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舆情:悲情蝼蚁如何撕裂盛世下的知识群体?

9月8日,甘肃康乐县一家六口服毒身亡的新闻以跨平台的方式刷屏传播,11日夜间到12日针对该事的评论性文章《盛世的蝼蚁》在微信朋友圈获得疯狂转发,又引发了多平台上知识群体的撕裂性争议。此情此景并不陌生,回想老虎伤人、王宝强事件的舆论反馈,不禁思考为何社会沉疴性事件总能撕裂中国知识群体?《徐庆群:你不是杨改兰,你不知道她的痛 除了贫穷和绝望还有…新拍案惊奇《甘肃康乐杨氏举家服毒殒命案》

清博舆情:悲情蝼蚁如何撕裂盛世下的知识群体?

“盛世蝼蚁”引发知识群体撕裂的几大原因

一是知识群体拥有共同敏感元,政经立场、文化背景决定观看之道因人而异。知识群体对社会某些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包括底层百姓、农村乱象、性侵儿童、死刑判决、女权抗争等,其中有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矛盾,也有中国传统遗留的文化糟粕。

《盛世的蝼蚁》将该事件和偷鸡腿妈妈、拉古迪亚拷问联系在一起,将他们统称为“弱势群体”,通过情绪渲染引导民众关注社会金字塔结构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并建议“向弱势群体输血,加大福利倾斜”的方式缓解这一现状。

文章为了塑造杨改兰无辜弱者、受害者的形象,淡化其杀害亲生孩子的事实,主观加上她纠结而痛苦的心理活动。这种模糊事实打造焦点的方式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抨击,纷纷发声强化“杀害”这一恶劣行为,质问“蝼蚁就能剥夺其他蝼蚁的生命吗?”呼吁舆论正视法制底线、人道精神,贫穷绝不是杀人的原因。《清博研究院:网络舆论中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对于文章的指向和建议——由低保制度延伸出的扶贫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受到了多方质疑。部分舆论认为低保制度不是万能的,扶贫制度只能保证覆盖基本人群,社会也不可能无微不至关照每一个贫困家庭。

可见,知识群体的观点分化源于各自对事实的切入点不同,每个人的政经立场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对问题的关注焦点和态度。单从社会福利这一角度,就有三种流派。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建立社会福利体系的国家干预主义;现代货币学派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自由的经济自由学派;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道路学派。

甘肃一家六口服毒身亡无疑是一桩惨剧,是弱势群体被无尽贫穷现实逼迫,也是年轻母亲狠心杀子,是低保被取消加剧窘境,也是心理素质不足走向极端。突出个人焦点没错,但是厚此薄彼、模糊事实的手法容易让观众看出分析盲点,比如《盛世的蝼蚁》就产生了“杨改兰是杀人犯”的盲点,盲点的产生即意味着分析的主观不全面,可能受到舆论的围剿,陷自己于不义。

二是少数知识群体力求改造社会,主观深化极端个案的普遍性,思维偷懒借道德高地营造悯人氛围。近期舆论场表现出一个特点,重大舆情事件很容易引发“群体受害”现象,我们都是医疗推广见证者、是雷洋、是电信诈骗亲历者,部分知识分子利用共情心理、群体危机感、社会正义将机制漏洞、社会“病变”推到每个人面前,从意识上加害于每个人的神经,从而利用群体力量制造舆论压力,倒逼相关部门有所作为,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盛世的蝼蚁》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像杨改兰一样位于贫富两极的贫穷一极,或者说14亿人中还有许多人像杨改兰一样因为贫穷毒杀亲生女儿,可能已经发生了,只是我们没看见,也可能会在未来不断出现。

该文和《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如出一辙,试图用极端个案再现整体农村面貌,利用普遍性问题获得群体认同,用情绪渲染引导众人宣泄形成舆论压力,用“没有事实的情怀”忽悠缺乏判断力的群众。

作者在没有任何调查数据、事实依据的基础上,用贫富差距产生社会悲剧这种普适性定论冠以杨改兰六口身亡的惨烈事实,将极端犯罪事件装饰成“社会危机”的典型案例,将复杂个案笼统归因于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理性观者自然明白,新闻和视频平台都只能反映社会的一角,社会问题的追根溯源最终还要立足于实实在在的田野调查。

贫富差距这种社会沉疴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某些知识分子或有意或无意利用成为社会热点的极端案例来揭示问题力图改造社会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一,被指管中窥豹,缺乏局部与整体的辩证思考;其二,被认为思维偷懒,将一个大碗扣到所有的菜上,说贫富差距是悲剧,根本原因就好像说性格不合是离婚主要原因;其三,情绪化宣泄有失理性,相比乌合之众,知识群体整体上是纯粹理性的一群人,利用极端事件触动民众悲悯情绪的做法常常会遭人鄙夷。

