班后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既要照顾丈夫又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在这6000多个日日夜夜,她默默的奉献爱心与真情,默默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她不怨天、不尤人,乐观面对。在她丈夫治病期间,有好多人帮助过她,她心存感恩,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尽绵薄之力帮助别人。
    一对平凡的夫妻,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一段淳朴的事迹,正是这样却感动着人们。人们常说“患难时刻见真情”,她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平凡而又动人的人间真情。

    张亚利
    徽县泥阳镇中集村村民

    “用爱撑起风雨之家”
    张亚利,女,52岁,徽县泥阳镇中集村群众。
    她用爱心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扛着常人难扛的苦,忍着常人难受的累,用最感动人的细节诠释什么叫做不离不弃,什么叫做白头偕老。
    2014年6月,丈夫谢志强在进城卖菜的途中不幸遭遇了车祸,被鉴定为二级残疾,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欢笑。从出事那一刻起,张亚利就与丈夫寸步不离,她说:“只希望能够陪在他身边,把他的痛苦分给自己一些,让我和他一起分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丈夫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但还是意识模糊,不记得任何人,自己的大小便也不知道,没有行动能力,翻身、穿衣、洗脸、吃饭等等,每天的日常生活都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三年的时光将张亚利变的更加坚强,因为对丈夫及家庭的爱,张亚利对他不离不弃,因为对生活的信心,张亚利选择承受重担,无论将来还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张亚利坚信有爱才有家,才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敬业奉献
    王建国
    甘肃金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后勤服务管理公司经理

    “爱岗敬业行胜于言”
    王建国,男,44岁,甘肃金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后勤服务管理公司经理。
    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热心善良的性格,决定了王建国同志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成了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赢得了赞许。
    在金徽矿业开发建设中,王建国同志是早期加入团队的人员之一,那时候上山没有路,他就与工程人员一起,真可谓斩荆披棘。后来,为了搞好矿山的后勤保障工作,又被调到后勤做管理工作,几年下来,他已经带出了由120人组成的强大后勤服务管理团队,承担了职工的吃、喝、住、行,环境治理,厂区美化、设施维护等多才能的职工队伍,在他的有力领导下,这支素质优良、积极上进、无私奉献的优秀团队完成了金徽矿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任务,确保了每一项供应需求保质保量、到位及时,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马双巧
    徽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扫工

    “乐做城市’美容师’”
    马双巧, 52岁,徽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扫工。
    “脏了我一人,干净千万家”是环卫人的人生格言,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是环卫人不变的承诺。今年52岁的马双巧,是建新路邮政局段的一名保洁工,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持之一恒,一干就是27个年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了环卫工人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不管啥时候,我都要把路段上打扫干净!一点都不能马虎!做好工作是我必须尽到的职责”!这是马双巧经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马双巧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一直是组里的先进,是所里环卫工人的楷模。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她就上岗了,要对路段的每一个角落彻底清扫一遍。正是和她一样许许多多环卫工人的勤劳付出,全城的市民们才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开始温馨的一天!马双巧在家里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更会勤俭持家,细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卢志学
    徽县银杏树镇罗河小学教师

    “师心如玉 惟愿桃李芬芳”
    卢志学,59岁, 银杏树镇罗河小学教师。
    四十载的春华秋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描绘着无悔的年华,诠释着奉献的含义。卢志学孜孜不倦,忘我耕耘,把爱心洒在学生柔嫩的心田,把奉献留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育得桃李芬芳,花香满园。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不忘初心,心系学生、心系教育。2016年的一天,卢老师在护送孩子放学安全离校后,在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重度受伤,昏迷不醒,在抢送医院途中,他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学生,用自己极其微弱的声音叫着学生“抓紧…….快点…….”在医院昏迷10天醒来第一件事,第一句话就问家人学生怎么样了?给学校请假了没有?自己的工作安排好了没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一直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卢老师经常和学生谈心、家访,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了耐心说服原则,学生有一点转变就适时鼓励、关心。

    梁倩娟
    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村民

    “一个电商‘达人’的电商情怀”
    梁倩娟,女,31岁,水阳镇石滩村村民,徽县水阳镇“陇上庄园”淘宝店负责人。
    梁倩娟自开网店以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诚信经营,网店慢慢打出了名气,生意也越做越好。从最初的一天一两单发展到一天几十单,上百单,直到现在一天稳定的三四百单。由于梁倩娟非常重视农特产品的质量,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创下了36万元交易额的业绩,并赢得了4个钻的信誉度,销售的产品也由原来的10多个品种增加到30多种。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梁倩娟并没有忘记乡亲们,每次收购农产品都是按最高价收购。宁可自己少挣些,也要让老乡们多挣点钱。她的“陇上庄园”淘宝店2014年被徽县水阳乡政府评为“农村网店示范点”,被徽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网店”称号,2015年被陇南市扶贫办授予“扶贫示范网店”称号,并成为陇南市巾帼百优示范网店联盟会员。2017年3月8日,梁倩娟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张瑞峰
    徽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

