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医” 四大模式浮现 互联网医疗创业热跟不跟

与互联网医疗骤然火爆、快速发展相比,中医在互联网医疗早期发展的表现显得相对迟缓。但在过去的 12 个月当中,围绕中医题材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却显得颇为活跃。

“互联网+中医” 四大模式浮现 创业热跟不跟

互联网中医创业勃兴,四大模式探路

互联网医疗势头依旧强劲,从最近挂号网将近 4 亿美元的融资也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依旧舍得烧钱。纵观现有的互联网医疗创业,更多的是在西医体系内,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痛点所催生的创业公司。而这些创业公司几乎已经遍布整个医疗服务链条的各个环节,甚至几乎覆盖了各个学科。

与互联网医疗骤然火爆、快速发展相比,中医在互联网医疗早期发展的表现显得相对迟缓。但在过去的 12 个月当中,围绕中医题材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却显得颇为活跃。这种活跃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众多的新公司成立,另一个则是大量的融资案例。以下列举了部分创业案例:

“互联网+中医” 四大模式浮现,创业热跟不跟?

粗略归纳,互联网中医题材的创业公司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O2O 模式

如今这个年代,O2O 像具有魔法一样,吸引资本、吸引眼球、吸引智慧。同样,在互联网中医领域,O2O 模式亦表现得最为突出。

尤其是自 2014年 底以来,推拿按摩异军突起。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自 2014年 底以来成立的推拿 O2O 公司已接近百家,2015年 以来的融资总额则超过 7000 万美元。

在近期,以提供诊疗服务的 O2O 平台亦开始兴起。例如,看中医在今年8月 刚刚完成了 800 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

2、在线咨询、问诊

尤其是在进入 2015年 后,像冬日中医、把把脉等中医在线咨询、问诊平台开始增加,并且在近期都已经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基于中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线问诊平台大多是针对一些普通病、常见病等一般人 “可扛可治” 的疾病。同时,这类平台大多也都具有预约挂号的功能。

3、传统中医馆互联网化

在新形态的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兴起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原有中医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蜕变和创新。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算作他们的 “二次创业” 吧。例如位于杭州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自 2009年 就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先后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设立旗舰店,主要销售胡庆余堂产品。“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互联网工具在提升实体中医馆的业务量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胡庆余堂投资人、经纬中国合伙人曹国熊对 36 氪表示。

4、中药企业+互联网

与西药企业积极拓展医疗服务一样,中药企业也在利用互联网切入中医服务。以康美药业为例,旗下拥有康美中药网、康美云健康服务平台等。尤其是,康美医院更是取得了网络医院的资质,可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那些 “显而易见” 与 “鲜为人知” 的因素

互联网医疗一直特别受到行业的关注,投资人希望能够在这里发现下一个阿里,医疗界则寄望医疗服务体系和价值的重塑。而晚近兴起的互联网中医行业是受到了怎样的驱动因素?与西医相比,中医领域的创业是否拥有更大的成长前景?

医疗是属于高度管制性的行业,医疗行业的变革与宏观政策的导向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进入 2015年 后,国家在政策层面对鼓励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给予了相当大的力度。

2015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件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这部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该领域首个国家级的发展规划。

除此之外,在 2015年 发布的几个重量级文件当中,中医都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比如分级诊疗的考核标准对中医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当中所占的比例,就提出了不低于 30%的硬性要求,而且要求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到 2020年 都必须具有中医服务能力。

当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也受益于整个健康产业所拥有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出现,受到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医保体系完善、健康观念增强等诸多因素的推动。当 2013年 国务院在 40号文中提出 8 万亿的市场前景之后,整个行业所释放出的热情和野心至今仍历历在目。

不过,政策和市场都属于相当宏观的层面,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因素,它们对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环境所起到的改善作用当然不能忽视。但具体到互联网中医行业的勃兴,这些利好因素则显得过于宏观。有一种你发展或不发展,它们都在那里,不离不弃的感觉。

那么,肯定还有更为细微的鲜为人知的因素在背后推动了互联网中医创业的兴起。这些因素既为中医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吸引了创业者的智慧和投资人的热情。

