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祖国——记中科院“百人”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王秀杰

2004年,骆观正正在网上为读研寻找信息,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页面中,他第一次看到导师王秀杰的名字。

“当时对王老师研究的方向比较感兴趣,所以与她联系了几次,觉得她人非常nice,对人很客气,很为学生考虑。”通过几次邮件往来,骆观正觉得王秀杰会是一个不错的“导师”。

王秀杰在工作中

王秀杰在工作中

王秀杰组织青年学者论坛

王秀杰组织青年学者论坛

王秀杰的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那一年,她顺利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通过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严格的筛选与面试,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科院院所的博导名单里。那一年,她27岁,众声喧哗之中,她被称为中国“最年轻博导”。

翻开她在中科院工作的履历,成绩斐然。短短几年,她的研究组已经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多项工作受到国际科研杂志与媒体的推荐与好评,多篇论文的他引次数达百余次。 2007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美国杜邦公司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

2013年五四前夕,王秀杰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昔日“最年轻博导”,收获“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

中国人更应该回来工作

1994年,刚满17岁的王秀杰被南开大学生物系录取。在那年的校庆上,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校友们留下了这样的忠告:“做学问要到最好的地方跟最好的人学习”。

当时的王秀杰不会知道这句话就是此后自己求学之路的写照。1998年,王秀杰获得了全系唯一的保送名额,赴港读研。2000年,她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4年,王秀杰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建于1901年的这所大学,是全世界生物领域最顶级的研究中心之一,从这里走出过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王秀杰拿到的录取通知书中,校方写到:“祝贺你成为我们从中国大陆直接招收的第一名学生。”

作为从“最好的地方”毕业的高材生,王秀杰想在美国高校里谋职并不太难,更何况她的丈夫当时正在美国深造,她们的女儿也刚刚出生不久,全家留在美国似乎更顺利成章。

“留在美国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未来。在美国有很多东西是不变的,曼哈顿的一栋大楼从我去时开始建,到我毕业还没建好,而国内的发展却日新月异,”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王秀杰回想当初回国的决定,“回国的不确定性在当时对我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实际上,回国是王秀杰一直就有的念头。当年申请洛克菲勒大学时,面试王秀杰的是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专家、中科院外籍院士蔡南海教授。“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蔡教授问我读完博士有什么打算,我说我还是很想回中国的。”

蔡南海教授也是她人生选择时的榜样。蔡教授是新加坡华人,虽从爷爷辈就扎根新加坡,但他一直心系中国的科研事业。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相比于国外还很落后,蔡教授到中科院遗传所参加“植物分子生物学讲习班”,普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次讲习班合影的黑白照片,一直留在他的办公室。

“看到那张照片时我很感动,很多有崇高理想、远大追求的人原来就在身边,”王秀杰说,“一个新加坡的华人都能为中国做这些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回来工作。”

2004年,王秀杰举家回国。丈夫回国创业,而她,来到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科研是辛苦并快乐的过程

刚得到中科院的聘用通知不久,她就成了大家口中“最年轻的博导”,伴之而来的还有各方诸多质问与否定。

“引起质疑我很意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但是这些质疑都很正常。” 谈起往事,王秀杰淡然地说到。

但在当时,这一切让她压力颇大,为此也流过眼泪。那时,她还在美国和朋友一起学驾照,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她练车时心不在焉,出了一次小事故。但这次小事故反而让王秀杰想明白了,“这样总是心里过不去也没有办法,事情没有解决还是在那儿,那就接受,该做什么做什么,慢慢来证明吧。”

刚到所里,一切从零开始。购买设备、调试程序、申请课题……那段时间王秀杰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的工作上。同时,工作刚上手的王秀杰还带了三个自己的学生和一个客座学生。

从小到大都成绩优异的王秀杰很明白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意义。在香港读研期间,她几乎每天早上9时去实验室工作至晚7时,晚8时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凌晨2时。回国后,她把这股劲头又用在了刚刚起步的工作上。

有一次,她的团队需要赶时间完成一个项目,那段时间里,她每天都在高强度地工作,仅有三、四个小时用以休息。由于之前答应了邀约,百忙之中她还去了一次韩国。“去韩国前我整晚没睡赶着写文章,早晨赶紧收拾一下就去赶飞机,在韩国跟教授谈完,马上又坐飞机回来,回到实验室再继续工作——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每天都到凌晨两三点吧。”

算下来,常态下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也不到六个小时。就算在休息放松,她也随时准备着投入工作状态。“如果有什么紧急的事,我能从放松状态迅速切换到工作状态,并且能精力充沛地一直工作到很晚,都不会觉得累,比如昨晚我其实很困了,但是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情没做,就又开始工作,不到十分钟就发现自己很清醒了。”