    “妙手回春好医术 耐心仁心好医德”
    张瑞峰,男,48岁,中共党员,徽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
    1991年分配到县医院工作的张瑞峰,一直坚持在外科临床一线工作,26年如一日,以精湛的医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挽救了生命。
    在他的带领下,每一位医生、护士对待患者都像亲人一样,抢救病人不分昼夜,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良好的医德医风,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外一科每年都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和大量的感谢信,每当这时他感到的更多的是责任和鼓励。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6 篇,获得科技进步奖8次。近几年,他先后成功抢救了数百例重症患者,工作成绩受到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被甘肃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评选为优秀普外科医师。
    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患者解除痛苦,带来健康。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着,谱写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人间大爱。

    张蕾
    徽县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在司法为民中 彰显公仆情怀”
    张蕾,女,35岁,中共党员,徽县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在从事法院工作的10年间,她始终坚持以法为上、以德为先,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扎实的业务素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至今,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起申诉上访及矛盾激化。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她坚持把法律关,不为金钱、人情所动,多次拒贿、拒礼,严格坚守职业道德,她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宗旨,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她不仅用心审理好每一起案件,还着力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普法宣传和提高他们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
    近几年,法院受理案件数逐年大幅度增长,审判压力空前增大,张蕾仍然坚守在审判一线,把公平正义作为一个信念、一份追求、一项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法官的真正涵义。

    杨杰
    徽县国家税务局人事教育股股长

    “税务岗位上的‘老黄牛’”
    杨杰,男,49岁,徽县国家税务局人事教育股股长。
    杨杰同志先后在基层整整工作14年,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税收事业最基层的边远山区。数十年如一日,勤奋敬业、埋头苦干,不计名、不计利、不攀比,任劳任怨成为当时的“救火队员”,为徽县税收事业分忧负重,为上级解忧消愁。杨杰同志自担任人事部门领导以来,忘我工作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高度认可。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人事业务的“活字典”,人事战线的“几朝元老”。
    连续多年多次被徽县国税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新闻写作信息报道一等奖、优秀公务员;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县政府授予“财税大检查先进个人”称号;金徽报优秀通讯员;市局两次命名为“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市级“政工业务能手”;省局命名为“读书之星先进个人”等荣誉。

    王志龙
    徽县住建局党委委员、信访办主任

    “站稳群众立场化解信访难题”
    王志龙,男,48岁,徽县住建局党委委员、信访办主任。
    4年时间,10本工作日志,1000多页,30多万字,记录了王志龙工作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了他敬业奉献的时时刻刻。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志龙就把“永葆先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敬业爱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此后二十多个春秋,他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情怀和梦想,默默践行着一名共产党的职责和使命。
    2014年,王志龙调入徽县住建局,主要负责信访工作。多年乡镇工作经验告诉他,信访工作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只有“穿百姓鞋,走百姓路,念百姓情,办百姓事,才能得百姓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今年,王志龙和他所在的徽县住建局信访办已经化解拆迁遗留问题及城市建设等各类纠纷400余起,多次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表扬。

    王晓文
    徽县特巡警大队教官兼中队长

    “铮铮铁骨筑忠诚”
    王晓文,男,34岁,徽县特巡警大队教官兼中队长。
    2000年王晓文应征入伍,2012年由武警甘肃总队反恐大队排长岗位转业到徽县公安局。
    他在新疆军营和武警甘肃总队服役期间,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被支队授予“十佳优秀士官”荣誉称号。在特巡警大队,他既是一名普通的特警队员,又是一名主抓训练的警体教官,还是一名能够编写教育训练教材的“老师”。
    工作中,结合自己曾在部队担任反恐大队技能教官的经验,主动为特巡警大队制定具有科学性、操作性训练大纲。在他的带领下,极大提高了徽县公安的战斗能力和处突能力,为“平安徽县”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并多次被徽县公安局评为“优秀工作者”,两次受到嘉奖;2015年荣获全县“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6年度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任燚星
    徽县东关学区学湾村学代课教师

    “守护深山里的起跑线”
    任燚星,男,46岁,东关学区学湾村学代课教师。
    20多年来,任燚星扎根偏远山区,耕耘三尺讲台,数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
    任燚星爱护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每当下雨路滑,河沟涨水时,他总会亲自接送路程较远的学生,每天放学后,他总是会跟每位家长打电话确认每位学生安全到家后,他才安心的离开学校。曾经有一名叫张董燕的学生从小身患软骨病,不能正常行走,一旦家长有事不能接送,任老师就挺身而出,背着小董燕往返于上学、放学的路上,孩子感激地在她的背上抽泣,他就边走边讲张海迪的事迹,教育孩子要身残志坚,懂事的董燕不哭了,她决心要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任老师的恩情。为了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任燚星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编织着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美丽梦想。

    高志军
    徽县大河店镇硬湾村党支部书记

    “撑起大山的脊梁”
    高志军,男,42岁,中共党员, 大河店镇硬湾村党支部书记。
    任支部书记以来,高志军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民为本,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村群众的致富之路,修通 “致富之路”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经过一番调查后,高志军决定不等不靠,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补助,修建水泥路17公里架,设桥涵四处,有力的解决了道路通行问题。协调修建村卫生室、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公共场所,协调危房改造,改造人畜饮水。短短的六年时间,如今的硬湾村已经是与外界高度熔接的村庄,已经是一座“藏在深山人初识的”宝贝村庄。乡村文化、村容村貌,产业发展都在他的带领下逐步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