三是知识群体内部结构分层,导致圈层交流障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加强,网民群体之间依据自身的知识文化背景及财富收入等区别,不断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层及群落,这些圈层不断固化、极化,最后,圈层与圈层之间,形成了心灵隔离墙,群体之间也就越来越难以沟通。

事实上,微博上代表着知识群体、中产阶层的便是网络大V群体,多指部分学者、教授、律师、媒体人、官员、艺术家等,这类知识分子的组成本身就存在结构分层,其中部分人是从底层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爬上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诞生于中产阶层继承衣钵的。

➤ 更多舆情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 更多舆论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lun

此次“盛世的蝼蚁”刷屏后,不少网络大V参与评论,有人表示,“当你口诛笔伐盛世蝼蚁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蝼蚁”,有人表示,“贫穷永远不是杀人的借口”。类似说法获得部分人赞同,但也遭受部分质疑、嘲讽,少数网络大V认为,发表该观点的人是在无病呻吟,且对“贫穷”二字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他们身处中产阶层,虽然有自己的忧患,但并没真正体验过贫穷,有网络大V便称,“关于那篇《盛世中的蝼蚁》,就说一句:不要端着城市人的心态居高临下,假意怜悯。你们没有穷过,你们没有发言权。”

无独有偶,王宝强事件中,有人认为王宝强公开家丑是“乡鄙野夫”、“农耕价值观”,抱着“吊打奸夫淫妇”的动机做出此等不妥举动,而有人则反驳这是“圣母白莲花”言论,是未曾亲历者的无关痛痒之说,并不断强调“一定要远离那些不明情况就劝你要大度的人”。

底层经验存在于多数知识群体的臆想中,主观想象注定争论不休,部分知识群体之间也因此发生观点冲撞。拥有345万粉丝的微博大号@朱学东 发博称,“蝼蚁就能剥夺其他蝼蚁的生命么?”对此,网络大V@王天定 表示,蝼蚁剥夺其他蝼蚁的性命并不奇怪,但持续谴责夺命蝼蚁,则没有任何什么意义。

网络大V@雷希颖 曾通过一组数据看世界自杀率,称中国自杀率是持续下降的,杨改兰之事,客观评定即可,没有普通性,呼吁网民切勿再拿极端案例自我煽情,该说法遭到其他网络大V 明确反对,“网络舆论关注此事,是在关注中国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但@雷希颖 却拿数据来比烂,让人鄙视。”

四是单一归因形成多重舆论焦点,知识群体站队集群,巩固自我话语权地位。“杨改兰杀子”事件曝光后,在事件真相未明的情况下,舆论场早已按捺不住,各种“真相”从不同媒体的发声中传播于众。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公号所发布的《面对残忍的农妇杀子,任何单一归因都苍白无力》一文中就有提到目前舆论场对杨改兰杀子“单一归因”的一些表现,其中有将原因归为贫穷、绝望、无知、封建,甚至女婿倒插门所致等等。

因主流媒体及网络舆论的多种表达,加上知识群体的意识观念都各不相同,因此,在事件真相不明朗的情况下,知识群体选择从多种角度分析此事,站队集群,此举虽巩固自身话语权,但也进一步撕裂了舆论场。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清博研究院: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深度研究: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 魏则西事件后,辱骂马蓉宋喆心疼王宝强 网络舆论暴力的几大表现

➤ 从徐玉玉遭电信诈骗等事件 看社会隐疾传播如何引爆舆论

➤ 八大舆论环境告诉你,为何宋有洲的“空中巴士”巴铁遭轮番轰炸

➤ 舆论勾连:徐婷之死与中西医之争 曾因甲醛中毒引装修业次生舆情

➤ 清华大学沈阳点评近期热点:赵薇事件、王宝强离婚、分答、直播

➤ 作为甘肃人,我所经历到的贫穷|康乐六口因贫穷服毒自杀启示录

➤ 甘肃发生康乐六口服毒事件,一家六口服毒如何撕裂舆论场?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扑该说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天朝逢盛世,蝼蚁苟偷生
    美誉邦国话,谁比谁无耻

    盛世的富裕总是以城镇化的标准去炫耀,
    而工业化积累的一切恶果,
    总是嫁接给农村而化解,
    因此盛世在阳光普照里大声歌唱,
    而蝼蚁在阳光阴影下自我灭亡。
    相对文明了的人类本应是不只生而唯从生物法则:食物,交配和虚荣,
    而生存境态的分化,
    却让许多人只止步于基础,
    而就连交配的意义,
    也没有成为根本没有出现过的虚荣的目的,
    同样也被自我消亡。
    有些人在极度的虚荣之中贪婪,
    死于满屋都是金银钱物的恐惧,
    有些人在匮乏的面包面前磨难,
    死于满眼都是土和泥巴的绝望,
    然而,他们都死了。
    而广大的我们,
    大都在这从蝼蚁到蛀虫的盛世里奔波而挣扎。

