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学长,同志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我们满怀喜悦和激动,迎来了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请允许我代表海内外数百万留学人员,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我们留学人员的党、政府和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我们广大留学人员的家——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100年来,欧美同学会高举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他们用自己的赤子情怀和奋斗足迹诠释着留学报国精神,践行着留学报国理想,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奉献满腔热血和青春才华。回首百年历史,留学报国的梦想一直延续在中国留学人员的血脉之中。在列强环伺、国势日蹙的年代,留学先驱詹天佑发出了“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的真情呼唤;在革命思潮风云激荡的时代,东渡日本的周恩来立下了“相会于中华飞腾世界时” 的豪迈誓言;在民族自强、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以留学精英为主体的“两弹一星“功臣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业;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潮流中,一大批新一代优秀海归积极回国创新创业,并且结出了丰硕成果。爱国是广大留学人员最朴素的情感!报国是留学人员最无悔的追求!

“越留学越爱国”是每个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和许许多多海外学子一样,我1990年到美国留学,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8年,取得了专业上的成就,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目睹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总是心情激动;每次离开祖国的时候,总有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在萌动,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报答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祖国在全速发展,国内同龄人正在脚踏实地推动者她前进,我不想只做一个大洋彼岸的旁观者。2008年,我辞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全职全时任教。我十分荣幸地第一批入选了中央实施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深切感到祖国对游子归乡的热切期盼。回国工作,我有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归属感。回国前,我是祖国巨变的旁观者,偶尔挽挽袖子帮帮忙,难尽我意;现在,我是祖国巨变的参与者、是主人翁,这是最让我自豪的成就感和令我充满力量前行的动力所在!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祖国更加需要我们,父老乡亲对我们寄予了更深切的期望,这里处处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沃土和机遇。作为新一代留学人员,我们要始终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留学前贤为楷模,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敢担当、有作为,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想对身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朋友们说:虽然这里的条件还并不完美,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祖国,这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对我们充满了期望。让我们海内外的广大留学人员携起手来,通过多种形式报效祖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才华!

(文/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市。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更多施一公解读:www.yangfenzi.com/tag/shiyigong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施怀琳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市。

—————————————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迎来庆祝活动高潮

2013年正值中国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百年前的1913年10月,知名留学人员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胡适、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留学归国知名人士联合京津两地的留学归国学人在北京共同发起创建了欧美同学会。历经一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欧美同学会矢志不渝地坚持以国际视野、科学理念,推动国家民族振兴,科学发展,传承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连接海内外留学人员,用先进的科学民主知识和进步的思想文化理念,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在全国已经拥有近十万名同学会会员。更多欧美留学会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rsa

为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欧美同学会今年以来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举办讲座、研讨会、音乐会、论坛,庆祝大会等活动,目前正在迎来庆祝的高潮。共同庆祝中国留学人员最大的群众组织欧美同学会的百年华诞。

2013年9月16日,由欧美同学会总会主办、欧美同学会商务和企业家联谊会承办的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在音乐会上发表连热情洋溢的讲话。音乐会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欧美同学会总会和部分团体会员单位推荐的留学人员代表共同演出,掀起了欧美同学会庆祝百年诞辰活动高潮。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年的10月,由欧美同学会主办,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另一场隆重的庆祝活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将于2013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将把欧美同学会的百年庆祝活动带向新的高潮。届时,来自海内外的留学海归与相关人士将欢聚一堂,畅谈中国留学海归人才的“中国梦”。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是我国留学人员高层次和具有影响力的论坛,是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历届参会海归人员和各界精英达500至800人。历届论坛均得到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参与,各中央部委,包括中组部、统战部、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国侨办、国家外专局、中国侨联和欧美同学会等部委领导多次出席,也是历年来国内顶尖海归人物参加人数最多的中国海归盛会。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致力于全面展示海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思想成果,交流留学人员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引领回国创新创业的优秀海归代表、千人计划代表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为海归、企业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交流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013年,时值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海归百年。百年留学潮孕育了五代海归浪潮,从留美幼童到新文化运动旗手,从中国第一条铁路设计者到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全球化时代高科技创业精英、金融巨子到如今正在成长却不可小觑的新生代海归。本届北京论坛将围绕“传承与开创 光荣与梦想——百年海归创新与创业”为主题,回顾百年中国海归与时代交织的发展历程,重温海归群体的光荣传统和历史担当;展望全新历史条件下,中国海归创新创业的历史使命;分析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成功经验,探索中国未来发展的转型之路,寻找和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中国梦想和国际化之路;同时,针对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汇集参会嘉宾的真知灼见形成论坛报告,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目前,该论坛已经云集了许多重量级的嘉宾,参加论坛的开幕式和有关的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主持,致辞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陈喜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晓初、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何亚非、中国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陈章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等。