1、“我当时很清楚健康服务业的巨大的前景,但创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中医这块儿,因为在目前看来,这块还基本上是个空白。” 把把脉创始人夏天宇对 36 氪表示。前面提到,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是针对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痛点。但早前这些创业公司基本是在西医等框架体系内,很少有专门以中医为鲜明特色的创业公司。而这反倒给现在的创业公司留下了空间。

2、当然不能忽略的是,移动互联网作为全新交互工具的兴起。它对人与人之间交互效率和便捷度的提升,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共通的。而在接受 36 氪采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移动互联网与中医的结合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第一,与西医不同,中医讲究所谓 “望、闻、问、切”,对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大大低于西医。也就是说,中医在线所能提供的资讯和诊疗服务,甚至能够比西医的 “轻问诊” 还要轻。而这更近一步扫除了在线问诊的障碍。

第二,移动互联网与中医的结合,帮助中医扩展到更多的人群。“原来中医的受众是年龄相对比较大的人群,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则相对比较年轻。这方面,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帮助中医有可能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市场。” 曹国熊对 36 氪表示。

3、还有一项不能忽略的是互联网中医行业的后发优势。互联网医疗是相对新兴的事务,市场接受和认可需要一定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在线问诊、多点执业、处方药销售等诸多政策管制。

经过几年的努力,诸如春雨医生、挂号网、好大夫、丁香园、趣医网等不仅获得了亿级的用户规模,而且也获得了亿级的融资规模。“我们看到,这些公司实际上已经完成了非常好的市场教育工作,大大提到了社会各方面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程度。” 夏天宇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互联网中医创业的门槛。”

4、此前西医互联网医疗的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创业者看到了,中医的某些特点在移动医疗的开展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第一,中医本来就具有上门诊疗的传统,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更适合 O2O 模式;第二,中医往往诊疗过程更长,医患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紧密、稳固的关系;第三,大多数中医互联网公司主要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产生的使用频次有可能更高。

商业模式:既能卖服务,又能卖药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虽然不时有移动医疗公司宣称已经获得稳定且充足的营收,但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成熟商业模式还没有出现。持续性烧钱仍然是互联网医疗的普遍特征,而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是否会延续这一趋势?

从现有的创业项目来看,基于中医的特征,无论是推拿按摩等保健领域,还是上门问诊等医疗领域,其中所包含的服务属性都更强。这就意味着,每提供一次上门服务都能够获得一笔服务费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出现的盈利模式就是从服务费当中抽成。

在医疗服务领域,医、药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医当然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中医公司能够获得盈利的另一个途径:中药销售。“不过,引入中药的商业模式,需要平台具有更强的医疗属性,而医疗属性强也就对其所提供服务的安全和风险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顶尖学院孵化器合伙人何培炎在接受 36 氪采访时表示。

另外,众多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关于商业模式的构想中,都提到了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但有关具体的利用方式并没有提出太多的新颖之处,大多仍然集中在健康档案和健康管理,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营销方面。

当然,来自已有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经验,商业模式成立的基础是拥有足够足量的用户群体。这个条件看起来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同样适用。

不过,仍然是受到基本特性的影响,虽然大多数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以解决小病为主,面向更广泛的人群,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导致由此产生的需求并不是刚需,而且也让大多数公司很难找到明确的对应人群。

“一个比较明确的发现应用人群的办法,就是在中医的医疗机构进行地推。这应该是最有效,也是定位最精准的发现用户的方式。” 夏天宇对 36 氪表示。而除了发现用户之外,医疗机构对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国家对开展医疗行为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对于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而言,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质之后才能开展中医诊疗行为。” 何培炎说,“这就意味着,以中医诊疗为业务核心的创业公司需要与实体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以获得提供诊疗服务的相应资质。”

更多中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ao

更多中医业内: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还有挑战在前头

总体上看,互联网中医的创业虽然在近期比较活跃,但大多数创业公司仍处于初创阶段。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相比几大已经亿级的行业巨头,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也是比较弱小的。而且,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未来的成长,还面临着一些宏观背景下的挑战:

1、如何获取高质量中医人才

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医疗人才的问题一直处于焦点。而在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过程中,医生资源的争夺大战更是时时上演。人才问题在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的成长中,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