    批判的人,说:这篇文章逻辑不对,没有证据,推论也不科学:这篇文章充斥着负面情绪的喧嚣:这就是个恶性杀人事件,杨改兰是杀人狂魔…

    抛开事情,攻击人格,有人似乎感觉似曾相识。在柴静出“穹顶之下”时,它出现过,在崔永元出“转基因调查”时,同样出现过。

    这也似乎说明,真相如此明显,他们也无法反驳,只能从“这不科学”、“你是神经病”上入手。

    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是从肉体上消灭;而唇枪舌战的终极,是骂“你不是人”,“你全家都是神经病”。

    欧洲影视的一个经典场景,出轨的丈夫,对付厌倦的妻子,大招就是:送去精神病院。精神病人说的话,是没人信的。

    这种手法是拙劣的,也常常是有效的。

    似乎有人搅浑“自由”言论的池水,让围观群众掩鼻离去。热点热点,不热也就点不着了,群体记忆就像金鱼,等上半个月,就全然忘却了

    比如,你还记得它们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

    “奋斗二十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凤姐的《比贫穷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

    在喧嚣中,它们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不留下一片云彩。

    围观了一下朋友圈,分野很明显,理中客和转发议论者在成分上就很不一样,两批人本身就是割裂的。
    讲真,蝼蚁确实不该主宰其他蝼蚁的性命,但是人已经死了,用概率论放到特定空间里面去讨论是不是因穷杀人,本来就没什么取样意义。死人是不会翻身起来辩驳动机的。
    实际上,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真正关心杨改兰们,她们可能出现在每个人生命和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但是弱者之间未必会有互助情绪,自诩精英阶层也很难让利拥抱她们。
    之所以引发共鸣,无非是大部分人确实发现阶层固化开始越来越严重,没有原始积累,政策不稳,房价虚高,俯仰万家灯火欲壑难填,回头望见一路走来日子过的日趋艰难,想找个寄托抒发愤懑。
    问题来了,看屏蔽的态势,这批人,真的连被一篇文章煽动以后,转发到朋友圈加两行字发泄的权利都没有了吗那个文明极度先进,所有生产都被机器替代,所有的人都失业了,甚至失去了在地面上站立与呼吸的权利。由于终产者的仁慈,他们的循环舱被允许在大地上飘荡。

    循环仓的物质是有限的,一具成年人的尸体,最终只能换来一杯纯净水和一片钙片。一个个循环仓崩溃,最后全球人被终产者流放,被赶进宇宙自生自灭。

    还记得中学时的疑问,为什么古代的王朝都是两三百年一更替?

    古人生产力不足,每过两三百年,90%的人都会没饭吃,只能揭竿而起,新的王国建立,财富被重新分配,新的循环也开始了。

    依据大刘的幻想,在未来,即使生产力极度发达,还是出现了终产者。

    在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一切刚刚尘埃落定。人们渴望鲁迅重生,针砭时弊,为自己说话。

    网络化的今天,每半年爆发的此类文章,却不是无数个鲁迅站起来了?

    作为新时代的看客,起码不再麻木不仁,更不要只剩谩骂讥讽,只愿民智能不断觉醒。

    彼时,人人不仅是鲁迅,让终产者慢些来临。

    社会阶级三体(系列小说)北京折叠

    最近几年,“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玻璃天花板” 、“玻璃地板”等词,渐渐被人熟知,人们发现,自己的境况,竟能如此形象的描绘出来。
    《北京折叠》更是直接将阶层具象化。

    按照阶级,将整个城市折叠为三层,每天根据时间地层翻转。第一层享受二十四小时,第三层只能在晚上十点到清晨六点翻出地面,不见天日,严格隔离,任何人都不得跨越。

    有人觉得,某些红利已经被分配完毕,再迟钝的人似乎也察觉到点什么

    将社会简单分层,金字塔顶端的人,控制着90%的金融资本与地产,一手端着高脚杯,一手摇摆间就搞了一个大新闻;

    中产阶级好像最焦虑,他们也渴望“弹指间灰飞烟灭”的生活,一伸头却发出“砰”的一声,原来头上有块透明的天花板,真他娘的…

    底层群体好像一个傻大个,他们数量最大,又最没力量。他们为生存与安全忙碌,没空管那么多,渐渐的,冷嘲热讽、冷眼旁观、麻木懒散充斥了本就不幸的生活。

    于是,每到文章疯转,启发民智的时刻,总能发觉每条言论背后的阶层。

    ┃终产者,走开!