会议的各主题论坛参与的研讨的嘉宾还包括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中国宽带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国务院参事汤敏、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中国诚通国际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周立群、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国家开发银行首席国际业务顾问李山、春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胡祖六、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神华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刘科、高瓴资本投资公司董事长张磊、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方方、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汉能投资公司董事长陈宏、加达公司董事长闫长明、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美国达西集团公司董事长徐昌东、搜房网公司董事长莫天全、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爱康国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黎刚、麦可思公司董事长王伯庆、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胜杰、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部长张革、东莞市组织部副部长欧阳贵有、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院长黄海峰、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苗绿、汉朗光电有限公司总裁段刘文、北京信弘天禾资产管理中心执行董事张鹏、普雅公司创始人兼执行董事任玮晴、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朱伟卿、岚山社会基金创始人肖晗、一起作业网合伙人肖盾、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话》主持人杨锐、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导演,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特邀主持人马瑛瑛等众多各行各业的嘉宾出席。

此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文普、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科技部原副部长马颂德和欧美同学会秘书长靳志伟、陈泉及许睢宁等欧美同学会领导也将出席论坛活动。

这次论坛内容丰富,参会嘉宾踊跃,海归人才和社会各界精英踊跃报名参加,大家都愿意在金秋十月参加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的重要活动,为欧美同学会的百年诞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百年海归,再创辉煌发出自己的心声。

最后欧美同学会百年诞辰的最后活动将延续到10月21日。届时,欧美同学会还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典大会。欧美同学会的每十年的庆祝大会都格外高规格和十分隆重。欧美同学会八十周年庆典大会,江泽民和李鹏等时任最高中央领导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九十周年庆典时,胡锦涛和温家宝等时任中央最高领导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今年10月恰逢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整整一个世纪,十分值得期待。在人民大会堂的庆典将有30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海归人士参与本次庆祝大会,届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的庆祝活动带到最高潮。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欧美同学会百年浮沉:一百年来谁留洋|欧美同学会第七届理事成员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弘扬李四光这样科学大师科学精神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彭实戈、张益唐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 | 孙家栋、杨振宁点评

➤ 世界拥有了诺贝尔奖,中国拥有了“未来科学大奖”

➤ 清华大学举办2017年新年联欢晚会,邱勇 陈旭分别发表新年贺辞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清华最年轻的博导颜宁:搞科研,“宅”真的很重要说道:

    不多每天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破解膜蛋白的奥秘

    颜宁:享受科学之美

      颜宁:清华大学教授,博导。2000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200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2005—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膜蛋白和植物脱落酸受体的结构和生物学机理的研究,已独立或合作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

      穿着随意、说话随心、做事随性,洒脱率真、活泼快乐的颜宁,很难让人把她与“清华大学教授”、“国际青年科学家”这些字眼联系到一起。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她被聘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2012年1月,她从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8位“霍华德·休斯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得主之一。