“要保证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就必须在中医医师的选拔上足够严格。” 何培炎说。虽然各家创业公司目前尚没有明显感受到来自人才方面的压力,但从我国中医行业的整体形势看,中医人才的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 3 人;而根据国家卫计委 2013年 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为 31.1 万,仅占当年全部执业医师数量的 14.5%。

从这个角度上看,未来随着互联网中医公司规模和业务的拓展,有关中医人才的竞争将势必加剧。

2、如何保证中药材正宗

与中药企业的合作,未来有可能是互联网中医企业重要的盈利模式。“然而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因素,未来获得正宗中药材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曹国熊对 36 氪表示。

中药材的问题受到关注由来已久。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 168 种,占到了 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 300~400 味常用中药中,有 100 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中。从已经披露的资料看,中药材资源的数量和品质与 30年 前相比,都出现了下降。

这些因素,对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的发展而言,属于中长期所面临的挑战。不过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服务业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些因素是有改善的可能性。另外还不能忽略的是,文化属性极强的中医时时卷入争议,信与不信中医的问题有可能对中医产品的推广造成一定的障碍。

不过,从短期看,互联网中医的创业公司仍然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但中医领域创业的风口真的来了吗?我们聊了这么多,不知道诸君的心里有了怎样的答案……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 中药材行业问题分析与出路思考,加入互联网元素会怎样?

➤ “小仙炖”受周鸿祎热捧,中药产品开发需注意哪些要点?

➤ 8大好处告诉你,中医诊所为什么要拥有“互联网+”!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吕玉波: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说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以及健康养生理念,蕴含着东方智慧,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我们通过医疗、教学、科技合作的路径让世界认识中医药,吸引国际上优秀的专家参与中医药研究,通过中医药的国际化促进现代化,让中医药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

    1.开展医疗合作,让中医药服务更多人群
    多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让中医药服务更多人群,通过临床疗效让被服务的人群更好地认识了中医药。在非典期间,我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非典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考察专家的认可,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医药。香港医管局提出请求大陆提供中医药技术支援,我院受邀派出两名专家到香港,与当地专家一起治疗非典患者,这开启了中医药第一次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历史。随后,香港在历史上第一次在公立医院开始设立中医专科门诊,由我们派出医生坐诊。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为这类人群提供服务,我们与和睦家医疗集团共同组建广州和睦家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琶洲分院。和睦家医疗在其服务对象——在华外国人、跨国公司在华高层管理人员中拥有较高声誉及信赖度,我院与和睦家合作,借助其已建立起来的品牌,为此类高端人群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拓展中医药向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吸引和睦家医疗集团的资金发展中医药,学习其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以及高水平的医院管理,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鼓励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医疗健康服务业。我们与美国麻省总医院计划在横琴自贸区筹建医院,一方面,借助麻省总医院的卓越品牌和横琴自贸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高端人群,进一步打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在临床中引入中医药,让外国专家通过治疗实践认识中医药的魅力。同时,引入世界先进的医院管理、一流的医疗技术和优秀的服务理念发展中医药,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构建研究平台,提升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科研能力
    为了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引进国际研究规范和技术方法,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平台,为取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应用先进技术阐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创造条件。以国际规范为指导,建设贯穿中医药“临床-基础-成果转化”研究全过程的技术平台。2008年获得批准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将科技创新作为先导,医疗、教育合作共同推进。2015年建设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国际合作项目。成立中医药标准化重点研究室,编撰《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定手册》,推动中医药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发挥作用,力争成为国际证据评价权威GRADE中心的中医药分中心;成为国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中国专家协调委员会成员,负责针灸治疗领域数据标准的制定,并参与银屑病治疗领域数据标准的制定;与天士力合作,建立同时符合美国FDA、欧盟标准和国家标准的I期临床试验病房,争取获得 ICH-GCP认证。获WHO-SIDCER国际伦理委员会认证与复评认证;与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筹建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资源库,2015年 成立首个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承担生物样本库中医药标准化制定。