    《三体》作者刘慈欣有一个短篇,叫《赡养人类》。

    有一个外星文明,社会发展到极致,其中的一个人,占据了星球的99.99%的财富,他拥有整个星球——包括每一寸土地与每一口空气。

    他被称作——终产者。

  2. 安东尼奥尼说道:

    我在知乎看到几乎人人都讨厌鲁迅。知乎上的人不需要有人为他们说话,因为他们自己会说话。他们需要有人来解决问题,可是没人能解决。所以他们就开始攻击鲁迅。所有指出问题的但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的,都会被攻击的相当惨。

    看过一遍后,说实话我也内心酸楚,像文中描述的一样,整个社会和国家对底层人的漠视是显而易见。但我现在不想讨论这些,在文中我发现了一些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东西,因为大家的关注点都是社会或者国家对底层人的忽视,而忽略了一些更浅而易见的现实,借本文,我希望大家都能独立思考一下这个事件。

    虽然这是一件悲惨事件,但确实真的是用尽全力无法扭转,最后只能得到自杀这样的结果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理由1:杨改兰出生在穷乡僻壤,既然那么穷,为什么19岁就结了婚?在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嫁了人,而且是招上门女婿,那是不是意味着男方家里更穷?也就说明不是为了钱财而嫁人,那这么早结婚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尽早传宗接代吗?

    如果晚结婚几年,是不是可以去城里打工,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遇到更好的人?

    理由2:既然那么穷,为什么还生那么多孩子?结婚九年,生了4个孩子,那么多张吃饭的嘴,你养得了吗?是为了要男孩而生这么多孩子吗?多生一个孩子会带来多大的压力?如果少生几个孩子,或者是晚一点生孩子,那境况是不是可能不一样?

    她28岁就当了4个孩子的妈,在外打工的人们,有多少是28岁了还未婚的?

    理由3:我相信杨改兰在努力生活和照顾孩子上一定是用尽全力了,但她的老公却不一定,我们周边有很多这类农民工,那种没什么技术的小工,他们会蹲在建材城门口之类的地方,等着别人雇佣自己,经常没有活儿这是肯定的,你认为他们会主动寻找机会吗?很遗憾,那种主动寻找机会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会木然的、守株待兔般等着别人来找自己干活,在没活而干的时候,他们是连捡废品卖钱这种事都懒得干的,你觉得他用尽全力了吗?她的老公,除了喂饱自己,又能带多少钱回家去呢?

    是的,社会必然造就“底层阶级”,国家和社会对底层人的关注太少,但你又能期待国家为你做多少呢?国家和社会能做到的,仅仅是让你活着而已呀!

    说到底,国家和社会给你的关照,始终是有限的。

    这整个事件,国家、社会均有责任,个人,更是责无旁贷。

    推动国家对于底层人的重视是必须的,但任何事件我们都需要保持一个冷静、客观、清醒的状态,用独立思考的能力让自己来做判断,而不是轻易的被舆论引导。

    社会底层

    只能说你在“盛世”中的格局太小了 你并不知道当下的中国 在底层 人的思想被禁锢到什么程度 19岁不结婚村里人都会吐沫淹过头顶 很多地方不是你想就可以 是你没的想看了南都周刊的一篇文章,貌似杨改兰没上过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要求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挑个好的婚姻,有点苛刻了,何不食肉糜,如果楼主你没上过学,你写得出这篇文章吗?傻逼奇葩,杨当然没有穷尽努力,如果她可以找到你这个傻逼众筹吃饭也许活的我下去。设身处地,没有在杨的我世界里生活,可以体会她是如何的绝望吗?一个死都不怕的人又是如何的坚强和决绝?一个杀掉自己孩子的我母亲,如何冷血如此?何不食肉糜,社会动荡之乱开始,不怕死的人多了,哪里来的狗屁盛世。社会资源必须均衡分配,悲哉,四个没有户口的孩子,没有在盛世存在过,死去。你的观点太以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了吧,请你查查弱势群体这个词什么意思,然后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想问题好么?如果那些底层民众都有你这种“”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他们还会是底层民众么?

    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乡僻壤,又没受过教育,你觉得她能够像你一样想到这些,你要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看你还能说出这些话不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几个观点简直是太傻太奇葩了,这么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涉世未深,什么不懂,要么你离这些阶级太遥远了,患了中产病拿崔永元转基因调查举例,我也是呵呵了。其实吧,这些东西和之前的什么年轻女孩子差点在北京酒店被XX,lei yang事件等差不多–惊闻洪水已经到了城外,甚至城内的小确幸惊魂未定罢了。底层人民就算拼尽三代人的努力,仍可能牢牢固化在现有阶层,答主你提到的努力太理性化了,你就像用上帝视角在审视众生

    那个文明极度先进,所有生产都被机器替代,所有的人都失业了,甚至失去了在地面上站立与呼吸的权利。由于终产者的仁慈,他们的循环舱被允许在大地上飘荡。

    循环仓的物质是有限的,一具成年人的尸体,最终只能换来一杯纯净水和一片钙片。一个个循环仓崩溃,最后全球人被终产者流放,被赶进宇宙自生自灭。

    还记得中学时的疑问,为什么古代的王朝都是两三百年一更替?