      “论才智我可能不是最好的。”颜宁坦言,“我觉得搞科研最重要的还是专注,也就是要能‘宅’,这个‘宅’真的很重要。”

      “当然啦,前提是你要喜欢。”她嘿嘿一笑,“反正我很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走上科学之路

      走上科学之路,对颜宁来说多少有点阴差阳错:上高中时文理兼备的她更喜欢文科,文理分班时自己选了文科。但她的班主任关仪老师认为,成绩全年级第一的学生当然要学“数理化”,就把她拉回到理科。

      在清华,她度过了最为丰富多彩的4年:担任过生物系学生会主席,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学国标舞、打乒乓球、学游泳……同时还要保持课业的优秀,忙得不亦乐乎。

      决定颜宁未来人生道路的,是从2000年8月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7年留学生涯。

      “普林斯顿真是太美了!”颜宁眼里直放光,“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有时竟然看得热泪盈眶!”

      除了自然之美,颜宁更领略了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他们亲自做出来的。他们能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会让你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的一对教授夫妇,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1995年的诺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着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三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2005年继续做博士后,转型到膜蛋白研究。“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你就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两个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探寻膜蛋白生理奥秘

      2007年10月,受清华大学医学院创办者赵南明教授之邀,结束博士后研究的颜宁回到母校,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带领几名本科生和低年级博士生,向膜蛋白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进发。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单元,细胞内还包括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颜宁解释说,细胞和细胞器是由周围包裹着的生物膜界定的,这层薄膜主要由镶嵌了蛋白质分子的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脂质双分子层在细胞或细胞器周围形成一道疏水屏障,将其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糖、氨基酸、离子、药物等大部分的亲水性化合物要想通过这道疏水屏障,都必须依靠一类特异膜蛋白——膜转运蛋白(包括通道蛋白)的介导。

      “因此,转运蛋白在营养物质摄取、代谢产物释放以及信号转导等细胞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疾病都与转运蛋白功能失常有关;在药物研制中,转运蛋白还是诸如抗抑郁剂、止痛剂等许多药物的直接靶点。我们的研究,就是用结构生物学等各种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解析转运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工作机理,揭开微观生命活动的奥妙。”

      “刚开始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笑着说,那时候真是“白手起家”: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其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的时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一切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跟国外没什么区别”的,还有科研上的高产。自2007年至今,颜宁实验室或独立或合作,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篇,解析了5个新型的膜蛋白结构,初步揭示了它们的功能机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2009年,她与施一公实验室合作在《自然》发表论文,阐述了甲酸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现了类似水通道的膜蛋白的存在形式。

      同年,她在《自然》子刊上发表了关于植物激素脱落酸受体PYL蛋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机制;这一发现与同年欧美、日本的同类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2010年、2011年,颜宁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自然》发表2篇论文,分别揭示岩藻糖和尿嘧啶两种营养物质的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为质子共转运蛋白的结构和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突破。

      2012年1月,颜宁与施一公、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学》发表论文,揭示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

      “这一发现非常让人激动!”颜宁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之前我们一直在做非常基础层面的研究,距离实际应用比较远,但这次的发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颜宁解释说,“TALE是一种植物病菌进入宿主细胞的受体蛋白,它的结构不仅漂亮,而且非常特别:如果把它的某个特定位置的一个氨基酸变一变,它就能识别不同的DNA碱基。也就是说,这个蛋白与DNA序列有特异的对应关系。这类蛋白对治疗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工具。比如艾滋病病毒,它进入人体细胞是需要受体蛋白的,如果能把某个特异受体蛋白的基因敲除掉,这个细胞就可以免受病毒的感染——TALE为基因敲除提供了更为特异和便捷的手段。”

    做科研真的很享受

      2010年8月,清华大学聘请国际同行对生物医学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年轻教授颜宁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她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

      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最重要的还是专心、专注。”颜宁说,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她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干脆不分黑白连轴转,“宅”在实验楼不出来。

      “这样的生活不苦吗?”