忙碌的工作状态让王秀杰想起自己的博士导师。在她的印象里,自己的女导师永远敞开着办公室的门,每一分钟都在紧张地工作,会经常拉着行李箱嘱咐几句就匆匆离开,对每个学生的事情却记得细致又清楚。

“当时我觉得很诧异,她如何能完成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但现在,我明白了,”王秀杰说,“这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当你要对课题组的发展、学生的前途负责,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给的科研经费,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做了,而且会有无穷的潜力。其实我们科学院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从归国到现在,王秀杰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科研项目,她在真核生物非编码RNA的相关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多次得到国际科研媒体的关注和推荐。2007年,她成为生物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科研最大的吸引力在辛苦探索、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里,走科研这条路,不管是学生还是研究团队带头人都非常辛苦,但发现的乐趣和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魅力,是其他行业所不能相比的,”王秀杰说,“做科研就是辛苦并快乐着。”

我是“挑剔”的导师

“对学生我还是比较挑剔的。”王秀杰说,她选择学生首先看人品和个性,其次才是专业背景。“我希望实验室里的同学能够有开阔的胸怀,乐于助人,而不是总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其实王老师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学生佟曼一语道破,“她有很多合作,每一位合作的老师其实都有自己的个性,但相处下来,每一个人都称王老师好,合作发文章时她也总是把合作者的利益排在自己前面。”

王秀杰对学生的“挑剔”还表现在科研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她会觉得你做一个课题就要对这个领域有贡献,要努力取得新发现,开辟新方向, 不能别人搬一块砖你也照着搬一块砖,这样的重复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验室里的博士生陈同说。

“我们的同学要对自己的创造力有更大的自信,在科研习惯上有一些改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王秀杰发现,她的确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鼓舞学生去打破条框,“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对中国科研真正有用的是原创性的研究。”

王秀杰很忙,但是她经常向学生讲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不清楚,一定要追着我问明白。”而这,是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的经验。

读博期间第一次轮转实验室,王秀杰来到一个小实验室,只有一名导师和一名博士后。有一次,王秀杰表达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两人并没给予积极的回应,只是说了“no comment”,礼貌委婉地表示了不赞成。但是初来乍到的王秀杰并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没有体会出英语中“no comment”包含的否定意思,于是她就去试试,直到发现别人并不满意她的工作,她才恍然大悟。

“当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确的时候,就要主动把事情理清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不然会浪费很多时间,大家都费力不讨好。”

虽然对学生有着严格要求,但她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兴趣。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她的工作态度和状态都被学生们默默看在眼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有时候我们凌晨给老师发邮件,觉得写完邮件就可以结束工作了,结果发现她总是飞快地给我们回复,”骆观正说,“而且她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让人很佩服。”

“尊重、平等、进取,这是我想给学生们营造的氛围。”王秀杰说。

作为一名女导师,王秀杰尤其细心,对学生的事都想得仔细周全。有一次,她的学生们要去美国参加一个会议,临行前,王秀杰拿出一张地图,又“上了一课”。“她先是给我们讲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叮嘱我们哪里危险不要去,然后又指着地图特别仔细地告诉我们路线怎么走、如何换乘、怎么找住的地方。”陈同说。

平时,王秀杰会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实验室的活动。“没有特殊原因,王老师一般都会参加我们的活动。”说着,学生们突然想起了王秀杰还跟组里其他同学一起玩过真人CS,“那次玩得很high啊!”

做科研,女性要付出更多

“妈妈,你上新闻联播了!”,这是女儿在电视上看到王秀杰的第一反应,“妈妈,这张照片太严肃了,没有笑啊!”

现在,王秀杰的女儿已经九岁半了,读小学四年级。在小学之前,王秀杰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帮助照料孩子,那时,王秀杰很少有时间陪她,女儿最黏的是姥姥,她要出差,女儿不吵也不闹。

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完全由她和丈夫两个人照顾。现在,女儿越来越黏她。平日,王秀杰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多把女儿送到学校,她再来所上班。女儿上的是全托管的学校,一日三餐不用她操心,这给王秀杰节省了不少时间。没有特殊安排,每晚七点多她都会去接女儿回家,“自己就在外面或者食堂吃”。

不过周末,这位妈妈还是会小露一手。“我做的烤鸡翅很好吃的!”王秀杰脸上闪过幸福的神色。这种时候,女儿一般会在一旁观摩,然后再用各色蔬菜把妈妈做的菜“再加工”。“你看这是煎蛋上摆出的‘愤怒的小鸟’,她能做出很多我想不到的东西。”说到这,王秀杰翻出手机里储存的照片,眼神里充满欣喜。

即使周末在家,王秀杰也很少能踏实地陪着女儿,她总是要在电脑前忙着工作,女儿则会很乖巧地一个人在客厅玩。“小的时候,她会把自己所有的玩具拿出来跟它们对话,给它们做衣服,现在,当这些给不了她新鲜感的时候,她就会自己创造出新的玩具。”