    古人生产力不足,每过两三百年,90%的人都会没饭吃,只能揭竿而起,新的王国建立,财富被重新分配,新的循环也开始了。

    依据大刘的幻想,在未来,即使生产力极度发达,还是出现了终产者。

    在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一切刚刚尘埃落定。人们渴望鲁迅重生,针砭时弊,为自己说话。

    网络化的今天,每半年爆发的此类文章,却不是无数个鲁迅站起来了?

    作为新时代的看客,起码不再麻木不仁,更不要只剩谩骂讥讽,只愿民智能不断觉醒。

    彼时,人人不仅是鲁迅,让终产者慢些来临。

  3. 七色魇说道:

    你怜悯杨改兰,谁来怜悯四个孩子,谁来怜悯他丈夫,谁来怜悯她母亲?你们谁又知道该村其他人的生活水平如何?按照国家政策只生两个的情况又如何呢?

    这怜悯也来的忒廉价了吧?

    细节事情目前不清楚另说,杀子女,负父母,负丈夫的事情还不让人说了?就变成洗地了?扣的一手好帽子。自己形象立马靠这痛哭流涕而光芒万丈了是吧。

    还低保机制有问题,这是机制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这种制度婊法律婊真是屡见不鲜啊。法律制度不用人执行?制度建设能代替班子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
    我会对此事件持续关注,且我的观点不会被任何诱导性或者失实报道左右,并将要求政府机关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

    不做网络暴民,珍惜自己的言论自由,屏幕前的你不生活在哪个地方,也不是上帝亲历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当一件悲剧发生的时候,除了对不幸的人报以同情,我们更应当想清楚是什么原因,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

    如政府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我会以自己的力量,赞助公益诉讼,起诉政府不作为!
    按照她家的收入就得死,我觉得定西,礼县估计已经剩不下什么人了。没有去过甘肃就别这么想当然的。你觉得她家挺破的,我见过比她家还破,全家三亩地还没有水的。对于你们这样的口活党,我只能说,你总结的。“生而无钱,劳而无获,活而无望”没有一条是对的。

    目前,可以确认的信息如下:一个正常的农村妇女(即身体素质、精神状况和工作情况都没有明显异常),亲手杀死了自己四个孩子后自杀,同样正常的丈夫,在办完丧事后也自杀。
    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所有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本案中的母亲杨改兰也肯定爱着她的四个孩子,所以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爱着孩子的母亲却坚定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四个孩子。我能想到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母亲认为,死亡对这四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那么,她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我们只能从获取到的她当时所处环境信息来揣测:
    1、家境贫穷。这个不用赘述,具体情况政府通告上有。不过我希望知道的是,杨改兰一家能有多少结余,以杨家的经济状况,能否在当地吃饱穿暖地生活下去,通告上无声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多少信息。新闻上看到杨改兰的父亲和奶奶都很瘦,多少说明家庭生活是比较困难的。而案件发生时,正临近学校开学,大女儿上学,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位母亲因家贫不能给孩子“体面”的学习环境而心生绝望。
    2、工作劳累。这个相对清楚,一个年轻母亲,28岁,负责了家里所有田地,还养了猪牛养等牲口,猪牛都是大食量的,每天光给这些牲口准备草食就得花大量时间,至于田地劳作的艰辛,那首“锄禾日当午”想必大家都读过;

    3、前途渺茫。并不是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有理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农村最广大的理想就是1.孩子有出息,2.自己活得有面子。其中,活得有面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盖一幢像样的房子。杨家已经准备盖房,买了10000块砖,结果却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盖房。至于孩子的未来,杨在她奶奶要她留下大女儿时说过,这女儿长大了也是在18岁时被嫁掉,言下之意,就是说女儿长大了也是过她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未来不如不要。
    4、家庭不睦。这个随着丈夫的死我们很难得知详细,但从杨改兰父亲拒绝入赘的丈夫在家里盖房一事上来看,这个家庭也是有着一定的矛盾的。
    以上是从新闻稿中可以比较明确地得出的信息,可能杨改兰案在发时还受到了其他刺激,但一棵稻草能够压死骆驼只能是因为它是最后一根稻草,以上所说的平时的状况日积月累才应该是她迈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概括来说就是十二个字“生而无钱,劳而无获,活而无望”。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所以“生而无钱”的理所当然,“生而有钱”则是这个世界的馈赠;我们用劳动改变世界、传承文化、创造文明,但勤奋的劳动却不能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命,这就简直荒谬;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付出,却看不到前途,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子辈辈地重复,没有改变的希望,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是这社会错了,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错。