      “别人老问我苦不苦,其实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她说,“所谓苦,就是不得已做你不想做的事呗。别人可能会觉得做实验、写论文很枯燥,但我自己乐在其中。就像有些人打游戏上瘾似的,着迷嘛。”

      在颜宁看来,做科研跟艺术创作一样,是很美妙、很激动人心的事:“当你把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在电脑上放大几亿倍之后,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美丽的构造如何行使复杂的功能,你总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聪明!很多时候,她的精妙设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让颜宁着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做科研时的简单、轻松、自由。“做科研会让你身心都很轻松,喜怒哀乐都变得特别简单。在实验室里我的脑子很轻松,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东西。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就看你的思维有多广阔,能走到哪个地方,没有其他任何限制。总之,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

      还要继续“宅”下去

      在外人眼里,颜宁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她自己并不满足。“细菌膜蛋白已不能激发自己的成就感,现在我正带领实验室研究与人类健康有更密切关系的哺乳动物膜蛋白。做真核膜蛋白技术上的难度更大,很有挑战性,并且对于疾病研究、制药等有更直接的意义。”

      至于未来的奋斗目标,她的答案是:不再与同行“撞车”。“这几年基本上是在与国际同行赛跑。什么时候你能自己开辟一个新领域,不跟人‘撞车’了,就说明你真的是独树一帜、遥遥领先了。”

      “现在的精力已大不如以前。”爱说爱笑的颜宁有紧迫感,“我刚回国的前两年熬夜是家常便饭,但现在熬一次夜需要两三天才能缓过来。也许做科研的黄金时间可能就那么几年,所以还要继续‘宅’下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012年03月15日 来源: 人民日报 记者 赵永新)

  2. 名师出高徒:施一公团队90后博士生三年五篇一作Science说道: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赵秀红(2015-08-29)

    “这是最简单的一张幻灯片,却是最难得的。”8月23日,施一公在清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着一张幻灯片说。发布会上,他用尽量通俗的说法向公众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张张幻灯片上,写满“基因的转录”“前体信使RNA”“信使RNA的剪接”等结构生物学的术语,还是让在场的记者们云里雾里。

    这场发布会缘于一个重磅消息:8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往前迈进了关键一步,是生物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被誉为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

    在施一公特意提到的这张幻灯片上,是5个年轻人的照片:闫创业、杭婧、万蕊雪,还有先期参与课题、已经留学的周丽君、周雨霖。前3个人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3人中,年龄最大的闫创业不过30岁,而杭婧和万蕊雪分别是26岁和25岁。正是这3个“毛头小子”,在施一公的带领下,破解了困扰科学界30年的世界级难题。

    人们会问:为什么会是他们?

    “换另外3个人,绝对不会有今天”

    施一公说,他回国的10年里,为研究成果开发布会只有两次,一次是去年,还有这次,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看重。

    可当大家更多聚焦施一公时,他自己却一直强调这四人团队,他叮嘱在场的媒体,如果有镜头或者画面,一定是4个人在一起。他说,正是这3个训练有素、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才使团队能领先做出了这一成果,他甚至说“换另外3个人,绝对不会有今天”。

    闫创业,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清华“土著”,曾是化学生物基科班的学生,2008年加入施一公的实验室。他研究的领域开始是用X射线解析晶体结构,后来学习冷冻电镜技术,专长是在数据处理和建模领域。如今,他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开始自己开发电镜结构解析的方法。

    杭婧和万蕊雪都是清华医学院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杭婧是武汉大学的本科生,2012年到清华读博士,加入团队3年半时间。万蕊雪,中山大学的本科生,2013年加入施一公的实验室。两人共同的一点是都放弃了出国,选择跟随施一公读博。

    值得一提的是,3个人都是中国本土培养的学生。

    在这个团队里,3个人各有分工,“我们3个人能力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施老师充分发挥了我们的专长。”杭婧说。

    杭婧回忆刚加入实验室时,就被建议要参与这一世界难题,压力很大,国外那么多知名实验室都在做,我们进入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真的行吗?