    3.瞄准研究前沿,与国际知名机构强强合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重大创新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中医药将成为科技重大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以科技合作的形式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与诺贝尔医学奖评奖单位瑞典卡罗琳医院合作开展研究并培养人才,共同开展应用中医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天灸治疗慢性过敏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传统运动锻炼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感染相关临床结局的影响、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甲流轻症临床研究数据再分析及结合医学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与国际知名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开展中医药循证研究合作并共建团队,建立中澳合作中医药研究中心,聚焦中医药循证证据整理与评价研究,在专业主流杂志发表高水平循证评价文章并在权威出版机构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系列《循证临床中医药》系列专著,有望成为改写诊疗指南的证据。与澳门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建立定期科技交流互访制度。通过强强联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阐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寻求学术突破。

    4.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是关键。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中医药、又能与国外高水平专家交流的高水平人才,从而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化。为此,我们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放在首位。我们结合与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和法国等合作项目的实施,带动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遴选参与合作项目研究的青年研究者赴海外进行研究交流和进修培训;遴选离岸博士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共同主办国际研讨会,促进与相关研究领域国际专家的交流;通过不同专科的专家交流、互访、短期学习和培训,增强相关研究人员的科研技能和实力,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以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型国际化研究人才队伍,为承担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奠定人才基础。通过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培训,获得国际组织研究技术准入证书;通过参与WHO的活动,成为WHO政策与技术咨询专家。

  2. 借“互联网+” 中医文化正走俏海外说道:

    作者:刘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摘得诺贝尔奖,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医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4月26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第五期《海外问道》沙龙围绕“中医文化在海外”的主题,到场的多位医疗专家、行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医在海外推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建言献策。

    重塑自信
    让中医成为文化“新名片”

      中医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拥有着348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就是其中的典范。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莉表示,同仁堂数百年来一直秉承着“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律意识,逐步将中医药养生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用质量和诚信的精神传播着中医文化的精髓。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副处长王会玲在发言中指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出海”,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普及面已逐步扩大。《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医药已走进海外183个国家和地区,8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医药方面合作的协议,世界卫生组织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此外,中医药在海外也已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迈向主流。澳大利亚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加拿大很多省已实现中医立法,美国40多个州认可中医针灸。

      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专家徐大海认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到“晚得病、少得病、不得病”才是正确的维护健康的方式,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正契合了这种观点。

      尽管中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海外传播上却依然受到本土文化及语言等方面的阻碍。

      对此,国医汇名医馆的创始人李萌强调,文化是中医立信释疑的“金药方”。“首先要去接纳对方,人家才可能接受你。在医学文化推广上,邻国韩国、日本做得很亲民,许多产品都是基于患者的角度来考量。”

      岐济健康的创始人罗峰也指出,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许多诊疗方法无法用西方的标准化来衡量,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通过提升个人体验来降低技术门槛。

      全球医首席执行官赵悦希同时表示,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提倡顺应身体的规律。这在外国人看来更符合他们主流的自然疗法,也更易于理解。

    走出国门
    用互联网连接海外“新朋友”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对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硬实力”却更为重视。

      “中国的文化要想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医应该‘打头阵’,通过与不同国家主流医学的交流互动,结合互联网大数据转型升级,实现中医海外的个体化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李光熙直言道。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众多中医药企业纷纷试水海外市场。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下,同仁堂作为传统中医药行业的翘楚,近年来不断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从中医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排斥现代化的诊疗手段。特别在对外国人治疗的过程中,用互联网大数据的语言方式与患者沟通,更能增进好感与互信,这未尝不是一种全新探索。”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莉如是说。

      尽管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可以“弯道超车”,但在问诊、看诊环节却不能“直道变速”。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副处长王会玲指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能颠覆医疗行业。“个体不同,病症也复杂多变,如果缺少面对面的问诊环节,即使有经验的医生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在谈到未来中医文化海外推广方式时,医事无忧商务总监张振宁表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网络视频的用户有5.14亿。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量背后,是中医文化宣传推广的新机遇。同时她强调,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与吸纳也极为关键。

      “中医想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生根,需要一批有着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中医人才,与患者进行无障碍交流,打消西方对中医的疑虑,将中医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医护到家首席运营官魏贵磊坦言道。

  1. 2016 年 09 月 06 日

    […] ➤ “互联网+中医” 四大模式浮现 互联网医疗创业热跟不跟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