    外交部发言人也很会论辩,扯东拉西质问别人,你全知全能吗?不是就闭嘴。我不是要证明她死于贫困,只是指出大家特别是国家都不愿意承认更不能接受这一点。说实话,她是谁怎么死的多少人真的关心呢?大家只是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生活缺少希望的挣扎是每个人都正在经受的,兔死狐悲的怜悯和情绪的发泄这个才是关键。,但是不是这是一个最无足轻重的问题。大的问题和小的事件的关系是不能否认的,问题的是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难以及背后的不满情绪与辛酸人生是真实而危险的。杨改兰已经死了,怎么死的很难弄清,官方出结论很多人也不会信,这才是问题。问题还包括这件事能不能推动对弱者的关注让底层的日子舒适一点给一点翻身的希望,去纠缠并力图证明她是个神经病或禽兽有意义吗?

    我听到了帝国崩解的先声与前奏,那些构成帝国根基的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不堪重负开始自爆寻求解脱,歌舞升平的盛世的薄纱一扯即破,十年之内如无补天之人,中国这辆权贵资本的大车恐将倾覆,又是一场浩劫。

    如果不能证明她是个神经病或者穷凶极恶的坏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党国该如何自处,盛世的局面怎么维持?所有的人都会难堪难受,以这种自残的方式打国家的脸。嗯,是的,她根本上就是个谬种。

    1.她应该是有严重的抑郁症,否则不会连自己的小孩都下手。抑郁症可能和贫困相关,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自己的人生路一直走得不好而累积下来的,终于爆发。
    2.中国的扶贫肯定有漏洞,但绝非盛世那篇矫情文章描述的那样。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脱贫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贫困人口不是越来越绝望,恰恰相反,是充满希望。
    3.杨家虽然贫困,但是比我小时候家庭情况好多了。小的时候周围都是住四面通风的瓦房,下雨天得用脸盆接水,晚上老鼠肆虐,喝的所谓自来水来自一个水塔,时不时水塔能捞出死老鼠……没摩托车,没洗衣机,没电视机……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当年的几十户邻居全部住上漂亮商品房,车子几乎都有,不少发小当老板。如果说是为ZF洗地,这个地我还真愿意洗。
    4.盛世文出自一个炒股人,能指望他去做啥采访?当然,煽情倒是都很廉价。写个评论还要隐匿?我心坦荡荡,我思故我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如果把血缘关系去掉,案发现场是幼儿园,就不会有那么多圣母了。

    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1、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会怪谁?
    2、有个同学每天送你一颗鸡蛋吃,有一天他不给了,习惯早餐吃鸡蛋的你该怨谁?
    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身为父母就有权利夺走孩子的生命吗?
    4、孩子没有选择出身的权利,出身在贫寒之家就活该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吗?
    5、贫苦就可以多生可以杀人吗?
    6、ZF把他们的低保去掉了,给了谁,是否合法合规完全无私人恩怨?

    这是一件悲剧,没有早知道,只有努力用你我的行动去促进社会机制、人们思想观念和给予最大的善意。以上问题只是我看了许多争论怒骂后的有感而发,心里除了哀痛还是哀痛。

  4. 覃超说道:

    你所看到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也许,只是也许,他爷爷当年过得比你爷爷好不到哪儿去,只是你爷爷在贫穷中自暴自弃时,他爷爷努力开始了努力向上的一生,也许他爷爷一辈子努力的结果,不过是把家从村里搬到了县城。看起来不过如此,对吗?

    到了父辈,他爸爸从小可以在县城上学,然后后来幸运地考上了中专,分配进了机关或国企,最终进了管理层。你爸爸最多只能在镇里上学,初中毕业之后回家种地,一辈子努力的结果就是养大了你。

    到了你这一辈,他毕业了可以拿着爸爸的钱出国,而你只能靠自己,于是你愤愤不平地想:“凭什么他那么有福气。”

    看不到人家三代人持续的努力,只看得到人家现在的结果,大呼不公平,这就是很多人的心态。

    你所看到的那些五十多岁的有钱老男人,也许他十八岁刚毕业那会儿,过得比你现在刚毕业差得多,人家一年年努力,慢慢有了现在的一切。

    不去看人家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只看到人家现在拥有的一切羡慕嫉妒恨,这也是很多人的心态。

    你年纪轻轻,你的爷爷父母又未曾为你积累,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应该拥有四十岁男人所拥有的一切?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否认社会贫富差距的各种客观原因,也不是想以偏概全地总结人们上升的轨迹。而是想说,当你身处一个上升的时代,正常地去努力,同时不要遇到天灾人祸,虽然很难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摆脱贫穷。只是这改变,难以速成。

    如果你处在一个上升的时代,又没有缺胳膊少腿得绝症,你还觉得看不到希望,那你是想等共产主义,还是想去下降的社会试试?