    这些知名团队中,有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被誉为结构生物学的诞生地,诞生了14个诺奖,是剑桥最引以为傲的实验室,还有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等。

    早在10多年前,施一公就想做剪接体的课题,但是缺少研究手段,没有胆量进入这一领域。难在哪里呢?简单说,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分为三步进行,分别由RNA聚合酶、剪接体和核糖体执行。第一步,DNA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转变成前体信使RNA,是一对一的关系,第三步,从信使RNA通过核糖体的作用转变成蛋白质,是三对一的关系,构象相对稳定。唯有第二步,剪接体是动态的,过程繁杂,其结构解析的难度被普遍认为高于RNA聚合酶和核糖体。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球的科学家们还没有得到一个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

    施一公坦言:“2007年,我回国后实验室开张,还是没敢进入剪接体的研究,没有任何把握,不能贸然用这样的课题锻炼学生,那样只会让他们失望。”直到2009年,他觉得学生训练有素,课题组开始正式进入剪接体研究的核心领域,“当时硬件并不具备,但你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时才开始,那时黄花菜就凉了”。

    “真正有胆做,还要时机成熟时。”施一公说。2013年,在世界科研领域,冷冻电镜技术有了质的突破,就像以前照相机技术不行,照出来的图片有层霜,看得模模糊糊,现在这层霜去掉了。

    那么多优秀团队在同时竞争,为什么是他们率先成功了?施一公把第一要素归结到3位弟子身上,他用了3个词形容他们:训练有素、有胆识、沉得住气。在老师眼里,负责蛋白纯化的杭婧和万蕊雪接受了3年训练,是同年龄段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对生化过程的掌握已经炉火纯青,“样品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放到一般实验室就污染了,她们自己觉得很普通,但是别人就做不到这个火候。”

    闫创业在团队负责电镜样品数据收集、解析,他知道什么样的图像最适合收集。数据收集后的处理、分子建模也归他负责。这是闫创业的专长,他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个脚本,如何处理这些图像。从今年4月起,闫创业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在搭建模型。“最大的惊喜来自小闫。”施一公说,因为此前人类对基因剪接体的认识精度只有29个埃米(1埃即纳米的十分之一,10的负10次方米),他跟闫创业说,只要做到20埃以内就可以。

    第一次,用粗的数据算,结果是11埃、12埃,有戏!

    过了几天,算出7埃,施一公问闫创业,还能不能再往前推?他答:好!

    再过几天,算出5.4埃、5.3埃!

    3.9埃!最后是3.6埃!

    3.6埃的分辨率是啥概念?几乎看到原子。而且这个3.6埃是平均值,局部达到2.9埃,核心部分在3.0埃到3.3埃之间。“整个4月,像是做白日梦一样!”施一公说,课题进展势如破竹,这在几个月之前想都不敢想。

    可是,之前有两年的时间,他们没有任何成果,过得又很苦,压力之大,外人无法想象。可就是这点,让老师格外赞赏,“他们很沉得住气,我特别不同意科研凭运气的说法,哪有运气,哪有捷径?”施一公说。

    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

    “除了睡觉,基本都在实验室。”团队成员万蕊雪说。她是课题组最年轻的成员,90后。

    做课题的时间,杭婧用“黑夜中的摸索”来形容那段日子。课题小组长周丽君博士毕业出国接受博士后训练后,课题的重担就落在了两个年轻的女孩身上。前期样品的制备主要由杭婧和万蕊雪承担,经验相对缺乏、一下子没有了师兄师姐可以请教,她们只能依靠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反复进行实验来不断探索前行。到了课题的攻坚阶段,每天要在实验室工作14至16个小时。

