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中国外交最高明的一项举措

过去两年,中国外交一改以往被动接招的风格,开始寻求主动出击。从最高领导人对韩国和蒙古的“点穴式”外访,再到北京APEC的盛大国际峰会,还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出,一系列的举措,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但在具体的外交成就中,我认为最高明的,则是去年在北京成立的“亚投行”。借助这一新组建的金融组织,中国正将外汇储备转化为金融乃至政治影响力,并成功地在美日英法等西方国家间打入楔子!

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作为美国最亲密盟友的英国,日前主动申请加入亚投行。对于这一向中国靠拢的行为,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是这样解释的:此举符合英国国家利益,他本人对英国成为发达国家中首个亚投行创始会员国感到高兴。

英国一马当先,其他发达国家也跃跃欲试。据《金融时报》披露,法国、德国、意大利也已决定效仿英国,加入亚投行。还在犹豫的包括澳大利亚和韩国。澳总理阿博特就说,他将在未来几天内决定是否加入亚投行。而韩国,未来加入是大概率的事情。

这可能是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对于亚投行这个新生事物,美国此前向英、法、德、澳、韩等国施加强大压力,要求这些盟友不与中国接触。甚至在英国决定加入亚投行后,美国政府公开表达了愤怒,指责英国“太过迁就”中国。

但美国的干预,最终没能稳固住西方阵营,相反看着一个又一个盟友成了亚投行的股东。这一方面说明了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的领袖地位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一言既出、四海遵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亚投行战略的成功,让世界老大的美国也只能焦虑,却无能为力。

这就要谈谈亚投行的几个特点了。

第一个特点,开放!

亚投行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的倡议,筹建初始资本500亿美元,大部分应该来自中国,总部设于北京。但它不像世界银行和IMF,这两个机构70多年来都是美国掌握唯一否决权,世行行长必然是美国人,IMF总裁只能来自欧洲(第一副总裁仍是美国人的禁脔)。

在亚投行,中国应该是第一大股东。但它还有其他20多个创始会员国,包括了东盟和印度,也包括海湾富国科威特和卡塔尔,中国同时也欢迎发达国家加入。这种开放性,至少在台面上,其他国家无可指摘。

第二个特点,有需求。

虽然已经有了世界银行、IMF,虽然亚洲还有亚洲开发银行,但亚洲基础设施薄弱,一些欠发达国家要发展,在基础领域至少还要数万亿美元的投资。世行、IMF、亚行的苛刻条件,让很多国家只能望洋兴叹,现在出来亚投行这个替代选择,而且第一大股东还是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其他国家当然很乐意。

第三个特点,背靠中国。

对英法德澳等国来说,加入亚投行,固然是看到了亚洲巨大的基建市场;更主要的,则是希望与中国和气生财。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只要平稳发展,超越美国是迟早之事;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也是大概率事件。英国人要赚钱,伦敦将保留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跟中国对着干,肯定得不偿失。

利益,巨大的利益,使亚投行如同磁铁一样,将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吸引了过来。美国是干着急、暗使劲,但也无可奈何。

对中国而言,亚投行是高明的外交设计,就在于它成功拉拢了更多的朋友、有效地分化了对手,而且,中国还没有,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当冤大头。

中国的好处,至少可以讲四点。第一点,投资是要有回报的,亚投行也是如此,收益虽低,但还是有的。更主要的,将外汇储备放在美国国债一个篮子里,存在很大风险,将部分外储用于投资,也有助于降低风险。

第二点,还有不容忽视的经济收益,亚投行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助推器,也有助于中国产能的对外转移,进而促进更多国家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融合。当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第三点,还有绕不开的地缘政治收益。金融上密切,经济上整合,必然带来政治关系的和睦,肯定有欠债不还、发生龃龉的国家,但更多国家将由此加强与中国合作,中国会收获更多的友谊而不是敌视。

第四点,增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中国之所以另起炉灶,不能不讲的一点,就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裹足不前。世行、IMF掌握在西方手中,亚行很大程度上是日本说了数,而且改革都遭遇了极大阻力。由此,在国际金融决策上,大块头的中国却时常被忽视。没有金融决策权,中国必然受制于人。

打破旧世界很危险,改造旧世界很困难,那不如再创造一个新世界。正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正筹建或拟筹建的金砖国家银行和基金、丝路基金,以及上合组织银行,都是亚投行套路的重复,中国都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在为国际金融新体系积极布局。

但在这一系列的金融机构中,在我看来,亚投行的定位最准,推进也肯定更加顺利,英国作为老牌金融国家的加入,也有助于提升亚投行的信誉和筹款能力,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当然,英国也收益颇丰。

就今天而言,初生的亚投行看上去还不过尔尔,外界不乏唱衰之声,运行中也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眼红的美国和日本也不会不来搅个局。但20年后往回看,我们将会发现它的重大价值,也会更加明白:当年这一中国外交举措的高明之处!

作者:刘洪,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曾先后在阿富汗、以色列、美国等地当驻外记者,运营有微信公众号“牛弹琴”,著有《和沙龙做邻居》《战地36天》《公司的力量·决战华尔街》《美国“阴谋”》等书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