    不管自己处在这个社会什么样的阶层,也不管自己有多少劣势,你努力了,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让未来的自己比现在的自己好一些,这就是在积累一个更好的未来,就是在为自己或者后代摆脱贫穷做了贡献。

    直到大学(二线城市二本学校,题主的985已经是我的梦想了),吃着2毛钱棒冰长大的我才知道这世界上有种叫哈根达斯的冰激凌,一个球就要二三十块!还有种衣服要上千块一件(要知道安踏、361°就是那时的我对名牌的理解啊!爱马仕君看到这里是要笑的,但这对当时的我已经相当震惊了!)!别人的爸妈居然有私家车(四个轮那种)!我的同学居然会弹钢琴!这些东西轮番震惊着土掉渣的我,除了心里默默算着我爹妈得用多少旦稻子才换得来之外,也萌生了自卑感,也是直到那会儿才知道,穷是会带来自卑感的!后面自己想了想,那就在其他方面弥补好了,所以大一我自告奋勇当了班长,参加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比赛,拿了很多含金量极低的奖,填补自卑。这里说一点,再小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贫穷一点点的,我知道学校有设奖学金这个东西之后,我每年都拿一等,拿过一次国家奖学金,寒暑假都跑去打工或实习,自己赚了些生活费,买了想要而不忍找父母要的电脑,这些是自己的努力带来的微小改变,虽然微小,但也是改变,所以贫穷当然不是无法改变的!

    毕业后到魔都上班,见到的世界变大了,辛苦也变多了,自己找住的地方,自己找工作,一切都得自己来,连套面试穿的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个人揣着2000块在陌生的地方哭成狗,在这里特别鸣谢心灵鸡汤师们,是他们笔下的”成功人士曾比你更惨式“鸡汤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让我在哭泣睡去的夜晚满血复活,第二天重新打满鸡血去战斗!顺带也要特别谴责一下普陀区长寿路那帮夜总会公司的孙子们,好多次骗我去面试那些表面是文职实际是招聘小姐的岗位,磨我心智劳我筋骨不说,最让我心疼的还是交通费!我现在还码着字说明没饿死,那点苦也不算事儿,反正后来总算找了份工资还算不错的工作(12年,税后5200,请注意前文铺垫里我的学校),猛然发现原来大学同学的见识不过如此,和身边人的差距已由小渠变为鸿沟了,为此也曾埋怨为什么自己没生在富裕的家庭,没有有钱的爹妈(太惭愧了,还好爸妈不知道)。

    而再后来换了工作,认识了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有硅谷小老板、大企业高馆、名校留学党等等,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触摸那些曾远在天边的东西,觉得特别新奇,世界大过儿时想象,我心里的感受就两个字:赚了! 我从小地方来,毕业于三流大学,见识的世界越来越大,胆儿更肥了,更敢想敢做了,物质和见识上的贫穷都在一点点改变。尽管我现在所拥有的,很多人一出生就有且远远超过,但于我自己而言,从没有到有,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没见过到体验过,这些都是进步和改变,这就够了,和他人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贫穷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但若把贫穷带来的自卑感植感入血液里,那这样的贫穷改变起来就会很难了!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吉首, 算是湖南西北部的一个山区 — 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 在你们眼里可能算是比较贫穷的地方. 好在我的家庭并不是揭不开锅的状况, 父母都有工作, 养我算是没有问题(留学除外), 但是比起北京和沿海地区的人民收入水平还是差了一截. 我的家乡和楼主的情况相仿, 我读初中的时候, 整个城里只有一路公交车, 叫做"一路车" (到了长沙, 发现有213路车, 觉得长沙的公交太tm牛逼了…). 我读完初中是, 公交多开了2条线, 总共有 "一路, 二路 和 三路" -_- 我们中学风气也和LZ表述得差不多, 当时有各种校霸班霸之类的称号, 很多人特别崇拜古惑仔里面的浩南哥. 到时候记得年纪霸在外面认识很多黑道大佬, 在学校里面替我们撑起保护伞, 特别牛逼. 那时他们买了很多古惑仔的海报, 在寝室里面收几把砍刀, 像是看电视剧似的. 我读初中的时候, 之前的小学班主任老师被学生用刀砍伤, 还特地去吉首市人民医院去看望她. 另外我也是一直说的家乡话, 当时我们的中学老师90%以上都是用家乡话上课的…

    就像在之前看过的一片游记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不一定取决于他的快乐程度; 小时候的我大部分时候都是很快乐的, 没有太多苦恼的回忆. 另外和楼主不太一样的是 (或者天生的幸运), 从小还算适应应试教育 (主要是记性好, 另外还算听老师话), 所以很多受到的表扬和鼓励, 更加认真学习, 同时考出更好的成绩, 也促进了老师帮我定为好学生, 对我更加的肯定; 这样一个正反馈恰恰给我小时候努力的原动力.