    在翻阅了大量的科研文献,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在老师的指点下,她们确定选择裂殖酵母作为实验对象。现在看来,这个实验对象找得很准。

    大量烦琐的工作要做,实验中哪一步最难?万蕊雪说:“对待每次实验都要加倍小心,不能觉得已经做过很多、很熟练了,就随便对待。”剪接体蛋白纯化每一步都要细致,尽量避免污染,避免蛋白变性。剪接体里的RNA,特别容易受到一种酶的污染,那种酶在实验室无处不在,如果那种东西进去,RNA就会被降解,所以,要求操作严谨。在制作样品时,要拉出梯度,根据时间、湿度的不同,反复实验,筛选适合的样品。

    收集数据是3个人轮流,24小时运转。24小时轮流“趴”在电镜平台和计算机前,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均一个人一天要做960次记录。而且,赶上电镜状况不好,稍微振动,样品废掉。通宵下来,腰疼,肩膀疼。

    有一次,闫创业受不了了,跑来跟施一公说,施老师,咱能不能再招两个能熬夜的新人?

    这么乏味的工作,如何坚持那么久?“用电镜拍到好的照片就会特别兴奋,跟中了彩票一样。”一张张好照片在激励着3个人。

    “实验虐我千万遍,我待实验如初恋。”杭婧开玩笑说。

    施一公和团队成员闫创业、杭婧、万蕊雪在实验室里。

    在这项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3个人跟着老师每天“玩儿命写论文”,半个月的时间里,早的时候写到凌晨两点,晚的时候写到凌晨五六点,整个团队处在亢奋状态中。“我们还好,写到5点还能回去睡觉,施老师睡一会儿还要起来,精神抖擞地去上课。”万蕊雪说。

    在施一公看来,每名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通过长期严格的科研训练,在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而这一过程,只能靠在实验室和团队中,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之间手把手教学,以及大量的训练才能完成,“这就是积累和传承。”施一公说。

    3个人的收获是丰厚的:杭婧和万蕊雪纯化工作做得非常棒,可以让蛋白质和RNA服服帖帖、性质稳定,成为适合结构解析的样品。这是他们实验室的绝招。闫创业改进了计算方法和单颗粒筛选方法,实现了针对局部区域的精细优化,从而计算出了高分辨率的酵母剪接体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密度图。这是一种针对这个课题专门发展的计算方法。

    “术业有专攻,小闫在这方面比我强。”施一公诚恳地说,2000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100多个单颗粒,没有好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尽快做出来。《科学》的论文一发表,就有一些国际上的知名团队想吸引闫创业加入。

    不少人拿“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来问课题组。因为已经有多个诺贝尔奖围绕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产生,其中,RNA聚合酶的结构解析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核糖体的结构解析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施一公说,我们在研究一线,不会为了获奖而去做研究,大家应该关注什么难题没有解决,什么是更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去想获什么奖,历史自然会作出解答。

    跑得飞快的男神

    施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男神啊!”实验室里,两个85后女孩杭婧和万蕊雪相视而笑,几乎异口同声说道。

    为了调节,施一公鼓励团队的成员经常去锻炼身体,他自己在大学本科时就是运动健将。“老师有没有邀请你们一起跑?”3个人大笑:“他速度太快了!我们根本跟不上。”10公里,半个多小时能跑下来。“能达到清华本科体育11分,一个班也就出一两个。”闫创业说。

    这个跑得飞快的男神也带着这个团队做出了世界瞩目的“飞速”成绩。万蕊雪说,做结构生物学,速度非常重要,因为结构是实实在在的,你能拿到的同时别人也能拿到,只能做第一,不能做第二。那么多知名团队在竞争,如果别人先做出来,那么团队几年的工作就白做了。

    施一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在团队里是“打酱油的”,但在学生这里,他是总军师。

    在杭婧看来,施一公选择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就是因为他“胆大心细”。“胆大”是建立在眼界开阔、目光精准的基础上。