王秀杰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她女儿的绘画,这幅叫《果汁》的画色彩缤纷,充满想象力,她转头就能看见。而在办公室的书柜里,女儿亲手做的模型也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王秀杰很欣赏女儿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她手机里的照片,记录了女儿一次次的奇思妙想和巧手之作。“我女儿的创造力比我好,跟她比我很惭愧。她很喜欢做手工,我很享受她能不时送我那些她自己做的小礼物。”

由于工作繁忙,王秀杰无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女儿,但是一直以来她都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女儿睡前给她读书。“小的时候是童话书,现在则是《孙子兵法演义》、《资治通鉴》之类的,”王秀杰的选书标准是对女儿有益对自己也有启发,“她特别喜欢《乔布斯传》,读完一遍,还要我再读一遍。”每天等到女儿甜甜睡去,她才又回到电脑前继续工作。

王秀杰的丈夫在公司上班,平时工作繁忙。作为一个妻子、母亲,王秀杰要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科研工作又不能有任何的懈怠。“我要兼顾我的家庭,如果我可以像我的男同事那样加班到十二点,我可以有更多的产出,但是我要在保证对工作有足够投入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我女儿的健康成长。”

为了工作和家庭,王秀杰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娱乐时间。“我一年看过的电影不超过三部,电视几乎不看,以前我挺爱看看书、读读小说,现在除了专业文献,几乎没时间看其它书了,”王秀杰顿了一下,“说实话,女性想要在科研上取得与男性同样的成绩,付出要更多。”

我希望能在同行竞争中最先做出成果

2013年5月4日,王秀杰作为全国优秀青年的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她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国家能够继续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从机制体制上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一定的保障。

王秀杰还记得1998年自己在南开大学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情景。当时,她的实验需要用氯化钙自制一种感受态细胞,一个学期下来,她都没做出几个。后来到了港科大,她却发现用同样的方法成功率非常高,得到的细胞状态非常好,以致整个实验室后来都用她做的这种细胞。这让王秀杰困惑,为什么在国内做不出来,在这里做的这么好呢?实验室一位同来自大陆的师兄告诉了她“奥秘”所在:这里用的是进口试剂,大陆用的是国产试剂。

“但是2004年我回国时,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随着近年来国家在科技上投入的不断增大,从硬件上说,我们完全可以和国外中等规模以上的研究机构相比,在某些领域,我们的设施在国际上也是最好的。”王秀杰说。

但国内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也带来了一些人的急躁情绪,有人对基础科研研究提出批评,国家投入了那么经费,研究了那么久,为什么没产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基础科学研究发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但基础科学研究拥有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研究周期长,”王秀杰解释道,“比如2001年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时,曾经期望十年后破解人类细胞调节的机制。但到现在12年过去了,我们能够解释清楚的基因功能与生命现象仍然非常少,并且发现了更多更复杂的调控现象。”

“应该还是要多一些耐心,把该解释的科学问题研究清楚了再推向应用,”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说到,“我真的很希望我们能够在同行竞争中最先做出成果,给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现在,骆观正已经留所工作,在这个与王秀杰相处了八年的学生兼同事眼中,她勤奋又充满了责任感,“她想把周围的人和事都平衡得最完美,达到最高标准。”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每一天该做的事情做好。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机遇又无法预知未来时,那就把自己准备好。”王秀杰说。

采访结束,王秀杰又回到了办公桌前,继续着她未完的工作。

(《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专题)来源:京区党委

王秀杰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王秀杰,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秀杰主要从事真核生物非编码RNA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对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microRNA和反义RNA进行系统发现与功能预测、首次发现单纯疱疹病毒编码的microRNA并研究其与宿主的关系、发现引起心衰的microRNA等,多项成果受到国际科研媒体的推荐与关注。她开发出的GOEAST等生物信息软件成为生物学家广泛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2004年底回国工作以来,她发表SCI科研论文19篇,与相关研究组在Nature等杂志上合作发表论文35篇。2013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994年,她以63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绥化市高考理科状元;
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
2004年,获美国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004年6月获洛克菲勒大学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 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12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标兵”荣誉称号。
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应邀在京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上,王秀杰研究员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和个人成长经历,做了专门发言。

2004年,受聘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
2006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美国杜邦公司青年科学家奖。
2012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标兵”荣誉称号。
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在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上,做了专门发言。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女科学家周树云:做科学秘境中的女探险家

➤ 庄小威:用物理之光照亮生命之谜|她带出了得意门生何江、张锋…

➤ 女科学家卢宇彤:超级计算机到底有多快?天河二号背后的故事

➤ 李飞飞专访: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谈人生起点与AI梦想

➤ 女科学家颜宁开讲啦演讲稿: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青年女科学家胡海岚探秘头脑特工队,揭开抑郁症等情绪病密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