    高考的失败 (平时月考都是top5, 高考记得清清楚楚只有13名), 使得我只能进入同济大学; 当时一直憋着一口气, 这口气成为新动力, 迫使自己在本科大学期间好好学习. 我也碰到LZ类似的问题, 觉得上海大都市的物价好贵, 打的消费不起, 一起去KFC和麦当劳, 不知道水龙头是自动感应的 -_- 现在回想起来, 我总觉得自己是呆萌+运气. 回过头来看, 中国本科的学校很是危险, 大学的课程本来就比较过时, 另外老师也不是特别热衷传授知识, 很容易最后印证一句话 "中国大学是让男人失去理想女人失去贞操的地方". 所以时刻要保持警惕: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后来研究生辍学后, 一边做TopCoder养家糊口, 一面去申请出国读书, 当时的我是人生可谓的一个最低谷, 离开了实习的Google, 一个人往返于清华大学和矿业大学的校园里, 自习托福和GRE. 很多时候, 前途的未卜是令人恐惧的, 很多时候经常会问 如果申请出国没有一个学校会要我怎么办? 如果留学生活我自己无法适应怎么办? 去了美国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就好像我对有一集绝望主妇(第四季的第6集)片尾有这么一句话:
    There is much to be afraid of in this world.
    but what we fear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ruesome masks, plastic spiders or lifelike monsters.
    It is the thoughts in our mind that terrify us the most. (MUST REMEMBER THIS)
    What if she comes to regret her decision ?
    What if he really is unhappy ?
    What if the chance for love has passed forever ?
    How’d we conquer these terrifying thoughts ?
    We start by reminding ourselves: what does not kill us just makes us stronger !

    很多时候, 人心里畏惧和不安只是不确定的未来. 你要获得收益就必须去接受风险, 炒股如此, 德州扑克如此, 人生亦如此. 另外Steve Jobs说过"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backwards" 所以无法预测未来的时候, 就看一下自己的历史, 从中发掘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东西, 通过之前的事实来指导对未来的决策.

    留学申请的结果还算顺利, 拿到 CMU 的录取, 以及去日本和美国留学的确一下让自己开阔了视野和升华了自己的世界观. 再之后加入Facebook之后, 几乎就让自己在经济上可以逐渐独立起来. 另外自己的学识和圈子也稳步提升, 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自己已经脱离了贫困二字. 这其中具体的过程之前已经说过,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里:
    [朝花夕拾系列] 当我拿到CMU的录取通知
    [帝国兴亡史] Forever 24 — 24岁那年的回忆
    [朝花夕拾系列] Facebook,Google,Microsoft面试记录—我的奋斗 1/2
    [朝花夕拾系列] Facebook,Google,Microsoft面试记录—我的奋斗 2/2

    所有的这些改变贫穷的经过浓缩出来:
    1. 形成一个能够自我激励的正反馈机制 (这对自己个人的发展, 还是创业公司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 时刻保持警惕, 警惕一时的成功和安逸形成的糖衣炮弹;
    3. 战胜心理的恐惧, 同时控制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4.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视野和平台(圈子)很重要!
    (另外学习或者说高考的确是在中国这个社会里面为数不多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独木舟)

    另外针对LZ情况的具体分析:
    1. 既然现在研三, 同时也没有读博和科研的意向, 那么出路就是去积极找工作, 找一个相对稳定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针对LZ现在家底还薄, 不推荐去创业, 就去一个好公司大公司有名气的公司, 这样既可以积累人生的第一桶金, 也能学到几年经验. 工作地点不建议去北京, 你学校和经历一来没有优势另外虚高的物价会让你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2. 不管是去到上海, 或者后来北京, 日本, 美国, 以及到现在的杭州, 于当地融入都是要直面的问题. 要的是正视和自己做出改变; 我自己也反思过自己在日本或者美国做得不好的地方, 现在如果我重新来一遍的话, 我觉得自己在处理和当地融入的问题上会做得更好. 具体说来, 既然是新人, 就自己多外向一点, 主动去融入他们的圈子以及主动去察觉他们的一些规则和共识. 同时自己有一技之长或者突出的地方一定要保持.
    3. 与其苦恼和迷惘不如多安心下来提高自己. 近期高优先级的事情, 就是顺利毕业好好准备面试; 长期就是储备职场的知识, 在自己的公司干出一份好成绩. 工作之余结交几个好朋友, 和他们多多聊天多多了解一下当地同龄人关心话题呗. 其实生活过得可以很简单化很有目标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