    “胆量一定要大,中国科学家普遍的问题是能力够,但是胆量不够大。”施一公数次把这样的想法说给学生。他说,胆量与眼界有关系,有人分不清什么课题重要、什么课题不重要,“行家看门道,跟风看热闹”,不能看到别人发什么文章,什么热,就跟风去做。冷门反而容易出大成果。

    “心细”则体现在对课题方向和时机的把握与掌控上。“施老师是我们团队的总指挥和军师,他在课题选择上很有远见,不跟风,而是把握合适的时机。同时他又特别严谨细致,逻辑分析能力很强,总能从细节发现问题所在,指导我们努力的方向。”杭婧说。

    课题一开始,他们选择从小处着手,试图从解析剪接体复合物中的一些重要组成蛋白的结构开始,逐步接近目标。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2014年初,团队首次报道了剪接体复合物中重要组成蛋白Lsm七聚体及其在RNA结合状态下的晶体结构,文章发表在《自然》上。但这些工作远远不够,他们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

    真的要一直徘徊在从小的蛋白入手的道路上吗?施一公的“胆大心细”再一次影响了整个团队,经过慎重考虑,团队决定直面最富挑战性的攻坚课题:完整剪接体的结构。正是这一次研究方向的调整,才使团队后来有机会见到胜利的曙光。

    在闫创业看来,施一公是一位良师益友,他用了几个词形容老师:“思维特别活跃”“知识面特别广”“记忆力特别好”“精力特别旺盛”“老师能认识我们认识不到的地方”。每个周日下午,施一公都要组织实验室的学生召开组会,两名同学汇报最近的工作,还有两个人讨论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成果,雷打不动。“老师不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实验,而是分析整个过程,判断结论是否正确,他批判性非常强。”闫创业说。

    除了参加小组会这样的“大锅饭”,3个人还经常“吃小灶”,遇到问题,随时跟老师沟通。3个人在走廊里碰见施一公,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今天的进展怎么样?“老师从来不会直接催促你,但这样的问题让你无形之中很有动力。”杭婧笑着说,老师使的是“软刀”。

    万蕊雪则说,整个实验室里都有一种心气儿,就是要把成果第一个做出来。

    这种正能量的确在生命科学学院传播开来。自从2007年施一公回国后,生命医学领域由43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现在的140个;2009年之后,仅结构生物学就有41篇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上,而在这之前(1984年清华恢复生物系之后),只有一篇《细胞》和《科学》文章。

    施一公对记者说:“我想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

  3. 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 系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说道:

    2014年4月1日,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北京时间3月31日晚11点,当地时间下午5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河南老乡、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爱明诺夫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教授成为爱明诺夫奖自1979年设立35年以来的第46位得主,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多年来致力于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研究
      
    施一公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2013年相继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研究。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生物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本生命过程,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共同协同保证机体的健康和稳定。细胞凋亡的异常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揭示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基本生命过程的了解,还能够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重要靶点和线索。自1998年以来,施一公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的一项科研专利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施一公教授荣获的爱明诺夫奖,是由瑞典皇家学院于1979年设立颁发的国际奖项,用以奖励世界范围内在晶体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每年颁发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个别年度空缺。施一公教授是2014年爱明诺夫奖的唯一获奖人。
      
    爱明诺夫奖自1979 年设立以来,有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美国、以色列、日本、英国、瑞典、德国、荷兰、奥地利、瑞士和中国13个国家的46名科学家荣膺该奖项。
      
    据了解,瑞典皇家科学院创建于1739 年。自1901 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开始负责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评选,自 1968 年起,又加入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此外,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负责评选克拉福德奖、肖克奖及爱明诺夫奖三项国际性大奖。

  1. 2017 年 05 月 08 日

    […] ➤ 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

  2. 2017 年 07 月 03 日

    […] ➤ 生命科学家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